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混合教学论文

混合教学论文

混合教学论文

混合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混合式教学是教育领域的新名词,它由网络学习(E-learning)的概念发展而来,以指导发现学习理论(guideddiscoverylearningtheory)为基础。对于混合式教学,国内外学者围绕其理论基础、方式、目标和效果给出了一些定义。Driscoll(2002)认为混合学习指的是四个不同的概念:结合或混合多种网络化技术(如实时虚拟教室、自定步调学习、协作学习、流式视频、音频和文本)实现教育目标;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利用或不利用教学技术产生最佳的学习成果;将任一种教学技术(如video、电影等)与面对面的教师指导的培训相结合;将教学技术与实际工作任务相混合或结合,以使学习和工作协调一致。何克抗(2004)教授指出: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王莹(2006)认为:在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英语教学过程中兼顾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强调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混合式教学借助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因材施教,可以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广泛结合,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结合混合式教学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混合式教学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混合,如学习方式的混合、学习资源的混合、学习环境的混合、学习理论的混合等,只要教学系统要素中的任一要素是混合的,都可以称之为混合式教学。我们研究的重点应在于如何混合这些要素,使其实现最优化,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本文从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出发,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和其优势。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教学方法的混合

20世纪初以来,外语教师一直在寻找最佳的语言教学方法来帮助学习者尽快地掌握目的语。在各种语言学流派的影响下,听说法、情景教学法、自然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相继出现,这些教学法开阔了语言教学的视野,推动了外语教学的发展。但从外语教学实践来看,它们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有效地掌握目的语的问题。过多地依赖或推崇某一种教学法的做法往往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产生某种偏差,甚至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这不利于外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罗立胜等,2001)。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将多种教学方式混合使用,发挥其各自的优势,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混合

“以教师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但是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逐渐发展起来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导致教学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可以采取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知识,还要在课外引导、监督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学生也不再“被接受”知识,而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3.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混合

混合教学模式中的自主学习是指传统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等自主学习和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的讨论、信息检索和处理、资料共享、成果展示的自主学习(李蕊丽等,2006)。合作学习是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相互讨论、帮助等方式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学生首先可以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可以形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同时,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提供大量共享资源,并制定合作规则,实现合作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4.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混合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对英语的考核方式往往是期末考试的形式,一张考卷就决定了学生的成绩。而混合式教学中,我们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在线讨论、课后作业、在线自主学习等六个方面,占评价的50%。通过网络平台来监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从而获得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包括口试和笔试两部分,将口试和笔试的内容与网络学习内容相结合,拓宽考试内容的范围。

三、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混合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国内著名学者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将传统学习方式地优势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学习)的优势相结合起来[3]。这里结合何教授的观点,结合电大课件、媒体及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针对基本无法到校参加面授课程的学生,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方法。第一次面授辅导课,要给学生提供网络资源的相关信息,说明课程的资源及使用方法。如学习线性代数中矩阵这章时,要正确引导,教给学生相应的自学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速学。即为快速预习《工程数学》课程的文字教材,并通过收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直播课堂及阅读网上的相关资源,基本理清课程的知识层次,对行列式和矩阵的相关概念,有一个理论上的认知。第二步,深学。在快速预习文字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对应的网络资源,对矩阵和行列式的相应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并熟练掌握矩阵的基本公式。第三步,精学。通过分析归纳确定本章重、难点。重点:行列式、矩阵计算。难点:特征值、特征向量的计算。第四步,问学。本专业大部分学生工学矛盾突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较难或者无法解答的问题时,可以把问题发到网上论坛中,请辅导教师帮助解决;也可以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解决,还可以直接请教代课教师予以解决。第五步,巩学。学生必须独立完成随堂练习,中央电大形成性考核册,网上练习题,网上期末复习指导,网上期中考试。

二、创设师生互动的“三步曲”教学模式

面授课程不是面面俱到地、全面系统地讲解课程的所有内容,而是以引导式教学为主,就是讲难点、讲重点、讲要点、讲思路、讲方法。根据《工程数学》的课程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数学理论水平,采取“精讲精练、答疑解惑、分层教学”三步教学方法。

1.精讲精练。

其中的精讲,即为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相关问题,给予“少、精、透、全”系统性的讲解。也就是把知识归纳成体系,针对电大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对知识点,可以发散、引申的把以前初高中数学、专科的高等数学的知识点予以复习,这样可以充分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其中的精炼,就是练习要有效果、有层次,能够对教材上面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使得每道习题,尽可能多的覆盖所讲的重难点,做到练习与复习相结合,如线性代数知识体系联系紧密,可以通过一个方阵的问题,囊括行列式、矩阵的逆、矩阵的秩、解方程组、求特征值、特征向量所有一本书上面的知识点,从而达到提高和巩固的目的。

2.答疑解惑,面授辅导课是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是电大开放教育教学的重要一环。

教师要充分把握面授机会,把面授课堂变成师生平等的、活跃的、双向交流的载体,鼓励学生课堂上踊跃地提出问题与想法,引起学生思维上面的活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上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4]。首先,抓住问题的核心主线,留给学生的思考的空间。其次,要多问促进学生思维训练、深层次的问题。最后,对于学生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解答。

3.分层教学,即面授个性化。

《工程数学》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相对较高,通过调查了解,针对电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的学生接受问题及理解问题能力相差较大,这样就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从而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把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进一步拉大。把分层教学法运用到《工程数学》的面授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自身困难,并结合学生的工作需求情况,年龄情况,入学前对数学认知特点,为了学生更好地对本课程进行学习,对学生进行划分,将学生分为基础优秀、一般、很差三个层次,为了达到人性化教学的目的,将其定义为:模型甲、模型乙、模型丙,进行分层教学。即通过课后自学不同难度的课件及视频资源,结合布置不同难度读课后习题,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通过课堂提问和习题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效果不好下降一个模式,反之则提升一个模式,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使得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积极性,主动的学习。整个课程教学的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需求”。使得课堂能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从而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

4.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选择数学基础良好的学生协助其他学生进行学习,掌握课堂讲授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还可以采用目标引导,个别指导等方法。要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教师面对面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变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单向互动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从仅仅重视结论的单纯性掌握,转变为对学习全过程的理解与监督。

三、教学模式改革思考

混合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设计学科;信息化教育;构建;混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01-221

一、設计学科信息化教育问题的提出

(一)国内设计人才供需现状矛盾突出。

国内设计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与设计产业需求脱节,学生专业能力无法满足设计产业对人才的要求,设计产业需求“一对一”实践教学的应用型人才。但由于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国内高校无法满足这种产业需求,行业设计师较少介入本科设计教学领域,对设计教育教学影响甚微。

(二)国内高校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呈现瓶颈状态。

近年来国内高校教学越来越注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但实际情况是真正能达到“高水平”的教师少之又少,很多高校都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管理办法在寻找各种方法提高教师的设计实践能力。

(三)国内高校设计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捉襟见肘。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兼顾设计基础理论的同时要具备丰富的设计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下的网络教学平台有许多优势,这不仅为提高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提供了发展平台,同时也为设计教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突破口。

二、设计学科信息化教育研究的优势及不足

(一)国内教学研究优势

现有混合教学模式主要有线上资源丰富、线下活动频繁、过程评估精准等教学优点,近些年国内学者和教育机构做过大量研究和实践,如中国大学MOOC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清华大学韩锡斌教授的混合教学研究等,都是从各个角度为国内的混合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二)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

国内混合教学研究涉及到的专业学科多以数学、外语和计算机专业为主的理论课教学研究,以设计学着眼点的教学研究少之又少。中国大学MOOC平台共开设设计学课程共计42门,全部以设计史论讲授为主,没有实践设计教学方面的课程,这也是设计学混合教学研究的难点所在。

三、针对现状构建设计学科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及研究框架

(一)设计学本科的混合教学理论体系建构研究。

首先明晰混合教学的目标,建立混合教学的途径;其次进行混合教学的教育心理研究,建立混合教学规律;最后构建混合教学理论框架,形成混合教学内容。

(二)设计学本科的混合教学理论体系实证研究。

首先以设计学本科混合教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建立设计学科混合教学平台;其次通过混合教学平台形成线上和线下教学方法,建立混合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信息反馈,并对教学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补充和完善理论体系。这样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下的混合教学平台增强师生的教学互动,并为优秀的产业设计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纽带关系。

(三)总体研究框架分为两条主线:一是设计学本科混合教学理论体系建构研究,二是混合教学理论体系实证研究。

我们可以通过调研、文献研究及教学实践建立设计学科混合教学理论框架,从而逐步研究并确立设计学混合教学理论体系。以设计学科混合教学理论体系为基础,结合设计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产业、科研、教育相结合为研究媒介,利用信息技术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混合教学网络平台。并以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为研究媒介,以混合教学理论为研究基础,以产业设计师介入本科教学为研究突破口,以实验性的混合教学为主要研究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形成新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证教学研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信息反馈,完善混合教学理论体系。力求在混合教学过程中,促进产业设计师、本科学生、高校教师的沟通及互动,促进产业更新、推动教育革新、助力科研创新。

混合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 课程特点 教学方法 改进措施

土木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对于高等院校土木专业的学生而言,《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设计和施工方法[1-2],涉及建筑材料、建筑制图、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等课程,并与其他专业课程,如砌体结构、建筑抗震、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形成课程体系,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建立起初步的结构概念,并为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本文结合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几项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

1.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特点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多、涉及范围广、公式多、符号多、体系庞杂,加上规范条文的约束性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多、涉及范围广。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材料性能、设计方法、各类构件的受力(拉、压、弯、剪和扭)性能及其计算方法和配筋构造等[3],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既有理论推导,又有试验研究,还与规范条文、工程实际联系密切,因此教学难度较大[4]。

(2)公式多,规范条文多。公式多是该课程的另一个特点,这些公式逻辑推理强,涉及力学和数学,需要学生有坚实的数学和力学知识基础;课程常对一些不便、不必计算的内容进行规定,内容比较零散,系统性和逻辑性均较差,学生们常常感到杂乱无章、概念混杂。

(3)经验性强。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对象是钢筋和混凝土复合材料组合结构的力学性能、设计和施工方法,它不像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可以假定材料为弹性[4]。钢筋混凝土是弹塑性材料,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多且离散性大,用纯粹理论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往往与试验结果相差几倍乃至十几倍,这就决定其研究方法是在试验的基础上做出基本假定,得出半理论半经验的公式。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抽象难懂,学习积极性不高。

(4)综合性强。建筑制图、建筑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是学习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基础。因此,要学好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学生就应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程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有关知识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截面几何关系、应力应变关系、内力平衡关系,以及计算钢筋混凝土框架等结构的基础。老师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专业基础课讲授过程中,要不断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复习过去的各种力学和材料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积累系统化并和本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了解到钢筋混凝土结构这门课程知识多、涉及面广,与基础课程联系紧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总结,还有规范条文。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紧密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实践技能,改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2.教学体会

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知识的传授基本是通过授课、答疑、作业这一程序完成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课堂学习理解不够、课程设计抄袭现象的问题;部分《高校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枯燥呆板,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分析和理解,容易导致学生情绪懈怠,教学效果较差。我在几年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教学体会。

(1)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不仅有大量的理论公式,又与实践紧密相连。粉笔和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但仅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学生理解各种枯燥的理论公式,又激发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而导致教学效果较差。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课程安排――先学理论知识,然后生产实习,最后毕业设计这一过程。课堂教学前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使学生获得混凝土结构的感性认识,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还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感到枯燥乏味。多媒体、互联网、电子教案、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这一目标的成功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理论知识是基础,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可以为工程应用提供指导;工程实践能力是教学目的,只有具备实际工作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5-6]。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改变一个题目全班做的方式,采用分组设计的方法,一般四五个学生一组,设计一个大的题目。此种方法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还大大减少了课程设计中存在的抄袭现象。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然而,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是他们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组织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建筑学等专业的学生参加结构模型大赛,类似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对结构概念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或根据课程进度,以及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目的地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增强感性认识,积累工程经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掌握教学重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重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4)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应该有先进的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近年来,随着材料强度的不断发展和新建筑材料的不断出现,结构和构件的设计方法在不断改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而要一直紧跟本学科发展的脉搏,不断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其求知欲,使学生建立用发展的观点学好《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基本思想。

3.结语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存在教材内容多、课时少、难理解、实践性强等特点,要求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获得最好授课效果的同时,让学生学起来轻松。我基于几年的教学经验得出的结论:掌握本门课程的特点,采用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重视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学好并掌握好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叶列平.混凝土结构(上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东南大学.混凝土结构(上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罗向荣.钢筋混凝土结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马芹永.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96-97.

混合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 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改革 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产权保护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属性、样态及其治理架构 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兴起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财务挑战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参考标准 混合所有制的法治化思考 混合所有制的力量 混合所有制的机遇 混合所有制的真相 张文魁:科学理解混合所有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职业院校治理 混合所有制改革破题在即 委内瑞拉怎样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盛宴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求解 混合所有制改革让海鸥复活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公司治理 浅谈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发展混合所有制, 改革释放红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8]张荣伟.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五种主体形态[J].课程・教材・教法,2012(1).

[9]程天君.教育改革三问[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5).

[10]赵伟.混合所有制办学:踩着前进的脚步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0).

[11]徐桂庭.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分析与实践探索――对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3).

[12]World Bank.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 World Bank Policy Paper(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1991.

[13]和震.世界银行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 .

[14]赵伶俐.以人才质量为核心统摄教育质量――兼论“六维四级”人才质量标准与监测[J].人民教育,2012(10).

[15]杨聚鹏,苏君养.教育改革本质研究:基于哲学思想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6).

[16]李玉静,岳金凤.国际职业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19).

[17]章兢,廖湘阳.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