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木工程学习计划

土木工程学习计划

土木工程学习计划

土木工程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土木工程 地方本科院校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扩大高能力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包括本科和高职在内的高等学校。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纲要”中“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

“卓越计划”己经明确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主要特点、具体措施、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这给试点专业在遵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前提下制定各校该专业培养标准留下了创新空间—包括校企合作、课堂教学等实现培养目标的规定方式之外的创新。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于2010年启动“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班”计划,并于2012年获得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本专业经过三年的摸索与建设,逐步建立了系统的土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并培养了一批经过坚实的工程实践训练,并且能够胜任本专业项目策划、工程设计、施工技术、项目管理与研发等工作的具备优秀基本技能的后备工程师。

二、准确定位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培养目标

卓越工程师培养分为应用型工程师、设计型工程师、研究型工程师三类[1]。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的工程师,主要在本科阶段培养;设计型工程师,主要指从事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的工程师,主要在硕士阶段培养;研究型工程师,主要指从事复杂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的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在博士阶段培养。

西南科技大学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具有“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鲜明办学特色,“土木工程”专业是四川省特色建设专业,也是四川省“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在校本科生3000余名。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领域70%以上是施工企业,岗位以技术员、技术负责人或主任工程师、项目经理为主。

本校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工程师,培养基于基础理论教育,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厚的专业知识与良好的综合素质,拥有较强的土木工程意识、工程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意识与拼搏精神,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继续学习能力,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土木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

三、探索合理的培养模式

教育部新近推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提出了采取“3+1”模式实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谓“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教学进程三年内完成以理论教学为主、专业实践教学为辅的课程学习后,第四学年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以工程技术与实践能力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实践训练的一种新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西南科技大学结合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对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与能力结构进行了细化和量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专业基于“3+1”模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在“3+1”模式基础上,按照“2+1+1”方式进行培养。大一、大二,卓越工程班学生与一般本科生一起进行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其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工具性知识,并与其他同学共同学习进步成长。大三,卓越工程班学生进行专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较为广博的专业知识。大四,进行 校企联合培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掌握企业专项工程技术知识,达到培养工程实际工作能力及综合设计、研究能力的要求。

校内培养阶段。校内学习阶段的培养要求和培养模式,由土木工程专业指导组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本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要求、培养模式、培养计划、教学方式,并由专家组审定。校内专业知识培养采用引导式教学方式,实行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企业学习阶段。安排累计1年以上时间在企业学习、实习和做毕业设计(论文)。由专业指导组与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导师,共同制定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先进企业文化。企业学习阶段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

四、几个创新点

(1)卓越工程师师资队伍。土木工程专业从学历、职称、企业挂职、科研能力等方面遴选专任教师,要求专任教师必须同时具有较高学历和在企业、设计院、研究所工作经历以及中级职称。专业课程专任教师应具有到相关生产单位实习锻炼的经历。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要求以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为主。

(2)导师制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班实行全程导师制,每位导师指导的1名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课程和研究方向,逐步进入导师的科研工作,强化科研能力与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

(3)校内培养按照通识、大类、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设立课程体系,体现厚基础、宽口径、交叉复合的特点,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了解更多专业背景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专业培养。

(4)遴选优秀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实习实训效果。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以及毕业生就业方向,择优遴选适合本专业实训的合作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以保证学生能得到系统的、良好的工程实训,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能顶岗工作,毕业后,企业优先选择优秀人才留用。

五、结束语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副巡视员赵琦表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研究制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标准,为“卓越计划”培养提供依据。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桔指出,省属院校的积极参与将会有力地推动“卓越计划”的实施,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西南科技大学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探索定位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特色目标,建构卓越工程师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复合标准,推广实践锻炼,探索新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逐步完善,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与实践的一个小分支。

参考文献:

[1]陈金陵,梁桥,彭利英.教学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初探[J].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74-180.

[2]张厚先.地方本科院校卓越土建工程师培养标准的若干问题[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15-18.

土木工程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

土木工程专业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主要培养从事道路、机场等工程和房屋、桥梁、隧道等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养护等技术和研究工作的工程人才[2,3]。培养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是对土木工程领域提供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和技术保障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程设计、短期的实习为辅的教学模式已显现出诸多的弊端,不能适合卓越计划需求的培养目标。本文提出以“卓越计划”为导向,进行新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探。

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普通教育的转变,同时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招生和就业均发生了较大的变换[4]。生源数量增多但质量相对下降,本科毕业生已经从过去的以科研、勘察设计单位为主要的就业方向改为主要面向小型设计公司、施工单位、生产单位和工程管理等单位[4,5]。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少人工作后即被派往国外,在国外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或工程管理,也有不少人为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明显大的多样性,对人才职业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在具有多样化,除具有传统教育所注重培养的设计创新能力外,还应具备管理、公共关系、社会协调、自我推销、通力合作等能力素质,具备有较强的经济意识和效益观念及竞争意识[6],是当前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现在的用人单位主要以企业为主,尤其是以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或私人企业为主,而企业从本身的效益出发,他们最希望得到的人才是不经过再培养或短期培训就能够立即发挥作用,独挡一面的熟练技术人员。这对高校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出的工程师应达到以下目标:适应土木工程领域的需求,为中国特色的土木工程建设发展服务;具备“走出去”的国际化服务意识和能力,为土木工程领域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保障,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具备长远战略眼光,能够高瞻远瞩,培养坚实的后备人才梯队,以满足未来发展需要,适应和引领未来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

二、构架“2+3+3”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的频繁往来,社会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宽专业知识面、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土木工程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市场对该领域的人才需求要求更是多种多样。一方面国内外人才市场结构的复杂多样,用人企事业单位类型增多;另一方面,各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在强,除具有传统教育所注重培养的设计创新能力外,工程管理、公共关系处理能力及社会协调等均因具备,工程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经济意识和社会经济效益意识,具备较强的市场经济观念及行业竞争意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业务范畴要求即多样又严苛,人才类型已不再是一一对应的供求关系,社会化、市场化用人模式成为主流。培养复合土木工程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应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培养方案,并定义以满足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为培养目标的“市场导向型”培养模式。

“2+3+3”模式提出用两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本科基础课程学习,用3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及及实验课教学,用3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课程设计及在教学基地上开展实习并开展工程实践与毕业实习,根据理论知识结合工程实践完成毕业设计。

通过实施“2+3+3”模式,强化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时间超过教学计划的三分之一;通过实践,加强工程应用,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培养过程中,注重课内课外教学实践的结合、学期与假期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强化工程实践、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

强化工程实践。就是将零散的实习、课程设计及走马观花式的工地参观式实习整合到工程实践中,实践周期延长至3个学期,长时间有效的实习锻炼学生的实际操纵能力。企业实践环节顶岗实习是“卓越计划”培养目标要求的重头戏,按照“2+3+3”模式,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须在企业顶岗实习累计一年,以各勘察设计单位、设计公司、施工单位、生产单位和工程管理等单位为依托,按培养大纲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收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制订工程实践学习阶段培养方案,完成企业文化认知、工程技术与工艺训练、施工项目管理训练、项目建设与运营管理训练及毕业设计与答辩等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与企业的无缝链接,利于就业。企业学习阶段安排在第三、四学年及暑期,成绩考核由学校和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共同完成。

同时,学校和企业应共同打造一支新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经验,联系工程实际生动实在地体现学以致用。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实际现场,用现场实践完善课堂理论。通过企业培训加强学校一线在职教师工程实践技能,让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第一线,主动学习实践,收集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工程经验,完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际能力结构,不断了解本专业当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时补充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课堂上教学可有针对性企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由企业推荐的技术专家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兼职教师,进而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三、适应新形势需求,完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7]。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

课程体系设置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锤炼,现有的课程体系已经过长期考验证明,具有其自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合理性。原有的课程之间互相协调,课程与教学环节结合密切,主要课程及专业构成的课程体系不能随意改动打乱,但看根据新的培养目的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面向卓越计划的土木工程课程体系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力学综合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结构实验、课程设计、校内外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力学综合实验是专业基础内容,包括力学模型的建立、力学求解过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实验的基础;材料力学是力学实验的具体应用和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充分认知和研究,是主要认的核心内容;结构实验是发展结构理论和计算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发现设计问题的主要手段,通过结构实验课检验结构理论的正确与否,也是鉴定结构质量的直接方法,鉴定各类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基础。课程设计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课程评价等。实习的作用有验证自己的职业抉择,了解目标工作内容,学习工作及企业标准,找到自身职业的差距的一种手段,并能使理论知识变成实际操作,学以致用。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组织管理和社交能力,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

在依然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前提下,需要重视和加强的是对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即在保证原有主要课程的条件下,可适当增加工程管理、环境保护及经济与法规等方面的选修课,如工程运行管理、经营管理、造价管理和施工管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以及经济与法规等方面的选修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管理意识、经济意识、法律意识和效益观念。同时,需加强实用技能的训练与应用,在实验成果整理、课程作业、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各教学环节中,应强化计算机应用的训练。

此外,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学生的“双证书”政策,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为工作后考取注册类的职业资格证书做好充足的准备。

对校企共建课程,应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大胆进行课程改革,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将企业需要的知识、关键的技能、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面向共建的过程控制装置,将过去的单纯实习变成到企业完成系列实践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林健. 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11(6):18~20.

[2] 许明,刘在今.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08, 27(2): 21-23.

[3] 刘勇健,吴炎海等.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0, 19(6):13-17.

[4] 方从严, 梁有峰, 吴庆. 土木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综述[J].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2005, 13(2).

[5] 孙世国.21世纪土木工程发展趋势刍议,北方工业大学学报[J].2002(4).

土木工程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赤峰市城市建设规划及建筑业人才需求现状

2003年4月20日,赤峰市新城区建设隆重奠基,新城区总规划面积148平方公里(最初是27平方公里,这是2012最新数据);2008年赤峰市桥北新城即红山区桥北组团改造、开发展开,桥北组团规划总面积27平方公里;松山区北城组团于2010年8月18日正式奠基,规划总面积11.3平方公里.赤峰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功能日益完备,市政建设规划、设计、施工急需大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笔者到赤峰市人才交流中心对土木工程专业做市场调研得知:近五年,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呈扩大趋势,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并且有逐年上升趋势,需求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平均每年为120家,需求人数平均为700余人.赤峰市政建设为土木工程专业带来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在机遇面前,如何为赤峰建筑市场输送大批应用型人才?这对赤峰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提出了挑战.

赤峰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赤峰学院自2005年开办建筑工程、工程造价专科专业,2011年新增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所属建筑与机械工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0人;博士1人,硕士9人,在读硕士1人.按照《赤峰学院2012年学分制改革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总体方案》,突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厚基础、重应用”的办学理念,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1定位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应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更新教育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融入赤峰、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确定适合赤峰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我院土木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并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构建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基于模块学习和案例学习的课程体系

2012年4月7日,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指导规范宣讲会在内蒙古科技大学举行,按照《高等学校土木工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要求,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即知识体系分为工具知识体系、人文社科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专业知识体系四个方面,对于前三个知识体系土木工本专业指导委员会没有细化,土木工程专业专业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按照《高等学校土木工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及《赤峰学院2012年学分制改革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总体方案》要求,结合赤峰经济及建筑业发展要求,在进行广泛的社会与市场调研基础上,制定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院各类教学资源,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探索构建基于模块学习、项目学习、案例学习和问题学习的课程体系.土木工程专业专业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知识领域就是基于模块的学习、核心知识单元就是基于项目的学习,知识点就是基于案例和问题的学习.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八个知识领域,即模块组成:(1)力学原理和方法;(2)专业技术相关基础;(3)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4)结构基本原理和方法;(5)施工基本原理和方法;(6)计算机应用知识领域;(7)专业方向必修课;(8)专业方向选修课;前六个模块的核心知识单元107个,即107个项目,知识点425个,即425个案例问题,前六个模块是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地下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等专业方向共同的必备知识,第七个模块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选好专业方向后必修的课程,最后一个模块是学生的选修课程.基于模块学习、项目学习、案例和问题学习的课程体系;即“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厚基础-以专业基础课为平台,包含在6大知识领域即6大模块中,主要包括21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注重基础知识学习,涵盖“大土木“专业基础的核心知识.宽口径-以专业方向为口径,土木工程专业主要有建筑工程、岩土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工程等七个专业方向.根据赤峰经济发展及赤峰建筑市场需求,在与北方建筑设计院、赤峰市建筑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行业专家论证及市场调研基础上,我院设定两个专业方向: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宽口径即以专业方向为口径,包含在2大知识模块中,即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要打破传统土建学科课程的构架,按照建筑业市场需求来重新组合课程,以实践活动为纽带,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建筑业追求绿色环保理念的今天,我们通过调研得知目前建筑业市场急需掌握有关保温技术、节能技术、电气自动化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对于部分课程进行了调整,及时将相关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如建筑节能技术、建筑保温技术、抗震设防等.另外,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如建筑制图中画法几何的教学内容单独列出、将建筑制图与计算机制图相结合,土力学与工程地质相结合,基础工程课程单独列出,这样调整既突出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又保证了相关课程教学的衔接,同时避免了教学的重复.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要求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土木工程专业的实用性和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从业教师应该是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第一,要设立“双师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资金用于“双师型”教师学习进修、教学实践、社会生产实践.近两年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做了很好的尝试,以建工系为例,学校鼓励并在资金上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试等.第二,应制定培训规划,坚持派出与请进并重,加强与地方合作,鼓励教师与业界联系,派出教师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以丰富教师实践知识,提升教学能力,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实现培养目标.第三,采取聘用建筑行业专家作为我院兼职教授,如聘任赤峰地区建筑一线、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赤峰市中城建北方建筑设计研究院、赤峰市建筑设计院、赤峰市建筑科学研究所的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建造师等7人担任我院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土木工程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贾艳东(1969-),男,满族,辽宁凌海人,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杨华(1966-),女,满族,辽宁锦州人,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辽宁 锦州 1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7;批准号:辽教发[2012]130号)、辽宁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实验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74;批准号:辽教发[2009]141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017-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土木建筑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必须研究、实践行业内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培养体系和检验培养体系实施的效果。为此探索适合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生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与发展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土木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及实施的现状

1.理论教学

多年来,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内容变化不大,知识体系相当稳定。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又编写并实施了《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从而使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更加明确。教学方法与手段除了增加多媒体技术之外,理论教学过程与工程师培养尚存差距。同时,不管是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学校,都不愿、也不太敢打破原有的理论教学体系,具有个性的理论教学严重缺乏。[1]

2.实践教学

(1)实验。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多数按课程的教学进程随课安排,各课程实验之间互不联系,实验目的也仅仅为了理解、掌握知识,了解材料性能,实验内容简单、不全面,学生对实验在工作中的用途缺乏系统了解,完成实验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要求和取得好成绩。实验学时少,致使实验教学项目明显少于实际工程的实验项目。实验报告缺少与工程试验的联系,使得学生的认知标准与实际应用有差距。[2]这种教育形式不利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

(2)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多年来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均为虚拟题目或模仿实际工程。课程设计题目单一,设计步骤程式化程度高,致使一些非专业人员认为学生的设计雷同,学生抄袭更方便。涉及课程设计指导的图书也雷同的多,致使学生的课程设计方案单调,变化少,不利于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工程师培养形成了差距。多数毕业设计的题目尚可,但由于是模拟实际工程设计,学生对设计的质量缺少责任感,使得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设计存在差距。这都不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

(3)实习。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实习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实习经费20年未变,不利于实习的安排;二是工程现场存在危险,发生事故后施工方责任巨大,使其不愿意接受学生到现场实习;三是行业单位未形成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意识,也没有行业单位必须配合学校完成学生实践培养的机制。以上总总,导致学生对实际工程的组织设计缺少直接接触,对施工技术的认识不够深入,实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施

1.制订符合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体系应以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规范为依据,保留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养需要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4,5]在原培养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行业不同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学生兴趣及未来计划的发展去向增加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相适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特色培养。增加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方案见表1。

2.培养体系的实施

(1)选择纳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无论什么性质的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是针对所有学生。对于辽宁工业大学,其对象应该是该专业整个学生群体排名在前20%~30%的、学有余力的学生,不打破所选学生的原所在班型,这样可以通过纳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学生,使更多学生受益。学生的选择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确定学生后,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完成培养计划的情况要建立淘汰机制,淘汰比例一学年可以为5%~10%,也可以根据其他未纳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的学习情况,一学年补充所选学生数的5%~10%,这样有利于督促学生的学习和指导教师的指导。

(2)选择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行业单位及行业单位的指导教师。这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关键。目前我国的行业单位未建立起与学校一起培养学生的意识,国家也没有对行业单位参与高校学生培养作出相关规定,因此应首先选择对卓越工程师计划感兴趣、有科技创新意识的行业单位。该单位指导教师的选择也应主要考虑相关人员的责任心、技术水平。优先选择有国家注册资格的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指导老师。[6]同时,学校要与行业单位一起建立校外指导教师的考核与付酬机制,国家的相关部门也应参照其他国家的做法制订有关政策促进行业单位主动参与学生工程师能力的培养,保证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顺利进行。

(3)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培训。根据目前的高校运行机制,教师的理论与研究能力相对强一些,但实践能力相对不足,因此,校内指导教师应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比如辽宁工业大学目前安排有教师专业技能竞赛、选择教师到企业锻炼等。校外指导教师业务能力较强,但多数由于忙于业务,缺少进一步学习、领悟基本理论的时间,因此可以利用高校的图书馆、教师、实验室等资源加强校外指导教师基础知识的提升,使其更具理论底蕴和创新意识。

(4)增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执行力度。增加的理论教学的内容可以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增加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利用周六、周日以及假期多数行业单位不休息的时间安排实践教学。增加的实践教学要能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要切实参与实际工程,可以与实际工程同步。比如去向为设计单位的学生要在设计单位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该单位正在设计的工程项目的全部或部分设计任务;去向为监理单位的学生要在监理单位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该单位监理工程相关规划的制订及参与相关监理工作;去向为施工单位的学生要在施工单位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该单位施工工程相关施工组织设计的制订及参与相关施工技术工作,也可以参与企业相关工程的技术创新。增加的试验环节要与工程试验和创新试验相结合。2009年开始,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合省教改项目对土木工程专业实验进行了工程化改革,利用开放实验、创新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接触、认识工程试验和科研试验的内容与技术,培养学生工程试验与创新的技能,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了保证执行效果,增加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成必须要有行业单位指导老师的参与(见表1)。毕业设计虽然不是新增加的教学环节,但其指导应与其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执行一样,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外指导老师的作用,才可以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5)建立对纳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生的考核机制。对学生的考核是保证学生培养效果的基本机制。要根据相应的方向、培养项目考核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效果。考核结果也是学生淘汰的依据。

(6)培养体系调整。经过2~3年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实施摸索,根据对学生培养效果的评价,需要不断调整培养体系中内容设置、执行方式的不合理之处,使培养方案更优化。

三、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除了满足本科培养要求之外,必须按照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以及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培养。培养层次应主要为本科――“工程学士”,其次为少量的工程硕士。特别要注重工程能力的培养。因此,建立与实际工程紧密联系的培养体系并能严格执行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金陵,梁桥.教学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2010,6(11-12):35-39.

[2]贾艳东,刘红艳,毕重.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实验教学体系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0,(5):9-12.

[3]董倩,刘东燕,黄林青.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77-80.

[4]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陈长冰,胡晓军,夏勇,等.卓越工程师计划中核心能力的培养探讨――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6):

土木工程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确立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基于人才培养的经济性,人才培养的方向、数量和结构由社会需求决定[5]。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满足现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的市场需求。目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分化和纵深发展,要求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更加专业化,而土木工程学科各专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又要求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为此,通专结合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予以体现,具体表现为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其次,基于人才培养的社会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是单纯的“经济人”,而是具有全面及较高素质的公民[5]。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且协调一致,讲求社会公德,注重群体意识,这要求人才培养具有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健康的体魄,在培养目标中体现为对政治思想、德育及身体素质的要求。综上,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强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特点。在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的前提下,根据各高校自身的专业条件和现状,结合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从政治思想、德育、身体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几个方面明确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土木工程大类专业明确提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即“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强体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分四个方面[4]。第一,政治思想和德育方面。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逐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热爱科学,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具有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和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第二,知识结构。课程学习包括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结构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与工程实践结合的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各个环节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使学生成为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的现代科技人才。第三,能力结构。具有进行土木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合理选择常规工程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正确实施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对土木工程进行监理的基本能力,对建筑物、构筑物进行鉴定、加固、维修、检测及处理工程质量事故的初步能力;具有在工程技术工作中正确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查阅各种文献获得信息,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并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能顺利阅读专业外文书刊和技术资料,初步具有听、说、写的能力;了解土木工程的相关法规。第四,身体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要求,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加强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改革

教学计划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文件。学生基础是否扎实,专业口径是否宽广,教学计划是关键。在四年学制下,仅增加专业课程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既会造房子又会修路、架桥、挖洞的“通才”。拓宽专业并不意味着增加专业选修课的范围,而应当以加强基础为根本原则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同时为实现土木工程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应改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和融汇贯通的能力。

(一)及时修订教学计划

美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数、理、化等课程和部分基础课(必修)比例一般占30%左右,部分学科基础课和学科方向课的比例约占40%,设计和实习的比例约占10%。例如: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要求学生完成数学33学分,物理16学分,化学10学分,占总学分(180学分)的33%;斯坦福大学,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占总学分的36%;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数学16学分,自然科学20学分,占总学分(125学分)的29%;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数学15学分,物理8学分,化学4学分,占总学分(128学分)的21%。此外,美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特别注重力学类课程的学习。例如:密歇根州立大学,力学类课程17学分,占总学分(128学分)的13%;佛罗里达大学,力学类课程26学分,占总学分(131学分)的20%;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力学类课程21学分,占总学分(135学分)的16%。总体来看,美国高校土木工程大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数理化和部分基础课占总学时的比例大都在25%~30%[6]。可见,教学计划的修订应在“强基础、宽专业”方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目前国内开设土木工程大类专业的院校四年内的总学时一般控制在2500学时左右,公共平台课(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人文社科选修课)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80%,约2000学时,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较为充裕。能较好地满足强基础的土木工程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需要强调的是,基础课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重在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础教学不仅应从专业教育的需要来考虑,还应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为宽专业的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实际情况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结合社会的需求,培养能满足、适应市场需求及其变化的土木工程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外土木工程大类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的设置大都由公共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组成,专业方向课由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和工程法律四类课程平台组成。总体来看,在土木工程大类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中存在的特点是:国内院校专业课比重相对发达国家专业课比重小、专业基础课比重大,存在重基础、轻专业的趋势。从培养体系上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相关院校工程技术类课程相对较多,工程管理和工程经济类课程相对较少,工程法律类则更少。这与传统的“重技术、轻管理”思想有关。另外,国内的培养计划及体系中的实践环节是专设的,有别于国外实践融于课程教学的方式,实践性教学效果有待提高。鉴于各部属院校大都划归教育部或地方政府管理,具备较强的行业办学特色、专业课程围绕某一特定行业设置。如原铁道部所属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以铁路工程为主,原交通部所属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分别以公路工程和水路工程为主,原建设部所属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以城镇土木工程建设为主等,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还不充分。最后,课程体系中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也应有所体现,以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目前的状况下,各高校应在课程体系设置及其优化上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化、创建具有特色的、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三)选取合适的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的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教材大都偏重于纯理论,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不够直观。其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不能与国际接轨,一些国际通行的做法,如FIDIC、QS、CM的规范惯例在现有教材中少有体现,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建设是当务之急。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水平,及时引进新规范、新理论和新观点,将科研成果补充到教材中,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可视技术(多媒体)进行教学。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要组织学生参观设计和施工过程然后进行分析和讨论。这样,既可以用较少的课堂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

土木工程大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至少应在某一专业方向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在未来从业范围内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反映土木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能否符合市场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大多数高校对专业实践教学十分重视,并构建了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在35周左右,且按认知规律大致分3个层次:专业启蒙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综合实践。为更好地培养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应从专业基础课开始,将实践融于课程教学,特别是专业课教学,因为专业课是保证培养效果的重要途径。此外,为保证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基地的类型也应配备完善,同时教学过程中应配备齐全的教学资料,如现场录像、专业软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