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7-0003-03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 [1]因此,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当前我国经济新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途径。

一、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性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2]可见,创业创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永远不能放松的一项工作,也是中国经济能否转型升级的关键。

(一)激发市场需求需要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目前,国际国内经济情况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开发。因此,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推动经济的转型发展成为了必然的选择。一方面,随着国际市场需求需要的加大,以往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和使用效能已完全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改变我们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从而增加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也要求我们必须创造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需要,这要求我们必须走集约发展、高科技含量发展、高附加值发展的道路。

(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的就是要推动经济的良性发展、激活市场需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就需要大众创新创业去增加市场动力、活力和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具体来说,大众创新创业是保持经济“中高速”的新动力,因为大众创新创业不仅能够帮助创业者制造出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高质量产品,而且还能引导创业者不断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投资力度。同时,大众创新创业还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依托,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新的初创企业,改变传统的融资模式,优化封闭的资源配置方式,让智力资源、产业资源、社会资源更加自由流动。

(三)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需要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经提出就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期待,并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这是因为大众创新创业促进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是大众创新创业满足人的最高需求,让自由发展的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让每个有思想、有创造的人都拥有积极的精神和良好的状态;二是大众创新创业将打破传统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每个人都有成功出彩的机会,让每个努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三是大众创新创业将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体现政府的服务职能,让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之风,让政府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根本上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消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认识误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十分重要的手段,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参与和支持,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创新创业氛围越来越浓的情况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声音。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去创新创业

中央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是要每一个人都去创业创新,而是鼓励大家去闯一闯、试一试,能创就创,不能创也可以从事其他方面的就业工作。因为在当今条件,确实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创业创新条件的。但是从客观实际来看,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道难题,如果就业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也会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风险,而创业创新本身也是一种拓宽就业渠道的有效途径,如果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创业创新中来,积极主动地去创业创新,尽管可能会出现多数不成功的现象,但是成功的概率也会越来越高,新成长的企业越来越多,就业的人数也会越来越多,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因此,大众创新创业虽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去创新创业,但也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创新创业的意识,一旦拥有创新创业的机会或者条件,要毫不犹豫的投入到创新创业的大潮中,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转型升级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只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任务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上也出现了这样的观点,认为创新创业存在一定的成本和风险,一旦创业失败就需要承担应有的风险,往往会造成社会动荡,不宜在全社会广泛号召动员,为安全起见,创新创业应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事。而实际上,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经不起推敲的,在实践中也已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经济体而言,如果只有少数市场主体参与,很难满足全国统一市场的需要。因此,只有万众一心,不断培育“双创”人才,激发众人的奇思妙想,让“双创”成为众人之事,而非少数专业人士的任务,才能在最大范围内推动人、财、物等各种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才能倒逼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实现改革突破,最终提升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提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3]同志也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要在社会上刮一阵风,而是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各种新兴技术和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让普通人也有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让创新创业从“小众”走向“大众”,让创新创业的理念深入民心,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新创业的新浪潮,打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引擎。

三、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途径

新时期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要统筹各部门营造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完善各项体制机制,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

(一)全社会共同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形成发展共识和合力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这就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部门持续发力,形成发展共识和合力,共同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一是政府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除了积极营造向上的创新文化,宣传先进典型和创业事迹外,还应让市场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在各地区之间建立联系机制,让先进企业传授自己的工作方法与经验,让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创业资源在地区间自由流动,甚至在每年考核中也要把创新创业环境作为一项重要政绩考核指标,对创新创业环境予以评估,切实发挥政府职责,踏踏实实为百姓做事。二是企业要集聚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和政策,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机构。企业要有敏感的触觉,善于利用国家和社会已有的创新创业资源,努力把已有设施条件用好,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资源,同时,还要敏锐地抓住国家及地方的有关创新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把优势资源用到极致,让每个创业者都能“用其智、得其利、创其富”。三是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改变以往传统的就业观念,制定相关政策或提供相应设施,帮助和激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具体方法:可以通过成立创业沙龙、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营等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活动,帮助大学生找到创业项目,掌握创业技巧,实现创业梦想。四是科研院所要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加强分类指导,盘活存量资源,善于利用传统的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机构,努力把现有资源转化为实物,不断满足创新创业新需求。

(二)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突出特点,任何国家和地区如果离开信息化,都将会被全世界所遗弃。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也深入千家万户,不断地改变着我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要想更好地发展经济、改变我们的生活,各行各业就要主动、广泛、深度地与互联网结合,在“互联网+”发展中创造更多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正如总理说:“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5]因此,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转型升级。在企业信息化方面,要深入挖掘互联网价值,高效利用互联网平台资源,让更多的中小微企业获得先进经验和创业创新发展空间,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在政府治理方面,也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大力发展“互联网+公共服务”模式,利用新媒体、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平台,建立“智慧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体系,让更多的企业享受到“互联网+”的福利,在市场中公平自由地竞争和发展,从而营造出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第2篇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和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强化政策集成,以构建“众创空间”为载体,着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

(二)主要目标。到2017年,基本形成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构建起优质高效的科技服务体系,在全县科技领域形成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把县建设成为全市依托科技创新创业的高地。打造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产业领域涵盖特色农业、建材、化工、食品加工、竹木加工等,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1个以上、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初步建成覆盖全县的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2015年预计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吸纳就业人数50人以上。通过二至三年的努力,争取在2017年前把我县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我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做出贡献。

二、强化政策支持,促进创新创业

(一)放宽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使用范围。规范直接费用支出管理,提高间接费用比例,调整劳务费开支范围,将项目临时聘用人员的社会保险补助纳入劳务费科目中列支。项目在研期间,年度资金结余可按规定结转继续使用一年。项目完成任务目标并通过验收,信用评价好的项目结余资金,由单位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对科研人员因公出国进行分类管理,放宽因公临时出国批次限量管理政策。所需差旅费如有不足,可在科研项目经费中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两项支出中调剂安排,但不得突破三项支出预算总额。

(二)加强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引导补助。制定我县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引导补助办法,对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小贷公司、商业银行以及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担保机构进行补助,所需资金从县级创新创业引导资金中列支。积极争取省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和省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项目资金,降低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

(三)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鼓励科技人员离岗创办企业,对符合条件的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单位建立相应管理办法,规范科技人员离岗期间和期满后的权利和义务。允许科技人员兼职取酬,对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在完成岗位职责和聘用合同约定任务的前提下,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在我县兼职从事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成果转化活动,以及在我县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并取得相应合法股权或薪资。对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项目承担单位。对科技成果在我县境内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包括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按至少70%的比例划归成果完成人及其团队所有。

(四)实施“科技创新苗子培育计划“。采取“导师+科技创新苗子”和“人才+项目”的培养方式,选择我县范围内的高校在校学生、3年内毕业生,以科技项目的形式资助其在我县开展科技术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发明创造活动,营造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强我县青年科技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

(五)建立重点行业专利数据库。鼓励我县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依法采取专利入股、质押、转让、许可等方式促进专利实施获得收益。以专利权等依法可以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入股的,在公司注册资本中所占比例不受限制。既未约定也未在单位规章制度中规定的情形下,国有企事业单位自行实施其发明专利的,在专利有效期内,每年给予全体职务发明人的报酬总额不低于实施该发明专利营业利润的5%;转让、许可他人实施专利或者以专利出资入股的,给予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报酬应不低于转让费、许可费或者出资比例的20%。

(六)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城乡一体的创新创业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服务队伍建设,完善县、乡两级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机构,加强乡镇、社区(村)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引导我县龙凤工业园区、全县25个乡镇于2015年7月底前在政务(便民)服务中心专门设立创新创业服务窗口,为大众提供“一站式”创新创业综合服务。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优质服务。着力打造“互联网+”新模式,加快创新创业就业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整合创新创业信息资源,实现创新创业就业政策集中,创新创业信息、科技供求信息、招聘求职信息统一,公开共享。按照统一标准、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科技创新资源、人力资源数据库,搭建业务经办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决策分析平台,实现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工作的全程信息化。支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征集展示推介等活动,组织和参加川、滇、黔、渝中心结合部创业项目推荐会、创业融资洽谈会等大型专题活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

(七)探索开展创新券补助政策试点。开展创新券补助政策试点,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利用创新券,向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购买所需科研服务,相关科研服务机构持创新券到同级财政部门兑现补贴。由我局和县财政局根据上一年度的补助额度,给予适当补助,所需资金从县级创新创业引导资金中列支。

(八)促进创新创业资源开放共享。建立科研资源、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支持我县公益机构为初创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和技术转移等服务,对提供资源共享、创新创业服务成效显著的单位和机构给予10-30万元的经费补助。对小微企业在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新产品研发检验测试的费用给予30%的补助。鼓励县外科研院所(机构)在叙设立分支机构为我县产业发展提供科研服务,所需资金从县级创新创业引导基金中列支。

(九)积极利用闲置资源打造创新创业平台。联合县园区管委会、县财政局等部门一起,整合闲置办公用房,国有控股企业闲置厂房,社会闲置资产等适合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的场所,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的形式,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成本较低的场所,采用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力争2015年在我县建成1个产业特色突出、承载力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包括孵化大楼、孵化工场、孵化园区等),能够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创意交流、创新成果转化的实验室和设备条件、投融资对接、商业模式构建、团队融合、工商注册、政策申请、法律财务、媒体资讯等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的生态体系。积极打造满足创新创业需求的孵化楼宇、社区、小镇,通过用房、用水、用能、网络等软硬件设施给予减免、补贴和优惠,减轻创业者负担,形成创新创业集聚区。2015年底要在城区内建设1条科创街,每个街道要建设1个科创园,每个社区要建设1个创客角。积极引导和鼓励科研院所、企业、个人、投资机构等社会力量在我县投资建设运营一批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专业化孵化平台,并按其对入园创新创业人员提供的服务情况给予平台3-5万元的资金补助。

(十)合理利用科技孵化器资源。利用工业用地建设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不改变科技企业孵化服务用途的前提下,其载体房屋可按幢、层等有固定界限的部分为基本单元进行产权登记并出租或转让。对县级经评审符合条件的新建成的创客空间、创客角、创业咖啡、创新工场分别给予10万元的创建资金补助;对新建成的部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创建资金补助,所需资金从县级创新创业引导资金中列支。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第3篇

在今年“两会”上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对于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增长,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共享改革发展红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有13亿多人口,9亿劳动力,7000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大众创新创业,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社会繁荣之源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正是个体工商户的蓬勃发展,使市场需求与供给尽快相遇,充分释放了市场活力,提供了经济发展的第一轮原动力,也是第一轮改革红利的源泉。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依靠中小微企业的“五六七八九”的贡献: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产品创新,80%以上的就业,90%的企业数量。一个大众创新创业的社会,将是一个充满市场活力并不断创新的社会。

大众创新创业量大面广,更加贴近市场,能够提供更多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能够带来更多投资机会,拉动投资需求,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第4篇

 

本文立足于教师本职工作,提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构建“双师型”教师的机制策略,以此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提供人才支撑。

 

一、引言

 

2015年6月11日(国发〔2015〕32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不仅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也是提高我国创新能力,实现国富民强伟大“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以培养高素质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主要机构,大学生是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生力军,而教师则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教育的实施者,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构建完善的教师培养机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构建“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期待、新要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创业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职业教育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以此帮助其实现就业。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端创业人才的机构,其承担着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目标的职能,而教师则是创业创新教育的具体承担者,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加大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是“双师型”教师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重要保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核心就是培养具有创业创新的社会实用型人才,针对此点需要从事教学的教师必须要具有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实践锻炼中遇到的问题,为此传统的以理论专业知识结构为主的教师满足不了创业创新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培养“双师型”教师。

 

二是“双师型”教师是增强职业教育改革的推动力

常言道“强将手下无弱兵”,教师在职业教育中处于引导作用,如果教师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其就不能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另外在创业创新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要改革,而双师型教师则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推动力。三是“双师型”教师也是满足学生创业需求的现实需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入手,根据市场现状开展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比如针对当前“互联网+”行动的实施,很多学生选择电商创业,为此就需要教师要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以此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创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现状分析

 

“十三五”期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肩负着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的重大使命。虽然我国职业院校加大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提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由上年度的57.2%提高到59.2%;高职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天数由上年度的25.9天增加到27.8天。尽管如此,“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专任教师生产实践经验欠缺,仍然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之一。其具体表现在:一是数量总体严重不足。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教师的数量却没有相应地增长,尤其是具有“双视”资质的教师数量更是匮乏。二是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是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具有高学历的教师人数过少,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要占到65%左右。另一方面是具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能力的教师比较少,很多教师缺乏实践操作经验。

 

造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匮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不完善是导致“双师型”教师匮乏的主要原因。

 

1.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缺乏科学的保障制度。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将其作为教师培养的主要目标,但是结合实践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师培养建设方面缺乏科学的制度保证:首先,政策没有及时跟上。在创业创新教育环境下,要求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政策要求也要进行调整,构建以教师综合素质为考核标准的政策体系,但是目前国家对教师的绩效评价仍然是以理论教师为主,而忽视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社会各方面对“双师型”的教师培养存在偏见。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对技能工作岗位存在一种偏见,基于此种偏见认识使得教师不愿意深入到企业中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结果就会影响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2.“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不清晰。创业创新教育环境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教师时需要紧紧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但是高职院校在具体的教师培养上会忽视创业创新方面的教育,导致教师所具备的能力满足不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要求。

 

3.培养机制建设缺乏有效的合作方。基于创业创新教育的要求,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在于寻求合适的平台,而校企合作则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完善的平台,但是基于校企合作开展层次不深因素的限制,使得在具体的培养中缺乏有效地合作方:一是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到“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基于工作性质因素,企业不愿意向教师提供相应的实践锻炼机会;二是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高职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实践锻炼中。另一方面企业所提供的实践锻炼岗位不切实教师的实际需要,因此其缺乏足够的实践锻炼的动力。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构建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对策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仅仅把握时代步伐,以构建科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应对创业创新对职业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

 

1.构建分层开发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职业院校教师的新要求,为满足创业创新教育的要求,职业院校必须要立足于实际,建立多层开发的教师培养体系:一是改善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模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调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但是其关键还是在于提升学科带头人的综合素质,学科带头人代表着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因此学校要根据市场及专业发展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将有前途的教师确定为培养对象,重点进行培养。二是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中青年是高职教育主力军,另外由于中青年教师处于好学的阶段,因此要大力培养该年龄段的教师,通过有效的激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担当重任。

 

2.健全“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关系到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职业院校要将创业创新教育融入到教师职业规划体系中:一是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四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实现地方经济与职业发展相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资源与地方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方式,比如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要将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融入到其中,以此保障教师的能力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是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例如今年7月份在深圳举办的高等职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部级培训项目就向教师详细地讲解了关于创业教育的内涵等,有效提高了高职教师的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三是将创新创业融入到教学发展规划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规划制定也必须要将创业教育与教学发展相融合,促进教师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3.营造良好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氛围。首先,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在经济转型升级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全国上下日益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国务院决定自2015年起,每年5月的第二周为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当下的经济社会大环境,给了职业教育“顺势而为”的新契机。因此职业院校要积极宣传,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

 

其次,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制度保障。例如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了加强高职双师队伍建设的系列措施,支持高职院校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鼓励高职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双师素质,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

 

4.构建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机制。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职业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因此要通过建立完善科研激励机制,职业院校要为教师提供完善的科研工作平台,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为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提供平台。例如职业创新孵化基地的建设,就为职业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平台;拓宽师资渠道,改革人才聘用机制。

 

总之,现代职业教育肩负着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的重大使命,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本着提高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角度,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此满足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县域经济;问题;建议;辽宁彰武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83-01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也让大中型及小微企业以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从而推动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双创”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统一的组织引导体系

没有统一的牵头部门,沟通、整合、协调难度增大。没有形成完整的组织引导体系,合力推进全民创新创业的工作格局还未真正形成。

1.2 缺乏e极的自主创业观念

全民创业观念落后,创业动力不足,创业意识不强。打工者多,创业者少;想事者多,实践者少;观望者多,投资者少。创业激情不高,不愿艰苦创业,存在畏难情绪。

1.3 缺乏活跃的创业创新要素

1.3.1 缺资金。目前大多数下岗人员仅靠补贴或失业保险等维持生活,创业资金无法筹集,而一些高校毕业生更是白手创业,资金严重缺乏。

1.3.2 缺技术。城乡劳动者对市场经济与专业知识掌握不深,对市场规律把握不准。高校毕业生虽然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普遍缺乏创业知识、创业实践与创业能力。

1.3.3 缺项目。部分城乡劳动者虽有创业的想法,但由于多种因素而难以确定合适的创业项目。

1.4 缺乏配套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

缺乏推进创新创业的部门联动服务机制,对创业促就业工作的认识不足;彰武县社会中介服务还不够发达,缺乏社会化服务机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机制不够完善,尚未形成创业平台服务体系。

1.5 缺乏顶级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批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首选的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一批有创业意愿、有创业思想的毕业生也在家长、亲朋的影响下宁可年年等着招考,也不选择自主创业或到企业发展。尤其是既精通科技研发又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严重缺乏,导致企业商业模式与生产工艺落后[1-3]。

2 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建议

2.1 突出体制创新,打造“双创”新生态

整合全县各类资源要素,将全省唯一一个由省政府主导的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辽宁省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试点先行,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经营模式。

2.2 突出产业特点,拓展“双创”新路径

应从彰武县实际出发,结合京津冀产业转移移入地、沈阳卫星城、全国卫生生态养生宜居城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在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进行定位,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差别化发展进程。紧紧抓住供给侧改革“提高效率、增加人气”2个关键环节,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要深挖产业基础,为其量身定制优势产业政策,逐步形成以硅砂、林产品、新能源、农产品为主导的全产业链产业模式,提高竞争力。以京沈客专开工、竣工为主轴,全力打造高铁经济,主动融入全国高铁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4-6]。

2.3 突出政策集聚,打造“双创”新洼地

结合国家发改委3年滚动方案和《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精神,抢前抓早,制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管理办法(实施方案),突出创业环境、财税政策、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人才保障等要素保障,打造“双创”政策新洼地。以豪德电商产业平台、华北商城汽配产业平台等有想法、有行动的平台入手,以点带面构建投资促进、培育辅导、媒体延伸、专业服务、创客孵化等不同类型的“个性化”众创空间。围绕农产品、林产品、硅砂、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应用联盟、营销服务联盟,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引导彰武县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产业研究院、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最活跃、高端创业资源最丰富、孵化服务功能最完善的高新“个性化”众创空间。

2.4 突出以人为本,培植“双创”新主体

2.4.1 鼓励体制内人员留职创业。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及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留职创业,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公职,给予基本生活保障,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2.4.2 积极加大重点人群的创业扶持力度。建立重点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组建创新创业人力资源服务联盟。通过整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用工企业、培训机构等各方资源,实行用工需求精确监测、人员招募高效对接、技能培训有效匹配,从而推动人力资源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服务转变。

2.4.3 积极培育创业经纪人队伍。积极引导产业化发展,推动本土企业打捆营销。创建有竞争力的强势品牌,销售特色产品,带动发展中小企业,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4.4 积极引导二次创业。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工程,推动个体工商户升级创办私营企业,激励私企进入规模行列。

2.4.5 实施“暖企行动”。对现有企业,特别是域外投资企业(企业主)给予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坚决避免“JQK”现象的发生。

2.5 突出舆论引导,助燃“双创”新热情

2.5.1 积极塑造创业典型。定期开展创业明星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创业成功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2.5.2 加大舆论宣传。组织开展丰富的创业主题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创业光荣的社会氛围。

2.5.3 开办创业讲堂。组织彰武县域内明星企业家,在外发展的彰武籍企业家、成功人士,社会各界经济领域专家学者等通过现场讲座、微课堂、QQ群等方式定期举办创业大讲堂,总结失败教训,交流成功经验,分享凝炼可复制经验。

2.5.4 打造彰武县区域创业文化。塑造形成具有彰武县区域特色的创业文化,弘扬区域精神,从而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并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业动力,使创业逐渐成为大众自觉行为。

3 参考文献

[1] 张前荣.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J].宏观经济管理,2015(6):17-19.

[2] 孙德升.天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界,2015(4):84-86.

[3] 庞彦须.重视地理标志培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工商行政管理,2015(20):69-70.

[4] 牛冲槐,温雅钰.基于ISM的大众创业影响因素层次结构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4):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