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综合实践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教案范文第1篇

1、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还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的重要性。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却占有地位,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教育的“质”的指标。

2、学生在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极为严重。独生子女的依赖性、惰性更强日趋明显,学校重规范知识传递,轻行为实践导引,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少年儿童中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

3、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瑞士学者皮亚杰和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另外,我校十五课题“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对策研究”取得初步成效也为本课题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本次我校的研究课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重点研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方法。开展一系列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总结出可操作的并带有规律性示范性的教育措施,从而使我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逐步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使我校学生从知道要这样做的起点上逐步升华到自己应该这样做,使学生的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有良好教养的学生,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二、研究目标

1.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调查研究目前我校学生中存在哪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3.初步研究发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害处,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4.通过研究,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三、学生分段教学目标:

(三~四年级)教学目标:

1.探讨应培养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2.通过观察、调查问卷等形式发现学生中存在哪些不良行为习惯,并进行归类;

3.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4.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五~六年级)教学目标:

1. 探讨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哪些;

2.调查研究目前我校学生中存在哪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3.初步研究发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害处,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4.初步探究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5.增长社会交往,沟通能力,能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提高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四、研究的措施

1.组建一个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组长:钮云祥 副组长:陆桂荣、张 觉、张玉芳

组员:袁一雄、钱惠芬、沈佐明、朱建华、钟建英、唐丽琴、姚水荣

工作小组:(城南小学由张觉校长负责确定)

组 长:张玉芳(全面负责,重抓组织活动)

副组长:沈佐明、钟建英、姚水荣、唐丽琴

组 员:所有指导老师

校外基地:岳国勇

后勤:朱建华 摄影、音像:金歆炜

2.建设三重教育阵地。

(1)学科教学阵地。努力把思品课、班队课、晨会课和其它各科教学渗透作为学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主渠道。

(2)校外实践活动教育阵地。经常组织学生去劳动基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从中学得一些劳动技能。逐步把临校的街道辟为红领巾劳动一条街。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搞卫生,送物品,培养学生敬老爱幼的思想。

(3)班队活动教育阵地。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自编自演一些在行为习惯势力具有正反两面典型的文娱节目。从中得到教益。

3.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站、坐、写、读姿势和课堂常规、礼貌用语、学生仪表衣着,按规范性要求进行反复实践训练。根据学生特点,注重导行,通过演小品,通过即兴表演课本剧,通过实践活动来训练良好行为习惯,刺激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兴奋而乐于参与的良好心态,使学生在乐于参与训练的过程中,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有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等。

主要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评价方法,最终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结果,分年级给出每个学分与等级。

1)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主要根据自己所在年级评价重点的不同,就学校或教师所结出的几项指标对自己做出中肯的评价。

2)学生互评

参加小组互评的同学真实客观地对小组中其他的同学给予评价。主人的内容可以结合各年级评价的重点来进行。

小学综合实践教案范文第2篇

一、从实际出发,开发与探索富有本校特色的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

我校地处林东镇内,实际情况决定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在仔细研究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关理论、要求,认真分析本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总体思路:以得天独厚的人文与自然资源为支撑,以“阵地建设、参与活动”为突破口,以“热爱家乡、走进自然”为主题,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针对这一总体思路,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根据方案的设计,我们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进行富有本地区、本校特色的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从20xx年以来我校分别开展了“留给未来的回忆”、“春日纸鸢飞满天”、“学会感恩,做孝敬父母的孩子”、“我们是大自然的朋友”、“学校,我可爱的家”、“校园舞台,我最精彩”等系列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

“留给未来的回忆”这一系列主题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包括两个系列,分别是“大辽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知多少”和“左旗的支柱企业与我们的生活”。这两个系列活动是根据左旗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上辽代特殊的史实,丰厚的辽文化资源和左旗支柱企业发展的现状开展的,它对于开发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在20xx年10月份我们开展了“留给未来的回忆”系列活动一:“大辽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知多少”。我校三至五年级1000多名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通过调查了解,搜集资料,实地参观,听讲座等形式,对辽代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详细地进行了解,从左旗的辽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这一活动历时一个半月,分四个系列完成:

(一)搜集辽代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资料

三至五年级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自己动手搜集了有关辽代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资料,有辽代的大事记、民风民俗、经济情况、文物古迹、建筑格局、人物轶事等等。有许多班级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星期天纷纷走向社会、走进图书馆、书店,走进博物馆,搜集自己需要的材料;有些学生通过上网查寻,找到了国内外介绍辽史的资料,将材料、图片下载后详细研究;还有的学生将搜集的材料做成手抄报,设计的内容丰富,版面新颖,增强了对辽史的了解。通过搜集了解这些辽史资料,初步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请本地辽史专家讲座

在搜集了解辽史的基础上,同学们又根据学校印发的“辽代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知识讲座提纲”听取了博物馆馆长王未想为全体师生讲的辽都简介、辽上京、辽朝在祖国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中的位置、辽代皇陵知多少、“全国之最”的辽上京文物、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师生听得认真且兴趣浓厚。通过听讲座,师生对辽史有了概要的了解。

(三)深入实地参观调查

对辽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学校又利用一周的时间,带领同学们到博物馆去参观调查文物。学生根据印发的“辽代文物调查表”,深入博物馆参观调查,听辽博人员详细讲解,认真填写“辽代文物调查表”,提出不懂得问题。在参观调查时,学生个个看得认真,听得详细,填得仔细,嫣然是一个个“小考古学家”。

通过参观博物馆,研究文物,学生对辽代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对家乡的这段特殊史事兴趣与日俱增。都迫切地想到辽上京遗址去考察一番。于是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在全校教师的带领下来到了辽上京遗址,认真听取了三位辽博人员讲解辽上京当年的建筑格局以及发生在这里的重大事件,重点参观了解了石人、石龟跌、城墙、城口的“辽上京遗址”石碑、古城开发挖掘的地方。这些都让同学们感觉到了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深遂与久远。

参观完以后,学生感慨颇多,分别写下了参观日记,作文、感想,字里行间透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也抒发了内心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自豪感,有的同学感慨地写道:“我们的家乡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如此久远辉煌,长大后我一定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还编写了《辽代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知识简介》。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详读这本材料,对辽史有了详细的了解。

(四)开展主题汇报会

活动结束后,各中队纷纷开展了“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辽史”、“我所知道的辽史”、“辽代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知识日记作文宣讲会”、“知辽史,爱家乡”、“辽史知识竞赛”等形式不同的“大辽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知多少”主题汇报会。其中,主题大队会“走近大辽史,心系我家乡”在全市德育工作会议上进行展示,受到了市委、旗委、教育局等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赏。

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认真调查、搜集、探究,获得了基本的社会实践知识与技能,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自豪感。

学校在带领学生走近辽史,了解家乡后,又在20xx年10月,组织开展了“留给未来的回忆”系列活动二:“左旗的支柱企业与我们的生活”。这一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搜集家乡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及改革开放后的变化材料,使学生了解到左旗不仅是辽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透过左旗,可以看到二十多年来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改革开放给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同学们通过今昔对比,从左旗的点滴变化中,描绘着自己的家乡,了解着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变迁。并且,通过参观左旗的支柱企业,真实地看到了林东这座小城镇正焕发着新的活力,以蓬勃的精神向前发展。

走进辽都酒业:

酒业是左旗的支柱企业之一,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而且也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因此,本次参观的企业首选为酒业。为了了解酒业,体验生活,同学们走进左旗辽都酒业,参观白酒制酒车间的原料加工粉碎,清蒸入窖出酒,贮酒勾兑化验,工人洗瓶、装瓶。整个工艺流程同学们历历在目,无不感叹工人的工作态度与艰辛。

研究酒文化:

循着辽都四溢的酒香,同学们开始研究酒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酒的发明,酒的故事,酒诗酒联,工艺规程,酒器酒具,酒歌酒舞等酒文化。尤其对装酒器具的研究,同学们每人搜集了独具特色的酒瓶酒器,进行了大型酒瓶展。通过展览、观察、研究,同学们从中体味着酒文化的源远流长。

论酒之利弊:

酒是生活中的调味品,适量则增添情趣,过量则有失健康。同学们对酒文化的渊源博大兴趣颇浓,而对酒在生活中的作用则持怀疑。孩子们通过走访、观察,把自己看到、听到的记录下来,在“酒与我们的生活”、“酒对人们生活的利与弊”等主题班会上充分探讨。《“酒文化”拾零》一书就是同学们在“酒与我们的生活”的研究中整理出的一本有关酒文化的文集。

《左旗支柱企业与我们的生活》、《大辽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知多少》这些系列的丰富的社会实践引导孩子们走进社会,学习、探索、感受、研究社会,使他们的实践能力逐步提高,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感油然而生。

“留给未来的回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让队员们逐渐把握了左旗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体会到了家乡的变化。而且,也使林东实验小学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挖掘教育资源,初步创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着眼于发展,着力于素质,让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家庭、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

本着“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理念,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充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从学校走进家庭、社会、大自然等更为生动、广阔的课堂中,边实践,边学习,并整合学科知识和德育、智育、体育、艺术等方面的活动,综合运用课内外知识进行探究、实践。因此,为了给孩子提供充分实践和发展自我的空间,我校在坚持了十几年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领域,增设科目,保证时间、场地,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愿参加,现在校级的二课已有绘画、书法、乐器、演讲、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舞蹈、田径、制作、剪贴、足球、乒乓球等十项,今年又增设了科技小发明、版画、合唱三项,并连续五年坚持开展“小十家”评选活动,从班级、校级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评选出“小作家”、“小数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家”、“小演说家”、“小书法家”、“体育小明星”、“小画家”、“小音乐家”、“小翻译家”、“小制作家”、“小发明家”,每年六百多人。“校园舞台,我最精彩”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已历时十三届,每一届都设有绘画、书法、乐器、演讲、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舞蹈、制作、剪贴、卡拉ok等十几个赛项,并组织隆重的闭幕式,将精彩的节目展示给全体同学,为特长突出的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活跃的第二课堂,全面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向“全面+特长”的方向发展,由于学校坚持“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思想,使得我校第二课堂活动生机勃勃,硕果累累,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培养,个性特长得到了长足发展。

校内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兴趣盎然,步入家庭、走进社会、走向自然的实践活动更是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利用课内外时间,围绕活动主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在20xx年3月份,同学们围绕着“学会感恩,做孝敬父母的孩子”这一主题,深入家庭,细心观察父母每天的辛勤劳作,篇篇观察日记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父母的尊敬和挚爱。为了用行动表爱心,孩子们在劳技课、综合实践课和品德与生活课上,认真学习缝纽扣、洗衣服、叠衣服、整理房间等基本劳动技能,在家里学做简单饭菜,礼貌待客等方法。在三·八妇女节那天,当孩子向妈妈送上一杯热茶,端上热腾腾的饭菜,递上一封真情家书,唱出一首歌颂妈妈的歌曲时,家长们个个激动不已;在母亲节里,当孩子向母亲献上一份亲手制作的礼物,给妈妈洗一次脚时,家长们都情不自禁地夸奖自己的孩子会孝敬父母了。有一部分家长在激动之余,还给学校写来了感谢信,四年四班冯洋的妈妈在信上说:“以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任性,懒散,令他们忧心忡忡。这学期,学校开展“学会感恩,做孝敬父母的孩子”这项综合实践活动,注重了孩子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孩子知道收拾整理房间了,还给下班回来较晚的妈妈做饭,学会了尊重父母。希望学校以后多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

目睹孩子们一学期来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听到家长感激的话语,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更能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培养他们的家庭、社会责任感。

风筝节活动是我校每年一次的传统活动。近三年来,我校将这项传统的活动拓展为综合实践活动,分阶段指导学生进行活动研究。如,20xx年的“春日纸鸢飞满天”风筝节活动,分四个阶段让孩子们去动手动脑实践。第一阶段:奇思妙想,画风筝。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平时的生活经验,搜集有关风筝的材料,画出了许多创意独特的风筝,四年三班的全体学生还将想象的风筝用布艺的形式做出来,并用文字表达出自己的创意。第二阶段:心灵手巧,做风筝。学生设计创作出自己喜欢的风筝,再对风筝的扎制方法进行研究并亲自动手扎制。在扎制过程中,有的班级是同学们分组合作扎制,有的是教师统一指导扎制,还有的班级聘请会扎制风筝的家长来校指导。不少孩子的风筝扎制得精美、牢固,而且涌现出许多优秀合作小组;第三阶段:春风和煦,放风筝。三月末、四月初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到古城去放风筝,辽上京故都春风习习、欢声笑语,“纸鸢”满天飞舞,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感受着春日的明媚,体验着成功的快乐;第四阶段:放飞理想,写风筝。孩子们实践经历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许多感想、体会,也积累了许多关于风筝的实践素材,这正是有感而发,表达情感的最佳时机,因此孩子们写出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真实、人物鲜活的活动作文,充分表达出了对风筝的情思。

几年来的风筝节活动,我校将其赋予新意,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创作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意识和写作技能,又锻炼了孩子的意志,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让孩子在自己动脑创作,动手操作和探究中体验快乐与成功,从而全方位培养了孩子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实践—反思—提高,稳步有序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探究。

在几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我们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反思,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及各年龄段学生特点,进一步优化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自主、积极实践。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师的智慧,集思广益,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工作在今后继续围绕主题分年级、分班级、分小组,有层次地稳步开展。在20xx年“我与大自然交朋友”的夏令营活动中,我们就打破了往年学校统一安排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的做法,而是在这一主题下鼓励学生分年级、分班级、分小组自主选择其中的小课题,通过小组合作或全班合作的方式,设计活动计划,选取活动内容,进行具体的活动、研究,教师只给予学生必要的、适度的指导,成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因此,在“我与大自然交朋友”夏令营活动中,有许多班级的学生成功的研究了“沙里河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沙里河中的水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古城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沙里河岸上的树种”“采集野花标本”等课题。孩子们到沙里河边一日游那天,分班分组展示汇报了小课题研究的成果,有的展示了用照相机拍下的沙里河和古城夏日景色的照片,有的展示用彩笔画出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图画,有的展示本组采集的野花标本,有的用诗来赞颂古城和沙里河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还有的用歌声歌唱祖国、大自然和美好的生活。

此外,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开发与探究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校除了整体组织主题式活动外,还进一步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及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利用平时的综合实践课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小课题,设计简单活动计划,利用假期进行实践。在假期,孩子们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调查家乡的变化、研究环境污染问题、自然灾害————地震的发生、春联的赏析、我镇的新区建设、春节习俗的由来、走进贫困家庭、五颜六色的水果、网吧的危害、左旗境内的树种等等。通过对这些小课题的亲身实践,学生对大自然更加了解,更加亲近,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溢于言表。

悉心的指导,自主的选择,开放的活动,不拘一格的形式,都充分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空间,使学生能够在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中发展综合能力与素质。

总之,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探索,不仅使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深入的发展。经过几年来脚踏实地的不断努力、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xx年和20xx年分别被旗教育局评为“艺术教育先进集体”;20xx年获旗教育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德育工作先进集体”;20xx年荣获“全国第三届小公民道德实践创新活动先进集体”;20xx年被评为“市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市级名学校”、“旗级先进学校”;且连续几年均被评为教育局年度目标管理一等奖。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行,我们虽然取得了点滴成绩,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探索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

1、教师需要进一步培训。还有一部分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深入的理解,为了进一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达到全体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支持和各学科的有效整合,以及对学生长足的发展着想,必须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从思想到行动,给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高度重视。

2、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课程,怎样在课堂上体现出它的课程特点、学科性质,这一门课怎样上才更具有实效性。这也是困扰着我们的问题之一。

3、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在活动中,家长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认识不同,所以,对活动的支持程度也不同。怎样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家长的支持,这还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渠道进一步去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在课程的开发中做到家庭、社会、学校紧密结合,真正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典型教师的培养,力争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引领和指导。通过典型引路的形式带动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提高。

小学综合实践教案范文第3篇

学校现有1—4个年级20个教学班,在校生869人,平均班额43人,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本科学历54人,专科学历4人,学校建有标准化运动场,功能室齐全,配有音体美教室、多功能教室、科学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录播室、体育器材室等功能室20余座,所有办学条件均达到《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初步实现了教育教学设施现代化。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和学校发展的迫切需求,我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作为“运动加阅读”办学特色的一个支撑点,提出了“习惯比知识更重要”的办学理念。历史一贯沿袭的课堂讲台式教学模式和规定性教学内容,局限了教师们开放的教学思维,而学生们也沿袭了传统的室内课桌式受教模式,禁锢了孩子们调查、合作和获取广义信息的技术能力。基于此我校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就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实施的具体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开展情况)

(一)建章立制,研训结合

“教师能走多远,学校就能走多远。”学校要发展,建立一支既精于学科教学,又擅长课程开发,同时具备大胆的创新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是关键。在开设课程的初期,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领导小组,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形成了校长—教研员—指导教师的分层管理网络。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南乐县求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南乐县求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教师评选制度》等。召开专门会议,认真研究部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各项事宜。

1. 学习纲要扎牢根基。三月份接到创建任务以来,校委会就成立了学习专班,由校长任组长,为全校教师订购《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纲要》人手一本,开展集中学习培训,交流学习心得,为课程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2. 组建队伍投入实施。开学之初,教务处针对教师进行了两项摸底活动。一是在全体教师中征集具备研究价值、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二是组织教师就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所做的探索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阐述自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目的在于了解教师课程实施的理念、经验、基本素质等情况。根据两项摸底活动的结果,我校确定了张根华、林琳、苗园园、薛贝贝等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骨干力量。无论是外出学习、听课,还是实践体验,学校尽量给他们创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3. 引导教师端正思想。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会产生种种不利于课程实施的思想,如:接受任务之初的畏难;开始实施时的困惑;与传统教法冲突时的彷徨...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没有现成的教参教案,没有具体的教法学法,甚至很难找到供参考的资料,因此,为上好一节实践课,教师要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到生活中寻找素材,上网查阅资料,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是无法计算的。每一个实践主题的完成,要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请教专业人士等校外活动,其麻烦之多,难度之大,也是毋容置疑的。以上问题的出现,学校领导没有急于求成,埋怨责备,而是设身处地针对老师们的想法、疑虑作出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和教师一起学习教学理论、更新教育理念。

4. 帮助教师掌握方法。起初,我校教务处先制定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规划及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然后又牵头组织各年级综合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召开主题研讨会,确定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部分主题,并与指导老师探讨拟订具体方案,指导各年级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采用跟踪听课、访问学生、检查资料等形式督促和指导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一年来,骨干教师逐渐在课程中成长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二)以点带面,小步推进

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我们在实施过程采用以点带面,小步推进的方式逐步实施。起初,学校没有在全校大面积铺开实施,而是在二三四年级中确定一批骨干教师,确定几个班级,以小课题的形式,在小范围内实施。以这些班的经验和成果,逐步向前推进,带动全校教改。在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方面,也体现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深入、拓展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行—知—行”的原则。在分阶段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及时总结经验,撰写阶段总结和论文,并把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充实。这一过程既是教师收集、整理、核实材料、使自己的经验和教学条理化、规律化的过程,也是对课程实施工作的回顾与检查。这样,课程改革得以稳妥推进,教师实施课题的自觉性更强了,学生参与的兴趣更浓了。

(三)科学选题,实效取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它的基本要求是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相互推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参与实践。基于上述要求,我们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重实际、求实效,充分考察学校周边环境,考虑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及其年龄、心理特点,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捕捉信息,便于收集资料的教学资源。紧紧围绕学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与生活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科学的关系进行。如根据南乐县是字圣故乡、文化之乡,我们确定了《身边的汉字》、《走进家乡的传统文化——南乐》、《我们的传统节日》等主题;又结合我校劳动实践基地确定了《我和蔬菜交朋友》、《来之不易的粮食》等主题;结合学校附近的文化馆确立了《赏民俗文化,悟艺术魅力》研学旅行等主题活动。

1. 整合课程全学科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广义的概念指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进行的实践活动,我们由此将课程的实施面拓展到各个学科中,开展学科延伸性的实践活动,如由语文引申的《身边的汉字》等主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确立的《人民币的认识》、《年、月、日》等主题,让每一位老师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的途径。

2. 开展社团活动培养实践特长。学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坚持教师“1+1”(上好一节优质课,带好一个学生社团)的发展思路。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并专门聘请校外优秀辅导教师,开设了器乐、语言、手工、科技、等六大类32个学生社团,按照一项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原则,精心制定社团活动计划,规范社团考核制度。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本学年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发展,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并于2020年12月31日成功举办了首届学生综合素质展演活动。

3. 利用身边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学生实践的空间除了家庭、学校以外,更广阔的是社会,为了使学生更亲密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少先队活动结合起来。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课题辅导教师互相商讨、共同完成活动。如:我们已进行的“我是校园志愿者”、“共享绿色新时代”等系列实践活动就是由课题组设计方案、政教处牵头组织、任课教师共同参与进行的。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学校在家长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学生也在实践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做人。

(四)加强管理,制度规范

1. 以实施细则规范活动的内容。首先,我们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小组,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其次制订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和总体规划。在广泛收集教师、学生、家长对活动的意见,认真审核他们所提出的活动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各年级的特点制订了分层次、分年级的实施计划,力求计划操作性强,活动内容科学规范。

2. 以监督制度确保活动的落实。每个月,教务处都会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进行研究讨论,汇报一月来各主题活动开展情况,教师与学生的收获,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等。大家共享成功的经验,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指导下次活动的实施。

3. 以激励制度促进活动的发展。每学期对老师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教育故事、教案、小课题、论文等进行评比、展示。

二、小荷虽露尖尖角,已有蜻蜓立上头(取得实效)

综合实践活动以开放的课堂形式,丰富的信息容量,个性化的实践体验,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造了亲密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从选取课题到构思方案,从查找资料到记录过程,从汇报活动情况到撰写总结报告......培养了合作意识,锻炼了实践能力,提高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了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当然,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固定教材、现成的教学参考资料,教师必须经过反复的思考、周密的策划;为了应对活动过程中,来自学生或实际生活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教师必须广泛的查阅有关资料,进行文化知识的储备;为了使活动更加吸引学生的参与,老师还要不断地创新组织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样也得到了提升。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起到了培养学生、锻炼老师、推进课改、提升学校品格的作用。《相约传统节日》活动,学生学会了上查资料,建立自己的文件夹,领悟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零食与健康》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并在各项社会调查活动中,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小组合作能力,使学生在了解和参与社会活动中,提高社会认识,丰富社会体验,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和创造美好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程展望)

相对于其他类知识性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其博大的研究领域和精深的研究纵度,必然要承担起更重要的教育职责。传统学校教育所缺失的,综合实践要勇于肩负起来。

小学综合实践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案例;任务;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16-03

一、SSDDA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SSDDA教学模式是指“精练的理论讲授(Speech)”、“丰富的案例研究(Studies)”、“真实的任务驱动(Drive)”、“广泛的交流讨论(Discussion)”、“多元的考核评价(Assessment)”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是一套集课堂教学的方式、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时空及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等综合变革的教学模式,我们将之简称为“SSDDA教学模式”。

二、SSDDA教学模式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在SSDDA教学模式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对必要的理论进行讲授,而大部分时间给学生阅读或观看案例、完成具体明确的各项任务,开展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教师适时地引导、支持、评价,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将问题引向对新知识的理解,最后启发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及时找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这一模式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诸如教育学、小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训、教育科研方法等大部分专业课程,本文仅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为例,说明其操作方式和应用策略。本课程共34学时,其中教师讲授10~12课时,主要内容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特征、课程内容与目标等;学生讨论交流12~14课时,主要内容为活动主题选择、方案制定、活动方式、指导策略、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评价等。实践操作6~10学时,主要包括选题指导、活动方案制定指导、活动组织实施及评价等。

1.精选讲授的内容。一是要精选本课程需要精讲的主要章节,根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我把教材的理论篇共四章节作为精讲的章节,分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主要明确课程的理念及其对学生发展的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理解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等五大特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明确课程的总体目标、分学段目标的内容,知道如何把目标具体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知道课程内容的构成和来源)。二是明确其他每个章节必须讲解的知识点。其他章节包括活动设计篇、课程实施篇共6章,这部分内容实践性比较强,我确定重点讲授的内容只有是活动方案的具体内容和课程资源的概念和类别。

2.提供丰富的案例。一是针对具体章节的内容提供合适的案例:如在讲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时以“漫话端午节”活动案例来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教学目标的综合、学习时空的综合等。如在讲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时,以典型的活动目标设计来让学生体会什么是“三维目标”、什么是“体验性目标”、如何把目标具体化等。二是以恰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如以中央电视大学录制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与评析》中的教学实录来让学生整体感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建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中的3~6年级活动主题目录,让学生体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之间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和系统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广泛内容。

3.确定具体的任务。一是制订了课程学习的总任务:完整设计一个活动方案,进入指定学校的指定班级组织实施,体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二是在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完成章节相关联的具体任务。如在讲授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后,布置学生拟定五个活动主题的名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章节的内容教学中,让学生以自己熟悉的学校为背景,开发适宜该学校环境条件的课程资源并进行价值阐述。

4.组织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交流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辨是非,增长知识,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各种能力。课堂交流讨论组织的好坏,产生的成效迥然不同,组织得不好会出现冷场或偏离中心议题,或貌似热闹却无成效。因为有案例分析研究、有具体的任务要完成,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主体,他们的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使得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内心感受的过程,交流的话题常是能引起共鸣的、有思考价值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我是怎样认识的”、“我这样认为有什么根据”、“我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新的问题”等。交流的过程也常成为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效果的机会,是主动而富有生气的,完全没有传统提问学生应答时被动地接受教师考问的那种心态,交流的功效也真正得以实现。

5.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课程的考核评价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查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我们所执行的多元考核评价的多元一是体现在评价内容的多元,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从评价内容上来说,既包括平时学习的态度,也包括课程学习过程中各项具体任务完成的情况(尤其是活动方案的制定、活动的组织实施、实施后的总结反思),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情况及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方式。从评价主体上来说,包括了任课教师、小学指导教师、活动小组组长共同组成体现学生主体性,改变“教师说了算”的评价方式,建立多视角、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确定让学生参与不同环节的学业成绩评价,开展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多元评价的实践,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学业成绩评价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及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其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进而不断地提高,自主地发展。这使高师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培养。

三、SSDDA教学模式实施的初步成效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调动。以具体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建立以任务(项目设计和实施)为主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掌握教学内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的时候就会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去获取知识,反过来又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交流与讨论,以及教师的适时点评与总结,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更为具体、生动和深刻的理解。

3.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该教学模式强调能力培养为本位。且让他们面对小学生组织实施活动,更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责任心。学生在活动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相互交流评价的学习过程中,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均得到提高。

4.推动了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少先队教育主题活动有机融合。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少先队教育的主题活动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构建了新的活动目标和学习主题。

参考文献:

[1]蒋爱英.论“SSDDA”教学模式及其特征[J].科学时代,2012,(1):247.

小学综合实践教案范文第5篇

一方面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要以人为本,强化实践,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面向农村职前教师培养内容的选择,要有面向农村的特色教育,要与农村基础教育紧密结合,要与农村生活和农村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德育不仅仅是道德知识的学习,而应以人的生活经验为核心,在各种活动中渗透。因此活动性质的课程更有助于落实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而且,随着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师范生也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而是自觉地表现出想要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为此,在2011 年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颁布之后,笔者所在学校小学教育专业便开设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为适应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遵循教师成长规律而产生的。

二高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1.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在兼顾专业化的基础上,更应该侧重于综合性和针对性,针对学生主要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定向培养的特点,整合课程内容,或利用活动类课程整合知识和技能,加强对学生服务农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对于学科课程来说,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过程,它的综合性、实践性的特征决定了它承载着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升的重任。

2. 满足大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正好克服了传统学科教学和书本教育的弊端,可以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自然、社区、社会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自主选择观察、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等方式,主动解决实际问题,主动建构知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学习化时代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

3. 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作为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作为未来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亲历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体会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从而掌握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般方法和技能。所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成为建构知识与人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新时代大学生,而且可以培养出能够有效指导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能并修、知行合一的未来教师。

三高校综合实践活动师范特色的探索

1. 改革课程结构,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011 年笔者所在学校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 》的精神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的要求,开始对小学教育专业进行综合试点改革,重新建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的学习领域、建议模块,首次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其中, 2013 年列入教育部小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在笔者所在学校新修订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不仅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开设,而且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到学习过程中参加的生产劳动与实践、专业实训、教育见习与实习,直至最终的毕业设计,都有着具体的实践活动时间和内容的安排,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是贯穿于师范生学习全过程的,实践时间比原来延长了很多,综合实践活动的范围也拓展到校外及社会生活中,这也促使师生从观念上加速更新,能从新课程新理念的角度更好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2. 组建教师团队,合力开发农村特色课程资源。

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和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的宗旨,我们首先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校本)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大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训大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考核大纲》,从课程目标、原则、内容、课时安排及评价等方面对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以此作为笔者所在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依据。其次,我们努力构建了一支学历、年龄和职称分布都很合理的指导教师团队,并聘请行业专家、小学名师指导本课程建设、参与课程开发。为了提升团队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我们通过外出调研、培训研修、合作教学等形式,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强其实践能力,从而为本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团队教师形成合力,建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精品课程网站和互动平台,编辑出版了本课程配套教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程》,积累了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农村发展和存在的问题的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学生制作的作品。同时,通过活动与当地的农村小学校长,一些农村能工巧匠,以及一些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员如文博园的研究员、农技站的技术员等形成合作共同体,共同推进本课程成长,也扩大了本课程在社会的影响力。

3. 探索基于实践理念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既成人又成师。

针对高专师范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需要,我们优化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教学,简化理论,强化实践,在模块内精心设计活动项目,以活动项目为载体,将教学做融汇在一起,有效地将理论学习融合在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易于自觉地将知识内化。我们将本课程内容整合为四大模块,第一模块为理论学习,主要是解读《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理念和课程目标; 第二模块为理论指导,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原则、过程和方法,学会撰写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第三模块为实践操作,指导学生分小组就国家指定的四大领域的内容自主选择确定主题并进行实践活动; 第四模块为研究提升,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我们引导学生参与网络资源的开发,并努力探寻个人所在地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一切可以被利用的课程资源,能以未来教师的身份设计校本活动计划、学期活动计划和年级活动计划。

结合以上教学内容,我们尝试了两种指导学生实践的模式,如下:

一种模式是观摩、讨论、实践、展示、反思,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可以大学生的视野从自己所熟悉的农村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制定方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成果展示,最后在反思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依托桐城地域文化和当地农村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传统文化、经济发展等,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也为本课程开发了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例如,有的小组以《桐城,我可爱的家乡》为主题,通过调查寻访桐城的历史文化、查阅并讲述桐城名人故事、了解并宣传桐城风景名胜、介绍并制作桐城特色美食等实践活动,获得了丰富的社会知识,感受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增强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有的小组以《走进茶园》为主题开展活动,走进大山里的茶园采访茶农了解有关茶叶的知识,自己动手摘茶学习相关的操作技巧,进茶厂拍摄记录茶叶的制作和包装流程,活动结束后学生切身体会劳动的辛苦,也学会了很多劳动技能和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还有的小组心系村里留守家庭的老人和小孩,以《关爱老人》或《关注留守儿童》为主题,专门开展了调查、采访、慰问和支教等活动,并形成了完整的调查报告,向社会提出合理的倡议。

另一种模式是调查、选题、设计教案、模拟上课,即让学生到自己所在地的小学调查了解当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然后小组交流合作选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内容,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身份设计一堂活动指导课,并进行模拟试讲。学生在亲身经历一次活动之后,基本掌握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但这还不够,作为未来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他们还必须能够指导小学生开展活动,所以,他们首先必须了解小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活动范式,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设计指导方案并进行试讲,在这个过程中,师范生既从教学法的角度学会如何指导小学生确立主题、制定方案、选定方法,展示成果,又能通过实训体验到活动课程指导中师生角色的真正转变及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以上两种实践活动模式,都能使学生真正走进自然、社会,深入体验农村生活,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也培育了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观念,完善了人格修养,进而使师范生增强关注家乡发展和问题的责任感,树立毕业后服务农村、甘愿奉献农村义务教育的意识。

4. 创新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也不以能否对知识进行复述为标准,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它着眼于逐步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所以它关注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创造性。据此,我们在评价时尝试以下做法:

( 1) 营造学生发展性评价环境。学校网站、宣传栏、教室、寝室和校园墙报、学校文化艺术节等都可以用来展示学生活动过程和活动成果,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看到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不足。此外,还通过推荐活动项目到校刊报道登载或到校团委参与评奖的方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后有成就感,同时实现评价在本课程中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 2) 搭建学生多元评价平台。每次活动结束后,我们都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反思和评价的时间,在评价内容上,着重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活动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往能力、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等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