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软件工程论文

软件工程论文

软件工程论文

软件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1.1教学理念落后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工程教学长期以来以教师为教学环节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相关人文素质的培养。传统的“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也存在着上述问题。

1.2传统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在实施中的不足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是在具体项目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来实施相关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开展项目驱动教学时,往往会变成走形式主义,具体表现在:①教师对于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不够重视,对项目的选择或者设计比较主观(具体表现在所选择的项目很难或很易),这要么会引起学生有畏惧情绪而产生厌学,要么会使学生很容易地实现该项目(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可通过网络轻易完成项目),从而使得该课程项目失去原本意义;②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组织不当,会使得学生团队人数过多,搭配不合理,这样使得有些团队因配置了能力很强的学生而使得该项目能够顺利完成,同时另一些团队由于聚集了能力偏弱且自觉性较差的学生而使得该项目最终流于形式,这反而会导致项目驱动教学未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传统的“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上述问题。

1.3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面向对象软件

工程”课程改革中起到的作用针对上述问题,CDIO工程教育模式摒弃了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论”,弘扬了以学生、学习和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更强调通过工程实践环节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和动手与创新能力,从而树立起以产品为导向的工程价值观,将IT企业工程师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主线。在实施CDIO教学过程中,将更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主动学习和积极认知过程,以构建起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相联系的知识体系。

2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项目驱动“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方法(下简称CDIO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能力和工程综合素质为目标,将“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中的相关知识点渗透到实践的各个环节中,而这些环节和软件工程生命周期完全一致,在各个环节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则可以采用CDIO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理念。我们参照CDIO能力大纲,提出通过“面向对象软件工程”教学和课程项目实践,培养学生如下方面能力:①通过基于案例/项目驱动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和该课程的基础理论并能在实际项目中加以灵活应用。“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理解和应用其基础理论解决分析、设计、实现和运行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并提供有效工具;而“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理论基础为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发明创造提供动力,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理论支持。②通过“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中项目的驱动,要求学生创建项目团队,通过课程项目实践各个环节(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和实现等环节及在此环节中的各项活动、沟通与协调、文档撰写),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以及团队合作、系统思维、工程实践、项目管理和文档写作的能力。③通过“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理论学习和课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开发出具有鲜明个性的软件作品。

3CDIO教学法在“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理论及其课程项目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3.1总体设计

目前,“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安排共计54学时,我们将理论教学内容与课程项目实践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在整个教学周期内,按照软件生命周期并结合CDIO、案例与项目驱动的教学法,设计理论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活动,配合对应的课程项目实施活动加以有效组织与实践,在整个教学环节结合项目开发活动的进展与深入,要求学生记录自己团队活动中的相关内容,按照我们事先制定的规范撰写并维护项目文档。具体解决方案是:第一,正式课程教学的1~6周,设计项目描述和需求获取与分析、系统设计中的具体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分别标识实体对象、边界对象和控制对象;将用例映射成对象;建立对象之间的交互;标识关联、聚集和属性;对单一对象状态依赖行为的建模;对对象之间的继承关系建模;对本阶段的分析对象模型进行评审;基于分析对象模型标识出设计目标,进行子系统分解和标识;将子系统映射到系统构件元素上;标识并存储持久性数据;设计访问控制策略;设计全局控制流;标识服务;标识边界条件;对系统设计进行评审。第二,7~14周,设计对象设计与实现中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学习软件复用和设计模式,并在详细设计中加以应用;对对象之间的接口进行说明,涉及标识遗漏的属性和操作、说明接口类型、签名与可见性,说明接口中相关方法的前置条件、后置条件和不变式等。第三,15~16周,设计测试阶段中的活动。第四,17周,进行相关的总结活动,包括项目文档的静态检查和验收,以及课程项目的动态演示与现场回答问题。

3.2设计课程项目

在设计课程项目中,将考虑提供给学生一个贯穿整个学期的课程教学项目描述,为此我们将选择开发一个基于Web的应用系统。这类系统的实例很多,可以由教师设定或者由学生自选,如教师可根据教学中的需要设定一类基于Web的师生交流系统,以方便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关于做项目时的沟通。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网游软件开发,或者选择基于Web的电子商务网站系统等。总之,相关项目的设计需要教师事先准备好项目描述或问题定义。为了开发这类基于Web的应用系统,教师需要指定项目使用的环境和工具,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开发环境与工具、数据库管理系统、界面开发工具等,另一类是项目管理工具。这一阶段设计的活动属于CDIO中的构思阶段。

3.3设计理论课程教学过程

首先,在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我们主要依据的是第3版的SWEBOK标准(2013),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知识体系教学设计。在SWEBOK2013版中的17个知识点中(其中2个为候补知识点),我们选择了其中10个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融合到“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理论课程教学中。这些知识点可有效地体现着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如软件需求体现了CDIO的构思,软件设计体现了CDIO的设计,软件构造和软件测试体现了CDIO的实现,软件维护体现了CDIO的运作等。其次,在此基础上设计理论教学过程。一方面,以案例/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为基础,“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中相关知识体系及理论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掌握“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相关知识、术语、理论和技术基础,并通过团队方式共同学习、讨论和完成作业,并以团队形式参加全体同学的各种讨论活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围绕着项目描述或者待解决的问题描述,完成团队组建、工具选择、项目计划制定,并开始执行需求工程中的需求获取和需求分析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系统设计活动,这些阶段的工作结论需要学生加以记录,特别是需求获取与分析的结论和总体设计结论更要以文档形式加以记录。第三,结合案例/项目驱动教学,进一步完成“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理论课程。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引入小型案例,另一方面引入面向应用领域的实际项目,并在项目描述、需求获取和分析活动、系统设计和对象设计中,将该项目的具体情景或者可行的系统设计解决方案引入课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这些基于场景的案例,将需求阶段和系统设计阶段中涉及的重点知识、术语、过程与步骤等重点和难点融入到案例中来讲解和学习,以便于学生真正理解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这一阶段的活动设计对应着CDIO中的构思阶段。

3.4基于项目驱动的课程实验教学设计

解决软件项目中的问题或实现软件项目中的任务,要求学生以团队方式进行活动,并在整个活动中的各个阶段贯彻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即让学生能够对软件项目中的任务完成进行构思,获取与软件项目相对应的软件系统的功能性需求、非功能性需求和系统约束,并以文档方式进行描述;接着,通过设计手段来完成项目任务,用系统来对应将来要完成的任务,并在该系统设计中落实项目的各项要求,这需要通过对系统的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等环节来达到,并将设计结论记录在软件设计文档中;在前面构思和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设施,用编程的方式实现该系统,并完成相应的测试任务,注意在实现过程中,同样要将相关结论以文档的形式加以记录,以备维护之需;在系统实现后,通过部署和运行等方式,让该软件系统(可以看成是本项目的解决方案)呈现出价值。在这一完整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项目驱动下的团队活动过程,体验到软件产品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运行(包括维护)所经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这一阶段的活动设计对应着CDIO中的设计、实现阶段。

3.5项目总结与项目验收过程教学设计

项目总结过程的教学设计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自我总结并撰写项目总结报告,以个人为单位撰写学习心得,教师主要验收和检查相应的项目总结报告和学生学习心得。项目验收过程的核心是开展两阶段验收活动,即在学期的15~18周中,选择第15周进行一次中期检查,第18周再进行一次期终项目验收。全体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组成一个答辩小组(一般为4人),他们事先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现场点名以确认学生的有效身份并结合点名宣布学生团队的答辩顺序,保证答辩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由答辩小组组长宣布评分标准细节和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本次验收活动的标准。

4实践活动

在“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活动中,共有45位学生(组成了15个团队)全程参与了我们的教学改革过程,现在仅就验收答辩环节进行说明。整个答辩所耗时间共计7个多小时;答辩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最低底线是学生必须完成项目要求的最基本功能),充分肯定了学生到目前为止所完成的开发成果,同时建议相关学生利用即将到来的假期进一步完成或完善该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及时修改设计上的缺陷。在本次教改实验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教学过程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需要在理论基础教学上过硬,还需要具备软件项目开发的经验,这样才能够做到既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能给出实实在在的课程项目开发活动中的技术指导。

5结语

软件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1高效软件测试团队建设的可行性策略

1.1软件测试团队的特质建设

软件测试团队的素质建设对于整个软件工程质量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是测试工作中最具价值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应该积极构建合格的、高质量的合作团队。(1)软件测试以及软件工程开发都需要程序员具备足够的自信心,对软件检测结构以及程序的缺陷要如实汇报。对于软件项目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认真处理,以此减少客户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2)软件测试人员还要具备足够的怀疑精神,对可能存在的漏洞性错误要及时予以检测和纠正,进而提高其自我创造力。(3)软件测试团队要积极构建沟通协调能力。可以通过与客户进行必要的沟通来及时发现软件运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其中测试者可以针对模拟环境下用户对于软件环境的应用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以此对软件编写过程和总结文档进行反复检查检测,提高软件的运行效率和正确性。(4)必备的检测技术能力。软件测试团队必须具备重要的专业技能,需要精通数据库、通信、网络、GUI测试、测试工具、自动化测试脚本和相关业务领域等,以此全面提升他们的测试能力和测试积极性。

1.2软件测试团队的制度性建设举措

一个优秀的软件测试团队必定拥有一套完善的团队管理制度,拥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高端测试人员,通过不断规范团队管理制度,做到扬长避短,及时提升整体测试质量。其中,软件测试团队需要不断加强汇报制度建设、工作总结制度建设、奖惩制度建设、测试审核制度建设、会议制度建设等,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职责关系来进一步强化团队成员的素质建设。在此过程中,还要注重对于资深测试人员的正确引导和建设,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交流,不断丰富团队的测试知识库,通过科学吸收先进的测试管理知识来提升整体测试技能和技巧,以此减少开发团队协同工作中的一些领域瓶颈。

2结语

软件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对比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和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软件工程教学离培养一个卓越的软件工程师仍相距甚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实践培养模式存在诸多弊端,突出表现在:

1.1实践教学理念不清

当前很多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设置只注重理论课程的系统性和一致性。对于实践课程不重视,相关教学理念不清晰,实践内容缺乏对产业实际应用的针对性,因此很难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1.2缺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现有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各自为政,分散教学。部分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老旧,而且存在重复,更多反映企业真实需求的实践无法得到体现,整个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也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工程化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1.3实践教学方法单一

现有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多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实验验证层面,缺乏对软件真实案例的教学。同时整个教学过程仍主要通过“教师教,学生学”的惯性模式,缺乏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等教学模式,忽略了在实践中对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4专业实践考核方式不合理

当前软件工程实践考核主要基于个人运行程序和检查文档两种手段,在此基础上给出每位同学的实践成绩。这种方式看似公平,其实不然。由于考核体系单一,考核指标粗放,无法体现软件工程教育的专业特点,也就无法准确地反映对学生能力化培养的实际效果。

1.5缺乏一支具有行业工程背景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团队

现有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师都是来自高校且多各自为政,在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上缺乏必要的沟通协作,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团队,同时部分教师自身的工程能力不强,一线队伍中“双师型”教师人才严重匮乏。没有一支合格的专业教师队伍也就很难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卓越软件工程师。综上所述,现有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专业培养要求,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当前的一个迫切需求。对此,自2011年起,作为“211”高校的安徽大学在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对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探索,并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本文就是在对已有部分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形成。

2“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其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学院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拥有计算机国家重点学科的单位,其下设的软件工程专业为国家一级硕士学位点,近些年为我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量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尽管如此,我院软件工程实践教育同样面临着前述的困境。针对现有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并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自2011年起,我院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2.1提出面向工程的实践教学理念

当前的软件工程专业只注重理论课程教育,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动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较差。对此,我院软件工程专业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中注重“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提出面向工程的实践教学理念。其核心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将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点和软件产业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工程化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并将上述理念贯穿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始终,通过全面改进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方法、突出能力化考核方式、建立创新型实践教学团队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让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为将来走出校门,成为一名满足软件企业要求的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建立基于CDIO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现有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够完善,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统一规划和过程化管理,因此难以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对此,我院在前述面向工程的实践教学理念指导下,将体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CDIO思想引入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中,构建基于CDIO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所谓的CDIO是指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其核心思想在于以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改良乃至最终废弃的生命全过程指导工程教学过程,并系统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评测等众多标准。具体来说,我院以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以CDIO提出的4类一级能力、17组二级能力以及73种具体能力为培养依据,对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分阶段的整体规划。本科阶段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型课程设计、院内实训和企业实习四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验证性实验为与专业课程配套的基础性实验,此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综合型课程设计是将内容紧密耦合、存在内在关联的几门课程整合为一体,建立基于课程群的课程设计,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第三阶段:院内实训是由院内教师根据实际案例构建若干个标准实训课程,模拟企业开发过程,本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初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最后一个阶段为企业实习阶段,学生在前几个阶段的基础上,已具有一定的工程能力,在本阶段通过让学生进入真实的软件企业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上述分阶段的一体化培养,为学生成为一名卓越的软件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2.3采用多样化实践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效果差。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我院根据软件工程专业自身特点,提出采用多样化实践教学方法,重点引入面向问题驱动和案例驱动的实践教学。其中在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早期,由于学生专业知识较少,在实践教学中采用面向问题驱动的教学,以专业问题求解为主线索来组织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突出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问题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而随着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专业实践后期,主要采用面向案例驱动的实践教学方法,即根据学生的本阶段知识水平将软件企业的真实案例抽象为大小合适的实践教学内容,要求参与实践的学生采用分组的方式共同合作完成一个实际案例,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此外,在以上两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改变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国际上最新的翻转课堂(FlippedClass)引入实践教学中,将课堂变成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同时扩充传统“课堂”的概念,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形成以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多样化实践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2.4突出能力化的实践考核方式

考核是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的最终效果具有导向性影响。传统的基于运行程序,检查文档的单人考核方式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角度来看显然过于简单。对此,我院结合软件工程实践教育的特点,以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创新地提出基于CDIO的能力化考核方式。具体来说,新的考核方式从CDIO的12条检验评测标准出发,对不同阶段实践课程进行区别考核,细化每个阶段实践课程的考核内容,明确考核指标。对于第一阶段的验证性实验,由于这时的实验主要为专业基础实验,因此本阶段的考核仍以传统的单人考核方式为主,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编程能力。在进入第二阶段综合型课程设计后,结合该阶段为基于课程群的实践特点,这时的考核虽仍是基于单人方式,但是考核的重点变成考核学生的个人级工程项目开发能力。从学生项目的大小、缺陷率、项目质量、进度管理等进行全面度量,并以此作为最终评分依据。另外,对于高分同学需要进行额外的程序答辩,为进入下一个阶段提前做好准备。当进入第三阶段院内实训时,由于本阶段主要通过实际案例模拟企业的实训,要求参与案例的学生组成项目组,共同进行项目的开发。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此时的实践考核采用团队评分制,按照项目的进展进行分段评分,在评分时强调相关团队学生的参与性,最终的考核成绩由文档评审、程序评审、个人答辩和队内互评等多项指标按一定权值共同构成。软件工程专业实践的最后一个阶段为企业实习,它在第三阶段考核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将工程化能力和软件职业素质引入本阶段考核内容,并将企业的反馈作为学生本阶段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全面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能力化考核。

2.5建立创新型实践教学团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学生入门、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提高教育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对培养卓越软件工程师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此,我院结合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具有专业背景的创新型实践教学团队。首先,建立一支年龄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软件工程课程组,通过集体的力量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实践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实践培养质量,突出团队教学优势。其次,积极地创造条件,提升团队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组织教师参加软件企业的新技术培训,定期安排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开展软件新技术和项目管理经验交流等活动,使教师获得一定的实际项目能力和经验。此外,每年至少给团队内教师提供一次参加国内外软件工程实践会议的机会,通过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沟通,让一线的教师随时掌握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最新进展,将更新的知识带入实践教学中。最后,大力引进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软件技术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团队中,建立一支校内专职实践教师和校外兼职实践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鼓励团队内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去软件企业兼职,通过参加企业实际项目的研发,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坚持聘请校外一些具有高水平或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软件工程师,参加学院本科生的专业实践教学,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和企业实习等。通过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相互学习和技能互补,共同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3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改革实施的效果

自2011年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我院软件工程专业进行试点到现在,总共涉及近500名学生,总体实施效果明显,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就业情况普遍较好。以2013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为例,学生一致反映改革后的专业实践教育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后续的跟踪调查表明,在这批学生进入到实际的软件企业后,都能较快地融入企业项目中,不少学生甚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与此同时,企业的相关反馈也表明,我院所采取的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实践教育机制适合软件企业的需求,培养的学生在专业技能、团队协作、人际交流、项目规划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更加适合在现代软件企业中发展。

4结束语

软件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1.1偏重理论轻开发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经过我们对软件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目前我国软件人才数量不少,但水平偏低,更重要的是结构失衡。具体表现为,企业希望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具有软件开发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但很多高等院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教育理念和师资力量本身的问题,偏重于传授知识和技术而轻视了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这种现状导致软件企业从高校招聘的毕业生不能立即进入软件开发岗位,必须经过几个月的职业岗位培训,才能真正胜任开发工作。毕业生到软件开发工作岗位上要经历的适应期和培训期,说明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软件企业的职业岗位存在明显差距,需要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按照软件开发过程和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进行改革和完善。

1.2实践条件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各个高校的实验条件经过近几年,尤其是2013年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实验和实训的条件得到很大提高。校内软件工程的实验环节均能满足教学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校内实训基地,但实训基地尚摆脱不了之前知识教育体系下的实验模式,所开设的实践项目范围偏窄,模拟课题多,实战课题少,参与建设实训基地的企业热情不高,缺少真实的工作场景。现有的机器数量、配置大部分还是以单台性质的设备和个人计算机为主,满足不了软件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缺少真实的开发项目和项目开发指导组,难以营建软件企业的软件产品生产环境,不能满足基于软件产品开发过程对实训课程的需要,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1.3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偏低,难以支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多以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来衡量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经过多年的师资建设,高校中大部分教师都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他们虽然有较强的学术能力,但是专业实践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却相对缺乏,尤其是新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情况更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各类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软件开发技术和新的开发工具,老教师的技术能力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很难胜任新的软件工程应用开发类课程的教学。这就造成了整个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偏低,与软件工程专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很难适应培养软件工程实践型人才的需要。此外,不论学术型还是应用型的高校评价教师的标准都是侧重于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论文数量,使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在进入高校工作几年后,原来即使具备有开发能力的也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淘汰,无形中引导着教师队伍建设向学术型方向发展,而忽视了工程实践水平的提高。

2CDIO与软件工程专业

从项目或产品的生命周期可知,工程项目、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基本都要经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这样的阶段。工程项目或产品首先要根据需求进行构思,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项目或者产品开发的计划方案;再根据计划方案进行设计,确定实现工程实施或生产产品的工艺流程、操作程序等的设计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进行项目的实施或者产品的生产实现;最后是完成项目的运行服务或生产产品的销售、售后服务。因此,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组成跨国研究,以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所需要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出发,经过4年的探索研究,设计了工程教育模式,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2011年,CDIO区域性国际会议在北京中苑宾馆隆重召开,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指出,未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就是“四个更加重视”:一要更加重视高等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二要更加重视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三要更加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四要更加重视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CDIO工程教育模式有利于解决当前工程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培养等诸多问题。此外,从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11条通用标准看,每个标准的实现都能够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体现,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进高等工程教育“卓越计划”中融合CDIO的教育理念必将为高质量实施“卓越计划”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在软件工程学科领域,软件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根据用户的要求,按照按预算和进度实现软件产品的定义、开发、和维护的工程,是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实用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软件工程研究的对象是软件系统,涵盖软件科学与工程两个方面。软件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发现软件可信性、度量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应对当今软件所面临的复杂性、开放性和演化性等一系列重要挑战,是工程应用的理论层面;而软件工程的重点在于综合应用包括科学方法在内的各种软件设计方法,运用各种科学知识,深刻理解设计合格软件产品所涉及的多方面因素,去构建可靠、满足需求的软件产品。IEEE最新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分解成10个知识域,即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这些知识领域贯穿于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因此,在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中,以软件产品的方案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的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将CDIO工程教育融合到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中是必要且可行的,有利于培养出软件设计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管理与沟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强的,具有软件工程背景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软件工程技术人才,推动软件产业不断开拓创新。

3融合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3.1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综合培养理念设计软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融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将软件工程教育与项目、产品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生命周期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紧密结合,以项目或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引入校企合作机制,采用3+0.5+0.5的培养模式。前3年与传统的软件工程教育类似,完成软件工程专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在后面的1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称为项目实训,以校外实习参观,校内讲座、实训的教学方式,用已经开发完成的项目或软件产品为例,模拟企业运作进行教学,熟悉项目工程、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将前3年学习的知识融合,在实训中掌握开发工具,以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接受软件工程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第二个阶段,学生进入合作企业或者就业企业,参与到企业真正的项目开发中,以企业的课题完成毕业设计,在设计中锻炼职业能力。

3.2构建适合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理论教学体系

坚实的专业基础是学生今后成为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保证,也是CDIO培养模式的基石。以软件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为目标倒推成为卓越软件工程师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去组织理论教学体系。包括软件从业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良好的数学建模能力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运用计算机进行软件开发所需的计算数学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进行软件开发所需的软硬件系统基础课程: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导论、数据库原理、信息系统基础、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和编译原理等;进行软件设计所需的软件开发类课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构架、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工程工具等;软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人文素质系列课程: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法律法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团队激励与沟通及全校性选修课程等;软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掌握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了解国际IT文化的外语应用能力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听说、日语基础和专业英语。

3.3构建适合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是设计软件产品能够实施和运行的关键。以产品的运行周期为主线的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实现第一层次的基本实践能力培养;以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为贯穿专业课程模块的线索,实现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个人能力及团队能力培养;以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实训和毕业设计为载体,实现第四层次的构思(C)、设计(D)、实施(I)和运行(O)综合能力培养。以此形成集实验、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基于CDIO的“做中学”原则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和聘任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的“双向聘任制”模式,使软件工程专业与软件企业更为紧密地结合。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教师联合建立项目开发小组,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研发,体验软件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从业人员角色。在项目研发中进行需求分析、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接口设计和算法设计,编码实现,测试、投入运作等一系列工程实践。以此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教师项目开发锻炼提供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态度和习惯的形成。“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采用“双向聘任制”模式驱动,专业教师与实践基地软件技术人员间角色转换;科研、技术研发项目与教学课题间的相互渗透。学校将工程实践列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指标,甚至职称晋升的指标,引导教师加强自身工程能力的提高,这将逐步解决困扰软件工程专业发展的教师队伍、实践、实训的难题。

3.4按照知识、能力、素质,规范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保障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顺利实施

培养质量标准,是规定某一个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实现途径、评价方式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中间桥梁,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连贯而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在“卓越工计划”中引入先进的CDIO教育理念,将“卓越工计划”通用标准与软件工程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以标准规范人才培养是保障卓越工程师计划顺序实施的有效保障。

4结语

软件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软件工程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精华为一体的新型学科。软件则区别于其他商品,是一种集人类之大成特殊的智力商品。软件研发的过程,是整个软件工程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和实战经验在软件研发过程中的真实体现。它将软件架构设计、系统分析、工具使用、算法推导、编程调试、模块集成、验证测试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因此,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是由软件本身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然而,在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或倾向。首先,忽视了工程化的思想。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制订教学方案等环节中,注重了学生的培养目标、任务、知识结构的形成,忽视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系统化、规范化、数量化的工程原则和方法嵌入到教学、实验,以及研发、运维过程之中。其次,缺少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软件是无形商品,既看不见更摸不到,软件开发又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劳动,整个开发过程从进度的把握到项目的完成都依赖于软件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一套完整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可不能高质量按时完成软件开发任务的。而在目前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活动中,普遍缺少职业道德以及为行规范内容的教学环节。第三,存在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结合不紧的现象。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对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普遍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学生被动地听课的形式,即使对一些语言类的课程,也只能是演示或验证某些结论正确与否而已。总之,软件工程专业存在教与学的严重脱节,即重理论而轻实践。比如在一些教学活动中,教师虽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即使增加课程实验教学时数,学生也只是编写一些简单的代码。由于这些学习方式和手段离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际要求还相差很远,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内容枯燥抽象,基本上是对课程内容似懂非懂,甚至觉得学习后用处不大,这些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培养质量的几项措施

综合上述分析,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在提高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方面做了一些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

1.从软件工程专业特殊性上看

应着力搭建基础理论实践平台,在促进学生的学与思结合上下功夫。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教学实践化是必由之路,也就是说在教学方案制定、课堂教学实施等方面,必须打通理论与实际、教学与实习、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有机关联等关键环节。

2.从学生形成软件工程素养上看

应注重学生的知行统一,构建提高基本技能的实践舞台。着重在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上开展工作,坚持做好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第一课堂补充的做法,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实践活动;倡导“以赛促学,以证促教,以赛促基本技能形成”的培养理念,所有学生(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出于共同的研究兴趣和创业热情组队)参加科技创新团队,安排指导教师,引领学生开展研究,扩大竞赛的覆盖面,继续突出专业竞赛的创新性。在开展专业竞赛活动的基础上,指导和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各类专业竞赛,参加专业相关证书认证考试,组织指导学生申报和开展部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以及各项影响范围广、级别等级高的专业竞赛,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

3.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成才观看

必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开拓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途径。在校内与校外的结合上开展工作,建立校外专业实践基地,聘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专家为实习生导师,将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专业实习、就业融为一体。学生在第四学年后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将实践基地建设成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产业化基地,这样既能解决学生提高专业技能问题,又可以使实践基地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是一项深化教育教学改的系统工程。实施前必须做好充分论证和评估,要有顶层设计和详细的规划,要有预期的目标和实施效果,要满足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条件。

1.顶层设计,科学规划。

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首先做好顶层设计。顶层设计要突出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明确性和具体实施的可操作性。在设计过程中既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理论依据,又要有美好的前景规划和预期的实现目标,还考虑到实现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制定克服所遇到的困难的预案等因素。例如要有较为完善和明确的育人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计划、教案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等。因此,在做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顶层设计的时候,要遵循先进性、整体性、全局性、长远性等基本原则。

2.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要取得良好的效益和预期的成果,不是经过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大功告成,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动员包括党、政、工、团全方位的积极参与,经过几年不懈地探讨和实践才能有所收获。首先,要有坚强的领导和指挥中心,领导层负责按照上级方针政策,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乃至奖励政策,协调各方关系集中强有力的人、财、物组织实施,在整个项目进程中起到引领和保障作用。其次,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战场作用。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即使是再好的规划、设计、方案,也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战场作用和主力军教师去组织实施。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关心集体、乐于奉献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