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题课件总结

专题课件总结

专题课件总结

专题课件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业昆虫学》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到底如何授课,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探索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一、课堂师生共同授课的提出

《农业昆虫学》是研究农业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的科学[1],[2],是植物保护专业和农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目前,大多数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时,采用多媒体为主和板书为辅的教师讲授课程的方式。对于许多内容形式变化很大的课程来说,不失为一种良好办法,但对于内容变化不大的课程而言,教师采用这种方法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农业昆虫学》教学内容,除了前面的绪言、害虫综合防治原理和每一个章节的作物害虫概论等外,涉及具体的单个害虫或某一类型害虫(如水稻钻蛀类害虫),从每一个害虫的分类地位、概况、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发生与环境和综合防治等开始讲授,类似的重复会让学生和老师失去兴趣或激情[3],[4]。重点和难点不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或注意,有时课堂理论教学效果和气氛表现非常平淡。

为了解决传统的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学生和老师互动少,课堂理论教学效果差和气氛表现差状况[5],2011~2012年第一学期,作者在植物保护专业的植保30901、植保30902和植保职30901的3个班的《农业昆虫学》课堂理论教学时,做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采取让部分学生上台和老师共同授课的方法。同时,在作者教学的另外农学专业的四个班中,按传统的方法教学作为一个对照,比较两种课堂理论教学方法的利与弊,为以后的课堂理论教学提供经验。

二、课堂师生共同授课教学实施与比较

(一)课堂授课改革试验材料

作者授课学生有长江大学农学院的植物保护专业的3个班和农学专业4个班。植物保护专业学分4.5分,总学时70学时,其中,课堂理论教学为42学时,实验为28学时。农学专业学分3分,总学时50学时,其中,课堂理论教学为36学时,实验为14学时。植物保护专业的3个班,其中1个植保职30901班学生高考前来源于职业高中毕业生,有29名,另外2个班学生高考前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植保30901有学生34名,植保30902有学生36名,总共99名。农学专业4个班,其中,1个农学职31001班学生高考前来源于职业高中毕业生,有28名,另外3个班学生高考前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农学31001有学生32名,农学31002有学生27名,农学31003有学生31名,总共118名。由于学习《农业昆虫学》课程较少涉及数学和生物化学等较难的基础课程,相对来说,7个班的学生学习《农业昆虫学》之前的基础是没有明显差异的。

(二)课堂授课改革的实施方法

1.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老师单独讲授课堂理论,不让学生上讲台参与授课的方法。在农学专业的农学31001、农学31002、农学31003和农学职31001的4个班中,《农业昆虫学》的课堂理论教学按传统的方法进行,农学专业学分3分,总学时50学时,其中老师单独讲授课堂理论教学为36学时,实验学时14学时。

2.师生共同授课的教学方法。

在植保专业专业的植保30901、植保30902和植保职30901的3个班中,《农业昆虫学》的课堂理论教学时让部分学生上台授课和教师上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植物保护专业学分4.5分,总学时70学时,其中课堂理论教学为42学时,实验为28学时。在课堂理论教学为42学时的教学时间安排上,先教师单独讲授绪言、害虫综合防治原理、每一个章节的作物害虫概论、某一类型害虫示例讲授1例和最后课程总结,共20学时,其余22学时师生共同讲授,每次授课时间是2学时(90分钟),讲授1种害虫,共讲授11种害虫。

在作者第1次向学生说明让部分学生上台授课和老师共同教授《农业昆虫学》课程时的规则、形式和目的之后,没有一名学生主动要求上讲台授课,学生担心老师给的幻灯片讲义课件的内容不懂、不会修改幻灯片、不会查阅资料、讲授时不敢开口或声音小、在学生目前出错、学生提问答不出来很尴尬,也不会使用投影仪放幻灯片等问题。作者在此强调老师给学生备好课的讲义课件,2个学生为1小组,既可以是本班级的,又可以是不同班级的两个男生或两个女生,或者1个男生和1个女生,自由组合在一起修改课件、分工讲授课程内容和合作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上过讲台讲授过课程的学生仅有一次机会。提前1~2周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老师会进行课堂教学方法辅导,课下如还有问题,继续找老师帮助。每一次授课时间安排,学生必须在30~40分钟讲完课程内容,然后讲台下的学生提问,讲台上学生回答,不清楚的由老师回答或矫正错误,15~20分钟完成提问和回答。最后,每个讲课的学生用1分钟总结自己的讲课经验和教训,接着老师评价学生5分钟,指出优缺点,最后20~35分钟老师复述课件重点和难点。

第1次是作者指定的2名较好学生授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老师的课件基础上大幅度地修改,增加了许多图片,文字也做了一些修饰,讲话时声音清晰洪亮,面带微笑,也有简图板书,讲课也很有趣味。台下的学生提问十分踊跃,台上学生回答稍为欠佳,老师代为解释。学生分别自我总结后,老师对学生课堂授课时存在的问题如何避免,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最后老师复述课件重点和难点。总的效果师生非常满意,在学生中反响很大,都认为可以继续开展下去。当时就有16位学生报名参加上台授课。

三、师生共同授课的效果分析

(一)上讲台授课学生所属班级和人次

学生参与授课总共11次,22名,其中男生7名,占总学生数的7.1%,女生15名,占总学生数的15.2%,植保30901班2次4名,植保30902班6次12名,植保职30901班3次6名。植保30902班主动授课人次最多。

(二)台下提问或回答问题学生的所属班级和人次

学生参与台下提问或回答问题总共97人次,其中男生57人次,女生40人次;植保30901班11名30人次,植保30902班11名53人次,植保职30901班7名14人次。植保30902班台下提问或回答问题学生人次最多。

(三)学生对师生共同授课方法的看法

除了平时部分学生主动表达支持外,作者在植物保护专业的3个班和农学专业4个班的《农业昆虫学》结业考试试卷中列于一道问答试题,“《农业昆虫学》课程已经结束,请你叙述学习这门课的体会,假如让您出任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您将怎样教授这门课程?”在植物保护专业的3个班99名学生试卷答案中,表示他(她)们在教学这门课程中会采用这种共同授课的方法的学生总共有53名,占总学生数的54.1%。其中植保30901班18名,占本班级总学生数的52.9%,植保30902班17名,占本班级总学生数的47.2%,植保职30901班18名,占本班级总学生数的62.1%。但是也有学生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例如要求老师遴选优秀的学生参与共同授课,或者3-5人组成一个小组参与备课,派2名优秀的学生上讲台授课等。在农学专业的4个班118名学生试卷答案中,没有1名学生提到他(她)们在教学这门课程中会采用这种共同授课的方法。

(四)考试试卷成绩分析

尽管植物保护专业的3个班和农学专业4个班《农业昆虫学》教学课时数存在差异,但是考试试卷难易和知识面是按原来的制定的教学大纲和计划要求进行出卷。植物保护专业的3个班的考试试卷平均成绩86.4分,其中植保30901班、植保30901班和植保职30901班班级平均考试成绩分别是87.6分、86.4分和85.3分。依据考试试卷优秀(90-100分)率分析,植保专业学生考试试卷成绩优秀率达到50.8%,其中植保30901班、植保30901班和植保职30901班考试试卷成绩优秀率分别是47.1%、50.0%和55.2%。农学专业的4个班的考试试卷平均成绩81.1分,其中农学31001班、农学31002班、农学31003班和农学31001班班级考试平均成绩分别是77.8分、80.0分、83.8分和82.6分。依据考试试卷优秀(90-100分)率分析,农学专业学生考试试卷成绩优秀率达到37.4%,其中农学31001班、农学31002班、农学31003班和农学31001班考试试卷成绩优秀率分别是34.4%、40.8%、38.7%和35.7%。从害虫综合防治方面试题回答结果准确度来看,农学专业学生明显没有植保专业学生表现好。植物保护专业学生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农学专业学生。

四、结论与启示

(一)基本结论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老师愉快地授课,学生开心地获得知识,师生教学相长,师生友谊结成,这是师生的美好愿望。在老师主导教学的同时,通过QQ、电话、电子邮件、短信、微博、面授、带学生做课题研究和参与班级文体活动等方式与学生交流,老师可以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问题中得到启示,为今后的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有极大的帮助;由于加深了师生情谊,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部分学生会报考主讲老师或其他老师的硕士研究生,老师也可以发现人才。学生通过上讲台参与师生共同授课,锻炼他们查阅和使用资料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表达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为走出校门参加面试和工作打好基础。

(二)几点启示

1.建立鼓励机制,激发学生参与授课热情。

教改活动时,事先说明有鼓励机制,上讲台授课的学生总成绩评定要加分,讲台下面提问或回答的学生也要加分,并且在每次评价课堂教学时,点名表扬优秀学生。每次讲课对整个过程详细记载,最后课程总结公布上讲台授课的和讲台下面提问或回答学生的姓名、班级和时间。学生在上课时,可以拍照片留念。

2.正视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参与授课胆量。

学生具有胆小不熟悉讲授内容等特点,对此,在学生参与授课中,对于因面对全班学生过于紧张,对台下学生的提问一时答不上来,老师必须出面进行启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胆量。面对学生讲话声音小、停顿节奏不合理、逻辑混乱、板书歪斜等问题,老师应积极引导鼓励。首先要求所有学生认真准备,授课的学生背熟课件和估计同学要提出哪些问题,课前多次模拟授教学情景,其次学生在授课时要有自信,沉稳应对,最后实在不行求助学生或老师。

3.培养学生能力,指导学生提升基本能力。

教会学生查阅和利用资料的方法及课件制作方法,如何很礼貌地走下讲台,靠近学生倾听提问或要求学生复述刚才的问题,也可以求助旁边的学生复述。模拟老师样板课找出重点或难点,有时候老师可让学生将难点留给自己讲授。老师启发学生提问,或者让部分参与老师课题研究的学生讲述他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洪晓月,丁锦华,主编.农业昆虫学(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丁锦华,苏建亚,主编.农业昆虫学(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徐翠.合作学习打破课堂沉默实证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2):116-119.

[4]江萍萍,姚月仙.从教师提出问题走向学生发现问题——在新课程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1):44-48.

专题课件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混合式教学是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融合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和集教学与实验于一体的数字教室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专题调研、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机动灵活的讨论以及实验等,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网络教学平台;数字教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89-02

一、引言

目前,许多高等学校以及教师都在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将信息技术逐渐融合于教育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倡导研究性教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正在我校实施专业研究性教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本文作者按照教育部提出的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自己的授课经验,并结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等,创造了一套适合模电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

模拟电子课程混合式教学主要是利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以及网络其他资源,结合学院提供的数字教室,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具体过程是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学习概念性知识或操作方法,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类任务如专题调研、问题讨论、软件仿真验证、实验结果汇报等,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讨论解决课上布置的讨论题目和课下自学遇到的各种问题等,还可以在课堂上做实验或者设计等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后面小节作者将在教学过程对学生能力提高和对教师教学效果提升很有帮助的几个方面做详细叙述。

二、专题调研

学生学习一门新课常有如下疑问:“这门课有什么用?”“这门课主要学什么?”为提高学生学习模拟电子课程的兴趣,该课程开始前布置电子技术发展与应用大综合课题供学生调研并撰写报告,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感兴趣的方向进行调研,如半导体器件的发展、电子技术在通讯方面的应用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汇总并制作成课件由一人讲台上汇报,如此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归纳总结能力,还有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等。

许多学生反映模拟电子课程入门难,主要难在对“陌生”的半导体器件的学习上,因此在第一章半导体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二极管类型、型号及参数”、“三极管类型、型号及参数”、“场效应管类型、型号及参数”等几个专题调研,通过学生课外搜集汇总相关知识,加深对半导体器件的理解,使其尽快熟悉半导体器件,并能够熟练使用这些器件。

各种实用模拟电路大都由集成运放组成,为加深学生对集成运放及其应用的了解、提高学生分析模拟电路的能力和设计模拟电路的灵活性,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布置常用集成电路器件识别、适用范围及引脚辨别等调研课题。学生在使用集成运放做实验和设计电路时可以很快入手,至少不会再出现不知哪个引脚接输出、哪个引脚接输入等简单问题。

三、网络教学平台构建

“模电”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分为教师平台和学生平台,学生平台主要有教学资源、课程学习、教学互动三大部分。教学资源主要是教师上传的教学课件、课后习题答案、典型例题解析以及各种相关的视频和文档学习资料等,课程学习主要由课程讨论、常见问题、课程作业等,为了合理规划教与学两个过程,作者又创建了教学互动栏目如图1所示。教师平台则多了课程管理、课程建设等对课程的维护和设计等项目如图2所示。

模拟电子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突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自如,另外还可以将专题调研、问题讨论、软件仿真等各类学生参与的活动适时地展现于网络平台上供学生与教师进行再学习及教学反思。前述各个专题调研的总结作业以及后叙实验仿真作业都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作业栏目提交如图1所示,教师批改后可以给出成绩,该平台可对学生平时作业成绩统计汇总,另一方面,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共享的平台,课程讨论使得教师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知晓学生的疑问,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常见问题汇总并在网上答疑。模电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平台下的课程讨论区见图2。

四、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实现互动的有效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模电”课堂讨论针对不同内容有不同的方式,对于复杂的前后关联的综合问题,分步骤让学生讨论并让不同的学生回答问题;对于典型重点问题,可以多个学生同时在黑板上解答,其他学生对照查找问题;对于某些重要但是不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老师事先给出的问题提前预习,课上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解答再提出深层次问题供学生讨论解答。

五、课内课外实践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注重工程素质培养和实践环节训练,因此实验课程的改革也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模电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我们学院创建了结合软硬件教学资源的数字教室即创新学堂教室,该教室除进行课堂教学讨论外,还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机动灵活的添加各种软硬件实验、电子设计等实践环节,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硬件学习环境,教室采用大六角桌并配备实验仪器等,学生既可以自带笔记本电脑进行仿真实验,也可以进行操作实验,如图3所示。一般的教学思路是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再然后是仿真实验通过虚拟的仪器仪表将实验结果与理论进行对照并对结果进行讨论,最后则是操作实验并与前两项结果进行比对,如此既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也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

对于不同内容教学方法和思路也略有不同,例如,为加强学生对模拟电路相关元器件的熟悉,学期开始将一些元器件发放到学生手中,作者在第一章半导体器件讲述中,让学生从中拿出对应的二极管、三极管等进行认识和识别,再结合专题调研让学生对不同类别、不同种类的器件更加了解,通过做作业题掌握其工作原理,再通过Multisim仿真验证,学生则对各个环节的结果、遇到的问题等在网络平台上讨论,如此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解决学生学习本课程入门难的问题,加快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步伐。

六、结论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逐渐融合,各种形式的教学创新层出不穷。本文作者参考“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关键,根学校提供的软硬件环境、自己的授课经验、所受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等,创造一套适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以达到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双重促进。

参考文献:

专题课件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计算机 中职物流专业 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职专业课教学的出路只有联系企业,将企业的需求纳入课堂教学之中,才能让专业教学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打好基础。最近几年,很多中职院校对物流专业中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和教学都在不断探索之中,究竟物流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哪些计算机知识,才能满足我国目前和将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呢?本人经过多年从事计算机和物流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和探索,依据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情况,我认为如何使教学与就业相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的有效使用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下面结合“演-练-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我校的物流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分析如下:

我校中职物流专业开设的课程有两大部分,一是文化基础课,包括语文、职业道德、法律、数学、英语、写作、书法、就业心理教育。二是技术理论课,包括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会计基础、礼仪沟通、财务软件、商品学。专业课:物流法规、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设备、市场调查、企业参观实习。

目前,我校的中职毕业生在河南长通、豫新、万里、金辉等大型物流企业实习工作岗位主要有:1.财务部整理统计单据、催收货款。2.信息部输入电脑单据。3.物流总部或分理处开具电脑单据进行收、发货。4.客户服务。

以上岗位的工作内容不太复杂,易操作,但要求细心、专业。

针对以上工作岗位的需求,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应采取专业知识层层推进,工作能力逐步提高的训练方法,有效地利用“演-练-评”三步走的立体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明确,针对不同素质、特点的学生,培养其工作岗位需求的知识、能力。

学生毕业实习时应具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交际沟通能力,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每分钟打字速度要在50字以上,物流系统专业知识扎实、全面。下面针对各岗位中计算机知识的教学方法加以说明:

1.财务部整理单据、催收货款。

本岗位的重点课程是《会计基础》和《财务软件》,第一学期学习《会计基础》,课堂老师讲解会计知识,学生课下演练《会计案例实训模拟题》,老师进一步讲解实训题,让学生在情景案例中掌握财务知识。第二学期学习《会计软件》,老师讲演,学生上机练习,老师再评价总结,最终使学生熟练使用电子财务软件,达到会使用计算机整理物流出入库等单据、催收货款的能力要求。

2.信息部输入电脑单据。

本岗位的重点课程是《计算机基础》和《办公软件》及物流系统知识,第一学期学习《计算机基础》,老师讲演,学生上机练习,主要是打字、五笔字型的学习,第二学期学习《办公软件》,主要学习微软的OFFICE软件,如:排版软件word、表格数据处理软件excel。本岗位要求学生打字要使用五笔,打字速度必须在每分钟60字以上,工作要细心、专注,老师在讲课时需注意这一点,加以点评和总结。

3.物流总部或分理处开具电脑单据进行收、发货。

本岗位的重点课程是《物流法规》、《物流设备》和《物流信息系统》,前两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要记住重点法规,《物流信息系统》老师则利用“演练评”模式教学,学生上机操作练习物流信息软件,熟悉物流流程中收发货的程序,老师进行讲评总结收发货中注意事项及如何正确开具收发货单据。

4.客户服务。

专题课件总结范文第4篇

当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高校的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地位越来越依赖于学科发展水平,因此,学科建设逐渐成为高校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本文基于《国际贸易实务》实践环节探索和思考,对如何加强应用经济学科中的课程实践环节改革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路。

关键词:

应用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实践环节

《国际贸易实务》是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下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建设任务的规划要求,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指导思想,结合实践、实验环节教学改革的思路,淮阴工学院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着手进行第五轮实验教学环节改革。课题组对2015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六个班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工作,调查目的是对当前的课程设计环节,课程教学模式,实验课程实验教学软件等三个方面做了细致的考察与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收集,目的是为了后续教学过程中给予改进和完善,同时,对过去的好方法和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以便在其它课程实践中进行有步骤地宣传和推广。问卷采用问卷星网站提供的平台进行发放,问卷平台开放时间为一周,收回21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10份。总体上本次课程调查报告共分为四大部分。这四部分分别是被调查学生的已有专业背景、课程设计和课时安排情况、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实验认知情况等四方面。

一、专业背景情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要求是:学生要能够系统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及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的系统理论,认知国际贸易领域的基本知识,对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要熟悉,加强对毕业生的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国际商务的沟通能力、国际贸易运作外贸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由于专转本、单招、转专业等招生来的学生,过去专业背景存在着差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水平上存在差异,实践环节之前的知识背景与实践环节开展过程中会存在差异。被调研的学生大多数人的专科专业是外语专业、国际商务专业或者国际贸易相关专业,其中“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国际经济与贸易”三个专业占据了所用调查问卷的60%。“海关管理”、“商务英语”、“物流管理”等同国际经济与贸易联系比较紧密的专业大约为19.7%。“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社会工作”、“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各专业所占据的约为均为14.4%,其它专业如“商务文秘”专业占据比例约为5.9%。对学生过去有没有使用过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的调查情况是,高达32.5%的学生过去没有学习使用过或者操作过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软件,学习并使用过该软件的学生比例为67.5%,有过使用经历的学生为他们掌握并学好这门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过去学习使用过的学生,很大一部分的专业背景是来自国际商务专业,另外有部分来自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与贸易。

二、课程安排和学时规定

根据教学培养方案,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实务课程,初步安排总学时为48学时。课程安排每周3学时,一学期上16周课程,其中实验室操作24学时,理论课讲解24学时。对这样的安排及课时分配,学生反应是怎样的呢?首先,对于在学时安排上保持目前的总课时不变,课堂讲课理论学时和实验室操作课时的搭配是否科学合理呢?这一问题,收回的问卷结果显示,共计有73%的学生回答对现在的课时搭配比例认为比较合理,剩余27%的同学回答实验室操作课时太多,可以适当考虑增加理论课时数。认为在实验室操作课时偏多的学生中,他们分别来自电子商务、文秘、旅游管理、自国际贸易、社会工作等专业的学生各2人,来自国际商务的学生有5人。收回的样本中回答合理的实验室操作课时应该为9次、10次的分别为45%、22%,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其次,对于当前这门课程的实验课程设置为一学期16周,每周3学时,学时可以增减,该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多少呢?这一问题,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对当前课时设置安排感到满意的占比为54.3%;感觉课时偏多的学生有3.5%;认为课时安排不足的学生占比为41.2%。同上一个问题的回答相似,要求增加这门课程总课时数的学生占据相当大一部分人数。

三、实践过程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1、普遍存在的问题

实践环节的首要问题是必须从总体上摸清楚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以及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在调查问卷中设置的问题为“进行实验室操作过程中你遇到的问题有哪些?”备选项目是缺少实验老师的现场指导;实验前缺乏演示性操作;缺少实验教材;其它(请注明)。根据问卷回答结果看,回答缺少实验教材会对完成实验操作有影响的学生占比为19.5%。这里需要做出说明的是,因为是在教学改革中,这门课程尚未给学生订购实验操作教程,实验课程是由实验指导教师根据软件操作说明书(手册)和相关的辅导材料自主讲授的。其中认为缺少实验老师在实验室现场指导的学生比例为11.3%。缺少实验前进行演示性操作问题是学生反映最大的问题,占比将近69%,鉴于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该突出实验之前的演示性操作及指导。这个统计结果同前面实验课时和理论课时分配比例不协调互相得到验证,即假如有些学生感觉实验前的指导性实验室操作不足的话,他就可能认为这门课程需要增加理论课时数或减少实验室操作课时数量。

2、实验软件情况

通过公开招标,该门课程的实验软件采购的是德国一家专业软件公司开发的,软件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外贸实习平台和单证练习系统。大二第一学期要求学生进行外贸实习平台业务操作,大二第二学期学生进行单证练习系统训练。学生通过实验室训练完成后,使用评价通过问卷统计如下:认为系统设计不够科学合理的有40.8%,综合而言,部分原因是计算机硬件稳定性不好、软件实验系统的有效性容量不足,具体表现为,当同时进行实验操作的学生数量多到一定数量后,软件系统便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登陆缓慢、单据或者信息不能及时保存等问题频繁出现。认为系统设计的单据填写要求太复杂的学生约有21.2%。为了增强学生对单据操作的熟练掌握程度,我们把系统设定的单据正确率在95%,这样的设置,当一张单据的填写错误率在5%以内时,软件系统认定通过。设置保持较高的单据填写通过率要求,目的是有助于提升学生填制技能,同时考虑不影响学生掌握整体实验流程,总的前提是顺利完成所有实验环节。认为实验环节脱离实务,与实际关联性不大的学生约有24.9%。以上调查发现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将来的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得到解决和完善。

3、实验指导教师情况

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模拟实验室目前还没有专门配置专职实验员,实验课程的指导教师主要由理论课程教师兼任。通过问卷统计显示,认为教师应该增加现场指导的学生有25.7%的人,认为教师缺少与学生的沟通有27.9%,认为教师缺少对课堂纪律的严格要求的有12.5%,除此之外,还有21%的学生认为实验室操作的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另外还有近13%的学生认为还存在其他问题,例如“对实验操作分组过程中的合作伙伴最好能做到不同的组合搭配”、“有些操作流程教师无法回答”、“操作前缺乏演示过程”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和现有的学校安排的专职实验教师人数不足有关,由于大多数任课教师既需要讲授理论课程教学又要指导实验课程,鉴于时间精力有限,从而导致教师缺少与学生的沟通,实验课程中对实验教学现场的指导不够等问题。

四、实验完成后学生的认知情况

问卷设置这个问题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实验课程完成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知情况,还考察学生对业务流程及操作过程的掌握状况与课程学习的总体掌握情况,该部分问卷调查属于实验课程完成后的主观感受认知。问卷设置的备选项目是:没有;有,但很少;有,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实务有了更多的认识;很多;不知道,说不清楚。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认为有收获,但很少的学生约为8%,认为有较大收获的学生约为77%,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实务有了更多的认识;认为收获比较大,掌握了较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实务知识的学生占比为15%。综合条件结果来看,这门课程实验操作课程的开设帮助掌握国际贸易流程,增加学生国际贸易知识,熟悉掌握单据填写方法等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肯定和赞同,基本上可以断言本次实验教学课程改革初步取得了成功。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掌握信用证、电汇等结算处理方式,托收、CFR、FOB、CIF等重要国际贸易术语环境下的国际贸易流程,我们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安排设置的实验环节主要是以下几个部分:FOB+T/T,L/C+CIF,CFR+D/P等实验环节。根据问卷的条件结果显示,尽管很多贸易业务流程已经被学生掌握,还有相当多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够强,尚需要寻找更好的实验教学方法和传授知识模式。从整体能力来观察,这个班级整体表现一般,该项指标是四项评价指标中结果最差的指标。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熟悉掌握进、出口业务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利润和汇率等一系列相关指标的计算和核算,这部分内容是该实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然而,从考察的结果发现,被调查学生对其中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不是很令人满意。

五、结论及建议

1、结论

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验室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实验室建筑物及场所,实验室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的配置均需要资金的支持。第二需要合格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强的专业教师。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资队伍是关键因素,如果没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没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没有具备专业岗位的技能教师,那么就很难把专业领域知识的教学和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进行很好的结合和对接。鉴于上述条件可知,单独设置国际贸易实务实验课程以后,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实验室操作学时数比过去宽裕了很多,学生的总体实验课程得分,信用单证等票据的填写正确率也有明显提高,掌握的熟练程度也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建议

(1)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的业务流程顺序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结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的内容核心部分包括3个方面:合同条款、合同的商订和履行、国际贸易方式,很多已有的教材基本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安排的。但是,在实务操作过程中,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的流程是:贸易交易前的准备→交易磋商阶段→合同的签订过程→合同的履行阶段。鉴于此实际发生的过程,应该改革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使得教学内容的顺序同贸易流程实际发生的顺序保持一致,可以安排如下:按照合同的商订→交易前的准备→交易磋商及合同签订→合同条款→合同的履行。

(2)编写或者征订高质量的实验教程。当前市场上流行的实验教程(教材)存在质量良莠不齐现状,与理论课程相配套的软件资料也不多见,勉强有几本教材大多数也不是以具体的业务流程为基础,甚至不是以Sim-trade软件为对象编写的。尽管Sim-trade软件也配有自己的实验手册,但是其编写内容也比较抽象,可操作性和阅读性也不够强,未来的课程改革需要考虑组织师资人员编写一套应用型本科该专业的实验指导用书。

(3)选择实用性课程实验软件。淮阴工学院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验属于文科类验证型实验教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熟悉信用等单证的填写方法。在未来的改革中思考选择那些有益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的实验内容或者添加已有的实验课程某些创新性的环节。在未来的实践教学环节要适度降低信用单证、票据填写的正确率要求。由于实验系统的稳定性同实验室的硬件条件高度相关,所以还要加强实验室硬件设备的更新及购置。

(4)通过培养和引进,提升实验室专业指导教师的实践业务水平。通过调查,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来看,在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的教师及指导次数均不充足。我校当前本课程实验环境几乎是理论课教师一人全面负责指导工作,教师既要负责理论课程讲解,又要充当实验指导教师指导实验环节,时间、精力均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不可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许多问题在实验课堂当场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建议校方考虑增加国际贸易实验室专业实验指导教师力量的配置,通过逐步提高待遇,以充分调动实验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石卫星 单位:淮阴工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忠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

[2]全锐.高校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建设探讨[J].学理论,2012(9).

专题课件总结范文第5篇

一、加强教育技术的学术交流与指导

今年通过“2009教育技术征文评选”,中国电化教育社团史的编写,部级课题的开展、国外教育技术著作的翻译与出版等活动,加强教育技术的学术交流与指导。支持协会各专业委员会、地方协会组织的学术活动。坚持与有关学校、企业联合开展科研、培训、评选、展示等活动。

1、“2009教育技术征文评选”要突出时代主题,配合“班班通,堂堂用”实践的开展,研究分析教育技术在新时期的发展问题,通过征文活动主题和题目的设计,引导正确的研究方向。征文活动要发挥各地协会组织的积极性。

2、要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在协会已经开展的教育技术史研究的基础上,协会秘书处、专业委员会、地方教育技术研究会、远程教育研究会要进一步开展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社团史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协会老同志的作用,整理文献,梳理脉络,总结经验,启发未来。编写计划由秘书处牵头做出。

3、做好协会合作出版译著《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的相关工作。这本书是协会组织专家翻译的,主要阐释教育技术AECT08新定义,内容包含了美国AECT协会专家对教育技术当前发展阶段的思想认识和理论观点。要借此机会在会刊《现代教育技术》及其他刊物组织专题研讨与,深入研究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的创新发展。

二、全力做好部级课题的攻坚和结题工作

全力做好部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攻坚和结题工作。要保证研究的质量。各协会组织的子课题今年要重点抓好结题工作。

1、上半年总课题组重点指导子课题提炼研究成果,形成结题报告内容框架。重点子课题要重点指导。

2、总课题组制定子课题结题的时间表,制定子课题结题时间和结题目标要求。下半年开始接受子课题结题。

3、各子课题组归纳研究成果,力争出好成果。部分开题较晚子课题的结题工作顺延到2010年。

4、总课题组与各协会、专业委员会合作,组织高水平专家群体,鉴定子课题成果,提出总课题结题内容框架。为总课题的最终完成做准备。

三、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资源建设是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要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1、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开展资源编制,推进校际共享。支持协作工作委员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等组织在资源建设方面的工作。

2、与基础教育网合作,开展网上评课,集结优秀成果,向国家推荐优质资源。

3、国家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法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中资源类成果,“2009教育技术征文评选”活动的获奖软件(PPT、案例、网站、资源包)凡可以公布的,一律在协会网站公布,免费供协会成员下载使用。

4、宣传协会、学校间的资源共享群体的成功经验,促成协会组织之间,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共享合作。协会、专业委员会、省级协会组织的网站或专题网站,要及时更新,采用先进技术,办成协会成员学术交流、资源交换的园地。

四、抓应用促进新成果在学校的普及与推广

2009年,各级协会组织要将抓应用作为首要的任务。推进“班班通,堂堂用”。

1、评选优秀应用成果。协会课题结题评优和征文活动都要重视应用类成果,鼓励应用创新。优秀子课题必须是有课堂实践验证的,受到师生肯定的。

2、开展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协会培训中心、专业委员会、各地协会组织要尽可能针对实际需要加大开展培训的力度。

3、开展专题研究,联合软硬件企业和专家研究推出集“信息化班级教学环境 + 优质课堂软件资源(平台)+ 多种应用模式”于一体的“班班通、堂堂用解决方案”。

五、发展对外学术交往

1、按照当前国家的政策和要求,从严做好教育技术工作者、协会会员出国的组织选派工作和业务学习、交流的安排工作。2009年协会秘书处继续与有关外事机构合作,继续开展组团出国培训。各专业委员会、地方协会与秘书处要协作搞好教育技术骨干出国培训选派的有关工作。

2、继续参加美国等国家的教育技术团体的学术活动。加强与香港、澳门、台湾的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组织的联系,开展交流活动。

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