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原真性;博弈

中图分类号:F323.4;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5-0129-05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产品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外,一些国家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非常重视保护乡村意象的原真性,比如欧盟推出一系列政策以保护农村遗产、促进村庄复兴和农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对荷兰、英国、瑞士、挪威等国家美丽的田园风光、洁净的空气、充满历史感的建筑和便利的生活设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原真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时间不长,但发展形势喜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在政策的推动下城市的生产要素和现代文明正纷纷向农村渗透,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挑战,如过度的城市化和商业化导致了乡土文化的失真以及乡村意象的破坏。尽管我们也采取了措施去规范乡村旅游的发展,但这种失真性开发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甚至在某些地方还比较严重,从而使乡村旅游发展失去根本。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从博弈论出发,在剖析乡村旅游发展中相关利益关系的基础上,探索乡村旅游原真性开发陷入困境的原因,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

一、乡村旅游的原真性

原真性(authenticity)从词源的角度来看,是“权威的”(authoritative)和“起源的”(original)相组合,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早先用来指宗教经本及宗教遗物的真实性。1994在日本古都奈良通过的《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肯定了原真性是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指出文化遗产应保持各个历史阶段的真实,既包括最初建成时的真实,也包括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叠加物,同时还应维护文化遗产所处环境的真实[1]。

近年来,一些学者把原真性引入到乡村旅游的研究中,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定义。笔者认为,所谓乡村旅游的原真性,是指乡村旅游环境以传统乡村布局为本底,保护其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本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原真性民俗文化,乡村社区中人与环境、人与人和谐共生,旅游者体验的是一种真实性的乡村状态。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旅游环境的原真性保护,并不是追求完整“原状”的真实,而是追求历史延续和变迁的真实“原状”。因为社会文化总是在交流中变化,乡村社区生活总是由传统走向现代,绝对的静止是不存在的。但是,也不能以城市文明代替乡村文明、以城市力量同化乡村社会,乡村旅游应在与城市旅游的融合发展中保持本我特色,这样才能保持乡村旅游的魅力。

二、乡村旅游开发失真的原因剖析

(一)效用最大化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失真

乡村社区中包括多个经济利益主体[2],乡村旅游开发的失真可以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去分析。为了便于阐述,我们假设经济主体都是理性的,即以个体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来进行决策,并具有准确的判断选择能力。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旅游开发的效用不仅仅包括经济效用,还包括社会效用和环境效用。效用是经济主体一种内在感受,在经济生活中可由效益来决定。因此,本文将从效益出发来分析效用。一般说来,经济效益具有及时性,而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外部性和滞后性[3]374-384,因此对乡村旅游企业来说,在生产要素有限的条件下,同样数量的经济效益会带来更多的效用,反映在图1上是OA>OB,这时生产要素限制线AB比较陡峭,其斜率的绝对值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责任感不强的乡村旅游企业其生产要素限制线与无差异性曲线的切点E更有可能位于无差异曲线的上半部分,即他们在开发决策中往往会利用更多的生产要素去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催生了破坏性开发行为,进而导致乡村旅游的失真。这里所谈到的失真,不仅仅包括自然环境的失真,也包括人文环境的失真。自然环境的失真如乡村景观的视觉污染、地貌和植被的破坏、设施泛滥、旅游环境容量超载等;人文环境的失真如为了吸引城市游客乡村文化被异质化、庸俗化,以及被一味的符号化和过度的商业化等。

(二)利益博弈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失真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乡村旅游开发要做出科学的决策,不仅要考虑企业的内部因素,更要考虑其他经济主体对自身效用的影响,这便决定了博弈论在其中的运用。因为博弈论就是研究决策主体行为发生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均衡的实现问题。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涉及到的博弈主体包括乡村旅游企业、政府和当地居民,严格地说也包括我们的子孙后代,因为这里涉及到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分配问题。根据博弈论理论,我们设定乡村旅游企业的开发行为有原真性开发和破坏性开发两种类型;其他经济主体,如政府和当地居民,对于破坏性开发行为有干涉和不干涉两种选择,具体见图2(其中X、Y分别代表乡村旅游企业和政府等相关主体在不同博弈行为下的得益)。

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下,如果乡村旅游企业从破坏性开发中获利,其他经济主体的利益遭到了侵害,这时其他经济主体将倾向于选择干涉,那么乡村旅游企业将对破坏性开发行为支付一定成本,即这时X3Y3成立,在这种情况下将趋向于选择不干涉,即使迫于道德因素或舆论压力口头上说要干涉,乡村旅游企业也不会相信,因为这时干涉成为了不可置信的威胁。这样,尽管各个经济主体都清楚保护乡村旅游环境的原真性对长远发展有好处,但在没有法律的强制约束下,破坏性开发和不干涉成为了纳什均衡(X4,Y4)。如在乡村旅游开发初期,由于人们对经济利益的渴求常常超越道义上的底线,往往以牺牲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为代价去换取乡村旅游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政绩提升了,老百姓也从中受益,因此也就没有对这种行为严格干涉。即使是发达国家,也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将治理环境的成本转嫁给了后人,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乡村旅游原真性开发弈模型的构建

(一)无政府状态下博弈论模型的构建

在无政府状态下,乡村旅游开发中涉及到的博弈关系包括乡村旅游企业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博弈、乡村旅游企业之间的博弈和当地居民之间的博弈等,这时的利益关系主要靠市场机制来协调。

我们首先来考虑乡村旅游企业之间的博弈。设A、B为乡村社区内两个旅游企业,他们有两种旅游开发行为:原真性开发和破坏性开发。假定如果都采取破坏性开发得益分别是M1和M2;当都采取原真性开发,得益为N1和N2,此时乡村旅游原生环境得到保护,但由于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的滞后性和正的外部性,使得对原真性开发的投入大于从其中得到的短期直接利益,即M1>N1,M2>N2。得益矩阵如图3所示,很显然,破坏性开发将成为乡村旅游企业的上策,即纳什均衡是(M1, M2),此时形成了典型的囚徒困境。

面对乡村旅游企业的破坏性开发行为,当地居民是否会干涉呢?这涉及到居民之间的博弈。为了简化问题,我们设定两人之间的博弈:居民Ⅰ和居民Ⅱ,他们可以选择干涉和不干涉两种行为,当然干涉是要支付一定成本的。如两人同时干涉,平均分摊成本,一人干涉则独自承担成本。显然,由于乡村旅游环境具有公共性,所以如果居民Ⅰ选择干涉,居民Ⅱ将选择不干涉而坐享其成;而如果居民Ⅰ选择不干涉,居民Ⅱ仍选择不干涉,因为选择干涉所支付的成本通常要远大于个人获得的福利。这样,不干涉将成为居民Ⅱ的上策,同理居民Ⅰ的上策也是不干涉,最终当地居民都不干涉成为了此博弈的纳什均衡。

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如果当地居民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和乡村旅游企业进行博弈,是否会改变当地居民不干涉的结局呢?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乡村旅游企业的破坏性开发,当地居民仍有干涉和不干涉两种策略。同样,干涉要支付一定成本,此成本由全体居民共同支付。正如先前分析到,在没有政府的状态下,由于原真性开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支付,而破坏性开发会带来额外收益,所以破坏性开发成为了乡村旅游企业的上策。而对于当地居民来讲,尽管破坏性开发会降低他们的社会效用和环境效用,但可能会增加他们的经济效用,从而使他们的总效用增加而不是降低。同时,社会效用和环境效用具有滞后性,在短期内不会明显减少,这更使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企业的破坏更是熟视无睹。这样,即使当地居民联合了起来,最终的博弈结果也没有发生改变,即乡村旅游企业选择破坏性开发,而居民不干涉。这显然是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乡村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为了短期利益而损害了未来人的长远利益。由于人类子孙后代的缺位,他们对这种情况无法干涉,只能选择为现代人的自私行为买单。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各博弈方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其纳什均衡的结果对乡村旅游环境的原真性保护是不利的,这正是目前实际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表明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为了保障全体人民和人类子孙后代的利益,需要对乡村旅游企业的开发行为进行干预,以实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纳什均衡。

(二)政府与乡村旅游企业博弈模型的构建

乡村旅游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多增加旅游收入,以提前收回投资成本;而政府要兼顾乡村旅游的环境职能和社会职能,希望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政府和乡村旅游企业的博弈中,往往是地方政府或某职能部门代表上一级政府对乡村旅游企业的开发行为实施监督,是博弈中一方,这里称为政府监督部门,旅游企业则是博弈的另一方。在这个博弈中,政府监督部门的策略有两种:严格监管和不严格监管;乡村旅游企业策略也有两种:原真性开发和破坏性开发。同时,规定双方都明确彼此的策略和利益所在,即为完全信息博弈[4]。

乡村旅游企业和政府的博弈矩阵见图4。其中,V表示乡村旅游企业破坏性开发在短期获得的额外收益,这里的额外收益是因为转移长期收益和外部不经济产生的,坚持原真性开发额外收益则为0;S表示政府监督部门因不严格监管而获得的额外收益,而严格监管是政府的职责,这时额外收益为0;P表示政府对乡村旅游企业破坏性开发的处罚;K表示政府监督部门因失职而受到的处罚。显然,如果V-P>0,S-K>0,即对乡村旅游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的不正当行为处罚太轻,或者监督部门从不严格监管中获取的利益太多,那么乡村旅游企业和政府监督部门将分别选择破坏性开发和不严格监管。尽管这是我们不愿意看见的结果,但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如由于地方政府上一级政府对管辖范围内的乡村旅游企业实施监督,为了旅游经济的短期繁荣,地方政府可能对乡村旅游企业的破坏性开发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们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好处,这些好处甚至远远大于因失职而受到的处罚。

一般情况下,V-P

在这种情况下,博弈双方将采取混合策略,最终实现纳什均衡,即双方按照不同概率分布相机选择行为而实现均衡。假设乡村旅游企业的混合策略为bi=(m,1-m)(m为破坏性开发的概率,1-m为原真性开发的概率),政府监督部门的混合策略为bj=(r,1-r)(即政府监督部门以r的概率不严格监管,以1-r的概率严格监督),那么乡村旅游企业的额外期望收益为:

Vi(bi,bj)=m [Vr+(V-P)(1-r)]

同时政府监督部门的额外期望收益为:

Vj(bi,bj)=r [S(1-m)+(S-K)m]

可知,仅当乡村旅游企业和政府监督部门的额外期望收益同时等于0时,该博弈实现混合纳什均衡,否则乡村旅游企业将长期选择破坏性开发或政府一直选择不严格监管,因为这时坚持这种行为总会从长期上带来额外收益。因此,当Vi=0且Vj=0时,该博弈才实现均衡,从而求得:

m=S/K;r=(P-V)/P

即乡村旅游企业以m=S/K的概率在长期内相机选择破坏性开发,而政府监督部门则以r=(P-V)/P的概率相机选择不严格监管。这里所说的概率,是从整体和长远而言的,即在某时点上有的企业选择破坏性开发,有些企业选择原真性开发,而政府监督部门一会偷懒一会又选择严格监管,他们的行为从总体上趋近于一个概率。实际上,这和现实情况是符合的,因为总有投机分子想通过破坏性开发获得额外收益,而政府监管部门有时会开小差,甚至为了短期利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得知,乡村旅游企业破坏性开发获得的额外收益V越大,政府监督部门偷懒的概率就越小,因为此时事关重大,政府不敢怠慢。在一般看来,对乡村旅游企业的处罚力度越大(即P越大)会降低破坏性开发的概率,这在短期内是成立的,但在长期内则不成立,因为从m=S/K可以看到破坏性开发的均衡概率与P无关。相反,P越大,长期内只会加重政府监督人员的偷懒,因为当P增大时,P-V与P趋于相等,政府监督部门偷懒的概率r就会趋于1。而要从根本上减少乡村旅游企业破坏性开发的概率,必须要使S减小或K增大,也就是说,必须防止乡村旅游企业对政府官员的行贿,同时加大对监管不严的处罚力度[5]94-97。因此,政府在乡村旅游原真性开发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四、结论与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经济效用的及时性以及社会、环境效用的外部性和滞后性是乡村旅游开发中环境失真的内部原因,政府的缺位和不严格监管是乡村旅游环境失真的外部原因。要保护乡村旅游环境的原真性,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调控作用,明确政府和乡村旅游企业的博弈过程和支付,使博弈达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纳什均衡。

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三点对策:第一,科学界定政府角色。政府既是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言人,更是人类子孙后代利益的守护者,不能为了政治目的或获得高速增长的GDP而牺牲人类的长远利益,要兼顾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追求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发展。第二,理顺上、下级政府间的关系。为了制止地方政府为了乡村的局部短期利益而损害整体长远利益,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应多一些生态指标、文化指标和长远指标,少一些经济指标和短期指标。第三,加重对政府监督部门失职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将处罚款项与监管部门的工资以及的非法行为挂钩,实行以薪养廉制度,以此提高政府监管部门严格执法的可能性。另外,应加大对原真性开发的奖励力度以及破坏性开发的惩罚力度,力图通过示范效应使乡村旅游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保持乡村旅游的真正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景慧.“真实性”和“原真性”[J].城市规划,2009(11):87.

[2] 赵波.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转型与升级[J].四川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78-82.

[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 田喜洲.旅游市场监督博弈分析[J].经济经纬,2004(3):135-136.

[5]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Game Analysis of Authenticity Development in Rural Tourism

FAN Xin-you1,2,PU Yong-jian1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2.College of Humanities,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7,China)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2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党和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乡镇企业方针政策的推动下,我省乡镇企业发展非常迅速。

伴随着省第十次党代会吹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号角,我省乡镇企业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王富玉(省委副书记):

重温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就是要始终坚持以谈话为指导,深刻理解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乡镇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我们党关于发展乡镇企业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立足于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把乡镇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重温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必须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努力推进乡镇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乡镇企业新的历史使命。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乡镇企业必须坚持立足“三农”,按照贴近农民、贴近农业、贴近农村的要求,做好“三篇文章”。第一,贴近农民,就是要维护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第二,贴近农业,就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第三,贴近农村,就是要实施“村企互动”战略,大力繁荣农村经济。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情况,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乡镇企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共同重视、关心和支持乡镇企业发展。要从支持农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的高度,切实落实好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等方面全心全意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坚决治理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

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和管理乡镇企业的新办法、新路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为企业搞好服务上来,真正发挥“规划、指导、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做到有为有位。

乡镇企业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乡镇企业发展起来后,要依法纳税,吸纳就业,保护环境。对社会上应当解决、政府一时难以解决、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乡镇企业要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多为社会做贡献。

谌贻琴(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20年的实践证明,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乡镇企业过去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将来发挥的作用是不可限量的。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战略目标,这对乡镇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乡镇企业,坚持乡镇企业的战略地位不动摇。现在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是要用减少农民的办法来解决,要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办法来解决,总之要通过发展乡镇企业的办法来解决。

二是要立足基本省情,坚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不动摇。我省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农业大省,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靠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二、三产业。在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二、三产业的过程当中,乡镇企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引领农村三次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三是要围绕构建和谐贵州,坚持又好又快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不动摇。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三农”问题很突出。社会要和谐,必须坚持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我们要按照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所作出的重要指示“对于像贵州这样的西部省份,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条件,有效益,就要努力加快发展”,在发展乡镇企业时也是要能快则快,在好中求快,在快中求好。

四是要创造发展环境,坚持加强对乡镇企业工作的领导不动摇。第一,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没有领导的重视乡镇企业是发展不起来的。第二,发展乡镇企业一定要有规划,一定要有产业布局,一定要突出重点,发展产业集群。这样可以节约我们的管理成本,节约基础设施配套成本,实现企业市场信息共享,延伸产业链条。第三,要营造好乡镇企业发展的环境,使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够健康有序。

总之,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中之一,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乡镇企业;我们要坚持党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变,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不变;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之一,就是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由之路不变。我们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一项带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抓牢抓实,这样才能为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提供坚实的保障。

李昌来(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为了推进我省乡镇企业再创辉煌,我们提出了乡镇企业的“鸟形战略”设想:

一、鸟头: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再认识、再提高。二、鸟的双翼:一边是企业,一边是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二者之间建立“村企互动”的联合机制。把农业与非农产业这两篇文章结合起来,把农民组织进来,进行有效益、有规模、有安全质量标准的商品生产。三、鸟的躯体:广大农村是乡镇企业发展的沃土和腹地。要充分利用我省农村丰富的能源、矿产、生物、气候、旅游、文化、人力等资源优势,支持“一村一品”的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健全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四、鸟的双脚:即乡镇企业的两个支撑点。一是科技进步。二是金融信贷。要综合利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乡镇企业。

龚晓宽(省委讲师团团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为了加快我省乡镇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要在品牌的建设上有大的举措,应当做好下列方面的工作:

要加大名牌的培育力度。鼓励企业争创贵州品牌、农业部品牌、中国品牌。按照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培育和扶持品牌产品。

要围绕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进品牌建设。要促进乡镇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通过创新步伐的加快创立更多的名牌。

要加大对于品牌建设的投入。加快新产品、新工艺研发速度,以形成新的品牌。

要围绕我省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名牌产品建设。特别是以辣椒制品为主的调味品加工,以牛、猪肉制品为主的畜禽食品加工,以油菜籽加工和稻谷加工为主的粮油食品加工,以白酒、果酒、茶叶为主的饮料加工,以林(竹)纸、林(竹)板为主的林产品加工,以及现代中药材加工等为支撑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要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依托,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实现专业化生产,合理分工协作、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使品牌的形成和壮大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要突出个性特色。要根据市场的消费需求以及目标顾客的个性偏好,找准市场定位、实施品牌战略。

要突出文化特色。要按照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从品牌的名称、图形、色彩的设定,到贯穿在整个市场营销过程中的广告宣传活动都要突出我省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特点。

要建设学习型企业。要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手段,提高企业所有员工,特别是管理层的综合素质,以雄厚的创新知识基础增加品牌的科技和文化含量,不断推进产品创新工程。要使学习和创新成为乡镇企业的风气,全面提高乡镇企业创立品牌的整体实力。

张之君(省乡镇企业协会会长):

我们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环境变化,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转型、改变经营模式,乡镇企业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几个方面:首先,必须实现粗放型向节约型的转变;其次,要从低端向高端转型;再次,要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型,还要从实业型投资到金融服务方面转型。同时,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保持企业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随着个体经济不断壮大,乡镇企业要有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要有公共事业的投入,应该始终围绕“三农”问题找出路、想办法,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培养乡镇企业的明星企业,建立一支长效稳定的企业家队伍;要大力宣传乡镇企业,抓重点树典型;要积极开放金融市场,拓展乡镇企业的融资渠道,建立乡镇企业基金会、担保公司来加快发展。与此同时,乡镇企业还应尽快进入到资本市场。

王朝新(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要进一步加快县域乡镇企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一、深化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要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创新经营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理顺乡镇企业管理体制。减少行政干预,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功能。二、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连片发展的路子。要从当地的资源、人才、交通、能源、水源等综合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设乡镇工业小区,集中连片发展。三、做大做强一批特色农业加工乡镇企业。要在精深加工上下工夫,切实改变当前存在的产业链条短、加工经营比较粗放的状况,不断延伸产业链,围绕县域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大做“特色”文章。四、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进军县域乡镇企业发展的主战场。大胆选拔和放手启用敢想敢干,善于经营,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各种农村能人。五、积极在县域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要改变县域乡镇企业千辛万苦地在社会上到处寻求原料、人才、技术、资金和销售对象的状况,逐步转向通过日益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使供需双方直接见面,去满足自己发展经济的需求,把资源配置和产品交换提高到新的水平。要把市场建设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抓紧办好。六、多渠道增加县域乡镇企业的资金投入。要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金融,逐步建立、完善农村资金市场;要积极引导各专业银行和有关金融机构,切实把乡镇企业作为进一步加快县域资金投放的一个重点。

向阳生(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

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发展的总目标和全部工作的根本主线,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首先要求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全省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不仅能够更多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而且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产业化扶贫中,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龙头企业,也大都是乡镇企业。我省发展特色农业,包括乡村旅游、“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乡镇都要依托于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天然地具有反哺农业的功能,支持发展乡镇企业,肯定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因此,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贵州,在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全国的情况下,更应该坚持长期持续地发展乡镇企业,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现实需要。

蔡福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农村当前最核心的问题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稳定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稳定转移,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稳定推进。要推动和谐贵州建设,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就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第一、走乡镇企业集群化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实现农业和工业的和谐发展。第二、将乡镇企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点,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三、树立环保理念,打造绿色乡镇企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和谐发展。第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疏通乡镇企业人才流通渠道,实现乡镇企业内部的和谐。

叶韬(省乡镇企业局局长):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民族地区制约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制约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的内在因素1.经营者素质偏低。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一些少数民族形成了较为保守和封闭的观念。在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对于经商、开展旅游活动存在一定顾虑。调查发现,广西乡村微型旅游企业业主基本上男女各占一半,以年龄在25~54岁的青壮年已婚人士为主,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以初中文化为主,业主的交际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仍有部分人士不能用流利普通话与旅游者交流,仅有少部分人士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社区居民普遍缺少风险投资意识,创办微型企业的家庭数占当地家庭数量的很小比例,而即使创办了微型企业的业主,也有近一半属于比较保守类型,普遍缺乏企业家应具备的精神和素质,缺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胆识和气魄。2.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由于受经营者自身素质限制,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表现在旅游产品和服务定位不准,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落后,大多还停留在等客上门阶段。目前经营业务以住宿、餐饮为主,旅游购物为辅,旅游交通、娱乐相对缺乏。④由于普遍未形成专业化市场分工,这些业务多以组合业务的形式存在,通常以“住宿+餐饮”,“住宿+餐饮+旅游商店”为主要形式。业务联系方式以电话、名片为主,而利用电脑进行业务管理的较少,可以开展网络预订的就更少。3.经营资源缺乏。乡村微型旅游经济资源缺乏集中表现在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目前大量的乡村微型旅游企业以非正式组织的形式存在,大部分未履行工商登记手续,无法以合法地位享受政府部门提供的资金、技术和信息服务。大部分乡村微型旅游企业是个人或是家人、亲戚一块投资经营的家族式企业,而与不具有血亲关系的人合伙经营并不常见,租赁经营的比例就更低。这种家族经营模式下,基本上靠家族财力、人力维持现有的经营水平,排外经营不利于外部资金、人力资源支持。微型企业所在家庭在当地经济地位大部分处于中等水平,相对于农村较低的收入水平,加上缺乏其它融资方式,能够用于投资的资金相当有限。受农村土地使用权相对固定,流转权缺乏的影响,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往往只能依靠住宅作为经营场所,有限的土地资源使扩大经营面临较大困境。从微型企业业主的创业前的经历来看,虽然相当部分曾具备与旅游、经营管理相关的工作经历,但面对日益成熟的旅游者,业主仍难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二)制约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1.政策因素。近年来旅游开发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们观念变化快,对新政策的需求旺盛,而政策的更新变革相对滞后,日益显得僵化、繁琐,缺乏针对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的合理、明晰、协调、稳定和公平公共政策。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对微型企业的重视不够,直到2011年才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在执行中偏重于批发零售业、特色种养业,在旅游领域尚无实施细则;政策缺乏执行力和稳定性,社区居民对政策的理解和信任程度较低。另外,对于已出台的政策,落实与否,落实的好坏取决于落实政策的部门和执行者。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运转不规范、不协调,办公设备陈旧落后,以及政策执行者由于自身的态度、素质和能力方面等原因,消极、被动、低效地执行政策,已成为政策执行的主要阻力。2.制度因素。制度是确保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不利于微型旅游经济建立和发展。制度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扶农项目还很少,尚需加强优化乡村旅游投资环境和增强社区居民自我发展能力的制度保障;农民创办企业的准入制度方面,规定的进入门槛较高,申报程度复杂,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少,阻碍社区居民创办正式的微型旅游企业;土地使用权流转缺乏在落后乡村的成功实践,土地制度对企业和个人土地承包优惠方面有待加强;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对微型旅游企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十分有限,由于经营者缺乏正式的交易记录和信用记录,银行、农村信用社因贷款成本高、风险大等原因,普遍不愿意向乡村微型旅游企业贷款。3.市场因素。乡村旅游市场的良性运行需要深入了解乡村旅游者的需求,并将其作为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目前,乡村微型旅游企业高度分散经营,常常受制于资金、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和经营场所、设施的缺乏,无力承担来自市场竞争和新技术运用的巨大风险。分散经营难以与社会化大市场有效对接,导致市场上旅游产品结构性短缺,而在某些领域竞争白热化,大打价格战,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损害了自身利益,更导致旅游目的地形象受损,挫伤了农民发展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的积极性。另外,由于信息失灵而出现的旅游产品供需不平衡和旅游产品价格波动,进一步加剧了社区居民惧怕风险的心理,抑制了微型企业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部分经营户被迫退出市场,仅在“黄金周”等旅游旺季从事季节性旅游接待活动。4.其他因素。赢得社会各界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是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由于缺乏主动与政府、旅游消费者、旅游上下游产品供应商、旅游竞争者、金融机构、行业协会、民间教育培训机构、大学人才基地和媒体等相关群体的良好沟通,其生存环境并未引起关注。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地区虽然发展较快,但旅游领域的合作社大多数仍停留在“农家乐”协会层面,其运作由政府主导,所提供的服务与加入合作社的乡村微型企业业主的期望偏差较大,合作社后续发展面临现实挑战。

民族地区促进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建议

(一)切实加强政府扶持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职能1.制定政策和法律,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完善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相关法律法规。一是全面清理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微型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依法取消在用地、办理证照、收费等方面不利于微型旅游企业发展的规定,依法保护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加强约束和监督,防止违法经营、违章经营,避免破坏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二是制定针对性的优惠税收政策,真正实现对乡村微型旅游企业“扶上马,送一程”,如规定在创立的前几年内享受免税、减税政策,致力于减轻微型经济的税收压力和生存压力。2.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需要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氛围。针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在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针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要积极发挥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引导作用,注重发挥政府在信息提供、治理商业环境、对微型旅游企业进行对外宣传促销等方面的作用与功能。3.加强经营者教育和培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民族地区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经营者大多属于首次创业,其对于创业机会和风险认识不足。由于创业前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导致创业艰难,甚至创业失败的案例在各地较为普遍。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协同高校旅游专业,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创业知识培训,向当地群众传播一种正确的创业观,避免盲目创业。同时,解答他们对于创业方面的问题和疑惑,提高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存活率。针对已经创办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的经营者,政府应该关注他们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技能的提高,建议制定长期培训计划,帮助创业者获取新的管理、营销和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提升个人素质,提高经营管理能力。4.改变乡村居民思想观念,创立良好商业文化。通过教育转变当地居民保守观念,促进微型旅游企业发展,是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当前开展旅游扶贫的一大重任。政府部门应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使更多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保障新成长起来的乡村微型企业业主有比较良好教育背景。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创造良好的商业文化,宣传发展微型企业的各项方针政策,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鼓励群众进行学习、体现自身价值和自我实现的社会文化等,从制度、政策、思想等各方面改造整个社会;建立促进竞争的机制,提高人们的竞争意识。建立社会诚信机制,鼓励诚实经营,打击非法经营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5.引导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解决微型旅游经济融资难。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制定服务于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的金融政策。通过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微型旅游企业予以信贷支持,加快开发适应微型旅游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减少贷款限制条件,简化申请手续,增加小额信贷的数量,扩大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的融资渠道。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深入调研微型旅游企业财务状况、还贷能力和信用状况,优先对发展前景好、吸纳就业多,以及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的微型旅游企业开展业务,探讨农村地区以土地、房屋作为抵押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是否给予信贷的依据,以减小金融机构放贷的风险。(二)充分发挥民间旅游组织的作用目前,民族地区的微型旅游企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需要行业组织对微型旅游企业提供指导,成立相应的民间旅游组织是规范微型旅游经济发展的必要选择。作为沟通微型旅游企业与政府的桥梁,民间组织为微型旅游企业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提供技术咨询与诊断,代表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就政策、法律、市场、技术和金融等方面的问题与政府进行沟通,并向政府部门提交议案,供政府部门合理决策。单个微型旅游企业往往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在获取行业信息和维护自身权利方面不具有优势,可通过加入民间旅游组织,促进会员之间相互交流行业信息,促进沟通与合作,共同抵御经营风险。(三)加强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内部管理要实现健康发展,乡村微型旅游企业本身需要加强内部管理。首先,要依法注册登记,拥有规范的市场主体地位、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偿债还贷等,以利于其在交易中得到法律保障。第二,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应该找准自身的定位,明确经营特色。在受到创业成功者的刺激下,在经过充分考虑和调查的情况下,进行科学合理论证,听取专家意见,找准自身特色,避免盲目模仿,设计有特色产品和服务,从而在竞争中保持比较优势。第三,经营者应该努力加强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在电话成为预定业务的主要手段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电脑进行经营管理,开展网络营销,积极主动开拓客源市场。再次,乡村微型企业之间应树立合作的意识和理念,加强彼此间合作与交流,通过共享市场与经营信息更好地把握获市场机遇。

作者:文军 单位:广西大学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微观行为主义与宏观整体主义的结合统一对于微观层次的行为分析与宏观层次的结构分析似乎是自社会学诞生以来永恒的话题,具体到企业社会学的研究,这就需要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结合起来,本文提出的“过程的行为—结构”分析方法正是从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主义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而建构的综合性研究视角。在企业社会学研究中,无论是微观个体主义,还是宏观结构主义,完全依靠某一面向是无法实现此学科所要达到的既有经验指导意义,又具系统而全面分析力和解释力的目标。面对这一困境,“过程的行为—结构”研究视角对此可以作出重要的弥补,实现微观个体主义和宏观结构主义的结合统一,这是在继承和发扬韦伯、吉登斯曾采用的“行为—结构”的综合分析视域等理念发展而来的。

2.横向特定场域与纵向历史变迁的结合统一“过程的行为—结构”研究视角引入“过程的”理念也是探讨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必要面向,主要包括三层含义。(1)强调在历史的变迁中。强调历史的维度是对以往企业社会学研究缺陷的必要补充,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制度主义只是注重了其相互关系的横截面,而缺乏关注历史视野的纵向过程演变和分析。对于企业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不仅应当研究企业的当前阶段构成和状态,而且应该研究不同历史阶段企业的生存发展资料信息等等。(2)注重在特定的场域中。注重特定“场域”和“情景”是社会学研究的优良传统,但是在企业社会学的研究中往往为了追求普遍性和概括性的分析力和解释力而予以忽略,“过程”视角的引入,能够对于特定情境、特定时空和特定关系的事件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探讨,尤其对于“偶然性事件”的把握和剖析常常会有“意外收获”,“过程的行为—结构”正是在特定情境中而展现出对于“抽象的因果分析”的超越,从而迈向偶然的、现实的和实践的分析方式,最终实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融合。(3)侧重在联系和运动的状态中。这是相对于理性经济行为和结构分析共同的局限而提出的,采用“过程的”理念就是以一种灵活性和生动性的姿态充分发挥社会学所擅长的描述和解释功能,使其成为探讨“不同条件下”的企业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力工具。

3.个体理与社会制度结构的结合统一纵观以往企业研究的理论基点都是建立在对纯粹经济理论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如马克思认为“企业不只是为了利益而存在的微观经济体,而是由丰富内容构成的‘经济系统’”,韦伯也从家庭、氏族、伦理、宗教、法律、政治和制度等不同层面探索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反击古典经济学思想最激烈、最有力的要数经济史学家卡尔•波兰尼,他摒弃了任何经济决定主义的思路,他指出,不能放弃企业理性经济运行的面向,企业不仅包括规则、制度等社会因素,还包括根本性的科学生产和理性计算,他们同时构成了企业实践运作。“过程的行为—结构”则有机地结合个体理与社会制度结构,系统、全面、真实地了解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新视角的应用与实践企业是经济系统中的组织,具有经济属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多种属性,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探讨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和模式需要研究视角的“系统全面性”。“过程的行为—结构”正是这样一种综合性分析范式,在重新解读传统经济学思想魅力的基础上,实现微观行为主义与宏观整体主义、横向特定场域与纵向历史变迁、个体理与社会制度结构等三方面的结合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深化体制改革,逐渐放松对于公有制企业的控制和管束,民营企业已经逐渐成为了国内外自由竞争市场的重要力量。在农村,随着乡镇企业的改制转型以及乡村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使得乡村民营企业成为企业社会学研究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过程的行为—结构”研究视角也成为探索乡村企业与乡土社会互动机制和模式的有效工具。

1.乡村生活与乡村企业“过程的行为—结构”的研究视角从微观的乡土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入手,探索和剖析乡土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方式、乡土社会网络、道德伦理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与乡村民营企业的生产运作所呈现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状况。在实践运作中,乡土生活的诸多因素深深地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运营,同样,企业的生产运营也对乡土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2.乡土权力与乡村企业“过程的行为—结构”研究视角从中观的乡村政治结构维度分析乡村政治与企业管理的相互作用模式,运用社会学中的制度、结构、功能、流动以及文化等基本概念来剖析乡土权力与企业管理的互动关系。是否拥有乡土权力或受到乡土权力的庇护,往往成为乡村民营企业生产、管理和运营的关键,反之,乡村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也是决定乡土权力转向的重要影响因素。

3.乡土变迁与乡村企业“过程的行为—结构”研究视角从宏观乡土社会变迁维度探讨乡村民营企业在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制度转轨的大社会背景下的生产发展逻辑。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诸多传统的制度和规范都被破坏,而新的规章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国家政策的转向、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及社会舆论力量的突生都对乡村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运营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宏观背景下,乡村民营企业通过在实践中的“适应”与“对抗”,将其乡土性和现代性进行有效整合,较为迅速地实现企业的转型,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生存发展路径,这对于我国乡村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工程技术人才;乡镇企业;家电维修;信息技术

总书记曾明确指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实际上就是实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农业的工业化、企业化,农村的城镇化,使农民成为和城市居民具有平等身份的社会成员,最终实现整个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现代化。

在目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平台。党和政府为促进广大毕业生就业而制定了新思路,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成长成才,实现自身价值。

建设新农村,涉农专业大学生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他们将成为直接服务三农的生力军;从湖南商务职院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工程技术专业大学生服务新农村也大有作为。该校是直属湖南省供销社的涉农特色学院,不负众望,近3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有近40%学生直接就业农村。在校园特色文化的熏陶下,电子与控制技术系、信息技术系等工科专业的学生也主动选修涉农课程,大批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工程技术专业大学生服务新农村的意义

(一)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需要

大学生服务新农村仅靠涉农专业学生是不够的。作为工程技术专业大学生也要自觉、主动、积极地以自己的科技成果、知识创新和涉农人才的培养来服务、解决三农问题,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技术专业大学生是科技、信息的重要传播者,能把实用技术和高校的科研成果直接带到乡镇企业,能把机电设备安装、维修技术直接带到农民家庭,能把信息技术直接传授给农民,这对于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工程技术专业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有利于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长期在校园生活,对社会生产实践知识了解甚少,虽然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有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不如乡镇企业的一般技术人员。到乡镇基层,可以真切和客观地了解国情、民情,真正地融入社会,只有在实践中磨练,才能在现实工作中增长本领,应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

(三)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

工程技术专业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与成才。大城市、大企业,技术人员相对饱和,毕业生不一定马上就有用武之地;乡镇及乡镇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价值。有志青年应该树立长远目标和责任意识,把到农村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才的开始,脚踏实地、全身心投入到人才兴农“接力”赛跑中,更快地适应环境、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为在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先机、打下坚实基础。

(四)贯彻落实“三支一扶”计划的需要

工程技术专业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也是贯彻实施中组部、农业部、联合制订的“三支一扶”计划的需要。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支持乡村,以工促农,使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实现以城代乡统筹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我国农村地域辽阔,情况十分复杂,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农村电工、家电维修、信息管理缺乏大量工程技术人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他们能够利用自身的外界关系,给农村带来更多的科技、信息、项目和资金,从多个层面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新农村建设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现状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2008年11月5-6日,湖南省乡镇企业局、农业产业化服务局邓慈常局长调研考察郴州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时指出:“要把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来抓,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一)乡镇企业工程技术人才缺口很大

从我国农村发展情况来看,乡镇企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及质量要求的提升,乡镇企业日益显现的技术创新能力低的问题已严重制约着其进一步的发展,据统计,作为我国乡镇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主体的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工程技术人才仅仅占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6%左右,这远远不足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而对技术创新帮助不大的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则几乎占了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70%。与发达国家的员工素质结构的倒金字塔型相距甚远。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素质结构分布是相当不合理的,迫切需要工程技术人才。

(二)农村家电营销及维修人才缺口大

从2008年12月1日开始,财政部、商务部《家电下乡推广工作方案》在湖南等14个省市实施,农村家电将会成倍增加。从中国家电维修协会了解到,近年来,农村维修人员技术不过硬,人手短缺是家电售后服务比较突出的问题。很多维修人员只经过简短的培训,素质参差不齐。如许多维修点中会维修变频空调的维修员都不到1/10,大部分维修人员没有进行过专业培训,只能维修极其简单的故障。村民购买家用电器后,维修也成了一大难题,急缺家电维修工的情况在全国农村是一个普遍现象。据统计,农村家电维修人员的缺口在几百万以上。

(三)农村信息技术服务人员缺口大

信息产业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大了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力度。在推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进程中,推进“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应用到户”,需要妥善解决好信息“上天”、“入地”这两大难题。所谓的“上天”,指的是帮助农民及时把信息到网站上;“入地”指的是大力开发农村电脑、可视电话等终端产品。以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农村电子信息产品的安装、调试、管理人才缺口很大。

三、建设新农村,工程技术人才大有作为

(一)工程技术人才是乡镇企业的中流砥柱

21世纪的我国乡镇企业将在更加开放、要求更高及竞争对手更多更强的市场环境下展开公平竞争,以谋求新的发展。正如所有企业一样,未来我国乡镇企业也一定会朝着网络化、灵活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企业组织形态转化。这种组织形态下的企业间竞争的焦点仍然是争夺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湖南商务职院02级电气自动化专业1班的陈少华毕业后到湖南省桃江县连河冲乡水泥厂当了一名电工,他运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引进并消化变频技术,应用于电机,每年为厂节约电费50多万元,被评为技术创新能手。该校03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2班邓军号毕业后到湖南省益阳市长春乡电容器厂当上了一名技术员,通过技术革新,现任技术主管,并在单位兼任培训老师,每年培训农民工达50多名。

(二)农村家电维修、服务前途光明

我国各省市在工商部门的领导下,正在建立农村家电维修服务长效机制,大力推行“维修联络站”、“推荐维修单位”、“维修咨询服务站”、“维修咨询服务指挥中心”等维修服务现场,实行“维修服务到农村”、“维修服务110”活动服务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在农村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该校02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3班刘小青在湖南省宁乡县喻家坳乡开办“长虹电视特约维修站”,每年招收3个以上农民学徒,提供上门服务,凭借信誉和服务质量,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该校0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4班的唐新民在家乡湖南省衡阳县木山乡卫星电视安装业务,现开办了3家连锁店,聘请了6名员工,凭借售后服务和终生保修的优势,年收入达8万元。

(三)农村信息技术服务方兴未艾

我国农村正在实现“三网合一,三站贯通”,促使科技信息畅通地到达千家万户,即创办科技网站,开通科技110热线电话,搭建科技短信平台,实现互联网、电话、短信的“三网合一”;各县科技局正在设立科技信息服务总站,在产业协会和乡镇设立服务分站,在村和产业大户设立站点,三站保持数据链接和双向互动,实现总站、分站、站点的“三站贯通”。 该校03计算机应用专业2班的黄超良在湖南省浏阳市葛家乡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乡信息服务平台,为全乡提供信息服务及网络维护,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肯定。该校04级计算机网络专业1班的周志平毕业后回到家乡湖南省邵阳县长乐乡和3个朋友合资开了一家网络服务公司,专门负责网络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现有员工30多名,业务也扩展到了相邻的几个县。

四、服务新农村,高职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能力需要加强

(一)具备心理承受能力

学校应该系统地为他们开设就业指导课,积极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客观地评价自己、冷静地进行择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尤其是要帮助他们树立从基层做起,在艰苦环境中磨砺成才的就业成才观。

(二)有较强的为新农村服务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以及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三)明确知识、能力的职业性,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

湖南商务职院是供销社系统的高职学院,在一般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解决新农村生产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明确人才类型的技术性,具有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

高职工程技术相关专业学生的工作内容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并具有创新能力。

(五)明确高职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去向的基层性,要有适应农村环境条件的能力

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工程技术相关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要适应在农村的工作要求及工作环境。

五、结束语

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学生是作为一个整体,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所拥有的热情、信念、精力、学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农村、基层的历练过程,可以造就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年轻干部或技术骨干。青年大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无论是对国家、对农业、对农村、对农民,还是对高校、对个人都是一个多赢之举。

参考文献:

1、曹洪谦,牛振华.京郊乡镇出口企业发展之路――打造集约化“破冰船”[J].投资北京,2007(12).

2、赵继新,吴永林.京郊乡镇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研究[J].乡镇经济,2006(7).

3、申培轩.乡镇企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0).

4、曾宪奎.论乡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