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工程论文

信息工程论文

信息工程论文

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1.1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对所有信息进行整理。这些信息有着较为广泛的来源,形式复杂多样,有单纯的文字,也有图文结合;建筑工程管理所涉及的部门非常多;其中这些信息包括建筑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有动态也有静态,有相对稳定的也有较为多变的。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能够是建筑施工更加节约成本,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1.2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1)由于在建筑工程的信息化过程中,运用了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建筑工程的工作进度得到明显提升,有效地缩短了工程建筑的时间,大大地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同时一些建筑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在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同时也会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企业文件的收发和利用也通过办公软件来完成,不仅工作流程合理有序,也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2)信息化的工程管理能够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是现如今众多企业在工作过程中积极应用的,建筑工程管理也不例外。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使建筑企业在网上进行招标和投标等工作,大大拓宽了市场渠道,也可以保证信息的公开程度。同时,对于工程的财务管理和监控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增强了企业管理的透明度。信息公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决策人员都能够随时随地掌握信息,从宏观上对其进行把握,提高决策的准确度和科学性。较为透明的管理体系可以净化企业的内部管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的现状

2.1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管理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一些建筑企业也相继采取较为先进的管理方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改善了传统的管理方法的弊端,使得信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对于较为复杂的工程数据,可以做到快速、准确的运算,同时一些建筑信息可以有效地进行推广和扩散,这都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普及。通过较为公开的网络平台,有效地实现的信息资源的共享,在我国的一些建筑企业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正在不断提升。如PAS系统,该系统是集中展现现代集团的核心业务,生产和各种应用内关键信息资源的门户系统,实现了单点登录、信息工作流程、员工论坛、项目协同、日程管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各部门人员可通过该平台统一各类信息、访问各个与自己工作有关的信息系统、发起或参与工作流程、协同进行工作,提高了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2.2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处于粗放阶段,工程管理软件还处于发展阶段,由于各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程度也不同,所运用的途径也不同,加之信息软件所能运用的范围也不同,而国外的信息处理软件引进企业必须汉化,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所以在维护起来有一定的局限,且引进价格昂贵,处于起步或初步发展的企业难以承受。

2.3由于工作人员对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规则和工作流程还不够熟悉,有些人对信息化的认识强度不够,所以,在具体的工作中出现一些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不够,对信息的处理不准确等现象。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够很好地进行利用就可以提升企业的工作进度和工作效率,如果不能规避风险就会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网络虽然可以被人们利用,但是也不能认为所有的工作都应该依靠网络。工作人员应该加强网络安全意识,警惕信息化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2.4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从相关的调查来看,一些大中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平衡。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他们的管理思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传统的管理思想还没有彻底的根除,同时他们对企业文化的接受程度还不够。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着整个企业的发展程度,但是员工素质较低就会对企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在提高人员素质的基础上,逐渐地渗透企业文化,根据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和认识程度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培训。只有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的发展。企业才能在此过程中获益。

3关于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议

3.1搭建多层次管理平台在推行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时应充分考虑不同的因素,诸如参与方的需求、内部员工的需求、宣传企业形象的需求以及企业发展的需求,建立一个包含全面多层次的、多放协作的关于知识、信息以及商业化的软件系统或网络信息平台,自动生成不同主体的数据显示,让各种资源通过信息化实现共享,这样一来,涉及到各个方面的信息都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推进了企业的发展。

3.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在推进建筑工程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要让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充分认识到拥有自主的管理模式是很重要的。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会给一些建筑企业带来一定的挑战,在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技术进行企业的信息管理,会使得一些企业摸不清思路。在此过程中就会考虑去照搬照抄其他企业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每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内部情况都是有差异的,要从具体的实际出发,了解企业本身的需求和发展目标,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发展途径。在建筑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是其核心内容,只有抓住重点,才能在信息化飞速发展得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3.3政府要及时的提供保障支持政策政府应在必要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以保障、支持和鼓励建筑行业中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引进,在人才、科技、资金等方面加以扶持,支持企业在信息技术上的创新,并在制度上保障工程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创建适合各个建筑工程管理企业信息化的良好平台,规范建筑工程管理市场,制定并维护好规范的市场秩序,加大对科研方面的政府补贴,增加对信息化技术开发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完善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制定较为完善的培训规划、资金运作计划和各种激励政策,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教育环境。

4、结语

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测绘工程专业要求学生需要学习人文社科、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工程、通讯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测绘项目设计、技术开发、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了解测绘科学与技术的前沿理论、技术发展动态,掌握扎实的测绘学科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测绘数据分析能力,从事测绘生产的专业技能,能进行测绘工程软硬件系统的集成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与沟通能力、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若干课程的集合,课程也是若干知识单元的集合。为了适应信息化测绘时代下社会对测绘人才的要求。学院改革传统的“书本型”和“技工型”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分析每门课程开课的先后顺序、内部逻辑关系、教学大纲、知识内容结构以及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院参照测绘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专业规范,确定测绘工程专业主干学科为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地球物理学。核心知识领域为地球空间信息采集技术、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测绘信息表达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地球科学理论与空间环境知识。加强课程之间的合并归类,加强课程之间逻辑结构的联系和内容衔接,使课程之间具备连贯性、交叉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专业知识。同时加强相关专业的课程,如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航空与航天成像技术、土建工程概论、城市空间信息学、城市规划原理、土地资源管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课程,跟踪学科前沿知识、新技术和社会热点问题。总之,课程设置高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3优化测绘实践教学环节

测绘工程专业属于技术应用型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高的标准和要求。为了适应信息化测绘下的实践要求,学院本着“增加比重,注重实效,提高能力,形成特色”的原则,每个课程层次和模块都设置有相应的实践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和新技术应用的实践环节,构建适应信息化测绘下的3个实验层次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同时学院充分利用与测绘有关企事业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共建共享实验平台,建成多个系列化、层次化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基地。3个实验层次是指基础技能型、综合设计型和创新研究型实验:基础技能型实验:主要开设二、四等水准测量、数字测图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等实验,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相关仪器,掌握基础操作技能和专业基本理论素养。综合设计型实验:主要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如大地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三维建模、遥感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实习、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大地形变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IS课程设计与实习、空间数据库实习等。并按照专业基础、专业组选方向设置综合性课堂实习,将数字测图、GPS测量、大地测量、GIS实习以及测绘数据处理这5门相互独立实习的课程组合为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实习。创新研究型实验:主要是通过大学生科研项目、毕业设计和学生参加老师的课题等方式,让学生在各个开放专业实验室中自主设计和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

4借鉴国外办学经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本文就人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构建和谐社会、与图书馆的关系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具体实践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并对进一步推动此项工程持续徒康发展提出建议。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自启动以来已取得了很大成果,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与探索。本文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主题,利用“中国期刊网”进行查检,截至2007年11月30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04篇,这些文献从不同的视角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展开了研究。在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拟从三个层面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1.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和谐社会构建

    2002年4月,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发起并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正式启动。它是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互联网等信息通道传递到基层,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共享的文化工程,其任务是建设包括文献、文物、文化、艺术、教育、科普、文化交流等方面内容的全方位的文化数据库,并力争在最快时间内实现数字文化信息资源利用网络传播到城市社区及农村乡镇的目标。“共享工程”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是以创新精神积极开展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的文化阵地建设,探索繁荣城乡群众文化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是一条如何利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以适应时展的与时俱进的新途径;是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利用现代传播手段的一次全新尝试。它能够充分发挥文化系统整体优势,增强市、县及基层文化单位的活力,盘活全国文化系统的宝贵资源.有效实现全国文化系统优秀文化资源共享。作为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工程,2006年,“共享工程”被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07年,该工程连续两年被列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工作要点。2006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班上要求“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突出抓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几项重点工程。

    由此可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对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图书馆的关系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以文化部直属单位、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历年来积累的数字资源为基础,每年按计划组织加工大量新的文化资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总体目标是:实现网络连接的“135”计划,即实现1个国家中心,30个以上省级分中心和5 000个以上县乡社区和街道基层网点的联网;完成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所等机构的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完成以“百万册件文献”共建与“四个一优秀作品”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建设。在实现“共享工程”总体目标的过程中,一方面各级图书馆理应承担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职责和义务,同时参加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图书馆也将从中受益,这些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状况、人员队伍素质、技术与服务水平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程岚在“共享工程与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关系”一文中谈到,“共享工程”的实施,丰富了基层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缓解了基层图书馆因资金紧缺而不能为读者购置好书、新书、电子和声像资源的燃眉之急;同时丰富了公共图书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和手段,改善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至2010年,“共享工程”在数字资源建设、中心及基层服务点建设、培训人员等方面中央财政将投资24.7亿元。迄今,工程已建成50个图文专题资源库,自建各级中心、基层服务点9 082个,合作共建基层点约35万个,培训人员数十万人次以上,受益群众达1亿以上。舒欣等认为“共享工程”为基层图书馆发展带来希望。“共享工程”是一项以数字化的方式对文化资源重新整合的资源共享工程,那么,作为“共享工程”的重要建设力量之一的图书馆,也就势必因这项工程而开展一些数字化的工作或服务,而其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基层图书馆则在其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他们需要连接下级基层点和上级中心,保证信息通道不至于中断。就本地而言,他们还要为当地人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因此,为了使“共享工程”顺利开展,基层图书馆必须要购置计算机,连接网络,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图书馆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比例不协调的状况,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基层图书馆在未来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对于“共享工程”本身而言,如果基层图书馆能够很好地开展服务,赢得较高的读者满意度,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工程也就相应地占据了极为广大的基层市场,其服务全社会的初衷就能得以实现。而工程本身的巨大投人可以促进基层图书馆的发展,因此,无论对工程本身还是基层图书馆的发展,“共享工程”的建设和运作都是件双赢的好事。它促进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了社会对图书馆的关注程度。

    做好农村读者服务工作是县级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中央关于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的部署,为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最佳平台和最佳切人点。“共享工程”通过和图书馆业务的结合,促进了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辟了道路。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周边乡村文化站和图书室协作开展读者服务,形成横到边、纵到户的全方位覆盖农村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有针对性提供查询和咨询服务。通过信息资源的输送和传递,真正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由上述可以看出,实施“共享工程”要依托现有的文化设施网点,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实施主体。因此,它与基层文化设施网点建设,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紧密相关,互为促进。

3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践

      自从“共享工程”正式启动以来,国家中心迅速开展工作,在2002年7月下发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第一阶段实施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数字资源建设,并逐步建立“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国家中心完成了soogb的资源建设任务,同时各省分中心也总共完成了200gb的资源建设。

3. 1积极制定实施方案

    “共享工程”最初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2年完成组织机构建设,制定管理方法和相关标准规范,完成国家中心与若干个省级分中心以及300个基层中心的联网,国家中心与文化部直属试点单位联网,完成资源建设总量的20 %;第二阶段:2003年一2004年采购、制作、整合各类数字文化信息资源,搭建元数据共享平台,联合目录系统投人试运行,完成国家中心与所有分中心的联网,完成资源建设总量的60%,并提供服务;第三阶段:2005年完成全部资源规划并提供服务,完成与县、乡、街道、社区、基层中心的建设与联网。

    “共享工程”曾先在福建、山西等省试点,很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按“共享工程”的总体规划,吉林省、江苏省、辽宁省均结合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各自的“共享工程”建设方案并加以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了《广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大纲》,以广西图书馆和广西桂林图书馆为两个省级分中心进行资源建设,确定了以各自的地域文化、资源厚度为背景,做好资源建设的分工界定,共同打造精品资源,并加以整合,形成覆盖全区,建设富有广西特色品牌资源的发展思路。

      从总体来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按照“共享工程”的总体目标,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纷纷建立领导组织机构,制定目标与实施方案,以确保“共享工程”顺利开展。

3. 2积极探索“共享工程”运行模式

      为了保证“共享工程”的顺利实施,各级“共享工程”建设中心都在不断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运行模式。许多专家学者对各种运行模式进行了深人的研究与分析。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正在建设中的文化大省。按照国家要求,江苏共需建设120个“共享工程”分中心(包括1个省级分中心),1 464个(建设到乡镇、街道一级)至23 123个(建设到社区和村一级)基层服务点。目前,已超额完成《省“共享工程”建设方案》中规划的300个基层点的建设任务,实际建成342个,省“共享工程”领导小组也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拟尝试三种“共享工程”的建设模式。一是“搭便车”式。结合“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建设与之有机结合,逐步推开。二是“理想模式”。由于江苏省“村村通”工程建设已初具规模,可建议省政府帮助调剂或租用广电部门一个电视频道,开设“江苏文化频道”。三是按照国家总体建设框架,政府加大对“共享工程”市、县级分中心建设的扶持力度,推出以市级分中心带动城市街道、县级分中心带动农村乡镇建设的模式来推进“共享工程”建设。

    广西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采取以全区各级公共图书馆资源为基础,其他各级图书馆共同参与工作的方式。资源制作以省中心和中心城市级中心为主体,条件不足的市级分中心和县级分中心应做好资源素材的提供工作,采取协作协调、优势互补的共建模式,在全区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分布式文化信息资源库群,实现两个省级分中心与市、县分中心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了省级中心一市、县基层中心一乡镇基层站点的3级网络构架,积极探索“共享工程”运行模式。宁夏图书馆学会资源共建共享委员会与宁夏“共享工程”中心在深人调研的基础上,注重扶持,以贺兰县基层中心和银川大新乡基层站点、平罗城关镇基层站点作为试点,设计了3级“共享工程”运行模式的框架,并从“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索适合宁夏特点的“共享工程”运行模式。2007年12月18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召开全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工作会议,部署在全自治区开始全面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求在2008年9月前,在原先两个国家“共享工程”试点县基础上,将全区其他19个市、县级中心建成,率先在全国实现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全覆盖。

    由上述实践中可以看出,各地的“共享工程”建设中心根据当地特点,充分考虑自身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都在积极探索“共享工程”的运行模式,脚踏实地的逐步开展“共享工程”建设工作。

3. 3自建特色数据库

    各级地方政府对“共享工程”资源库的建设投人了大量资金,鼓励和促进各级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建设本地区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并取得了很大成果。

桂林图书馆的“广西科普”“桂林抗战文化网’等多个网站就是充分利用已建特色数据库的数据,把已有资源整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多元化的知识点。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建立的“桂林抗战文化网”“桂林科普平台”“旅游资源库”“太平天国专题库”“民族民俗研究论文库”“广西少数民族民俗”“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数据库,还有柳州市图书馆建立的“柳州柳宗元文化网”“再造工业柳州”等。

    广东省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对数字资源的整合与采集,建成了具有广东和岭南特色的优秀地方剧目、优秀音乐作品、优秀美术作品、优秀饮食文化、历史名人和珍贵文物的数字化资源库,提供网上服务。如“孙中山全文数据库”“亚热带海洋经济文献数据库”“潮汕美食数据库”“潮汕地方文献数据库”“客家文献数据库”“珠三角房地产数据库”“佛山石湾陶瓷世界数据库”“虎门禁烟与林则徐”“岭南音乐数据库”“考古文物数据库”“广东艺术数据库”“广州名人数据库”“叶剑英文献数据库”等。

    湖北省充分调动各地对当地特色资源征集的积极性,建立湖北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荆州市建立了“少儿信息大世界”数据库,十堰市分中心编辑出版了《十堰白马山民间故事集》,收集整理出6万多字近40多幅照片的《十堰掌故》。株归县建立了“屈原文化暨株归县地方数据库”。荆门市自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共享工程数据库,包括“荆门信息”“媒体荆门”“旅游景观”“名优特产”“荆门史志”等10个栏目。黄冈的黄梅戏、大冶的石雕、崇阳的提琴戏等也都列人了当地资源征集的重点。宜昌市为保护、抢救当地濒危的民间文化,着手建立了“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他们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共享工程”宜昌分中心的技术力量和设备,将收集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做成专题资源数据库。

    加强特色数据库建设,是弘扬与传播中华民族地方传统文化,交流地方特色资源,实现文化资源共享的有力措施,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经过我国工程审计管理系统相继部署成功过后,有关账目手工审计形式开始朝着电子账目形态有机转换,同时完成无纸化办公调试目标,其间单位工作效能和审计回复质量空前高涨。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必要信息在被审单位建设管理层面规范功效十分显著,但是对于政府投资项目造价控制与投资绩效执行上缺乏系统指示引导。毕竟政府投资项目成本数额大且建设周期无限延长,尤其是经过人力、物力资源成本数据交互穿插影响下,使得传统信息化审计结构难以针对政府具体投资项目进行明确解析,使得后期施工周期和结构稳固效率不尽可观。因此,需要尽量科学地提升审计作业水准,借以规避一切不良产业风险滋生结果。

2涉及政府投资工程审计信息数据库系统建设策略分析

政府进行特殊建筑工程投资过程中,必须事先联合财政联网审计资料库、利益相关方数据库、法律法规校验工具以及年度审计档案材料进行综合对比验证,同时借用审计信息数据库作为核心支撑平台,完成后期指导经验共享和工作动态衔接绩效指标。

2.1投资工程造价联网综合审计数据库

计算机网络通讯、信息高级存储和异质化软件程序交互应用,一时间令审计工作人员能够实现不同施工主体材料、人力管理状况观察,并且运用库手段将工程定额数据库、工料机市场价格数据库与造价软件审计程序充分融合,使得审计工作人员能够从中进行精确查询和有机筛选,避免设备和材料价格分析出现任何错误,严禁任何工程承接主体遗留偷工减料、虚增工程量想法,进一步修订造价审计精准报表,将过往人工算量和对量程序合理替代,最终大幅度提升既定工作内容交接完善效率。

2.2财务联网审计资料调研系统

因为政府进行特殊工程投资前期必须进行适当预算评估审核,作为高新技术应用基础上的审计部门,主要任务内容便是顺利执行预算审计职务。作为财务联网审计资料调研系统,可以快速为政府预算程序执行提供较为稳定的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经过与财政预算评审中心合作交接过后,稳定电子数据高速传送和采集效率,进一步及时被财政联网审计资料系统整编保存。整体工序相对地节省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投资项目数据搜集时间,并且经过系统平台精准搜集存档过后,形成财政审计专属资料并发中心,确保内部工作人员能够在此基础上完成数据宏观对比分析任务,及时提升审计综合效能。

2.3法律法规校验工具

法律机制建设工作可说是审计部门职务拓展的保障,经过免疫系统功能发挥过后,使得工程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余规范性文件更加齐全。经过此类工具沿用过后,审计工作瞬间方便许多,内部工作人员只有经过法规条文审定,就可以发现施工现场出现的成本计量问题,避免审计期间滋生任何与法律冲突行为模式,尽量维持处罚决策的公平效应。

2.4年度审计档案数据库

其具体由两大单元构建形成,首先是最近阶段政府投资工程审计案例信息,其次便是对政府投资工程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汇总结果。其中,政府投资工程审计案例主要包括各年度实施审计的政府投资工程的相关情况,包括项目相关的立项性文件、证明性文件和结论性文件等。对政府投资工程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主要依据审计过程中的审计工作底稿和最后的审计报告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类录入,存入年度审计档案数据库。另一方面,在实际信息化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审计人员渐渐熟练掌握AO系统与OA系统的交互,并能在政府投资工程审计信息数据库中应用造价联网数据库对电子数据进行查询分析,具体就是能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审计方法模型的构建等。

3结语

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1.1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当今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使用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和发展。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的信息管理,已成为企业等现代化管理的一种优秀的方式。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统计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内容的多元化学科,是人们通过收集信息资料,并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重要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地传递、存储加工,并充分使用的一个系统过程。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信息来源、信息工作者、信息处理设备机器,以及信息使用者所组成,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1.2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概述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在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上,充分利用在工程项目工作中所积累和分析的数据资料等,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来提升对施工项目的管理能力,搭建信息沟通交流的平台,实现施工项目信息及时、规范传递。

2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与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2.1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

建筑施工的目的,是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建筑物产品。建筑物产品的位置固定、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和体积庞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建筑施工具有生产周期长、资源使用的品种多、用量大、空间流动性高等特点。对建筑施工过程本身以及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制约性强、信息流量大等。

2.2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模式中,项目上各种信息的存储主要是基于表格或单据等纸面形式,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完全由大量的手工计算来完成,信息的交流则绝大部分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手工传递甚至口头传递,信息的检索则完全依赖于对文档资料的翻阅和查看。信息从它的产生、整理、加工、传递到检索和利用,都在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在运动,这容易影响信息作用的及时发挥而造成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失误。随着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的难度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部门和单位交互的信息量不断扩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变得越来越频繁,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越来越突出。可见,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速度、可靠性以及经济可行性等方面明显地限制了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提升和强化精细化管理能力迫在眉睫。

2.3信息化管理作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设,可以缩短企业各种业务活动的时间,降低战略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加强企业管控能力,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对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所有信息进行高效地采集、加工、传递和实时共享,减少部门之间对信息处理的重复工作。共享的信息为项目管理服务、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它可以使监督检查等控制及信息反馈变得更为及时有效,使以生产计划和物资计划为典型代表的计划工作能够依据已有工程的计划经验而变得更为先进合理,使建筑施工活动以及项目管理活动流程的组织更加科学化,并正确引导项目管理活动的开展,以提高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3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应用

3.1项目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准备工作

施工企业信息化不是盲目的购买几台高效率计算机,也不是随便地连接外部互联网或者内部局域网,更不是施工软件、预算软件、财务软件等在企业的单一应用。施工企业信息化应该是涵盖企业管理、业务流程、自动化办公、信息平台共享、企业文化建设等多领域的综合建设。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来说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费时费力很难快速见效的事。它的实施需要精心准备,首先需要通过调研,梳理企业管理制度、流程、起草各项制度、指标,完成软件系统配置部署,不断的进行调试运行并对操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组织建设,设立专职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加强企业信息化人才建设,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制定吸引与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措施。施工企业信息化需要在企业广大员工中普及信息化意识,从企业中选拔业务骨干深入到信息化工作中去,将他们培养为企业信息化的骨干,以避免“被动接受”现象的发生。总之企业信息化应该从企业法人或者管理者开始,从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等企业实际运转模式为建设依据,利用合理的企业资源,通过对企业员工技能的培养,进而实现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立体式管理。

3.2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实例

在此,我以我们单位新上线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例来说明项目管理信息化在施工单位的应用。我公司正在上线的综合管理平台就是各项管理制度、流程落地的平台。他共划分为企业运营、财务资产、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管理支撑、电子商务、应用集成等七个平台。通过公司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梳理企业管理流程,明确各层级的责权利,建立起项目管理标准化体系,借助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实现标准化体系的落地和监控执行,实现各层级、多项目实时监控和风险防范,通过构建高效率的信息链,使企业关键要素能实时动态监控,达到优化企业管理、控制企业成本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实现项目的人力资源、投标、合同、进度、材料、机械设备、劳务与分包、技术、质量、安全、风险、竣工及综合管理的信息化管理;集项目部一线人员、各级公司部门管理者、各级公司高层决策者于一体,通过托管日常业务工作,将企业庞大组织中的相关角色有机的集成为一个整体,按照企业自身的管理流程和规则有序协作,帮助施工企业对各项目进行全方位管理,提升管理能力并实现战略落地。通过项日管理信息化系统,管理层可及时掌握企业当前各工程的进度、费用和资金使用情况,准确、迅速地制定企业今后经营、工程资源、资金调拨等决策。以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作为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可提高公司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