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校长交流材料

小学校长交流材料

小学校长交流材料

小学校长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各有关学校: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9年度西部隆起带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省教育厅将于2020年10月底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各地2019年度西部隆起带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项目执行情况和成效进行评价,为做好迎查工作,各派出学校和受援学校要根据评价内容,认真准备好各类档案材料,材料不全的要及时补充完善,做好迎查准备。各学校务于10月23日前将档案材料整理好,所有材料一式2份,学校自存1份备查,上报县教体局人事科1份,汇总整理全县档案。

根据评价指标,学校应整理以下方面的档案材料:

1.受援学校管理制度健全。受援学校根据选派计划制定支教教师教学管理、日常管理、考核管理、福利制度等的相关管理制度与措施。(要求提供完善相关制度)

2.派出学校根据选派计划、方案等文件选派教学能力强、素质高、表现好,教育教学工作认真的骨干教师进行支教。提供《支教教师花名册》,《报名摸底情况统计表》。(要求报名摸底情况统计表上报名人数要多于支教选派人数,从报名人员中选出优秀的去支教)。

3.选派学校、受援学校与选派教师签订三方协议。

4.支教教师按要求及时到达受援学校支教。(要求提供支教介绍信,并按介绍信上的报到时间到受援学校支教,有相应的报到记录或接待记录、照片、签到表、支教教师考勤表等材料)。

5.支教教师到受援学校支教时间达到2个学期。(提供支教教师签到表、考勤材料)。

6.支教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按照受援学校要求授课(带班),教学课时量达到学校规定要求,不低于省定标准,课时量达不到的将相应扣分。(要求提供受援学校两学期排课计划、教学安排,支教教师两学期实际上课课程表、上课到岗情况考勤表、教案等)。

7.开展教研活动。通过示范教学、专题报告、集体教研等形式指导和推进受援学校教师开展培训和学科课题研究。(要求提供教研活动计划、方案;支教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材料)。

8.支教教师日常管理。受援学校加强支教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受援学校管理考勤到位。(要求提供受援学校日常管理、考勤材料)。

9.支教教师管理、考核。受援学校对支教老师支教期间的德、能、勤、绩、廉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运用的不扣分,考核结果未运用的扣分。(要求提供支教教师年度考核材料;所教课程成绩提升情况;受援学校支教教师的工作总结;考核结果运用资料等)

10.积极促进派出学校受援学校教学交流。受援学校通过支教教师加强与派出学校联系、交流,解决支教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得分;否则,不得分。(要求提供受援学校与派出学校进行教学交流的相关证明材料)。(该项结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1.支教工作总结。支教工作结束后,支教教师对支教情况做总结,并形成工作总结。(要求支教教师提交工作总结)。

12.对支教教师与本校教师同等对待。在教学管理、课时安排等工作中与本校教师同等对待,实行统计管理。(要求提供相关佐证材料)。(该项结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3.主动关心支教教师生活和工作。受援学校负责人主动关心支教教师的生活和工作,通过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为其安心支教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支教工作顺利进行。(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该项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4.积极配合派出学校和支教教师工作。组织受援学校教师、管理人员与支教教师结对跟学,加强与派出学校的交流,组织干部职工观摩学习支教教师和派出学校的先进经验,切实通过支教工作提高办学教学水平。(要求提供结对跟学、组织观摩学习相关材料)。

15.对支教教师生活保障落实情况。受援学校保证支教教师支教期间的安全,为支教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用品和保障,为支教教师安排适宜居住的周转宿舍。(要求提供受援学校提供保证支教教师安全、提供生活保障的相关制度及落实材料;周转宿舍照片(结合现场满意度调查情况);提供就餐方便的相关证明材料等)。

16.支教教师担任班主任情况。(要求提供班主任相关材料)

17.支教教师公开课开展情况。每位支教教师在受援学校开设不小于4 节公开课的,不足的扣分。(要求提供开设公开课计划、通知、课件或教案、开公课总结等材料)。

18.支教教师教研情况。支教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要求提供教学研究相关证明材料)。(结合对同事的调查问卷)。

19.带徒情况。每位支教教师与1-2 位教师结对,并言传身教,提高其教学育人和管理水平。(要求提供课程安排材料;结对教师名单、工作心得;支教教师工作总结;.受援学校考核)。

小学校长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04-03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是教育部、财政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2007年12月,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了部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近几年,我们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建设理念,推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建设,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有独特的经验,充分体现了专业特色,有力地提高了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特色培养方案

新材料是21世纪几大支柱产业之一,材料学科在不断发展与演化,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同时材料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多学科交叉是其重要特征。为了适应这种特点及其变化,我们以“宽口径、厚基础、多样化和高质量”为指导思想,明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基础和熟练掌握外语,受到较强工程技术和研究技能的训练,并掌握较宽厚的、系统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材料的性能改进、质量控制、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等工程科技工作和技术经济管理工作。

为此,立足于厦门大学在理科领域的传统和优势,我们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形成了以下三个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1)突出行业特色,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需求。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急切需求,重点培养航空航天材料、先进金属材料、能源材料、光电信息材料、绿色和环保材料等领域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2)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支持学生科研创新活动。(3)突出学生个性化培养: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社会需求选择课程、选择科研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模式。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推动计划,开辟拔尖优秀人才培养的新渠道。

二、优化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

(一)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质量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我们在深入研究和比较德、日、美等若干材料强国研究型大学材料类专业本科教育的教学体系以及结合我校材料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多次修订了教学体系,对本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通修课、方向性必修课和方向性选修课等组成模块式的课程设置,形成科学的、特色的课程体系。学科通修课程是由最为重要、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20门课程组成,新生入学后将不分方向,先修学科通修课程。从大二开始,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结合本科生导师的建议,选择专业方向,系统学习材料二级学科的基础知识,三学年将开设若干门选修课,鼓励学生选修主修课程外的跨二级学科课程、个性课程和服务地方经济的相关课程,到了大四最后一学年将进行生产实习、综合实验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或升学深造打下基础。

(二)重视课程建设,倾力打造材料特色的精品课程

学科通修课程纳入学校平台课程建设,要求由本专业最优秀的教师上课,并有计划、分批次地进行规划并建设成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同时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促进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共享。目前本专业有国家精品课程材料化学导论、福建省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以及两门校级精品课程无机材料物理性能和材料力学,同时还有5门校级平台课程建设计划,两门超星学术视频公开课。这些精品课程的课件、习题等学习资料将进一步开发出网络学习资源,实现课程开放与共享。

(三)加强教材建设,推进教学改革研究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通过精品教材建设,体现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研究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现已拥有8部自主编写的教材,其中《高分子科学简明教程》、《无机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导论(第二版)》等3部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并成为国内多所高校的专业基础教材。鼓励教师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教师已承担多项教改项目,并发表教学论文20多篇,涵盖课程教学、实验教学、教学体系等内容。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一)构建“全程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秉承“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对本专业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将实验课与理论课分离,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科研创新性实验,实验实践实训课程比例达到28%,构建了“全程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全程化”是指从大一开始,实践教学贯穿始终,四个学年不间断;“多元化”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以材料学科为主,且涵盖化学、物理、机械、电子等多学科,形式为课堂实验、实训训练、科研创新活动和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多层次”即为基本型、专业型、综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五个技能层次的培养。

(二)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我们重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近两年先后投入五百多万,极大地改善了中心的实验环境和仪器设备条件,使中心成为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平台,目前该中心已经拥有包括材料合成、加工、热处理、形貌观察、性能测试等14个实验室,实验室使用面积12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到一千多万元,24小时365天全面开放,与此同时,还将网络技术和现代材料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了实验数据的网络化管理和智能化实验室管理。

(三)以“天生我材创新基金”为抓手,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为配合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学院拨出专用经费,启动了“天生我材创新基金”,结合“厦门大学基础创新科研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挑战杯”竞赛等,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校企合作,在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是拓展实践教学空间、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有效地解决了高校工科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验设备水平滞后于产业技术发展、封闭培养环境与人才成长过程不适应等问题。目前与中航工业集团、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虹鹭钨钼工业有限公司、南平铝业、厦门翔鹭化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合作的企业在学院设立了专门奖学金,主要有:“鑫展旺奖学金”、 “大平―容华乃梅奖学金”、“海堡奖学金”、“OTI―利明奖学金”、“KPP鞋底科技奖学金”、“大洋气雾剂奖学金”、“三达奖学金”等,促进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优秀教学团队

(一)“点面结合”,建设一支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

“点”上抓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利用国家“”、“闽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学校高层次人才工程的有利条件,引进教学和科研等方面都很突出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团队建设,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骨干,并力争进入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面”上抓各类人员素质的普遍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建立和健全青年教师的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出国研修提升学历水平和国际视野;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并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传、帮、带,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二)建立稳定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献身教育事业精神的教学团队

采用课程组形式建制,由学科负责人担任基础课程组组长,精选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吸引年轻博士和博士后充实到教学团队,实现了师资队伍的年轻化、高学位化。其中材料科学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得福建省教学团队荣誉称号。

(三)通过“校企合作”,吸引一批骨干企业的技术高管作为兼职教师

利用与企业合作的良好关系,已聘请中航工业集团、厦门钨业、南平铝业、三钢集团、福耀集团、新加坡三达集团、烟台德邦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及其他骨干企业的9位技术高管作为兼职教授,并为本科生开设短课程或系列技术前沿讲座。

五、积极开辟 “第二校园”,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

(一)加强国际间人才培养的合作与交流

推进与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学生的互派、交流,大力支持本科生参加国际间的学术活动,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水平和国际视野。目前与美国匹茨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日本东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境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学生和学生互派的协议。每年通过国际(地区)项目合作、联合培养、短期交流等境外学习项目,选拔10~20个拔尖学生到境外一流大学进行短期学习交流,以此提高学生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

(二)建立海峡两岸高校材料学科合作机制

利用与台湾地区高校的地缘关系,积极推进与台湾高校的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与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元智大学、台湾中兴大学等多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开展互派交流生,实行学分互认,课程互选,进行联合培养;与台湾地区高校合办新材料周,双方教师互相到对方开展材料类系列讲学、开设材料前沿的短课程及高层次的学术研讨。

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厦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就。“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被列福建省高等教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获批“十二五”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有4个本科生项目获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在历届国家和省级“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多次获得金、银、铜奖,在台湾东元科技创意竞赛(国际性竞赛)中连续两次获得最高奖项――杰出奖。在厦门大学“景润杯”数学竞赛、物理知识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学业竞赛中屡创佳绩。人才培养效果好,毕业生认可度高。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位居学校各学院前列。

专业特色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我们将积极以产业需求指导教学,以学科发展带动教学,以行业实践促进教学,同时进一步依托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培养具有优势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泮洲,侯立松.浅议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4,(1):22-23.

小学校长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一、德育环境

1.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德育工作

主要议题:研究、部署学校德育工作,讨论德育工作计划,制订德育工作政策与措施。

参加人员:学校领导班子成员。

负 责 人:校长。

工作要求:每学期至少2次,可随其他工作一并研究。要做好会议记录。

2.学校德育工作大会

主要议题:总结学校德育工作,肯定成绩,查找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部署今后德育工作;表彰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奖励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及文明学生等;交流德育工作经验。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负 责 人:德育主任。

工作要求:每学年召开一次,也可结合开学典礼、学校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等进行。

3.校园文化氛围

主要内容:维护好校园环境,用好校园文化长廊、宣传栏、黑板报、标语牌、广播站、等文化宣传阵地,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形成感染陶冶激励师生的校园文化。

负 责 人: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校园净化、绿化、美化,文化氛围浓厚,文化品味高雅。

4.共建共育

主要内容: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协调公安、司法、文化、宣传、妇联等有关部门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负 责 人:校长。

工作要求:协调有关单位协调解决学校突出问题,磋商小学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德育师资与教学

5.班主任管理与考核

主要内容:完善班主任聘任、管理、考核、评价制度,加强班主任工作的过程管理,提高班级管理工作质量,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

负 责 人:校长、德育主任、少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班主任管理制度,定期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把工作绩效作为评先选优的基本依据。

6.班主任工作会议

主要内容:布置学校德育工作;研究学校、班级德育现状,制订整改措施;交流经验;进行班主任工作培训等。

参加人员:全体班主任、包级领导、少队辅导员,可邀请学校领导、任课老师参加。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

工作要求:随即或者定期召开,德育处要留有会议记录。工作培训、经验交流、工作研讨等要留有相关资料。

7.德育科研

主要内容:分析、研究学校德育工作现状,有针对性地围绕德育管理、活动、评价等开展应用性研究。学习德育工作理论,用以指导工作实践。指导教师撰写德育论文。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负 责 人:德育主任、教导主任,少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研究确立本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的课题,组织人员进行研究、实施。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做好学科渗透和德育科研工作。提倡研究编写校本德育教材。

三、德育活动

8.班会

主要内容:总结、布置班级工作,表扬好人好事,进习惯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交流学习、生活的经验体会,组织道德实践活动。

参加人员:全班学生。

负 责 人:班主任,学生干部。

工作要求:每周一次,每次一节课。班主任要认真备课,增强班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9.主题班(队)会

主要内容: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学校工作安排,依据重大事件、时事状况、重大节日、纪念日等,结合学生实际具体确定主题班(队)会内容。

参加人员:全班同学。

负 责 人:班主任(辅导员)、班(队)干部。

工作要求:原则上每月一次。学校统一确定教育主题,班主任要有工作记录。学校要对主题班(队)会情况进行检查、评价。

10.升降国旗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班主任、主要领导。

负 责 人:少队辅导员

主要内容及程序:升国旗,奏(唱)国歌;介绍旗手、护旗人员和负责升旗的班级情况;宣读国内外时政要闻、校园一周新闻;表彰奖励优秀学生、先进班级;国旗下讲话;国旗下宣誓。德育处可根据实际调整升旗仪式的程序和内容。

工作要求: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可作为国旗下讲话人员。少队辅导员要对国旗下讲话材料进行把关,并负责整理和保存每次升旗仪式的材料,对国旗下讲话材料进行汇编。

11.法制、安全、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专题教育

主要内容:根据学校工作安排,邀请公检法人员、校外辅导员、英模先进人物等,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或事迹报告会。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负 责 人:德育主任。

工作要求:法制、安全教育原则上每学期组织一次,其他教育讲座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要保存好会议的相关材料。

12.重大节日纪念日教育活动

主要内容:根据不同节日和纪念日的内容、性质适时确定。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少队辅导员、班主任。

工作要求: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期间要组织教育活动。如学雷锋纪念日、妇女节、清明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党节、建军节、教师节、老人节、国庆节、建队节、公民道德宣传日、环保日、助残日、重要历史人物生卒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学校传统纪念日等,以及配合国家有关重大政治事件组织教育活动。可以是学校集体组织,也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

13.主题教育活动

主要内容: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的长期的、系列的教育活动。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负 责 人:校长、德育处主任、少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结合上级统一部署的重点德育工作或根据学校情况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活动要主题鲜明、形成序列,针对性、实效性强。主题教育活动要有方案、有过程性材料、有活动评价。

14.社会实践活动

主要内容:到农村、工厂、社区、大自然、德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参观、访问、远足、生产劳动、生活体验、军事训练、公益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

工作要求:学校集体组织或以班级、小组(队)为单位组织。要保证活动时间和效果。要保存好相关活动资料。

四、家校合作

15.家校联系

主要内容: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和家长对学生的看法;征求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意见;共同探讨对学生的教育方法。

参加人员:班主任。

负 责 人:主要领导。

工作要求:班主任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班主任以家校联系卡的形式与家长每学期至少联系一次。

16.家长会

主要内容: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互通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向家长宣传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及学校的要求;宣传家教知识,指导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交流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要求。

参加人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

负 责 人:德育处、教导处主任。

工作要求:每学期不少于1 次。学校要对家长会提出统一要求。班主任要认真备会,政教处要对备会内容进行审查把关。

17.家长学校

主要内容:普及家教知识,提高家教水平。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学校工作。加强家校沟通,优化学校办学环境,树立教育良好形象。

负 责 人:校长。

工作要求:

①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根据学校情况每学期召开1-2次家长委员会例会。

②家教知识宣传。通过专家讲座、印发材料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家教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可研究编写家长学校校本教材。

③家教咨询。学校领导、班主任、团队干部要经常与家长交流沟通,及时排解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与问题。

④学校意见征询。通过座谈会、信函、家校联系卡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征询家长对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

⑤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一日活动,如听课、评课、活动等,体验学校生活。学校要主动倾听家长对学校的意见,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解决家长提出的合理要求。每学期组织一次。要保存好开放日活动的相关资料。

五、班级团队

18.学生常规管理与德育评价

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学生常规管理制度,对学生日常行为等进行检查、监督、评价,并作为学生德育评价和班级评价的依据。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

工作要求:选拔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负责检查监督,将检查结果记录在册,定期公布,学期末予以总评,将其作为评定先进班级的主要依据。按照道德认知、日常行为和班(组)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根据学校情况定期汇总,以书面形式(家校联系卡、家长通知书等)通知家长。

19.评选表彰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班集体等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大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市级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原则上每年一次。学校要设置各种特色奖项,并组织评选表彰。

20.学生代表会议

主要内容:征求学生对学校和班级德育工作、管理工作、后勤工作、师德师风、教学工作等方面的意见。

参加人员:每班3-6人。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大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原则上每年一次。要做好会议记录,保存好相关材料。

21.少先队辅导员主要工作资料

总辅导员:工作手册,荣誉薄,文件资料,各大队的工作计划与总结、活动方案与总结,各大队辅导员的情况,各大队的组织情况,组织集中活动的资料,队前教育、入队仪式资料,组织活动的资料,主题班队会材料等。

22.少先队工作制度

(1)。队干部选举制度。队章规定每半年至一年改选一次队委会和队长。这是发扬民主精神,进行当家做主教育的一种制度。改选一般在学年或学期初进行。

(2)。队干部轮换制度。每个队干部有一定的任职期,期满无特殊情况不再连任。这种制度能够使更多的少先队员有机会参加队的组织管理,得到锻炼。

(3)。队干部例会制度。一般每周或隔周进行一次。主要内容是汇报、研究和布置工作。大(中)队例会可由委员轮流组织,并负责向辅导员汇报。

(4)。队干部培训制度。培训少先队干部,使他们熟悉和掌握自己的工作职责、方法和技能技巧,这是提高少先队工作水平的必要手段。培训的方法有举办队长学校、听课、实际操作、现场观摩等。

(5)。队前教育制度。新队员入队前要对他们进行队前教育。如学习队章、学唱队歌、学习敬队礼及呼号、系红领巾、为人民做一件好事。入队时要举行隆重的入队仪式。

(6)。表扬奖励制度。少先队组织应当经常在广播、队报、光荣簿上表扬好人好事,在"六一"儿童节、10月13日建队纪念日,集中表扬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少先队集体。

(7)。活动制度。小学少先队的活动一般要求大队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至二次;中队活动每月一次;小队活动每周一次。每次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要繁杂,要注意年龄特点。

小学校长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此次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课题研究现状、课题管理、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研究对学校和教师的影响等。采用的是科研主任汇报、查看文本材料、与课题实验教师座谈等方式。通过调研,让我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教育科研工作应该突出课题研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引领作用,而且必须通过课题研究,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受惠于教育科研。

一、延吉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概述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延吉市建立了基于“学校问题研究”的集体课题和基于“教学问题研究”的教师课题相结合的规划课题研究体系。目前,我市基层学校承担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部级子课题11项、省级课题10项、州级课题13项、市级课题12项;教师个人课题在州级立项的有两个,市级立项的有152个。从我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的选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等来看,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1. 学校主课题针对性强,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基层学校主课题的研究能够与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创建紧密联系起来,可成为学校发展的内驱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校主课题研究引导本校的教改方向,能够加快课堂转型的实现。如,延吉市第十三中学的《小班化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延吉市第四中学的《初中大班额环境下满足学生差异需求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等等;二是学校主课题研究体现了学校领导要通过教育科研来成就学校发展的决心和规划,如东山小学的《自主学习方式中教学技艺运用的实践研究》;延吉市建工小学的《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等等;三是学校主课题具有较高的实践研究价值,可通过潜心探索,形成学校的特色,如延吉市公园小学的课题《有效实施校本课程 提升朝鲜族小学特色办学水平的研究》、延吉市向阳幼儿园的课题《探索主题性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实验研究》等等。

2. 教师课题切口较小,利于教师专业成长。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难点、重点、热点和关键问题,通过课题研究造就具有真正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来成就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延吉市教师的研究课题都较为切合教师实际、切合教育教学实际,如延吉市教师进修学校中教部历史教研员金兰的课题《学法指导为重的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建工小学李慧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和方法的实践研究》等等。这些课题都便于操作,能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注重课题研究和管理工作,教育科研实效性得到提高

1. 领导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大多数学校的领导能够带头进行课题研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延吉市中央小学既承担了州级课题《关于建设专业学习共同体,实现高效课堂的研究》的研究任务,又承担了延吉市教育局州级重点课题《延吉市中小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以“师生共学案”设计与实施为基点 构建小学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的研究任务。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学校将科研活动与教研活动做了很好的整合,而且学校班子成员全部参与课题组,千美淑校长亲自担任课题负责人,参加课题研究的讨论、交流等活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学校领导的重视,不仅激发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更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提升了自己。如,中央小学汉语组的教师全部参与了课题研究工作(有参与学校主课题研究的,也有进行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的),尤其是教师个人课题研究与学校主课题研究相衔接,形成了本校课题研究的一大亮点。

2. 课题研究扎实有效,课题档案管理规范。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感到,进入“十二五”以来,延吉市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有两方面比较突出。

一方面,大多数学校课题研究方向紧紧围绕课程改革,分别涉及教育评价、课堂转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管理等方面,有利于解决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而且,各课题组都能按照科研规范及制定的课题研究计划稳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能够及时召开开题会、教科研工作会议、课题研讨交流会、阶段性成果交流会等,并且课题组成员对本校需要完成的课题研究阶段性目标都能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扎扎实实地投身到课题研究中去,课题过程研究扎实、有效,基本实现了通过教育科研来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如,延吉市第十三中学金哲校长承担的课题《小班化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该课题能结合朝鲜族民族教育发展的实际,立足课堂,强调实践,注重过程,寻求规律,解决教师与学生全时段、全方位的交流问题,基本构建出了适合本校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有效转变,课题研究成果是真实、有效的。

另一方面,通过对每项课题的申报材料、课题的前期论证、开题报告、实施方案、阶段计划、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阶段性总结、自评报告以及学校的课题组织机构、课题的管理情况等全面、详细的检查,可以看到,基层学校注重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基本上能够按照延吉市教科所的要求,把科研课题档案材料分为基础性材料、计划性材料、过程性材料、专题性材料、效果性材料和成果性材料等进行归档,并做到了对教师科研成果的及时登记、建档。应该说,“十二五”课题档案材料的管理比较规范,学校能把科研档案纳入到学校档案的统一管理中。

3. 课题阶段性成果显著,注重科研成果推广运用。尽管目前进行的是课题研究现状的中期调研,但我们发现绝大部分课题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无论是教师的课题研究论文、学生作品、研究案例、学校特色等都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让我们看到了科研兴校的美景。如,延吉市进学小学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优质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的子课题《构建小学活力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实践研究》,其最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果是初步构建了符合进学小学实际的活力课堂“两段六步”教学模式(“两段”指课前和课中两阶段。第一阶段:指学生个体的课前研究;第二阶段指学生小组及全班合作的课中学习。“六步”指的是课堂环节六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检查预留;第二步,合作交流;第三步,展示分享;第四步,拓展延伸;第五步,总结提升;第六步,反馈验收),该课题成果充分体现了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理念的把握和独到的见解,而且该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于2012年12月23日,在中国教科院组织的2012年度全国性的课题经验交流和教学技艺展示会上由进学小学的安维民校长做了经验交流,这是2012年度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优质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的子课题学校中,唯一一所进行经验交流的小学,也是学校从事课题研究以来,到目前为止我们延边州唯一的一所在全国进行课题成果交流的学校,当时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关注和好评。

三、课题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少数学校领导对课题研究重视不够。

2. 部分学校在研究过程中对课题缺乏整体规划,存在着课题的阶段性研究目标和课题的阶段性总结不一致的现象。

3. 部分学校在课题研究上缺少科学的数据对比分析,佐证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证据不足。

4. 部分学校缺少教育科研成果的奖励机制等。

四、对教育科研工作的一些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觉得,学校在今后的教育科研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学校领导要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要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领导要明确认识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尤其是要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通过课题研究,找到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从而全面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 应广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科研活动,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 要善于引导教师对课题的有效资料进行总结、提升,最终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4. 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运用等。

五、反思与展望:我们将再续新篇章

小学校长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实验材料入库之后,整个材料间焕然一新,各项课堂中的实验活动也能有效开展,上课更加得心应手。学校的有些实验材料准备的量比较多,因为使用的频率高也容易损坏,比如试管、烧杯等玻璃器皿;而有些实验材料针对性很强,如显微镜只在六年级才会用到,平时基本上都处于闲置状态。而另一方面,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很高,却受限于没有合适的工具,找不到合理的获得渠道。如果能够提高这些实验材料的使用率,无疑会促进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也会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水平。基于这样考虑,笔者推出了实验材料申领制度,让每一位有需要的学生都能够及时地领取实验材料,完成他们的探究活动。在申领的时候有这样几个原则需要把握:有明确的实验目标,不能无目的地借实验器材瞎玩、乱玩;先还后借,对实验材料的去向有登记,保证材料的完备;借期不超过半个月,确保其他学生也能借到需要的材料,同时也可以督促学生尽快地完成自己的实验;如损坏则购买相同型号赔偿,鼓励学生正确安全地使用实验材料。基于这样的出借制度,笔者又设计了相应的实验材料申领单。学生可以在填写实验材料申领单之后提交给科学课代表,然后在每周二下午的实践活动时间进行统一领取和回收。

二、取之于“生”有序使用

1.需求搜集资源

在学生充分享受学校实验材料出借所带来的快乐时,也要根据需要向学生征集一些实验材料。比如春天来了,校园要开展绿色生态乐园的活动,需要一些种子。如果大批量购买一下子用不了这么多,而且会造成种类单一,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各种植物。于是开展了“大梦想小种子校园征集”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梦想写下来,选择一个属于自己的“种子物语”,制作成可爱的便签和自己的种子一起交到材料室。随着种子的播种,自己的梦想也跟着一点点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和植物有关的养护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热爱科学、追逐梦想的情感。而在上溶解单元和沉浮单元时,因为对食盐和糖的需求很大,同时各种物体的沉浮状态也不相同,因此在课堂上向学生征集信息。学生带来的实验材料不仅满足了课堂的需要,而且各种材料也丰富了学生对物体沉浮的认识,让他们积累了更多的科学经验,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2.合理归类自助取用

学生的材料包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资源搜集渠道。实验材料包中以价格较低廉、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不具有长期使用价值的材料为主,所以是比较理想和方便的一次性实验材料。如果在开学初就全部下发给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有些学生忘记带、有些学生在需要用之前就丢失了的局面。所以在学期初对材料包进行了重新整合与优化。以教科版五年级下学期的材料包为例。其中对各类材料进行分类包装的小塑料袋,搜集起来既可以用在冷热水的沉浮实验中,也可以用来装种子、捕捉空气等;橡皮泥既可以用来做小船,也可以进行组合用来做“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这个实验,还可以用来做密封材料;滑轮因为组装之后很难再穿过绳子,用在这一课不太理想,改为六年级的备用材料,这一课用实验室的钩码代替,效果很好,也方便在水中固定;有些材料可以四人小组合用,如果有材料损坏可以及时替换,也可以利用多余的材料进行二次实验;有些材料不够,可以几位同学拼在一起使用,让实验效果更加明显。重新组合过的材料,让学生的实验探究变得更加有效。

三、搭建活动平台有趣使用

实验材料是为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服务的。如果在整理之后就束之高阁那就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强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基于这样的理念,笔者在课堂之外为学生们创造了同样丰富的科学探究内容。其中,既有学生突然闪现思维火花的短时探究,也有需要耐心的主题式长时探究。

1.奇思妙想动脑玩科学

学生通过科学课堂的学习,对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些是与季节更替有关的,有些是看书看报时得来的灵感,这些思维的火花如果进行适当的引导,就会成为火种,点燃他们进一步探究科学的欲望。小雪花大学问冬天的第一场雪让学生对水结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伴随着同学们的欢呼声,却给大家的出行带来了大问题,好多同学放学回到家都特别迟。原来,很多汽车因为下雪地面结冰而打滑,发生了不少交通事故,造成了线路拥挤。那么,在遇到道路结冰的情况下,交警部门是如何除冰,保障大家的出行安全的呢?钱塘科技组的同学们和科技杨老师一起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杨老师准备了两份冰块。让同学们在一份冰块中加入足量的食盐,另外一份不加食盐。然后,分别将装有自来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冰块中。接着,各拿一个碗盖住,上下摇晃。倒数二十下,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加了盐的冰块中的水已经结成了冰,而未加盐的冰块中的水还是液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冰盐融化的过程中不断从外界吸热。起初,冰吸热在0摄氏度下融化,融化水在冰表面形成一层水膜;接着,盐溶解于水,变成盐水膜,由于溶解要吸收溶解热,造成盐水膜的温度进一步降低,从而让塑料袋里的水迅速结成了冰。除了可以用盐来除冰,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还想出了很多雪天出行的好方法。比如适当慢一点,对挡风玻璃进行除雾,刹车不要太急,在道路上铺上草垫增加摩擦力,特别恶劣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给汽车轮胎绑上防滑链,等等。书包减负“神器”出炉!“看到青年时报给书包减负的报道,我们想,是不是可以把我们的科技社团的制作加工一下,变成书包超重报警器,也能帮助减轻书包的重量!”学生通过一则新闻报道,想到前段时间学习过的和电路有关的科学知识,突发奇想。说做就做,大家从科学工具袋和学校的实验器材室里挑了一些东西——3根导线、1个灯泡或1个报警器、1节电池、1个弹簧、1个注射器或管状容器、1根用来捆绑的绳子、1个挂钩、1段铁丝。大家找齐了材料聚集在科学教室,吭哧吭哧地捣鼓起来。经过几天的“奋战”,一个书包减负“神器”诞生啦!还引来了青年时报牛通社和杭州市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

2.主题活动动手学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