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网络论文

信息网络论文

信息网络论文

信息网络论文范文第1篇

在线社交网络,一般用一个有向或无向图G=(V,E)表示,其中V和E分别表示图的节点集合和边集合。每个节点代表一个用户,本文中节点与用户同义;每条边连接该用户的一个好友。本文根据信息在社交网络中传播情况,仍将社交网络中人群分为三类:易感节点(S态)、传播节点(I态)、免疫节点(R态),网络结构用无向图表示。热点舆情事件发生后,S态对应不知道消息的节点用户;I态对应知道消息并继续传播的节点用户;R态对应在用户的自我思考或者正面信息的影响下,知道消息但失去传播能力或兴趣的节点用户。由于社交网络中用户关系相对稳定,信息传播的速度较网络动态变化更快,周期要小得多。因此,本模型中暂不考虑网络的动态性,即社交网络的关系更新问题。

传播机制及符号说明1)初始时刻,选定某节点作为消息源传播节点,其余为易感节点。传播节点向其邻居节点发送消息,邻居中的易感节点与传播节点接触,即接收到传播节点的消息,以概率λ变为传播节点,进行一次这样的传播定义为一个时间步。当网络中用户节点度相同时,则感染概率相同,模型退化为经典SIR疾病传播;当用户节点度高于平均节点度时,该用户对其他用户的感染概率高于正常值λ;当用户节点度低于平均节点度时,该用户对其他用户的感染概率低于正常值aver_D,体现了社交网络中各节点用户对舆情传播的影响不同。

2仿真与分析

建立传播模型后,选择合适的网络拓扑进行仿真模拟。新浪(Sina)微博作为国内最受欢迎的在线社交网络,在热点事件传播中最具有代表性,并具有无标度与小世界的特性,网络节点的度服从幂律分布。本文使用数据堂中下载的新浪微博用户关系数据,将微博用户作为网络的节点,粉丝及关注关系处理为边,从而构成实验用的传播网络。将网络拓扑矩阵导入PAJEX软件,计算得到网络的基本特征如表2。

2.1模型对比实验在采集的微博网络上进行三种传播仿真实验:实验一采用经典SIR模型;实验二采用G-SIR模型;实验三采用IG-SIR模型。初始状态设置:三种实验中选取相同的10个节点作为初始传播源,其余节点设为易感节点;其次,设置模型参数如下:λ=0.05,β=0.02,时间步设置为T=150。G-SIR模型网络中传播节点、易感节点和免疫节点的密度随传播时间的演化情况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微博网络的高度连通性,使谣言等舆情信息在网中迅速传播。传播开始后,易感节点密度S(t)随时间快速下降,传播个体密度I(t)随时间快速攀升,表示信息很快被网络中大部分用户所获知;同时,伴随着传播个体I(t)的增加,其中一部分用户会自己根据正面舆论或自己思考变为免疫个体,使受谣言影响的个体数量不断降低,直至谣言事件趋于平息,大部分用户变为免疫个体,了解事件真相,信息的传播过程也趋于平稳。进行10次传播实验,每次实验中初始传播节点固定。分别记录传播者数量峰值时传播者占总人数的比例与所用的时间步。取均值后数据对比结果如表3。由表3可知:相比经典的SIR模型,G-SIR、IG-SIR模型传播达到峰值的时间步更短,传播峰值时传播者数量更多;另外,可以发现由于微博网络各节点度的差异,G-SIR模型与IG-SIR模型传播达到峰值时时间步不同,但传播峰值时传播者比例相近。

2.2参数敏感性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模型中相关参数对舆情传播的影响,探索相应的舆情信息管控方法,选取G-SIR模型信息传播中初始用户节点度、免疫过程的时滞、恢复率等参数在采集的微博网络中进行仿真传播,考察对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节点度:分别选择节点度k=42,170,820的用户作为初始传播用户。易感节点密度随时间变化如图4(a),传播节点密度随时间变化如图4(b)。由图4可以看出,在微博这种无标度网络中,初始传播节点的度值大,信息在网络中传播快,易感用户密度S(t)在传播开始不久便快速下降;初始传播节点的度值小,信息的传播具有滞后性,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信息才能在网络大规模扩散传播,即S(t)在传播开始一段时间后才快速下降。但当t趋向于无穷大时,不论初始传播节点的度为多少,最终各状态节点数量基本一致,且传播节点所达到的数量峰值也基本相同,说明不同度值的用户作为初始传播节点,对传播用户范围影响有限。联系到微博网络中情形,由网络大V用户发出的信息会在网中快速传播,或者由一般用户发出的信息经大V用户转发后也会在网中大规模传播。这也进一步表明:无标度网络中,当网络规模很大时,信息传播阈值很小,趋于零,这也从侧面说明具有无标度特性的微博网络更容易爆发谣言或舆情事件。免疫过程的时滞:免疫过程可看作用户的自我转变,或者真实信息的传播使用户对热点事件作出正确判断。讨论在一定传播时滞ΔT后再开始有向免疫状态的转变。选用采集的网络拓扑数据,观察不同时滞下传播的变化如图5。从图5中可以看出,正确的舆论引导信息滞后,会导致传播人群数量范围的扩大,加大负面影响。因此,对于热点事件舆情传播,提早发现并公布真实信息有助于降低传播蔓延时间,避免长时间的传播引起公众情绪的进一步发酵,导致事件升级。

3结语

信息网络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新问题摘要:即信息时代网络教育的突出特征、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和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关系,而着重点在于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对此影响从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加以深入具体地分析,最后阐释了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之间互补相长的辨证关系。

摘要:网络教育传统教育影响互补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而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技术的网络教育应运而生。上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推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拉开了网络教育的帷幕。新千年伊始,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则标志着网络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新时代新形势伴随着新新问题摘要:网络教育的突出特征如何?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产生哪些影响?二者的关系怎样正确看待?本文不揣浅陋,意在对上述新问题略作探索。

一、网络教育的突出特征

所谓网络教育就是把技术层面和行为层面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构建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在网络教育中,学习资源在最大范围内共享,形成最佳教育环境,保证学生个性张扬、思维创新的空间。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相比较,有以下特征摘要:

(一)交互性和开放性。在网络教育中,师生的双向互动、实时互动得到了加强。在和学生的交往和交流方面,教师少了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邮件或实时聊天的形式接收教师传来的教育信息。接受教师的个别辅导,也可以向教师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则根据学生随时发送的教学信息不断调整和改善教学,促进教学网络全方位的能动性的实时交互,使师生之间的不间断的交流成为可能,促进教学相长。网络教育由于技术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网络教育可以是实时的或非实时的,在线的或非在线的。网络教育使受教育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接受网络学习,且网络教育对所有个体都是开放的。个体不会因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被拒之门外,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育。

(二)虚拟性和共享性。网络教育是虚拟的教育,它没有真正实物形态的教室等教育场所。受教育者不必天天去教室,只需进行键盘操作。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电子课本、案例等,在网络上开展实时或非实时的教学,同时利用后台管理系统对学生的作业、测试进行监控。网络中的资源是共享的,可以为网络用户所有。网络资源是数字化资源,它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因特网上有人类迄今为止最丰富的教育资源,任何人可以通过任何地点的因特网终端进入网络,享用网络资源。网络中的数据库、图书馆、信息库等都可以为用户所用。

(三)个性化和多样化。网络教育是基于个性的教育。学习者在网络中点击自己感喜好的知识,自主学习探索。他们又可以不受到主流文化和意识的控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视角来理解知识、发展个性、开发创新思维。

二、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教育解构了传统的师生关系。网络教育的出现使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网络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缺乏了真正实物态的教室和学校,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复存在。教学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充分熟悉到自身角色在网络教育中的转变,由知识学习的指导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知识体系的建构者、课程教材的探究者和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网络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网络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网络教育中的教学是以传者和受者相互功能的形式,以信息内容为主要熟悉对象,以自主的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教育中,学生是以班级的方式同时同地学习,学生彼此互相影响,互相交流,共同参和。在网络教育中,时空的彼此分离决定了学生采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个别化学习,很少受到教师和他人的干涉。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己的生活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布置如何学习。网络教育的教学方式的独特处还体现在技术媒体的应用上。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借助黑板、粉笔、课本等辅助媒体,同时运用自己的语言、非言语行为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网络教育中技术媒体代替了传统的口头传授,教师主要依靠技术媒体传播教学信息,如教学软件、电子邮件、网上讨论、数据文件和数据库、在线学习管理系统等。

(三)网络教育更新了传统的教育观念。网络教育的出现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可能实现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从网络教育中受益并把学习贯穿一生。网络教育改变传统教育中片面注重现实、追求已有知识的观点。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网络教育有利于把学习中的他教转变为自教,网络教育中没有教师的压力和外在事物的干涉,学习完全自主。学生要想获取知识,只有自己去网络中寻求,去自主选择。网络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不断解构原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互补相长

(一)网络教育益于开发学生的智商,传统教育益于培养学生的情商。网络教育中的信息异常丰富,教学信息的多元化,可以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的向往。学生在网络中不仅要接受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判定、分析和综合。当学生从传统教育耗时重复的任务中解脱出来后,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索、学习和创造。虽然网络教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但是网络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情商上却有较大的困难,因为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假如忽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将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传统教育可以弥补网络教育的这一不足。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把握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事的原则,以便在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网络教育益于培养学生的自我,传统教育益于发展学生的协作。网络教育中学生往往是单独学习,单独解决新问题,有很强的独立性摘要:学生碰到难以解决的新问题时,不是求助于教师,更多的是在网络中自己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式。但独立性发展到一定程度,也有可能向自我中心转变。当一个人过度相信自己,就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不能和他人合作。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使得各项任务绝非个人就能完成,人和人之间的合作显得尤其重要。传统教育中学生和教师彼此互相联系,经常交流,经常从事同一活动,接触的时间很多,彼此之间也更轻易沟通,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经常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得到体验,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日益增强。这将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信息网络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产品,营销理念,网络营销

【本文来源】:《经济师》2003年第3期

【本文作者】:陈伟,李政

在网络时代,信息产品应采取什么样的营销方式,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

1信息产品营销的概念

谈到信息产品的营销,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卖信息,也就是最终把信息销售出去并实现盈利。其实,这种理解比较狭隘。笔者认为,只要是为了一定的商业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传播及提供的信息服务等活动,都可以叫做信息产品的营销。信息产品的营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直接的盈利为目的,也就是大多数人理解的卖信息。在这种方式中,信息和服务是作为商品而存在的,即信息产品的生产部门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信息产品,并提供合适的信息服务来满足用户的需要,用户要使用这些信息产品和服务,就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信息产品生产部门藉此来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如网上软件的营销就是这一类。另一种是辅助营销,即信息产品生产者为扩大自己信息产品的知名度,面向社会传播与信息产品有关的知识、技能,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信息产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如市场调查、售后服务等都是这一类。

2信息产品的消费特性

信息产品的消费同一般的物质产品的消费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

(1)个性化需求增强。在市场消费中,消费者可挑选的产品较少,个性往往被压抑。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产品数量不断增加,消费者从个人的愿望出发,挑选和购买信息产品,个性化的需求明显增强。

(2)注重信息的购买行为。在网络时代,消费者购买产品注重的是产品的品牌和蕴含的信息,明智的消费者希望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交流,全面了解产品,并以此来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3)注重购买技术的行为。在网络时代,消费者大都希望对自己所需的产品进行广泛的选择,时间和便利性已成为购买行为的关键,人们越来越青睐于通过电子的手段来获取信息产品和服务。

(4)消费心理稳定性减弱。在网络时代,新事物不断涌现,消费心理受其这种因素的带动,稳定性降低。同时,在心理转换的适度上,趋向与社会同步,在消费行为上表现为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3信息产品进行网络营销的理念

在传统的营销中,信息产品的生产者遵循的是市场导向,由于技术手段的制约,他们无法了解市场中每位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更无法针对某一位消费者来设计产品。因此,信息生产者只能依据消费者大致相同的需求,通过市场调查设计产品,最终把产品通过广泛的销售渠道推向市场。这样,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就被生产者忽视了。进入网络时代后,营销面对的是买方市场,主动权掌握在消费者手中,以市场为导向已不能完全适应,营销的理念应以消费者为中心,这正是信息产品的营销特征。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可行性,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网上进行交易,部分中间流通环节被取消,既节约了交易成本,又可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从而大大节约了营销的费用。网络营销不仅使生产者了解消费者对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的个性需求,而且使生产者作出获利最大与方便顾客的决策,从而实现满足个性化需求和获得最大利润的两个目标。

4信息产品网络营销的实施策略

(1)信息产品的品牌策略。信息产品一般包括三个层次: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其中核心产品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是信息产品的品牌,能够实现消费者购买时追求的效用和利益,是顾客真正要买的东西。通过网络营销的交互方式,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可以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并根据用户需求组织生产和销售,提高信息产品生产者的生产效益和营销效率。在网络上,信息的搜集成本明显降低,用户很容易找出同类信息产品的价格对比情况,因此,谁想获得同行业其他竞争者的超额利润,只有通过确定信息产品的品牌,加强产品的售后服务,增加品牌的附加值,才能使用户的注意力由价格差异转向产品差异。

(2)信息产品的定价策略。采用网上营销,传统的定价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用户更能接受的以成本来定价,并依据成本来组织生产和销售。通过网络,可以预测用户的需求以及对价格认同的标准。用户通过网络提出接受的成本后,信息产品的生产者便可根据用户的成本提品的设计方案供用户选择,直到用户认可后再生产和销售。另外,还可以在网上公布行业定价规定。

(3)信息产品的促销策略。利用网络,可以采用PUSH的方式来推售信息产品,吸引用户,这是由传统推式促销螺旋式上升后发展成的一种新模式。以亚马逊公司的促销策略为例:该公司对每个用户的购物记录、兴趣爱好等均有记录,并在积累一定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用户的购买倾向,作出购买预测;然后,当公司发现用户感兴趣的信息产品时,通过电子邮件向用户发出信息。这种基于顾客需求的PUSH策略,既避免了用户因无关促销信息太多而产生厌烦情绪,又可在传送有效信息的同时,表现出对用户的关心。

(4)信息产品的渠道策略。由于网络营销的商流方式是先进的,因而要求物流方式也要先进。网络营销面对的买方是大量而分散的,且单位时间的交易量少,这就要求物流也要分散化。在交易中,必须通过信息流,把商流和物流很好地联系起来。可采取的措施有:①设立产品展示区,将产品图像进行电脑技术设计,通过形象的声、影、形、色等,将虚拟的产品展现在上网用户面前。②选择合适的销售,作为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③开发网络结算系统,将网上销售的结算与银行转账系统联网,使消费者能够轻松地进行网上购物与网上结算。

(5)信息产品的安全策略。由于网络的自由性与隐蔽性,使得网络营销也具有一定的不安全性,如货币的网上支付、用户私人的信息保密、信息产品不被篡改等。针对网上交易的这些不安全问题,需要大力加强安全防范措施。

5信息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的硬件设施日益完善,网上的信息产品营销将更为普及。

(1)网络营销的法律法规将日益完善。随着网上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合同的法律地位及系统安全、企业信用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再加上金融网的建设,网上银行得到普及,信息产品生产者和顾客将在网上完成从寻找贸易合作伙伴到谈判、成交的全部过程,并通过与网络相联的金融网完成电子支付。

(2)网络营销的内容将更加广泛。通过网络不仅可以进行软件、数据库的营销,而且网络图书馆将异军突起,网上咨询也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网上购物及比较购物将大受欢迎。由于展示信息产品的网上商城的大量涌现,网上购物将成为一些人购物的首选。网上商店的大量涌现,不仅在不同行业之间展开竞争,而且往往在相同领域同时有数家对手,同时提供相同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同时,由于比较购物网站和大量的网上商店相联,在比较购物网站上,消费者只要输入自己需要的产品名称,网上就会立刻显示出该产品的所有提供者以及价格、交易地点等,用户可以进行比较,迅速做出选择。

(4)网络营销的过程将具有可控性和针对性。我们可以描绘出未来广告蓝图:有这么一种软件,当一浏览者上网后,它能自动把其资料传递给广告

商,其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爱好、所属地区、所进入的网站等。根据这些资料以及他正在游览的内容,广告商就可以从备选广告中选出他乐意接受的广告发送出去,于是这位浏览者就会在当前的页面上看到这则广告。

(5)网络营销在方式上将向完全的电子商务模式发展。随着技术和环境条件的日益成熟,电子商务将蓬勃发展,支付和配送都将在网上进行,并且网上交易将完全由智能来完成,不需要人的参与。由于智能具有思考、推理等和人相似的功能,所以,选购、讨价、还价及成交过程,就可在信息产品生产者的智能和消费者的智能之间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朋.21世纪营销大变革.销售与市场,2002(4)

2韩明光.网上营销模式探讨.中国软科学,2001(9)

3王方华.论知识营销.图书馆,2002(1)

信息网络论文范文第4篇

专业的细化不仅让科技的发展达到了更加细致的地步,对网络信息检索的要求也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所以云计算技术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为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和技术支持。根据我国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暂时将网络信息资源分为三类,分别是生活信息类,科研信息类和教育信息类。下面,笔者就这三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分别进行论述。

1.1生活信息的整合生活信息更多的偏向于人民生活,让人民通过网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社会。这种信息资源更多的反映了人民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特点,是网络反映百姓生活的重要途径。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需要管理人员创新,要在接纳老百姓心声的同时避免不法分子的利用。把握好尺度是网络舆情管理机制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如何找好管理的平衡点,是对平台管理人员自身修养和工作能力的进一步要求。只有将网络舆情平台合理利用,才能真正从舆情平台上了解百姓心声。这就需要对舆情平台进行建立,也就是建立面对人民群众的云平台。

1.2教育信息的整合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很多科技产品在大学生手中越来越普及。所以学校也应该积极开发科技平台促进学生以新型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而云环境下的产品是以虚拟数据存储为核心的产品,通过知识的分析归纳和整理收集来存储各种用户需要的产品。一般来说,云平台的知识产品会分为音像类产品和文字型产品。音像类产品一般以音频,视频,辅助材料等内容为主,文字类产品多以文档,图片为主。然而,在云环境下,这些产品的存储和使用都具有简单易用、安全可靠、灵活易扩展的特点。另外,云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企业级邮箱服务,具有安全快速、管理简单、方便快捷等特点。所以说,通过虚拟化技术整合学习资源为用户提供虚拟主机服务能帮助更多的用户简化过程,实现轻松的更适合科研、学习、工作的云计算环境。所以利用云平台教育模式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教育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教育信息利用云计算技术整合的具体措施如图1所示。

1.3科研信息的整合网络教育是科技达到一定程度后的教育方式,建立在高度发达的教育体制之上。所以对科技信息的整合也是比较重要的整合内容。利用网络本身与科技的关系是一种创新型的科研信息整合方法,也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方便的服务。总的来说,中国科技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但是科技的发展不代表人民对科技的利用率的进步,所以如何将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到人民日常生活当中是目前我国许多科技发展部门所需要考虑与解决的重点问题。总的来看,我国政府需要加大我国科技信息收集和管理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让科技信息得到足够的资金进行审核和推广工作。只有科技信息通过具体的方式加以研究和推广才能真正的将科技成果变成人民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例。同时,要进一步推动科技信息的保留与保密工作,还需要利用有利政策加大科技成果的市场熟知度。通过对云计算技术的研究,将科技信息加以合理的整合与应用。科研信息整合的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

2云平台的建立对网络信息的总体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信息整合于管理的具体表现就是数据库以及云平台的建立。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说明了现代社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以及对管理模式的创新意识。云环境下,云计算管理系统应该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行资源统一管理调配,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按需索取。另外,云计算技术在实际生活中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比如,在教育方面开发电子阅览室、开放高校图书管理平台都是云技术对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具体表现。总的来说,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应该是目前我国网络信息整合的改进目标,也是云平台发展的发起点与落脚点。而具体说来,现代社会中网络信息的整合和利用的前景已经不只是改善网络信息的具体问题了。而在加入信息技术之后,利用网络信息的整合和网络信息的检索对整个网络信息加以利用:第一,对生活信息的管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人民舆情的管理,一般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利用网络舆情的发展,为公众与政府的沟通搭建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第二,由于教育是为广大群众需要的精神生活之一,所以利用数据库查找技术来寻找书籍是教育信息管理的一大创新。这一创新不仅节省了用户找书的时间,也节省了不少标识性硬件的投资。然而,实现教育创新的基础就是对教育信息的整合和利用。第三,高校建立高效的科技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对科技信息的管理和利用,加快科技的发展和推广的速度,并逐渐转变对云计算技术的利用理念。

3结语

信息网络论文范文第5篇

我们这里所讲的网络舆论,主要是指公民通过网络对于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通过舆论进行民意性表达是一项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网络舆论是一种新兴的社会舆论,不同于凭借传统的大众媒体而形成的舆论,在很多方面优于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对政治参与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就参与的功能而言,网络舆论能促进政治参与功能的发挥。“舆者,众也”,舆论,从其形成来看,本身就是一种公意的反映。也正因为此,“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乐”。网络舆论的形成和汇聚,是浮在网络上的公民的意见的形成和汇聚,是对民意的一种反映,而且这种民意的表达更为透明开放和快捷,由于没有被提炼和加工,其反映出的民意也具有纯朴、自然和真实的特征,更加有助于政府了解民情,沟通民意,掌握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促进政治管理的民主化。网络舆论,能发挥政治监督的功能。无论是直接监督还是间接监督,都离不开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构成了政治监督体制的一个重要环节。网络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政治监督体制的不足,发挥其积极的监督功能。网络舆论,一旦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往往会使监督更为有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弱监督”的不足。今年新疆环保部门就是否在天池附近建煤矿,首次通过网上公示和民意调查的方式,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在不足一月的时间内,就有万余人次登录投票,其中,六成以上网民反对该项目。最终新疆环保部门与环境专家多方论证,顺应民意,否决了煤矿建设项目。这是网络舆论反映民意,成功发挥监督功能的鲜活事例。

二、网络舆论在社会群体处事件参与中存在的不足

网络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政治参与渠道的不足,在现实中也确实发挥了政治参与的功能,但它在中国毕竟是新鲜事物,是一种新兴的社会舆论,通过这一途径参与政治,还存在很多不足,比较突出的有:网络舆论尚缺乏引导,易导致情感型参与和群体极化,甚至有被敌对势力利用的风险。网络舆论的形成及其政治参与功能的发挥过程通常是:提出话题———媒体转载———网民在各大网站大量留言,表达了民意———留言点击率逐渐提高,被放大成一种观点(即概念化的网络舆论)———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再经过交叉作用,马上会提升出更代表民意的观点与呼声———一种被广泛提升出的民意(即具体化的网络舆论)显现出来,然后开始影响政府的决策。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能传播海量信息,而且“Internet的用户有能力在几分钟内传播上万条错误信息,并在同一过程中不断增加一些虚构的情节”,网民也能以匿名的形式随意地信息,大胆地留言,而且较为安全。或者说网络舆论具有随意性、盲目性,分散性、失真性,甚至是攻击性等缺陷,这就对人们信息的辨别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因此易导致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化和群体极化,甚至有被敌对势力利用的风险。换言之,网络舆论还缺乏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还是制度外的政治参与途径,是一种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政治参与从制度化的条件上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和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当前对网络舆论是否作出积极回应,常常依赖于个别地方或个别官员的开明与否。即使是作出了回应,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迫于巨大的舆论压力的被动选择,并非都是主动作为。只有当网络舆论被纳入到制度化的轨道,才会有来自体制内制度本身的动力,公民才会有制度赋予的网络舆论参政的权利,政府才会有制度规定的接受公民以这种形式参政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