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科技创新

小学生科技创新

小学生科技创新

小学生科技创新范文第1篇

摘要:创新意识是创造活动的开端,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科技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科技活动课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开发学生的创造智能,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在科技活动中,必须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就针对科技活动中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科技活动;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1创新愈识培养的特点

1.1求新

就是“荀日新、日日新、再日新”。求新是创新意识的首要特点,科技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新颖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涌现,求新也是对创新意识的评价标准。

1.2求变

创新就要变,变质、变量、变数、变位、变场所、变方向、变方法、变生死、变温度、变形态、变速度、变功能、变软硬、变厚薄、变工艺,无穷无尽,更广宽地开展想象。“变”是学生创新意识活动中最容易体现出来的思维,“变”可以丰富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这也是科技活动中常用的手段。“变”要遵循合理原则。

1.3求巧

在解题方法上有意识地求巧,巧妙是创造发明永恒的主题。“巧”是创新意识水平的反映,同时往往又是个性素质的反应,科技活动有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个性科学素养。

1.4求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奇不有,永不停止地探求世界的奥妙”,创造的火花就会不断出现。吸引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展,兴趣性是首要动力,科技活动在此方面有专长。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感、问题意识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操作创设问题。

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教师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意识与问题分析意识。教会学生多角度分析、判断、运用集体和小组的讨论,寻求多方面的考虑,培养学生求知欲和败不馁的勇气与毅力。

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解题的意识。肯定学生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从创新设计和解题中再寻找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评价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要提倡从身边做起,提倡学生科学评价自己和别人,教给学生从独创性、科学性、实用性等角度评价,激励学生发扬成绩,改正缺点,及时评价与调整自己的意识活动进程。 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教师扎实地进行教学,丰富学生间接知识经验;开展广泛的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直接知识经验。

3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的有小方法

3.1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用淀粉水在白纸上写字后看不出来,而用碘酒擦后便显现出来了,是什么原因产生了如此奇妙的变化?土豆块扔到水中会沉,而往水中加盐一定量时会惊奇地发现土豆浮了上来,是怎么回事呢?等等。老师可以多收集一些这样的小科技知识、故事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参加实践,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又让他们参加了劳动实践,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也使学生的惰性意识在活动中有所减弱。

3.2创新意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

教育与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结合,简称“STS”教育,目前这套教育理论正由国外传入国内,并在一些城市学校中推广。即:尊重学生意愿,重视个性发展,教学模式多样化;课堂与社会紧密结合,课堂培养的是社会所需要的强调价值取向;重视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重视学生科学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创新意识、参与意识,提高实践活动能力。

3.3创设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自从实行“减负”以来,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多,因此应更好地开展各项科技、劳动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及科技意识。在活动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激励学生自行创造与发明,通过学习和交流,使学生感觉到科学的严谨和伟大,使每位学生都能认识到:科学只要坚持不懈,认真诚实,一丝不苟,就一定会在科技创造中有所提高和进步,并最终取得成功。

3.4l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不能完全依赖于学生在惰性心理支配下的“投机取巧”,我们应设置一定的体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组织一定数量的“科技兴趣小组”,定期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开展“小发明、小创作知识讲座”、“交流会”等等。通过活动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科技实践,同时各项活动都以学生自己组织为主,让他们各抒己见,各自谈自身的爱好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技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所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学生惰性心理的发展。

结束语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并不只局限于在科技活动中才能进行。但这项系统工程的实施却是一个迫在眉急的事情,因为它关系到我国教育的成败和国力的昌盛。

参考文献:

[1]闫小凤.小学生公民意识的问题与教育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小学生科技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45-01

创新是21世纪人才所具有的时代特征。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能力是青少年创造素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科技活动的灵魂。在科技意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科技意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谈一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动手操作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动手操作,是把所思所想变为现实的主要途径。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只会想,不会做,那就是空想。现在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差。他们在家里可以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基本上一切都由家长代劳。所以创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在活动中,我非常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层次,分阶段逐级进行训练。能力较低的学生训练他们画出简单的设计草图,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如螺丝刀、剪刀、钳子等,粘贴模型,组装、制作一些简单的航模作品;能力中等的学生要求会使用常用的工具,动手组装较复杂的模型,把自己的想法用设计草图表达出来,并自己动手制作科技作品;能力较高的学生要求能熟练的使用各种常规的制作工具,包括电烙铁、万能表等电工工具,画有一定难度的草图,并制作了带电动的作品。这样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二、积极开展课内丰富多彩的科技兴趣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注意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进行分类分层培养。为此,我们利用校内外包括师资在内的各种资源,开展多种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如“航模与科技”、“智力七巧板”、“船摸与科技”、“电子百拼”、“电脑小组”等,学校经常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活动,让每个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和关心点,参加适合的项目。通过创设宽松的文化环境与氛围,在保证所有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受到教育和锻炼的同时,使部分特殊的学生的“机灵点”由此而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提倡学生“异想天开”,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自身经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把智能化为智慧。

三、认真组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1、开展“小发明创造”活动

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是一项综合性的科技活动,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集体合作精神,克服困难的意识。为此,我们每年举办一次科技周活动,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层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创造要求,这样,学校为学生提供练武场地,学生创造兴趣浓,创造欲望强,他们纷纷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动手操作付出辛勤的汗水后获取成功的喜悦。

2、定期开展科技主题会活动

小学生科技创新范文第3篇

一、科技教育奖励制度化。

多年来,潜江积累了丰厚的科技教育底蕴、丰富的科技教育经验及丰硕的科技教育成果。为了将科技教育引向深入,市政府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为科技教育建立了权威性的长效保障机制。

2008年7月,潜江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潜江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奖励办法》,设立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主要内容是:潜江市财政每年预算经费10万元,对积极参与科技实践与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本市青少年进行奖励。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4个奖次。特等奖奖金为10000元,一等奖奖金为4000元,二等奖奖金为2000元,三等奖奖金为1000元,奖金均按学校、辅导老师、学生4:3:3的比例予以分配。对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免试进入市重点高中或给予中考加分奖励。

2009年、2010年、2011年,潜江市教育局分别对当年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了广泛征集,共收到1528位同学申报的成果1801项。经专家小组认真评选,棉花原种场彭雅琴、潜江中学刘思佳等同学的108项成果分别获得首届、二届、三届潜江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

2009年至2011年连续3年,潜江市人民政府隆重召开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颁奖大会,对获奖学生给予重奖,169名在国际、国内科技教育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小学生,获得政府颁发的10万元奖励。

由政府建立权威性奖励机制,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重奖在科技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少年。这一举措,是对广大学生、教师和学校进行的一次恰如其时的政策引领,在区域科技教育发展中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对于激励广大学生、教师和学校科技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既是基础教育改革中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有益尝试和教育创新,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的战略选择。

二、科技教育载体阵地化。

为了让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能有发表和展示的阵地,我们搭建了科技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即主办面向青少年学生的科辅杂志《科技新苗》。1995年,《科技新苗》由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委托潜江市教育局主办。主要发表中小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观察、小种植(养殖)、小实验等作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技新苗》作为广大中小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士的良师益友,受到广泛赞誉和欢迎,培育了几代积极投身科技创新的青少年。

与此同时,我们搭建了科技教育的另一载体,即开发地方课程教材《科技》。国家规定,中小学教材必须有国家统编教材、地方课程教材和校本教材。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组织编写了地方课程教材《科技》,经湖北省教育厅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由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出版发行。教材遵循了《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开发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社会相关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结合潜江市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高新科技的应用等实际,选取具有浓郁地域特征、农村实际、科技前沿的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使学生能够在玩中学、做中学、用中学,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和“设计与技术”活动,获得科学方法和创新能力,体验、感知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农村学生的科技素养。我市在全市初中、小学开设了地方教材课程,科技课排上了中小学生课表,科技教育走进了课堂。

三、科技教育序列化。

科技活动是开展科技教育的主要形式,我们通过抓活动促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活动。主要包括:一年举办一次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颁奖大会,一年举办一次中小学校园科技月活动,一年召开一次中小学生科学大会,一年举行一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年举办一次中小学生科学夏令营,一年组织一次中小学生无线电制作竞赛和七巧科技竞赛。

每年4月,我们在全市举办科技月活动。通过橱窗、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电视等媒介及讲座、论坛、报告会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种植(养殖)、小论文等科技实践活动;组织科幻画作品创作活动;组织校园周边环境调查活动;组织车辆(航空)模型竞赛活动;组织“走进自然”综合实践活动。科技月末期,各校纷纷举办科技节,展示科技活动风貌和成果。科技月活动已坚持举办了近20年。

我市学生的科技活动还搬到了中央电视台。我们组织6所学校的学生,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室参录了9档科技创新《异想天开》节目,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

我们还组织参加全国“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潜江“小实验家”在全国第五届“争当小实验家”活动中摘金夺银,获5金4银26铜,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向获奖同学颁发了奖杯和奖牌。

组织参加一年一次的全国、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省青少年无线电制作竞赛、全省青少年车辆模型大赛,屡夺团体第一。数百件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获得省以上奖励,其中《鸡胚胎的免疫报告》等科技创新作品在科技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多名同学应邀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参加颁奖典礼。

四、科技教育评价常态化。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价值判断,可为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决策提供依据。为了促进科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深入,我们制定了中小学生科技素质评价标准及办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技教育评价体系,包括《潜江市中小学科技教育评价体系》、《农村小学生科技素质评价标准及办法(低段)》、《农村小学生科技素质评价标准及办法(高段)》、《农村中学生科技素质评价体系》等。

小学生科技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

国际竞争的基础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渐趋复杂的国内发展挑战,必须从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出发,强化并完善我国的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引领未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决定我们国家的未来。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工作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我市各个区县都在大力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序开展,目前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工作推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该如何立足实际解决这些问题呢?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经历就如何加强区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提几点肤浅的建议。

一、学校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差。根据中国科协2018年进行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虽然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5年的6.2%上升到了2018年的8.47%),但是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差距。这一科学素质水平仅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20多年前的水平,而美国早在1999年就已经达到了17%的平均水平。根据预测,即使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也只能到10%左右,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当前20%-30%的指标差距甚大。造成这一现象与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体系缺失密切相关,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因小考、中考、高考教育的短视而不断被压抑,一方面,科学教育仍然大量地停留在课程或学科阶段,缺乏课程之间的融合以及与实际问题的对接。另一方面,科学教育更多地让位于高考考试科目的教学和强化,狭隘的应试教育既忽视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培养,也占用了学生宝贵的时间。此外,在高考指挥棒没有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老师和学生都以争“分”夺秒的精神过度强化题海战术和考试技巧,无暇顾及更为重要却一时难以量化显见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而这恰恰是科技创新人才最需要最宝贵的核心素养之一。

此外,我国在高中阶段的自然学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的结业考试中虽然已引入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但所占比例太小,而且考核的主要方式仍然是以机械的操作步骤和技能为主,因此无法真正检验学生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探究能力潜力和方法。这就必然导致相关课程标准中虽然明确倡导了要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以及核心科学素养,但是由于在现有的考核体系中无法有效检测,因而也就很难达到引导学生强化科学素养以及提升科学能力的既定目标。实际上,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涉及科学教育以及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在内的综合系统。但是,区县的中小学往往只将专门的科学教育课程纳入科学教育体系,在其他与科学思想、科学思维等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仍然停留在学科知识和应试方法的掌握上。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就出现了离开基础教育后的大量公民普遍缺失创新意识的这一状况。

(二)创新资源缺。从助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区县的科学教育还任重道远。首先是教师资源欠缺,目前,区县各中小学校尚无专职的科技辅导员老师。现有的科技辅导员老师有两类,一类是由校内的科任教师兼任,但受专业面的限制,不适合青少年科技创新中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一类是邀请校外的科技人员担任,通过其去联系校外的专业科技人员对学生加以辅导,带领青少年参加科技实践活动,但这不是他们的主业,受精力的困扰,大多数科技人员都不能全心投入;其次是设施资源缺。青少年在进行科技创新时,所能利用的文件检索、资料收集、实验场地、实验器材、样品制作、成果保护等资源比较欠缺。部分区县科技馆的建设落后,目前都还没有建立科技馆、图书馆的建设有点流于形式,受到资金的影响管理人员较少、每年的图书资源更新很少,公共科普网络建设基本没有投入。这就形成了青少年不能到科技馆参观学习、感受不到科技的氛围。正是由于这些创新资源的紧缺,青少年不能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动态和科技带来的进步和发展就不能激发他们应有的科技创新意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展活动少。区县目前的科技创新活动除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外,少有有其它的科技创新活动,缺少了活动这一载体青少年没有施展的平台和机会,这让他们的创新精神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三)激励措施弱。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只有奖状,没得奖金。仅有很少作品能在全国大赛上获奖,得到高考加分优待。

以上问题使得区县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很弱。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我县作品创新性低,很多学生参赛作品实际是辅导老师所作。在创新能力上中学生不如小学生,存在“小时天才、长大平庸”的尴尬。

二、对今后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几点建议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关健时期,青少年时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他们乐于观察周围事物,喜欢提问题,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向权威挑战。当前,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需要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人才,而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青少年抓起。

(一)构建青少年科教融合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立足学科教学主阵地实施创新教育。要将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纳入教研安排,把创新教育融合到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并建立教研制度予以保障。要引导学校做好科技创新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工作,开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在学科教学的常规活动中强化学生创造、思维、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以科技发展史、优秀科学家成长史为主要内容和各种科技探究活动为基础的青少年科普知识教育,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地方课程教材的建设与开发,鼓励学校开展校本课程改革,鼓励支持教师在教学探索的基础上,参与研究与编写有特色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材和其他科普读物,每年评选并支持出版一定数量的精品校本科技教材,在全市中小学免费发放或推荐使用;每年开展一次科普校本读物评奖活动。推动新型教育技术在创新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全面加强实践活动课程。利用VR/AR/MR等技术手段,积极构建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创新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鼓励各中小学结合“互联网+”发展新形势,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创新教育学习计划,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广泛建立科技社团或科技兴趣小组,积极开展以创新教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外实践的育人合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创新资源。基本资源与基础设施是实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物质保证。实施创新实验室建设工程。将创新实验室建设纳入学校建设规划。新建学校须规划建设创新实验室,支持现有学校根据学校科创工作规划新建改建创新实验室。特别是支持农村中小学在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中建设科技馆、创新实验室等农村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90%的学校建有不少于一个项目的科技教育创新实验室。建立区域性创新实验室联盟,形成联盟互动机制,提升创新实验室的使用率和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校外教育实践基地。选择配备先进科研设备设施的高校、科研院所、院士专家工作站、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创客空间、STEAM教育基地等校外机构,作为科技创新教育基地,组建科教融合组织联盟,建立开放共享平台机制,充分利用基地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实验条件优势,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创造便利条件。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科技设施更新,加强对专职人员的培训,重要场馆要免费向学生开放:各中小学要建好、用好科技活动室,县上要建设科技活动中心;创造发明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区县财政可以预算一定比例的费用,用于订购各类科技书刊和购置各种活动器件,从而较好地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为青少年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证。

(三)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中小学科技辅导员队伍,引进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五大学科竞赛教学名师、在市内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建立学科竞赛教学名师培养、选拔机制,相应县级学会成立竞赛专业委员会,开展学科竞赛师资培训和学生学科竞赛辅导。建立健全青少年科技创新类社会组织,开展教师科技创新培训、选拔和学生科技创新辅导。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小学教师进修科技类专业课程列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列入继续教育的内容,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的辅导教育,并加强枝能训练,培养中小学的后备师资;成立科技辅导员协会,为科技辅导教师在工作、进修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以稳定科技教师队伍,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工作作积极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和能力。围绕科技创新大赛、五大学科竞赛等国家权威赛事,构建区县科技竞创新赛体系,强化相关科技社团职能,加大对相关科技社团的支持力度。打造各级各类学生创新展示平台,围绕全市每年科技教育活动主题,开展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中小学生科技节”、“院士专家进校园”等品牌活动。开展自然观察、社会考察、科学探究、参观游学等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以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课题、科技小论文、小读书报告为主要内容的“六小”评比活动。实践证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但没影响青少年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巩固了他们的学习基础,开阔了视野,在这些创新活还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较高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五)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教融合工作评价机制,成立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评价机构,建立科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科教融合工作评价,对各地及相关部门科教融合实施情况进行通报,各级教育部门要将科教融合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考核体系,学校要把科教融合工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教师工作绩效考核体系,要建立定期考核和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工作督促和评估。

突出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在普通高中特长特色招生中的重要作用。在全市高中特长特色招生中设置科技创新类项目,增加科技创新成果项目设置,合理设置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期限,合理确定科技创新成果采信证明材料,增加科技创新类学生的招生数量,提高科技创新类学生在特长特色学生招生名额中的占比,引导家庭、学校、社会重视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加快我市科教融合工作推进步伐。一是要建立更新市级、县级激励与奖励系列政策,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成果予以适度的激励,并逐步倡导形成新型的科技活动参与的价值观。二是科技部门要青少年进行成果的固化与转化。奖励及资助青少年申报专利,帮助其进行成果转化;三是对创新典型及创新激励政策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以此来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热引领青少年踏上科技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现代化》

[2] 陶行知—— 《陶行知 创造教育思想 》

小学生科技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 途径 形式

纵观世界风云变幻,有的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也有的企业却由强变弱、由大变小,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创新。现代社会是改革创新的社会,没有创新精神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被淘汰。今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学生,就是从学科创新方面选拔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学校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

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领导一手抓,以保障各项措施顺利实施。计算机掌握较好的老师负责各个兴趣小组,每周举行一次活动,让学生不拘泥于教科书的限制,引领他们大胆畅想,形成了一批科技创新骨干教师队伍。

二、学校提供了足够的物质保障

学校建立了配套设施齐全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器材室,使学生能及时对所学知识动手操作,做到对知识灵活运用,从而对实验进行创新。我校有5名学生获得省实验创新奖。我们建成了两个多媒体网络教室、一个远程教育室和一个电子备课室等信息化功能室,班班配备了多媒体,为学校的科技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的创作,并且在网上参加各种比赛,在这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三、建立科技展览室和参观科技巡展活动

我们把学生富有创意的作品放到展览室中,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由科技辅导老师对每项展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每年都组织学生参观上级部门举办的科技巡展活动,学生实际操作各种展品。通过亲身体验、共同探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创新的实际意义,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加强科技创新教师的培养

学校选派优秀教师担任科技辅导员,组织各项科技创新活动,每年都去外地参加培训,学习电脑动画、绘画、信息学奥赛、机器人等方面的技巧,学习各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开拓了创新思路,及时、不断地学习和传播新的科技教育信息。我们制定了完善的激励机制,对比赛获得省级名次的,给予教学能手的荣誉称号和一定的奖金,保障科技教师和辅导员的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给他们创造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五、邀请科学家进校园

我们邀请中科院的科学家来我校做报告,科学家运用幻灯片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关于航母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向同学们解说了我国辽宁舰的情况,每个同学屏气聆听,个别学生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询问了专家……此次活动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认识到遇到问题要想办法解决,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创新的向往,认识了在国际形势下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六、举办科技实践活动

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比如学生针对《合理使用汽车远光灯》的问题走访了社区、医院、图书馆、档案局、交管所等单位,对存在的问题和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走访调查,不但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而且使学生们更加自立自强,增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更善于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们从课堂走向社会,真正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人应具备的社会责任、义务和权利,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

七、成立科技创新兴趣小组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成立了以下兴趣小组:1.电脑制作兴趣小组;2.科技创新兴趣小组;3.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小组;4.信息学奥赛辅导小组;5.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辅导小组;6.科技实践活动小组。

八、举办科技节展示科技活动成果

为了展示创新活动的成果,学校举办了科技节,现场进行电脑绘画、电脑动画、模型大赛、摄影书法绘画展、才艺大赛、创新实验等比赛。全校师生饶有兴趣地观看了比赛,深受启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成为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个任重道远的工程。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开辟途径和形式,鼓励学生创造发明,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成果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