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范文第1篇

一、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的分类

(一)城市道路交通噪声

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污染已成为各国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据测定,汽车在行驶中的噪声为80~90,在城市快速道路上高速行驶的车流噪声接近100。

道路交通噪声计算,要根据交通量、平均行车速度、重车百分比、道路坡度和道路路面材料等因素得到一个基本的噪声计算值,然后计算由于传播、反射、吸收和屏障等影响所产生的修正,最终得到交通噪声评价值。现在还用一种叫机动车噪声污染分析处理系统的。该系统包括系统机动车噪声源强分析模块、路段噪声分析模块、交叉口噪声分析模块、环境噪声预测模块、环境噪声评价模块。其功能是:根据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提供的交通信息数据,分别处理路段两侧和交叉口周围的噪声强度等级,综合背景值,做出噪声预测。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做出换环境污染指标(噪声污染指数)。将处理结果进行储存和更新。

(二)城市轨道交通噪声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日益增多,目前的交通状况已不能满足要求,发展轨道交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轨道交通由于其运量大速度快、乘坐舒适、安全、稳定、占地少及空气污染小等诸多优点,在城市交通建设中独占鳌头。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主要有地铁,地面包括有轨电车、高架轻轨、城市铁路等形式。城市轨道车辆由于运行在城市中,其运行速度较低,一般情况下不允许鸣笛、且新的钢轨一般用焊接长钢轨,所以城市中的轨道交通噪声主要是以下四种:轮轨滚动噪声、牵引电机噪声、齿轮转动噪声及空压机噪声。地铁交通除列车运行噪声外,还有风亭及冷却塔噪声。高架轻轨噪声除轮轨噪声、车体辐射噪声、动车组牵引电机噪声外,还有桥梁结构噪声,与地面轨道交通相比,其噪声辐射面大,影响范围广。

(三)城市公路交通噪声

城市中对外公路交通噪声是指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所产生的噪声,交通噪声在现代生活中是很普遍的、最难避免的噪声源,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交通噪声污染的防治越来越受到道路设计者和使用者的重视。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碰撞、汽车自身零部件的运转(如发动机、排气管等)以及偶发的驾驶员行为(如鸣笛、刹车等)都是产生噪声的原因。交通噪声是宽频带的,即含所有可听范围频带的能量。交通噪声分析应考虑车辆产生最大噪声的交通条件,和最干扰公路两侧居民的交通条件,通常选用昼高峰和夜高峰两个时段来分析交通噪声的影响。

二、城市交通噪声防治措施

城市交通噪声的防治措施针对交通噪声的声源、传播及受声点3个关键环节,有多种措施可降低交通噪声对受声点的影响,在此我们称之为降噪措施。

(一)针对声源的降噪措施

选用低噪声路面。一般来说,汽车行驶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比行驶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噪声要低1~3。近年来欧洲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对低噪声路面的试验研究,外露集料表面的低噪声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降噪特性可与传统的沥青路面相媲美,而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降噪效果更为明显,可降噪2~8。因此,使用低噪声路面可有效的降低公路交通噪声污染。运用交通管制措施禁止鸣笛,某时段内禁止大型车辆在敏感路段通行,调整交通信号使交通流顺畅因而车辆不需经常停顿等交通管制手段对城市道路的降噪效果较为明显,也易于采用,但这些措施不宜于野外公路,以免明显降低车辆速度和道路使用的方便性而影响野外公路的使用。

(二)针对噪声传播途径的降噪措施

在公路与受声点之间设置声屏障。声屏障是一个降低公路噪声的重要设施,也是道路设计者经常采用的降噪措施,对距公路200范围内的受声点有非常好的降噪效果。声屏障是一个明显干涉声波传播的阻挡物或部分阻挡物,它可以阻挡声的传播而形成一个声影区,其降噪效果随声程路程差的增大而增加。声屏障的形状和材料种类多种多样,可以用土、砖、混凝土、木材、金属和其它材料来构筑,修建声屏障除考虑其降噪作用外,还要注意其经济实用,并与其所处环境相协调做到视觉满意。

(三)针对噪声受声点的降噪措施

在公路受声点之间种植绿化林带。有关资料表明,非常稠密的树林(在声源与受声点之间没有清楚的视线),且树林高度高过视线4.5以上时,树林深入30可降噪5,如树林深入60可降噪10,树林的最大降噪值是10。种植林带除具有降噪作用外,还兼有绿化美化环境的功能,但会大幅度提高公路用地范围,当公路经过荒山丘陵地区时,该方法较为实用,由于我国耕地紧张,所以当公路途经耕地时,该措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增大公路与受声点之间的距离。在公路选线时,应充分考虑公路交通噪声污染问题,尤其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中规定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2类标准的学校教室、医院病房、疗养院住房和特殊宾馆等噪声敏感点,应先估算其噪声声级,如通过设置声屏障无法解决噪声污染问题,就需考虑调整线位,增大线位与敏感点之间的距离,降低敏感点的噪声声级。

(四)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噪声

城市轨道交通的噪声防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主要应从声源降噪和传播途径降噪两方面考虑,特殊情况下对受声点加以防护。噪声防治应从降低噪声源开始,尽可能降低列车动力系统噪声。首先从车辆构造设计上加强防振、吸声措施,采用阻尼车轮及盘式制动,车辆踏面整修和车辆两侧架设防声裙等。其次,在轨道及桥梁结构上采取减振降噪措施,如用超长无缝钢轨代替标准钢轨,以减少车轮对钢轨的撞击引起的噪声和振动,可降噪23;在承台上设置弹性聚合物砂浆垫层和配有弹性扣件的整体道床,以利吸收振动波,该整体道床与普通整体道床相比可减振降噪10;定期打磨钢轨,增加钢轨的平顺度,降低车轮与钢轨的摩擦、冲击、不均匀磨耗引起的轮轨振动与噪声,可降噪35。

三、解决方案

以上我们了解了几种城市交通噪声,虽然各自都有解决的方案,综合来说,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对噪声严重超标的车辆应限期治理,车辆的年检应增加噪声检测项目。严格执行国家《汽车报废标准》,对达不到要求的车辆,该报废的必须报废,不得延用,加快旧车淘汰;

2.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环境噪声污染的控制管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合理布置临街建筑物,可采用设置吸声墙面、隔声门、窗,实行立体绿化,或使临街建筑物为商店、楼亭等,尽可能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影响;

4.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要对交通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提出严格要求,明确规定城市规划部门在确定建设布局时应当根据国家噪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屏障设计规范,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防噪声距离。与此同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要求,有可能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应当设置声屏障或采取其他有效的控制环境噪声污染的措施;

5.增加城市绿化面积,降低空气污染度为使城市居民远离交通噪声,要致力于在道路两侧修建斜坡,加宽沿街住宅的缓冲绿化带,并利用有限地带开发立体绿化,增加植被面积,充分发挥绿色植物在降噪和净化空气污染物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须,贺聪.公路交通噪声的诸问题[J].环境科技,1995,(5).

[2]姚白鸥.城市交通噪声及其控制[J].城乡建设,1982,(9).

[3]雷晓燕.铁路轨道结构数据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

[4]施仲衡,等.地下铁道设计与施工[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刘书套.高速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4.

城市基础设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新的城市格局产生,大量的农村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进而城市基础设施面临新的挑战,新的要求也将产生,城市基础设施的扩大也是必要的。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发展也在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产品的质量将面临更高层次的挑战,在保障城市基础设施正常的情况下,现有设施必须要进行改造和技术升级,政府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主要供给者,而运营管理也是由政府主管的相关部门来管理的。这样不仅在给财政施加压力,经营管理和资源配置也得不到有限控制。而政府在财力上也会受到制约,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在投资比例上不协调,严重阻碍了推进城市化和发展的进程。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

经过几次工业革命和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经历了多层次和范围不断发展,基础设施概念对人类并不陌生。根据国内外学者的学术研究,可以将基础设施分成两类:一类是基础核心设施,主要包括交通和电力等,它是增加土地的生产力和物质资本的条件,另一类是人文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医疗教育、卫生保健等,而对经济基础设施来讲,其大概分为三部分:①公共基础设施:如水、电、气、通讯、卫生和生活排污、废弃物的分类和处理等。②其他公共基础设施:水利、公路、农作物灌溉及排水渠道等设施。③交通设施:铁路、市内交通、港口和机场等。

二、基础设施的市场化

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周期长和公益性质,长久以来,公营方式,一直是市场经济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方式,即由国家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由于这种由国家垄断经营的制度的存在,不免会产生许多问题,由此可以看出,这并不是好的制度,但是私人资本的经营可能会对公众的利益造成损害,而当时这种公营的方式是唯一可以采取的方案。20世纪70年代以后,不少发达国家为了降低成本,稳定价格,提高基础设施产品质量、服务和效率,而采取了对基础设施领域进行的改革措施,打破垄断格局,从而能够将外部分营资本引进,建立一个多元化、竞争性的有效机制,彻底打开市场。此外,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市场化是对投资主体进行多元化建立,并不能代表着他的国际化,民营化,而是国营、民营、国际三者之间同其他社会资本进行公平竞争的结果,由于国有企业的存在性,经过政企分离方式,其他民营企业将和国有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干预,但是他们必须服从政府组织和管理。

三、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营机制

在基础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中,其存在的关键问题是基础设施的定价。在没有对基础设施运营市场化采取改革措施,它的经营状况被政府所垄断。多数看来基础设施是一种福利事业,而在其投资建设时,政府对于成本管理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很明显,这种古老的机制并不能满足现在经济原理下的价格体制,而规制价格与边际成本相比较低,这就违背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原则的要求,他将不能对企业生产效率的进行有效刺激作用,从而对基础设施的正常发展造成很不好的影响,而这时正需要政府要对现有的经营机制进行改革,最终能将“公用事业=公营事业”的模式被其他模式所取代。企业的存在,就是追求将利润最大化,而公用事业因为其公共性的性质存在,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维护公共利益,这样就会将矛头指向定价机制:在政府严格的价格控制下,就会影响企业的利润,那么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就将会回到原点;相反,企业就可以通过提高价格,将风险因素转嫁给社会大众,而这样就会使得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想要使基础设施企业的公共性得到体现,企业又要获得一定的利润,那么这两者之间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政府在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营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其是规则的制定者,同时也是裁判员,对企业而言,他们有着十分有利的优势,由于风险因素的存在和不确定性,政府要对基础设施运营市场化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规避:

(1)对确定特许经营者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更应该注意的是企业在基础设施运营上的经验、实力以及服务信誉。

(2)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要将政府规制应适度考虑进去,在市场化的前景下,政府都需要对基础设施特许权进行有效的规制。政府规制的态度,是阻碍基础设施吸引引民营资本的最大因素。民营企业会因为规制范围限度不完善、运作的透明度不够清晰、在微观层面干预度过激,而停止投资,而对友好型的投资环境进行投资。为此,要使一定的竞争关系存在。

只有对城市基础设施开放市场化,投资主体构造多元化,吸引民间资金的广泛化,市场机制融入化,才有可能解决上述一些问题,这样,一来可以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二来使得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得以提高。我国在城市基础设施的相关问题上,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宝贵的经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在城市基础设施在市场化过程中的各种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看政府能否跟上节奏,监管措施是否完善。所以,必须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政府监管才能使得我国在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发展的进程中稳定前进。

参考文献:

[1]郜建人.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营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4.

[2]王红梅.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及政府监管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06.

[3]曾贤刚.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市场化运营中的政府规制[D].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城市基础设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建设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pilot, and furth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infrastructure; Urba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中图分类号: 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而城市管理是政府为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康、高效进行以及其他各项活动有序进行采取的必要的调控行为,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它既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又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承载水平、增加城市容量和发展后劲、发挥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要发展,就必须要先打好基础,因地制宜,科学预测,超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系统性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整个城市为其预测基础和发展目标的。其服务方式、供给方式、输送渠道等都是分别在相关特定的系统中实现的。如道路网络系统形成城市道路骨架, 联系城市内外交通;水、电、气、通信等各种管线各自形成网络系统,把服务输送到千家万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是部分公用行业具有垄断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共性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系统, 它的产品是为全社会、全体市民服务的,这是它有别于其它商品的一个显著特征。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特征,其产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使用都不能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平、保证稳定的原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对一些公共服务产品实行价格控制,致使部分公用企业以市场经济产品制造成本,按计划经济的商品价格销售,企业的投入和产出脱节。

(4)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

城市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城市基础设施大多是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推进城市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作为其提品和服务的主要目的。因此,投入是政府的,产出是全社会共享的,必须把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放在整个城市经营活动中来统筹考虑。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1 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内容

现代的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不仅包括城市供电管理、城市供水管理、城市供气管理、城市道路管理、城市灾害管理等广义的内容,也包括以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民需要的消费经济领域的城市管理概念,同时也涉及到人口、治安、社团组织、社会福利等在内的城市社会管理。现代化城市的管理是以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发挥城市综合效益为目的的综合管理。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职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主要是实现政府从基础设施生产领域逐渐退出的目的,实现政企分开,提高政府工作绩效,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将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供给中,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质量与效率;对市场供给基础设施的弊端实行规制,克服市场供给的盲目性,在保证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基础上,保证消费者利益。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 城市基础设施生产方式

选择基础设施的生产方式意味着选择基础设施的建设者, 即是选择公共生产还是市场生产。第一, 市场生产方式。该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在于保证效率。在没有市场缺陷的条件下, 利润最大化动机与市场竞争的压力最终使生产者将生产成本降低到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最低水平。第二, 公共生产方式。对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行业而言, 既然市场竞争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政府干预就是次优选择。

2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垄断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影响其效益发挥的诸多问题。

(1) 建设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

随着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多渠道的出现, 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也进行了一些市场化改革, 但效果并不理想。

(2)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问题频繁

第一, 项目投资管理不规范。高估项目投资概算、多计工程结算价款、建设单位违规使用建设资金等现象普遍存在。第二, 项目建设违反基建程序。第三, 项目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措施

1 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业”。所以,在优化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但在当前形势下,仅有政府干预是远远不够的, 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还必须市场化。因此,我们首先要纠正思想上的偏差。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 制定和执行合理的规划发展方案

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规划方案要从多角度考虑,既要满足城市生活、生产的需要,又要契合城市的经济、文化特色。在具体规划方案中, 要明确标注城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 要重点投入和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设施行业。如: 交通、电力、通信、环保几大行业都应重点规划。规划方案中,还要明确标注计划每个阶段(如一年)要达到的工程进度和计划投入资金的额度,包括资金的来源渠道等。此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方案中, 应尤其重视城市中心区区域和重要节点的规划设计工作,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重视加强对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只有严格执行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 才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组织实施各项工作。最终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快速发展。

3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水平

首先, 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政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出台技术质量标准,来保证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在投入资金的协调管理上, 要始终坚持资金运用服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的原则,同时坚持资金管理和业务管理相统一。避免出现,规划与资金管理脱节, 使资金分散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部门。这样才能促使参与建设的企业和单位, 在责任细化的压力之下合理的使用建设资金,减少浪费,也避免了因工程质量问题不合格而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恶性事件产生。其次, 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如:可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综合网络系统, 在网络空间里加强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 整合信息资源,形成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应针对实际情况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维护, 制定出一套合理完整的工作考核制度。有奖有罚,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个人,真正做到快速解决问题,增强管理服务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

结束语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产生城市集聚效应的决定性因素。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 设施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 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政府提供环节还存在大量的不经济现象, 严重地影响着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无论对于城市的发展, 还是对于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郝俊芳. 对城市管理的研究与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4)

[2] 李贵民. 关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J]. 北京规划建设. 2009(02)

城市基础设施范文第4篇

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条件,现阶段的经营城市就需要把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等所有方面同经济发展的经营思想统一进行糅合,并把经营思想贯穿其中,继而结合政府调控以及市场运作。以城市公共财政为范畴,有效的运作城市资产,同时结合流通、组合、转让以及裂变和出租等多种方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管理,强化城市的经济发展实力,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实现城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的最大效益。而且,在经营城市时,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巧妙的运用经济学手段解决城市建设项目之中的问题,使得传统的城市技术经济逐步转变为城市市场经济。例如,利用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不断满足居民各种生活需要等方式,不断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满足居民的长远利益需求。并且能够把政府的行为方式逐渐从传统的微观模式转变为宏观模式;关于城市的整体开发、利用以及管理经营等都需要政府进行参与,并且实时公开管理,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关于城市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等都需要政府进行整体化的经营管理,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一定要把单纯的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便利作为基础,尽最大可能的降低交易成本,借助于城市的发展带动城市周边以及所在地的整体经济发展,整体提升城市所在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提升,人们对于城市品位以及城市功能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这样随之而来的就是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要求。因此,可想而知,科学合理地经营城市能够有助于城市避免出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的局面。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决定着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一直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如此,因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以及公益性强等多方面的特点,对于政府投资建设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样长期以来就导致政府投资与需求之间出现矛盾,无法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需求。但是利用经营城市的手段,政府可以利用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招商融资,还可以借助于掌握的可控资源实现城市资产的运营,继而扩展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这样能够有效的解决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4]。继而,利用城市资产进行聚集、重组以及运营,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最终实现以城建城以及以城兴城。

对于传统的基础设施规划而言,其缺乏认真的研究以及设计,这样城市在实际的现实发展过程之中就会出现一些与规划成果不相符的部分[5]。对于商业市场化运作方式的城市而言,在进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时,如果只是单一的技术性质规划,缺乏与之相匹配的配套实施以及管理的相关政策,这样很大程度上规划都逃不脱沦为一张图纸的命运[6]。同时,由于社会体系的缘故,一些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相关的技术突破在发生重大改变时,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无法随之发生改变,继而滞后了整个社会的实际变革。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有一个专门的监管跟踪机制,并且政府也要给予专门的配套实施政策,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同原来的规划位于同一水平面,这样当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自身进行调整,积极应对各种突况。而且也能够有效的预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返工现象,防止出现社会资源的浪费,使得其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促进城市可持续化发展的步伐。

城市基础设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供排水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S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主要内容:

水是生产和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用水相对紧张的城镇地区来说,城市的供水、排水以及废水污水处理工程成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保护人们安全用水的重要的基础设施。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快速飞跃的时代,与此同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逐年加快脚步,城市的规模和常住人口数量逐年上涨,城市用水困难、给水能力不足、污水处理不当等等供排水的问题也开始突显,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的同时,在各规模城市也开始对城市供排水系统的建设做出了长远的规划,为城市供排水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发展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绝大部分的规模城市中,城市供排水系统由于深藏地下,没有收到广大政府和民众的普遍关注,其发展速度与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速度远不相匹配的,大多数的供排水系统还沿用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设施老化、设计能力吃紧、维修困难、管理成本高、管道破损严重等等诸多问题,在排水与供水系统的比较中,由于供水系统是民生市政工程的核心之一,因此,供水系统的发展速度是远远超过排水系统的,这不仅与我国的城市发展理念息息相关,更是由于排水系统需要更为复杂的水道设计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于污水排放和水污染的认识不足,造成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远远落后,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污水排放系统的基础设施不能建立健全,已经修建好的污水处理工程也就难以发挥作用,一系列的连带效应使得城市的供排水工程的问题追本溯源,是要对城市供排水工程的基础设计建设要进一步的完善。

一、城市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取向等等诸多原因,一直得不到完善,综合来看,主要问题分为以下几类:

1.1城市供排水建设与管理体制混乱

城市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本质上来说属于市政工程项目,但是现实情况是从水利部门、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到供水企业等等,经常是政出多门,供排水的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等等工作被分割破碎,没有明确的责任部门,难以统一的协调管理。由于供排水管理主要由政府负责,因此,供水定价、管理优化、供排水企业利润等等问题都开始突显,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却不能改善城市供排水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对于供排水工程的管理机制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1.2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问题

在我国北方和西北城市,普遍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甚至是枯竭的问题,即使是在水资源相对充沛的南方城市和东南沿海城市,水体污染也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情况将直接影响城市供水和排水系统的建设规划和使用安排,在缺水城市,大量的排水系统几乎荒废,供水管道系统也是日益减少,城市供排水系统的作用在被削弱,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诸多的缺水城市中局部暴雨所带来的城市危机让我们意识到城市供排水系统的不可或缺性。

1.3供水和排水设施的建设规划脱节

由于供水系统与市民的生活相关性更高,在许多城市中往往只关注供水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忽略了排水系统的建设,造成了城市污水废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城市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针对城市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城市供排水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2.1完善城市供排水建设管理和建设规划

为了改善城市供排水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混乱局面,必须制定专门的供排水管理制度与方案,明确供排水建设的管理与监督职责。根据相关的城市水利建设法律法规,制定出相应的供排水建设规范标准。规范市场和市场监管行为。在供排水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上,要明确所在城市的供排水系统现状,对于系统的老化、设计量不足、分布不合理等等情况要进行详细的摸底,同时要严格对待排水系统的建设方案,针对工业、农业、生产生活污水废水的收集和处理要出台相应的排污和污水处理方案,加大对污染密集地点的排水管道建设,配套污水处理系统,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污水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2.2实际调研,改革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方案

城市供排水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国营建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通过供排水建设的立法和改革,利用市场监管手段,使供水企业走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快企业改革,采用融资、股份制形式使国家内国外公司参与建设,引人竞争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制定社会资本包括国外资本准人的条件和实施程序,依法确立特许经营制度,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规范市场和市场监管行为。在实际的供排水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可以进行项目招标,在保障项目质量和项目进度的前提之下,发挥市场管理的作用,提高供排水建设的整体效率。

总结:

本文概述了我国城市供排水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城市供排水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为进一步提高城市供排水工程的排水、供水能力以及污水处理能力提供了对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