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匠精神研究

工匠精神研究

工匠精神研究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电子商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0 引言

国务院总理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重拾“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工匠精神包含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精致专一的耐心和严谨专注的精神。

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产业,更需要在人才培养的同时注入工匠精神的培育,让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中养成精益求精的职业理念。

1 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对照“工匠精神”的理念和电商发展θ瞬诺男枨螅笔者发现高职院校电商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多不足。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入3.0版的新时代,很多高职院校一直过分注重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职业态度和素质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在机房吃早餐,离开机房时不带走零食和垃圾,安排实训任务时不断叫累叫苦等等现象的发生。

(2)有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本没有把学生职业操守纳入进去,或者纳入进去后执行不够。

(3)职业精神素养没有具体考核或检测标准。

(4)在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不注重教学研究,每次仅按时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缺乏创新意识和踏实钻研的“工匠精神”。由于自身缺乏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的精神,故而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也不可能把这种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且教学也会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

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缺陷,加上我国电商行业产品低端、粗放的状态,自主创新能力弱,简单的“拿来主义”、“山寨”形象挥之不去,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整顿电商行业的形象,树立电商品质、品牌、品商理念都给我们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电商人才提出了迫切要求。

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工匠精神”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建立、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

2 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研究

2.1“工匠精神”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建立

对“工匠精神”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建立,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电商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开发、挖掘或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内容。

基础课程设置上,我们可以开发《“工匠精神”培养案例分析》的课程,譬如通过案例电影《入殓师》告诉我们什么是“工匠精神”;案例《庄子》“梓庆”的精妙阐述告诉了我们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案例“寿司之神”告诉我们何谓职人,让我们了解要做真正的职人必须树立正确的工作观;案例庄子《庖丁解牛》”来了解工匠之道的六项基本行为等等。通过这些有趣的故事和经典古人的案例引入,让我们对“工匠精神”的了解更加形象和具体。同时增加德育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学时来增加精神培养的思想阵地。

就我校电子商务专业而言,专业课的设置上我们以职业岗位为导向,打造网络商务信息编辑、网店运营、网络营销、网店客服和网站建设的“五岗并行”的职业技能人才,给这五门核心课程设置了基础篇和实战篇两个学期的课时,这样不仅保证各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阶梯性,而且让学生在一个领域学深学透,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实践教学同时,促进电商课程的有效融合。

实践出真知,在每个行业的职业精神培养中,都很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过程中慢慢体会职业精神,慢慢让这种精神融入到工作中去。譬如我校电商专业和多家企业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实训。特别是在双十一这样的日子里,体验网店客服和物流配送等岗位的职业素养。当学生在具体的职业场景中就能真切地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也能够更为清楚地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这会让学生无形中就把专业技能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相融合,自然而然的形成自己的职业信仰和追求。

在电商专业的课程规划中,课程内容是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可结合地方特色和专业特点,分析出电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精神,把职业精神纳入课程考核中去,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做到电商课程内容和职业精神的有效融合。

2.2“工匠精神”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

在“工匠精神”培养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是主动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法,将单向的、输出为主的的教学方式变为互动性、启发性的教学模式,最典型的就是利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老师提前把任务布置下去,然后安排学生进行调研或者资料收集,针对电商项目大部分可以实施网上调研,这样学生也比较容易完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需要进行引导或必要的讲解,其他的工作都由学生来完成。以学生为中心和主导,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耐心,为培养“工匠精神”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再次实施“互动教学法”,多让学生参与进来。例如,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平台是“UMU互动学习平台”,该平台宗旨是通过微信群进行教学和互动,随时掌握学者参与情况,让每个人融入、分享和收获。这个学习平台可以及时查看我们上课与学生互动的情况,包括实时签到、问卷调查、拍照上墙、在线考试等等,这些功能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融入进去,注意自身的分享和收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踏实、严谨专注的精神。

教学方式的改变对 “工匠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让自身教学变得更加的轻松和实用。

2.3“工匠精神”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工匠精神”培养的基石,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而且要培养他们职业精神技能。那么这样的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呢?

首先,教师自身需要具有“工匠精神”,对待学术要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严谨专注的精神。教师不仅仅只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任务,还需要在自己的学术领域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做该学科领域的专家。随着电子商务领域的高速发展,教师需紧跟时代,进行产教融合,多去企业调研和顶岗实习,这样才能培养与时俱进和刻苦肯干的“工匠精神”。同时对困难和挫折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并能使这种精神感染到学生,言传身教,起到榜样的作用。

然后,对待学生要有精致专一的耐心,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课下也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及时回答他们的问题,同时鼓励他们多参加课外活动和积极创业。这样学生在教师的不断促进下,形成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格专注的职业精神,最终将工匠精神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职业素养,贯穿在自己整个职业生涯中。

2.4“工匠精神”培养的校园氛围营造

以文化人是弘扬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措施,我们需要对整个学院的校园氛围进行建设。首先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名工匠”进行收集和整理,比如马云、雷军等电商名人,在校园内宣传其职业精神;其次设立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表扬榜、教师教学比赛表彰榜、工匠精神园等;最后在教室、学生宿舍和学校公告栏等地方设置名人名句、横幅,校园内建立雕塑等来宣传工匠精神,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的氛围。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learly pointed out that a powerful nation of education is the basic project to achieve national rejuvenation. Cadres of the infrastructural organization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colleges, as they closely contact with the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joining in the folks and maintaining close ties with people and promote the spiri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universities with the "craftsmanship spirit".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cadres’ "craftsmanship spirit", it is meaningful to train them from theoretical study, ability training,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so on.

Keywords communist cadres in college; "craftsmanship spirit"; cultivation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培养高校学生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的一项常态化和持续性的重大工程,是在高校推动精神和各项任务落实的重要渠道。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得益于不断的创新和实践,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面对新时期各种变化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和冲击,作为与高校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高校基层党员干部,其理论水平、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态度和价值导向直接影响着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推进和实际效果。“工匠精神”原指工匠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而当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不仅是各行各业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体现,更是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内核。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培育干部的“工匠精神”意义重大。

1以学习马列主义为基石,培育高校基层党员干部“工匠精神”之“匠心”

匠心,指能工巧匠的心思,培育高校基层党员干部“工匠精神”之“匠心”是发扬“工匠精神”的内在需求。所谓高校基层党员干部的“匠心”,就是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是“工匠精神”之基石。高校基层党员干部要做到政治坚定、把握方向,必须要打牢理论基础,提高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加之国情、党情、民情的新变化,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迎来了机遇期,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作为党的政策理念实际推行者的高校基层党员干部,面临的任务更是千头万绪,只有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用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将高校党建工作稳步推进,实现目标。

2以加强能力培养为根本,培育高校基层党员干部“工匠精神”之“匠?g”

匠术,指能工巧匠的能力,培育高校基层党员干部“工匠精神”之“匠术”是干部成长进步的内在需求。所谓高校基层党员干部的“匠术”,就是推动党建工作的能力和做事的方式方法,这是“工匠精神”之根本。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空”、“虚”、“浅”等问题,高校基层党员干部要把握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坚持“一个钉子一个钉子去钉、一个螺丝一个螺丝去拧、一刀一刀去锉”[2]的工匠精神推动党建工作落实落地。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伟大事业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基层党建工作任务繁重、千头万绪,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口号响亮,实则假大空的现象。需要高校基层党员干部发挥“钉钉子”的精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党中央要求一锤接着一锤敲,把每一颗“钉子”钉牢、钉深,把工作要求落小落细。要提升高校基层党建的重要作用,关键还要加强高校各级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就要求高校基层党员干部发挥“拧螺丝”的精神,切实拧紧高校党建工作,把各级党组织、党组织书记、党员干部“紧螺丝”,把各项工作抓牢抓实。强化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是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实际效果不太理想,理论学习难以入脑入心,实践活动不够切题,高校基层党员干部要坚持“一刀一刀去锉”的精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剖析,一个理论一个理论研究,将党中央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以提升道德修养为导向,培育高校基层党员干部“工匠精神”之“匠魂”

匠魂,指能工巧匠的价值追求,培育高校基层党员干部“工匠精神”之“匠魂”是发扬“工匠精神”的内在动力。“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3]所谓高校基层党员干部的“匠魂”,就是推动党建工作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诉求,这是“工匠精神”之精髓。

高校基层党员干部要全面、有效的推进和落实党中央在党的建设工程中的战略布局,必须要提升道德修养,锻造“匠魂”,做到严谨而追求卓越,专注而持之以恒,敬业而淡泊明志。对工作标准要严谨又不断追求卓越,党中央关于党建工作的各项精神要落实到基层,高校基层党员干部既要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防止党中央精神被打了折扣,防止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等形式主义。要结合实际,在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的各项党建任务时,不搞变通、不打折扣、主动创新、打造党建品牌,以追求卓越来自我要求。对工作目标要专注而持之以恒,强调:“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高校基层党建干部要聚精会神抓党建。党建工作没有物质效益,任何党建品牌工作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成效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高校基层党员干部必须要深入其中,进行长期认真的研究和探索,经过漫长的实践,持之以恒地落实做事,久久为功、坚持不懈,才能确保高校基层党组织永葆先进性。对自我定位要敬业而淡泊明志,基层党建工作不是谁都能做,也不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清闲岗位,高校基层党员干部必须要以专业的态度来对待党建工作,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成效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只有持淡泊明志观的人,才能为基层党建提供不竭的动力,才能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4以“中国梦”为动力,培育高校基层党员干部“工匠精神”之“匠梦”

匠梦,指能工巧匠的终极理想。培育高校基层党员干部“工匠精神”之”匠梦是助力“中国梦”实现的必然要求。所谓高校基层党员干部的“匠梦”,就是自觉以“中国梦”为引领实现理想目标,这是“工匠精神”之自我实现需求。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要??现“中国梦”,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基层党员干部“工匠精神”之“匠梦”的实现要结合“中国梦”的实现。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基层党员干部作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工匠”,要爱这份事业,立德树人、无私奉献,更要用智慧和汗水擎起发展大旗,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追求“匠之梦”,奏响华丽的“中国梦”乐章。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引领;就业指导;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传统的制造业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国民收入的提高带来了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他们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就对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注重产品细节,精益求精;与此同时国内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高精尖产业,如航天航空业和电子产品业等,这些行业对产品的精密度要求很高,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离不开工匠和工匠精神,今年三月份,“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总理充分鼓励企业要培育工匠精神,引发社会各界的思考和重视。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肩负着培育能工巧匠的重要使命,如何用“工匠精神”来引领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值得深思与研究的课题,这不仅关乎学校自身的发展,更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需要。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

1.工匠精神的现实内涵

“工匠精神”没有标准的定义,一般代表了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自我否定、推陈出新与追求极致的精神理念,包含了注重细节的工作品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耐心坚持的专注意志以及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对产品的追求胜过对金钱的追求,是一种以产品为导向的价值观[1]。“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是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高要求,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

2.用工匠精神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通常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具备较高职业素质的技术人才[2]。用“工匠精神”引领大学生就业创业有助于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有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是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满足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中国制造业的现实需要。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工匠精神”的引领作用发挥及存在问题

(一)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更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中国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企业用工需求缺口较大,给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带来供不应求的就业局面,使得高职院校重视职业技能而弱化了职业精神的培养。而德国、日本等国在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秘诀之一就在于他们充分认识到职业精神的价值,在职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2]。因此我国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亟待调整,其培养的人才质量决定企业的产品质量,因此必须从学校时期就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应当使学生能以敬畏的姿态对待自己的职业,养成对学习、工作高标准、严要求的习惯。

(二)存在问题

1.传统观念的制约

在中国古代的职业排名中,工匠的地位不高,仅仅在商人之上,很多人对工匠存在偏见,认为工匠从事的工作是重复性的,没有任何创造性可言,体现不了个人价值,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当时人们的职业追求往往是读圣贤书,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即使去做农民也要胜过做工匠。因此,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和影响,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跟文化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依然不被重视,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而公务员考试的持续受追捧更是与古代历史何其相似,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工匠精神”的塑造需要不断突破传统观念的制约。

2.企业需求对于“工匠精神”的重视不够

通过对近两年来进我校招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进行研究,发现他们提供的绝大多数岗位在车间一线,而对毕业生的要求普遍不高,有很多岗位甚至不限专业,这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求职定位,也充分暴露了企业对毕业生的“工匠精神”重视不够,在他们看来,工匠从事的主要不是精细化、工艺化的生产,而是传统的简单手工劳动,让老员工带新员工一、两天就上岗,学生到岗后发现很多没有学历、没有技能的农村打工者跟自己做着一样的工作。工匠收入少和社会地位低的现象,使工人很少执着于耗时长、劳动强度大、甚至可能永远也达不到的能工巧匠技能及其职业岗位,因而给学校培育“工匠精神”带来了较大阻力。

3.学校培养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精神”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多以就业为导向,随着中学生源的减少,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争抢生源的现象愈演愈烈,于是为了吸引学生,高校整合资源,过于强调热门专业与热门职业,很多学校甚至开设了订单班,实现学生入学即就业,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保持协调与同步,为企业培养需要的技术技能员工。当社会不重视“工匠”时,高校也出现了轻视工匠精神的现象。一些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失去了高校的理性与独立性,导致工匠专业教学内容浅显、技能简单、职业素质养成缺少。高职院校虽然在技能培训方面做得好一些,但在“工匠精神”养成方面则仍显不足,过于考虑企业的当下需求,忽视了学生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与职业成长的素质要求。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第4篇

摘 要: “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和认可自己的专业、对从事的职业忠诚,永不放弃,不改变初心,工作专注执着,对产品追求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人生追求极致、止于至善的精神。专业课学习是高职生提高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主要手段,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核心素养,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工匠精神 专业课程

总理在2016年两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这是“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工匠精神在经济向创新型转变、“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表明了国家层面上弘扬和培养“工匠精神”的决心。

什么是“工匠精神”?有的学者认为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爱岗敬业,热爱所从事的职业;二是能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三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和完美;四是甘于奉献,具有崇高的职业使命感。”[2]有的学者认为是“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极致、追求完美、追求更好的一种精神”[3]。根据学者们的阐释,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与未来职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热爱和认可自己的专业、对从事的职业忠诚,永不放弃,不改变初心、工作专注执着、对产品追求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人生追求极致、止于至善的精神。

高职学生是推动经济向创新型转变,实现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的一支重要后备军,是未来的企业高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发展要求高职生具有工匠精神。专业课教学是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专业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要让其发挥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们行为的内动力”[4]。学习兴趣就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认识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5],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行为的最重要动力元素之一,是学生学习的宝贵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愿意学习的第一前提,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能力有重大的价值与意义。

当代高职学生对学习的专业不甚了解。再加之受各种社会不利因素的影响,高职生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如何激发他们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就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著名的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一种目的或一种意向,可以形成一种准需求,产生具有动力意义的紧张系统。”[6]人的心理紧张系统代表的就是一种心理需要,假如我们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方面有这种心理需要,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就会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是学习的需要和心理紧张系统不健全,也就是学生尚未树立科学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专业的价值观?结合当前高职教育专业课教学实践情况,笔者认为,首先,在高职生新生入学教育时,加强学习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尽早明白学习价值与意义所在;其次,专业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结合对专业的深刻认识与感悟、专业的发展与美好前景,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让学生学着并快乐着,真正对自己的专业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所在。

二、精心打造教材

现在的企业要求纺织人才具有工匠精神,具备较强的技术技能,一方面负责对面料生产安排、生产工艺的监控、产品质量的控制。另一方面可以和专业设计人员从事产品或项目的开发及工艺的设计,他们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按生产单位的需求进行切合实际的工作。现有的教材陈旧,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在遵循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以“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紧密围绕创新型人才质量观,以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方向为主要内容,打造校本教材并出版。

专业课教材是专I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效载体,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专业课教学改革,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我院对教材质量的不断推进,体现学院“工学结合、培养现代班组长”教育特色,行业、企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学院对校本教材提出更高要求。化纺系染色工艺课程教学团队在借鉴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关注行业、企业发展的新动向,将企业的新流程、新工艺、新产品及时体现到教材中。综合江阴周边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以最终产品为任务导向,汲取大量有关各种面料染色的项目,然后精挑细选,精心打造成若干个教材的项目,再结合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室的实际情况,将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同时创新教材结构,用纤维分类代替传统的染料为主线的教材结构。根据纺织纤维种类教材分为三大板块,每个板块再从经典产品到最新产品,每个产品分别介绍纤维特点、染色理论、染色工艺、设备选择及常见质量问题。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点,每节配有技能训练、思考与练习;为了延展相关理论知识,每节还配有知识拓展部分;形成校本教材,严格按照计划实际使用教材,根据企业对学生的反馈,结合两年的教学实践效果,依托当地行业优势,再次整合校内外资源,并正式出版教材。

新教材从纺织行业、企业的新流程、新工艺、新产品提取精华,更新旧的无用的知识,提供给学生更感兴趣、紧跟时代的新知识,让学生爱并专注于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深度融合,让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注专业知识,“做中学,学中做”,对自己做的产品尽力做到最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三、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在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教学中要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目前,专业课基本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平时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包括在课程资源平台上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吸收,仔细观看相关视频,认真揣摩具体操作,鼓励在线讨论,任何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在精益求精方面有所作为;到了实验室,教师严格检查实验前的准备情况,对一丝不苟执行的学生大力表扬,做实验开始,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步骤,不容许任何马虎,实验数据有问题的要重新做,实验来不及做完,课后一定要补上,对于实验认真仔细,实验结果还可以的情况下,对仍然坚持再做一遍的学生一定要给予肯定与赞扬,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对提出改进试验措施的,不论效果如何,只要没有安全隐患,对于他们的创新精神就一律要给予肯定。

对于实训,实训前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实训指导任务书,观看课程资源中有关企业加工同类产品的流程和工序视频,要求他们熟悉每一道加工工序,每一步操作及注意事项;进入实训室,先设立一个个逐渐升级的目标,让学生在实训学习开始能够较轻易实现一个目标,让学生能体现自我价值、展现职业风采、感受实训快乐,充满自信,相信自己能做出产品;然后,要求学生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产品,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每一步具体操作、每一道加工工序、每一个中间产品、每一个织物成品,对加工面料成品的检验、验收严格按照国标或者美标执行。如对学生所做的面料染色小样与所给标准样的色差,以美标的最严要求色差为标准,凡是大于该标准的一律打回重新调整工艺条件打样。当然,对于胜利完成打样任务的学生,我们给予高度的肯定与赞扬,并鼓励这些学生与其他同学分享经验,用事实证明谁能一丝不苟地准备、谁善于思考、勤于动脑、专注执着、勇于创新,谁就可以赢得快乐与尊重,让他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工匠精神对于自己职业技能和职业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性。

四、改变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

几年前,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评价以考试为主,专业课程考核内容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重知识轻能力,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过程考核,考核信度较低,没有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有必要进行改革。

为此,染色工艺教学团队凭借众多校企合作企业,搜集素材、拍摄视频、录制实际生产、制作微课,将结果用来制作学院精品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校企协同共创国家资源库,资源库中的教学视频、企业实际生产录像、作业、自测、考试、学习统计、学习评价、教学答疑和教学笔记等可以对学生学习进行多方位评价。

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前在平台上对布置的资源的预习情况、课堂学习参与的在线讨论、在线练习、课后的在线复习、作业及对专业知识的探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和能力与素养方面等情况在平台上显示得十分清楚,学生的平时成绩就依据他们在平台上不同阶段的“淋漓尽致”的表现而定,为学生学业的过程评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评价,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行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自觉主动地提高专业技能与素养,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长此以往,学生管住自己的同时对专业慢慢热爱起来,不由自主地专注自己的纺织专业,格拉德维尔说过,任何一个人经过一万小时的努力,可以由平凡变为超凡;马克・吐温也说过,只要专注于一项事业,就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7]。因此,平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专心做事的习惯,这样学生工匠精神自然而然逐渐形成。

专业课学习是高职生获取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主要手段,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核心素养。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仅仅做好上述四个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专业课教学者坚定地、专注执着地探索与实践,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和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匠心筑梦,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作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6-3-6(02).

[2]聂伟.经济社会转型期应彰显尊重“工匠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6-4-19(05).

[3]郑荣胜.让工匠精神成为广大职工的主体意识和主流精神[N].杭州日报,2016-4-18(11).

[4]余国政,陈咏梅.大学生学习兴趣探析[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3):22-25.

[5]林培锦.勒温场理论下当代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6):69-71.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一、工匠精神的概述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它是有我国的一流木工匠师聂圣哲提出的,正是由于这种精神,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随之改变。而把“工匠精神”的学习理解加入到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是当务之急。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教育的制约,我国教育的重点一直为知识教育,在对于建筑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也一直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但是,实践对理论知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更是理论发展的源动力。最好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应该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就目前而言,每年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中毕业的技能型人才只占毕业人数的百分之一。

三、将“工匠精神”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结合问题分析

(一)“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于二零一四年印发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到的教育理念中,更深层次的职教体系,更科学的职教结构的现代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现阶段高职的人才培养只限于专科,如果高职学生想要进一步深造只能进入普通本科院校学习,从而失去本科职业教育的机会。而且,很多院校为响应国家课改而舍本逐末,在培养人才上注重理论知识的提升而在设置专业、管理教学与实际培养中并不能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使技能型人才难以具备“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科学的规划教育

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中,职业院校缺乏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缺乏专门的规划教育机构;学生在自我的职业规划中,缺乏前瞻与远见,对自身的定位模糊;学生自身的服务能力差,意识薄弱,难以形成强大的职业梦想。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现阶段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阻碍了“工匠精神”的传承。在高等职业院校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因为“工匠精神”的不可自成性,需要老师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与职业规划。

四、建筑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方法

(一)以能力为基础,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由于部分高等职业学校对与“工匠精神”的掌握缺乏,所以对与学生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要。树立科学的指导观念,让学生以劳动为光荣。只有确立正确的劳动态度,才能将工作的动力最大化发挥。在建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置于首位,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才可以正确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加强校内实训

实训是按照人才培养规律目标对学生进行的职业能力技术的应用训练。在建筑这个高技术含量的行业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所必须的。要将“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实训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要结合学生自身能力与建筑专业的不同课程特点对人才进行针对性培训。教师在专业知识的培养中,要做足职业技能的培养,将“工匠精神”与教学课程相互渗透,有意识的在实际讲课中带头的践行“工匠精神”,从而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中建筑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

(三)进行“工匠精神”的定期宣讲

弘P“工匠精神”,社会的重视程度和认可度很重要,由于当前的教育体制,民众普遍认为从事劳动型工作是“没出息”的表现,实则不然,再尖端的科技、再高大上的成果都需要去实现,必须要有人做出来,论贡献,一个工匠或许并不比一个科技人才差多少。所以,要进行建筑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一定要进行关于“工匠精神”的宣传,使“劳动光荣”这一口号得到学生的重新认识,正确的树立爱岗敬业的劳动理念。

五、结语

“工匠精神”一词由来已久,它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理念,一种将“中国制造”转为“中国智造”的梦想。只有发扬“工匠精神”,才能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加强他们的敬业精神,从而满足我国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