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会计专业论文

非会计专业论文

非会计专业论文

非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普通高等教育进入新世纪以后,已从上个世纪的精英教育转变为普及教育,自然地其培养目标也需要重新定位。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由过去的高级设计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转向普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普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在必须具有应用现代技术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较高的认识问题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为他们将来投身社会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社会经济活动,要求经济管理者必须懂财务。适应现实的要求,缩小国内与国外经济管理者的差距,自然地,“会计学”这门课程成为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早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就组织编写了《全国高等学校管理类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全国高等学校经济类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经济类专业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非财会专业学习会计学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定,其目标不在于使学生成为优秀的会计人员,而在于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科学决策,以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活动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要求重点放在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借助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方法的学习。在会计学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采取了尽可能照顾广度而在深度方面则“浅尝辄止”的原则,其特点体现在本课程涵盖了财会专业的“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三门课程的内容,建议课时共计144课时。高等教育司的要求实际上为高等院校非财会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提出了极高要求,一门课程涵盖了三门课程的内容,同时又要求教学目标和重点并不能是三门课程的简单汇总,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把握重点教学内容的重点讲解,又要让学生明白会计信息生成的来龙去脉,相关会计工作内容不可遗漏,在会计知识系统构建的基础上重在提高学生运用会计信息分析问题和进行科学决策的能力的培养。

二、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学的现实状况

1.课程设置方面。

虽然在高教司编著的《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高校非财会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目标不在于使学生成为优秀的会计人员,而在于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科学决策,并明确规定了教学内容涵盖“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三门课程的内容,但现实中,由于大多数高校非财会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人员非财会专业毕业或者干脆不重视会计学的教学,根本未能按照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的基本要求,在进行专业课程的设计时会计学教学时数根本不能保证设置144个学时。以笔者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为例,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于2002年开始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时,我们严格按照国家教委的要求将本课程设置了144个课时,分两个学期进行。但这样的安排带来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一门课程两个学期分别登录两次成绩,这给教学人员和教务管理人员似乎带来了不便,于是我们又将本课程分解为事实上的两门课程,取名为“会计学(上)”和“会计学(下)”。但随着学校压缩教学时数、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的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又不得不压缩本课程的教学时数。以现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各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的专业会计学课程设置了72课时,有的仅为54课时甚至36课时,涵盖“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三门课程内容的会计学名不符实地简单化为“会计基础”加“财务会计”或只是“会计基础”,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其他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和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2.师资建设方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高校在财会专业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好的现实情况下,纷纷争相设立财会专业和各类经济管理类专业,而不论是否具备条件,导致各院校财会教师的紧缺。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这样的从原师范类院校转向综合型院校的高校里,财会教师更是十分缺乏,根本无法满足大量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学的教学任务。而且,我国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大缺陷是脱离实际,高校财会教师大多没有实际会计、审计工作经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在高校财会师资队伍中,既掌握学科前沿又精通公司和企业实际工作的教师严重不足,大多教师从本科读到硕士又到博士,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社会实践。在一些高校,一些有能力的会计教师到企业或事务所做兼职,从国家制度层面到各个学校都没有明确的鼓励政策和措施;相反一些学校不但不支持、不鼓励,还认为这样的老师是“不安分”、在“干私活”,想方设法进行管、限、卡。其实财会教师从事本专业的社会兼职工作正是他获取会计实际工作经验和充实教学水平、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最佳途径,其学习效果是派送教师到企业进行一般的参观和实习所无法达到的。

3.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是教师与学生的联动。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做到知识广博、教学有方,而且要求学生主动出击探求知识的奥秘。现实中,随着高等教育的由精英教育转向普及教育,普通高校学生的素质可以说是直线下滑,这一点在各地非重点大学表现得尤为明显。扩招后的学生缺乏求知欲,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只求能拿到毕业证即可。前面提及的我校压缩教学时数、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的教学改革事实上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无所事事,专业知识日益贫乏和不成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然而,在长期的会计教学中,一直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掌握得较好,到实际工作中却难以适应。一些教师在具体教学中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又注重于概念和会计核算方法的讲解,过分强调会计分录的编制,忽视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分析和研究,偏离了经济类专业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非财会专业学习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和方向,没有按照经济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组织教学,不论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滑向了财会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使课程内容整体缺乏参与经济管理的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目前虽然大多数学校会计学课程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但受“通才”教育理念的束缚,仍然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实践教学重心仍然停留在会计信息的生成训练上,没有真正向会计信息的分析和研究训练方面转移,缺乏针对性,最终导致非财会专业学习会计学教学实践环节效果弱化,造成在校成绩较好的学生却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呈现出严重的高分低能、校企人才评价标准脱节现象,不利于学生就业。

三、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学的改进建议

1.课程设置方面。

适应社会经济活动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该真正认识到会计学这门课程在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能力构建中的重要地位,必须转变以往不重视会计学的教育观念,充分理解非财会专业各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按国家教委的要求进行设置,不仅内容上要涵盖三门课程,而且教学时数上要保证达到144课时。其次,当前高等院校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会计学这一专业核心课程,虽然在内容上涵盖了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知识,但并不是前三者的简单相加。那么构建一个适合于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或者说编写出一本适合于这一目标的教材,成为任课教师面临的首要难题。虽然近十年来全国许多高校专业教师都在这个方面有过一些探索,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但完全按照国家教委要求既涵盖会计基础和财务会计又包括管理会计内容的很少,笔者也在2005年曾经编纂过一本教材,但使用几年后由于学校进行教学改革要求压缩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而被迫废弃。可见,只有教学管理人员和任倮老师达成共识,经过共同努力才能构建起适应经济社会要求的课程体系并保证其实施下去。

2.师资培养方面。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对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是对我们从事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学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学人员,首先要深刻领会高教司《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高校非财会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目标,真正认识到本课程在专业能力构建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变“传授知识”为“传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会计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的会计、税收、审计等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以最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实际工作经验与技术手段来培养学生。在我国对会计人员知识与能力的及时培养做得最好的可能要数注册会计师一年一度的培训,高校会计学教师的培养可以参考其模式,这样才能达到教师知识的及时更新、能力的与时俱进,当然要达到这一点,需要从上到下、从制度到措施的保证。

3.教学方法方面。

适当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成为必需。教学方法应从最早的老师单向讲课,变为授课、案例操作、会计报表分析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从“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人认为会计模拟实践可以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一个清晰直观的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其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具体操作时可以采用分组分岗的办法,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特点由3人组成一个小组,自主创立小公司,每人担任不同的财务会计和管理角色,分担不同的岗位任务,既让他们明确了现实中财会工作不同的岗位职责和任务,又培养了他们互相监督、互相合作的责任意识,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的创业意识。比如在具体教学中,我们的来自于草原牧区的学生就有不少在创建自己的小公司时设立的是各种各样的畜牧饲养厂或畜牧业产品加工厂。这种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又相互监督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和探索。会计模拟实践把学生推向了系统学习和自觉实践的主置,提高了学生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相对应地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中,会计模拟实践环节的考核必不可少,在总成绩中一般占到了40%。

四、结语

非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136-01

1 目前工科高职院校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状况及分析

1.1 会计教学的依托背景

会计属于经济管理学中的一门学科,其应用性较强,与经济的联系非常密切。通常会计学在财经类院校或是文理兼收的综合性大学设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工科院校也逐步开设了管理类学科。前者的学科设置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由此而形成的独特校园文化;前者的师资力量,科研成果,教学水平包括招收的学生水平对于后者来讲都是无可比拟的。后者的重点则更多放在工科课程上,校园文化也更偏重于工科。

1.2 会计教学的目的

会计教学的对象是工科高职院校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不是会计本专业学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两者的教学目的却没有明显的区别,不明确。这样一来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不宜接受,跟不上进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会计教学的内容

不同的会计教材其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从整体上讲并不规范。有的介绍从会计发展史开始,包括总论,企业会计准则到会计六要素的核算,最后讲解会计三大报表;有的则加入了会计核算程序,财务报告分析以及会计工作的组织及管理,从内容上讲参差不齐,须加以规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重点放在讲授会计分录的编制及会计处理程序上,而忽视了对会计三大报表分析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我们的教学对象是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

1.4 会计教学的方式方法

传统的会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一方面学生感觉课程的学习难度大,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低。教师课堂上的讲授也更偏重于理论的介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虽然教给学生相关的会计知识,却忽视了对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改变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提上议事日程。同时,现在不少学校仍然是“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没有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在教学质量与效果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5 会计教学的师资力量

在工科高职院校这个大背景下,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通常具有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却缺乏非常重要的实践经验。与财经类院校的教师相比,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也相对较少。这一现象的最终结果必然会影响到会计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缺乏相关的工科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把所教专业与学校特色相结合。

2 改善工科高职院校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状况的几点建议

2.1 依托工科背景,发展特色教学

工科高职院校开设的管理类专业与财经类院校开设此类专业相比有其必然的劣势。无论从教学设备还是教学方式方法上讲都难以超越财经类院校。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发挥自我优势,发展工管结合的特色教学。

2.2 明确教学目的,培养专业人才

教学目的不明确直接导致会计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下降。事实上,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的与会计本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并不相同。会计本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是培养能够熟练掌握会计理论和实践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对实际生活中发生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不一定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但却要用到相关的会计知识去辅助他们的本专业,他们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所以,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教学的目的必然与会计本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不相同。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会计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能够对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调整教学内容,适应专业需要

教学内容应随着教学对象的不同而进行相应调整。工科高职院校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并非会计本专业学生,他们学习会计知识更多是为了运用相关知识帮助其本专业。因此在教学内容上笔者认为应有针对性地讲解会计知识,把重点放在更多的知识点上,以求让学生更广泛地了解有关会计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而不必针对某一点会计知识求精求深。教材应尽量使用高职高专类教材,还应考虑到所学对象是否是所教课程的本专业学生。同时笔者认为,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涉及会计知识内容的多少参考教学大纲可以适当变换教学内容的相关顺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4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教授法,我们更应该加大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频率,比如问题式教学法、参与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讲练结合式教学法和体验实践式教学法等等,改变过去学生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把被动性的课堂教学变成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学习的新模式。在教学方式上,鼓励使用多媒体课件,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并加大实验力度,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理论教学周应相对缩减,增加实践教学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5 提高教师素质,创建优质教学

会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技能性。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一方面应该拥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应该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加强理论修养的同时也应该加强专业素质的提高。教师可以参加职业技术的认定努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人才。在工科高职院校的大背景下,教师也应该适当学习一些工科知识,与自己的本专业知识相结合,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突出工科高职院校管理专业的特色,创建优质教学。

参考文献

[1]郭长平,欧阳琴,张辉,周维.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的研究[J].职成教育网,2007.

[2]田平,林辉山,刘堰兵.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非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过程装备;控制工程;毕业设计

一、前言

过控专业研究的主要是过程工业,涉及到很多物理手段和化学反应,主要是为产品生产提供设备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因此各学科相互渗透形成了过控专业,因此该专业的知识覆盖面非常广,口径比较宽。现阶段过控专业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而毕业设计要考验的就是毕业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能力,这对学生未来发展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就要保证毕业设计的效率和质量,找出现阶段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二、目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设计现状

1.管理监控不严格。合格的毕业设计需要在每个环节上确保质量[1]。现阶段各高校都制定了相关的指导文件,这说明毕业设计都是有一定要求的,其中包括毕业设计的组织、目的以及相关教师的职责,并制定了论文的具体规范,只是这些是文件上的规定,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高校还是缺乏管理的,高校没有对学生实施合理的监控,也就是说各个环节都是处于无监控状态,难免会有一些环节出现问题,这是目前高校各专业毕业设计共有的一点问题,缺乏监控机制。2.教学资源不足。由于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过控专业实际上已经是现阶段本科中非常热门的专业,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这对该专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对于相关高校来说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学生数量过多,就意味着师资力量需要跟上,目前就是专业课教师的数量并不能满足毕业设计的实际需求。多数高校是一名指导教师要负责十几名甚至更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还要负责正常的教学任务以及科研工作,能拿出的精力有限,对学生的帮助也有限,因此仅靠现阶段的教学资源要想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还是非常有难度的,而且各高校学生若是想自主查找资料,是缺少资源的,纸质的资料非常少,但电子资料方面由于学生数量大,没有固定场所,使用起来也不是很方便。3.选题不合理。实际上毕业设计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选题[2]。现阶段很多过控专业的学生论文选题工作是指导教师完成的,专业教师在理论研究方面没问题,但在实践方面以及对企业的了解方面并不是每一名教师都有足够的经历,因此很多毕业设计实际上是空中楼阁,仅仅存在与理论上,对实际的帮助并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创新精神其实并没有得到锻炼,工科学生要想获得长远发展,不仅需要理论积累,还需要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这些在现阶段的毕业设计中都是缺失的。而且选题需要结合工程实际的背景以及过控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这样才能将提升毕业设计的效果,这些都是存在问题的。4.设计时间短。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阶段,实际上需要考虑两大问题,那就是就业和考研[3]。这两个问题也需要在这一学期解决,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非常重要,与毕业设计的完成在时间上有直接冲突。学生为了顺利应对这两方面的问题,就要将毕业设计的时间压缩,而这种情况指导教师也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因此毕业设计受到时间上的影响,在质量上也是难以保证的,现阶段过控专业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论文质量评价,也只是一般,说明在完成毕业设计的时候是受到严重影响的。5.学生缺乏写作技巧。实际上由于信息技术越来越便捷[4]。高校普遍为学生提供了文献检索的途径。在写作方面也会设立一些课程或者讲座,对学生完成论文进行指导,但还是无法彻底改变学生在写作技巧方面的弱点。学生完成论文时,并不具备足够的专业语言,很多学生会将一些内容拼凑到一起,甚至有一些学生会存在书写不规范的现象,其中比较复杂的环节就是文献引用、标点符号、图表绘制方面的问题,因此学生在完成论文写作后,还需要与指导教师一同花费大量的时间修改论文格式,相应的对论文内容与创新的分析就减少了。

三、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类型

1.工程设计。这类题目实际上就是根据企业现有的设备,参考企业中的一些技术参数,根据相应规定进行设计[5]。此类题目优点是对基础非常重视,要求有完善全面的技术参数,工作量非常丰富,而且无论是设计图纸还是计算量都是非常大的,所以论文实用性比较强。现阶段过控专业学生通常是在毕业设计前决定好了毕业后的趋向,所以学生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需求要选择题目的。该类题目目前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尤其是一些已经到就业单位实习的学生,可以对企业设备有足够的了解以及接触的机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命题。2.科学研究。该类题目通常是指导教师以自身科研情况为基础[6]。申报的一些子项目,这类题目的特点就是创新性比较强,学生要在毕业设计时期将这一子项目完成,或者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因此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素质的。这类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有足够的积累,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而在这类题目由于是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的一部分,在数量上不会太多。此类题目对学生是可以起到启发效果的,而且学生可以参与项目研讨的活动,两节相关的过程。3.创新型。创新型的题目主要是通过竞赛、创业比赛等活动进行[7]。是团队进行的一类任务,不仅需要学生完成论文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出创新,其实这类题目也体现出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以及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考验的是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管理制度改革。很多时候毕业设计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取决于高校管理制度[8]。因此各高校为了让毕业设计的各步骤得到有效的管理,需要建立全程监控机制,教师需要对毕业设计提升重视程度,高校也要对教师职责进行强调,严格控制学生抄袭的行为。指导教师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需要根据设计手册,保证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各环节不出问题,根据课题的需求,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其中包括对素材的筛选、对内容的设计、论文设计方案、撰写格式等,对学生负责。2.充实教学资源。由于高校近年来一直在扩招[9]。而且过控专业也是比较热门的工科专业,专业教师缺乏的现状还是非常严重的,一些高校为了顺利将毕业设计完成,而且地方科研受到的限制比较多,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料,网上虽然有各类参考资料,但是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筛选起来很有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需要将教师招聘的重心放到如过控专业一样的稀缺专业,将师资力量补充上来,调整好师生比例,同时将年轻教师在工作上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3.保证设计时间。学生为了确保升学和就业,会提出在毕业设计阶段请短假,而高校为了确保学生顺利升学和就业也会允许。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高校做出调整。因为考研与就业对学生非常重要,但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和顺利毕业对学生也非常重要,毕业设计若是出了问题,无论是就业还是考研,都是无法保证的,这就需要高校在时间上做出调整,例如将毕业设计的时间延长,同时可以将设计前的一些基础工作提前到上一学期,这样毕业设计与考研和就业在时间上的冲突就可以解决。4.加强团队指导。现阶段高校过控专业的毕业设计是经过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多指导,在这种情况下,是不符合过控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这类专业更加注重的是实用性方面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样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专业都需要有所设计,知识面非常广泛。但专业教师无论是研究方向以及自身专业,都是受到限制的,无法给过控专业学生带来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该建立起专门的指导团队,各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从原本的一对多变成多对多,这样可以根据学生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五、毕业设计与其他环节的整合

1.与课程设计整合。实际上毕业设计也可以看成是课程设计的延伸,而课程设计相当于毕业设计的一部分,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在选题上是有一定关联性的。通常课程设计开始于第七学期,而学生经过几个星期的设计阶段,可以了解到毕业设计的方方面面,完成毕业设计的一些工作,这样学生就可以提前做好毕业设计的基础工作,有助于确保毕业设计顺利完成,这对学生解决毕业设计和考研以及就业之间的时间冲突是非常有帮助的,实际上课程设计就是毕业设计前学生要经历的实战演练,与毕业实习共同组成了实践环节,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目前过控专业正在增加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课程,所以整合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是非常有利的。2.与毕业实习整合。毕业实习也是毕业设计前的重要实践环节。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需要进行灵活处理,要想将二者进行整合,需要注意一下细节,首先是实习基地的设立,这是毕业实习的基础。其次是高校与实习基地的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然后是课题研究需要与企业实际情况和教师研究情况相结合。最后是注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学生需要的是在应用能力上获得提升,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质,但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高校需要注意对学生因材施教,解决每个学生面临的困境。

五、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1.强化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在毕业设计正式开始前,高校可以组织专门针对于毕业设计的讲座,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动员,要让教师和学生明确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影响着学生日后的就业以及学位认定问题。同时指导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负责的学生,要从学生正式开始毕业设计前,就形成严肃的意识。2.提升选题规范性。论文选题要与过控专业相关,过控专业的实践价值是保证企业设备可以高效运行,是将机械、控制等各学科结合在一起的专业,在选题时需要与这些内容息息相关。在选题类型上,可以与科研单位和教师研究的课题紧密相连,一些学生可以在研究院等地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需要提升真实性,结合现有的社会资源和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团队指导,这样可以保证题目具备真实性和综合性。在选题上还是需要指导教师提供相应的帮助,因此拟题时教师要制定好指导的时间,避免造成双方的疲劳。3.查阅文献。完成论文的第一步骤就是查阅文献,学生对查阅文献方面还是缺乏相关的经验和方法,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指导。查阅文献需要根据课题的具体内容,确定查阅的关键词,检索相关的期刊、研究报告等资料,然后完成资料分析工作和整理工作,结合选题写出文献综述。对文献的检索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例如高校的图书馆的电子资料、维普数据库等,这些途径查找到的文献是比较新的。然后是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阅览室以及各地的图书馆。最后是网上也可以找到资料,只是质量参差不齐,需要慎重筛选。4.强化过程控制。毕业设计的所有步骤包括前期讲座、确定课题、完成文献综述、完成文献的英文翻译、完成论文设计、中期检查以及评审和答辩。经过对选题的审定和初期、中期检查,然后是答辩检查、最后是成绩评定和论文评选。这些步骤都是过程控制的关键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至少每周两次的一对一指导,然后成立专门的小组,负责管理工作,要对毕业设计阶段实施量化管理。5.加强成绩管理。毕业设计的成绩是从三方面进行评定。首先是指导教师从设计方案、完成状态、翻译情况、学生的态度以及在个人纪律评价等方面评出成绩。然后是评阅教师,根据论文的内容质量、规范性、外文翻译的质量以及内容创新性等方面评出毕业设计成绩。最后是答辩委员会,以各小组的答辩情况,对毕业设计的内容、水平、课题、表达、工作量以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各方面给出综合性的评价,做出毕业设计的答辩成绩。最后答辩小组会以规定的比例,对总成绩进行评定,总成绩是需要通过答辩委员会进行审核的。

六、结论

总之,毕业设计是高校学生经过学习后,经历的对所学知识的全面检查,是对在校期间成绩的总结和提升,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提升和理论研究强化的有效途径。提升设计质量不仅是为了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也是为了满足社会最新的人才需求。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实用型、应用型以及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毕业设计的质量上进行提升,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高校还是社会发展,都是起到重要作用的。每当毕业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经验总结,这样对以后的指导工作才能有所帮助。

作者:陈慧媛 李晓红 顾锡峰 单位:青海大学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娟.过控专业一体两翼协同发展的课程体系构建[J].广州化工,2016,44(23):188-189.

[2]俞建峰,崔政伟,沈贤,陈海英.基于专业能力矩阵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与实践体系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6,3(28):39-41+53.

[3]郑秀红,张翠英,王洪涛,林楠,卫明社.行动导向法指导下的《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0):241-242.

[4]高能文,王洪,李军,全学军.“双导师制”提升过控专业毕业设计工程应用能力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5,42(16):234-235.

[5]宋健斐,胡雪飞.SW6软件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设备设计中的应用[J].化工高等教育,2015,32(02):73-76+84.

[6]孙红梅,努兰•苏力坦汗.影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选择毕业设计题目的因素[J].广东化工,2015,42(01):117+100.

[7]闫绍峰,廖国进,曾红,王宏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综合改革探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4,31(02):29-32.

非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一、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 

(一)关于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分析 

通过对学院会计学专业2014-2016年应届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学院近三年某些会计学专业选题存在专业性不强、题目老旧以及范围过大等问题。首先,会计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是对会计学专业学生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最终的总结概括和具体运用,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为学生今后步入相关专业领域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但是某些题目专业性不强,例如:“腾讯盈利模式分析”、“淘宝网购双十一效应分析”等题目。这样的题目几乎很少用到学生四年中所学习到的会计学专业知识,缺乏理论知识的积淀,学生写论文就变得非常困难,而且论文得到的成果也不具有专业性,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工作和学习都没有太多益处。第二,毕业论文要求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作为本科毕业生要多多关注本专业近期的新的研究动态、观点和课题,教师要多多引导学生研究热点的和近期的专业课题。但是有些题目显得过于老旧,缺乏创新。例如:“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某某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等。这样的题目已经写了很多年了,学生在碰到这样的题目的时候,往往只是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借鉴,缺乏自己的创新的观点。第三,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要符合本科的要求,范围大小适中,学生才能够将自己的观点论述深入详实。但是有些论文题目范围过大,例如:“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等。企业的类型各种各样,上市公司也是千差万别,这样大的研究范围早已超出了本科生的能力范畴,这样的论文必定流于肤浅,只能做表面文章。 

(二)关于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分析 

按照本科毕业论文的进度计划,学生从第七学期的最后几周才开始撰写论文的开题报告,并且在第八学期的期初(一般是3月份的上旬)进行开题答辩,学期中期(一般是4月中旬)进行论文的中期检查,学期末期(一般是5月中旬)进行论文的答辩。撰写论文的这段时间正好和学生毕业实习以及签约前的试用期相冲突,很多学生因为实习单位或者拟签约单位工作非常繁忙,而且有的学生在北京以外的地方实习找工作,因此几乎没有时间和老师就毕业论文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只能在下班以后的时间通过电话或者微信以及邮件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的背景之下,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非常的辛苦,而且毕业论文无法达到较高的质量要求。 

二、提高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毕业论文题目库 

本专业早在2006年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了毕业论文题目库,但是论文题目库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更新,同时指导教师最终确定的论文题目大部分是根据自己的专业以及研究背景确定的,并没有使用论文题目库中的题目。这样的题目库等同于没有。 

因此需要重建新的论文题目库,重建论文库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新的论文库除了要由现有的指导教师提供论文题目之外,还需要广泛的查找相关资料,广泛听取学校专家以及企业专家的意见的基础上建立,这样不仅论文题目库的范围扩大了,而且所选题目也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同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学生也容易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观点。第二,每年都需要根据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来更新论文题目库。 

(二)加大毕业论文的准备时间 

首先,应实行导师制,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就按照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导师,导师在大四的时候也应作为该学生的论文指导老师。这样,学生虽然是在大四的时候才真正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其实导师从大二开始就逐渐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写作技巧了。很多导师同时也是学生专业课的授课教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着力传授学生的专业知识之外,在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思考,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寻找论据加以论证,写成论文,并且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就逐渐获得了写作毕业论文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以及写作能力。导师可以在大四以前,就学生感兴趣的论文题目进行引导和必要的积累,这样当学生到大四真正写论文的时候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和签约实习不再相互冲突,而是互相促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问题的思考,并且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写成小论文的形式,将小论文成绩计入学生的考核成绩中。第二,在大学的后两年,组织学生进行集中时间的企业实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务操作过程当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再结合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课程,会对专业课题有进一步的认识,这也是一种创新意识的培养。第三,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近几年来参与科技活动的学生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获得了学校、市级、全国的一些奖项。关键是在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德宇.“导师制”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中的作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4). 

[2]程小红.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实践与思考—以铜陵学院会计学院为例[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91-92. 

[3]田利军,王景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关键影响因素检验—基于天津高校140篇会计学专业论文的数据[J].财会月刊,2016,(21):116-120. 

[4]吴慧芬,任福海.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途径研究——以独立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26):210-212. 

非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自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经管类专业的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截止到2012年与经济、管理相关的专业已将近40多种。特别是近几年高校的持续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更是取得超常规发展。会计课程在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始终是核心课程之一,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目的与会计专业又有不同,其重心是管理,所以应从管理的角度来学习和应用会计,培养的是懂会计会用会计的管理人才,而不是具体的会计工作者。在学习中能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及实务,会进行财务分析,能够读懂管理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并能够根据所掌握的会计信息进行预策决策。近年来,我国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工作量远远超过了会计专业本科生的任务量,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且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材改革也成为近年来会计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对教材的满意度上,据丁丽华、吕静静(2012)调查,63.96%的学生对目前的教材很不满意或不太满意,29.55%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一般。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教材理论性太强和会计业务处理太多。在对会计学基础教材的调查分析中,在编书目的的专业区别上,据李林红(2013)统计,国内大部分教材为通用教材,不做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区别,占会计学基础教材的98%;注明为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只占1%;同时也只有0.4%教材明确标明为财会专业学生使用。但我国关于会计教育、教材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会计专业方面,而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研究甚少,非会计专业教材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无论是在教材编写的调查分析上,还是在会计教材问题的研究上,都需对其展开研究。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研究综述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现状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重要的课程讲授资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不同教材的选取,直接决定着不同教学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给非会计专业选用的会计学教材称谓不同,多数称作《会计学原理》,少数称作《基础会计学》或《会计学基础》,也有称为《初级会计学》,都是基于会计核算的视角对会计进行描述,内容大致相同,因此统称为会计学教材。聂顺江(2011)对我国的会计学基础教材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各大院校基本上都编写有会计学基础教材,一般多注明为通用教材,近年来出现了市场细分,有专门为非会计专业而编制的教材,但这样的教材很少。我国传统的会计学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基本是:前几章是理论部分,讲解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如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涵义与特点、会计目标与职能、会计的前提假设、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复式记账等;后几章是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如会计账户设置、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的填制及审核、会计账簿、工业企业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程序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内容编排上基本是按会计的基本理论加上会计核算方法的框架模式。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优化研究 总体上,我国会计学教材反映了时代经济发展的脉络,与国际接轨并能够及时反映我国会计改革的进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但非会计专业会计教材内容及结构在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上存在许多争议,如何调整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内容,以便较好地适应非会计专业的特点一直是教育界及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目前已有很多教育界人士及学者做过一些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种教材建设的建议:权英淑(2003)认为传统非会计专业教材不能很好的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只是对会计专业教材的一种简化,对教材内容提出较大的调整意见,提倡“三合一”的模式,即在会计学原理讲授的基础上加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方面的内容;并强调着重讲授财务报表结构、内容与报表分析。为此,作者进行倒述式的分析,为进行报表分析—必须看懂报表—了解报表构成—懂得六大会计要素—懂得会计科目—会计账簿—会计核算处理程序。陈亚民、王天东(2003)提出了以案例教学为主的MBA会计学教育,强调注重管理能力的培养,认为传统的会计教学不适合MBA的学员,建议放弃常规的先介绍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然后介绍会计报表的顺序,采用按照业务循环来讲授,对会计学的主干课程财务会计进行了结构再造,同时增加内部控制。刘勇(2003)提出了根据不同专业专门设置相关章节,以便确定不同专业教学的侧重点,明确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的。王耕、金铭、李志雄(2005)认为应该摒弃传统的会计学原理的课程内容编排,对非会计专业中的会计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构建新的课程内容,按照“让学员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掌握会计信息获取和使用环节,提高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和预测、决策的能力”的原则,加入内部控制的讲解,从资源优化分配的高度讲授财务会计。朱海涛(2007)认为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体系设置应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必修会计课程,这是所有非会计专业学生必学的课程;二是选修会计课程,对不同专业学生选修的课程,胡玉明(2010)构建了基本包括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的教材结构框架,提出要主要立足于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看懂财务报表,听懂商业语言,理解会计信息,运用会计思维,辅助管理决策,持续创造价值”。

从上述相关文献可知,对非会计专业的教材内容讨论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些学者认为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仅仅学习会计学原理太过简单,需要增加内容,在方法上主要有全英淑、胡玉明提出的增加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块,刘勇建议的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专门的章节,朱海涛等人提出的重新设置课程体系,持这类观点的学者占大部分。一类是简化会计学教学的内容,提出降低传统教学内容的深度与要求,甚至删掉部分内容。认为非会计专业培养的只是需要“懂会计”的人才,并不需要对传统会计有深入的了解。总之,这些讨论基本上都是以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为逻辑出发点,对教材内容及结构进行讨论,满足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不论是增加模块或增加章节,还是删减部分章节或降低难度,都认识到非会计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未来的决策者,学习会计不仅仅是会计核算(即简单的记账员),而是培养将来工作中的管理者和决策者。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优化的不足 从理论上来看,上述建议似乎合理且符合逻辑。但在实践上,大部分文献并未给出具体的可行性分析及具体的实践操作。首先,增加教学内容,可供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相关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多数的课程负担都比较重,如果再增加内容,只能使本来入门较难的会计学更加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其次,降低会计教学难度,甚至删减部分内容,会使会计教学体系不完整。笔者认为,我国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我国现行的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主要侧重于会计的核算,而不是基于管理者的视角,是按照培养记账员的方法和顺序进行讲解,以核算为目的,而不是以满足管理的需要为目的。非会计专业的教材重点不仅在于会计信息如何生成,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利用会计信息。不论是内容模块的增加,还是深度的减少,都是在会计核算的范围内进行的增减。这也正是为什么长期以来教师及学生对会计教材不满意的症结所在。其二,缺乏系统性。传统的会计教材一般是“会计理论+会计核算”,理论与实务相脱节,没有从整体的和系统的角度构建教材。会计是计量企业经济活动,处理、加工经济信息,并将处理的结果与决策者进行交流的信息系统。会计学教材应自成体系。首先在思路上,应让非会计专业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从而理解什么是会计和会计学的基本原理等内容,掌握会计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使学生理解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企业管理者如何利用会计信息,从而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和经营决策服务。

三、基于管理者视角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框架重构

(一)基于管理者视角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的必要性 我国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以发挥决策管理功能。非会计专业的人员应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会计信息,利用会计信息。这正是立足管理者视角探讨非会计专业教材内容设计的逻辑依据。同时,从会计本身来看,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更是会计管理,经济发展到今天,财务导向阶段已经来临,这就要求企业的财会人员要懂得管理,以保证生成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者具有使用价值;同时,企业的管理者更要懂得会计,熟悉企业会计信息是如何生存的,又应该如何利用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因此,应当把会计放在一个管理的大背景下,把会计看成是“会计管理”而不是会计核算。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养成利用会计来提升管理水平的习惯,及时地将会计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会计信息以利于决策者进行公司决策管理。

(二)基于管理者视角的会计学教材框架结构 首先在空间上,让学生理解会计的账务流程主线,即“报账-算账-记账-报账的结果分析”,建立整套账务处理的空间概念。在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理解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通过“财务报表基本经济业务活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分析”的过程,构建会计信息的整体框架,把会计报表作为教材的逻辑起点和终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经营决策和经济管理的主要信息来源是会计报表,能够阅读和理解会计报表是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的“第一要务”,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会计报表从总体上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和了解,引导学生阅读会计报表。由认知论理论:人的认知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的整个生成过程以及会计数据的输入与输出的总体思路,有助于对会计职能和会计目标等会计理论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知道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管理者如何利用会计信息为经营管理决策服务。在理论上,通过对会计报表的认识,达到在感性上理解什么是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等抽象的会计学专有名词,同时,通过会计报表内在的平衡和报表与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理解会计恒等式等,最终理解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会计恒等式、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复式记账、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等的真正内涵和具体体现。

非会计专业培养的是成功的决策者,而不仅仅是“记账员”,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框架不在于会计信息的如何生成,而是如何利用会计信息。基于管理者视角的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框架“账务流程主线-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会计的基本理论”,从总体上对会计学内容进行系统性把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最终理解会计学基本原理的真正内涵和具体体现。达到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和利用,从而将会计上的数据信息转化为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决策的会计信息。具体的会计学教材框架如图1所示:

笔者认为,按照上述方式对非会计专业教材框架结构进行构建,编写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才能满足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教育的需求。

四、基于管理者视角的会计学教材章节设计

(一)会计环境介绍 在导论部分会计环境的介绍必不可少,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对学习贸易、经济、市场营销、金融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学不仅仅是能够读懂会计报表,更是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需要,也是人才国际化的要求。我国目前的会计学教材多是从会计核算的视角来描述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及核算方法。无法满足经济全球化及知识信息时代对会计教育及全方位人才培养的要求。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用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新知识可以避免局限性,了解会计学原理的知识背景,掌握会计环境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促使其更好的理解会计知识。会计环境是会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影响会计环境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包括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技等环境条件。外部环境中主要是对会计的相关法规、准则、制度进行介绍及企业的组织形式讲解。内部环境一般指其所服务对象的情况,主要以企业为主,包括一个企业的类型、性质、整体管理水平等。为了确保披露的会计信息客观、公平、可靠,使学生了解企业财务报告所面临的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监管机构,制定审计准则的机构及监管机构等,这些环境因素的介绍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二)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作为重点内容并作为专门的一章放在前面进行讲解。让学生尽早了解将来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近年来,会计丑闻及利润操纵层出不穷,会计实务界一直伴随着诚信危机。在教材中重视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将真实的事件作为案例进行讲解,一方面增加学生学习会计学原理的兴趣,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帮助学生以后学习会计学知识打下基础。此外,可在各章节中因势利导穿插与本章有关的会计职业道德内容,说明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会计信息失真除了会计人员职业操守失真外,大多数情况下,是与经济业务的相关执行和管理人员分不开的。要保证会计信息是经济活动的客观、真实、公允、公平的披露,从而保证资本市场的规范运作,需要全体会计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学生通过对职业道德教育相关内容的学习,了解未来工作中遇到的会计职业道德问题,了解职业道德对自身和社会的重要性。

(三)财务报表编制及分析在教材中的位置安排 在介绍完会计环境及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会计原则等基本原理之后,即可进行财务报表的介绍。首先使学生对会计学有一个感性认识,了解会计工作究竟是做什么,从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资金开始进行经营活动,向学生展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然后介绍财务报表背后的会计理论知识,如会计等式、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账户。这样从财务流程中的报表开始掌握背后的会计学原理。介绍完财务报表之后,即可进行相关财务比率的计算和分析。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作为将来经济工作中的决策者,必须充分理解会计信息的作用与意义。这样安排,不仅仅是因为会计学入门较难的考虑,而是从更深层次上,强化学生学会利用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服务于管理的意识,基于管理的视角,使培养出的学生不是只会记账的账房先生,而是具有多方面知识的管理人才。

(四)基于内部控制角度按业务循环讲解会计核算与管理 会计业务的核算在传统的会计学教材中大多是按照会计的确认与计量来介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系统性、专业性都较强,这部分内容在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中是中级财务会计的部分,对学习会计专业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按这一顺序进行学习非常好,而对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则过于专业,是“就会计论会计”,且不利于对经济活动的理解。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兼顾基本理论的同时,重在透过会计数字信息理解经济活动,最终达到经济管理的目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应以管理的需要为核心进行内容的安排,并充分考虑核算与管理的结合,经济业务核算从内部控制角度,按照资金流的流程线索,并参考审计学中的按照业务循环来讲授相关内容,结合会计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对资金流程路径、内部控制和业务循环过程的介绍,使学生对企业会计实务流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具体内容包括:“融资循环核算与管理、现金循环核算及管理、采购业务循环的核算及管理、生产循环的核算及管理、投资循环的核算及管理、销售收款循环及信用管理、利润的形成与分配等。”这样安排便于学习理解并加强会计与管理的联系,跳出“就会计论会计”的狭小范围,加强会计与管理的联系,将管理目标、内部控制、会计核算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五、结论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教材存在的问题,从各个方面提出建议,回顾会计学教学及教材的研究,实际上,很多学者提出的会计教学的改革问题,如会计模块、课程内容再设计、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等包含着基于管理者的思想和成分,但没有正式提出“基于管理者视角”。笔者超越会计核算视角,整合现有国内会计教材的编排,从管理者视角构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框架结构,基于管理者的需要以会计报表作为教材的逻辑起点和终点,并在章节内容上进行了具体安排。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1BGL026)、河南中医学院校级苗圃课题(项目编号:MP2011-4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荆新、孙茂竹、张玉周:《财务会计学课程设计的一种新方案》,《会计研究》2000年第6期。

[2]李心合:《论会计教育目标》,《会计研究》1998年第3期。

[3]杨有红:《二十一世纪的会计和会计教育》,《会计研究》2000年第8期。

[4]陈亚民、王天东:《从MBA 教学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会计研究》2003 年第5 期。

[5]赵莹、曹峥:《需求多样化下非会计专业本科会计学教学改革探索》,《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第10期。

[6]王耕、金铭、李志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4期。

[7]刘勇:《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初探》,《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3 年第4 期。

[8]权英淑:《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改革》,《广西会计》2003年第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