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众音乐文化论文

大众音乐文化论文

大众音乐文化论文

大众音乐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大众音乐——大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历史连接与传播》,曾遂今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32开本,418页。全书包括导引、目录、正文类述、参考文献、本书随文图片目录和后记。

长期以来,音乐学大多数学者往往聚焦于对音乐文化具体形态与内容方面的研究:如词曲作者、体裁题材、风格流派论文联盟、唱奏表现方式、古籍考证等等诸如此类。忽视了中国音乐文化与生俱来的社会性、大众性的社会生产与流行传播,这是中国第一本以“大众”作为研究音乐文化创造与发展的主体来进行思索和解析的音乐学专著。它从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对中国大众音乐文化做了全景式的透视,阐释了大众音乐的分类、流行本质、商品属性与传播特点和音乐社会运动的轨迹。《中国大众音乐》一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则在于其对大众音乐及其流行与传播的社会学、传播学等跨学科的、系统的研究方面学术上的先导性、开拓性和奠基性。

《中国大众音乐》全书的结构总共八章,可分为两大部分。一为前四章,可概括为中国音乐“文化体系…历史长河”中的“大众音乐”,是曾教授通过现有历史材料或实地考证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梳理、归类和总结;二为后四章,可概括为“大众音乐”的“传播”和“流行”,是曾教授在梳理了前4章内容后,对中国大众音乐的一个独特思考。

本文从以下四点简单概括地归纳了对曾遂今教授《中国大众音乐》一书的粗浅认识和读后感想。

一、创新性

《中国大众音乐》中对于流行音乐的考察,则并未囿于这种狭义的流行音乐观。而是表现出其独特的视角。作者重新梳理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分类,例如:他独树一帜地提出了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的三类体系以及它们相交互动形成的多种型态的音乐文化体系,并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的观念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切入点来考察、解析以大众音乐文化为基础的各类音乐文化在社会运动中的传播与链接。另外,作者在第五、第六章中指出,无论是音乐的自然传播或是技术传播,作为音乐文化在形态、意识领域中的特殊性,音乐传播表现出的是一种特殊品质的人际关系,即“传求必通”“传而相通”的人与人之间的音乐关系。因此,作者的这些论述使我们认识到大众音乐传播是音乐现象得以存在,音乐作品得以实现其功能的人的社会行为。作者在第7章中还提到:音乐商品具有特殊性。音乐商品除了具有一般商品的基本属性外,还具有其它自身的特殊性。这种区别于一般物质商品的特殊性,是由音乐商品性质的二重性、音乐商品艺术价值的永恒性、音乐商品艺术品质的创造性这三方面构成。

二、通俗性

此书用大众音乐的概念、范畴重新考究了我国历史上从远古传说中的原始乐舞到清代民间音乐、乐舞等等所有音乐文化形态与生俱来的大众音乐文化内涵,鲜明地指出大众音乐是一个涵盖多方面音乐文化成分的文化范畴,无论是历史上的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儿童音乐、军旅音乐,还是现当代的革命音乐、20世纪的中国城市流行音乐都属于大众音乐文化体系中的历史性有机组成因子。曾遂今教授选用音乐(这种社会文化)的不同功能目的作为切割线,将无数个历史横截面所组成的音乐文化形态划分为三种类别:统治集团的音乐文化、市井庶民的音乐文化、文人的音乐文化。在对此三类音乐文化的对比性研究论述中,作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众音乐文化由于其循本、自由、宽容的特性,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内涵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除宫廷音乐、文人音乐之外的一切生存于民间的音乐形态。究其音乐的社会接受环节而言,由于大众音乐的本质目的是再现大众的多种价值观、实现大众的多种精神追求、体现大众的多种生活方式,因此,大众音乐的参与主体是全方位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历代宫廷音乐、文人音乐也是从大众音乐文化中寻求有用的东西。这个论断使广大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对古代民间音乐文化有了特别的亲近感,认识到离我们现实生活久远而为之陌生的郑卫之音、乐府民歌、宫廷乐舞等古代音乐文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阳春白雪”,而是饱含生活气息和庶民风情的“下里巴人”,此谓通俗性。

三、时代性

阅读本书时,读者们能感受到纸页里处处洋溢着信息时代的学术气息。在书中第一章第三节中,作者把中国音乐文化分为3个体系:政府音乐文化g,大众音乐文化p、学院派音乐文化,并引用三相型如gpa型\agp型、双相型如gp型\ap型、单相型a型\p型\g型三个概念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在第六章“大众音乐的技术传播”中,作者更是将内容与现代信息社会紧密结合,介绍了唱片、无线电、音乐电视广播(mtv)、音乐的数字化网络传播。与此同时,书中也提到了如对当前流行歌坛“走穴…营业性演唱”(第四章)“假唱”(第六章)等的社会学分析:对“当代中国流行音乐两个极端”(第七章),对电视晚会“三多”(声乐多,声乐中独唱多,独唱中流行歌曲多)现象等的批评。这体现出了曾教授在传统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变型的时代背景与宏观环境下,勤于追求、勇于探索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大众文化与大众音乐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新动向。这种创新的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开阔性

《中国大众音乐》对于中国大众音乐从时、空两方面作了宏阔的“鸟瞰性”“概览性”陈述和深入地探索性研究。如纵向上的时间跨度方面,囊括了远古乐舞,先秦民歌,秦汉乐府、相和歌,魏晋南北朝清商乐、吴歌西曲,隋唐曲子,五代两宋唱赚、鼓子词、诸宫调,元代杂剧、散曲,明清小曲、戏剧等等(第三章):横向的空间上则包含了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军旅音乐、儿童音乐、革命音乐、当代流行音乐(第四章)等等,从而在时空交错、经纬纵横的大视野上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大众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及文化构成方面的宏伟图景。

大众音乐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民音乐 民族性 音乐艺术 声乐 歌唱

    柯达伊说:“匈牙利的古典音乐迄今只能体现在我们民间传统的几千首曲调之中。这些曲调在目前是匈牙利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它们不仅具有民间意义,而且是更具有民族意义的一项财富,因为它们属于全体人民。如果我们以严肃的态度去追求一种有机的音乐文化,就必须使它们尽快地为全民所占有”。柯达伊的大众音乐理论首先是以民族性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柯达伊形成了一整套关于音乐本体、音乐功用和音乐教育方面的理论,本文将结合匈牙利的现实简论柯达伊的大众民族音乐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的形势分析此理论在中国的可行性。

一、大众音乐理论简述

    柯达伊说过:“只有我们自己歌唱是没有价值的,两个人一起唱会更好,逐渐地越来越多,成百上千的人一起唱,直到我们成为一个伟大和谐的音响,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更美好了”。

    20世纪初的匈牙利,由于受奥地利殖民统治的影响,国内民众普遍接受的是德奥的文化和影响,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音乐处境尴尬。再加上一战的战败,国内经济、文化都相当落后,经济衰败,人民生活贫困,国民素质较低,音乐艺术领域更是一片萧条,音乐教育水平极差,“不仅是人民群众,甚至中产阶级也不懂得记谱。”“成百万人沦为乐盲,不幸成为最贫乏音乐的牺牲品。”单音歌唱几乎是唯一的音乐表现形式,它通过口头而流传”,甚至出现了“节目越有价值,音乐厅的听众越少”的情况。

    柯达伊认为“音乐属于全体人民”,“我们必须将广大群众引向音乐”,并将这一观点作为全民化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宗旨和主要核心,贯彻始终。“全民音乐教育观”作为一种全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强调音乐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一个人,从更深层次阐释了音乐的社会意义和人的主体发展途径。他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这种基础教育懂得音乐语言,提高素质。

    柯达伊从最大多数人的发展来关注音乐教育,认为“音乐不能成为少数人独有的财产,而是应该属于每个人,这是最高的理想”针对当时社会上的持反对意见的音乐家,柯达伊曾经告诫,音乐不是少数贵族的享受,不应该忽视或者否定平民对音乐的权利,音乐是人类精神力量的源泉,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努力使它成为大众的财富,被普遍的接受,并对他们的发展发生作用。

    音乐教育全民性的教育观念表现在柯达伊的音乐教育的目的上。柯达伊关于学校音乐教育目的的论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教育必须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2、音乐教育必须从早期开始。3、音乐教育必须围绕民族精神的培养这一原点。

    从这些目标的制定上,我们可以看出柯达伊强调,音乐教育的首要和根本目标是人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家的教育。普通音乐教育更要把握这个原则,将普通教育定位在面向全民的音乐教育,教育者不应以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为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不应该成为少数人独有的财产,而是应该属于每个人,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使它成为一种公共财产。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所想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以民族音乐文化为音乐母语,加强基础音乐教育,让音乐属于每个人,从而提高全体国民的音乐文化素养。

    在“将广大群众引向音乐”的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不但重视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更注重更多的普通国民的音乐素质教育的完成。他认为音乐教育不能只是针对培养少数专门音乐人才而展开的,而应面向匈牙利的全体国民,使全体公民都掌握音乐知识,成为有较高音乐修养的音乐会听众。他希望通过音乐的普及教育使匈牙利民族不再把音乐功利化,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看成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成熟而健康的音乐文化素养,提高匈牙利国民的文化修养。

    由于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在匈牙利的普及,使他的全体国民从小都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无论是作为未来的音乐家,还是普通听众,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要受到系统的科学的音乐培养,他们有着共同的音乐基础乃至文化基础。这就保证了匈牙利国民整体较高的音乐素养,为匈牙利音乐文化的振兴准备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柯达伊的整个音乐教育生涯中,他实际上是在教育整个匈牙利民族如何去“歌唱”,他毕生所追求的就是使音乐属于每个人,通过音乐的影响,使他的人民更有文化艺术修养、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高尚。

二、大众音乐的文化属性—民族性

    柯达伊的大众音乐首先是建立在匈牙利动荡的异族统治的社会历史和由此形成的对民族音乐的呼唤上。事实上,匈牙利的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复杂社会背景和文化景观。柯达伊建立起以民族音乐为基础的音乐教育体系所面临的现状,也是其重重困难所在。随着现代社会全球化的发展,民族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而柯达伊教学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推行,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大众音乐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中学音乐;教育研究

随着音乐媒体的不断兴趣,大众音乐文化已经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众音乐文化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沉淀,对于中学音乐的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1]。一些优秀的大众音乐文化能够引导中学生积极向上,而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大众音乐文化会影响学生逐渐走向歪路,严重的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基于此,大众音乐的多方面发展使得中学音乐教育的相关研究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中学音乐教育的良好发展与大众音乐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中学音乐教育应该尊重实际发展,加强改革创新,继而不断提高中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2]。

一、大众音乐文化的基本概念

大众音乐文化从字面意思来看,是一种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在学术理论界没有被明确规定。诸多西方学者和中方学者普遍认为大众音乐文化与当代工业发展密切相关,是以电子传媒为主要媒介而广泛被传播的一种音乐文化形式。在消费时代中,使用消费意识来引导大众。大众音乐文化是当代市场经济发展后的产物,也是一种人类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大众音乐文化是历史特定时期发展的产物,通过媒介来产生文化效应[3]。

二、大众音乐文化对中学音乐教育的相关影响

大众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为:(一)大众音乐的民族地域化特点;(二)大众音乐创作群体的自由化特点;(三)大众音乐题材自由化的特点。由于大众文化具有上述几个方面的特点,所以使得大众音乐文化广受中学生的喜爱。如广场舞神曲《小苹果》、《ppap》和《最炫民族风》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中学生对其好感度也很高,学生们对上述三首神曲争相模仿。从上述角度不难看出,大众音乐如同春风一般很快进入到人们的心窝,逐渐成为中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基于此,在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将其融入到中学音乐教育中成为历史的发展趋势。

三、现阶段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中学音乐教育研究

(一)存在的基本问题

1.阻碍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优秀的大众音乐文化能够对中学生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庸俗的大众音乐文化势必会对中学生起着消极的作用。中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处于不稳定阶段,因此一旦中学生将庸俗的大众音乐文化作为人生的主旋律,势必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2.阻碍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大众音乐文化现阶段逐渐走向商业化的发展道路,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一些较为优秀的节目应运而生,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和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等,对于中学生的影响力非常大,在中学生中间产生了明星崇拜行为,在追星的过程中会放弃学业,从而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

(二)实施对策

在大众音乐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中学生对音乐的关注度和认识度更为广泛。初中生面对新的音乐文化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让大众音乐文化的优秀方面逐渐深入到初中音乐教育领域中,需要社会和学校在各个方面共同努力,能够有效改变中学音乐教育在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中存在的基本问题。1.提高师资力量。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中,知识也是在不断地更新中,在瞬息万变的音乐领域中,音乐教师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储备新的文化知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看待社会音乐文化;2.规范媒体传播。诸多大众音乐文化的传播一般是通过媒体形式,部分媒体为了争夺大众眼球,通过网络和电视等媒介夸大了相关报道,一些优秀的音乐文化反而被埋没,而一些庸俗的音乐却被大肆传播。此种情况出现使得中学生对于大众音乐文化的定位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应该从媒体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方面来进行提高,继而选取一些优秀的大众文化进行传播,让中学教师能够在教育过程中有着数据理论支持,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审美感。

作者:刘敏华 单位:安仁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肖玲.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育教学探索[J].黄河之声,2016,16(8):18-19.

大众音乐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 群众文化

正确的音乐教育模式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顺应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的培养模式也需要进行一些变革,才能为社会培养全面型人才,提高学生自身的竞争力。我们要多发现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弊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音乐教育水平。

一、群众文化及音乐教育培养现状

(1)注重理论,忽略实践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也受到传统考试形式与内容的影响,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将教学重心放在如何让学生牢牢地掌握音乐理论知识。教课内容主要围绕教材,课程枯燥无味。导致学生空有好口才,却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注重理论,忽略实践,不与实际存在的群众文化相结合,易导致培养人才呈现单一性,缺乏实践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音乐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创造性

音乐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创造性,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活动的需求。大部分学生在学校的音乐教学活动中,不能获得真正的教学实践机会。实践课程不能实现与社会活动有效接轨。缺乏真正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不能获得较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音乐的机会。实践机会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当前缺乏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较差。

(3)教育模式落后,不能培养全面型人才

目前音乐教育模式并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限制,许多音乐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依赖传统教学方法,不愿意运用多种新型教学。音乐是不断发展,并不是停滞不前的。教育模式落后导致教师的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也产生脱节现象。落后的教育模式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也不能培养全面型人才。

二、群众文化及音乐教育培养模式分析

(1)结合群众文化,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改革活动不断深入,音乐教育也需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结合当前新型教育模式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究,创造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由于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融入到实际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技术手段,将更多的教学内容,更多的音乐信息,更多的群众文化引入到课堂中,可以有效地提高音乐教育的效率。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音乐体验与感受氛围,利于增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改变陈旧枯燥的课堂氛围,打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将教材之外的群众文化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影响力,促进提高学生对音乐与艺术的感受恩呢管理,利于全面促进学生发展。

(2)注重实践教学

音乐教育不应该局限在理论知识教育,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是音乐教师需要注意的一旦。音乐实践活动提供了学生与音乐作品、音乐知识全面接触的机会,利于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熟悉音乐知识。教师必须将注重实践教学列在工作首位,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达到熏陶学生情操的目的。而且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一个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活动的过程,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教师需要建立一个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可以鼓励学生接触群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感受音乐的魅力。通过实践活动个,增强学生的音乐艺术表现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三、群众文化及音乐教育培养模式意义

群众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文化的沉淀,是我国主流文化的重要部分。群众文化是普通大众的精神结晶,直接体现了“实践精神”与“创造精神”。将群众文化与音乐教育模式相结合,利于赋予音乐教学活动更多的生命力。群众文化也呈现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观及其独特的魅力。基于群众文化的音乐教育培养模式,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利于为学生培养一个范围更为广泛的教学氛围,利于开拓学生视野。群众文化对音乐教学活动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影响作用,利于音乐教育活动不断发展。

四、结语

基于群众文化只是音乐教育模式发展的一个方向,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创新更多的教学模式。不管何种教学模式,都要遵循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原则。总之音乐教育模式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大众音乐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受众因素;音乐剧;影响;市场

音乐剧是由西方引入并结合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所形成的音乐形式。它从国外传入后,经过不同程度的改良和发展,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音乐剧。目前的音乐剧既包含西方音乐剧的特色,也包含我国民间音乐的诸多特点和长处,这是由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现代市场的商业规律决定的。音乐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受众因素。如果没有受众对音乐剧的喜爱和支持乃至消费,音乐剧就失去了根本的生存可能性。因此,研究受众对音乐剧的影响,对受众有一个科学的、符合市场规律的认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在现代市场商业规律当中,受众作为主要的支点一直被广泛研究,本文认为受众对音乐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音乐剧要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

音乐剧作为一个艺术类型,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形式是一个比较大范围的话题,人们对音乐剧形式的理解是一种精神的规范性和满足感。

音乐剧作为一种艺术商品,必须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毕竟受众是音乐剧的最终消费者和欣赏者,音乐剧只有经过受众的检验,才能被接受或者认可。

受众的精神感受通常被音乐剧的创作者和研究者忽略。根据分析,我国许多音乐剧在创作当中都模仿“标准格式”,没有考虑受众的需求,没有站在受众的角度去创作,因此无法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反而成为了高高在上的学院式的作品,时间久了,其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于是更加不能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不仅是内容,还需在风格、立足点等方面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只有受众认可的作品,才能真正得到推广和发展,从而进一步扩大音乐剧的生存空间。目前来看,我国音乐剧对于受众的精神需求还分析得不够彻底、不够到位、不够细致,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音乐剧作为一种文化商品,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投资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利,而如果想要一部音乐剧既能获利,又能获得受众的好评,就必须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只有让受众满意,才有可能实现市场和艺术的双赢。现在很多音乐剧都过于脱离实际,与受众的需求相去甚远,市场上受众反响不强烈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并不是依靠大手笔的投入和名演员来拉动市场发展,推动音乐剧的发展,而是要真正了解受众需求,了解受众内心所想。比如,有一部上千万投入的音乐剧《夏娃》,演员荟萃、投入巨大,但是市场却很萧条,受众反应平平,最终投资商损失巨大。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部音乐剧是仿照西方音乐剧的模式,西方人的心理需求和我们国家不同,在西方可以成功的音乐剧,放在中国不一定会取得成功。

2 音乐剧要考虑受众的美学需要

一提起音乐剧,我们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唯美的画面,包括灯光、舞美、道具、服饰等,这些都是吸引人们关注音乐剧的主要原因,体现美感是音乐剧的最终目标。无论是声线、音乐剧道具、布置情景、服装等方面,都需要用“美”的方式来完成。在美感衬托下,观众可以进入音乐剧的环境当中,真实地体验到音乐剧的氛围,获得一种真实的感触。音乐剧中的声音是可以变化位置和强弱的,通过声线的变化位置,可以引导观众对人物的关注度,当节目需要突出某个重点人物的时候,声线随之而动,起到突出人物的效果。甚至可以通过强弱的变化,引起剧情的突变,让观众产生差异感和冲突感。

随着现代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受众的美学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总的来看,现代受众的美学需求有以下几种特点:生活化、娱乐化、乐观化。因此,音乐剧的制作和发展要紧贴实际,真正为受众考虑,符合受众的美学逻辑需求。

3 音乐剧要突出受众的核心产业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必然越来越高。据观察,现在的中国消费人群愿意花钱享受高质量文化产品的比例较之于十年前,已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具备了消费文化的意识和条件。只是,艺术经营者们很少挖空心思去思考如何“售卖文化”,问题出在哪儿?两头条件都具备,只欠连接,而连接者呢?不得不承认这是从事音乐剧的策划、创作、推广和运营的人的一大遗憾。尽管,其中也有勇敢者前赴后继地进行了不少的尝试,但是成功者乏善可陈,大部分都以失败而告终。然而,音乐剧就如此高不可攀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1999年,中文版迪斯尼音乐剧《美女与野兽》的上演,是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之一,但这完全可以说明中国人与音乐剧的距离并不遥远。

音乐剧的发展离不开受众,无论是受众的真正需求,还是可能的潜在需求,都要考虑受众因素,受众不仅仅是一个市场的概念,还是一个哲学的概念。任何一部音乐剧一经完成,就不再属于创作者本人,而是属于受众。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剧未来的发展途径已经成为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音乐剧艺术作为民族艺术类型之一,它的发展是百花齐放的多元环境下的新的必然趋势。虽然,音乐剧艺术的未来发展面临重重困难,但也不用过度悲观,因为我国音乐文化毕竟根基深厚,而且取材丰富,这也是我国音乐剧的最大优势。现阶段,音乐剧艺术的未来发展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我国现代生活环境变化多端,艺术人口急剧增加,对于音乐剧艺术的未来发展而言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音乐剧艺术的未来有了一些希望,同时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也正是这些不足之处推动了我国音乐剧艺术家和爱好者以及文化人士去探索新的途径,因此本文这种研究无疑是有一定作用的,对现代文化艺术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狂[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 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3] 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