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辅导教学论文

辅导教学论文

辅导教学论文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学生辅导观

数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辅导,就是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作业、考试,应付挫折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与困扰提供全面综合的帮助与引导,以促使学生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克服各种障碍,全面发展。一般情况下,数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辅导可分为心理辅导与学习辅导两种形式,这是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辅导不同于对学生的行政管理与数学教学,虽然学生辅导渗透在行政管理与数学教学等活动过程中,但学生辅导侧重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是保证行政管理有效和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见学生辅导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应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辅导观,从“学生辅导就是帮助学生解答疑难,改正错误”等狭隘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更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辅导与学习方法的辅导。

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拜金主义、个人利己主义盛行,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泛滥的趋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何抵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防止“差生”的出现,以及更好地治理“差生”是数学教育界值得研究的问题,正确地进行学生辅导,也是“防差”“治差”的一条有效措施。

二、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就是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排除学生心理上的各种困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一般情况下,学生心理上的困扰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心理上出现困扰;二是学校教育因素,特别是数学教育系统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扰。从心理辅导的作用看,一般具有三项功能:①发展;②预防;③补救。其中心理辅导的形式可以是个别辅导、小组辅导或集体辅导。发展是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预防就是使学生在心理上对困难、挫折有准备,力图通过实施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学生对自我成长的认识,以避免由于愚昧无知而造成的失落感与不必要的焦虑,并懂得主动寻求帮助,不惧怕困难,充满信心地迎接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有信心克服遇到的困难。补救就是对出现的问题或者失误进行更正、弥补,达到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现阶段我国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辅导仅停留在弥补性辅导方面,忽视发展性与预防性辅导。这种弥补性辅导体现在对考试、作业、回答问题等环节出现错误的更正上,只是教师想方设法使学生认识错误出现在何处,如何改正,而较少从深层次上追索出现错误的原因,因此,补救性辅导有它的片面性。而发展性与预防性辅导就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学习数学深层次的问题,强调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从多方面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从学生内心深入挖掘学习数学的潜力,细心观察分析学生学习数学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认识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从错误中悟出如何更好的学习数学的方法。要鼓励学生不断尝试,大胆创新,不断修正错误,那么经验就不断积累,也就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补救的目的是预防再犯,而预防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发展就是提高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可见,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要以补救性辅导为辅,以发展性、预防性辅导为主,三者要密切配合,从根本上根治学生学习心理上的不健康因素,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三、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学习辅导

学习辅导,就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技巧等方面的辅导。我国数学教育界对这方面比较重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一点是把学习辅导仅仅局限在辅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界面上,忽视对学习方法特别是自学能力与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方面的辅导,造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软骨症”,离开了书本教师就无能为力,这种状况亟待解决。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沟通优势

辅导员的年龄优势使其容易和学生沟通。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龄、价值观、生活模式与在读大学生都很接近,属于同辈群体。师生之间基于成长背景的差别小,沟通的防御性低、有效性高、互动性强,所以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资源优势

就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加上学生干部团队的辅佐,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相比,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同时,辅导员要伴随大学生走完大学求学的几年时间,相较于专业课教师,他们是“任课”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上课”门数最多的老师,和大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

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或有能力提供正确的实现成长的其他途径。非师范教育专业出身的高校辅导员,在正式参加工作前,也接受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了解了大学生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结合自身经历,进入职业状态也比较容易。总之,高校辅导员已经基本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二、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辅导员开展好学生工作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措施与方案。而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就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主要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异常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与他们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预防。上课学习阶段,任课老师也要观察学生情况,反映给班主任、辅导员,结合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学生心理变化,再及时反映到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做统一的心理知识讲座预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个别进行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工作效率。

2.培养学生骨干,建设和谐班级

班风的好坏也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位在校大学生都组合在不同的某一个班级内,班内同学彼此熟悉,没有较大的距离感。而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在班内建立一些爱心小组,同学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这种对心理的关爱往往能落到心坎上,并能让人动情、感触深,甚至终生难忘。相反,若一个班级的风气是消极的、互不配合,像一盘散沙,那么班级的每个学生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紧张压抑,班集体名存实亡,久而久之不仅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率,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辅导员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注重班级建设,要把班风建设作为班级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抓好班风建设。辅导员可以在学生中建立起很好的信任感,做学生的知心人,以“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关键还要靠培养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而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认识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4.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表率作用。父母应该而且必须配合学校,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父母有责任了解与关心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尤其在一些年轻人情感纠葛问题上,家庭的处理往往比其他机构更有效。辅导员首先应使家长明确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的作用,让家长认识到预防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重要性。其次应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内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最后对于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辅导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其家长,使家长配合干预,对其实施监控。

5.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辅导员要学会倾听艺术。倾听艺术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情感复杂动荡,有些学生性格内向,遇到问题时不愿意将其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辅导员在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中,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说,认真地倾听学生诉说也很重要。如果辅导员能够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和体会学生的感情,认真地听取学生的陈述,并启发学生陈述,让其在述说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情绪,才能真正地、客观地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6.心理学在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虽然辅导员很难既是一个“管理者”,又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但是,高校辅导员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仍然是必要的。广博而丰富的理论知识不仅使他们能从容地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而且便于他们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建立融洽、和谐、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而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就必须不断加强心理教育的相关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素养与心理咨询水平,在原有专业知识结构基础上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效应,将其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以自己的知识素养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1.强化辅导员教师身份的需要。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尤其是教师身份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同和落实。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根据队伍建设规定,专职辅导员可担任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教学工作。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引进的辅导员大多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综合素质较高,经过培训和学习后,基本能胜任学生工作和课程教学工作,但是,各院校对辅导员并未像普通专业教师一样有任课的严格要求,辅导员被置于教学、科研工作之外。很多高校在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时,很少考虑辅导员。辅导员长期远离教学科研工作,缺乏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各院校有必要统筹安排辅导员教学工作,让辅导员真正进入教学领域,直接体现其教师身份。

2.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需要。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令人担忧。按照规定,辅导员选聘应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关学科专业背景,但是,地方院校在辅导员选聘上,因各种原因,注重学历层次、政治面貌,却无严格的专业门槛限制。新聘任的辅导员大多仅仅通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后就承担学生工作,不具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对于绝大部分辅导员来讲,非专业的出身却需面对专业的辅导员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面临重重困难。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资金及影响力有限,在岗辅导员不能获得足够的专题培训、日常培训和对外学习考察机会,这使得本就身处困境的辅导员倍感无助,疲于应付各种事务,从而使学生管理工作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因此,让专职辅导员承担学生工作的课程教学,并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可以促进辅导员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科学、全面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两个领域:一是专业教育与科研;二是高校学生上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扮演后一个角色,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若辅导员进行课程教学,他们将会比思政专业课教师更注重“教学与学生管理引导紧密结合、理论与行动结合,知行统一、师生心灵沟通”理念的运用。他们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教学与工作结合,理论指导工作;在教学途径上,注重教学与管理结合,理论指导行动;在教学互动上,注重心灵与心灵沟通,真诚启迪学生;在教学特点上,注重理论与行为结合,目标知行统一。辅导员进入课堂,有利于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更科学、系统地思考“以德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深入课堂,是辅导员深入到学生群体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有助于高校形成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格局。

二、新型辅导员教学机制运行管理

在新型教学理念指导下,高校应建立一种科学的辅导员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包括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统一管理学生工作相关课程、健全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

1.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各院校对专职辅导员无严格任课要求,将辅导员置于教学、科研工作以外,这是辅导员教师身份得不到应有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杨振斌司长指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成为集教育、管理、服务和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教师。”①辅导员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承担教学工作,尤其是学生工作课程教学。专职辅导员的成长,需要有专业教学的支撑。辅导员长期缺乏专业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恐慌”②。专职辅导员担任学生工作课程教学,是对学生工作知识的积极“充电”。高校有必要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规定专职辅导员必须与专业教师一样有授课任务。辅导员除了讲授教育部所规定的学生工作课程,还可将日常教育管理的内容归纳总结为教案,如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社团指导、基层党建、安全教育等,以讲座或者授课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③辅导员任课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搭建辅导员教育教学平台,推动辅导员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为辅导员“两条腿走路”提供现实条件。

2.统一管理学生工作相关课程。据调查,目前各院校因各自管理体制及学校发展特点不同,辅导员承担的学生工作相关系列课程教学归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础部、学生工作部、武装部、招生就业处等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在现实课程设计、安排和管理过程中难免不尽如人意。如课程管理部门在考虑课程安排时,一般优先考虑有教学任务的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不够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辅导员。辅导员仅仅是专业教师的补充,更谈不上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和培训。有高校认为,专职辅导员就是做学生工作,不能搞教学科研,导致辅导员教学工作无计划、无保障,随意性较强。有学者提出,应将辅导员的教学科研纳入各系、部教研室进行管理,要求它们重视辅导员教学业务水平培训工作。④但一些部门对辅导员并没有人事管理权,对辅导员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很难将其与专业课教师同等对待。因此,各院校有必要统一管理学生工作课程。高校可由学生工作部来统一管理这些课程教学工作。一方面,学生工作部作为辅导员直属管理部门,对他们具有人事管辖权;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部的工作职责决定了它必须做好本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学生工作部对辅导员有较全面的认识,它能以辅导员为中心,更有效地进行课程管理,包括课程安排、教学培训、任课考评等系列工作。学生工作部应在不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情况下,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分工及个人志趣、研究方向,统筹协调各部门,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

3.健全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各院校在对辅导员课程进行统一安排的基础上,还需着重做好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管理工作。辅导员一旦被纳入教学工作,各高校就应将他们与其他专业教师一样同等对待,并建立相应的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实行“教学—考评—使用—待遇”一体化。因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各院校还应尽可能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辅导员进行教学培训,是辅导员开展课程教学的基础,因此,各院校学生工作部应认真思考、合理安排辅导员教学培训。以教学目标引导的培训,由传统“要我培训”变成“我要培训”,更具实用性和内推力,成效将更突出。教学培训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形式政策等。可让辅导员根据各自专长参与不同专题的培训,待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考试达到一定标准方能上课。二是教学方法培训。由于长期将辅导员置于教学工作以外,辅导员的教学技能不足。高校应聘请优秀教师集中向辅导员讲述教学方式、方法,并为每位辅导员配备一名导师,开展“传、帮、带”工作,试讲合格后方能走上讲台。

建立辅导员教学考评管理机制,是辅导员做好专业教学的重要推动力。为促进辅导员教学工作长效化,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建设考评管理机制。第一,建立课程淘汰机制。辅导员应在一定年限内取得专业资格证,如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等;若未能取得,将取消其讲授相应课程的资格,待取得资格证后再上课,从而实现持证上岗、持证上课的良性循环,真正达到教学工作专业化。第二,由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学生构成评议小组,在课程结束时对辅导员的教学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将成绩好坏与年度考核挂钩。第三,定期举行辅导员教学评比大赛,比赛成绩的优秀者方有资格评选年度优秀辅导员。科学的教学考评管理机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学生工作课程的良性运转。

三、总结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辅导员 思政课 实践教学 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05-03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是以技能学习为目的,而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必要教学手段、途径和环节,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各高校普遍存在学生管理体系与思政课教学体系严重脱节,德育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现象,致使思政课教学绩效和德育工作实效整体不高。因此,探讨政治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制机制与制度保障,构建能够同时发挥政治辅导员与理论课教师比较优势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对于缓解高校思政课人员配备不足、辅导员出口单一、提升思政课以及德育工作实效性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以政治辅导员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为中坚的理论教学体系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两条腿”,共同支撑着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技术的改进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思政课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因为“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完善高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能力素质的培养,是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战略问题”。[1]

2004年中共中央16号文件颁布后,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推行。经过近10年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广泛探索,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必要环节,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可喜的是,近年来在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始突破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为中坚的理论教学体系,逐渐与以政治辅导员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融合,政治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领域。

(一)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职业发展比较狭窄,辅导员队伍流动性相对较大。虽然近年来党委政府逐渐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辅导员更多是作为“办事员”与“消防员”处于高校教育与管理体系的底层,在“人生导师”的魅力光环与“学生公仆”的现实之间挣扎与徘徊。大体上,辅导员在高校内的职业发展有三个方向:被提拔进入行政管理岗位;转入教学岗位;做职业化辅导员。第一个方向由于岗位有限,以及来自“学而优则仕”的教授们的竞争压力,专职辅导员提升为高校中层领导需要提升学历或者职称。就第二个方向而言,辅导员专业荒废多年,如不提升学历或者职称从事专职教学会力不从心。第三个方向,大多是学历或者职称无法提升,既不能提干也不能转岗者,职业前景充其量成为正处级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会太高。这就造成很多人因为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太多而觉得辅导员没有意义,同时由于辅导员职业出口狭窄又把辅导员工作当做过渡性或者临时性工作,辅导员队伍难以真正稳定。

如能理顺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制机制,无疑既为辅导员搭建了施展才华做大学生人生导师的价值平台,又为辅导员开辟了职业发展的新途径,十分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促使辅导员将管理、教学、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学科归属感和事业成就感,提升他们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从而达到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目的。另一方面,辅导员承担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工作,可利用倒逼机制促使他们自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和研究,提升德育工作技能与水平,使其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管理相得益彰,并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从而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这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保障。

(二)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思政课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其基本动因在于解决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问题。相比思政课理论课教师而言,辅导员具有年龄小、精力旺盛、综合素质强、更了解学生、具有更多实践教学资源等优势,有利于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辅导员年龄较小,与学生心理差距小,基本无代沟,可以借助朋辈优势提升思政课实效性;辅导员入职门槛较高,高校一般会选拔政治素质过硬、综合素质强者担任政治辅导员,这样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具有较大优势;辅导员成天与学生打交道,更了解学生,更清楚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更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辅导员队伍同时也是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使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平台不断拓展,教学方式不断多样,实践教学效果不断增强。

(三)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国家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不仅在于向青年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问题,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仅有理论说教,没有实践感知的德育难以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学术界已经注意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目前开展实践教学的形式仍然局限在课堂讨论、参观考察等形式,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日常管理活动并没有充分融入德育要素。

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有效解决学生“认知”与“践行”的脱节问题,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由知到行的转化,这不仅仅关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更关乎高校德育工作的大局。可以与思政课理论课专职教师形成互补的是,辅导员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管理活动中的生动事例和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引导学生践行上下工夫,从而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在思想认识上,没有把辅导员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主体

一些高校领导认为学生工作系统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涵盖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辅导员没有必要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另外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由于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压力,辅导员队伍成为了高校维护校园稳定的主力军,用一票否决的考核利器把辅导员绑在维稳战车上面,不允许辅导员分心去思考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问题。

(二)辅导员与思政课理论教师分属不同部门,缺乏横向联系,难以建立起紧密协作、互相配合的协调互动机制

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最重要的队伍,发挥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和骨干作用。但是他们归属不同部门,思政课的教学责任单位是社科部或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内部二级教学单位,而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的责任单位是学生工作处与团委,是高校内部行政机构,两者同为校内正处级单位,职能上各自为政,互不负责。这实际上造成实践教学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机构和以学工部、校团委、专业院系为代表的学生管理机构分别占有的局面。即使有着共同的实践育人总目标―――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由于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不同又缺乏沟通合作,使得思政课教学机构很难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延伸到大学生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管理机构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也很难与思政课教学机构主导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协调对接起来,实践教学资源闲置浪费严重。[2]

(三)辅导员专业背景不一,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一

从专业背景来看,高校各院系配备的辅导员在专业背景上大多与本院系相关专业相同或相近,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为数甚少,绝大多数辅导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系统知识,也缺乏系统的在职培训,对思想政治理论难以深入了解和彻底把握。

(四)辅导员配备不达标,事务性工作较多,工作压力大

辅导员日常学生管理和服务的事务性工作较多,学生管理考核中又有诸多的“一票否决”,致使辅导员工作压力大,难以有时间对一门课程进行深入系统的钻研,绝大多数辅导员都没有承担理论课教学的任务。另外,有些高校在“双定”后,选择管理编制的辅导员不需要评定专业技术职称,不需要也不能承担教学任务。所以,辅导员开展实践教学会面临教学投入和教学效果难以保障的问题。

(五)实践教学工作量核算较难达到精准

课堂讨论、课内视频、课内情景教学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这些形式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理论课教学沉闷乏味的问题,但是不能真正达到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目的。理论课教师不愿意把实践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大致有这样几方面原因:一是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难以有时间组织课堂外耗时耗力的实践教学活动;二是担心学生走出课堂的安全问题;三是实践课工作量难以计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思政课既安排了理论课,又安排了实践课,但是给教师们核算课时量的时候,只统计理论课课时。辅导员参与实践教学的工作量同样难以计算,由谁负担相关经费更是一个难题。

三、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制度保障

作为高校德育工作中坚力量的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且实效不高的可行途径,须在“德育为先”理念支撑下,整合资源,科学设计,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社情、校情的参与模式,构建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制度体系,真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组织保障制度

树立大德育观念,确立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明确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特殊作用。当前,高校思政课普遍面临生多师少的困境,思政课大多采取大班教学模式,理论课授课教师必须面向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难以实施课堂之外的实践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承担全校思政课教学任务的学院与其他二级学院没有隶属关系,难以单独推动全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和其他二级学院等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学校层面,成立权威的大学生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把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纳入管辖范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应该亲自挂帅、亲自负责。“各高校要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把实践育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抓好落实。”[3]

(二)沟通协调制度

在学校成立的领导小组中,应该把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作为成员,参与组织协调。在进一步明确学工处、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其他院系的职责的基础上,统筹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生工作,保障辅导员与思政课理论教师的互动合作,加强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制度,统筹协调,发挥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优势和特长。这样一定能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形成常态性的沟通机制,就队伍建设、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绩效考核与学生日常管理进行统筹安排与协调。

此外,还要通过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研究,通过吸收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兼任班主任、指导学生社团、参与主题班会等活动,推动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交流互动、协作配合,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优化。[4]

(三)考核评价制度

一是要改变思政课的学生成绩评定方式。在大班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课的考核,主要依托于期末时的理论知识考核,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均存在重考试成绩、轻现实表现,重知识考查、轻行为养成,重课堂传授、轻社会实践等问题。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难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辅导员参与实践教学后,学生的成绩评定方式必然要发生改变,要把学生的现实表现、行为养成、社会实践等因素纳入考核,真实地检测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是辅导员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绩效考核。把辅导员开展实践教学的情况与效果纳入辅导员年终考核体系,以实践教学实施计划、工作日志、学生评价以及实践创新活动成果为基本考核依据,引入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互评机制,全方位考查评估辅导员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工作绩效。

(四)激励约束制度

要建立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准入制度,确保师资队伍的质量,制定辅导员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行为规范,并建立平常检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对于辅导员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考核合格的,应该按照不低于理论课课时津贴的标准给予课时津贴,并在职称评定、教育培训、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待,以鼓励辅导员潜心研究、积极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全面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 注 释 ]

[1] 张天俊.关于实践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 赵增彦.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整合与一体化运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辅导员博客 思想政治教育 载体

[作者简介]高金娣(1979- ),女,河南长垣人,中原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政法制教育。(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网络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涌现出Email、BBS、ICQ、博客等新的互动平台。其中,Email以传递快速而著称,BBS的特色是开放性强、自由性强、容纳性强、互动性强,ICQ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时互动。但这些交流方式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难以满足众多网民的需求。于是,博客诞生了,这对于媒体时代来说是一个新的转折点。因为,博客被个体拥有,就意味着个体在博客中拥有了一定的自利,即知识生产和信息。此时的个体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自主把自己置身于“公共领域”,乐于自己的知识和信息被更多的人分享。为了捍卫校园思想文化阵地,辅导员博客应运而生。辅导员博客于2006年3月在上海交大试点开展。由于其和Email等网络平台相比,具有教育渗透性和启发间接性等优势,所以一经出现就深受学生欢迎。如今,对于辅导员博客的效应大家已经有目共睹,全国出现了若干个极具影响力的优秀辅导员博客。许多辅导员也都被带动,纷纷跟进,建立了自己具有个性化设计的博客。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理论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辅导员博客中被有机结合起来,传统“面对面”教育也被相应地拓宽到了“键对键”,成为辅导员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工具。但是,辅导员博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如何被正确地认识其作用,如何被科学地建设,仍然是一个需要大家不断探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辅导员博客的界定

博客是一种网络交流工具,别名网络日志。由于博客是“个人日志”的链接,所以在时间维度上可以持续,可以回溯,表现为比较完整的线性个体。同时,由于博客是个人自主注册的空间,不依附于大型网站,所以突破了传统个人主页的诸多局限,是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形式。所谓辅导员博客,是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以真实的身份注册的、以日志为主要形式、内容注重原创、评述敏感事件、分享知识与经验,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目的,与博客的浏览者进行互动交流,以期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一种博客。

二、辅导员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1.一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比,教育信息的传播途径被认为是利用博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优势所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通过收音机就是通过电视,形式单一枯燥,被称作“灌输式”教育。因为欠缺感召力、说服力,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由于受地点、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辅导员博客不仅快速、便捷、自由,同时集文字、声音、图片等多种感性媒介于一身,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受教育者的兴趣也被大大提高。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与抽象的理论在博客中被完美结合,充分调动了人的视觉、听觉及思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了趣味性和生动性。

2.个人性和交互性相结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辅导员每天都会接触大量学生,奋斗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被称作学校管理部门和学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辅导员博客作为师生间交流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拘谨,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真正吐露自己的心声。如果交流和讨论的内容能被辅导员正确引导,就可以将教师的思想无形地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另外,辅导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博客访问和留言,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大大增强,真正实现了上下沟通流畅。

3.共享性和及时性相结合,推动了辅导员的专业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技巧需要不断地变动,对辅导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辅导员专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辅导员既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又要有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知识。这就要求辅导员具有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积累方式。在推进辅导员专业化方面,辅导员博客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博客的共享性可以为辅导员提供大量的学习空间。许多博客页面没有设置访问权限,网络用户可以自由进出,这样辅导员通过浏览博客,足不出户就能走进优秀教师、教育界权威的讲座和课堂,学习他们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某些问题的见解,实现与大师级人物的零距离交流,还可以自由便捷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并倾听他人的观点,获得专业化引领。辅导员也可以在博客中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进行专题探讨,与多人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工作能力不断提升。其次,博客的及时性促使辅导员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博客作为一种记录个人行为、信息和思想的空间,不仅更新要频繁,信息流动要及时,还需要博文精彩、独特、有见解,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浏览率。因此,辅导员建设博客后,要善于思考、善于提炼、善于总结,上升到理论,不断形成并丰富自己的“信息资源库”。

三、完善辅导员博客德育载体的途径

1.丰富辅导员博客的德育教育信息。辅导员博客与其他博客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辅导员博客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被称作是辅导员博客的终极服务目标。作为一种德育载体,其效能取决于博文对德育内容的承载力。德育教育内容丰富多彩,仅从宏观上分类,可分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所以,辅导员博客不仅要德育信息内容丰富,而且要结构合理。“学生事务、党团建设、校园文化、时政知识、成才励志、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栏目要设置在辅导员博客中,使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得到延伸、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拓展、党团相关知识得到更广泛的宣传。受辅导员博客博主自身的条件限制,其博客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博主要结合自己的条件优势设置博客内容,重点要突出,并且要有深度、有高度。另外,辅导员博客的博主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完善博客的信息结构,扩充信息容量。

2.针对学生思想变化及时撰写更新博文。辅导员博客被学生浏览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辅导员博客具有极强的教育性;二是在辅导员博客中,学生会被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所以,辅导员要保持自己的博客具有一定的浏览量,博文的内容和质量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要深入学生中去,及时掌握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把具有倾向性或代表性的问题在博文中进行体现,并且分析要深刻,能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使学生获得多个角度的人生思考。作为辅导员博客,其博文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方针,及时给予学生政策上的引导,要具有启发性,能给予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引,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共鸣。如果辅导员博客中的博文不坚持原创,仅仅靠转载,是绝对吸引不了学生的,更不用谈引导和教育学生了。

3.精心设置博客的表现形式。辅导员博客面对的是头脑中充满新观念、新事物的学生群体,他们的审美标准很高。因此,辅导员必须精心设计博客的外观,从视觉上吸引学生。辅导员可以结合个人风格,利用色彩、图片、音乐等各种因素,设定一个与博客内容相匹配的基调,让学生每一次进入博客都有一种新鲜感和收获感。要想吸引学生的眼球,博文内容要丰富,编辑形式要多样化,这样才能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的思想,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

4.要坚持主动引导和平等互动相结合。辅导员博客要根据舆论热点、社会焦点等问题,有意识地设置学生热衷的讨论话题,主动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话题讨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宣扬社会主流思想。一般来讲,讨论话题越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学生的关注度就会越高。众多的学生参与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主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性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发,促使更多的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辅导员要及时对各类博文的评论和留言进行回复,这是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教育的大好时机。要始终坚持主动引导和平等互动相结合,加大师生互动,从而提高辅导员博客德育载体的效能。

[参考文献]

[1]林强.关于建设辅导员博客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3).

[2]王洪涛.论博客的特点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0(9).

[3]叶芳芳.浅谈辅导员博客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有效运用——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4]李淼,赵玉英.试论辅导员博客的功能实现与拓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