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第1篇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教学更具有魅力,即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激励、鼓舞学生吸取知识的信心和力量;能创造一定的条件或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魅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体会。

一、灵活的教学,使课程更具吸引力

“整合”后的教学能实时、便捷地引入各种多媒体资源,比如视频、图片、动画、网页等,并通过有针对性地组织、展示和控制这些材料,使教学素材更灵活地呈现出来,解决了过去在单一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环境下,课件模式单一、呆板的问题,使教学更具“生成性”和吸引力。如教学教师在几何课上,用视频来展示著名建筑物,帮助学生学习几何中的外形和角度的知识;地理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谷歌地图和谷歌地球,让学生通过自己旋转谷歌地球,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直观了解。根据不同的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具有独特的魅力,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在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潜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成了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特别是对于“学困生”和“后进生”,更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笔者班上就有几名“学困生”,通过互动教学的形式,笔者发现这些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而且他们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也能激发学生潜力,不但使教学更具感召力,而且还能再现课堂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们反复理解所学知识,鼓舞学生的自信心。

三、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中,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使教学更具启迪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创设一定条件或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独立地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大量阅读、活动、操作、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地感受、感悟出问题,并进一步去发现新的问题,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多渠道、多角度、多样化地获取信息的途径、形式和方法。同时,学生还能初步感受到知识的来源、形成过程以及实践体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正确地把握它,一定会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有魅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王晓素,师书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7).

[3]王海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太原科技,2002,(4).

[4]覃志敏.也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广西教育,2004,(3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技术;信息技术;数学课程

一、数学技术——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点

技术就是运用知识、工具和技能解决、探索一些实际问题,用以扩展人的能力的手段与方法体系之和。技术是一个技术性过程,它是人们在做、制造和实施的不断演化过程中提高技术水平、发挥技术功效(美国2061计划);技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一种体现,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进步,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象征,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种动力源。从古代的钻木取火技术、近代的蒸汽机技术,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技术,从扩充人的体力的技术到如今扩充人的脑力的技术,无不体现出技术的价值和它所承载的人类智慧。综观技术的发展,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技术,它们或多或少都与数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是相生相伴。人类最初掌握的比较完善的技术之一可以说是记数技术,从几万年前的刻痕记数(以树干、骨头为物质载体,把数刻在其上记事)、结绳记数(用草绳打结记事)、石子记数、手指记数,到近代用的纸笔记数、现代的计算机计数,这些记数方法的不断改进与演化已经形成了今天相当完善的记数制与计算技术。这些计算技术也就成为数学技术的主体,而承担其实施的载体就是电子计算机。现代计算机就是神奇的0与1的组合体。要是没有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发明的二进制,也就不可能有今天计算机的出现。正是由于数学以它惊人的特性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以独特的身份介入技术的发展并融入其中,而且以它的精确性和内在美体现出它在方方面面的有效性,那么数学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关键技术的关键,成为信息技术的支撑点。

数学技术一般指实现数学运算、推理、应用的信息技术,它总是伴随着数学的进步而进步。数学的原理、思想、方法与技术结合而形成的数学技术本质上就是一种高科技。离开了数学技术,信息技术将成为无源之水,也就谈不上发展了。

数学技术是数学与技术以灵巧方式组合而成的二者不可分割的和谐整体。从某种角度讲,数学上的每一次重大的发展和突破都是技术(当然包括科学)有大的发展与进步的前奏,而事实是数学的发展往往超前于重大技术的发现而走在前面。数学的追求与技术(科学)发展的目标是相一致的,都追求简单、清晰、方便、可操作、易于掌握。其实,现阶段数学总是任何计算机仿真的核心,数学通过对复杂现象的仿真建模,借助计算机对数据流进行缩成和可视化,将有助于人们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更安全、更便利。数学技术正在以不同的形态广泛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的ct扫描技术,车辆、飞机的模拟、设计和控制技术,金融证券价值的估算技术,天气和气象的预测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以及生物工程等技术,其核心都是数学技术。数学技术正是依附于计算机来显现它的威力,而计算机正是依靠数学技术得以工作与革新换代。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信息技术按表现形态的不同分为硬技术与软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即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即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前者就是将人类的一切信息都以计算机语言的0或1的二进制来表达,这是人类文明在数学基础上的一次史无先例的科学整合,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科学成就,而最具代表性的计算机的设计者就是20世纪最著名的数学家冯·诺依曼;后者所指的信息获取与处理的知识、方法、技能都是与数学技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数学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最为关键的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点。

二、信息技术——数学及数学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把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快速地传送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数学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使数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形计算器、数学软件的功能增长,用于计算、解方程、绘图像、解微积分方程、因式分解、数据统计、数值计算、符号演算、机器证明、图形演示以及进行思维实验都能以更加简洁快捷的方式进行,而且使得计算机的验证功能、编程功能、联网功能更加强大。由于数字化经济、数字信息处理以及大量的探索性数据分析、观察、实验、模拟与计算技术密不可分,因而数学就同时具有科学和技术的双重身份,这也就从某一侧面反映了数学的实质性内涵。由于计算机的发展,使人们可以解决非常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已经超越了常规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计算机的支撑能揭示本来数学的现象,能给数学以强大的推动力,计算机不仅为数学应用提供了解答,而且赋予人们以灵感和直觉,数学实验室软件能够动态地揭示知识的构造,并形象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表述,而且能动态地呈现问题产生的过程,并自动解决,相互推理。计算机的应用对数学家而言犹如望远镜对于天文学家、显微镜对生物学家,给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和创造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信息技术为数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在计算机面前由于好多知识变成动态化,可以激发人们对数学的热爱,引发人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不断思索与追求,使得数学以与以往不同的形态——可视化、快捷化、人文化而展现在人们面前。由于计算机的影响,数学正在加速改变着它的内容、结构和方法,也加速改变着人们对数学的理解方法,这是因为几何现象的实验成为可能,从数学上看,迄今为止代数的表现形式在书写表示方面有非常有利的一面,几何不是记号,而仅仅是你头脑中的某个几何对象——图形,表现的是更为抽象和复杂的数学概念,借助计算机就可以传送出比现在更多、更丰富的几何内容,如可以展现一些分形模型、一些动态的复杂曲线等。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是计算机最为基本的功能,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收集和处理大量的数据,作出判断,形成公式,构建理论;计算机可用于作数学实验,如火箭发射、核弹爆炸、军事演示、飞机汽车桥梁设计等都是借助计算机进行实验的;计算机同时还可以进行数学证明,如四色定理在1976年被两位美国数学家用计算机予以证明,我国数学家吴文俊也在计算机上用代数方法证明了欧氏几何已知的一切定理。

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构成的。你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力量所在。计算机技术为数学这种美的展现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平台,给人们以丰富的探索与实验空间。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正是有了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认识自然与人类自身的速度与质量,基因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题。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许多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不断突破,数学结构与内容的不断丰富,一些新的学科——近代数学技术、运筹优化、工程自控、信息论、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模糊识别等也就应运而生。计算机与数学的结合,使得数学开拓了研究领域,成为数学探索的新平台。

数学家们总是用他们的思想眼光来审视出现于数学研究所有领域中的抽象的目标与过程。计算机技术的巨大进步已经使得把这些模糊、主观和只能在头脑中想像的抽象的对象、目标、过程外在化而变得很容易,也就是用精确、客观和其他人可以共享的可视化来表现、演示,从而使思维及过程视觉化。数学对象可以用计算机来表示、展现,从而使人们对数学对象产生新的认识,由静到动、构形、成形,进而进行操作、实验,特别是几何对象——曲线、曲面、多面体,而成为任何计算机仿真的核心。在计算机环境下,人们更多的是用渐近方法、数值方法去探究数学规律,进行建模和科学计算。如利用计算机可以对进行小数点几十亿位以后的计算,用来检验人类的智慧水平。同样好多在数学领域无法实现的一些设想在计算机环境下正在不断实现,如几千年来人们梦想的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的实现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证。由于计算机的介入使得数学的应用与普及不断深入,已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数学价值与功能的不断挖掘促使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三、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整台的助推器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也迫切需要我们改变教育方式。为了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展开。正是由于数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那么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显得意义更加深远和重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数学教育的普及与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改革要反映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变革,就必须在数学课程理念、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1.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理念的整合

理念是理性化的一些观念,具有稳定性、长效性、持续性、指导性。形成正确的数学课程理念是更好从事数学教育的逻辑起点,因为理念在数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统驭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专门有一个方面来阐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其他的几个方面也间接或直接地涉及到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中也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的影响,认为应不仅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课程内容,更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设想中提到要在课程中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加速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内容上,要突出算法在整个数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使算法成为理解数学发展的重要线索,力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部分。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已经融化到数学教育的深层结构,融入数学教育的知识体系,成为传播内容的最佳工具和学生探究知识、体验数学、感受知识的中介,在可预见的将来,信息技术将使数学教育发生一些实质性的变化,数学教育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数学教育的实践与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将会更加深入。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不仅被看做是教师教的工具、是学生学的工具、是学生的认知工具与情感发展工具,而且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建构数学内容体系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进而引发人们重新思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以及如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打好基础与追求创新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进一步促使人们思考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与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可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理念的整合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2.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内容选取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打破数学知识间的条块分割局面,使传统代数、几何、三角分家的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打通知识融合的道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必须学的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然后按不同学段整合成学生的学习领域。而这些内容标准只给出具体目标,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统一的规定,使学生所学和教师所教富有弹性和力量。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越来越需要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学生动用各种知识、方法和手段来获取信息,特别是一些数据信息的处理,借用计算机来完成更加快捷方便,使得与我们不能分离的数显得更具应用价值。即使对一些烦琐的计算、方程的求解、递归、迭代,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使得日常生活中一些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快捷方便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疆界。利用计算机可以更方便地寻找数与形的规律,使得观察与验证得以进行,使得数与形的结合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正是借助于计算机,才使得一些现代数学的内容能够及时地渗透到中学数学内容体系之中,如分形、混浊问题、孤立子等非线性知识进入学生课堂。同时才有可能把原先一些费劲的烦琐计算问题简化下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探索获取更多的知识,使得有更多的内容以方便的形式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数学内容的弹性化、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数学知识,如高中数学中设计逻辑框图让计算机去执行、用计算机符号系统表示数学内容、用计算机语言表达数学命题、用程序和算法表示数学过程、“if…,then…”这样的语句可以在数学课程中出现等。

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数学知识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可以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组成要素,特别是对它的一些基本属性进行重新认识,使知识更多的以过程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而从事编写教材的人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更大的思考空间,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呈现方式动态化、可操作化,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试验。使得师生的思维方式得以不断扩展,人们更有信心和力量。

3.信息技术与教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最直接的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就是对教学观的反思与课堂结构变化的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之一是教师作用与角色、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权威和智慧的源泉,而成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伙伴、援助者和指导者、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仅是从听与做作业中获取知识,而是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讨论的启动者和调整者,问题解决的参与者、经历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与权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第3篇

一、概述

为了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应该界定什么是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水平和整合的内容。

1.对信息技术的两种不同认识

对信息技术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概述起来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基于对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操作和应用,认为信息技术是对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操作技术。这种理解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学习信息机器、设备。例如,计算机和因特网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主要是将计算机、因特网用于教学过程中。

另一种是基于对信息的操作技术,认识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表现、创造、传递等各种操作技术的总称。按照这种理解,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机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应该强调通过学生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表现、创造、传递信息实现课程内容的探究学习。

我们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应该持第二种理解,即信息技术是对信息进行各种操作技术的总称。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是用于对信息进行各种操作的工具。利用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目的是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表现、创造和传递。

2.计算机教育应用的三种不同水平

当前,计算机是一种最主要的信息机器。从发展的观点看,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计算机与课程整合,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水平:

(1)计算机是一种信息的提示设备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表示学科内容的教学信息进行学习的。在这种应用水平上,计算机主要用于向学生提示教学信息。这是一种以知识内容的传授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形态。

(2)计算机是一种用于学习的认知工具

在这种应用水平上,计算机不只是用于呈现知识内容的提示设备,更是学生用于主动获取知识的认知工具。计算机用于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是一种媒体机器

信息是通过媒体进行传递的。在这种应用水平上,人们更注重信息的传递,更注重利用计算机进行人机对话、人人对话。通过人机对话、人人对话,学生可实现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可实现协同学习。这样的应用水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同能力为主要目标。

目前,许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停留在利用计算机提示教学内容的应用水平上,也有一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例,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一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同能力为主。显然,第一种应用水平是易于实现的,第二种、第三种应用水平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个层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层面:

(1)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不仅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当信息技术融入到其他的各门学科,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任何一门学科的现代化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不仅为各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条件,同时,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还将形成许多新兴的学科分支,促进该学科的发展。教育学科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可用于教育科学,可促进教育科学的研究。同时,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科学的整合,又形成了计算机辅助教育、教育信息科学等新兴学科,它大大地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2)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过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过程的整合是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之中,使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实现学科内容的有效学习。如前面所讨论的那样,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具有三种不同的应用水平。我们应特别关注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实现知识的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具体地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是:

1.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为社会需求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为培养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内容的整合,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学科内容,同时也丰富、拓宽了学科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为我国建设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

学校教学环境的信息化,这主要是学校的信息化的设施。

教师、学生的信息化,主要通过教师、学生的信息教育实现。

教学的信息化,这主要通过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完善予以实现。

在这三个要素中,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是最重要的一项要素。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可通过在学校设置信息技术课来实现。不仅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使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从内容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它也是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补充。信息技术课程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最基础的内容,许多内容在课程教学中不可能涉及。例如,前面讲到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检测系统、数据的回归处理等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是不可能涉及的。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学生可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极大地充实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习。

3.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有利于这一信息过程的实现。应首先考虑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促进课程内容的学习,它是课程整合的首要目标,我们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能用于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学科内容,同时,通过整合,可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还可促进学生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实现小组协同学习。

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十分强调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它是十分具体的,又是对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5.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1)教师的作用:知识的传授、对学习的指导――对学生学习的支援、帮助。

(2)学生的学习:被动地接受式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

(3)知识的学习:注重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

为了培养面向21世纪的创新人才,在教学中,与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相比较,我们更应重视知识综合应用的综合学习。

综合学习是以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学习形态。自我生存能力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确定课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主体判断、相互交流、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教育中,这种能力可通过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予以培养。在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基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综合性学习是当前综合学习的主要形式。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内容的要求、地域的特点、学校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重创新性,应注重整合的实际效果,不要把它定式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重整合的思想、整合的方法研究,不要将整合与某一种机器、某一种软件捆在一起。只有这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具有活力,才能够产生实际效果。

1.注重整合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注重课程的学科特点,并基于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整合。例如:

(1)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时,应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的观察,应理解数据的整理和应用的方法,应通过计算机对数据的检测、处理,实现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在此基础上进行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2)数学是一门有关数、数量关系及其计算的学科。在整合时,应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资料、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加深对数量、图形、函数及其相关定理的理解,由此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整理、处理的能力。

(3)语文是有关语言与文字的基础学科。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学生应能利用语言、文字表现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时,应基于一定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一定的信息表现形式,有效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2.注重整合过程的设计

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的理解为基本目标的,这种教学十分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学习形态。这种学习形态应注重学习过程的设计,即整合过程的设计。

在整合过程的设计中,我们所关心的不只是什么时候使用计算机,什么时候使用网络,更关心的是用计算机干什么,用网络干什么,即关心利用计算机,利用网络如何去收集、分析、处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实现知识的探究、问题的解决。整合过程的设计实际是知识探究过程、问题解决过程的设计。

3.综合学习的方法

综合学习是以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形态,它也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根据综合学习的学习过程进行设计。

综合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学习形态,其学习流程如下所示:

将学生置于问题环境,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决定课题、制定计划――探究学习、解决问题――评价――课题再构成、再探究――总结、发表、交流、推广、应用。

首先,将学生置于实际的环境中,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与环境相互作用,发现问题。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地决定应解决的课题,并基于所决定的课题,自主地研究制定解决该课题的计划。该计划应包括所研究课题的目标、方法、过程、人员、分工等。

通过学生自主地探究,进行课题解决,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

在探究、评价的基础上,学生对课题及其解决有了一定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应对课题进行再认识、再探究。如此反复,最后对课题及其研究实现完全的解决。

课题完成后,应进行总结、发表、交流。一方面可对课题及其解决有更深入的认识、理解,同时,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信息表现能力、协同工作能力的一个过程。课题解决后,应注重成果的推广、应用,使课题及其研究又返回到实践中。在整个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应让学生与实践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4.重视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指将学生置于问题的实际环境中,通过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发现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这是一种面向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体验学习可广泛用于理工科的学习中,也可应用于文科的学习中。基于案例的学习、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都可以认为是文科教学中的一种体验学习。

为了实现体验学习,需要寻求一种用于体验学习的实际环境。学校教育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有时很难建构这种现实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可利用信息技术来建构一种虚拟的环境,让学生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体验学习。体验学习过程的设计,应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要求进行,也可参考综合学习的学习流程进行设计。

在各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有人十分强调上网,好像上网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途径,上网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们往往忽视了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进行学习、解决问题。有人批评这种现象是在学生与现实中设置了一道网络屏障,并警告说,我们不能以网络将学生与实际隔离开。我们应十分强调学生与实际的联系。

近年来,日本每年组织一次网络教育应用优秀案例的评奖活动。每年均有大约十个优秀案例获奖。许多获奖案例都十分重视将学生置于实际的现实环境中,进行体验学习。

5.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人们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对事物进行认识、理解。通过分析、处理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信息的表现、信息的传递进行信息的沟通。人们在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去有效地认识世界、获取知识。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应十分关注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设计,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去设计学生应如何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表现信息和传递信息,并以这样的信息过程实现知识的探究、发现。

6.协同学习

协同学习是在充分利用各种通信系统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学习形态。它能充分表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同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协同学习可实现不同地域的合作,进行大面积的体验学习。日本全国发芽图谱的因特网教育应用实验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参加该项应用实验的学校有100多所,分布在日本国各地。该项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地与自然、与他人接触,通过因特网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具体的活动过程是,全国各地的实验学校,在同一天、同一时刻播下规定的种子。随后,各校的学生定期地观察种子的发芽与成长情况,并以E-mail或者网页进行交流,定期进行总结、发表,由此实现协同学习,达到综合学习的目标。

利用因特网可进行国际间的交流、校际间的交流,也可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学生在这种交流中进行学习,实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山下政俊,满浅恭正.教育的方法.2001.11

[2]片上宗二 木原俊行 开拓新学习的综合学习 2001.12

[3]教学研究(日) 2001.(NO 527) 利用因特网改变教学

[4]高中教育(日).面向信息社会的教育.1999,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第4篇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可见,高校美术教育学与信息术整合也是信息技术和教学发展的必然。其主要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革新,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一、高校美术教育学课程

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可能性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高校美术教育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它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现,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提倡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并未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很自然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就成为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个性化的理论基础。

2.信息技术的特点为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学课程整合提供了支持平台

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传递的快速化,可以丰富高校美术教育学的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视野;网络可以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化的方式呈现信息,使高校美术教育学教学更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互联,收录一些教师的优秀多媒体课件、优秀课堂实录,既便于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也便于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和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网络所具有的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有利于学习主体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内容,主动探究,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且充分照顾个别差异,为实现高师美术教育学的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提供保障。

二、构建有利于高校美术教育学课程

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学习环境

1.开发高校美术教育学网络课程

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充分利用网络上信息和本校资源的构建一个网上学习环境,培养学生从网络中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美术教育学信息的能力。

开发与制作高校美术教育学网络课程,必须明确该课程的目标定位。本课程既要考虑美术教育教学的实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理论水平与美术教学能力;又要在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既利用的媒体又适当旁及了其他层次和类型的美术教育教学问题。这样,既可避免陷于就事论事和课本搬家的狭隘,又可以营造一种关系场,让学生在网络上和课程的框架关系中加强对中心问题的理解,力图做到时代感与适应性的统一。

2.转变高校美术教育学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高校美术教育学课程整合,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因此学生必须采用有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

第一,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最适合在网络中进行的,网络能解决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能使教师实出个别化异步辅导,能使学生与校外的专家、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建立有效、快速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就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或教师给学生一些研究课题,学生也可以自定感兴趣课题,进行分工合作,通过在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引导进度、方法指导、制作示范、提供资料交流平台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第二,相关资料的学习。相关网站的链接、其他学校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网页,或提供学生存放资料、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论坛。

第三,自主学习。学生可以主动地利用美术教育学网络课程或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他的网络资料进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发现问题及获取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促进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美术教育学课程

与信息技术整合引发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和美术教育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断受到观念的冲击、技术的阻碍,体验着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引发的思考是广泛而深入的。

1.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学课程的整合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美术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例如学生的新特性、信息技术运用导致教法的变革等。都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化时代的美术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

2.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学课程的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上。

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在网络中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3.信息素养应成为美术教育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93-01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促进学生的动手实践,因此只有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有效的整合才能使以上的目标得以合理轻松的实现,以下将从教学结构、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及整合的评价四个方面,并且结合通用技术教学中的一些案例来阐述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的方法。

一、紧紧围绕“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4个要素组成,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是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长期以来,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所形成的教学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教师主导型教学结构,一类是学生主体型教学结构。两种教学结构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来指导并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例如在讲技术的专利性和知识产权时,可以通过教师的积累,经常多看一些青少年科技博览等方面的电视节目,可以把这节课通过知识竞赛这样一个互动栏目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在网络上搜集一些关于产品专利和知识产权的题目,用flash或者PPT把它们做成几类题目,有抢答题、问答题、学生比划猜内容题,可以把学生按小组分开组织竞赛,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只是整节课的引导者,学生成了课程的主体,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在学习技术与设计2经典结构的欣赏这节课时,可以事先布置好任务,把学生分为两人一组,在计算机室,让学生在网上搜集国内外的经典结构,并且要从技术和文化两个方面对这些结构进行描述,最后要用一定的技术进行呈现,在第二节课上,各小组要对本小组的作品给大家进行讲解,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都能搜集到很多国家还有本国比较有名的结构,从网上了解了很多的作品寓意,并且根据已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做成了PPT,在最后评课的过程中,各组纷纷进行了演讲,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很多的结构,最主要的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并且学生也知道了如何去欣赏结构。

二、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

好的教学设计要通过巧妙的运用教学模式来实现,在通用技术教学当中,适合运用的教学模式有:传递-接收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和研究性教学模式,这三种教学模式的互相糅合就可以形成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通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开设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资源储备,在技术与设计2中,结构设计这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在设计作品时要考虑的因素都有哪些,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特征进行分析,让学生做吸管书架应该是不难的,将学生分组进行PK,教师用大屏幕打出吸管书架做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且下发一张表,这张表上包括了这节课的一些基本内容,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去自己发现问题,并且填写,这样一节课下来,有的小组完成的快,有的小组迟迟没有完成,教师帮其找出原因,就是没有按设计的步骤去做,没有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做了几下觉得不合适再重新做,而有的小组首先画出草图,设计方案,这样就少了很多重复性工作,学生自不然就领悟了设计的流程,适时用大屏幕展示设计流程,在进行学生作品评价的环节,可以设置评委,每个小组选出一个评委,每个小组还要选出一个点评作品的同学,通过学生作品的自评、互评的环节,学生自己就明白了自己作品的不足和优势,从而总结了设计中要注意的因素,教师适时做出总结,整堂课,运用了探究性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也发挥了出来。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中的主要应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