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考试总结

历史考试总结

历史考试总结

历史考试总结范文第1篇

    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的结构比往年更趋合理。一是为加强学科能力考查,适当地减少了新高考试卷的题量, 即由去年的53个题目减为43个题目,同时适当调整了选择题的分值。这一调整,有利于提高试题考查历史 思维能力的有效性,使试卷长度和试题赋分更加合理。

    表1:1994年与1993年新高考历史试卷结构之比较

    (附图 {图})

    表2:1994年与1993年新高考历史试卷知识分布之比较

    (附图 {图})

    二是注意保持各部分知识内容考查稳定的比例,加强对中学教学重点内容和与大学教学相关知识的考查, 尤其突出了对诸史实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的考查,适当提高了试题的理论层次。这在多选题和问答 题里表现得比较明显。今年试卷中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阶 级和阶级斗争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试题,无论新、老高考均达到试卷总分的1/3左右。这些试题的突出特点, 就是在中学课本里找不到现成答案,而要求考生必须根据已有知识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判断和阐述。强调 对历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考查,是高考性质所决定的。它符合高考命题改革的基本要求。三是试卷的难度得 到合理控制,试题的区分度和测试信度比较理想。从全国范围的数千份抽样试卷的统计分析看,新、老高考的 难度信度、标准差等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程度。在不断加强能力考查力度的同时有效地控制试卷难度 以利于中学历史教学今年的命题取得了不少经验。

    今年历史试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方面又取得新的突破。历史命题在继承和发 扬近三年命题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各种题型的考查功能,把能力考查的层次和力度提高到了一个新 的水平。这主要表现为:一、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试题在试卷所占分数比重由去年的1/2左右提高到2/3 左右。其中,着重考查对历史概念和历史材料理解水平和能力的试题占试卷总分的20%以上,着重考查分析 综合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20%,着重考查归纳、比较和判断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15%,着重 考查概括和评价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15%。这表明,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已经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占据 主导和绝对优势的地位。二、选择题考查学科比重以及思维层次都有较大提高。其中多选题考查历史思维能力 的比重已达80%,如新高考的第21,23,24,25,26,27,29,30题等。这些试题的备选 答案不再局限于中学教材的直接表述,而是根据考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设计出新的结论和提供新的信息 ,以考查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其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广度和深度 较前有所延伸。新、老高考的材料解析题均适当增加了材料的信息量并尽量避免阅读障碍,加强了对历史材料 阅读理解、分析鉴别和运用史料所给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在命题技巧方面,试题所设计的问题尽 可能全部从材料自身引出,从而克服了考生无须阅读材料就可凭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正确回答问题的可能性, 较好地体现了材料解析题重在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特性;在能力考查的策略上,注意使每道试题中若干问题具 有一定的层次性,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思路,尽可能全面地考查历史学科能力;在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 广度方面,历史材料进一步向选择题和问答题等题型延伸。四、问答题考查能力的思路进一步开拓,在层次上 又有新的突破。试题及其参考答案进一步摆脱中学教科书的束缚,对知识的考查进一步合理淡化,对考生依据 已有历史知识和唯物史观独立地分析、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要求。这在新老高考的6个问答题 里都有明显体现。譬如在新高考45分的问答题中,只有第42题第一问“19世纪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 内容是什么”这4分是要求直接回答课本知识的,而其余的问题则大都要求考生按照唯物史观和依据某些史实 经过思辩而加以说明、证明和阐述。

    今年历史试卷在考查学科德育功能、体现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性方面,在继承和发扬前几年的优良传统的 基础上,也做了不少新的探索。绝大多数试题在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自然而又深刻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的内容,把历史感与现实感 有机地结合起来。

历史考试总结范文第2篇

就以1997年高考历史试卷的试题来看,它的突出特点是,测试目标明确、导向正确。总体上看多数试题难、中、易比例合理,创意新颖,表述比较规范、准确。题目有较好的区分度,测试目标已形成明显层次。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稳中有变,但在考查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其学科能力没有变,并有所加强。

纵观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变化,大约有以下几点:

1、题目的整体难度比96年略有提高,一些题的答案并非很难,但考生是要有一定的综合归纳分析问题的水平才能写出正确的答案。如选择题,除了继续加强考查考生的重要史实记忆、理解外,大大增加了对《考试说明》中6、7、8、9能力的考查。选择题的干扰项出得也非常成功,其间大多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出错误的地方。填空题灵活新颖,把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巧妙地结合起来。

2、古今历史出题的比例有变化,中国近现代史的题目比例增大,中国古代史的题目比例减少。并体现出“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寓于知识能力的考查之中。”

3、材料解析题目有变化。如第44题,让考生根据所列出的中国古代史有关南唐的三段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南唐烈祖李昪的治国方针,措施和后果,要求考生写出150字左右的短文。这道材料题,既检验了考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又考综合、归纳、分析能力,同时也考出了考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箭三雕。材料题要求学生要有历史感,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去归纳提炼材料的有效信息,抓事物的本质,深化历史思维,做到论从史出。此外,还要有把历史材料与科学的历史概念相联系的能力,有把历史材料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特征相联系的能力,有把握历史材料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联系的能力,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问答题显示出历史学科的系列化和阶段性的特点。要求考生把握历史问题的系列化和阶段化的变化,使答案得到宏观的控制,又从微观上掌握具体史实加以阐述。

基于以上变化的特点,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尤其在高三年级,如何适应改革势头如此迅猛的高考,除夯实基础知识,注重各种能力训练之外,研究高考试题,“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而改进教学复习环节,不失为提高历史成绩的一条路径。

1998年高考历史复习的对策:

1、要突破思维的定势。这主要是“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高考要求学生突破因教材的“超稳定”而形成的某些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思路、观察思考问题和解析问题,如1993年的44题、1994年的38题、1995年的38题、1996年的47题、1997年的46题,都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教材并非“绝对权威”,突破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已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提示和示范。

2、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近两年的高考历史试题,较大地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考察的层次,着力加强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力度,降低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和分值,于是一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只是提高能力这是错误的。这里有个对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的认识问题,也有个对历史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问题。就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不能分割开来。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一座沙丘之塔;忽视能力片面强调知识,知识只能是一堆待工之料。事实上,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必须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作基础,即使是解答那些对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理论分析性的历史问答题,如果没有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的历史知识,其答案充其量也只是一副没有血肉的骨骼。就历史基础知识的内涵而言,我们绝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时间、地点、人名、数据等只需记忆的“死知识”。历史基础知识,还应包括教材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在内。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才能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在高三历史第一轮的复习中,首先强调学生读目录、读课文、读地图、插图、读年表、读习题,然后教师重点讲线索、讲阶段特征、讲结构、讲历史概念,并以近年高考题中的典型试题做示范、让学生学着去分析、去挖掘、去整理;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3、要大力加强学科能力的训练。

①选择题

1995年、1996年、1997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幅度提高了选择题的难度,强化了它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测试功能,并在题干和题枝的考查上,摆脱了教材原文的束缚,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如出现了历史材料题,要求准确理解或表述历史概念题、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目的和结果题、归纳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相同点的题等。

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在选择题上的这一显著特点,向我们展示了高考命题改革的又一思路——尽可能地发掘占试卷总分48%的选择题的测试功能。为适应这一变化,我们的备考复习在抓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强化选择题的历史学科能力的训练。具体做法:一是深化教材的重点知识。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起因、性质、特点、实质、意义和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深入发展,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表述。二是强化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要精心编写和选择一批能力要求高的训练题,并通过这些训练题的检验和评讲,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准确表述历史概念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三是加强解题技巧的探索和总结。尤其是要加强解答多项选择题的技巧研究,初步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解答选择题的思路和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②历史材料题

自1989年,高考历史试卷第一次推出了史料分析题至今有9年,历史材料题的多测试功能,正在波及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发掘,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要想充分发掘历史材料题测试功能,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训练:第一,透彻理解史料。要密切结合史料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或史料所涉及的重大事件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全面准确地把握史料的内容和主旨,力求在读懂史料这个关键性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过关,从而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第二,变换题型提问。精选若干有训练价值的重要史料,采取史料相同而题型设计不同或设问角度不同的方式,进行同材异问的训练。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比较,力求掌握住不同题型的材料试题的特点和解答不同题型的材料试题的思维方法与技巧。第三,获取和处理信息。由于高考历史的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技巧日益成熟,其设问已彻底摆脱教材,考查的完全是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在加强材料试题尤其是材料解析题训练时,必须大力加强从提供的历史材料中获取信息、发掘信息、提炼信息 归纳信息、辨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训练,尤其要注意加强提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运用有效信息解答高难度问题的能力培养。这是一种十分艰难的训练,它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③问答题

问答题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更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它注重对学生历史材料、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答案源于教材,但又高出教材,即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观点概括分析和说明。这就要求:第一,教师的教学思想要与高考的要求相适应。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高考的要求相适应。备课时,主要备易产生思维活动突破之处,备重点、难点的理解,通过对教材重点、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比较、论证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启发和引导,逐步形成这些能力。课堂上,尽量增加学生的活动量,特别是拿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让学生分析,当堂评讲,使学生受到启发。第三,注重讲、练、评结合。即在讲的基础之上,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讲评时,先让学生分析,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情况,讲思路、方法以及技巧和能力。当然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鼓励,要求答案是开放型的)。

4、学习要注意借助相关学科知识。虽然各学科自成体系,但却又彼此相连。近年来,历史考察向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渗透,成为高考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将文史哲地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为此,关于地理方面,我国历代疆域、重要古城,著名古战场、重大工程和当今各省区划分及简称,世界各国位置及首都等应存有活地图。关于政治方面,阶级、国家、国体、政体等概念,法律常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基本原因和基本观点,必须熟知,并善于结合具体事例加以阐释运用。关于语文方面,要具备语法、古汉语、小论文写作等基础。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历史考试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与考试改革;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对大学生进行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与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的区别在于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更加系统、深入,创新能力更强;相对于普通本科教育而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在于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将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的素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与考试改革进行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本科生的必修课,目前的教学方面存在许多弊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通过调查发现46.5%的学生认为“授课方式单调乏味”,42.3%的学生认为“太死板”,只有11.2%的学生认为“方式新颖多样”,这说明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考试方面看,总体上重知识轻素质、重记忆轻思考、重结果轻过程,不能全面有效促进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知识、培养应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了成长性、过程性评价,不能充分发挥考试本身应具有的教育、管理、导向、鉴定和激励等功能。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考试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要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实际:一是学生的中国近现代史基础差,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非常薄弱,二是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不够重视,三是学生的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能力不强。针对学生中国近现代历史基础差的实际,我们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阅与近现代历史有关的的书籍,同时也可以看一些与中国近现代历史有关的电影或者电视剧,通过这些途径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针对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不重视的实际,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于他们成长成才的重大意义,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主要目的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2](P.1-2)同学们可以通过学习历史了解现实,从历史中吸取智慧;针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的实际,要积极开展课堂活动,让同学们在课堂提问、演讲、辩论和讨论中提高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 “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走出去能干”的培养目标奠定基础。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方面要选择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方面,我们要重点讲述、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我党历史上的“左”右倾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在历史人物方面要重点讲述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陈独秀、、、邓小平等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特别是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过程中找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深刻认识我国现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考试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进行考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充分调动平时学习的学习积极性,把平时的学习和考试紧密结合起来,改变那种平时不学习,依靠考前突击取得好成绩的现象。在以往的考试中,我们采用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决定学生成绩的作法,这种作法非常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努力,依靠期末进行突击的现象。我们吸取以往考试的经验和教训,为充分发挥考试本身的功能,我们把考试分为过程性考试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成绩相应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

(一)过程性考试

学生的平时成绩由过程性考试来决定,过程性考试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考勤、作业和课堂活动,我们把学生的考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活动的参与情况综合起来决定平时成绩,重点是课堂活动的参与情况。要求每个同学在一个学期内至少参与一次课堂活动,对于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的平时成绩要给高分,对于不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平时成绩不能及格,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40%。在进行过程性考试的过程中,我们把学生的平时学习和平时成绩紧密结合起来,如果平时在各个方面表现积极,最终会在平时成绩方面得到体现,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有利于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

(二)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是对本课程的终结性和综合性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试题类型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等,考试的覆盖面在达到教材85%以上的章节,既要有知识的考查又要有能力的考查,突出能力考查,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60%。我们把期末考试的有关内容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多数试题从我们课堂教学重点内容中选取,有的作业题就是我们期末考试的试题,这样我们把平时的学习和期末的考试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彻底改变了那种平时不学习,考试前进行突击取得好成绩的现象。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考试改革的探索中,我们认真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表现为: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的学生说,发现历史课不枯燥, 很有意思。还有的同学说,通过参与课堂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把平时的教学活动和考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我们的能力有限,在教学和考试的改革的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探索的道路仍然很长,我们相信只要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积极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我们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与考试改革的探索将不断取得新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延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问题、 原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3).

历史考试总结范文第4篇

从2012年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来看,我校历史得A人数并不多,不仅如此,而且得A率相对于政治、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低许多。根据近两年江苏“小高考”的情况,考生单科得A的人数呈现下降趋势,得4A的总人数也呈下降趋势,主要目的是控制高考的加分,让学业水平测试回到它本来的要求,使血液水平测试符合最初的指导思想,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达C,而不要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另一场“高考”。

2012年江苏历史小高考在必修一、二、三题目分值比例与2011年相比变化不大,从内容的教材分布比例来看,必修一44%、必修二30%、必修三26%。其中,选择题中必修一共15题,在卷面分值中占30%,必修二一共10题,在卷面分值中占20%,必修三一共5题,在卷面分值中占10%。增加了的必修一考查分值无疑增加了试卷难度。三本书最容易出难题的就是必修一政治史,如第6题内阁、第8题辛亥革命、第12题国民大革命、第38题走向联合的欧洲等,这些均是考生的拦路虎。判断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准确记忆、严密思维,是最容易体现难度的题型之一,如第32题考查中国通讯传媒的发展史实,如学生缺乏准确的记忆必定会出错。2012年试卷判断题考查必修三的较多,占6%,这与最难的2009年历史小高考题时一样,另外两题判断题是必修一的内容,2012年判断题未见必修二内容,主观题仍然是材料解析题为主,三册书比分各占卷面分值10%。

从试题的立意来看,情景性比较突出,比如材料题及图片题在该试卷中都有大量体现,特别是在这一份试卷中运用了大小15幅图片,这也是2012年小高考历史试卷所呈现的一大亮点,这告诉教师在以后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课本上的图片资料。应该说,虽然2012年小高考试卷有一定的难度,但总体来说试卷还是考查以准确记忆为主的基础能力,尤其是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概念。

学业测试中,日常的学科教学,物理、历史、生物、化学、地理、政治各科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可2012年的考试与往年相比较,控A率几乎就是由文科生选的物理和理科生选的历史决定的。这就客观上提高了历史和物理的学科地位和教学要求。故总结本次考试,思考如下,希望对今后的历史考试有所启示。

1.重视双基,强调规范

从2012年试题来看,双基仍然是整卷测试的主旋律。平时教学中就要夯实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对付难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2012年的历史小高考试卷考查更多的还是基础题,如第1题宗法制的最大特点,第3题活字印刷术,第11题生活习俗服饰,第16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25题卢梭思想,第30题美国参与的经济组织等,教学要紧扣《说明》的测试内容和要求,利用好教材梳理相关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做到逐一扫描,没有遗漏,打好基础关。平时还应注重规范性训练,如历史专业用语的使用规范、开放性试题的语言描述规范等。

2.关注过程,强调能力

能力立意是命题的总策略。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材料选择题和图片选择题题每年都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如第5题王阳明思想,第7题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12题国共合作,第17题运动,第23题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得分率不高往往就是缘于考生自学能力的局限。

3.依据说明,有针对性训练

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的同时,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新一年的《考试说明》,尤其要注意区分测试要求中“了解”、“知道”、“理解”和“认识”等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应根据《考试说明》不同的要求分析出该考点的测试题型与方向,并按单元构建知识网络体系,这点是得A的必要条件。另外,还应有计划地进行适应性测试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加强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培训,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历史考试总结范文第5篇

一、今年高考历史试卷试题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今年全国普通高考政治试题的设计,符合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公布的95年《历史科考试说明》 的各项要求;继续沿着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新生和有利于提高中学教学质量的目标前进,它具有如下 几个特点:

1.以稳为主、实行微调

全卷题型不变,中外历史比分结构不变,题量不变,试卷高度仍维持在94年水平。

题型比分略有调整,如填空题由94年的15分减为95年的10分,多选题小题比分不变,仍为每小题3分,增加 2个题,由94年的30分增加36分,题量由94年的10题增为12个题。这样,95年的第Ⅰ卷(即选择题卷)就由94年 的60分增为95年的66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卷)填空题由94年的7个题减为95年的5个题,分值共10分。材料解 析题题量比分不变,问答题题量(3个)不变,比分减少一分。这样调整后第Ⅲ卷总分为84分,比94年少6分。 但两卷总分66分+84分仍为150分。保持在94年总分水平。

2.三方覆盖、突出能力

今年的历史试题,在考要历史知识,重视学科知识内部联系,总结基本规律的同时,注重了三个方面 的覆盖。①教材章节知识的覆盖。据初步统计中外历史共覆盖教材章节约占51%,比94年覆盖率略高。②教材中 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块知识的覆盖分别为105分、28.5分、16分,文化部分考分略低于94年,但仍比93年高8 分。③能力覆盖。今年大量试题不仅考查了记忆能力,还较多地考查了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尤其是考了综合 ,分析、评价方面的能力。今年各题型中考查思维能力分值为97分,比94年试题能力分增长16分。以选择题为 突出。今年的选择题已由最初的考查再认再现的内容扩大到了考查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的内容。如单项选 择题10个题中高档(即较难题)就有3个,只有20——30%的考生能答出。多项选择题12个小题中就有8个是高档 题,其中第30题只有16.96%的考生答对。这些较难的题也多为考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试题,其特点是干扰项有效 迷惑性大,较能反映出学生在掌握知识中的典型错误,有较好的区分度,从而提高了考试的有效程度。填空题 也有能力要求,如识图填图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考查历史知识与题干内容的内在联系和严密的逻辑关系。 材料解析题与问答题也多角度地考查了学科能力。

3.渗透德育、思想领先

今年试题注意渗透德育,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思 想教育。问答题第43题更具有明显的时代感,要求考生能明确认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现代史上最早 的反法西斯战争,是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纪念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50 周年,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4.四个渗透,浓郁的大文科特色

今年试题还明显地反映出高校要求选拔具有潜能的、优秀的新生的强烈趋势,表现在试题突现了四个方面 的渗透。①史地渗透。如选择第二题,“下列战役中,战场地理位置最南的是A、牧野之战B、垓下之战C、巨鹿 之战D、官渡之战(答案是B)。考生首先必须先弄清上述四个古战场的古今地名对照,所属省份,方位,再进 行比较,才能找出谁属最南的战场。②文史渗透。如材料解析题第39题,要求把试题引用的一段有关继昌隆缫 丝厂建成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开拓业务的重要情况的史料进行概括提炼。这7分的题其实变象在考查 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③政史渗透。有些历史题需要用政治课范围内学过的知识来综合解决。如问答题第42题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教材中散见的内容,作为答案材料并不多,但政治课却讲了不少。考生只要注意发挥 知识迁移能力,恰当地用政治历史学过的内容,综合作答,就可获得理想的成绩。④题型渗透。今年的填空题 中巧妙地移植了识图填图题型。如填空第33题提供了一幅教材中未曾出现过的示意地图,先列出三个参照地名 与江河名,及一个地区手工业特产内容,要求考生根据图示方位判断地区名称,进一步回答两个地区手工业特 产,主要考了迁移知识能力。又如今年的选择题中就出现了五个材料选择题,题干供阅读文学就有154个字,此 阅读判断就要花费学生不少时间。

二、今年的历史试题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导向作用

今年的历史题在考查历史学科能力方面迈开了更坚实的一步,在题型改造,充分发挥各题型功能方面,今 年的试题是有创新之处的,一方面是让作为客观题的选择题增大思维能力考查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让主观题中 的问答题在考查各项能力及基本观点的同时,重视考生的基本历史知识的考查。今年的三个问答题就比去年多 了24个知识点,需要考生答出重要的基础知识增多。这就启示我们,在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既要狠抓基础 知识,又要淡化单纯记忆知识,努力加强对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各项能力的培养,这样才有助于解决层次 比较高的能力要求。所以,必须强调在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必须以新考纲中 九条能力要求为蓝本,注意能力要求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对照九条能力要求与各个离考题型的对应特点,注意 操作,经常训练。针对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经常注意指导学生把知识学活,既要注意 知识的横向联系,也要注意知识的纵向连贯性,对知识的地理空间位置也不能忽略,尽量避免生吞活剥,孤立 地死记硬背历史知识。

为了配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必要不断结合中学教材实际,吸收教改信息,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 常识武装学生,培养学生结合史实比较分析评价历史人物、事件,论证观点,总结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