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思品研修总结

小学思品研修总结

小学思品研修总结

小学思品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王久远,男,1970年3月生,专科学历,小学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1990年7月毕业于宁河县师范学校,同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22年来,担任过教研组组长、教学主任、副校长,2006年起任校长。

运河湾小学是一所地处偏远、规模较小的普通农村小学。现有两个校区,13个教学班,396名学生,在岗教师37人。学校以“精细管理校本研修,精心打造教师队伍”的理念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一、以人为本,构建研修管理模式

1.深入理解精细化管理。

校本研修精细化管理就是用精心的态度对研修实施细致的管理过程,以获取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管理结果。

校本研修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要求把“每一个步骤都做得精心,每一个环节都做得精细,每一项工作都做成精品,每一名教师都获得最大化最优化发展”。

2.强化实施精细化管理。

(1)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实施研修精细化管理首先必须清楚研修的目的是什么,践行学校“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为教师实现理想助力”的办学理念。

(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制度管理,追求的是有序、有效。有规可依是首要问题,有规必依是关键。建立健全符合法律、政策的研修制度、实施方案、研修手册,使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研修的方方面面,确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

(3)建设有力的管理团队。有力的管理团队是开展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保证。学校重新选聘研修组长,充分利用例会、政治学习加强干部学习培训,建设团结、向既定目标奋进的、有战斗力的管理团队。重新设计管理流程。校长对副校长、主任、副主任均垂直领导,布置工作,提出要求。主管副校长凸显考核、监督作用。主任垂直领导组长、教师,组长突出日常管理。重新制定岗位考核内容。考核评价是确保履行职责、实现目标的动力与压力。考核重点是德、能、目标达成。学校管理者重新建立考核程序,改革考核办法,调整考核内容,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工资,确保了研修管理的精细高效。

二、注重过程,凸显研修活动实效

过程管理是否精细化是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关键。学校管理者在实践中总结出适合自己学校的研修模式:自主研修―教学实践―专家引领―展示提高―总结评价。

1.自主研修。

依据学校确定的研修专题――小学各学科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师自主学习学校推荐书籍《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每学期完成自主研修读书笔记15篇,每篇不少于300字,50周岁(不含50周岁)以下教师每人每学期在本人的博客上上传不少于10篇的学习体会,每篇不少于500字。

2.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分为两个层次:“人人亮课”和“三师同研”。

(1)人人亮课。学校要求教师全员参加,自主申报亮课时间,亮课进度表制定后教师要严格按照时间表执行,年级组负责组织,校长全程参与,确保质量。以每周的周二(上午第一、三节课,下午第五、七节课)为活动日。

(2)三师同研。三位教师共同研究同一节课,即同一学科组的三位教师共同选定一个教学课题,共同研究课标、教参、教材、参考资料,共同备课,共同完成说课稿、教学设计、课后反思、教学评价等预设工作,然后先由一位教师说课,再由第二位教师上课并课后反思,最后由第三位教师评课。每周三、四活动,学科研修组组织,两位副校长全程参与。

3.专家引领。

学校适时聘请我县专家、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校对全体教师进行集中讲座、专业引领,及时解决教师工作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及时给教师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为教师找到最近发展区和新的发展点,为教师指明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研修的层次与品位。

4.展示提高。

依照县教研室小学组工作部署,以各级赛课、评奖、开放日为载体,展示教师研修的各种成果: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评价、教学论文、教学课件等,适时编印成册,促进教师再提高。

5.总结评价。

每一位教师都要严格按照校本研修的要求,积极参加学校的研修活动,考勤、上交材料、研修质量等都将纳入评优、职称、绩效等各种考核中。学年末教师根据自我发展中的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学科组进行同伴互评。学校进行综合评价。

三、讲究方法,助推研修高效开展

1.坚持课题引领,统领研修。

以学校承担的天津市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各学科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为统领,在各学科实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使研修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可以打破学科,科学分组,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共同研修。

2.坚持校际联谊,实施研修。

运河湾小学规模小,班数量少,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少。因此,学校积极与芦台四小、赵庄小学、大北小学,武清区下伍旗小学建立手拉手学校,共同开展研修活动。同时,通过开展送课下乡、同课异构、学术论坛等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坚持科学评价,确保研修。

学校坚持定期多层面检查,适时汇报总结,主管领导随时督导促进。

实施中要抓典型,树先进,引领师生尽快投入到精细化管理的建设中。学校在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同时开展考核评比,对精细化管理“先进教师和先进管理者”进行表彰。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以活动促管理。

四、评价展示,凸显研修实践成果

通过几年的校本研修活动,我校良好的研修氛围已经形成,教师们爱研修了,会研修了,在县镇优秀课评比中获奖的教师多了,每年在市县各类成果评比中,每人至少有一项获奖。我校的数学研修组被评为县级优秀教研组,我校被评为宁河县优秀教研单位。我校的教育教学评估也由三类校提高到二类校前列。

小学思品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一、增强了师德师风建立,进步了教员的职业品德程度。

环绕教育局本年提出的“两个年建立”:作风建立年和质量建立年。教科室作为黉舍师德师风教育的主阵地,本学年重点增强了教员步队的师德师风。经过加大任务力度,对峙政治与营业偏重的准则,强化教员任务中的政策导向,将思维任务、政策导向和物质鼓励三者有机连系起来,加强思维政治教育任务的针对性和有用性。进一步表扬奖励优异教员,普遍宣传榜样教员的进步前辈事迹,增强了教员的职业品德教育,指导教员树立了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了事业心和职业责任感,使教员可以盲目实行职责义务,恪守职业标准,发扬科学精力,遵照学术品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增强了营业进修,更新了教育观念,进步了进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精心组织了各类进修运动,构建出进修型组织。

本学年首要展开了以劣等进修运动:

1)、仔细组织了教员进修和研究根底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规范、新教材。

2)、针对参与教员培训、学术交流会及进修的教员,要求他们回校后要仔细做勤学习总结,并上好一节示范课,教科室组织召开进修申报会,如许做获得了优越的结果,使大局部教员资本获得了共享,一起进步了营业方面的程度。

3)、有方案地布置年青教员参与教员培训或交流会,使他们承受了新常识、新信息,进步了教育才能,并仔细落实好了“六个一”运动。

4)、经过组织教研站的教育风貌展现运动,激起了中老年教员的生机,获得了优越的结果。

5)、与校际共建黉舍长兴一小展开了屡次教研运动如:到一小参与教员解题竞赛讲座、请一小遴派主干教员送教下乡、请一小教科室主任来我校举行科研讲座等等,获得了相当好的结果,进步了我校教员的各项才能程度,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6)、经过安插义务,让全校教员制定了三年的小我规划,在必然水平上提示、鼓励了教员不时进修和不时进步的念头。

三、树立健全了黉舍教科研评价机制。

1)、经过举办论文、案例分析和教育故事评选,激起教员参赛兴致。

每学期举办一次校级论文、案例分析和教育故事评选(连系市、省等论文评选运动),并组织各类方式的作品钻研会。经过一系列的运动促进了教员的写作才能,促进了教员的问题认识、反思认识和总结认识,愈加激起了教员参赛的兴致度。

2)、树立了教员校本研训评价机制。

小学思品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雕塑;滑田友

滑田友先生是早期留法的中国雕塑家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奠基人之一。吴作人先生对他有如此评价:“中西合壁,熔铸古今。既体现了西方雕塑的精髓,又充满了中国文化之神韵。他对中国的现代雕刻贡献极大,影响极深。”

滑田友先生出身贫苦,但自幼聪敏好学,小学毕业后曾随从父亲学过木工手艺,一九一九年考入江苏省第六师范学校接受过五年的艺术教育。他善于思考,动手能力极强,又具有艺术天赋,经徐悲鸿介绍给江小鹣做助手。一九三三年,他随徐悲鸿先生去法国留学,从此正式踏上了艰辛而又辉煌的艺术创造之路,最终成了一位闻名中外的大雕塑家。

通过对众多研究滑田友的文章的研读,以下作品和事件在滑田友的一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小儿头像》。《小儿头像》这件作品在滑田友的研究者眼里是一件改变其命运的作品。这件作品创作于1930年,是滑田友以他儿子为原型创作的木雕作品。由于他从小随父亲学习木匠手艺再加上曾在师范学校艺术系学习过,况且木雕的模特儿又是爱子,因而可以说这件木雕作品是他多年来练就的扎实的造型能力与深深的爱子之情结合的产物。说这件作品特殊并不是它本身有多么完美,技法有多么高超,也许很多处理手法上尚有不足,而是它有着特殊的意义,也就是这件木雕使滑田友遇见了他人生转折的最重要的提携人――徐悲鸿。滑田友在家人和同事的鼓励下,将这件作品的照片寄给当时南京中央大学任艺术系主任的徐悲鸿先生。徐先生很是欣赏这件作品,他说:“中国现在恐怕还没有人能刻出这样的雕塑。”后来徐先生送他出国学习,并在出国前将他介绍给当时国内知名的雕塑家江小鹣先生做助手。

赴法留学正是改变滑田友一生的大事,而成为江小鹣先生的助手对滑田友也有着莫大的影响。江小鹣先生是我国近代最早的西洋雕刻家之一,曾任上海美专的教授。他主张以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为主,融合东西方艺术精华,提倡写实。笔者认为在滑田友的一生中,徐悲鸿先生固然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安排其出国、给予滑田友经济上的资助还是后来归国后邀请他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但是江小鹣先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说滑田友在第六师范学习时教导他的管一德老师是他艺术生涯中的启蒙人和提携人的话,那么江小鹣先生就是他雕塑专业上的启蒙老师,不难看出滑田友的创作理念应该是受到了江小鹣先生的影响。

第二,修复角圣寺罗汉壁。193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计划修复角圣寺彩塑罗汉,江小鹣先生将这一重任交给正在做他助手的滑田友。笔者认为这次修复工作对滑田友之后的创作和总结自己的一套理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次修复工作中,他因为修复中遇到的问题使他和自己先前在师范学校学习水彩画的经验联系起来,总结出“贯通一气”和谢赫“六法”的关系,这说明当时的滑田友已经对雕塑手法进行了触及理论的思考。虽然当时的这一理论尚且不完善,但已经奠定了他之后的“雕塑六法”的理论基础。此次的修复工作对于滑田友来说好比一扇门,把他带入一个属于中国雕塑自身的传统世界,他从保圣寺残留的杨惠之的手笔中汲取养分。修复保圣寺雕塑对于滑田友来说试一次文化的沉思,随着修复工作的深入,使他对于古代雕塑的总体精神有了很多的体悟,并开始抓住了雕塑单体“姿态”与整体“气势”的关系。按人物主次、雕像与背景的关联重新加以组合,从整体的韵律、节奏与气势凸显雕塑的神采。这对早期的滑田友来说是一次突破性的飞跃。

这次工作对于滑田友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修复项目,而是一次复苏古典艺术光华的文化行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滑田友对中国古代雕塑的造型特征和文化内涵有了深切的体会和把握,而这些也都反映在他的早期作品里。正是有了这一经历,滑田友在赴法学习的15年中,前期主要是对西洋技法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也注重与中国传统相结合。

第三,《轰炸》。《轰炸》这件作品和与其同期的《胡小姐像》达到了滑田友独特艺术风格的高峰。《轰炸》构思起于滑田友在1936年一幅反映日本侵华战争的国画和1937年的一个立体小稿《恐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才做成圆雕,二战结束后才被放大,收藏于巴黎近代艺术博物馆。孔雁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说道“这件作品中完全继承了东方艺术对线的运用以及西方艺术对情绪、气氛的渲染和体积、质量、光影的制作手法。”这件作品可以看出:滑田友已经很好的将扎实的西方写实技法和东方传统对线的运用结合起来,从这时起他真正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第四,滑田友归国。有人说,如果滑田友不回国也许可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正像罗丹所说的:“在做一位艺术家之前,必须先做一个人。”②滑田友的出生贫苦家庭,在法国学习时又吃尽世间疾苦,更是经历了侵华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48年新中国即将成立,滑田友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自己事业的抱负回到中国,开始在国立北平艺专雕塑系教课(国立北平艺专与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成中央美术学院)。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诸多政治因素确实影响了滑田友后期的创作,孔雁先生在文中写道“他在创作中不断的改造自己,以使自己在国外已经步入高峰的艺术形式向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等风格转变,力求作品符合新时代的要求。”虽然如此,滑田友一面保持着高度的创作热情,另一方面也全身心的投入到雕塑教学中去。

纵观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的雕塑研究相对于绘画研究来说是比较欠缺的,而对滑田友先生的研究更是“匮乏”。只能找到可数的几篇文献进行参考。无论哪家之言,内容有无重叠,都是对对滑田友先生研究的丰富。(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不自称“大师”的大师》,钱绍武,美术研究,1991年第03期。

[2]《名师的足迹――浅论滑田友及其雕塑艺术》,孔雁,艺术探索,1994年第02期。

[3]《滑田友先生的艺术之路》,沈吉鹏、张铜,美术研究,2001年第03期。

[4]《试论滑田友雕塑作品的情感表达》,华龙宝,美术大观,2012年第01期。

[5]《论<诗人陈散原像>―对雕塑家滑田友一件作品的认知》,华龙宝,艺术百家,2007年第s1期。

[6]《滑田友――为人的精神造像与“以中化西”的雕塑创造》,范迪安,《滑田友》,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11。

[7]《自述(选)――研究雕塑时代》,滑田友,《滑田友》,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11。

[8]《雕塑研究与谢赫“六法”》,滑田友,《滑田友》,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11。

小学思品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精神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师德教育、学科培训、岗位培训、名师研修、外出交流及提升教师能力为重点,以校本培训为基础,面向全体教师,整合利用教师教育培训资源,在改革创新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全面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我县教师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健全和拓宽教师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专业化、研究型、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师队伍,为更好地推动推动教育实现更加优质、更具内涵、更为协调、更有品位、更大影响,办人民满意的“更好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二、工作思路

借“国培”之力,整合教育教研科研、研修工作室、校本研修、送教下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微课”网络研修与教师工作坊、中小学毕业班复习研讨、学科教师命题制卷、乡村教师能力提升、论文评选、课题立项、校长论坛、校点负责人,骨干教师、教学改革培训等工作,转变培训方式,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助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专业技术发展,学生成才、教师成功。

三、工作措施

1、分区域建立教研、科研、研修联组:推行区域研修,协同研修,集智研修,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为中心,以优秀工作室为龙头的“1+N引领培训、以骨干与学科带领人为首的“1+1”帮扶研修以及学校自选的同课异构、校际结对、网络讨论、实践反思、校园网站等。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全员参与,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满足需求,捆绑考核,均衡发展,实现“共融、共荣、共赢”目标。

2、“送教下乡、各类教学赛课”纵深开展:全覆盖26个乡镇中心校推荐学校,10所一级预算单位中学、16所直属学校、部分优秀示范幼儿园等促进学校工作全面开展。采取“专题讲座、教学观摩、经验介绍、现场参观、岗位实践、互动交流、专家点评”等形式,通过“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方式,强化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益意识。

3、实行领导(教研员)联系学校(乡镇)制度:领导或教研员联系到具体学校、乡镇,具体到每个项目实行捆绑考核。强化“县-乡(镇)-校”三级教师培训,实施“人盯人”管理,对项目负责人和学习者进行“双向考核”,捆绑评估,提高培训质量。

小学思品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协作知识建构;学习绩效;基于问题的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4―0084―04

引言

学习即知识建构。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这一理念日益受到关注。社会建构主义观认为,个体的主观世界观是与社会相互联系的,而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内,通过自身的认知过程及个体间、各种社群间的社会协商而建构的。[1]因此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意学习者个体内部的心智操作及学习者之间的协作。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巨额投入,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与之前预期效果的巨大差距,使得人们不断关注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决策、投资收益等深层问题。而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本文从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教育信息化中学生的学习绩效,以期为教育信息化的绩效评价研究提供借鉴。

通过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外对于不同的学习方式或学习内容的学习绩效有不同的界定。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初步构建基于问题的Web-CKB的学习绩效的内容体系,再通过深度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修改、完善并最终确定基于问题的Web-CKB的学习绩效内容体系。

一 概念界定

本研究对象主要是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的学习绩效,因此需要界定基于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学习绩效。

1 基于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

协作知识建构(Collaborative Knowledge Building,简称CKB)的研究最先由加拿大的斯卡德玛利亚等人发起,目前有学者分析出协作知识建构的流程。本研究采纳谢幼如教授对协作知识建构的定义,即个体在特定的组织中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最终形成某种观点、思想、方法等智慧产品的过程。协作知识建构分为共享、论证、协商、创作和反思五个环节,完整的协作知识建构过程是这五个环节的螺旋上升的过程。[2]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科学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PBL的主要步骤包括:感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品创作、评价作品、总结反思等。[3]

基于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是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旨在开展协作知识建构,即在基于问题的学习的不同环节中,进行不同形式的协作知识建构。

2 学习绩效

本研究从绩效的视角来界定学习绩效,且侧重于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的绩效观。Harold D.Stolvitch认为绩效包括两个主要成分:行为和成就。行为是成本(代价),为了达到成就而付出的努力,成就是效益期望的成效或有价值的结果。[4]学习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施良方•学习论)。[5]根据大量的文献调研与实践总结,学习绩效可界定为:学生为达到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而产生的外显的学习行为与可测量的学习成就。

学习绩效不等同于学习效果。因为有些学习效果在短期内是不能测量的,本研究侧重于考察外显的学习行为以及可以测量的学习成就。“学习”对于学习绩效的提升,并不存在着绝对的正相关,在精确、有效的知识获取过程中,学习才能转换成较好的学习绩效。

学习绩效也不等同于教学效果。因为教学效果主要是侧重于对教师的考察,但是本研究主要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协作知识建构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等。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的学习绩效主要是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利用基于问题的学习策略,进行协作知识建构的学习行为及学习成就。本研究中网络环境主要提供一种网络学习平台与网络学习资源,是有益的补充,而不是完全替代性的。

二 学习绩效内容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分析了学习绩效的要素,依据一定的原则,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的学习绩效内容体系。

1 要素分析

基于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指学生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形式,开展协作知识建构,旨在知识建构与意义生成。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PBL与CKB的交重。基于问题的Web-CKB的学习行为包括:共享、论证、协商、创作、反思、感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作作品、评价作品和总结反思等。

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能力、合作能力、反思能力,以及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6]。在协作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自身获得了相关知识,得到某种智慧制品,并且协作能力、信息能力、思维能力等也得到发展[7]。基于问题的Web-CKB学习成就应该包括学习内容的获得,即知识获得以及个人能力的提升,个人能力的提升应该包括信息能力、协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构建原则

基于问题的Web-CKB的学习绩效内容体系的构建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学习绩效是包括学习行为与学习成就,但二者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要全面、系统地考虑到各个因素及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关系。

(2) 实践性原则

在分析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的学习绩效的内容体系时,要考虑实际开展学习绩效的评价过程中是否可行,一定要保证其可操作性。

(3) 人本性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全面、系统地考查学习绩效。无论是学习行为或是学习成就,都要从学生的视角进行思考。

(4) 客观性原则

即不能仅依据主观分析,而是要通过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根据所取得的大量研究资料,客观分析学习绩效的内容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3 体系构建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主要是指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与资源,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策略,在特定组织中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最终形成某种观点、思想等智慧产品的过程。因此初步建构学习绩效的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三 学习绩效内容体系的修改完善

通过文献调研与理论分析,得出以上内容体系,但是实际教学中未必如此,因此本研究通过课堂观察及深度访谈,对以上的内容体系进行修正与完善。

1 基于课堂观察的内容体系修改

本研究依托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技术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学信息资源应用模式与绩效研究”中的重点子课题“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设计与学习绩效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试验。

(1)课堂观察的设计

本研究采用参与式的定量观察。本研究中的观察者是14课题组的六位研究生。观察对象是广州市东山培正小学四年级二班和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四年级六班的学生,共86人。根据以上理论分析,编制了基于问题的Web-CKB的学习绩效的课堂观察表。重点观察学习行为及学习成就,旨在修改完善本研究中的学习绩效的内容体系。

(2) 课堂观察的实施

笔者在将观察者分配到各个小组中,一个研究者负责一个小组,根据小组成员的行为,按照观察表记录行为出现的频率,如果出现观察表中没有的行为,则记录下来。通过观察发现以下现象。各课堂学习行为较为相似。一般先是学生感知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老师布置作品创作任务,学生进行课后总结反思等行为;部分学习行为发生在课外,比如学习资料收集、作品创作、撰写反思等;学习行为没有明显的顺序;PBL与CKB行为互相交重;课堂上出现的学习成就较少。很多成就可通过分析课后作品、测试、论坛等客观的学习作品而得出。

(3) 基于课堂观察的内容体系分析

通过总结发现,课堂观察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修正。可以将PBL与CKB行为组合,且各行为之间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可能会因具体的教学而发生变化。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相关知识的获得主要表现在练习、测试及课堂行为中,根据学习绩效定义,学习成就须是可测量的,因此将“相关知识”转化为可测的“测验成绩”;学习兴趣较难客观化测量,不过可以表现在讨论时的参与程度以及论坛发帖的内容及小组作品中,因此将其舍弃。

2 基于深度访谈的内容体系修改

通过课堂观察只是分析出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对学习成就了解较少。因此笔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与开展教学试验的一线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深入挖掘和分析基于问题的Web-CKB的学习绩效的内涵。

(1) 深度访谈的实施

本研究采用个别访谈法,分别访谈了八名相关的研究者,与八名参与本课题的科研教师。访谈地点分别为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小学校长室、广州市天河区天荣中学办公室、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办公室、广州市培正小学办公室等,部分访谈在网上进行。由于篇幅限制,仅截选四个访谈记录的简要分析。

访谈案例1的简要分析:Y(华景小学主管科研和校本培训的副校长)认为学习绩效是“成绩加效果。成绩主要包括显性成绩和隐性成绩,显性成绩指练习、考试、作业等;隐性成绩指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评价成绩。在成绩的基础上来衡量学习的效果,比如有没有改变学生的习惯、态度,效果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她的学习绩效观是基于教学现实来考虑,是一种注重结果的绩效观。

访谈案例的简要分析:L(浙江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协作知识建构。强调学习者个人原有知识水平及经验对知识建构的影响,从人际交往角度说明网络的作用。她对绩效的理解偏重于学习速度,从“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进行评价。

访谈案例3的简要分析:L(中山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教育)主要是从网络教育的角度理解学习绩效,强调基于网络的小组激励机制。对学习绩效的理解也侧重于学习效率,即“花最少的时间、努力和耗费来达到学习目的”。

访谈案例4的简要分析:R(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理论)认为学习绩效应包括:“学习的最终结果(包括考试成绩、作品、论文等),也应包括学习过程(比如参与性、创新性、进步速度、学习态度的变化等)”,认为基于问题的Web-CKB的学习绩效主要包括“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的协作程度、知识表述能力、归纳能力,以及经过协作获得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最后还应该包括建构的结果”即属于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的绩效观。

(2) 基于深度访谈的内容体系分析

通过对深度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学习效率主要指“单位时间的工作数量”等,由于教育领域的特殊性,很难深入研究;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会更加复杂;要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衡量,就应将众多的可能的学习成就显性化,使之可量化,才能进行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学习绩效考查结果,才能更具体的指导教学实践。

(3) 内容体系的修改完善

通过访谈发现,理论知识充足的研究者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对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的共识是:学生处于网络营造的课堂学习环境,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策略,最终达到协作知识建构。而且对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的学习成就关注较多。一般情况下则是通过练习与测试而得到学习成绩,可归纳为测验成绩,可分为形成性测验与总结性测验成绩;依据作品的形式将智慧制品分为Word文稿、电脑绘画、PPT文稿、网页、电子学档等;通过对测验成绩与智慧制品以及学生学习行为考查的基础上,学生的能力水平也会有所变化,包括信息能力(本研究中的信息能力等同于信息素养)、协作能力、反思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一个专题的阶段学习,学生可能会获得一些荣誉奖项,从而产生“荣誉影响”方面的学习成就。

通过文献调研、理论分析、课堂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最终确定了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的学习绩效的内容体系(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2] 谢幼如,宋乃庆,刘鸣.基于网络的协作知识建构及其共同体的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4):38-40.

[3][6] 刘柳.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4] 张祖忻.绩效技术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3.

[5] 施良方.学习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7] 赵建华.CSCL的基础理论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6-17.

Construction of Content System of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Problem-Based Web-CKB

SHI JuanHUANG Jie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r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dong, Guangzhou 51064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ed the content system of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problem-based web based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building primarily,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n we modified and improved the content system through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deep inter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