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专业就业前景

大学专业就业前景

大学专业就业前景

大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 本科生 就业前景

The research about the first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ttitude of the employment prospects

Zhang Ying

【Abstract】Through the employed psychological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to the first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e article proposed the major worry about data results of employment prospects, and mak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Health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student Employment prospects

1.调查对象:2009年12月对我校首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做了就业心理与就业形势的调查。参与调查共26人,2人缺席。其中男生10人,女生16人。

2.调查结果:在这次调查中,对自己当前所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的态度时,调查结果如下(见表1)。

3.调查分析:从我校首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态度的数据中,看到我校该专业本科生对自己当前专业的就业前景普遍认为较弱,选择“较弱”和“完全没有前途”态度的,男生占其男生总人数90%,女生占其女生总人数56.25%,单看此数据对于就业前景态度,总体并不乐观,而男生普遍比女生消极。产生这些数据的原因非常复杂,虽不具有代表性,但是可以反应一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作为我校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从宏观方面分析了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

3.1 新专业的迷惑。

3.1.1 学校方面: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新专业,在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过程中,学校和专业教师有很长的路要走来完善新专业的建设。在这样的环境下,校方和学生一起是在走探索之路,这方面会给学生带来就业前景的迷惑。

3.1.2 学生方面:在校方教育过程中,更多是注重专业教育,对学生就业前景的就业指导并没有达到学生的要求,如果学生在专业就业前景上没有自己的思考,就会对就业前景感到无力。

3.1.3 专业方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属于公共管理的分支,管理学科是属于软科学。对于大多数人对软科学的学科认识来说,认为实用性很难把握,其实软科学学科属于思想的技术,学习起来难度非常大,但学习好了对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帮助,而软科学学习的好与坏是需要学生在日后实践中来检验的,学生在目前的学习中很难理解这样的专业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具体的前景。

3.2 生源的参差不齐。我校该新专业学生来源参差不齐现象较严重。这里的学生来源参差不齐主要是指学生报考学校及其专业内心自愿程度的差异。内心自愿程度差,学习该专业积极性较低;相反,内心自愿程度高,学习该专业积极性较高。如果生源调剂占到专业人数绝大部分,这些学生对专业认知和前景预测需要重新调整。而我校该专业学生就存在调剂生较多,内心学习该新专业自愿程度较差,对就业前景担忧是可想而知的。

3.3 就业形势的严峻。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普遍现象对该专业学生在看待自己未来就业前景上担忧是不无例外的。社会对该专业人才招收并没有严格的硬性技术界定,加之该专业毕业生质量参差不齐,社会在挑选符合组织人才的工作中,该专业部分大学生无形中又会形成偏面的就业思想,把就业不成功归结为社会因素,在严峻就业形势下不看好就业前景。

3.4 就业心理的迷茫。正确就业价值观和实际就业情况的矛盾造成学生就业迷茫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不敢轻易承担大学教育大众化的结果,上了几年大学后不甘心回到自己的家乡,不甘心下基层,不甘心从低层做起等等就业思想,而大城市好单位收容大学生的数量有限,这样可能会造成学生不看好就业前景的原因之一。

4.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学校新专业建设。完善新专业教学体系,加强专业教师培养,不断在培养专业学生中加强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其中主要包括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该体系要形成我校自己在该专业发展中的专业培养特色,完善培养模式、培养形式和培养方法,走专业培养自主创新之路,从而增强学生对其就业前景的信心。

4.2 在新专业建设发展中突出专业优势吸引优秀生源。完善学生培养制度,加强学生专业培养,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加强新专业的就业指导教育,使其成功就业,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加入到我校新专业的学习中,这样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后,可以适当解除学生的就业迷惑。

大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实践能力;许昌学院

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它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也是一个实践性强的综合性学科。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使风景园林事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风景园林的发展有赖于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风景园林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门工程性强的应用型学科,在国家大力发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能否适应新形势下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需求,培养更多的工程实践能力强、专业技能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是摆在风景园林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考验。

许昌学院位于有着“中国花木之都”之称的许昌市,学院办学类型定位为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实基础、强能力、有个性、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2年,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共33人。针对学院地方性院校的特征,如何依托并整合地方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实践型、技能型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实践能力则是指要具备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各个相应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将理论知识、书本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动手、动脑能力。实践能力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其中,一般实践能力是基础,主要解决基本适应问题;专业实践能力是核心,主要解决职业适应问题;综合实践能力是关键,决定能否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的结构问题。

二、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普遍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13年更是被各大媒体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专业素质不强,实践能力较弱,缺乏相关工作经验,是多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

专业特点决定了风景园林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训练学习风景园林的整个建造过程——从方案构思到竣工的全过程,具备良好的设计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然而目前,各高校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已开始重视,但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仍局限于依赖以课程为核心的传统实践教学体系。

虽然学校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传统的实践教学以单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为主,课程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传统的实践教学以学生参观实践为主,学生缺乏亲自动手参与实践的机会;在设计课程中以模拟性实践为主,与设计院生产实践的实际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传统的实践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内容不够全面,社会认可度不高。

三、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一)树立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风景园林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强的应用型学科。当今社会经济技术发展迅速,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对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二)深化改革培养方案

深化改革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加大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许昌学院规定,从2012级本科生开始,理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30%。结合工科专业实际需要,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采用“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集中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识课的实践环节着重在学生人文及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提高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方向课环节,着重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前三个环节实践学分也均占到相当大的比例。集中实践环节,学生所学内容融会贯通,主要提高综合实践能力。集中实践环节中增设置社会实践学分(2分)、创新学分(2分)等项内容。社会实践的参与形式包括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个人实践与团队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有理论政策宣讲、社会调查与调研、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等。授予创新学分的成果范围包括科研活动、学科竞赛、创新性实验、文体活动、专利发明等。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三)完善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创新学生考核方式,完善相关管理。例如设计类课程,需要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平时的设计作业上,而每个设计作业也应该是在课程学习中不断完善的,这类课程应采用考察的方式进行考核,在每次讲评设计方案的时候对学生作业进行打分,提高学生完成平时设计作业的积极性。再如测量课,既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需要较高的动手能力,能够进行实际的测量操作,这类课程应采用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考察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两部分考试各占一定分值,注重学生的过程培养。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了以往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临时背笔记就可以取得好成绩的错误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要把重点放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上,放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四)建设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若要教师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自身必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中服务进修,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考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保持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聘请富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的风景园林企业家、设计师、工程师等到校兼职任教,扩大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保障学校专业教育与社会接轨,从而培养出更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五)深入进行校企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企业公司进行实习实践,既可以学到相关的知识技能、职业精神、合作意识等,锻炼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例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就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合作教育,该校的学生一半以上被实习单位直接聘用,其他学生也很快找到了工作。

目前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与河南尚都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许昌蓝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专业技术强、业内口碑好的企业开展合作,并成立了许昌学院环境与规划研究所。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中,从实践中找出自身不足,明白努力方向,向有经验的设计师学习,在实际项目中不断摸索前进。学校及企业给予在项目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以相关表彰及奖励,以激励学生更加热情地投入到项目中去。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实践能力,也帮助企业拓宽了设计思路,增加了工作人员,受到了普遍好评。

(六)启动“导师+学生”科研团队建设

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所在的城市与环境(土木工程)学院在2011年10月启动了“导师+学生”科研团队建设。每个科研团队一般导师1人,学生成员5-10人,每年完成1项以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含科技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实践项目等)并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研团队的申报、审批、管理及经费资助目前已有较为完善的流程和机制。“导师+学生”科研团队的建设能挖掘师生潜力,整合师生力量,改变了学生极少参与科学研究的现状,通过导师的悉心指导和科研团队的带动,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七)开展专业特色校园活动

积极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竞争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合作精神以及实践能力。首先,许昌学院紧紧围绕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及作品展示,如校园风景园林设计大赛、太行山写生作品展等活动,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等重大科技创新竞赛。其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研讨会、交流会,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在讨论中成长,在交流中提高。目前已举办“我眼中的风景园林专业”“建筑文化漫谈”等主题讲座及交流会。再次,积极探索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际,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突出实践锻炼对社会化技能的提升。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中,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组织成立了许昌西湖公园植物景观配置研究实践队和许昌市许都公园等城区绿地规划设计调查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成立科技型、学术型专业社团。目前许昌学院拟建“园冶社”,浓厚风景园林学生专业学习氛围,活跃校园文化,使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四、结语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许昌学院的风景园林专业由于办学时间短,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仍有完善空间,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只有学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满足社会所需,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05

2.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4

3.常志娟、吴学红、张培旗,《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轻工科技》,2012.02

4.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

5.朱祥明,《对风景园林教育的几点思考——从设计行业的需求谈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J],《中国园林》,2007.11

6.李俊英、王刚、金煜、王楠,《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2.03

7.《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Z],《高教司函259号》

8.钟小斐,《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12

9.傅维利、陈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M],《教育科学》,2005.01

基金项目:许昌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卓越风景园林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许昌学院为例》,编号:02012078

作者简介:毕翼飞(1988.03— ),女,河南漯河人,汉族,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

赵学琴(1980.05— ),女,河南漯河人,汉族,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大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第3篇

每年,澳大利亚都会根据本国的教育、就业和移民等因素综合考虑,列出不同门类的热门专业,内容基本大同小异,如何选择却成为了一个为难的问题。本文从专业角度结合了我国和澳大利亚的经济形势及市场需求对这些专业进行了分析,为准备去澳大利亚留学的学子提供中肯的建议。这些建议不但适用于打算去澳大利亚留学的同学,有些同样也适用于打算去其它国家留学但是在专业选择方面存在困惑的同学。

会计专业,人才通道拥挤

据了解,很多中国学生留学澳大利亚都会选择商科专业,包括会计类专业、银行、金融等。由于会计专业一直以来都是澳大利亚移民紧缺专业,并且澳大利亚很多高校专门为没有会计教育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设置了相应的研究生课程,没有严格的专业背景要求,使得近年来赴澳大利亚攻读会计专业的人数激增,导致澳大利亚会计专业的人才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再找到跟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建议大家,在选择专业时一定不要扎堆,而是要将未来国内和澳洲,乃至亚太地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供需关系作为参考依据进行衡量选择。

当然,在商科领域中,也有很多专业可供选择,例如保险精算学、酒店管理、电子商务、创新管理、公司法务、税务、金融分析或者项目管理等。这些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不错的。

专才专业,就业有优势

所谓的通才专业和专才专业都是相对而言的,以会计专业为例,会计专业往往被认为是通才专业,因为所学的内容涉及会计领域的方方面面;而税务会计、金融分析、保险精算学等则被认为是专才专业,因为是会计专业的细化和深化。这些专业往往要求有相关的教育背景。

很多家长和学生担心选择专才专业就业面比较窄,只局限于某个行业的某个领域;并且专才专业的所学内容往往比较复杂,很难学会。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专才专业选择的人少也就意味着竞争较通才专业要小很多,就业机会却多很多。专才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使你具备从事某职业的专业资格,因此在就业的时候,你的目的性十分明确。

5大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工程类专业

中国的工业刚刚发展了一半,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相应的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就很多,比如土木工程类人才、电子工程、化工工程、食品工程、矿业工程类人才等。

旅游、酒店管理专业

澳大利亚拥有一流的旅游管理学院,教育品质国际公认,去澳大利亚学旅游课程性价比非常高。

一些优质大学的旅游学院在课程中都安排了较长时间的带薪实习机会。近年来,随着澳大利亚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上海世博会的即将举办,国内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增加,该专业人才在中国和澳大利亚都将被看好。

IT专业

目前IT行业的职位空缺相应增长。宏观经济条件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都使得人们对IT业进行大额投资充满信心。这一行业的多个部门再次出现人力短缺。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的影响,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该专业逐步恢复几年前的热情。

护理专业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显现,护士短缺呈现全球性危机。很多国家都在积极从国外引进护士,以解决本国的护士急缺,澳大利亚也是如此。在世界范围内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护理从过去的底层职业一跃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给中国很多护校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留学机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赴澳攻读护理专业基本限于在国内已经有护理背景,受过专业学习或训练的学生。

2008年年底,澳大利亚移民部引入了CSL关键职业技术清单(Critical Skills List)。CSL清单职业将得到移民局优先处理申请,甚至优于之前的MODL清单。CSL清单主要关注于房屋建筑、信息技术、工程以及医药领域,这个结果也是在咨询了澳洲各州领地政府得出的结论,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各州政府对人才的需求方向,显示出以上专业人才在当前的形势下依然是供不应求的。除此以外,由于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且澳大利亚本身也是强调“无烟工业”,注重第三产业的国家,因此服务业中的金融、咨询、大众传媒、创意产业等相关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是十分广阔的。

大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学风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 专业认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the Impac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to the Tradition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students' Professional Cognition

Abstract Tradition construction involves two levels of the university and students, student level refers to the student's learning objectives, attitude, approach and collective performance, tradition construction inner level. The article, from the level of students learning the purpose of internal factors, the impact of the tradition construction, most essential reason to study the degree of cognitive science to student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targeted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Key words tradition construction; career planning; professional cognitive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潜能研究中心就北京高校的大学生专业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部分结果显示: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学生表示如果可能将改变专业。试想一个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认知度极低的学生怎能有端正的学习目的、状态,更不可能有好的学习风气。本次调研以成都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级学生为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四个本科专业的九个班级共发放有效问卷261份,在数据分析时基于学生对所学专业认知的角度来探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学风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1 专业喜好程度与认知程度的关联分析

1.1 样本总体对专业的认知状况

在问及是否对所学专业感兴趣时,图1显示样本中46%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45%的学生兴趣一般,9%的学生不太感兴趣。在问及如何看待专业前景时,图2显示样本中49%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充满光明,有12%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前景黯淡,有30%的学生没考虑过专业的发展前景,还有9%的学生持其他看法。

结合图1、图2可以看出: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的比例(46%)与对专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比例(49%)相差3%,对所学专业不太感兴趣的比例(9%)与对专业前景持悲观态度的比例(12%)相差3%,对所学专业兴趣一般的比例(45%)与对专业前景持中立、模糊态度的比例(39%)相差6%。说明就样本总体而言,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与对专业前景乐观的学生比例处于均衡水平,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与对专业前景悲观的学生比例处于均衡水平。专业的喜好程度与专业的认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关联的,即喜欢所学专业者对专业前景有信心,不喜欢者对专业前景没信心。

1.2 深层剖析对专业不感兴趣者的职业生涯规划

图1“是否对所学专业感兴趣”显示有9%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太感兴趣,之前结论表明“喜欢所学专业者对专业前景有信心,不喜欢者对专业前景没信心”,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一部分学生的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现在以这9%的学生为对象做进一步剖析。

在问及对专业不感兴趣者如何看待专业前景时,显示这9%对专业不感兴趣的群体中有39%的学生认为专业前景黯淡,其次有30% 的学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这两组比例合计为69%,接近七成。

在问及对专业不感兴趣者的大学主要发展目标时,显示这9%对专业不感兴趣的群体中有57%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主要目标是掌握一技之长,为就业打好基础,其次22%的学生希望继续深造,此外有17%是为了获得文凭。

在问及对专业不感兴趣者如何看待大学学习时,显示这9%对专业不感兴趣的群体中有48%的学生认为大学主要锻炼学习以外的综合能力,其次有39%的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非常重要。

综述可以看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者欠缺一个详实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他们大多不看好也不曾过多考虑专业发展前景,更注重学习以外的综合能力,但大多也没有否定专业课的重要性,更加注重与就业相关的事项,注重本科文凭的价值,但又希望自己掌握一技之长。

2 大学期间选择所学专业的原因剖析

由表1可以看出有36%的学生选择该专业是因为自己一直所喜爱,这一部分归纳为“自我追求型”;有22%的学生选择所学专业是他人建议的,12%的学生选择所学专业是由于被调剂等原因,这两部分合计为34%,可以归纳为“非自我选择型”;有30%的学生选择所学专业是认为该专业利于就业,这一部分可以归纳为“就业竞争型”,三种类型的比例各占三成左右。

在我国,大多学生高考志愿的填报是在父母、教师等长辈的指导下被动进行。也正是由于在高考填报专业志愿时一部分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或者一部分学生所选专业和想象中有差距,使得这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学习努力程度不够,最终导致他们不看好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而去提前追求就业的技能或为混得文凭,这与大学本科教育的本质背离,同时也促使一批学生尝试考研深造学习其他专业。

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因而专业性是大学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专业选择不当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对专业不感兴趣的现象,在大学比较普遍。因为高中学习的课程和大学不一样,大学课程的专业性、应用性、灵活性更强,学习要求更有创造性,因此是否有这方面的能力显得更重要,仅靠刻苦、用功已经不够了,更需要一种内在的求知欲——专业兴趣。

3 以专业认知为起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1 改变自我认知,重建专业兴趣

大学期间并不是所有人选择的专业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即使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自认为感兴趣的专业,也可能在大学实际学习中发现所学的专业和起初的认知有偏差,这就是专业定向与自身特长爱好不一致的问题。专业定向方面的心理困扰更多是由于对自己了解不深入,对专业认识不全面而造成的。①此时就需要开展以专业认知为起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分专业开展系统的专业认知教育,通过高年级学长或专业课程的老师来讲解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最好可以为学生提供所学专业方面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初步认知,培养专业兴趣。此外需要开展专业的职业规划前测试,例如通过能力倾向测验来进行测定学生从事各种专业活动的潜在能力,还可以用《霍兰德职业偏好测验量表》检测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学生对自己更加了解。

3.2 完善专业转换渠道

如果以专业认知为起点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然不能使部分学生改变原来的认知,仍不能加深其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就需要通过合理的途径去尝试转换专业。此外还可以通过辅修第二专业、考研深造等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这样就可以涉足两个不同的专业,既满足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又扩大了知识面,为就业奠定了更坚固的基础。总之,专业兴趣是学习动力的前奏,没有充足学习动力,必然影响学习风气,更不利于设置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3.3 与学风建设相结合,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近年来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大学职业规划教育不应该泛泛而谈,更不应该孤立地作为一门公选课来进行,否则就失去了其潜在的价值。首先,以高水平职业生涯规划队伍建设促进学风建设。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中,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例如采取多样化活动强化沟通交流,对学生的职业定位、择业决策等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和全方位的指导。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前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意图,在学生自身规划的意识上纠正偏差。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要有阶段性。因为优良学风的形成具有周期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具有远瞻性、科学性,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具有过程性和长期性,是与学生的成长与知识的积累紧密结合的。在不同的时期应该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对大一新生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具有基础性,要深化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大二需要强化专业素养教育;大三需要深化科技创新教育;大四需要突出就业择业教育。③

合理设计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通往成功的第一步。而关注学生的专业认知,并以此为基点开展周期性的、有针对性的,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学校的责任。学风建设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还是要立足于学生,见效于学生。所以,学生永远是学风建设的主力兵。之所以需要学风建设,就是因为学生对专业认知不够,对专业的兴趣不深,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梦想路上不可或缺的,而基于兴趣之上的梦想作为一个人心灵深处最热切的渴望,绝对可以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以学生的专业认知为起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风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对学风建设产生有利影响。

注释

① 罗亚莉.关于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与对策研究——专业选择不理想引起的学习适应困难及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4.3(4).

大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 人才管理 景区管理

旅游业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社会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展示我国形象的重要窗口,但和酒店、旅行社等企业比起来,旅游景区在规划、开发、管理、营销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目前人们对于旅游景区的关注多集中在景区的开发与规划上,对于景区开发管理人才需求培养研究的探析却极为少见。事实上,一个景区无论其先天优势多么突出,若缺乏专业人才,不能够辅以良好的经营和管理,其生命力和吸引力必然会下降甚至消失。因此从经营管理角度研究探讨旅游景区开发管理人才的培养,对旅游景区的发展、对旅游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景区管理人才

随着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持续兴旺和国内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景区的发展显示出了勃勃生机,旅游景区已成为继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饭店后旅游业的又一支柱行业。与此相对应,我国旅游景区所接待的旅游者数量也逐年增多。据统计,2006年国内旅游总人数达13.9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0%;国内旅游总收入为6230亿元,比上年增长17.9% ,入境旅游者人数达1.25亿人次,旅游创汇超过339.49亿美元。专家预测,未来几年景区业仍然是最充分分享旅游行业景气度的子行业。然而,尽管我国旅游景区数量增加迅速,但旅游者对景区服务接待设施及管理水平的评价却并非尽如人意。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对国内旅游景区(点)服务质量评价“很好”与“好”的占调查总人数的53.2%,入境旅游者对我国景区(点)服务质量评价为4分和5分(总分为5分)的只占调查总人数的56%。可见,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和服务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我国旅游景区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景区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很大。不少景区管理人员对现代旅游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知之不多,管理人员文化水平偏低;著名旅游景区接待国际旅游者能力偏低,特别是景区管理人员的外语水平不高,制约了国际接待旅游的发展。

此外,目前我国本、专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主要集中在涉外饭店和旅形社两大部门,却往往忽视了发展学生到景区就业。景区吸纳学生就业的现实及潜在空间大而要求也较高,因此,加快我国景区开发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全面拓展旅游专业学生就业渠道的迫切需要。

再者,景区对职业培训的重视不足。近年来,在全省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推动下,旅游培训工作成绩斐然,但是,相对旅游景区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迅速增长,仍存在培训量偏少的问题。景区的职业培训在内容、形式、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等方面均落后于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培训内容未能根据景区运营特点进行规范,使得现有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发展已滞后于旅游景区发展的需要。

因此,提高我国旅游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需要培养一大批相应的专业人才,特别是一批懂得景区规划设计、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经理型人才。

二、当前制约我国景区开发型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景区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杂而无序,进入景区行业就业的门槛低甚至无任何限制,这种现状制约了景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影响了对到景区从业抱有良好愿望的旅游专业人才的介入。除此之外,当前制约我国景区开发型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还着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院校景区管理专业少。目前院校专业热点集中酒店管理、旅游社管理方向,而作为旅游产业基础的景点管理专业却非常少。据调查,自2000年以来我国有少数本科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有景区管理专业方向,还有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宾馆管理专业的旅游度假区管理方向。随着景区业的快速发展,景区人才需求数量的不断增加,近年不少院校陆续开设了这一专业,如广西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三江大学旅游学院、宣城职业技术学院、承德职业学院和湖南女子职业大学等高职和本科院校相继开设了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桂林工学院的旅游学院还成立了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系。

2.景区的从业人员中专业人才比例低。根据全国抽样调查,旅游景区人才中非旅游专业的占81.7%,旅游行政管理人才中非旅游专业高达90%。据《旅游调研》资料,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为600万人,而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800万人以上,人才市场需求“缺口”很大,其中旅游开发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空间更是巨大。又据河北省100个旅游度假区调查,景区人力资源配置中,大专以上人才不足30%,而旅游资源开发和相关专业人才不足3%。另一方面,我国现有不少旅游景区因人才缺乏,造成了规划设计不科学、管理不到位、营销无成效的严重后果。

3.各院校培养景区相应专业的学生数量少。院校旅游人才培养分布主要集中在旅游饭店和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行社人才合计占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总数的近九成,旅游景区与其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仅占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总数的一成多,表明我国旅游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接待业中。一些新兴旅游服务业所急需的人才,如旅游规划、旅游重大活动策划、旅游市场开发和营销等人才培养都非常紧缺。

4.景区建设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愈加强烈

旅游景区对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技能要求,有如下特点:(1)旅游景区希望该专业学生具有景区规划与设计、景区管理、景区营销和景区导游解说等全面的知识和技能;(2)景区希望来景区工作的人才更偏向于具有较强的景区管理能力;(3)景区希望引进的人才具有较强的景区营销能力;(4)景区更希望该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导游讲解技能。由此看来,培养具有旅游景区一线管理、营销和导游讲解技能的人才是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主要目标,而针对一些特殊景区培养相应人才也是该专业发展应予以考虑的一个方向。

三、对策建议

培养专业基础扎实、适应现实需要的景区开发型管理人才,需要多方协调并进才能得以实现,它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

1.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设置宜直接定位于本科专业层次并广泛铺开

景区开发管理优秀人才是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培养的核心目标。达到这一目标,培养出的人才除具备较强的景区规划、开发与管理技能外,还需要有较高的旅游开发意识及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因此定位在以培养实际操作技能为主的专科层次不适宜,而应从本科阶段开始培养。我国各旅游院系应创造条件加快景区开发及管理专业的设置,使其成为重要的本科专业。其深远意义是通过解决这一领域人才的空档问题,可使与旅游产业链相对应的旅游人才价值链紧密铰合,减少旅游专业人才的浪费,促进我国景区及目的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优化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培养景区开发管理复合型人才,须突出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自身的学科特色,优化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尤其是要重视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融合。比如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须将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等规划设计类科目也作为主干课程的一部分来设置;景区的深入开发与管理需要在把握市场潜在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有效展示特色地域文化,因此还应开设与文化传播相关的创造学、文化学、广告学等,以增强人文功底,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和对未来环境的适应力等。

3.加强景区管理专业师资力量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要求是有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开阔的知识、综合的知识结构和能够从事旅游实证研究的能力,对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师资的要求尤为如此。有条件的院系,应与旅游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著名景区之管理部门及其人员增进往来,甚至选派优秀教师走出国门考察交流,其学成之果应创造性地运用于本专业的教学及我国景区开发与管理的实践中。

4.尽快实行景区管理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应尽快实行景区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证及分级评定制度改革。在资格认证和等级评定中,应同时重视对景区开发和景区管理两方面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考察,以适应规范化管理我国景区专业人才的实际要求。此外,根据形势需要,应选择性地对全国在岗的中高层景区管理人员进行轮训,并对景区行业现有从业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逐步实行淘汰制,尽快提高我国景区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