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题分析

专题分析范文精选

专题分析

专题分析范文第1篇

1.1用户登录与注册

首先,在系统功能设计中一般使用B/S结构,也就是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在网络环境下,将各种功能模块组合起来。用户登录和注册是网站功能中最为基本的一个模块,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设置用户权限,如管理员权限、注册用户权限和匿名登录用户权限,不同权限的用户可以访问不同的内容。用户登录的身份验证采用用户名和密码的形式,为了方便管理,用户名可以统一设置,如将学生的学号设置为用户名,密码由用户自行更改。管理员权限主要是由网站的管理人员使用,对网站信息进行删除、编辑和更改,并且对登录用户的身份、数量进行管理。注册用户可以浏览、下载网站中的绝大多数资源内容,而匿名用户只能浏览网站的基本公式信息。

1.2网站信息公布

网站信息公布是校园网站的一个重要功能,可以用来公示重大校园动态、课程信息、学生信息变动等等,所公布的信息来源于相关的校园管理部门,如教学部门、宣传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等等。同时,一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信息,在公布中可以设置提醒功能,例如当学生登录网站后,以私信或者自动弹出窗口的形式提示学生应当注意的信息。或者在学生个人信息管理模块中,设置专门的应当注意信息模块,提醒学生应当注意的一些变动信息,特别是课程信息、个人信息变动、教务信息等等。

1.3资源共享资源共享

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自学资源支持,在网页设计与制作类专题学习网站构建中,主要的教学资源有文字资源、图片资源、视频资源等等。同时,在资源共享中,为了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站内搜索技术构建资源查询平台,便于用户搜索所需资源。将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分类,可以按照资源属性,如文档类资源、图片类资源、视频类资源等等,或者按照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站内资源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设计方案成果,将这些成果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方案。资源共享功能模块设计需要针对网站功能特点和用户使用情况进行相应的资源优化,例如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用户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资源等等。

1.4站外资源链接

在网页设计与制作类专题学习网站功设计中,站外资源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资源补充途径,用户在使用站内资源时,也需要进行相关的站外资源拓展,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方式便是站外资源链接。站外资源链接也分为外部链接和内部链接两种,外部链接同用户直接通过外网链接外站的访问权限一样,都为匿名浏览模式。而在一些提供资源下载的外部网站链接时,可以通过内部链接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注册用户访问权限,例如访问一些文献资料数据库。通过购买这些数据库的访问权限,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内部链接搜索和下载相关的文献资料。在站外资源连接时,应当对不同的外站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和分类,按照一定的类别,例如文献资料类网站、网页设计成果类网站、相关软件下载类网站等等。

2基于PHP和MySQL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类专题学习网站的实现

2.1数据库管理实现

基于MySQL技术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实现,应当针对网站数据的储存和使用特点,应当确保数据库的正确性、融合性、有效性等等,优化数据库检索技术,提高数据检索效率,数据库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会直接关系到网站构建的整体质量。在数据库中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资源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分类处理和储存,同时将各种文档信息添加日期、作者、预览内容等信息,主要的数据操作功能有编辑、录入、存储、删除、复制等等。再有,应当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和适时性,及时进行数据更新,数据存储要严格遵守相应的规定,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一般数据库的管理权限为网站管理人员。

2.2信息管理功能

实现信息管理功能主要是实现网站基本的信息公布、信息删除和修改、重大信息警示等等,同时还包括用户个人信息的录入、修改等等。信息管理权限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网站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功能权限和访问者的信息管理功能权限。信息管理人员所主要管理的信息为网站公布信息和一些动态资源信息,而访问者所使用的信息管理功能为个人信息管理和个人资源信息管理。例如访问者在利用网站资源进行学习时,需要更改个人资源数据库,不定时的删除资源和添加新资源,构建成个人知识管理系统。而网站管理人员,在使用信息管理功能时,也应当针对不同信息的特点,在相应的信息公示板块进行信息公布。

2.3资源共享功能

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主要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站内资源共享和站外资源共享,站内资源包括管理人员录入的校园资源数据库和师生上传的相关资源等等,站外资源则主要是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选择的一些专题网站。在资源共享功能实现中,应当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借助站内搜索技术和互联网搜索引擎技术,为学生提供完善的资源环境。同时,资源共享本身也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管理人员应当长时期的进行资源引进和更新。

3结语

专题分析范文第2篇

教学内容专题化

贯穿专题思维,重编教学大纲,重设教学内容和要求,具体要体现几个要旨:

首先,以宏观线索为背景。为帮助学生整体把握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发展脉络,教学上需要贯穿一定的宏观线索来梳理内容,主要针对该阶段文学的源流、发展变迁过程以及重要影响因素、重要思潮、社团、流派、论争等予以专题介绍。具体可设置下述专题———专题一:“绪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源流、性质、分期发展概况和整体特征”;专题二:“重要文学运动与思潮”。涉及20世纪文学思潮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各时期标志性的文学运动、思潮,如“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兴起与发展过程、历史意义,建国初三大文艺运动及其影响,“时期”的“根本任务论”及“三突出”原则等创作理论及其影响、20世纪90年代、新世纪代表性文学思潮等;专题三:“20世纪主要文学社团、流派与论争”。涉及主要社团、流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活动、文学史意义及论争双方代表性观点及其影响。此外,需要学生宏观掌握的还有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四大文体———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的主要发展线索。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因其宏观、抽象而显得比较枯燥,在讲解过程中需要本着“文学是人学”的理念,贯穿适当比例的文学故事和细节,文、图、视频音频相结合,复原文学史以有血有肉的生动化面貌。

其次,注重人文内涵的挖掘。在对宏观线索予以梳理后,为了深化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人文内涵的理解,促使他们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将现当代文学与其他相邻课程如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等进行有机衔接,不妨增设以下专题。如“现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化传统”,具体可以细化为这样几个内容———首先是“现当代作家与中国古代儒、道、释文化”。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在教师讲解基础上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予以开展,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相关论著指导学生加深理解,尤其要避免过于概念化、学理化、抽象化,要让学生切实把握到中国古代文化因素在现当代作家创作心态中的渗透表现、在具体作品中的微妙流露等;其次是“现当代作家与中国古代文学”。其中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对现当代作家的影响就可以生发出许多饶有意趣的内容;在这一专题中,“现当代诗歌中的古典意蕴”也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再如“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专题。具体可以衍生出若干视野更为细化的专题:如对现代文学影响较为显著的几种外来思潮及其影响下的现代文学创作(如现实主义之于茅盾创作、浪漫主义之于郭沫若诗作等),如外国文学名家与中国作家创作的比较研究等等。

第三,文体、文本唱主角。以上述宏观梳理为背景,进而可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中各大文体的主要审美类型及其创作表现予以专题化介绍。比如,仅就现代小说领域而言,就可大致分为如下专题:“地域文化与现代小说:以浙东乡土作家群、老舍、京派、新感觉派为例”、“通俗小说:以赵树理、张恨水为例”、“青春书写与女性言说:以郁达夫、巴金、丁玲、张爱玲为例”;“社会历史与暴露讽喻”:了解茅盾所开创文学范式的历史意义,掌握《子夜》、《围城》的艺术成就。相应的,在对现代散文繁盛发展的基本线索予以简单梳理之后,也可根据不同风格以专题形式展开教学:首先,“鲁迅散文”(鲁迅独话风、闲语体和匕首投枪式样杂文的艺术特色、重要价值);其次,“幽默闲适与平和冲淡”(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艺术特色;林语堂等人的幽默闲适小品的艺术特色等)。经过这样的专题介绍,学生不仅掌握了个体作家的创作特色、成就,也对该作家、流派在整个文体发展历程中的大致地位有了初步认识,更使提炼、概括、综合能力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第四,适应时代环境和不同教学对象要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比如,针对新世纪语境,就可以增设“80后作家创作”、“新世纪小说代表作选讲”“网络文学名家名作”等专题。针对中文系师范生和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等,则相应地可以设置包含如下几个专题的“儿童书写”系列专题———专题一:“现代文学名家的儿童观及其创作体现”。内容涉及中国近代以来儿童观的历史沿革、现代文学名家周氏兄弟、冰心、丰子恺、夏丏尊等的儿童观及其文学呈现等;专题二:“现当代文学中的儿童书写:视角、形象、意蕴”。要求学生了解儿童视角的叙事意义和审美价值,掌握现代文学作品中儿童视角的审美体现、儿童形象的多元化特点等;专题三:“中国当代小说、诗歌、散文中的儿童书写”。主要涉及中国当代诗歌中的童心咏叹、当代散文和小说中的儿童书写。

教学形式多样化

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在国内的一些高校中,教学者已经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大学语文、英美概况等课程开始率先尝试采用专题化教学模式①,而关于文学史课程教学这方面的经验成果和有意呼吁则较为鲜见。之所以形成这一现状,是文学史课程多年的教学习惯以及文学史教材编写理念的多年沉淀之间互相牵制、互相成就所决定的。如果想在教学习惯上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意味着相应地也要对教材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一些调整。

首先,课内外相结合,组织进行团队化学习,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教学形式与教材形式是紧密相关的。在针对具体教学对象自主编写出较为成熟的个性化、特色化、专题化教材之前,教学者应以自编教学大纲(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到处套用的大纲,所以很明显要针对具体教学对象和专业培养目标等重新制定)为依据,将自制多媒体课件、教材、作品选、光盘、网络数据库等资源予以创造性的综合利用,建立网络课程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主要提供相关作品完整的电子文本、作家传记性影像、作品影视剧精彩片段、名家讲座视频、最新研究进展报道以及复习题库、学生有关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论文、师生分别制作的相关多媒体课件等,通过学生课外、课内两方面的积极参与,无疑增加了教学形式的生动性和有效性。具体的多媒体课件内容也应紧密结合时代语境,力求形象、生动、精美。比如,在讲解20世纪中国“人的文学”主题时,可以适当采用近年来广受关注的宫廷题材电视剧《甄嬛传》中有关女性服饰、日常起居的图片等,揭示其中蕴含的女性悲剧性生命内涵,并将其与20世纪文学中追求个性自由的女性主义作品内涵予以对比化解读,从而使学生从直观到理性形成对“人的文学”的深入理解。此外,还应围绕对经典作品的细读展开对话式教学,将知识传达与能力培养结合,课内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写作相结合,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其独立思考能力、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应组织学生采取团队化学习方式,鼓励他们自愿组合形成个性化的学习小组,以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其次,应紧密配合专题化教学内容及其形式,以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除设置开放性的思考题启发学生相关思索、布置专题性学术小论文以外,团体协作完成专题展示也是较能唤起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形式之一。笔者曾经先后针对两届中文系师范生和三届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中布置过这样的作业:在班级内分出分别由五六个成员组成的若干学习小组,各组成员需共同完成与任一专题内容相呼应的延伸阐释,即在集体协商确定专题内容和基本思路后,各有分工———或寻找文字、多媒体材料,或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最后由一位同学在规定时间内辅以多媒体课件展示进行主讲。尽管大多数学生在最初接到这项任务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惑而产生了些许抵触情绪,但经过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以及各个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事实证明这一作业形式对学生的多方面成长都具有益处,使得学生发生了一种重要的转变,即从被灌输的对象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研究者,从而不仅加深了对某一专题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增进了深入钻研的科学精神,还提高了团结协作精神和师范专业技能、素养。

结语

专题分析范文第3篇

园林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于培养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吉首大学的园林专业也不例外,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掌握生态学、林学、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城镇绿化、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植物造景等规划设计、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及园林工程养护管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提高专业实验教学的质量。目前,园林专业实验教学主要存在2个问题。

1实验课时少

各门实验课程中的实验项目有重复现象,很多高校园林专业实验课时没有占到总课时的25%,应用型专业实验课时太少,学生动手能力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就无法体现。园林设计课程与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等课程之间本身存在一些包含关系,实验大纲不仔细制定,实验课程开设很容易存在重复的问题。另外很多课程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实验教学没有独立的考核制度,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也是园林专业实验教学常见的问题,设计是对创新的要求很高,如果综合性实验太少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就很难提升。

2实验教学方法单一

园林专业是综合性的专业,其所学知识包括艺术、植物、工程和设计等多种类别的课程,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将很难满足各种课程的要求,所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实验仪器和设备的配置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学生只能按着规定的要求完成实验;而不能将这些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体现在实验过程中,就不能体现专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如园林绘画的实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及扎实的造型能力,让学生先对树木、山石、水景和园林小品等写生为主,然后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视觉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园林植物的实验过程是培养学生识别树木和应用树木的能力,园林工程的实验项目是进行设计研究,共同参加专业技能、技术性操作等实际工作。实验效果是让学生能完成具体的施工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针对各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园林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

1实验教学方式分类别

针对园林植物类、园林工程类、园林设计类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园林植物类的实验是以验证型为主,教学中应该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积极推广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园林工程类是以技术型为主,实验项目应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而园林设计类课程以创新性培养为主,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很难使各种新的设计理念快速传递,应该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使实验教学符合培养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2实验教学内容分层次

针对园林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特点,丰富实验教学的内容,有条件可以单独开设多门实践性较强的实验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拓宽实习渠道,增加实战机会,并定期开展“测量技能”“插花”“手绘设计”“电脑制图”等各式各样的专业竞赛,鼓励老师指导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兴趣小组等多层次的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实践教学更具灵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适当增加实验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或学分比例,使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达到30%以上,根据课程特点在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时就把实验教学内容和项目分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三个层次,并保证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达到50%以上,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开展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适应社会的需求,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开设多种设计性的实验项目可以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实验教学过程中同样要抓住综合性实验项目的特点,不断拓展实验教学内容,突出学科专业特色,不断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优化与改革,而设计性实验教学主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积极建设实训、实践教学基地,采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方式,与园林专业相关单位广泛合作,建立实习教学基地,使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才能使设计性实验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3]。

3科研工程项目与实验项目相结合

为提高园林专业学生实验教学水平,认为“实战式”实验教学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利用教师或学院的实际工程项目与课程实验项目相结合,使学生开展实验教学的同时参与地方工程项目建设,既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扩大高校服务地方的影响,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使学科科研资源转化为实验教学资源,教师按照园林植物方向、园林设计方向和园林工程等方向申报科研课题分类,使之与植物类、设计类、工程类的课程实验项目相结合,学生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同时,又可以充分利用老师实验室的科研资源。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基础实验技能,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

专题分析范文第4篇

1.1产生阶段(1965年~1971年)

1956年人工智能产生,为专家系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65年~1968年美国Stanford大学计算机系Feigenbaum等人根据化合物的分子式及其质谱数据,研制出帮助化学家推断分子结构的计算机程序系统DENDRAL,获得极大的成功。该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已达到专家水平,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同行领域的化学家。这标志着人工智能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专家系统的产生。

1.2成熟阶段(1972年~1977年)

这一时期专家系统的观点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从而先后出现了一批卓有成效的专家系统,典型代表是1974年E.H.Shortliffe等人研制的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MYCIN系统。在此期间,知识组织形式、系统的人机接口、解释机制、知识的获取、不确定性推理等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成熟。

1.3发展阶段(1978年以后)

这一时期专家系统渗透到了非常广泛的领域。第一个农业专家系统在美国的伊利诺斯大学诞生,我国的农业专家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自80年代也开始了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

2专家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概况

2.1专家系统在国外农业上的应用

在国外,农业信息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它仅仅是由农业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程序构成。60年代中期,美国斯坦福大学Feigen-baum等人研制了第一个专家系统。从此,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发展起来,并迅速渗透到各个领域,在农业上应用更是方兴未艾。此类专家系统的研制和应用已成为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成功实例。比较有名的专家系统有:PLANT/ds、ICCS等,涉及多种作物的病虫害诊断、预测与管理、施肥、防御低温冷害等,一般用于解决带有经验性的定性问题。作物模拟模型在荷兰和美国创立,而园艺作物模型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物模拟模型与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表明了农业科学开始进入计算机信息时代。80年代,出现了以农业专家系统为主进而与作物模型、GIS等相结合向深度发展的趋势,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较为典型的有美国棉花管理专家系统Cotton++、APSIM等。90年代以来,农业专家系统、作物模型,3S技术之间的集成已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印度、加拿大等将AE-GIS/Win与RS、模型、专家系统等结合进行干旱地区决策、农业生产模式等领域的深层次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

2.2专家系统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

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科技部曾明确提出:“以农业专家系统为突破口,发展我国的农业信息技术”。早在1985年由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所开发的“砂姜黑土小麦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在安徽省淮北平原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此后,“七五”、“八五”期间,国家科委、农业部先后支持了一些作物专家系统及其工具、作物生长发育模型、农业生产管理系统等的开发,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些成果已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如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采用先进的知识工程方法,与各类农业专家紧密结合,开展了农业专家系统的广泛研究和应用,研制了小麦、棉花、番茄等作物的田间管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专家系统,并开发了可以由农技人员直接使用的各种专家系统工具。这些系统能模仿农业专家推理并给出决策咨询,部分代替农业专家走向田间地头,进入农家,对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自1992年开始,国家“863计划”智能计算机系统主题组织了农业专家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推广工作,以农业专家系统为代表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形成了成熟的技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均研制出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和推广。在此基础上,科技部、国家863计划306主题专家组与地方政府合作,“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专门设立了智能化农业信息应用主题,重点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的引种与良种推荐、合理施肥、节水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综合栽培调控的农业专家系统及工具进行研究、开发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北京、吉林、安徽、云南建立了四个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示范工作通过研制开发各类农业专家系统,对生产技术和高新技术成果进行综合集成,及时有效的传播给农民和干部,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目前,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开发已涉及到农作物生产管理、畜禽饲养、森林保护、市场管理和农业经济分析等多种领域,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及应用能够以有效的方式指导农业生产。

我国第一个农业专家系统是由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开发成功的施肥咨询专家系统。“七五”至“八五”期间,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研制了《施肥专家系统》,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完成了《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的专家系统》,植保所开发了《粘虫测报专家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水平。北京农科院于“八五”期间开发的《小麦管理专家系统ES-MCW》体现了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最新进展。该系统是在分析处理近100万个实验数据和500多条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基于模型的专家系统,具有气象条件预测、生长发育模拟预测、管理决策咨询、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维护、结果输出等六个功能,于1990~1992年在北京昌平区试用,小麦单产明显提高,产投比提高8~10%。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应用范围也较广泛,涉及到作物栽培、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生产管理、节水灌溉、农产品评价等方面。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温室管理和控制。“九五”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加大了计算机应用的力度。

3目前我国农业专家系统存在的问题

3.1农业专家系统的水平参差不齐,综合性水平偏低

虽然自1985年以来,我国农业专家系统有了较大发展,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应用效果上都有很大的差距。现有的系统在质量和水平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所谓“专家系统”缺少知识库和推理机这两个专家系统的核心部分,名不符实。大多数专家系统只是针对作物生产的某一侧面开发的,缺乏对作物各个生产阶段,各个方面的有机联系和统筹考虑,而是即生产者需要的是综合信息服务,只有提高综合性水平,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3.2农业专家系统的性能较差,达不到“专家”的要求

专家系统是一个能在特定领域内,以人类专家的水平去解决该领域中困难问题的计算机程序,这表明,专家系统强调的是高性能。而专家系统的性能水平主要是它拥有的知识数量和质量的函数。对于农业专家系统来说,其知识库中拥有的知识越多,质量越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目前我国开发的农业专家系统中,知识的数量较少,质量较差,大多只是常识和基本原理知识,缺乏启发性知识和真正的专家知识。另外,还存在着知识获取困难,知识存储方式落后等问题。

3.3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与开发脱节

应用与开发脱节是我国农业专家系统应用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一些农业专家系统只强调应用,缺乏进行二次开发所需的专家系统开发工具,使用者无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建知识库和模型库。即使提供了系统开发工具,由于没有充分考虑作物生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缺乏多年积累的作物生长发育并与之实时的环境参数资料,是专家系统在推理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从而制约了专家系统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3.4农业专家系统在技术方面的障碍突出

专家系统在开发技术上主要有四方面的障碍:一是知识的不完备性与脆弱性,只停留在科学性知识的介绍,其先进性和实用性不高;二是知识表示缺乏灵活性;三是推理方法的单一性和呆板性;四是系统的学习功能差或不具备学习功能。农业专家系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使得许多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5农村计算机水平限制了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

农业专家系统要充分发挥作用,农村计算机普及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目前,我国农村计算机普及率很低,在中国上千万网民中,农民所占的比例较小。农民学习计算机技术的意识淡薄,再加上农村计算机人才有限,师资更是缺乏,虽然有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大中专学生来到农村,但数量少,实际经验缺乏,很难胜任计算机普及的培训工作,种种因素限制了农村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另外,还存在着基层领导对农村计算机普及工作的不到位,培训效果不佳,农业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业专家系统的推广应用。

专题分析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城乡结合部地区由于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双重管理之下,在有些特定的政策领域存在管理盲区,尤其是土地管理比较混乱。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如何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实现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土地合理流转,对于改变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就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土地流转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土地流转;集体资产处置

北京市丰台区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区位条件和人们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制约,城市化的进程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北京市的其他城区。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丰台区城乡二元经济和城乡二元政府管理体制长期并存,其中,丰台区农居混杂及“城中村”问题突出,城乡分割的土地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亟待改革。但由于历史原因,丰台区仍实行城乡割裂的二元管理体制,即根据户籍划分管理地域范围和职责,街不管农,乡不管居,与行政区划本身的逻辑恰恰相反。由于丰台区的问题极具代表性,也是许多城乡结合部地区在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对丰台区的分析和研究就能为许多存在类似问题的城市和地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合理流转和城乡二元结构治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城乡结合部的土地流转

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集体资产的处置是明晰行政区域界线的前提。丰台区绝大多数乡、镇的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改革后建立起了农村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每个农民或集体经济成员都成为合法的股东,拥有从集体经济中获得收益的权利,因此,这种新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真正做到了与每个农民息息相关。

农村的集体资产主要包括土地、房屋和集体经济企业。在农转居过程中,这些资产应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处置。针对丰台区的自身情况,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分批次、分步骤地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是较稳妥的做法。也就是说,在农转居过程中,首先要区分不同地区的集体经济组织,并进行彻底的清产核资和产权界定,这一工作在丰台区的绝大多数乡镇已经完成。然后,要以不同的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逐步实现集体土地的合理流转。目前,主要有两种处置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通过国家征地的形式实现集体土地的流转,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家政策文件的规定给予失地农民经济上的补偿,同时,要考虑给予相关的集体经济组织适当的经济补偿,用于维持集体经济继续运转的资金支持。在采用这种方式实现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要保证给予失地农民的经济补偿不仅能够真正弥补农民失地的损失,而且能帮助他们获得重新谋生的手段,以保证他们的长久生计。第二种方式是在不改变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由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创建自己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及实体企业,自主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这种方式在丰台区的一些乡镇目前也有采用(例如卢沟桥乡和南苑乡)。这种农民自主开发的方式是一种全新的现象,目前在开发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一是政府的相关部门对于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市场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造成这一领域存在法律和政策盲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土地流转问题,一直以来就处于政策管理的真空地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农民在行政区划的调整完成后会从农民转变成居民,其所拥有的土地要相应转变为国有土地。因此,为了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城乡结合部地区在农转居后其土地的性质可以由集体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但国家仍可保留原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在向政府交纳一定税费的基础上可转变原土地的使用功能(即从过去的农村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商业用地),允许其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和实体企业自主开发利用。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于自身资金实力薄弱,在开发利用其土地的过程中会面临包括资金在内的一系列困难。同时,由于农民组织缺乏完善的专业知识、现代化的组织机制和高效的经营管理技术,其经营往往也缺乏效率,直接导致其开发的房地产项目质量较差、管理不善。三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开发其拥有使用权的土地时,同样要遵循城市规划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进行合法的、有序的开发利用。政府应对农民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这种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将其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在国家政策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土地开发和土地管理还是应主要走国家征地、出让这一正常开发的道路,但也可以考虑向那些经过改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相关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从而使这些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能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获得更多的由土地带来的收益。农村的集体资产还包括农民的房屋和集体经济企业。农民房屋的处置是与土地的流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土地上附着的房屋是一并进行处置的,因此不管是通过上述两种方式中的哪一种开发利用农民的土地都应该对土地上附着的房屋实施经济补偿以弥补农民的损失,这在相关的政策文件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二、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的衔接

社会保障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由于农民的身份发生变化,从农村的农民转变为城市的居民,这就要求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由于过去农村并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这批农民也没有自己的社会保险账户并交纳相应的社会保险金,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势必成为地方政府沉重的负担。在这里结合城乡结合部地区土地流转的两种不同方式分别加以讨论。

第一,涉及到通过国家征地的形式来处置集体土地和房屋的相关农转居人员,北京市人民政府的相关文件明确规定,其补缴的社会保险费由征地单位从征地补偿费中直接拨付到其所在区、县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农转居人员实现转工后,与城市居民一样,由国家、所在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后续的部分。对于自谋职业者,可保留其已经由征地单位补缴的社会保险金个人账户。对于后续部分,如果能自行交纳本应由企业和个人分别交纳的社会保险费,就仍然可以按照上述办法进行处理。但如果无力支付其后续部分,其社会保险金个人账户内的金额可以在其退休后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第二,由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开发利用集体使用土地所涉及到的农转居人员,可比照国家征地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来处理,即由集体经济组织帮助补缴社会保险费。对于转工人员、自谋职业者和超转人员的社会保险可比照上述办法办理。另外,在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逐步实现对农民土地的处置并办理相关社会保险的过程中,可采取分期分批的原则,即土地先被征用和开发的先行转居转工并办理相关的社会保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在转居后收入有来源、生活有保障,同时也减轻政府在转居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压力和管理压力。但在分期分批开发利用农民土地的过程中,政府又要做好中长期规划,避免盲目开发和杂乱开发。

三、城乡二元的行政管理

城乡结合部地区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在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上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这就对政府的行政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撤销乡、设立地区办事处并合理安排其管辖面积,以地区办事处作为城市化和农转居过程中的过渡形式,集中处理在城市化和农转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原乡建制下的遗留问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在原来乡的基础上实行“一套人马,一块牌子”,由地区办事处来处理城市化和农转居过程中的遗留问题并对辖区实行统一管理,从而避免在行政管理和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混乱现象。其次,城乡结合部在稳步推进城市化的进程,而行政区划的调整又主要着眼于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有些街道和地区会同时存在大量的城市居民和未转居农民,因此需要赋予这些街道和地区办事处同时管理城市居民和未转居农民的权力,并分别设立相关的科室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管理。第三,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会同时存在未转居农民和城市居民,这样一些街道和地区就需要同时具有管理居民和农民的权力并设立分立的科室对他们进行管理。当农民实现了从农民到居民身份的转变之后,对其的行政管理就应从相应管理农民的科室转移到专门管理居民的科室;当原农村的自然村撤销后就要改建为相应的社区以对其所属居民提供相应的服务。

四、经验与启示

北京市丰台区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并存,导致了丰台区从土地管理到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同时也是许多城乡结合部地区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北京市丰台区的土地流转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第一,在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实现城乡二元结构的治理,首先需要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地区完成对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的改革,完成对农民资产的清产核资和产权界定,建立起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份合作制的原则进行管理。这是城乡结合部地区对城乡二元结构进行治理的前提条件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