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训团队总结

培训团队总结

培训团队总结

培训团队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团队培训模式;眼科护理;安全管理;护理差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眼科工作的4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护理人员未实施团队培训干预,2018年2月至2018年4月,护理人员均实施团队培训干预。40名护理人员年龄24~45岁,平均(28.82±6.52)岁;级别:主任护师1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6人,护师10人,护士21人。本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通过,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眼科护士;②研究调查期间在岗;③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排除标准:①研究调查期间因生病等原因请假者;②进修人员;③实习护生;④不愿参与培训者。

1.2方法

团队培训模式的具体实施内容如下。(1)构建护理团队并对其进行理论授课。为确保医院眼科护理工作顺利进行,采用分批授课的形式,将40名护理人员分为4组,分4个批次授课,授课内容包括团队合作的要领、态度、知识及技能。通过投票选取1名队长,队长负责召集队员,维持团队功能,收集队员的反馈信息。(2)案例分析。选择数名愿意配合的护理人员扮演患者,案例的设置主要为基础护理内容及急救护理工作,在案例设计中还穿插药物误输、设备故障及违背伦理等事件,以锻炼护士的协作能力。护士在分配角色后,明确各自任务与职责,在训练过程中及时指出对方存在的问题,当发生分歧时,采用冲突解决模式,即叙述问题经过、提出观点和建议、陈述及预见可能出现的结果,最大限度提高眼科患者住院安全性。(3)提前预见护理事件。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相互学习、帮助,掌握队友的工作完成量、技术水平及护理人员资源分配情况。及时掌握患者眼部症状、视力变化,提前预见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并与队友商讨应对方案。(4)明确护理管理信息。及时了解护理工作分配情况,根据护理项目重要程度进行干预,熟练掌握医疗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利用情境感知的方法培养护士的感知能力,便于其及时明确周围环境变化,并对失误链进行预测、识别,采取措施预防事故发生。(5)定期评估。队长每月末组织1次交流会,分析近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鼓励队友相互交流,及时改正错误。

1.3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标准

科室护士长分别在2018年1、4月末发放各量表,简单介绍量表内容,由护士独立填写,并当场回收。本研究中共发放量表40份,回收40份,回收率为100%。发放量表包括:①郑瑾等[3]编制的护理人员管理技能问卷,内容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政治素质4个维度,40个条目,每个箱目1~4分,总分40~160分,该问卷的Cronbach's系数为0.970,可信度高。②护理管理者安全态度评分量表,由郭霞等[4]修订,包括团队合作、安全氛围、管理感知、工作条件、工作满意、压力感知6项内容,31个条目,每个条目1~5分,分值越高表明安全态度越好。记录护士不同时期的护理差错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计量资料用n/%、x軃±s表示,用χ2、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团队培训模式实施前、后安全管理技能评分比较

团队培训模式实施后,护理人员的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政治素质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

2.2团队培训模式实施前、后安全态度评分比较

团队培训模式实施后,护理人员的团队合作、安全氛围、管理感知、工作满意、压力感知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

2.3团队培训模式实施前、后护理差错发生情况比较

团队培训模式实施前,护士护理差错总发生率为20.00%,显著高于实施后的2.50%(P0.05。

培训团队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员工 入职培训 操作 策略

一、以细致有序的整体安排,渗透教育,培养新员工严谨的工作作风

公司新员工的来源主要是院校毕业生,与提升专业技能相比,初入职场的新人更重要的是解决心态和思想问题,即从学生人到职业人这样一个职业心态的建立与转变。公司新进员工180余人,而公司现有人员总数仅75人,人力资源工作人员仅3人,如何通过入职整体工作安排展现公司精细管理、严谨工作作风、“用心做事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及时向新员工传递正向积极的企业文化,成为公司管理新课题。因此,将项目制管理方式植入新员工入职整体工作安排,以人力资源部为总责任单位,分报到、培训两大任务,又分别细化为联系学生、食宿后勤保障、报到地点准备、欢迎横幅、发放明白卡、发放生活用品等17项报到任务和军训、欢迎会、公司概况介绍、企业文化、安全教育、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流程、现场参观、拓展训练、文体活动、入职培训总结等33项培训任务。每一项任务按照PDCA循环,明确时间节点、质量要求、负责人、检查人、完成效果、后续改进措施等内容,最终通过一个个单项任务的完成确保整体入职工作的有序高效,通过问卷调查赢得新入职员工94.8%的满意评价。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根据首因效应原理,新员工在与企业一开始接触就能够感受到正向积极的信息,那么这种影响将是积极而且深远的。企业工作作风的传承、价值观的传递,关系到公司持续发展问题,关系到新员工工作素养的形成问题,因此要不遗余力通过各种方式在各种场合下进行渗透式教育。

二、以丰富多彩的课程安排,潜移默化,建立新员工的融入感归属感

为使入职培训不拘于形式,培训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入职培训授课形式上涵盖授课式、座谈式、参观式、户外军训拓展等,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包括开班仪式、公司概况、企业文化、管理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流程、安全知识、现场参观、新老员工座谈、军训、拓展训练、入职培训总结表彰等。其中,军训,请驻地部队教官进行军事化训练,锤炼新员工令行禁止、训练有素的良好作风和坚韧顽强、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拓展训练,训练的各个环节要求团队成员积极参与,通过拓展项目培养新员工责任感、团队精神、执行协作和感恩;公司概况,以专题讲座形式,请公司高层参加,介绍企业基本情况、所处自然环境、发展愿景,拉近员工距离、增强员工职业信心;现场参观,通过参观办公环境、生活区环境和装置建设生产环境,增强新员工对公司整体感性认识;迎新座谈会,使新员工感受到受欢迎,通过新老员工充分接触、相互交流、消除陌生感,增强新员工归属感从而促进健康成长;撰写培训总结,总结内容包括新员工对培训的收获、对企业的感受,是否存在问题以及相应建议,让员工感受到公司的重视。

新员工入职培训,是一个组织帮助新员工轻松愉快地进入并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从而渐次将其从局外人转变成为组织人的过程。因此新员工入职培训内容的合理设计,有助于新员工从心理、态度、身体、形象等各方面做好进入工作角色的准备。

同时,公司实行双导师带徒制,每名新员工不仅有一位传授岗位工作技能的导师,同时公司还指定一名中层以上人员充当成长导师,从生活、思想、工作等方面关心、关注新员工,帮助新员工尽快适应企业工作环境、适应公司生活。

三、以精心设计的形式安排,引导规范,树立新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

新员工入职培训期间,随机分组,通过讨论和自荐方式产生班长和各组组长,确定组名。要求各组自主管理,课堂纪律、打扫教室卫生、参与活动等。同时以各组为单位,将新员工纪律情况、课堂表现都与小组得分挂钩:组员迟到、缺课的,减小组得分;课堂积极发言、积极参与活动的,加小组得分;入职培训考试以小组平均分排序,进行加分。最终,按分值高低评定优秀团队,在入职培训总结表彰会上进行表彰。

培训团队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团场连队干部作为广大职工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各项政策的落实效果,影响到职工群众的幸福生活。近年来,农牧团场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培训效果逐渐显现。但仍存在培训内容不新、形式单一、手段滞后,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兵团要率先达到小康目标,基层干部就必须不断提升理论水平。

1第十四师47团连队干部基本情况和教育培训现状

47团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昆仑山北麓的墨玉县境内。团部距墨玉县城37公里,距和田市63公里。全团与墨玉县的七乡两镇穿插接壤,形成了“点多面广、民汉大杂居、小聚居”的布局。全团总面积22.3万亩,其中种植面积8.1万亩,草场8.3万亩。2015年年末全团总人口5142人,其中汉族2705人,占52.6%,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2437人,占总人口的47.4%,从业人员2477人。全团所辖生产经营及社会事业单位20个,其中生产经营单位9个。团场连队主要以种植红枣为主,同时部分种植核桃、苹果、梨等经济作物,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种植区。

1.1连队干部基本情况

全团9个生产连队共有干部84名,党员40名,女干部18名,少数民族干部23名,干部来源于兵团二代三代职工、引进大学生、“双五千”人员、复转军人等。连队干部平均年龄30.9岁,其中20岁至30岁之间干部53人,占63%;30岁至40岁干部16人,占19%;40岁至50岁干部11人,占13%;50岁以上干部4人,占5%。连队干部文化结构:大专以上的58人,占69%;中专学历6人,占7%;中专以下学历20人,占24%。连队干部所学专业主要集中在经济类、计算机、法律、企业管理、行政事业管理、农学等,目前基层干部6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

1.2教育培训的现状

教育培训主要是上级部门所组织的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培训。培训内容及人员主要由上级组织、人事部门直接确定,培训对象只涉及兵、师、团各级机关干部、部分后备干部,连队干部参加此类培训较少。党干校系列教育培训,由组织部门负责,党干校具体组织培训,培训参加人员、学习内容和形式相对固定。团场内部组织的培训、讲座、考察学习等活动,一般由团党委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和本单位实际工作需要,确定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对象,培训面较广培训成本也偏低。通过近三年培训情况分析,机关干部培训比率较高,连队干部培训比率最低,只占全团培训人员的19.6%,84名连队干部需用三年多时间才能轮巡一遍。

1.3当前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

政策性培训,作为一名党政领导干部是需要重点加强培训的。业务性培训,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工作需要,此类多以行政管理、双语、经济建设等为主要内容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如举办的兵团基层干部“双语”强化培训、大学生干部岗前、岗中能力培训、“三化”建设管理人才培训、电子政务培训、经济统计培训等。专业技术知识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还在农业生产方面开展了农业技术、畜禽检测等培训。同时还有部分基层干部为提高本领、提升素质,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参加在职学历教育。

2当前连队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团场在贯彻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队伍”上,都积极进行了大胆探索,培训方式和内容都有了创新和进步。但由于南疆地处偏远,信息落后加上部分分管领导认识不到位、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内容单一、培训方式不灵活等,也还存在着一些客观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培训整体工作不够重视。虽然兵、师、团三级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分别提出了要求,团场也制订了中短期的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计划,但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对教育培训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主管领导身兼数职,投入到干部教育工作中的精力少,对教育培训工作不深入研究,只是把这项工作看成临时任务,是基层组织建设的辅助手段,同时基层干部也不愿意参加。而47团主要靠发展农业扩大经济效益,现有农产品出售几乎不含任何附加值,职工创收致富愿望只有在基层干部的带领下才能快速实现,现有的基层干部普遍存在年龄小、见识少、工作经验不足、外出交流欠缺的现实情况。目前的连队干部培训人数仅占全团培训人员的19.6%,三年轮巡一次,每年针对农牧业知识的培训仅有2~3人次,没有学习交流,知识更新较慢、中央的政策精神难以全面领会掌握。

2.2教育培训内容不丰富,实用性不强

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培训机构基层调研少,多数培训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党性党风教育,对知识更新和业务能力培训不够。适应时代需求、干部队伍急需的业务知识培训没有跟上,内容缺创新,部分培训单位师资单一,教学方案单一,存在“一单治多病”的现象,所有培训的人员都是学习一样的内容,缺少有理论懂实践的技术人员、职业经理、师团领导、社区管理者等教师站在讲台。

2.3干部教育培训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教学安排简单,影响培训成效。培训往往沿用中小学教学方式,把学员集中到教室进行课堂教育,培训以课堂灌输型的教学为主,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应用较少。基层干部希望在学理论的基础上,加大外出考察学习,目前师党校培训多,走出去学习少。培训时间不合理,多数干部希望专题培训时间在一周左右,而业务知识培训应在15天左右为宜,实际培训中像双语、三化建设、连长班等类别的培训时间过长,专题培训时间又太短。教学手段陈旧,培训针对性不强,现代化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教学设备不足,部分培训机构教师还是一支粉笔、一台电脑完成教学任务,在南疆地区利用其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没有完全实现。

2.4约束激励机制乏力,培训考核相脱节

目前干部教育培训与干部使用考核尚不配套,培训激励机制尚未全面形成。干部教育培训缺少动力,奖惩制度尚未形成。对干部培训考核结果运用不多,存在培训与人才使用相脱节的现象,先训后用、届期必训的制度没有落实。无考核无奖惩,也就无激励,干部学习既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从而形成了学不学一个样,好坏一个样的弊端。

3提高连队干部教育培训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为了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依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要求,为圆满完成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针对目前团场连队干部教育培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3.1充分认识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中央颁布实施《干部教育培训条例(试行)》,以法规的形式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定。要求各级干部深入学习领会系列精神,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师、团领导要重视连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把培训工作列入连队党组织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研究探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依托兵团及师党校,建立南疆地区的实践学习基地,运用其教育各类资源。根据上级要求,做好年度及季度培训计划,明确培训主题、时间、内容及对象,开展有计划的教育培训工作,同时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

3.2充实创新培训内容,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

重点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强化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的培训,帮助连队干部提高理论素养,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牢固树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意识。其次注重在提高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上下功夫,要紧密联系实际,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围绕各级党委的中心工作,抓住发展这一主题,紧扣干部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选择与当前形势密切相关、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的内容进行专题培训,围绕改革创新需要,开设创新思维训练和党性意识教育课程,增强实用性和针对性,切实提高干部创新意识和应对意识,提高干部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3采取灵活培训方式,保证教育取得实效

注重学用结合,努力建构“专题培训、案例研讨、学员论坛、能力训练”为一体的教学形式。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系统讲授基础理论、启迪思路的同时,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对策研究和能力训练,以典型实例为对象,开展现场教学与观摩;二是多组织基层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异地经验与本土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合作优势;三是教师授课与学员参与相结合,积极开展学员论坛、小组交流、专题研讨、成果总结、拓展训练等教学形式,发挥学员主体作用;四是对中青年干部,应坚持中长期培训,实行点名调训进行培训;五是对业务知识的培训,应坚持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

3.4加强监督考核,完善教育培训制度

完善连队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有效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一是要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管理。成立相关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办法对此项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二是要完善教育培训效果考评制度。根据实际制定考核和奖励惩罚制度,按照培训计划,采用随机抽查和全面考核方式,对连队干部进行考核,重点考核自学情况和学习结束后在连队产生的效果,考核结果作为班子和个人年度考核的参数。总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吹响向南发展的号角声中,南疆的基层干部需要不断加强加大培训力度,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隆德,熊进.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7(1).

[2]郭玮.论基于领导力的机关干部教育培训[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7(1).

[3]张剑.借鉴部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先进经验推动滨海新区党校创新发展[J].求知,2017(1).

[4]阿迪雅,齐丽君,田颖.探讨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的新路径[J].中国培训,2017(2).

培训团队总结范文第4篇

一、加强对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的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一)学校要把团队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共青团、少先队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与教育教学工作统筹考虑,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为团队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设备、时间和经费。

(二)学校党组织要直接领导团队工作。学校团队组织在同级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同时接受上级团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学校党组织要有一名书记(副书记)分管团队工作,学校行政应有一名副校长负责联系团队工作。学校党政领导要经常听取团队组织的工作汇报,在安排阶段性工作时要把团队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及时解决团队组织提出的有关问题。把团队工作作为评估考核学校党政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必要内容,纳入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指标中。

二、加强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团队组织的活力

(一)要保证学校团队组织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支持团队组织按照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学校不能以任何理由将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机构归属于学校的其它工作部门。根据《团章》规定和学校特点,凡有团员3人以上的学校都应建立团的基层组织。团的基层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和团员人数,经上级团的委员会批准,分别设立团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学校的团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由团员代表大会或团员大会选举产生,按照《团章》规定进行换届。区直属学校团委的换届选举要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和上级团组织的指导下进行,换届选举前请示,换届选举后结果报团区委批准,并报区教育局团工委备案。

学校大队辅导员由所在学校推荐,上级团委聘请,对大队辅导员进行调整时,需征求上级团委意见,并做到随缺随补。聘请辅导员应举行仪式,颁发聘书。学校在聘任大队辅导员时,要报区教育局团工委和上级团委备案。

(二)加强团员队伍建设。在团员的发展上,要重视初中一、二年级的团员发展工作,避免在初中毕业班突击发展团员,逐步完善团员发展机制。年满13周岁的初中生应作为入团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对他们进行团前培训。学生入团前必须接受团校基本知识的强化培训,并通过团组织的综合考评。团校培训要突出团员的主体地位,强化团员组织观念,增强他们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新团员要举行入团宣誓仪式。

(三)加大“评优推优”工作力度。严格“推优”程序,增强“推优”的透明度,坚持优中选优,强中推强。团队干部要具体负责好各级各类学生先进的评比工作,高中学校要积极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引导广大团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同时,要积极争取党组织的支持,对于符合条件的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给予重点培养,使其早日加入党组织。

(四)加强小学生队校、中学生团校和业余党校建设。各校要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北仑区中小学生业余党校、团校、队校建设的实施意见》(仑教〔20*〕111号)文件精神,不断深化“三校”建设工作。

(五)加强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建设。学生会是党委托共青团指导的青少年群众组织。学校要按照相关规定把学生会归属于团组织管理和指导,并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要支持学生会组织依照章程独立开展工作,强化学生会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职能,充分发挥学生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政策支持、工作指导和规范管理,推进学生社团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特色化建设。要加强校内外社团之间的联系、交流和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

三、加强学校团队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优秀团队干部队伍

(一)要高度重视团队干部的选聘,严格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选聘团队干部。团队干部原则上应从有两年以上(含两年)教龄,28周岁以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思想好、能力强、素质高、作风正、热爱青少年和团队工作的优秀青年教师中选聘。团队干部由所在学校推荐、上级团委聘任。团队组织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对现任团队组织负责人年龄已超过35周岁的学校需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过渡。在对团队委员的配备上,应注意年龄结构、男女比例的合理搭配。9个教学班以上的初中应成立少先队大队,大队辅导员一般由学校团委(总支)副书记兼任。

初中和小学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少先队中队,中队辅导员一般由班主任兼任,也可由其他课任教师兼任。学校少先队组织至少要聘请一名校外志愿辅导员,少先队校外志愿辅导员应从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优秀青年学生、志愿者和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社会各界热心少年儿童工作的人士中聘请。聘请中队辅导员和校外志愿辅导员都需由所在学校大队部举行仪式,颁发聘书。

(二)进一步落实团队干部的待遇。团队组织负责人应参加学校行政会议,是党员的还应列席学校党组织会议。规模在24班(含24班)以上的学校团委(总支)书记和学校大队辅导员享受学校中层正职干部待遇;24班以下的学校团委(总支)书记和大队辅导员享受学校中层副职待遇。规模在20班(含20班)以上的中学团委(总支)原则上都应配备副书记,小学大队部原则上都应配备大队辅导员助理或者副大队辅导员。学校团委(总支)书记和学校大队辅导员从事团队工作年限视作班主任年限。团队负责人开展团队工作的工作量计入本人在岗工作总量;团队负责人兼课量应与学校其他中层干部的平均兼课量一样,超过部分按照超工作量对待。在教师评选先进、评定职称时,应将从事团队工作的时间、能力、实绩作为其考核的重要依据。团队干部在评定职称时,可以申报德育学科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

团队干部在团队工作中论文与研究成果获奖与同级教师学科论文与成果获奖同等奖励,记入本人档案。受到上级团委、少工委表彰的团队个人先进享受同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同等待遇,记入本人档案。上述荣誉可作为本人考核、聘用以及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职务晋升、工资晋升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团队干部的培训与管理。团队干部的培训是团队基础建设的重要工作,建立团队干部培养和培训制度,注重对他们的岗前培养和在岗培训。新上岗人员必须100%参加上岗培训,在岗的每两年必须轮训一次,学校团队干部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学校要保证他们参加培训的时间,保障其培训所需经费。新上岗人员参加上岗培训的时间一般不少于3天。在岗团队干部每年累计参加各类培训(含以会代训)的时间一般不少于5天,培训结束颁发相应的教师继续教育学分。

(四)有计划地做好团队干部的转岗输送工作。要把团队干部转岗输送工作纳入党组织对干部的调配管理工作中。连续两年获得市级以上综合先进集体或连续三年获得区级以上综合先进集体的学校团队组织,其团队负责人可以优先纳入局管后备干部队伍考察行列。学校团队组织主要负责人原则上担任两至三届(每届三年)后应安排转岗,转岗时经考核认可一般应担任学校中层副职及以上职务。

四、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全面活跃学校团队工作

(一)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在中小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深化小学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中学生18岁成人仪式教育和“民族精神代代传”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节庆日、纪念日及入队、入团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组织学生到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基地进行集中参观、瞻仰和考察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每年春、秋季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为契机,通过组织报告、读书、文艺、体育比赛等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及相互协作精神,营造健康向上、活跃繁荣的校园文化氛围。

培训团队总结范文第5篇

摘 要 团队精神是一支球队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其标志着这支球队的各成员在思想、观念、情感、行为等方面有序化和一体化的程度。在高校篮球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篮球团队精神,是引领大学生在篮球运动方面,朝向良性发展并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本文阐述了培养大学生篮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重点探讨了大学生篮球团队精神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篮球团队精神 培养途径 大学生

篮球运动是一项深受大学生喜爱的集体对抗运动项目,随着国内外篮球运动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各种篮球联赛的蓬勃发展,使现代篮球运动的比赛节奏明显加快,比赛的激烈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要想在激烈的对抗中求胜,不仅要求球员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和一定的技战术水平,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对于一个球队来说,技战术水平的稳定发挥,则需要球员之间的团结与协作。然而,在现实的篮球学训活动之中,部分教练员由于过分侧重技术教学部分,对球员团队精神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致使很多球员在篮球学训与课余篮球活动中,较为喜欢单打独斗,明显缺乏团队意识,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球队整体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当前的篮球学训活动中,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球员的团队精神,让大学生球员之间在篮球团队精神的引领下,凝聚力不断增强、战斗力不断提高。长大后成为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篮球人才。

一、培养大学生篮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体育教学、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备受重视。大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相并行发展的。篮球作为一项大学生普遍喜欢的体育运动,首先可以促进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成长,如弹跳训练、力量训练、灵活性训练等,都能够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而心理健康引导也在篮球训练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由于缺少兄弟姐妹之间相处的经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自私、娇气、任性的性格特点,不愿与他人合作,心理健康水平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篮球运动正是积极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因为团队精神所倡导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战胜困难,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团队价值观、凝聚力、信念和理想等,恰恰是对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完美诠释。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增强、团队精神的凝聚,都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有利于团队成员相互支持,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

篮球团队精神一经形成,会对每一个球员形成一种无形的团队压力,对全体球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到调节和规范作用。同时能使得团队球员相互鼓励和支持,从而形成良好的内在动力和凝聚力。有了这种力量,队员之间就能在思想上就会相互理解、互相信任,在行动上相互配合、技战术策略就会贯彻落实。有了团结一致的群体合力,困境之中就能做到相互鼓励、勇挑重担,胜利时能想到同伴们共同努力的作用。此外,团队精神对运动员的个人比赛心理起着强有力的支持作用,在比赛中更有利于运动员保持良好适宜的精神状态,增强自信心、果敢性和坚韧性,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有利于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和认同感

在团队精神的作用下,团队成员产生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交互行为,显示出关心团队的主人翁责任感,并努力自觉地维护团队的集体荣誉,自觉地以团队的整体声誉为重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团队精神成为球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动力。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球队,能使每个团队成员显示高涨的士气,有利于激发球队队员的主动性,由此而形成的集体意识,共同的价值观,高涨的士气、团结友爱,团队成员才会自愿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团队,同时也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四)有利于在篮球比赛中获胜

21世纪的篮球运动将继续沿着智博谋广、身高体壮、凶悍顽强、积极主动、快速机敏、全面准确的方向发展。一个精诚团结的球队远远胜于英雄个人的作用。著名的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曾经说过:一名伟大的球星最突出的能力就是让周围的队友变得更好。时代需要英雄,更需要伟大的团队[1]。众所周知,2014年美职篮马刺队时隔七年后,再次夺得NBA总冠军。论球星的单打实力,绝对赶不上对手例如像勒布朗・詹姆斯等一流明星球员,但其凭借的就是团队精神,用球队的整体实力,战胜了强大的对手热火队。由此可见,团队精神有利于球队在篮球比赛中获胜。

(五)有利于教练员提高学训工作效率

大学生篮球团队精神在加强团队内部之间联系的同时还具有组织严密、分工细致的特点。在比赛中,每个球队都要有自己的角色定位,担任一定的攻防和掩护任务,每个球员在自己的锋位上各司其职、在恪守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最大潜能地为队友创造更多的进攻投篮机会。团队球员之间或各团队之间就会团结一致、朝着共同的日标协同共进。一方面使集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融洽,提高了篮球教学与训练的工作效率;另一方对大学生球员全身心投入训练比赛,积极创造运动佳绩有很大的帮助和教益。

二、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教练或教师对团队精神的思想重视

球队是一个集体,需要教练去组织。如何把一只手捏成一个拳头,教练是全队凝聚力的关键所在,他对整个队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众所周知一个球队水平的高低,进步的快慢,作风的好坏,都与教练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教练从选材到组队,从计划到训练,从比赛到总结,都在不断的调整队员的思想、身体技术、战术、心理等状态。随时把不同特长、行为特征的队员在训练中组成一个最佳的有机整体,这些都需要教练员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丰富的训练经验和高度的责任感,从而形成明确的目标管理体系。所以,要培养大学生的篮球团队精神,首先教练要有一定的感情投入,教练要起到模范的带头作用,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对自身经验的总结。教练应把自己看作是对队员负责的管理者而不是支配队员技术的独裁者,这样才能带动球队的积极性和团结性[2]。

(二)加强对大学生篮球团队精神的思想教育

大学生篮球团队精神的强化主要通过日常教学与训练中的思想渗透,这是青少年团队精神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篮球教学与训练中实现对学生的团队精神教育并没有明确的大纲要求和授课章节,主要依靠教练员在日常教学中挖掘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中的团队精神的影响因素和结合比赛的成败,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篮球团队合作意识的渗透和强化。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团队意识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篮球团队精神教育已经成为篮球教学与训练的必然路径,其基础是尊重个人的篮球兴趣和目前成绩,核心是团结协作战斗,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凝聚力形成一个总的合力,高效率地保证团队组织的顺畅运转。因此,作为篮球教练员更应该从理论上深刻认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加强青对大学生篮球队员团队精神的思想教育,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为渗透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3]。

(三)加强管理,用规章建制来对青少年形成纪律约束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必须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严格要求。不然,有些队员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迟到、早退无所谓,这样不但自己学不到什么东西,而且这种懒散的习惯还会影响到其他队员,所以规章建制是管理球队的一条有效途径,使球队更像一个整体。规章的制定可由球队所有成员商量确定,以便更有说服力。规定无论主力或非主力,一旦触犯,就一视同仁的接受处罚。在篮球比赛中,为使队员更好地体现出集体的作战意识,就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将团队精神纳入队员应该遵守的章程当中,使其逐渐形成清晰的、稳固的团队精神。团队中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团队所有队员、教练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些规章制度有些是明文规定的纪律条例,有些却是大家共同遵守的约定,对于一个体育团队来说,重要的不在于制定多少规定,而在于团队精神能深化内化在所有成员的意识里。规范意识一旦形成,团队就更容易将成员的行为整合为相对统一的行为模式。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特有的精神面貌。因此,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形成团队规范意识,是一个球队能否形成强大团队精神的重要环节。

(四)多运用比赛教学法,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

要想使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篮球团队精神,必须结合篮球运动特点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团队思想渗透。笔者认为加强比赛教学法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指导思想一是在比赛中学会打球和陶冶身心;二是掌握篮球锻炼方法和宣传终身体育意识;三是积极参与体会锻炼与比赛的乐趣。比赛是篮球项目运动的最终目的。通过比赛教学法可以培养大学生团结友爱、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团队精神。教练员要充分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在日常课堂教学与训练中加大比赛教学法的运用频率,来培养大学生球员的团队精神。同时比赛的范式要多样化,有全场和半场、后位对后位、前锋对前锋的教学与训练比赛,甚至可以混和比赛等。让大学生在比赛中学会打球,体会团队精神带来的成功乐趣,并在临场指导团队之间的默契配合,营造出一种宽松而愉快的学习气氛[4]。

(五)以实战运动技能巩固团队精神

篮球运动技能来自科学的训练实践,其运动技能的提高与团队精神的精心协作息息相关。实践验证,篮球的运动技战术只有在牢固的团队精神前提下才能普遍提高,同时,团队精神也唯有在实战技能的创新提高中得到巩固。众人皆知,提高篮球技战术不能一蹴而就,它是大学生进行各种身体活动练习,并在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紧密结合,从而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把受教育者运动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不能脱离教学谈如何进行团队精神的强化,同样也不能忽视这些而孤立发展体质、体力和身体技能。篮球运动是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有效的手段,它不仅能培养竞争意识,而且能培养合作意识,并能求得二者的内在统一。在高校篮球教学过程中,应把大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塑造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作为与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技巧同样重要的地位。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精英培养的思想,牢固树立和坚持面向全体大学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的观念[5]。

参考文献:

[1] 于鑫.论团队精神在篮球运动中的价值与培养路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2):212-213.

[2] 王电华.浅谈篮球运动中团队精神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5.4(2):23-236.

[3] 刘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团队精神培养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10):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