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治理论文

乡村治理论文范文精选

乡村治理论文

乡村治理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讲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经验和理论认识上的不足,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社区参与的方法,以期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借鉴。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内涵

1985年,墨菲(P.E.Marphy)的《旅游:社区方法》一书引入了“社区参与”的概念,2009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颁布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将居民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关怀对象之一,并把居民参与作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突出了社区参与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社区参与是指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物与公共活动的规划、决策、执行、监督与评估等环节的过程。因此,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应理解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通过各种方式和行为,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环节和相关层面,并且在其发展中获取相应的利益,以保护当地环境和维护传统社会文化,促使旅游地和旅游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核心体现在参与的内容和目的两方面:居民获得参与社区旅游发展决策的权利和公平获得旅游收益的机会。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是体现社区因素和居民意志的有效机制,包括了旅游规划、旅游经济活动、环境保护以及社会文化维护等多方面内容,它更强调把社区作为旅游规划和治理的核心,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和开发理念。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2009中国乡村年”,更掀起了乡村旅游开发的热潮。在乡村旅游深度开发过程中,社区参与是实现其良好发展的保障,同时也符合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初衷。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积极意义在于:第一,乡村旅游之所以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要害就在于它具有和城市景观完全不同的“土生土长”的乡村自然、人文景观。就自然景观而言,当地居民是它们的拥有者、保护者,所以绕开当地居民参与而进行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是没有生命力的;就人文景观而言更是如此,如田园风光、农事活动、风土民情等,这些都是当地最生动、最鲜活的乡村旅游资源,而当地居民则是它们的重要载体,通过当地居民的参与,才能使这些无形的精神资源得以展现。第二,当地居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决策治理,获得旅游收益。收益的提高会极大地促进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情,这种支持与友好的态度,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第三,当地居民通过各种形式对乡村旅游的参与,会无形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生态保护观念和环保建造的意识。为了更好地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他们会自觉保护当地的生态景观,美化环境,同时会更注重保护当地的乡土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当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地社区参与发展不平衡

少数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开放的地区,乡村旅游起步较早,乡村利用本地的旅游资源,引导社区居民全面有效地参与到旅游开发、治理、规划、经营中去,实现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乡村处于摸索阶段,采用的是组织参与的模式,部分居民参与其中,主要从事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如为游客提供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品等。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旅游的发展完全是一种政府行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进程较为缓慢,在比较偏僻落伍的地区,乡村旅游更是毫无社区参与可言。可以预见,这些地区的旅游业,最终会随着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不断加剧而逐步衰落。

(二)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程度偏低

社区全面有效地参与乡村旅游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参与的规模上,应是全部居民,起码是大多数居民的参与;在参与的内容上,指当地居民全方位地参与到当地旅游业发展中,包括旅游业发展的规划、决策、治理、经营和当地的环境保护及文化的维护与传承;从参与的目的来看,居民不再仅以就业、增加经济收入为单一目的,考虑到他们今后的发展,居民还视环境保护、维护传统文化为己任,最终达到自身、社区、当地旅游业三者的共同发展。

目前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来看,社区参与程度和层次普遍偏低,多数地区主要表现为少数居民开展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真正在旅游决策、治理等方面的参与少之又少。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第一,政府部门一些拥有决策权的各级领导,对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参与的积极意义认识不足,理解不透。认为只是简朴的农民个体经济行为,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利益、需求,在旅游开发决策中多采用“一言堂”的作风,未采取任何措施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全方位参与。第二,从当地居民角度分析,由于旅游治理者或规划人员在制定一些对社区产生重大影响的旅游规划时,常将社区居民排除在外,强化了社区居民不愿参与乡村旅游的意识。他们认为开发旅游是政府行为,是为公司谋利,进而有意无意将自身与旅游发展隔离开来。第三,由于农村居民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整体素质较差,客观上限制了他们的参与。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1.当地农民直接利益受到损失。乡村旅游开发中居民最关心的莫过于利益分配,尤其是经济收入的分配。但由于农村居民参与程度低,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在资源利用上,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可利用资源,在旅游开发以前是当地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源,其使用权归农民所有。当旅游区进行规划后,这些资源即变成景区治理部门所有,而景区在经营中所得经济利益没有或很少分配给当地居民,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同时在将这些资源使用归属权转让给旅游企业时,政府或村委会未能使农民获得最大利益,甚至个别地方出现权钱交易等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其次,在就业机会上,目前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各地大多数旅游项目是以委托经营、承包、经营权转让或租赁承包的形式委托给一些外地开发公司开发与经营,而不是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大量外地人的涌入与参与,使乡村旅游区的旅馆、餐馆及纪念品经营等被外地企业所垄断。这样的结果,造成当地居民被排除在经营决策之外,就业机会大大减少,并使部分旅游收入通过工资和商业利润等方式流向外地,致使当地居民丧失了在旅游活动中应得的直接经济收益,同时也削弱了“旅游扶贫”的效果。

2.当地居民间接利益的丧失。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所获得的利益除了经济利益外,还包括环境利益和社会文化利益。环境是当地居民长期生活、生产的场所,一旦遭到破坏出现生态问题,会首先危害到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乡土文化是当地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的归属,然而随着旅游的开发会被城市文化所同化。没有了良好的环境和独特的文化,便失掉了发展旅游的“灵魂”。当地居民不是参与的主体,甚至根本无法涉及旅游开发的规划、决策等工作,由于开发者指导思想和治理上的原因,旅游开发中往往存在着重经济利益,轻环境和社会影响的行为,进而使当地居民间接利益得不到保障。

(四)社区居民对参与旅游活动的态度淡漠

由于当地居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得不到保障,却还要承受环境破坏、正常生活秩序受干扰和价值观念受冲突等不利影响,目前乡村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对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态度淡漠甚至产生不满抵触情绪。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研究表明:一旦社区居民产生这种消极情绪,会极大地影响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甚至导致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失败。例如印度海岸旅游地Goa,因当地居民不满旅游者带来的种种不便,向游客散发敌意传单,并演变成向政府施加压力的消极行动。可见居民参与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成败。

保证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有效性的措施

(一)政府应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转变职能

假如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既是利益的主体,又是政策的决策者,必然造成乡村旅游收入不科学合理的分配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会大大降低乡村居民的“参与度”。所以政府要由包揽一切的主导作用,转变为在以当地居民为主体乡村旅游开发中发挥引导、调解、监督等作用。政府应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处于中立地位,积极营造发展的良好环境,保障居民的参与权,规范居民参与的行为及过程,处理好开发商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成为他们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二)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推动作用

当地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内涵及重要意义,提高重视程度。政府通过制定实施各项鼓励扶持政策,例如通过贷款、补贴、税收刺激等措施,调动广大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并给他们创造多层次的参与机会和就业岗位。当乡村居民在经济收入和就业等方面得到平等的利益分配,就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和热情,乡村旅游才能真正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加强培训以提高乡村居民参与的能力

如前所述,乡村居民受教导程度低,文化素质及综合素质差是造成他们参与程度不高、参与意识淡漠的另一重要原因,所以必须加大对当地居民的培训和教导的力度。通过整体培训,普遍提高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参与意识、商业意识、竞争意识;通过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当地不同类别、不同人群参与乡村旅游的能力,从基本的旅游服务和经营到高层次的旅游治理与决策,保证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参与到乡村旅游活动中去,使当地居民真正成为旅游业的主体。

综上所述,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目前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欠缺,但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要确保当地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必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富群.居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9.5

2.胡志毅,张兆干.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2009.4

3.王琼英.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及保障机制.农业经济,2009.11

4.潘秋玲,李九全.社区参与和旅游社区一体化研究.人文地理,2009.8

5.彭敏,付化.中国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9.1

6.何婉.浅议我国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09

乡村治理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当前,在金融危机下,乡村旅游已成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要害角色。乡村旅游能否长远地抓住当前的发展契机,本项目组认为乡村旅游应该由传统的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详细说来,应处理好乡村旅游本身几个相互矛盾、相互关联的问题:一、乡土性与现代性;二、物质性与精神性;三、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最近,国家旅游局对外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月份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033.19万人次,同比下降4.42%;过夜旅游人数392.44万人次,同比下降10.82%;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27.69亿美元,同比下降18.99%。作为弹性消费品,旅游行业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比较密切,在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旅游消费较为旺盛。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全球旅游市场正进入寒冬时期。但是,整个旅游市场并非铁板一块,根据《经济日报》2009年2月1日的报道,乡村旅游正成为居民欢度春节的重要选择。许多乡村旅游点、温泉度假地、滑雪度假村等预订爆满。乡村旅游已成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要害角色。

乡村旅游在金融危机中所面临的发展契机并非偶然。黄洁根据心理学家荣格(CarlGustavJung)的情结理论,认为乡土情结是引发乡村旅游的根本动机。2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城市居民其实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蕴藏着贴近自然、贴近泥土的渴望。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的速度慢下来了,人们的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也随之慢下来了,人的心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怀疑、犹豫之后会变得从容、淡定。在这种时候人们开始有时间回过头来观察、反思过去的生活,重新思索生活的意义。乡村区域优美的自然景观、清新洁净的自然环境、淳朴的乡风民俗、独特的农家情调都在吸引着城市居民疲惫的身心。

尽管乡村旅游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返观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对乡村旅游能否抓住机遇,我们尚无法作出肯定的答复。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目前乡村旅游点大多处于初级阶段。在金融危机下如何发展我国乡村旅游?本文认为,乡村旅游地大多环绕城市、与中央城市交通联系便捷,具有观光、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导等不同功能,是非凡适合“短期休闲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在金融危机下,政府方面应加强规划,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投入,经营者方面应不断创新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提高服务质量,这是目前发展我国乡村旅游的根本途径。详细说来,应处理好以下几个相互矛盾、相互关联的问题:

一、乡土性与现代性

毫无疑问,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属性。,保持乡土性应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等现代性对乡土性的侵蚀。但是我们也注重到,过度强调乡土性、强调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并不符合游客的审美心理。虽然城市居民是为了体验乡村的乡土味而来,但是作为本身已经高度现代化的人,对乡村生活本身必不可免的落伍方面无法容忍。城市居民心中的乡村是诗意的乡村,与我国现阶段真实的乡村距离遥远。乡村旅游点如何在真实性和理想性之间定好位,是关系到其未来发展的根本问题。为此,政府要加强治理和引导,在建筑风格改造、公共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方面提供支持,把以上公共设施设计成与农村的乡村性和谐的形式,如麦秸垛式的停车场、豆栅瓜架下的餐厅、拱顶绿坡式的垃圾场等等。

二、物质性与精神性

目前,我们注重到,全国各地、市相继推出了旅游消费券,这些消费券可以到某些指定的乡村旅游点使用。南京、江西的某些地、市还特地推出了专门的乡村旅游消费券。消费券一般和现金套用,在给游客以实惠的同时,也确实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各地现在正在蓬勃开展的自助摘草莓活动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是,我们还应该注重到,文化灌注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要害。假如乡村旅游点仅仅以物美价廉的农贸市场样态存在,那么是不会长远的。乡村旅游本身应该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乡村旅游的内在价值及附加值都经由文化表现出来。精神资源永远是用之不竭的,源源流传的各种神话、传说、诗歌、故事、谚语、谜语、歇后语等民间文化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传奇色彩。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当然,这里的文化概念非常宽泛,不仅包括音乐、舞蹈、雕塑等狭义的文化范畴,也包括手工艺品、方言、饮食、历史遗迹、建筑、宗教、服饰等都可被视为文化范畴。纵观国内外乡村旅游胜地,无不以文化特色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石。

处理好乡村旅游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关系,是提升旅游品位的要害环节。在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方面,有以下几种类型的资源可以挖掘:一、节事活动;二、饮食文化。乡村旅游节事活动的主题是否具有特色,是能否产生吸引力的要害所在。饮食是旅游重要的六要素之一。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挖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古代菜谱;2、文人诗词;3、地道祖传。

三、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要处理好乡村旅游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关系,本项目组认为应强调乡村旅游的休闲审美功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乡村旅游的经营理念与模式,实现乡村旅游由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大多还停留在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水平上。实现乡村旅游由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本项目组认为当前应抓住金融危机契机。

首先,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旅游工作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造,加强对乡村旅游点卫生环境的整治,同时注重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对乡村旅游加大投入不失为当前政府加大投资、拉动内需的良策;二是要加大统筹治理力度,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

其次,乡村旅游点本身应抓住契机,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和治理水平。实现城市和乡村生活的对接,本项目组认为目前应充分利用农民工资源。金融危机下,大量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农民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农民工阶层和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作为农村与城市的连接者,对农村非常了解,对城市生活也有非常深刻的体验。假如对部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行乡村休闲旅游治理人员岗位职务培训,不仅对推动乡村旅游的治理规范化、提高乡村旅游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解决当前金融危机下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乡村治理论文范文第3篇

推行“六个一”巧解“六个难”的办法,使干部学习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县级领导班子的水平和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主要做法是:

1.每月办好一份《学习月报》,破解“学习无载体”的难题。2006年起,县委中心组拨出专门经费,组织精干人员,办了一份内部的《学习月报》。主要开设“精彩语录”、“学习辅导”、“工作交流”、“时政看点”、“理论前沿”、“学习心得”等1O多个栏目,每个栏目各有侧重,特色分明,比如“学习辅导”对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和方针政策进行提问式解答或点评;“精彩语录”反映中央、省、市领导对某项工作的指示精神和独到见解;“时政看点”选登中央、省、市最新的时事信息和政策导向;“学习心得”栏目选登开展工作的经验体会或调研文章。通过举办《学习月报》,中心组成员既能了解到理论方面的最新热点,又能学到实践方面的特色经验,中心组学习达到了“可学、好学、易学”的效果。

2.每月开设一次自主讲座,破解“学习欠主动”的难题。中心组坚持每月开设一次自主讲座,每次由一名县委中心组成员讲课。自主讲座的课题先报县委中心组审核,内容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各乡镇、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也可列席听讲,使讲座既达到增强中心组成员理论实践能力,又起到推动工作的双重效应。自主讲座把中心组成员推向了展示理论学习水平的前台,实现变“听人讲”为“自己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两个转变,增强了领导干部自觉学习、调研和思考问题的主动性。

3.每月赠送一本经典好书,破解“学习难持续”的难题。中心组在成员中积极倡导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气,并结合学习主题,每月向中心组成员赠送一本观点新颖、说理透彻、指导性强的经典好书,激发大家的学习原动力。2006年以来,先后给中心组成员赠送了《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理论热点面对面》、《执行没有借口》、《世界是平的》、《中国的新革命》等书。中心组成员在集中学习结束后,纷纷利用晚上或节假日的时间“充电”学习,做好学习笔记,使学习时间由8小时以内延伸到了8小时以外,学习地点由办公室延伸到了家里。

4.每月剖析一篇特色文章,破解“学习缺深入”的难题。安远县委中心组要求中心组成员每月要写出一篇学习重要理论文章的心得体会或反映安远工作的调研报告,在学习会上进行详细阐述,做好笔记。对于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做到每季一抽查、半年一检查。比如,今年中央有关报刊刊出《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后,中心组组织成员对这篇文章进行学习剖析,写出体会文章,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内容和特点的理解和把握,增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乡村治理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休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红色旅游、自然景观旅游、乡村旅游等成了人们旅游的首选。而大学生旅游已经成为了一支新生力量,在乡村旅游中,大学生占相称大的部分。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与乡村旅游的关系,并提出开发对策。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自然风貌、人文景观以及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欣赏农村风光、体验生产劳作、了解风土人情、考察学习“三农”知识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随着人们对旅游价值的认可

度加强以及农村旅游自身发展加快,大学生已成为农村旅游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大学生偏爱乡村旅游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整体相比而言,乡村旅游较之于其他旅游方式,由于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水平较低、当地旅游景点实行无门票或低价门票、往返距离短、无旅游中介费等原因,整体旅游消费支出较低,这非常适合大学生无收入或收入甚微的经济状况,此亦成为大学生进行旅游行为的最主要前提。

(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因素。乡村地域广大辽阔,乡村文化种类多样,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为广大大学生进行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乡村旅游能让旅游者在观赏农业景观的同时能够了解农业、农村、农民的依存关系,并在采摘、捕捞、耕耘以及农村建造改造等方面的实践中获得农业劳作的机会,从而体验农事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等。这些旅游内容能够满足大学生了解乡村真相、增长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等高层次的旅游需要。

(三)心理因素。大学生生活、学习于高度城市化、现代化的城区社会中,没有过多机会真实接触遥远的乡村,故而会产生对自然的呼唤,对回归自然、亲近乡土的渴望;同时,由于大学生所参与的乡村旅游大多属于高校中某些学生团体或社会中某些非赢利性组织所组织的专门以大学生为客源的旅游团队,学生本身有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感和更安定感。这是大学生进行乡村旅游行为决定的促成性因素。如“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黄草坝活动即是非赢利组织“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专门为在校大学生所组织的活动。在2009年“十一”期间,该会组织了四个团队赴四个旅游地进行了为期五天的乡村旅游。

二、大学生乡村旅游的形式

乡村旅游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传统观光型、都市科技型、休闲度假型等旅游类型。其详细形式主要如下:

(一)赴偏远乡村欣赏风光,同时兼顾在当地进行社会实践。这种方式包括观光、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等活动。“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黄草坝活动即是此种类型。在活动中,大学生们不仅欣赏到了当地的风景和民俗,而且参与了为村民采收白云豆、改造道路、为村民修建公厕等社会实践活动。

(二)观光各种主题农园。其一为大学生前往观光购物型农园进行旅游活动。观光购物型农园开放成熟的果园、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摘菜、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其二为参观农业公园。农业公园系指在公园规划建造和经营治理思想指导下,将特定农业区设计出有服务区、景观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的公园式的农业庄园,让游客领悟农园中栽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农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及流程等。

(三)参加探险野营。这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野营设施设备如帐篷、睡袋、求生工具等在郊外等具有一定冒险行为的过夜、探险,在享受大自然的宁静、野趣及神秘的同时进行身心的考验与锻炼。

(四)参观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村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园林建筑、文物古迹,是重要的农村旅游资源集结地,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常常举行的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亦能招来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

(五)参加专题民俗节庆游。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这种旅游方式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的收获季节的专题农事节庆和传统节日节庆活动,即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三、大学生乡村旅游的特点

乡村旅游是大学生们偏爱的一种旅游形式,并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消费能力层次底。农村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水平、当地旅游景点收费、往返距离、旅游中介费等方面的情况决定了大学生在农村旅游中消费支出相对较低的特点。以“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的活动为例,整个过程支出含往返路费、五天伙食费、住宿费(为零)、景点入场费(为零)、保险费、后期光盘制作费、通讯手册制作费等全部费用才一百五十元。

(二)学生自我组织性强。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参与的农村旅游都是学生群体的自发行为,与学校的行政治理机构没有直接联系。如“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的活动即是在没有任何学校部门过问的情况下由“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通过对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学生发放广告、进校设立现场咨询点宣传而促成的,学校行政治理部门并未参与。

(三)有一定的主题。大学生旅游由于其组成人员来源的固定性和其成员本身的高素质性,决定了每次大学生出游都有一定的主题,即在游览观光中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实践主题。如“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的活动的主题是“在观光中观察,在体验中为农民朋友服务”。

(四)出游距离较短。农村旅游区域在分布上的广阔性以及农村旅游景点内容上的相似性,致使人们能在离自己生活区不远的地方进行农村旅游。尤其是大学生的经济支出能力较弱,更决定了其选择农村旅游时会选择一些比较近的旅游区域。

(五)教导意义大。乡村漂亮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积淀,淳朴的民风,参与农业劳作和农村建造,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完善都有重要意义。

四、大学生乡村旅游的意义

(一)在体验中放松。适宜进行农村旅游的目的地一般受工业化影响较小,仍保持较原始的自然风貌村落形态,当地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这些城镇无可比拟的优势,为大学生游客返璞归真、放缓压力提供了优越条件。而高度专业化、现代化的农业公园,又能让大学生在领悟到科学技术对“三农”重要性的同时感触科技时代耕作的惬意。

(二)在新奇中学习。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内涵,致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赋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学生游客在新奇中参观这种平时难得一见的民间文化,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完善有重要作用。

(三)在交流中交友。大学生进行农村旅游一般结伴而行,很多时候还是在某个组织所组织下形成的旅游团队。在旅游过程中,由于大学生游客好动、积极、擅长交流等特点,旅途中容易与他人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从而实现在交流中交友的目的。

(四)在参与中成长。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旅游行为过程中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大学生在乡村旅游中能够体验到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并有机会参与适宜的农业劳动,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或专长用于支农项目,更是让学生有机会学以致用。这些对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发展大学生乡村旅游的对策

(一)主题有待强化。大学生旅游往往比一般旅游具有更高的层次需要。因此,为使每次旅行更符合这一功能需求,其旅游过程中必须确立更加明确的主题,如交友、与当地文化交流、了解当地某一农业生产情况或某一建造情况等等。同时,这些主题必须详细体现在旅游产品设计、服务、咨询服务等方面,促进旅游产品组合的灵活度,尽量提供参与性强、兴奋感强的乡村旅游活动与项目,突出游客和旅游企业、游客和原居民、游客和游客的互动,激发游客的主动性,实现活动主题与大学生的现实旅游需要相结合。

(二)活动中的组织分工、纪律意识有待加强。大学生出团旅游往往是一个年龄相仿、文化层次相仿、阅历相仿的团队,加上其出团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全程自我参与和治理,这就要求活动中必须加强组织分工的全员参与性和分工的科学性,在纪律上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如在“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的同学们此次赴大理的活动中,从出行前的宣传、联络、购买车票等,到活动中每个同学携带物品、天天值勤安排分工,从组织领导中的领队、生活委员、财务委员等职务分工到活动中每个同学参与的活动组别,都有明确到位的分工。但在活动过程中,由于个别同学纪律意识不高,领队和相关委员没有监管到位,导致有个别同学没有履行自己的分工职责,出现了擅自离队、不清扫卫生等现象。因此,大学生农村旅游必须实现旅游活动过程中工作分工与学生的实际意愿、能力相结合,分工与监管相结合。

(三)提高在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下对旅游目的地的改造与建造的参与程度。由于知识面宽、理论知识较强、专业广泛、乐于思索、勤于动手等因素,大学生在农村旅游过程中,完全可以更好地参与当地的改造和建造。如对传统的乡村环境进行科学改造提出建议、对不良的乡村生活方面提出改进意见、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合理规划、完善农村安防等等。通过这一方式,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结合,专业知识与学以致用的结合。

(四)有待积极争取学校及相关部门的宏观规划与微观指导。目前的大学生农村旅游总体上处于自由放任的阶段,学校没有过问,更没有监管,也没有得到相关旅游部门的指导,所以活动过程中具有不科学性和随意性。因此,在大学生农村旅游中,组织者应积极争取学校及相关部门的宏观规划与微观指导,在旅游项目、出行路线、组织分工、专业实践、安全保障甚至资金援助等方面建立咨询和获助平台,实现大学生农村旅游的自我组织与学校及相关旅游部门的官方参与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红,席岳婷等.旅游业治理[M].科学出版社,2009.8.

乡村治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商业模式的日臻完善,电子商务在乡村的资源发掘、农产品销售、城乡融合、农民增收等多方面展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以电子商务为抓手的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也面临着人才短缺、供给端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

关键词:乡村振兴;电子商务;一二三产业融合

自2015年我国首次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写入中央1号文件以来,截至目前已经连续8年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写入中央1号文件,并在全国范围积极推广,由此可见一二三产业融合对于乡村经济振兴、促进乡村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互联网经济以来,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蓬勃发展,位于世界的前列。电子商务通过重新塑造信息对接、物质流通、资金流转等形式大大提升了生产力水平与生产效率,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乡融合与乡村经济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97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9.2%,行政村通光纤和4G的比例均超过了99%,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普及为乡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的信息化桥梁,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销售农产品、宣传乡村生态环境、展现休闲农业度假村多重功能,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变现、资本下乡、农产品供给侧优化、农民增收等,从而更好地促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持政策与现状

1.1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与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不仅对提高农村民众生活质量与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更是为深化电子商务在农村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社会的振兴发展,全方位提升国家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农村电子商务的创新性发展势在必行[1]。为支持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产业形成提供了重要保证。2020年5月农业农村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工作方案》,指出要发挥“互联网+”在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高效协同和产业化运营中的作用,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级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建立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2020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关于做好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强调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夯实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健全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壮大农村市场主体,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加快实施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使5G网络到2022年底实现区域性覆盖,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0%,加强农村资源要素信息化管理,深化农产品电商发展和就业创业信息服务,推动农村消费升级。2022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村电商的发展,加快落实保障和规范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用地政策,加快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建设,建立长期稳定产销对接关系,加强建设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大力开展农民工创业就业相关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就地创业就业。

1.2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人民日报的消息显示,十三五时期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由2016年的0.89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79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9.1%;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电商达1520.5万家,综合示范带动农村就地创业就业3600万人,累计带动618.8万脱贫群众增收。同时商务部2021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市场销售同比增长5.6%。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大量买家和卖家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聚集在虚拟的平台上,进而产生各种即时信息和过往记录,形成大数据[2],对于农户来说,能够有效突破信息与渠道的短板,对收入提升、生活品质改善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我国消费互联网浪潮中崛起的各个领域的互联网平台企业也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参与到国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战略中,布局农村供应链体系,助力农产品供给侧优化,协助农村场景内容化,同时给予农村电子商务展示位流量倾斜,加大农村电子商务的视频推荐频率及相关补贴。农村电子商务的成功运营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农村空心化问题,由于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农户返乡创业与就业,进一步促进资源发掘与产业融合发展。

2电子商务对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分析

2.1电子商务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电子商务不只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农产品,而是从单一行业向多行业模式相互融合发展的过程。电子商务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完成农产品交易,提升信息传播与渠道流通效率,实现农民市民的双重获利;通过电子商务形式对乡村资源禀赋进行展示与宣传,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乡村产业化融合发展会吸引外部资本进入,促进三生合一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村民自信心与责任感,进而有利于生态产业的形成。电子商务在其中发挥了纵向、横向、多向衔接的桥梁作用,有助于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互联网增强了三产间的凝聚力,让农户更容易做大做强农村综合产业[3]。

2.2电子商务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案例分析2.2.1山西省阳城县山西阳城交通便利,盛产蚕桑与瓷器,具有优质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底蕴。2020年山西阳城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农村综合示范县,在县域范围内进行各个乡村的资源发掘与整体规划,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大平台和高流量的特点,加强线上推广、品牌建设和数字化赋能,入驻携程旅行、飞猪旅行等各大互联网平台,积极推广阳城县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打造绿色生态旅游、红色研学游等个性化旅游线路,利用网络平台邀请网红参与旅游产品的宣传,聘请旅游博主拍摄视频、撰写旅游心得及攻略,积累流量,鼓励消费。山西阳城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将乡村美景、人文历史、生活方式制作成内容向全国甚至是全世界推送,对于当地经济增长、年轻人回乡就业创业、乡村长远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2.2三瓜公社三瓜公社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半汤街道汤山村,分为南瓜电商村、冬瓜民俗村和西瓜美食村,通过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形式深度发掘与经营体验式农业新模式。“南瓜村”为乡村特产的主基地,联动各个文创基地及乡村特产门店,开发各种特色商品和纪念品,通过线下门店树立品牌、线上直播转化、多平台运营等多种形式实现乡村产品销售多元化。“冬瓜村”为民俗文化体验村,设有民俗展览馆、传统手工制作馆、客栈、民俗、温泉度假等旅游服务业,打造以特色民俗文化旅游体验为主的第三产业模式。“西瓜村”由村集体共同出资,目前有80户民宿、60家农家乐、10家客栈,主打温泉民宿与美食经济,构成了新型的农村集体经济模式。三瓜公社充分发掘乡村资源,通过电子商务模式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对农村资源保护、农产品附加价值增值、服务业繁荣发展、农民增收及就业创业率提升等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值得全国乡村的学习与借鉴。

2.2.3对门沟村对门沟村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具有距离大连市区30min以内的都市近郊优势,通过资源发掘、品牌打造、节日策划成功将该村塑造成具有600万消费人口的大连市城市后花园。对门沟村首先确定樱桃与葡萄的精品农业定位,在此基础之上打造研学田、民宿、农业技术创业园等体验项目,通过“电商+文旅”的模式打造成大连的网红村。充分运用多矩阵的全网流量宣传本村农产品、文化及环境,对场景进行分享,与客户互动增加黏性,并对其进行服务跟踪和消费数据分析,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确定本村的品牌定位,从而加强核心功能区域、文创基地、手工坊的打造,不断创新村庄各种文化节与活动,实现了流量的转化与供给,实现互联网社交价值最大化。对门沟村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的从业村、乡村振兴的探索村,为巩固脱贫成果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3电子商务助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人才短缺问题严重近些年来乡村人口持续流出现象较为严重,人才短缺与人口老龄化并存的问题则更为明显。乡村的电子商务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有文化、会技术、懂营销、善运营与精管理的多种人才,在成果产出不高的大部分乡村地区该问题则更为严重与难以解决。3.2农产品供给端效率低下电子商务与互联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供给与消费的信息流通与匹配,特别是对于消费端的数据收集与精准投放技术日趋成熟,但是农产品供给端的产品优化与效率提升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农民与农产品从业者的产出与收入仍需持续提高。3.3政府财政扶持薄弱202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拓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新型特色农村产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在资金投入上,政府更倾向于产出价值更高更快的城市,使得乡村特别是较为落后的乡村发展滞后。

3.4缺乏特色产业大多数乡村对地域内的资源禀赋缺少挖掘与发现,难以找到适合本村域的特色产业形成良性发展,绝大部分乡村总会出现盲目跟风、照搬照抄、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自我成长中难以长远可持续发展,不易巩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

4农村电商助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4.1吸引人才入驻与培养强化加强在脱贫攻坚后兴起的新农民的技术培养,丰富理论基础知识,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各地村两委可根据具体情况,营造吸引人才入驻与资本进入的良好环境,培养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多类型后备力量,并进行免费的技术培训,同时积极进行乡村治理,为其打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与创收平台。只有打造出适合人才成长的空间与环境,才能够吸引人才入驻并且扎根生活,才有可能共同打造出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生命力的美好乡村。

4.2提高供给端效率,积极打造新型集体经济在乡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应坚持以农业作为基础,围绕充分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挖掘农业多重价值的核心,将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产业发展中[4],同时积极收集消费端信息与需求,根据需求改造和重塑供给端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方法。根据我国大国小农的现状,可以适当发展多种类型的新型集体经济,探索合理的商业模式,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可能性。

4.3加强对农村电子商务的财政扶持新型特色乡村产业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扶持政策,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资金、技术以达到产业稳步运转。乡村旅游、农村养老等新型特色农村产业,在医疗、道路、网络、电力、安全设施等各方面要求较高,需要政府重视农村的建设,在资金上给予农村更多的支持,制定更优的财政扶持政策扶持乡村并加以实施,并且在招商引资方面,政府要给予帮助,帮助其将更多资本引入乡村,实现资本转移,确保互联网经济在农村顺利发展。

4.4开发特色产业乡村开发特色产业,要发掘村域资源禀赋与人文环境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围绕创造优质产业链与供应链体系,打造出具有自己乡村特色的新产业,提升产业附加价值,突出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带动村民形成合力,积极探索新型集体经济的构建形式,形成内驱力才有可能吸引人才入驻与资本进入。通过互联网技术与电子商务平台赋能,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互联网架构,提高特色产业的价值与效益,实现产业振兴。

5结语

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应对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等前所未有重大挑战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的压舱石,以农业农村本身为主体,电子商务赋能,发掘乡村资源、培育特色产品、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产业融合、推动乡村长远可持续发展仍然是今后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作者:高飞 佟若铱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电子商务范文2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电子商务可以创新农产品的营销模式,打破农产品交易中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为乡村振兴战略持续赋能。东北边疆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生活着大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居民,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同时各地经济联系密切,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返乡创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成为民族地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1],民族地区乡村治理遵循着“主线—结构—平台—补充”的内生逻辑[2]。近年来,东北边疆地区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增速明显,农产品网销规模不断扩大,提升了东北边疆特色产品的品牌效应,吸引了部分人才返乡创业,为东北边疆地区的人们带来了较大增收,推动了东北边疆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于东北边疆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电子商务的国际化发展逐渐成为东北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同时,东北边疆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为电子商务的国际化发展打造了坚实的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东北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人均收入较低、电子商务企业数量较少,制约了其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因此,东北边疆地区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针对性地发展电子商务,顺应电子商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1现状与问题

防范金融风险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经济新要求[3]。东北边疆地区毗邻俄罗斯、蒙古和朝鲜等国家,是我国重要的贸易枢纽,具有战略价值。电子商务的日益发展与普及,大大促进了东北边疆商品贸易的快速性与多元性增长,外资利用效率提高,交易额逐年提高,增速快,意味着东北边疆地区仍具有巨大的国际贸易潜力。平台生态化是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核心趋势,具体表现为众多行业性小平台依托某个大型电子商务平台所集聚的海量用户资源,快速打通行业上下游,改造并形成新的行业生态系统[4]。但是,东北边疆电子商务总体发展较为缓慢,与有些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大多利用现有的电商平台,缺乏自身的创新性,并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在销售过程中,由于物流成本较高,制约了其销量的快速提高,上下游产业未能形成良好的对接模式,导致效率较低。此外,在开展农产品的电子商务活动中,一些农民仍秉持传统观念,无法接受新兴变革,不少人仅将其作为实现盈利收入的手段,缺乏必要的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电商发展难以实现更深层次的突破。由此可见,东北边疆电商规模快速增长的背后,仍然出现了困境及薄弱环节,导致难以快速推动电子商务的国际化发展。东北边疆电子商务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发展滞后及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由于长期重视重工业的发展,东北边疆地区巨大的农业生产力与消费潜力并未得到充分释放,农业经济无法与电子商务发展有机结合,发挥强劲动能。一方面,东北边疆处于中国边疆地区,从全国范围来看,经济体量与增速落后于很多地区,发展未能有效融入国际格局中,造成一定程度的滞后状态。从城乡协同发展视角来看,东北边疆未能充分与东北中心城市协同发展,长期的城乡二元发展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北边疆经济体系的运转。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因素,电网基础设施开发难度大,核心技术相对落后,电网覆盖面积有限,部分地区信号较弱,已有基础设施建设老旧,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制约了其构建高效的电商国际化发展模式。

(2)地缘环境复杂且缺乏完备的交通运行体系。东北边疆地区相对偏远,快递存在不包邮现象,电商的起步阶段受阻,难以实施进一步的国际化发展。东北边疆地区存在物流设施断层、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相较东北中心城市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东北边疆地区相对落后,甚至存在缺乏基础物流设施现象。近年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此类问题得到缓解,但仍存在功能和布局方面不合理的问题,物流网络无法协同发展。由于东北边疆在交通与物流方面的弊端,难以实现供应链的有效整合,厂家配货成本较高,产品采购及发货困难且缺乏专门的电商仓储基地。在产品流通上,物流运输时间长,缺少完善的冷链技术,无法保障农产品的冷链运输和环保要求。

(3)人才流失严重及国际商务人才极为短缺。由于传统农业收入相对较低且农业易受天气和市场诸多因素影响,导致东北边疆农业方面专业人才数量较少。那么,如何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成为互联网+农业电商模式的关键抓手。首先,农业电商基础薄弱,农民并不具备专业的电商知识与技能,对互联网+电商模式的关注度不够。一些农户即便自行开始直播电商的运营,也会由于直播配套设施硬件条件不足、技术技巧匮乏和直播方式单一等问题达不到预期效果。其次,有关部门对国际商务人才培训扶持力度有限。培训开发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使用大量资金,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相关人才培训的数量和要求远超预期,造成对培训工作经常是一次性和快速性工作,缺乏长期规划与执行力度。最后,针对电子商务的国际化发展,更是人才缺口较大,实操性较弱,国际商务能力不足。

2国际化发展策略

(1)强化东北边疆的国际化信息网络建设,形成互联网+农业新业态。加大电子商务信息化建设,扩大电网设施规模,解决东北边疆电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保证电商国际化发展的开放性与快捷性。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着重注意对原有设施的更新换代,智慧化改造原有电商服务中心,符合电商基础设施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运作要求。根据基础设施的实际情况,秉持长期思维,合理运用资金,有针对性地构建信息管理系统,保证东北边疆信息化建设落地并见效。通过电商平台直接对接农产品的销售,灵活应用现有的电商平台,将传统的农产品线下交易转至线上进行,凭借各大物流公司进行配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产品的滞销问题。此外,抓住直播电商契机,加强电商的国际化发展培训,提高国际商务能力,强化东北边疆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扩大销售范围,衔接中心城市,对接农产品供需情况,应对农产品供需失衡问题,有效保证相关地区的农产品供应。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及时供应就显得更为必要和重要。东北边疆的国际化信息网络建设,是满足东北边疆电子商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推动地区电子商务国际化的多样性升级和创新性发展。

(2)推进国际化物流体系建设,打造绿色供应链。我国过去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积累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大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严重[5]。为满足效率高、成本低和服务好的需求,建立东北边疆电子商务仓储基地是应对方法之一,商家通过批量运输的方式,实现对商品的规模化和标准化运输,可以缓解配件成本高而效率低的问题。在加大对国际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注重提升数字化水平,针对供应链中的诸如仓储、运输和配送等环节都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支持,有助于促进东北边疆电子商务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农业电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为了在互联网+农业电商模式中使农产品在长时间物流运输过程中保证质量,满足电商服务中的标准化要求,应提升冷链运作管理水平,需要在物流运输的全过程加大对冷链技术的监管[6]。在互联网+农业模式中,绿色供应链的建立是其最为关键的一环,在生产制造、消费流通和物流循环等环节都应形成绿色循环的经济模式[7]。绿色供应链的应用不仅能够促进更准确更快速的信息交换,还有助于对东北边疆地区供应链中的各个问题“对症下药”。互联网+农业的电子商务模式通过建立绿色供应链的举措,满足东北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经济、循环经济和电子商务三者之间的交互促进,迎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东北边疆电子商务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基于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建设与绿色供应链的应用,更能满足东北边疆电子商务国际化发展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3)“新农人”与“网红经济”规模化齐头并进,培养国际商务人才。“新农人”是指能够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工具进行高质量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并能够起带动、引领及示范作用的农业经营管理主体[8]。在瞬息万变的数字经济时代,“新农人”可以更好地抓住电商机遇,成为互联网+农业电商模式的领军群体。顺应时代的“新农人”群体,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农民收入,推动电商直播规模化的发展。通过电商网络培训,使“农人”转变为“新农人”,甚至是“国际化新农人”,竭力打造一支懂得国际商务和善于经营的东北边疆电子商务人才队伍。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优化人才结构。科学规划培训开发经费,避免不合理运用,对农户实行分类分批培训,按照培训效果,表彰优秀“新农人”代表,提高农户参加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嘉奖优秀电商示范点,组织农户亲身学习实践,真正理解互联网+农业的电商模式,在一轮培训结束后组织二次培训,实现人才培养与扶持的长期性与系统性[9]。另一方面,针对电子商务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培育其全球视野和长远认知,可以与高等院校对接,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并组织实践活动,提升人才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通过“新农人”队伍的打造,将“网红经济”引入东北边疆地区,“新农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将自家的农产品展示给消费者,适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吸引“粉丝”,增加销售量和销售额,在“新农人”的影响下,形成“网红经济”的规模化。“网红经济”有助于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力,增加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形成更多农业人才内生动力,投身乡村振兴,为电子商务的国际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构建高效的电子商务运营体系[10]。

3结语

为推动东北边疆电子商务国际化发展,需要对现状及问题进行客观分析,采取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发展对策,保证电子商务发展的协调性与长期性。实际上,这不仅是基于东北边疆地区发展的现状而言,还是当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时代所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农业的发展需要变革,东北边疆电子商务的发展仍存在缺口,国际化的基础并不牢固,这就需要强化东北边疆的国际化信息网络建设,形成互联网+农业新业态;推进国际化物流体系建设,打造绿色供应链;“新农人”与“网红经济”规模化齐头并进,培养国际化电子商务人才。由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东北边疆地区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提高国际商务能力,通过电子商务的国际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作者:周波 郑世林 单位:大连民族大学

电子商务范文3

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电子时代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跨境电商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我国跨境电商在1999年开始萌芽,并且迅速发展。2013年之后,跨境电商呈现“井喷式”发展,交易总量逐年上升,增幅较大,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近两年来,在新冠肺炎的影响下,我国传统外贸发展缓慢,而跨境电商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呈现“逆势增长”。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统计,2020年,跨境电商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69万亿元,同比增长31.1%,成为货物贸易增长的有力支撑;2021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达到1.98万亿元,增长15%;其中出口1.44万亿元,增长24.5%。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从2013年的3.2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4.6万亿元,年均增长26.3%,成为稳外贸的重要力量。跨境电商的发展潜力巨大,关于跨境电商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因此,有必要对当前跨境电商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这样不仅能对当前跨境电商的研究现状有基本的了解,还可以从中找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趋势做出判断。本文将通过梳理相关的文献,对关键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希望能发掘有待研究的问题和领域,提出未来研究的新方向,为学者们研究跨境电子商务提供参考。

二、跨境电商发展的相关文献综述

本文选择使用CNKI数据库来检索文献。中国知网CNKI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数据库之一,涵盖资源丰富,面向海内外读者提供CNKI源数据库、外文类、工业类、农业类、医药卫生类、经济类和教育类多种数据库。其中综合性数据库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文论全文数据库。CNKI能够反映出数据的准确性,具有广泛性、权威性和操作性。因此,本研究在2022年5月使用CNKI数据库中的中国博士、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之所以选择此两类数据库,是因为研究们一般都具有更高的学识,研究能力更强,研究结果更准确且令人信服。通过对关键词“跨境电商”的检索,共有1052篇学位论文,其士论文19篇,硕士论文1033篇。其中主要主题是“跨境电商”的论文有457篇,主题是“跨境电商平台”的论文有67篇,主题是“电商企业”的有51篇,主题是“影响因素”的有29篇,主题是“营销策略”的有29篇,主题是“商业模式”的有51篇,主题是海外仓的有23篇,主题是“发展战略、策略、优化研究”的有144篇,主题是“电商物流”的有22篇,主题是“消费者”的有23篇,主题是贸易便利化的有15篇。这说明研究者们已经从各种角度对跨境电商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从学位授予年度来看,跨境电商的研究始于2014年,数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在2020年达到峰值(见下图)。这主要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近年来国家各项政策的鼓励和支持,跨境电商交易规模逐渐扩大,学者们越来越关注跨境电商,对其研究也越来越多。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但是我国跨境电商业务却不降反升。在新冠疫情影响下,预计未来对跨境电子商务研究的文章数量仍会持续增加。由于有关“跨境电商”的学位论文文献数量较多,笔者从中筛选出与本文研究关联度、可信度更高的文献。通过将主题锁定在“经营策略”、“发展战略”、“优化研究”,“影响因素”,并将学科选定在贸易经济领域,得到101篇学位论文(见下表)。根据学位授予年度排列论文数量,分别是2021年(9篇),2020年(22篇),2019年(29篇),2018年(22篇),2017年(19篇)。为了确保研究的前沿性,本文进一步缩小研究范围年限至近三年,通过全文筛选和质量评估,排除“供应链管理”、“消费者行为”、“运输优化”等研究,最终得到36篇期刊。通过对文献进行研究,最终从研究区域、研究视角、影响因素、现存的问题和发展策略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研究区域(1)国际区域所选文献中,国际区域主要集中在东盟(宋海霞,2021,丁元龙,2019)、俄罗斯(ANNA,2019)、日本(Yukakimuca,2010;冯萌,2019)和吉尔吉斯(Nurislam,2021)与跨境电商C的发展。宋海霞(2021)对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发展潜力进行了实证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2013年-2019年东盟各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中人口数以及双边交易距离的变动情况进行计算,得出中国与东盟各国未来跨境电商发展潜力巨大。ANNA(2019)剖析了中俄跨境电商贸易模式和贸易特点,探讨了问题和原因,最后提出发展对策。冯萌(2019)认为中日跨境电商作为中日贸易的新增长点,正以标准化、规模化、集群化趋势高速发展,并提出了发展模式和发展措施。Yukakimuca(2010)对中国和日本跨境电商消费者行为选择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平台运营模式的选择进行研究。Nurislam(2021)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吉跨境电商发展现状、问题和前景,并提出发展策略。(2)国内区域在中国国内研究区域中,研究的省份有广东省(黄娟,2019)、浙江省(韩珠林,2020)、辽宁省(张丹,2021),研究的城市有广州市(郑纯丹,2019)、杭州市(徐慧淋,2019)、宁波市(钟睿,2020)、重庆市(詹川,2021)。黄娟(2019)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构建了区域跨境电商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韩珠林(2020)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浙江省跨境电商与制造业产业集群进行协同实证分析,得出其协同关系还有较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间。张丹(2021)实证分析了跨境电商发展等因素对辽宁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郑纯丹(2019)采用跨境电商发展综合指数展示了广州综试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并为加快中国跨境电商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徐慧淋(2019)通过构建影响因素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于跨境电商行业的影响,据此为杭州政府扶持跨境电商行业提出针对性对策。钟睿(2020)分析了宁波市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和现实问题,从中央与地方两个层面提出政府创新经济管理职能的意见建议。詹川(202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影响重庆中小企业开展跨境电商的因素,并为重庆中小企业开展跨境电商提供科学的对策建议。

2.研究视角大多数学者们都是从中国宏观角度分析跨境电商该如何发展,也有少部分研究者们从微观层面对中国的企业的在跨境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战略进行了剖析。一些研究者们以某一家从事跨境电商业务的中小企业为例,研究其发展。通过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和波士顿矩阵等企业战略管理分析工具,对外部环境、企业竞争力以及企业自身的优劣势等做了详尽分析,并制定了企业发展战略(李宇航,2019;黄霞,2019;刘玲,2020;林淑理,2020)。毕馨予(2019)创建了跨境电商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软件,进行了实证分析。桑国荣(2019)提出传统贸易模式下小微企业面临四大困境,并对中国小微外贸企业跨境电商的发展对策建议。

3.跨境电商发展影响因素研究(1)跨境物流李洁(2019)利用软件对影响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发展的因素进行筛选,得出我中国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度有序度不断增加,但协同性较低,并给出了相应建议。刘治甫(2019)认为跨境物流服务对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通过京东商城的代表性案例,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措施。丁元龙(2019)认为,跨境电商下的货物贸易具有订单分散、批量小、批次多的特点,更是需要完善的物流体系支撑。李思怡(2020)和王心雨(2021)通过实证分析,提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复合系统协同度低的原因,并为跨境电商与物流合作发展提出对策建议。(2)政策与监管郭建平(2019)和丁元龙(2019)认为跨境电商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相关政策的积极引导,政府必须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引导跨境电子商务良性发展。周马玲(2020)将政府在跨境电商发展中的行为分为规划引导、资金扶持、政府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最后从引导企业、优化支撑体系和完善发展环境三方面给出政策建议。周东城(2020)分析海关在监管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以期推动监管标准化,提高业务的确定性、科学性、安全性和高效性。钟睿(2020)从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商务部、海关总署等政府部门详细分析了鼓励和促进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房淑慧(2020)认为跨境电商给海关监管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粵港海关协同监管制度体系,才能为粤港跨境电商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营商环境。(3)商业模式一些学者对跨境电商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B2B模式和B2C模式,B2B的研究相对较多。李宁(2019)通过贸易增长数据分析,指出B2B是我国跨境贸易的新增长点。他对Alibaba.com与AmazonBusiness的B2B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得出我国B2B发展的建议。郑纯丹(2019)对我国B2B出口贸易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B2B出口发展的瓶颈主要在于企业战略定位、服务配套成熟度、监管方式的创新改革。李锦(2021)总结出数字化时代下我国B2B跨境电商平台发展主要存在物流、网络安全以及人员服务三类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平台发展策略。孙悦(2020)指出,B2C模式是中小企业借助跨境电商平台走出国门的重要渠道。通过分析全球速卖通(中国最大的B2C跨境电商平台)的商业模式,为优化中国跨境电商平台的商业模式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此外,徐慧淋(2019)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人力资源、产品、物流、支付等诸七个因素都对跨境电商行业发展产生正向影响。詹传强(2021)运用实证分析,得出贸易畅通、人口总数、人均GDP这三个变量对中国跨境电商增长有正向显著影响。杨涵钦(2020)运用实证分析得出影响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六个最主要因素: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数字贸易基础设施指数、物流绩效指数、商业环境指数、法律政策环境指数、数字治理竞争力指数。

4.跨境电商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尹思凝(2019)认为跨境电商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物流风险、竞争风险、网络风险、法律风险和政策环境风险,并分析了产生风险的原因,最后从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和政府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郑纯丹(2019)研究了跨境电商B2C出口发展的主要存在的问题,从提高产品质量、优化行业管理和市场秩序、构建跨境物流仓储体系、培育综合服务企业等方面,提出加快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对策建议。詹传强(2021)提出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电商增长的对策建议。陶艺敏(2021)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来总结目前我国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供应链重构背景下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杨德军(2021)研究了跨境电商在物流、支付、监管以及跨境电商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区块链技术给出了解决方案。

三、讨论与总结

从研究区域上看,学者们对跨境电商的研究不仅涉及到与国外某个国家或者某个经济体的发展研究,而且也对国内跨境电商发展势头较好的区域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将为跨境电商与其他国际区域的发展,以及国内某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建议。从研究视角上来看,微观研究的研究者们选择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结论有针对性。从商业模式上看,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主要商业模式是B2B,这也是目前研究领域的主流模式,也有少量学者对B2C模式进行了研究。此外,笔者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分析得出,针对跨境电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遇到的阻碍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等,这些研究结果为跨境电商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虽然研究者们对跨境电商展开区域性研究,但是笔者认为研究范围还不够广泛,研究数量也相对较少,导致结论的可信度不够高。在未来,应该有更多的区域被纳入研究,从而为某区域跨境电商如何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提供具体路径。并且,在跨境电商企业发展研究中,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小型企业,其发展策略能否推广至所有类型的跨境电商企业,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跨境电商虽然目前是以B2B模式为主,但不能忽视对B2C模式的关注。

特别是近几年在政府和资本的支持下,B2C也在快速发展。同时B2C也是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渠道,未来研究者们需要对B2C模式进行更多的研究。在跨境电商发展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的研究中,研究者们的研究观点重复,缺乏创新。发展策略大部分是宏观方面的政策、制度,很多研究者提出的解决方法理论可行,但在实践中还有待验证,使得研究结论的合理性、有效性、真实性较低。此外,本文的研究局限性在于所选文献仅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近三年的博士论文和优秀硕士论文进行分析,文献以中文为主,缺乏对期刊、书籍等资料以及国外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在未来的研究中,将纳入更多优质文献,以期对跨境电商的发展趋势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建丰,靳聪颖.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文献综述[J].商业经济,2021(11):100-104.

[2]马静.中国跨境电商的文献综述和现状分析[J].时代金融,2018(11):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