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风建设论文

学风建设论文

学风建设论文

学风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学院为例,该院在学风建设中创新思路,完善体制,经过一系列学风建设实践和探索,取得较好的成绩。

1.1加强新生入学教育,为学风建设奠定基础。以良好的新生教育促进学风建设。学院从新生入学开始,进行校史院史学习、专业介绍、学籍管理、培养方案、学生手册学习、图书馆检索培训、大学学习规划等一系列入学教育,并组织新老学生交流会,旨在增强爱校爱院意识,消除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断点”,使大学生的教育从一开始就进入“良性循环”,并将学风建设、诚信教育融入入学教育中,产生良好的“首因效应”,对后来的学习生活及学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1.2开展“启程———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为学风建设营造氛围。学院开展“启程--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主要是邀请土木建筑行业社会名流、国有大型企业负责人、知名校友、学校教授以及艺术大师等,以开展讲座、座谈的形式,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感悟,对学生的大学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为学风建设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启程”计划开展以来,学生反应热烈,在加深对专业了解的同时更清楚将来就业方向,另外也加强院领导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从而更加有利于今后学校学风建设措施的实施。

1.3不断优化管理方式,为教风学风建设上保险。为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规律作息,营造学生队伍的优良学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格请假销假制度,学院规定晚上自觉定点熄灯,并长期开展早读、早锻炼及晚自习等活动。通过对早读早锻炼、课堂及晚自习的周考勤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建立学风督促小组监督考勤,建立班干例会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学风建设班会,以宿舍为单位通过宿舍之间的竞争和评比,加强全院学习氛围的营造。通过争先创优活动评先进班级、文明宿舍,促进学生爱学习、讲文明,并树立榜样作用。发挥辅导员、教师、班主任、学生干部的联动作用,课上课下注意自身行为举止,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督促学风建设。

1.4以党建促学建,拓展新领域,开辟新平台。以学院党员活动室为载体,开展党员、优秀团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学生当中一批先进分子开展“学风建设,我建言、学习目”的大讨论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建立相应的管理方式,并树立起学习典型,号召大家向榜样学习。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机制,促进学风建设落实。在加强学风建设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党建工作的新领域、新平台。例如,创建土木学院党员之家微信平台,在发送学风建设相关信息同时开通“传递正能量,厚土华木人”这个栏目,把学生身边的榜样展示出来,让大家学习。

1.5开展学生活动,促进学风建设。开展学风建设活动、科技竞赛活动。例如连续几年组织的结构设计大赛,倡导和发扬建大学子笃实、创新的精神,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通过要求参赛大学生综合应用结构、力学和美学等多方面知识,自主进行模型结构的设计,提高我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通过此类科技竞赛活动带动整个学院的学习风气;通过开展“重拾上课礼,课堂无手机”系列教风学风建设活动,让“尊师重教”传承,让手机远离课堂。

2促进学风建设建议

高校学风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抓好学风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关键在于结合具体学校具体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可实施的学风建设方案,并且长期坚持执行,在摸索中不断前行。

2.1加强师德教风建设促学风。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高校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但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促进教学实践更新,提高课堂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风转变。

2.2完善学校学院的规章制度促学风。科学,规范的制度,严格有效的管理,是形成良好学风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纪律管理、行为管理、学籍管理、考试管理;加强教师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课程建设管理、教材建设管理、实验与实习管理等;建立科学的学风建设管理体系,坚持做好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使教风和学风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3营造良好班风促学风。班级是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最直接、最稳定的环境,是学校进行教学和育人工作的基本单位,班风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风。通过班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是高校学风软环境建设的关键所在。

2.4加强公寓管理促学风。公寓是大学生生活的最重要“基地”,相当于大学生在学校的“家”,公寓学风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优良的公寓学风是一种积极的氛围,使身处于其中的学生感到一种压力,产生紧迫感;同时它也是一种动力,使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制约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

学风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虽然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在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从教育体制来看,虽然素质教育开展多年,但是高考的指挥棒还在发挥着作用,考试成绩依然是决定考生升学去向的关键决定因素,因此,高中生进入大学学习后首先摆脱掉巨大的学习压力后,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荡然无存,其次由于学习方式的机械化、技巧化导致学生思维模式固化,这种僵化的头脑直接阻碍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另外,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宣传、组织的力度还不够,认为这仅仅是一项任务,甚至有的学校将学生创新成果的多寡看作政绩。而多数院校,在组织过程中甚至把自己的课题拿来让学生参赛。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多数高校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专门指导教师队伍,许多指导教师基本上都是在正常的教学、科研任务之外指导学生,或者在自身研究的项目课题中分配任务给有志参与科技创新的学生,这样学生的创意得不到施展。从以往学生提交作品的方向和创新内容看,许多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选题过于宽泛,致使研究难以形成实用的成果,这一点在人文社会科学类作品中尤为明显,在研究方法上往往不能突破学科,没有形成多学科、多专业的组合、交叉。当然,依然有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组织没有提升到带动学风建设的高度,没有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出现了学术氛围不浓厚,参与面不宽的现象,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或影响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带动学风工作的路径选择

1.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培育科技创新在学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过去忽视时间、缺少创新的传统教学模式、方法等受到极大冲击。网络公开课等第二课堂的开发、开放,各高校开展的科技创新课程的实践,在网络上平台上逐步建立,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育体系呼之欲出。大学生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是重塑高校学风的要素。各高校发挥自身行业特色和传统学科优势,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建设以及营造创新学风的实践活动的维度、广度、深度依然有空间去研究探索。重新审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在推进学风建设中发挥的潜在价值,开展协同创新,建立更完善的教育体系制度,构建大学生科创引导学风建设新机制,协调各方面的新问题,综合社会、学校、教师、学生、企事业单位、国际合作办学等的优势,构建更加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来推进学风建设。

2.以传统为基础,以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建设学风

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取决于高校学科建设和教育体系建设的结构和目标的合理设置。学科建设是高校教育发展的核心,而学科建设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学科建设水平能否带来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体现的是一所高校的教育质量的核心竞争力。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发展仍然是高校的三大主要职能,而大学的人才培养、学风建设又是其他两个职能的基础,更是其他两个职能的体现。专业设置应按照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设置,培养方案应结合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的学科水平,才能更好地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责,这一切都要求高校学风建设要以科技创新为目标,科技创新又应该是学风建设的题中之意。因此,高校应进一步立足、发展自身特色优势学科,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发挥其对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作用;同时要紧跟时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的时代性,培养创新氛围,营造良好学风,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服务。

3.创新和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和形式

第一,开展学生学术活动,建设科技创新宣传平台。营造良好学风,吸引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应该加大学生活动中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宣传。高校要组织科技活动来普及科技创新信息、培养科学兴趣、组织经验交流会交流科研心得,邀请专家学者和指导教师开展讲座、指导课,丰富科技节的内容,提高科技节的水平,吸引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从而营造人人关心、知晓,人人志在参与,实践知识提升动手能力的学习氛围。通过这些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带动学风建设。第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观摩大型科技赛事。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高层次科技竞赛。完善选拔机制,组建专业固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有制度、有程序的组织学生、选拔培养优秀人才,帮助学生将创意、想法转化为作品。在检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力的同时,培育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激发更多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

4.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需要高校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的培育和推动,因此高校应重视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的培养工作,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设计、积极培育、推广,加强制度规范建设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项目,提升大学生参与学术创新和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对参与创新活动并取得成果的学生予以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奖励,例如:申请专利、发表学术论文,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加入创新能力指标,在奖学金评定体系中增加科技创新的类别,以形成大学生追求真知、勇于实践的育人氛围。高校管理者还应重视为学生组织营造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乃至国内外的各种学术论坛,开放科研文献检索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公开课等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开拓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发展多元化思维能力,以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结语

学风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一)部分高校关注教风、重视学风程度不够

部分高校对教风、学风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突出教风、学风建设在日常工作中的关键地位,把主要精力或资金放在教师队伍培养、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同时,对教风、学风建设机制研究不够,抓教风、学风建设的精力和资金投入不足、办法不多,或者措施没有很好地落实执行,学生整体学习环境和氛围需要进一步优化。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还不完善,缺乏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有些考核评价措施,特别是教师育人工作没有很好落实,导致干好与干坏、干多与干少、干与不干都区别不大。一些部门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缺乏开拓创新和爱岗敬业精神。

(二)少数教师业务能力和育人意识亟待提高

部分教师职业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只“授课”不“传道”,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上课迟到、旷课等现象缺乏有效管理。课程过程考核不严,不同程度存在着课后不留作业、作业量少以及考前“划题”现象。少数教师业务能力不高,有的课讲得不深、不透,有的甚至照本宣科,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很差。有的教师师德欠佳,存在上课迟到、提前下课、随意调课等现象,干扰和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大学阶段以自主学习为主,而且学习压力不大,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部分大学生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及“读书无用”、“60分万岁”等观点影响较深,导致没有明确的目的,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学生虽然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并非为了快速成长和未来发展,而是为了能够考试及格、顺利毕业,或找到一个待遇高、环境好的工作单位;有的学生学习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只是按照教师授课和课后作业来学习。就业形势严峻,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大。有的学生成绩非常优秀,却往往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对成绩一般或不好的同学产生影响,导致成长和发展信心不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四)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

有的学生考上的并不是自己最喜欢的学校或专业,只是为了升学或完成父母的心愿,这就导致他们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甚至存在厌学心理。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目的明确、成绩优异、表现突出,但是进入大学后,受到社会、学校、班级、寝室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在思想上开始放松自己,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不适应学习方式,导致考试成绩下降,又不能很好调整心态,产生厌学情绪。部分学生主观上是在“为家长学习”,并不是为了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学习,这种思想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易出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不安心学习,厌学现象。

二、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高职业素养

高校教师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精神等,坚定政治立场;忠诚人民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加强道德修养;努力以身立教,以学生为本,以良好的思想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强化教职工考核工作,严格执行年度考核结果与岗位聘任、岗位晋级、职称评审、绩效津贴挂钩;引导广大教师钻研业务,带动教师队伍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加强外聘教师管理工作,实行学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严格执行“首课评价,期末考评”制度,不定期对外聘兼职教师授课情况进行抽查,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加强教学督导评价,严格教学业绩考核

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教学工作的考核、评价和监督制度。把师德师风和教师教学工作的业绩和成果作为各种评优活动的重要依据。完善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优化学生评教制度,表彰和奖励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对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的教师,按学校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同时,建立并实行教师培训、轮训、老教师带新教师,以及教师互相交流学习制度,认真做好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育人能力提升等工作。

(三)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在教风、学风建设中要着重在宣传、鼓励、管理、引导等方面下功夫,要充分利用入学教育、两课、校报、广播、板报、社团活动等有效平台,树立、宣传讲道德、讲诚信、能吃苦、努力学习、综合素质水平高的学生典型,以点带面,营造良好氛围;在奖学金评定、入党、就业推荐、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积极进取、品学兼优的学生;要对刻苦学习,成绩优秀、业务技能强等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表彰和奖励。通过宣传、引导、鼓励、管理等措施,使学生都能自觉地“以刻苦学习为荣、以虚度光阴为耻、以真才实学为荣、以无所作为为耻、以诚信守纪为荣、以违纪无德为耻”。努力营造自我约束、主动学习、立志成才的浓厚氛围。

(四)建立学风建设考评奖惩制度,优化学风建设保障机制

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情况,把学风教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建立学风建设工作考核与评价机制,并将学风建设列入学生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积极建设的良好局面;还要加大奖优罚劣力度,通过采取一系列奖励措施,在学生中大力开展优良学风创建活动,如评选优良学风班级、学风寝室和先进个人等,以达到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带动学风建设发展的目的。同时,要加强对学风状况的了解和监督。对于学习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帮助。对于学风不好的班级要采取措施及时整改,通过有效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建立学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实施量化和过程管理

各高校可以将学风建设、公寓管理、就业工作等纳入学生工作二级管理考核体系,通过“周简报、月汇总”等量化管理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出勤、晚自习、早操、公寓管理、奖惩等各项管理;充分利用学校、院系学生工作例会,强化过程管理和过程考核,建立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档案,将学生学习和日常行为表现与奖学金、助学金评定、评优奖先、用人单位推荐挂钩;进一步完善信息反馈机制,畅通信息渠道,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听取师生对学生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学风状况调查分析,及时掌握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六)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实施学风主题教育活动

每一名学生都要制定《学业发展规划》,具体包括理论基础、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学习成绩和发展目标,以及每学期个人成长和发展达到的标准,努力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青年;辅导员、班导师对《学业发展规划》制定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并监督落实,学期末学生管理部门要按照《学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建立学生学习成绩、日常行为表现、诚实守信档案,逐步实现对学生综合评价、综合排名的措施和办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水平,对综合素质能力强、排名在前的学生,要在各项活动和工作中体现“优先”的原则;开展学风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入学教育、文明修身、心理健康教育和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学风建设和行为管理的宣传、教育,发挥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典型示范作用。

三、结束语

学风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学校重视和加强对学风建设的领导,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高度,将学习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和管理手段,形成全员德育齐抓共管的院学风建设局面。同时,把学风建设渗透到学生专业学习、考核的各个环节,拓展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的整个过程,将学风建设同整个德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风建设得到广大师生和各个方面的支持响应与全力配合。我系辅导员采取激励政策,加强对学风的建设和管理。在此基础上依据《沈阳体育学院奖学金和单项奖评定办法》,评定获得奖学金的人选、推荐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文明宿舍、优秀毕业生和在道德风尚、学习成绩、文体竞塞、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单项奖人选,并将获奖情况存入学生本人档案,从而形成对学生整体激励,引导和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发奋成才。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以助学贷款为主渠道、勤工助学为主体、助困基金为补充的较为完善的助学机制,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二、加强体育系文化建设,提高学生个人文素质

我系以优化寝室环境为重点,以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积极建设高品位、高水平的校园文化。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学校结合体育学校的特点,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生动活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近几年来,我系出资进百万元进行人文环境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广大学生以系学生会为载体,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吸引力强、富有体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体育系团委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为学生开办名师讲座。

三、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系以系学生会为载体,开展富有体育特色的科技体育文化活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开展与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关的、与人文素质教育密切联系体育教育专业基本技能大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使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能够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延伸,使之成为培养锻炼学生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

四、发挥管理功能,促进学风建设

我系辅导员制度,按1:200的比例为教学系部配备专职辅导员。同时也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当中,让学生们感受到主人翁意识,建立学生反馈制度,自我系自2005级起每周3定为学生反馈日,当天3位主任放下所有工作专门接待学生并就学习及生活方面为学生进行解答。

五、学风建设效果明显,学生素质明显提高

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课上认真听教师讲授,精神状态饱满。课外认真参加早操训练,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全面拓展自身素质,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校风的核心是学风。学生工作的重心就是建设优良学风,这对于实现我系“上层次、上质量、上水平”的目标,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进一步推动我系学风建设,我系学风建设措施及效果如下:

(1)完善学生学习质量考评及奖励办法,形成激励机制。

(2)辅导员深入课堂,严肃出席率严抓三不带,即不带本、不带笔、不带书。

(3)辅导员突击查寝制度,半夜深入学生宿舍,杜绝上网包宿现象。

(4)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联系,建立课堂反馈制度,通过反馈表及时掌握学风动态。

(5)每周召开主题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激发学习积极性。

(6)建立后进生档案,家长联系制度,作好后进生工作。

(7)开展诚信教育,严明考试纪律,杜绝考试作弊。

学风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一)载体的含义载体的释义有很多种,它的原意是指传递能量或者运载其它物质的物体,广义上的载体是指能够承载物质、知识及文化信息的物体。载体起初被应用到了自然科学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学科的综合性加强,各学科间相互交叉,使其运用到了社会科学领域中。载体在不同的领域其释义有所不同,例如:IT领域中,载体是信息传播的媒介;生物领域中,载体是指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中将目的基因转移至受体细胞的一种能自我复制的DNA分子。载体被应用到学风建设中,专指能够传递或承载学风建设的各种因素,要求其既能被教育主体运用,承载学风建设的相关信息,又要具备互动性,将教育主体和客体联系在一起。

(二)学风建设载体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学风建设载体的分类不同,根据外在形态可以将其分为四大类,包括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及传媒载体。1.管理载体。管理载体是指高校管理和约束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规范,它是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保证。管理载体针对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它被运用到教育活动中的管理工作中。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特殊关系,需要通过管理载体来调动其积极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在教育活动中和谐相处、共同进步。2.文化载体。文化载体主要指高校的校园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及制度三个方面,具体指学校建筑风格、校风校训、学校规章制度、校园绿化环境等。文化载体对学风建设来说尤为重要,它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基础,只有营造好的文化环境才能有效的保证高校的办学质量。3.活动载体。活动载体是指学风建设过程中的教育活动,它是高校进行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使所有教师和学生受到一定的教育。高校学风建设离不开活动载体,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切实有效的活动载体,像文化知识竞赛、学术讨论等。4.传媒载体。传媒载体是对知识信息、文化观念等进行传播的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积广、影响力大等特点,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宣传手段。目前,传媒载体主要包括网络类、电子类及印刷类,其中印刷类载体是最古老的传媒介质,包括书籍、报刊杂志等;电子类载体和网络类载体是现代化的传媒介质,包括电视、广播、微博等。

二、加强学风建设载体的选择及运用

(一)加强管理载体的落实在高校学风建设中,正确的选择和运用各种载体十分关键,它直接关系着学风建设的实效性。管理载体是联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有效手段,只有加强管理载体的探究,更好的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活动,才能使管理载体发挥其教育目的。1.教师的管理。在学风建设中,教师是组织者,是建设教风的主体,只有对教育主体进行管理,建设良好的教风,保证教学质量,才能为学风的建设打好基础。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着整体教学质量,为此,一定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在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及法律法规学习的同时,也要为教师提供出外学习的机会,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2.学生的管理。学生是学风建设的实施者,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进行管理是学风建设的重要部分。我们只有加强班级管理,不断完善班级管理制度,端正考风,避免作弊、造假等不良风气的发生,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正确的运用管理载体,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二)有效地运用文化载体文化载体是高校进行学风建设的基础性载体,它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实现的。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产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净化校园文化,陶冶广大师生的情操,塑造良好的校园风气。校园文化建设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前提,它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环境文化的建设,下面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它是教师和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我们要利用文化载体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使其帮助学生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2.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是高校建设的一部分,为了避免校园内不良风气的滋生,需要用制度是来约束全体师生的行为。学校只有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并加强制度宣传力度,使广大师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3.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指环境文化,美化校园环境文化是校园建设的物质基础。校园环境是高校建设风格的重要体现,只有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改善校园环境,通过雕塑及其它景观来突出校园文化的主题,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文化。

(三)扩展活动载体活动载体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体现,它的运用情况直接关系着学风建设的效果。要正确的运用活动载体,首先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活动类型,通过活动的实施来达到相应的目的。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活动的过程中,要尊重个体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在活动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为了确保活动的实施效果,还要进一步加强活动监督力度,指导活动正确的进行,为学生活动的开展搭建平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有效的运行机制,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实施,解决活动过程中的问题,需要完善活动保障机制,优化活动评价机制,使活动载体能够长期有效的运行。

(四)综合运用各种传媒载体传媒载体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正确选择和运用传媒载体,对学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传媒载体逐渐增加,我们要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它传媒载体,增强传媒载体的实用性。首先,要加强传媒载体的研究,传媒载体的种类颇多,新型传媒载体的出现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备受大学生的欢迎。为了更好的利用传媒载体,我们要深入研究传媒载体的优势,充分发掘新型传媒载体突显的视觉、听觉魅力,将其与学风建设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其次,利用传媒载体促进师生交流,印刷类载体的运用主要通过校园报刊的发行进行文化知识宣传。电子网络载体的运用要比前者复杂,可以通过博客、即时工具等建立师生间的交流平台,使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充分发挥传媒载体的互动性。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