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保审计论文

社保审计论文

社保审计论文

社保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一)绩效审计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基础依据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在提高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也处于不断地调整之中,而如何具体优化调整社会保险制度,需要通过绩效审计工作对现有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分析,进而制定合理的改进措施。

(二)绩效审计是评价社会保险风险问题的关键社会保险体系中同样存在着风险问题,管理不慎极有可能影响社会保险收入分配以及支付功能,为了确保社会保险体系的正常稳定运转,就需要通过绩效审计工作,评价分析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为管理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参考。

(三)绩效审计是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增值的重要手段通过绩效审计工作不仅可以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缴费及时,而且还可以避免违规挤占以及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等问题的发生,同时也能够准确的评价出社会保险基金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助于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二、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当前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领域涉及内容较多,审计机关的人力以及财力投入不足,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力度不大。再加上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制上存在的漏洞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纠正,而且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审计目前主要停留在合法性审计阶段,审计工作亟待完善。

(二)社会保险基金的绩效审计工作不全面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工作主要是停留在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与支出环节,还存在着审计不够细致深入,审查不全面的问题,不能充分全面的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映。

(三)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工作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工作还存在着缺乏全面完善的审计评价标准,现行的一些社会保险基金审计评价标准非常少,没有全面的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准则等相应的可操作性指导文件,导致社会保险基金绩效的评价缺乏指导。

(四)绩效审计工作人员能力素质有待提升社会保险基金的绩效审计工作与普通的审计工作有着较大的差别,对于审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政策理论水平以及研究分析能力都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审计机关工作人员主要是以“财会型”的审计人才为主,对于公共管理以及行政作用发挥不够熟悉,不利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完善策略

(一)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管理体制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对于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开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体系,尤其是提高社会保险基金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为了便于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工作的开展有指导有遵循,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绩效审计法以及绩效审计准则,可以通过出台文件的方式明确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工作的目标、内容、程序以及方法。

(二)确保社会保险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审计,应该分为保险基金的筹集、投资运营、支付以及影响四个方面开展审计工作。在基金的筹集阶段,重点是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是否及时、足额,程序是否合理,征缴比例是否适当等内容进行审计监督。在投资运营审计阶段,则重点是对投资运营是否公开透明,是否存在将基金用于贷款抵押等现象进行审计,以确保基金的安全与完整为目的。在支付审计阶段则主要是对保险金的支付合法性、支出是否符合预算计划、领取人员条件以及领取数额是否符合规定等内容进行审计。在基金影响审计上,主要是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发放对参保群体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对社会保障水平进行评价。通过这几方面的全面绩效审计,准确的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全过程管理情况。

(三)构建科学的社会保险基金审计评价指标在社会保险基金审计评价指标的制定上,应该遵循简明实用、系统性、可比性、适度性以及可测量性的原则选择评价指标。在具体的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应该包括经济型评价标准、效率性评价标准、效果评价标准、公开透明性评价标准以及真实合法性评价标准,通过这些评价指标,准确的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成本、收益情况、投资运营效果、相关信息的公开情况以及收支管理等程序规定的履行情况。

(四)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的人才培养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由于审计对象、审计方式的不同,因此审计工作也有着较强的特殊性,对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审计机关应该在政策、法律法规、绩效审计专业知识、金融、投资运营管理等方面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提升审计工作人员在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工作方面的专业技能水平。此外,还应该针对审计报告的编写等相关要求,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确保能够在审计报告中提出更合理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建议和意见。

四、结语

社保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国家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继续深化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多项保险基金审计,促进扩大社会保障规模和覆盖范围,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推进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笔者了解的情况,目前,基层社会保险基金审计主要以财政、财务审计为主,主要审计社保基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社保基金的绩效审计还未真正开展。

关键词 社会保障基金 绩效审计 指标

社会保障基金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养老问题,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城镇老百姓更是拿社会保障基金当“保命钱”“养命钱”。随着社保体制的发展,社保基金审计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现状

筹集审计主要是检查各种社会保险费收入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包括检查社会保险费收入、利息收入、财政补贴收入、转移收入、上级补贴收入、下级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是否已计入基金收入,揭露隐瞒收入和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二、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方面问题

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是评价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依据,是对审计对象经济活动进行衡量的尺度,同时也是得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建议的重要依据。对象经济活动进行衡量的尺度,同时也是得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建议的重要依据。西方国家绩效审计的一个通行原则就是要使绩效审计的结论具有可验证性,克服和消除不同审计人员进行绩效审计得出不同绩效审计结论的问题。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可以保证在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时能够有客观的标准,从而保证绩效审计结果的一致性和客观性。

三、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选取思考

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中,很难单纯用数字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益进行量化。如资金闲置和滞留问题,能通过一定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取的数字,但该问题产生的影响只能进行定性评价。在指标选取方面,应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根据社会保障基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选取评价指标。

(一) 经济性评价指标选取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对“经济性”的定义是:“政府部门或机构经济使用公共资源并将其成本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经济性也就是没有严重的损失和浪费现象,以最低的成本投入现实经济活动的预期目标。社会保障基金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在选取时应当考虑如何通过评价社保基金制度的安排是否经济合理、对制度中的缺陷提出改进建议的方式,改善社保基金的内部运行,从而有效降低其内生交易费用,达到节约社保基金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费用的目的。例如选取指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占GDP的比重等。

(二) 效率性评价指标选取

效率性标准评价的是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它表示的是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在产出一定时何以最小的犹如取得该产出,或者在投入一定时如何获得产出的最大化,它的本质是寻求有效资源最优配置的方式。在经济活动中,判断效率问题往往需要运用比较技术。

效果性是指政府行为的最终效果。社会保障基金在使用过程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否达到了当地政府的要求,社会公众对社保基金的运用是否满意等,其中,应当关注社保基金在分配过程中是否公平。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要考虑社保基金的利用是否对社会公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达到指标的标准值,审计人员就应该认为基金的运行是有效果的。例如社会保障对象满意度、贫苦人口减少率、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率等。

(三) 公开透明性指标选取

在政府活动中,“公开透明”是我国政府改革的方向,也是对政府活动最有力的监督手段,是社保基金的运作取得良好绩效的最佳保障。在考虑“公开透明性”标准时,指标选取时应考虑对当地政府社保基金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评价,如社保基金的运作过程是否公开、透明,有关预算报告,财务报告是否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等。例如信息公开程度,服务满意度等

(四) 真实合法性评价指标选取

指标选取要考虑在社会保障基金运作过程中,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发生,有关资料记载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在社会保障基金运作的过程中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文件的规定。例如财务管理水平、管理体制的有效度、法律法规健全程度等。

总之,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已成为审计机关关注的重点,针对我国政府在实施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社会保障绩效审计中存在的不足,应在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上尽快改进和完善,在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研究中,选取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将成为整个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彭华彰.社会保障审计理论与实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石杰,刘小宾,赵睿.当前我国社保基金运营绩效评估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6(06).

[3]陈隘琛.社会保障基金效益审计的内容方法及评价标准.审计文摘.2006(9).

[4]蔡炯,刘蕾.社会保障审计的方式与方法.中国审计.2004(17).

[5]许志宝.社会保障审计的方式与方法.中国审计.2004(20).

[6]姚和平,黄约.新时期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的创新.当代经理.2006(12).

社保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生资金审计;跟踪审计;形式、事实和价值

1“三维”视角的内涵

“三维”视角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公共政策审计,三个维度分别指形式、事实与价值。公共政策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从形式、事实、价值三个维度,对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系统、公共政策过程和公共政策的结果及影响进行监督、评价、建议咨询等审计活动。民意是公共政策的重要考量,公共政策的积极功能――分配社会资源、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覆盖了民生政策的基本目标。学术界和理论界普遍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所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维护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其根本目的,因此不断改善民生、提高民生质量成为公共政策价值选择的首要目标。

40多年来,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工作,扶贫一直是他工作的重要内容。自十八大以来,一再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指示、要求和部署,伴随着一系列扶贫政策的制定,到执行落实,到最终使千千万万的百姓摆脱贫困、过上富足小康的生活。切实保障民生资金落实到实处、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民生资金审计应该采取公共政策审计的思路,从形式、事实与价值三个维度来对民生政策的落实和民生资金的使用进行跟踪审计,便于把握审计重点,发现风险隐患,尽早提出改进意见。

“形式”指民生扶贫政策的“贯彻部署”,“事实”指民生扶贫政策的实质性“执行落实”,“价值”指民生扶贫政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2“三维”视角确定民生资金跟踪审计重点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明确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对此,审计署《“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将加强扶贫审计作为民生审计的重点,强化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6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将增长434%。可见,民生资金投入在庞大基量的基础上将会有一个更大的提升。为保障这些关系民生的扶贫资金可以落实到实处,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审计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有效开展民生资金审计,彰显审计机关紧贴群众、服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基本职能――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因而,民生资金审计将是国家和地方审计机关在未来一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9年9月中国审计学会举办的“跟踪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达成共识,认为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依照国家法律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或公共资金运行全过程分阶段、有重点进行的持续性、过程性审计”。跟踪审计由于具备过程性强、时效性强和建设性强的特点,能提前介入工程项目进行审计,对被审计事项的资金流、业务流、物资流、信息流进行审计监督、反映真实情况、揭示风险隐患、查找突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将跟踪审计“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边提高”的功能应用于民生资金审计,可以确保民生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等各环节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

理论意义上,对民生资金进行跟踪审计是大势所趋,是确保民生资金真正发挥实效的重要保证。只有实施跟踪审计才能真实反映项目全貌,及时发现突出问题进行整改,保障政府的民生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一系列关系民生的扶贫政策制定、执行落实再到最终造福百姓有一个过程,这三个过程分别反映了事物的三个方面:形式、事实和价值,以此作为跟踪审计的三个彼此衔接又重点突出的阶段,便于我们加强对跟踪审计的理解。再者,将公共政策审计的“三维”审计模式应用于民生资金的跟踪审计,对现有的民生审计思路和方法起到丰富和补充的作用。

实践意义上,2016年6月1日审计署公布了《“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将加强扶贫审计作为民生审计的重点,强化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民生资金的跟踪审计将成为政府审计工作的重点,本论文从“形式、事实与价值”三个维度对民生资金跟踪审计的重点进行论述,对接下来的审计工作将起到指导和借鉴的作用,便于审计工作者完善审计环节,防范审计风险。同时,关键领域重点审计,明确跟踪审计的重点环节,对于节约审计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3民生资金跟踪审计重点分析:第一维度

从“形式”维度出发,重点审计项目的部署情况。审查政策的部署要重点关注相关民生扶贫政策的文件、会议部署、组织领导团队建设、制度规划、执行程序、配套政策等情况。首先,重点审计组织领导团队的建立,任何工作都需要人来完成,为保障项目的质量和效率,必须有从事专门工作的团队以及领导的重视。其次,进度和资金作为项目执行过程必须严格把关的两条线,资金预算的编制要严格把关,确保国家扶贫专项资金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项目的工程进度必须在事先周全考虑的前提下制定,才能保证后期政策的有效落实,避免部分政府出现项目执行拖沓等不作为现象,确保相关的配套制度对二者进行有效约束。最后,对不同的民生政策制定不同的审计目标,充分体现量体裁衣的方针,立足国家和地方实际情况,加强民生扶贫项目的可操作性,以目标为导向、高效有重点的完成审计工作。

“形式”上的落实必将促进“事实”和“价值”的实现,没有政策的保证,任何民生扶贫规划都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资金管理政策的制定可以有效保障项目的后期执行,规范资金的调度和使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提升。更好地揭示三个维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机制。

4民生资金跟踪审计重点分析:第二维度

从“事实”维度出发,重点审计项目的落实情况,落实情况可以按照项目进度、资金使用以及项目管理的线索进行重点审计。首先,检查项目的执行进度,按照项目的“计划数”与“完成数”进行比对,查找偏差发生的原因。对于不能按照进度执行的原因重点审计是因为政策制定的不切实际,即“形式”的不到位,还是执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可抗力因素,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跟踪审计,及时发现产生偏差的原因,尽早提出改进建议。其次,资金使用的来龙去脉要重点关注,申请的专项资金是否安排在对应的项目上,有无挪用的现象,地方财政是否超预算安排项目,出资主体和配套责任是否明确。资金是项目执行的重要载体,资金的预算、调度和使用的合法、合规是保障民生政策顺利实现预期目标的保证。最后,项目管理方面,由点到面对整个项目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重点关注招投标的规范性、组织施工和竣工决算审计,以及项目建成后管护主体是否明确。管理的混乱必然导致效率的折扣,从而影响预定目标的实现。

对民生资金“事实”层面的跟踪审计,便于发现“形式”层面的漏洞,由于理论与实际的偏差,并不能保证所有的政策都是完善的,一方面通过对项目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发现问题,不断修正计划,使得项目规划更具可行性;另一方面,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提出建设性的审计建议进行整改,实现“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边提高”的功效。

5民生资金跟踪审计重点分析:第三维度

从“价值”维度出发,重点审计项目的效益情况。民生扶贫项目的效益一般指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方面,资金是项目顺利实施的保证,以资金流向为线索,跟踪审计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管理和效益情况,结合实地走访调查、银行取证和往来款项核对等审计方法对民生资金进行跟踪审计。随着民生扶贫政策的“含金量”越来越高,以及社会公众希望惠民政策可以实现公平正义,确保民生扶贫资金可以让更多的人从中获益,使得更多的贫困县、贫困村摘帽、脱帽。社会价值方面,任何政策的制定和项目的执行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是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民生扶贫政策的服务对象是尚未脱离贫困的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走访群众以及问卷调查,体察民情,获得第一手资料,审查相关项目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是否使得群众满意,是否有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价值”维度是民生扶贫资金跟踪审计的最终目标,“形式”和“事实”无论多么尽善尽美,如果没有实现预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一切都是徒劳无功。做好民生资金跟踪审计工作,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真正保证民生资金用之于民、用出效益。

6结论

“形式、事实和价值”三维审计模式、跟踪审计有机融合在民生资金项目的审计过程,为政府审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三维”的审计模式使民生资金审计项目更加注重形式有效、事实落地和价值实现,从而跟踪审计的风险重点更加突出,更好地发挥跟踪审计在民生资金审计中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功能。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阶段,对确保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和高效使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是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正确划分民生资金跟踪审计的形式、事实和价值三个阶段,对审计工作者的职业怀疑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掌握基本的审计知识,针对新问题要创新审计思路,改进审计方法。同时,对国家宏观政策目标、微观经济手段必须具有相当清晰地理解。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审计建议要始终以“价值”目标为导向,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参考文献

[1]詹红梅,于文波.“民生导向”下的民生审计思维[J].财政监督,2011,(13):4546.

[2]侯全明.“三维”视角下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分析[J].审计研究,2016,(1):2228.

[3]杨宁.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

[4]钱水祥,金利江.基于绍兴实践的跟踪审计组织管理探析[J].审计研究,2011,(2):1720.

[5]江任佐,张筱,毕铭悦.基于民生审计导向的国家审计浅析――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途径[J].财会通讯,2013,(25):8485.

[6]高翔.政策跟踪审计的定位特点及重点[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3,(7).

[7]陶振华.国家治理视角下民生审计路径初探[C].江苏省“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4.

[8]杨锋辉,徐鹤田.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政策跟踪审计初探[J].审计月刊,2012,(9):46.

社保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免疫系统 职能作用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从而引出了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是我国国家审计本质、职能和定位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式的论述。它的提出对在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的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实务发展都创造了新的契机。它是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时遇到的审计问题的一种创新性思维,它促进对审计本质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既推动审计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也指出未来审计的发展方向,推动审计实践的跨越式发展。

一、国家审计作为“免疫系统”的理论分析

现代医学中免疫系统的概念是指是指生物的淋巴器官及其他器官内的淋巴组织等在与各种致病因子的长期不断斗争中形成的、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刘家义审计长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是在当前国际经济社会形势下,总结国家审计多年实践经验和海外先进审计理论的基础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提出的科学新命题。这个命题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国家审计的性质、功能做出的形象比喻和新的历史定位,为审计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空间,赋予国家审计新的内涵。同时,也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审计监督制度和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免疫系统”理论下的国家审计的职能

根据医学上免疫学研究成果,免疫系统具有三种基本功能: (1)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主要指机体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及其毒素)侵袭的免疫保护作用; (2)免疫自稳,即免疫系统能及时识别、清除体内损伤或衰老的细胞,但对机体正常的细胞不发生攻击,同时修补受损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以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3)免疫监视,即因各种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正常个体的组织细胞不断发生畸变和突变,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此类复制错误或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的功能。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也应该具有这三大功能。

(一)防御功能。

中国国家审计的系统性和批判性保证审计机关能够更早地感受到经济领域的违法违规和效益问题所带来的风险,更早地揭示风险所带来的危害,更快地运用法定权限去查处产生这些风险出现的原因并减少各种风险的发生和防御各种风险的扩大;同时,也能更及时地建议政府和相关的权力机关,运用各种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从根源上去消除这些风险。 国家审计通过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去分析和揭示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和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审计对策和建议,从源头上规范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弥补漏洞,为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提供及时、准确和有用的信息,促进提高政府治理绩效,从根本上抵御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从而健全制度,完善法律,使国家审计真正发挥“经济卫士”的职能,以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经济运行的健康发展。

(二)自稳功能。

中国国家审计可以明确经济责任、严肃财经法纪、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进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国家审计凭借其威慑作用及独立、客观、公正的超脱地位,能够及时地感应到违法违规、、铺张浪费等现象侵蚀经济社会的风险,分析其可能对系统总体产生危害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前发出警报,及时建议政府部门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加大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的力度,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消除风险隐患,增强治理系统的 “免疫力”。与此同时,国家审计向政府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对宏观经济治理和微观经营管理起到改善、加强、提高和促进等作用,以维持国家经济秩序,保障经济环境稳定。

(三)监督职能。

根据法律规定,审计的首要职责是监督,监督就必须查错纠弊,纠正对规则、秩序和决策的背离和偏差。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经济监督,这是由国家审计的性质决定的。国家审计必须揭露和查处违法违规、经济犯罪,督促被审计人的经济活动在规定范围内沿着正常的轨道健康运行;制止损失浪费、奢侈铺张、不合理利用资源、污染环境、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主法治等行为,从而查明错误弊端,判断管理缺陷,追究经济责任并依法对这些行为进行惩戒。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从依法检查到依法评价,从依法作出审计处理处罚决定到督促决定的执行,无不体现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国家审计不仅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审计,而且对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国家审计不仅对国有资产及国家建设项目实施具体的业务监督,即综合性的经济监督,同时还对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和专业监督部门实施再监督,亦即对经济监督的再监督。国家审计通过及时发现、反映宏观政策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信息,从而推进相关政策措施的完善,更好地发挥宏观政策的导向作用。

三、提高并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途径

国家审计要扮演好其“经济卫士”的角色,充分发挥其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需要构建富有活力、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需要健全和完善法律体制和制度,需要文化建设与理论创新的强力支撑,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为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中国的国家审计宜立足于本国、着眼于世界,立足于民生、着眼于国计,立足于监督、着眼于免疫,立足于审计、着眼于治理。为了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

我国现阶段的制度背景决定了国家审计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审计创新的核心是审计理念的创新。审计“免疫系统论”是新形势下创新审计理念的典范,它的提出,使我们全面正确地认清了审计的本质和定位, 它要求审计在更大范围、 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树立全面、系统、整体的理念,符合当今经济社会形势的实际,自觉把审计工作融入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为此,在审计工作中要转变原有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方法,剔除原有的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习惯做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宏观意识、全局意识、协调发展意识、群众利益意识,积极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审计工作服务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促进审计工作自身的发展,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审计新理念,即发展的理念、服务理念、审计发挥建设性理念、大局理念、价值理念、文明审计理念等一系列促进审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使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发挥。

(二)建立和完善各级各部门的协调机制及国家审计的创新机制。

要切实发挥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国家审计机关需要国家经济社会中各级各部门的积极协调配合。若是仅仅依靠审计机关自己的力量,其他部门不作为、不支持、不配合,甚至人为地设置障碍、阻挠抵制、制造矛盾,则国家审计难以充分发挥其“免疫系统”功能,各种风险将危及经济社会的健康安全,最终既损害国家利益,又损害人民利益。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需要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建立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和交叉问题的处理机制,形成一个互利互助的协调体系,积极配合,广泛协同,形成合力,共同防御并消除威胁国家机体的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状况不断涌现,经济社会运行中不断出现新情况、产生新问题。对此,维护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国家审计,就需要构建和完善国家审计的创新机制,通过不断地创新审计理论、审计制度、审计管理方式、审计技术方法等来逐步完善“免疫系统”,不断增强“免疫系统”的免疫力,持续发挥免疫功能。

(三)全方位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审计 “免疫系统” 的功能和作用,必然对审计本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审计机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审计法规制度,强化审计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全方位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自律的审计干部队伍,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人才支撑,逐步建立健全适应时展需要的审计管理机制。转变思维定式,创新审计机关人才引进机制,提高人才引进标准,优先聘用复合型人才;健全审计机关人才选拔机制,优先提拔具备过硬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才;完善激励机制, 调动和提高审计人员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吸收国内外新型的审计方式方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审计干部队伍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文明审计,弘扬“依法、求实、严谨、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反腐倡廉教育,增强对外界腐蚀的抵抗力、免疫力,保证作为“免疫系统细胞”的审计队伍的健康发展。通过充分发挥国家审计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作用,逐步清除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的违法违规、、铺张浪费、效率低下及破坏和谐环境等“病害”,逐步净化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系统环境。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龚非力.医学免疫学(第1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2]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 2008(3): 3-10.

[3]宋常.“免疫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国家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 1) : 4-11.

[4]刘英来.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2008(5): 3-7.

社保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一、现代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历史发展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应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相互关联的、合乎逻辑的理论框架。审计理论的研究亦是如此。构建一个科学的审计理论框架,是审计理论研究系统需要,是审计学科趋向成熟的表现。本文主要探讨民间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理论结构模式。何谓审计理论结构?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秩序,也就是各要素之间在时间或空间上排列与组合的具体形式。审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自应有其组成部分(要素)及各组成部分(要素)的组合方式。也就是说,审计理论结构是由构成的诸要素组合而成,而且诸要素之间有着合乎逻辑的内在联系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意义何在?按照安德森(r.j.anderson)的观点,“审计理论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合理的、首尾相应的概念结构以决定实现既定审计目标必需的审计程序。审计理论还提供一个评价与改善现行实务与程序的框架结构。”为此,审计理论必须有一个框架结构或结构体系,即审计理论结构,它是我们指导和评价现行审计实务的依据。研究审计理论结构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二:一是构成审计理沦结构的要素有哪些?二是诸要素的内在联系,也即确定诸要素各处哪一层次?审计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是1961年莫茨及夏拉夫的《审计理论结构》(philosophyofauditing)。WwW.133229.coM他们认为:“审计是有理论基础的,在审计行为活动的背后,存在着一整套基本的假设和完整的概念体系。”他们以哲学为逻辑起点,提出了八项审计假设和五个基本审计概念(即证据、应有审计关注、公允表达、独立性、道德行为卜构建了由哲学基础、假设、概念、规则及实际应用五个要素组成的审计理论结构模式。1978年尚德尔(charle,w.scholdl)所著《审计理论拟theory。fauditing)一书中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模式与莫茨及夏拉夫的模式相近,他则是从语义哲学、传播理论和思维心理学的角度来展开研究,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模式为“审计假设一审计定理一审计理论结构一原则一标准”这一形式。尚德尔的创新在于:(l)从假设中衍生了“定理”这一要素;(2)将说明理论结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结构”作为一个要素。他更注重审计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审计是一种旨在确立某种标准之遵循情况,进而表达意见或判断的人类评价过程”。1977年,安德森在《外部审计))(theextemalauditing)一书中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由6个要素组成:审计目标一公认审计准则(gaas)一审计概念一审计假定一审计技术方法一审计过程。安德森的贡献是,以目标为基点建立审计理论结构,并将目标的要求与作用延伸到实务即“审计过程”之中,形成了首尾相应的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英国审计学家汤姆•李(tomlee)与戴维•弗林特(dav记flint)两人的观点基本相似,但与以上模式均有不同。

汤姆•李于1984年提出的模式由3个要素构成,即“本质与目标一假设一概念”,而弗林特于1988年提出的模式为“本质与目标一假设一概念一标准”。这两个模式的共同点是以审计的本质为出发点来构架审计理论结构。分析上述学者的观点,我们可大致将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1)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以审计假设为逻辑起点的模式;(2)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以审计目标为逻辑起点的模式;(3)80年代中期以后,以审计本质为逻辑起点的模式。应该指出,上述各个时期的审计理论结构模式,在历史上各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我们研究现代审计理论模式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今天的审计理论建设角度分析,上述模式似各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莫茨及夏拉夫是审计理论结构模式的奠基人,他们以哲学为基础提出了理论结构诸要素,直到现在仍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其影响是深远的。但是他们把各门科学的共同方法论—哲学基础作为审计理论第一个层次要素,似失之过宽,而且其模式要素中没有列人审计目标、审计本质,也没有论及审计环境的影响,这些是他们所提出模式的相对不足之处。安德森的审计理论模式中提出了以审计吕标为基础引列其他诸要素,较之葛茨及夏拉夫的模式有新的发展,但是,他把审计假设这个重要的前提性因素列在审计准则及审计概念之后,逻辑欠严密。20世纪80年代汤姆•李与弗林特的模式都从审计本质出发引述其他因素,把审计本质这个因素列为模式之首位,是有贡献的,但是他还没有把模式诸因素置于社会环境中去进行考察。

二、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结构的影响审计理论结构与其他学科理论一样,受到环境的影响。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有:资本市场发展的全球化、一日千里发展着的信息技术、注册会计师面临着日益增加的诉讼风险环境等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这些环境发生变化,均会对审计理论结构诸要素产生巨大的影响。资本市场发展的全球化,包括资本利率、货币汇率的波动,人力资源、资本、技术的国际范围内的流动和产品更新换代、企业淘汰的加速。这些全球性环境因素,对企业的产品营销、成本、利润均会发生巨大影响,而作为鉴证、评价、判断企业经济活动的审计,必然在其本质、目的、假设、概念及标准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审计的理论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信息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改变着市场、企业经营方式和产品的更新、人们的消费及储蓄方式,也改变着审计本身,即审计工作的电脑化。时至今日,审计工作中收集、分析、抽样、判断和报告都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不仅利用计算机制订审计计划,储存工作底稿,而且可进行实时审计,保证客户的系统产生可靠的实时信息,同时可监控企业的经济业务,找出与审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可以预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审计软件的智能化将会实现,这就可减轻或替代审计师的劳动。

同时借助发达的信用卡金融工具和网络保密及识别技术而蓬勃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活动,已使企业的运作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要求企业能够根据某种要求,立即执行某种任务,建立或解除某种人事或商务关系,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大,从而对中介机构的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充分说明:现代信息技术的革命必然推动审计技术方法的革命,从而影响审计理论结构。现代注册会计师审计,已成为最主要的一种审计。作为职业工作者的注册会计师,在其职业生涯中,无时无刻不处在潜在的职业风险中,一有疏忽,这种潜在的风险就可能转化为实在的风险,从而引起诉讼。以西方国家的注册会计师为例,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注册会计师涉嫌的诉讼案例已成千上万,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进人了诉讼“爆炸”时期。仅1993年,国际六大会计公司在法律诉讼及赔偿方面的费用就占总收人的19%。在中国,近10年来,先后发生的涉及审计诉讼的重大事件主要有深圳“原野”事件、北京“中诚”事件、浙江“尖峰”事件、山东“石油大明”事件、海南“琼民源”、四川“红光”和“东方锅炉”事件、甘肃的“银广夏”事件等。在验资业务方面,“全国已发生验资业务诉讼案件多达500余起,并仍呈上升趋势。”这些事例都涉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或经济责任,为此,已有多家会计师事务所被撤消或受处罚。这说明诉讼风险对审计已产生重大影响,审计,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处在潜在的职业风险环境之中。注册会计师界也因势而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著名的五大会计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一种新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我们可以看到,新的审计模式、方法或程序的采用,无不是职业界因日益变化的商业环境、审计环境而作出的反应。除上述各种主要审计环境外,审计还受到哲学、政治制度、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文化等外界环境的影响。可见,研究审计理论结构,必须置于审计环境中进行考察。近几年来,国际及我国的审计学术界都开始重视审计环境问题。中国审计学会曾把审计环境问题列为专题进行研究。西南财经大学蔡春博士撰写的《审计理论结构》论文中着重阐述了环境对审计理论的影响;胡春元的博士论文《审计风险研究》也强调审计环境与审计理论诸要素的关系。

三、审计本质在审计理论结构中的地位前已述及,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审计学家汤姆•李和弗林特分别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模式中,均以审计本质与审计目标为起点构建审计结构模式。这里拟对审计本质在结构中的地位进行论述。审计本质是一定社会环境或条件下,审计在达到审计目标、实现其职能后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它反映了社会对审计的客观要求,是人们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推理而得出的对审计的认识。由于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观点不同、研究的方法有异,所以审计本质的理论从传统的查账论发展为信息论、论、保险论。传统的查账论只反映审计工作活动的特征,未能反映审计的社会需求,也没有把审计置于社会环境中来考察,所以查账论不能反映审计的本质。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对审计的本质有了新的思考,信息论是其中的一种。以信息论为主导的审计本质理论认为经过审计后的信息,可提高其可信性,可使投资者依据披露信息决定企业的市场价值,从而做出理性的决策。论认为: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形式下两权分离的深人发展,投资人、债权人和管理人员之间必然出现较多的利益冲突,为了促使股东和管理人员利益最大化,就产生了股东(委托人)委托外部审计人员对管理人员(人)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查的需要,而同时,管理人员也需要外部审计人员通过审计鉴定其业绩报告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于是,论便应运而生。

这一理论认为,审计既代表财产所有者又代表财产经营者,它是两者的共同需求,审计的作用在于可促进股东利益和公司管理人员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如前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注册会计师面临着的职业风险日益严峻,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都期望把企业的财务报告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之下,并愿意从自己的收人中支付一部分费用来聘请外部审计人员来进行审计,并把这部分审计费用视为保险费用。如果发生审计失职或疏漏而造成损失,审计人员依法就负有责任进行赔偿。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审计本质被视为一种保险行为,因而称为审计本质的保险论。以上所述的审计本质的信息论、论和保险论都是与社会客观环境相联系,把审计置于社会结构中作考察。只是由于考察的角度不同而提出不同的观点。尽管审计本质可有不同的表述形式,但是弗林特称,“作为一种近乎普遍的真理,凡是在审计的地方,必存在一种受托责任关系,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存在的重要条件,审计是一种确保受托责任关系履行的社会控制机制。”我们认为,社会经济是复杂的、多样的、经常变化的,作为审计本质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应该应用新的社会科学研究结构论的方法,把各种审计本质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四、审计理论结构的关系问题

1.审计目标与审计理论结构的关系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活动意欲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它是审计环境对审计系统要求的反应,也是审计系统满足审计环境的要求标准。审计目标的确定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是审计本质与特定的审计环境相互作用、互动的结果。也即审计目标的提出,是应审计环境的要求,同时受制于审计本质,不能超越审计本质来随意构建。所以,不从审计的本质出发,来理解审计是在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而形成的受托责任关系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制,就无法理解现代审计包括从民间审计、内部审计到政府审计,从财务合规性审计到管理审计的全部发展过程。正是因为需要评价的受托经管责任范围的扩大,审计目标从合法合规性审计拓展到现在包括合法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的多维审计目标体系。同时尽管审计目标响应审计环境的要求,作了扩展,然而这些目标均未偏离审计作为一种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社会控制机制这一本质。“传统财务审计是审核受托财务责任的完成过程及结果,管理审计是审核受托管理责任的完成过程及结果。”与汤姆•李和弗林特不同,我们认为,审计目标受制于审计本质,列为第二层次。审计目标是一多维的目标体系,可分解为财务审计目标、管理审计目标等。财务审计目标可进一步分解为查错防弊,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等;管理审计目标可进一步分解为评价企业管理部门、公共事业部门使用和管理受托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环保性等。这些目标指导、制约和影响着审计理论结构的其他因素。

2.审计假设与审计理论结构的关系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它是联系审计目标与审计概念及审计准则等要素的中介。如何根据社会经济环境来构建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审计理论研究中,有些学者把审计假设作为论证指导其他要素的基础,如莫茨及夏拉夫的《审计理论结构》就是把审计假设列为审计理论诸要素之首的;尚德尔也是以审计假设为基础构建审计理沦结构的。我们认为,审计假设确实是审计理论结构中的核心问题,但应该是列于审计本质及审计目标之后的一个层次,因为是不可能依据审计假设来推导审计本质及审计目标的,如把它置于第一层次,就本末倒置,缺乏严密的逻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