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融资办学风险

高校融资办学风险

【摘要】为了满足高校扩招扩建的需要,很多学校选择向银行贷款的方式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本文对高校建设、贷款规模与财务风险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规避贷款风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贷款;风险;规避

自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年平均增加新生5%,据统计,扩招后我国高校投入大概增加了5000亿元,而其中政府投入仅有500亿元。对于相当一部分高校来说,政府的投入不能满足其正常运转的需要,在整个扩招过程中,无论是学费还是政府投入,对急剧扩大的高校规模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于是高校都将目光投向银行贷款,造成一些高校基建项目贷款猛增。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80%以上的学校都有商业银行贷款,有的贷款额度已经超过学校所能承受的范围,以致爆发财务危机。

一、高校贷款存在风险

高等学校向银行贷款的行为是一把双刃剑,高等学校适度贷款用来发展教育事业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说是好事,各高校通过向银行贷款增强了高校自身发展的能力,缓解了高校年年扩招所带来的实验设备陈旧、教学用房紧张、基础建设薄弱等矛盾,为高教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后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利的一面是很多学校盲目贷款,不计成本,不计后果,大大的提高了学校财务风险。

(一)还本付息的直接风险

近年来就有几所大学因为无法支付高额贷款利息出现了财务危机,因为高等学校是非盈利性事业,不像企业的资金成本可以用企业的投资收益来弥补。在政府投入只能满足学校基本运转的情况下,学校的贷款资金成本只能用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收入来解决。目前我省省属高等学校平均贷款余额为4—5亿左右,按2008年贷款利率7.47%计算,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就达3000万元,而按学生数为1.5万人的学校计算,平均生均学费、住宿费合计5000元,按80%的收费率算,每年学校的预算外收入也只有6000万,每年所支付的利息就占了50%,再扣除学校发放的课时费等各种津补贴,学校预算外收入资金已所剩无几,如果学校要偿还到期本金,还得贷新还旧,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学校高负债率的状况将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得到改善,学校教职工的福利待遇、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教学投入都将受到影响,最终将影响学校的发展。

(二)政策变动引发的风险

2008年,世界经济面临金融风险,我国政府也推出许多应对的措施,这些都会引起一系列的政策变动,当然少不了银行贷款政策的调整。如果高校贷款规模过大,一旦遇到国家紧缩贷款,甚至银行采取只还不贷或多还少贷的政策,导致学校的大量资金被银行收回,使操作了多年的贷新还旧的计划告吹,很多在建项目由于资金缺乏而不得不停工,学校由此还有可能承担违约的责任,甚至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校蒙受更大的损失。

(三)信誉评估潜在的风险

高校过分依赖银行贷款,学校信誉的好坏至关重要。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的信誉评估体系,分别对各个贷款客户进行信誉定级,如有延期还款等情况存在,学校的配套资金不能及时落实,或学校生源情况的变动等等,学校大大小小很多事都有可能被银行记录在案,作为其评判客户信誉等级时的依据,决定其授信额度,直接影响到银行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如果授信额度降低,银行大幅削减贷款额度甚至中止合作关系的话,对一个因贷款规模过大、一年到头需要不断地筹措资金用以还贷和支付高额利息的学校来说,结果是灾难性的。

二、贷款规避风险的措施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归还历年贷款

高等学校作为一个非盈利的机构,自身的创收能力非常有限,要想在根本上解决高校历年贷款余额过多问题,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从本质上看,高校资产,包括土地、教学楼、实验室、学生宿舍等均属国有资产,而非高校师生的资产。高校对这些资产仅有经营权,而非所有权。可以这样说,高校扩招、特别是扩建这一行为,为政府增加了巨额国有资产。而恰恰是这些庞大的基本建设导致了高校的巨额银行贷款。不仅如此,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较为充沛的人力资源,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与国有资产的增加相比,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作为高校扩招的最大受益方,根据责权统一的原则,政府没有理由不为高校贷款的风险承担责任,政府应对高校的巨额投资成本给予补偿。

(二)加强自有资金管理,尽量减少对贷款的依赖

要想改善高等学校高额贷款的现状,只有学校的自有资金充足了,才能减少银行贷款,才能按时偿还银行贷款,才能降低学校财务风险,使学校健康发展。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开源的途径就是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和增加学校事业收入,财政拨款无论是采用定额拨款还是采用生均拨款都有很大刚性,基本上不能由学校控制,只有学校多争取专项资金拨款,但是由于财政资金有限,专项资金所占比重也很小,学校的主要目标应该放在增加事业收入上。增加事业收入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各部门预算外收入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二是增加学费住宿费收入。学校各部门应将预算外收入全部交到财务处进行统一核算,严禁私设小金库、账外账,把学校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由学校统一调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的学费和住宿费收入成为高校事业收入来源的稳定渠道,对高等教育事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增加事业收入,高校财务管理应充分重视学费的收缴工作,保证学费收入及时足额到位。

(三)调整贷款结构,确保资金的安全

贷款已经成为高校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但是,贷来的钱终究是要还的,贷款用起来爽,还起来就不那么爽了。近年来,很多高校因贷款规模过大,结构不合理而引发危机,频频见诸报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使公众对高校贷款产生了一些看法,甚至起了成见,无形中也增加了高校的压力和风险意识,使高校在贷款时多做一手准备。要知道,如果是一个企业,资金链一旦断裂,市场再好也没有用,等待它的只能是破产,这种案例比比皆是,头天经营还红红火火,第二天就被人逼上门来,企业轰然而倒,留给人们无尽的遗憾和伤害,令人深思。虽说到现在还没有因资金链断裂而关门的学校,但经过了这么多事,敢说已经没有再把贷款不当一回事的学校了,因此,如何处理好贷款和还款这对矛盾体,已经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门必修课。

1.贷款周期多样化

贷款有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和长期贷款等,每还一笔贷款,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如果贷款过于集中,短期内要动用大量资金用于还贷,无疑会给学校的资金使用带来很大的困难,甚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使学校因为还贷而在一段时期内都恢复不了元气,这就得不偿失,也就失去了贷款的作用了。因此,如何分配好短期和长期贷款的比例,又如何根据学校自身的资金到位情况分期分批地贷款,使学校在资金充沛时按部就班地还贷,在资金紧张时又能得到补充,保证资金使用流畅,做到还贷轻松,续贷简单,同时也增加学校的信用等级,得到银行的首肯,与银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使贷款不至成为应急的款项,而是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促进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贷款的功能。

2.融资方式多样化

学校除了把不同周期的贷款进行合理组合,还要考虑进行多渠道融资。如:商业银行贷款、多方委托贷款和融资租赁等。目前高校主要采用向商业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根据本校经验,多方委托贷款的筹资方式值得一试。本校曾于2006年发行过多方委托贷款。具体操作方式为:学校与具有该项业务的合作银行谈妥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贷款总额、具体操作方法等,然后学校教职工在合作银行开立个人账户,与银行签订《委托贷款协议》,把认购的资金存入账户(一般以一万元为起点,只能认购一万元的整数倍),等认购结束后,银行再按教职工认购总额对学校发放贷款,每年计息一次,到期还本,银行按筹资总额一定比率收取手续费,付息还本都是由学校按总金额支付给银行,银行再根据教职工认购份额分别打到各教职工账户上。采取这种筹资方式既可以为学校节约部分利息(因多方委托贷款利率比同期贷款利率要低),又可以为教职工增加福利(因多方委托贷款利率比同期存款利率高一倍左右),可谓一举两得;还有就是长期融资租赁方式。对于学生公寓等大型基建投资就可以采取该种融资方式,建筑商投资建设学生公寓,公寓验收投入使用后,由投资商来收取住宿费直至租赁期满,公寓所有权归学校所有。这种融资方式缺点是资金成本高,但可以分期还款,期限较长,可以缓解学校集中还款的压力。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当发现贷款结构不合理,有可能对学校产生不利影响时,应该启动风险应急预案,提前做好准备,化解有可能带来的风险,而不是坐等风险的到来,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

(四)加强内部控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学校通过强有力的财务管理,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可以使学校走出投入的误区,更加健康快速地持续发展。党中央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笔者认为学校的发展也应该契合中央的精神纲领,才是最佳选择。

1.学校应走出办学的初级模式,合理定位办学规模

自国家开始实施高校教学收费改革以来,学费收入已经成了学校自有资金的主要来源,越来越引起校方的关注,各高校都把扩大招生规模视为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并且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通过不断增加在校人数,在最初的几年此办法十分有效,经过几年的扩招,学校在这方面的潜力基本已经挖完,学校已经被学生塞得满满当当。与此同时,国家近年开展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对学校也是一个考验,国家要求师资及教学设施、设备及教学经费的投入与学生人数要达到一定的配比,到这时候,很多学校才发现因为近年来非常规的扩招,造成学校在各个方面都达不到要求,必须在短期内大量投入以应对评估,给学校的资金运转带来沉重的负担,不得不通过大量贷款来应急,从而给学校的长远利益造成影响。2.对投资项目进行必要的评估

面对高校投资多元化和规模化的现状,学校有必要建立起自己的专业评估机构。从许多失败的案例来看,很多学校由于缺乏专业评估机构,尚未摆脱传统的办学理念,缺乏长远规划和风险评估,在上项目的初期,有的是一腔的热情,怀的是美好未来,却未客观、冷静地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评估,等发现问题时,损失已经无法避免,要么硬着头皮走下去,要么草草收场,要么干脆下马,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已经不是最佳选择。目前,全国上下都在为建立和谐社会而努力,高校的和谐发展尤为重要,因为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任,只有具备稳步向前,求真务实,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校风和学风,才能肩负起时代的重托。

3.不贷多余的款

前文说的调整贷款结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通过优化贷款结构来压缩贷款规模。既然贷款的风险很多,降低风险的最有效的办法并非是调整贷款结构,而是减少贷款甚至不贷款。对当今的高校来说,不贷款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不贷多余的款应该可以做得到。高校首先对自身的收支状况做出正确的评估,根据发展规模制定一个贷款计划,为贷款设置一个警戒点,并在项目经过权威评估之后安排资金。

4.优化内部环境,利用好现有资源

很多东西并不是越大越好,越新越好,贪大求全的思想应该革新。现在的许多大学,其实都非常不错了,该建的楼建了,该有的设施都有了,哪怕一些建筑物旧一点,不入流一点,但并不妨碍使用,却因其悠久的历史而更加动人,因其浓郁的文化氛围而引人入胜。国外许多国际知名的大学,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它们不是靠建几幢新楼或把校园打扮得漂亮一点来吸引人,它们真正吸引人的是其浓厚的文化底蕴,精良的师资队伍,以及在科教领域的赫赫威名。出英才的地方,哪怕是一间陋室,也会让后人无限神往,叹为观止,伟人留下过足迹的学校,比几座甚至几十座大楼更有说服力。所以说,学校应珍惜可用的资源,能用的一定要用好,不一定什么都要盖新的,徒增学校的负担,够用了也就用不着多买多建,现代社会提倡整合,高校需要整合的东西实在很多,这应该成为高校的一项基本规范,杜绝高校间的攀比风。

【参考文献】

[1]尹之海.浅谈高校银行贷款规模过大的影响、原因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5,(5):17-20.

[2]杜万新,胡明.高校发展与贷款问题探讨[J].现代会计,2007,(5):23-25.

[3]陈少杏.新形势下高校财务风险及防范[J].科技信息,2008,(24):621.

[4]石凤文.化解高校银行贷款风险的途径探讨[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8,(9):38-39.

[5]邱真,肖惠海.谈高校财务风险及其防控[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9):76-78.

[6]但柳松.论政府在高校贷款风险中的责任[J].教育与职业,2008,(8):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