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面笔者就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 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若询问100名学生:“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会有99人说“喜欢!”学生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们把期望变失望,不管学生的“底子”是多么的参差不起,教师都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选取最佳的教学形式,才能真正让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鲜感。

在教学中,我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给低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比如教学《电脑的组成》一课时, 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叫中央处理器,英文CPU。形象的比喻,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便学会了。

二、 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着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指法》一课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我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还进行了指法和指法游戏的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练习,紧扣学生心弦,使他们玩中练,练中学。下课后,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耳染目濡,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三、 注重自主实践,品尝学习的乐趣

实践操作是巩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在教学中,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作文基本取材于生活,所以,作者应充分体验生活,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作者要体验生活,就应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通过对实践的体验、想象和联想,培养审美眼光和情商。小学生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思维常脱离于教学内容,教师应对学生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的方面进行指导。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江苏省响水县海安集实验学校唐开军

二、信息技术对小学作文教学中“教”的支持

传统的作文教学通常以教师参考教学课本指导学生审题、读范文、思考和写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应用信息技术后,教师的“教”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信息技术“教”的作用表现如下:

1.信息资源的海量化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素材

应用信息技术后,信息资源更为丰富,教师可以将有用的信息资源转变为教学素材以运用于作文教学。教师可以对识字、造字的学习方法进行搜集、整理和加工运用于作文教学以帮助学生有效率地学习写作基本功;教师也可以将优秀的作文网站推荐给学生,使其欣赏优美的语言文字,陶冶情操。在信息化时代,大部分教师已具备网络搜索教学资源的能力,并将之应用于作文教学。

2.信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

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具体表现为视频、音频、动画、文本和图片等,不用的形式给人们带来的刺激也会不同,这对知识的获取和存储的影响非常重要。信息资源不同于书本知识,具有非线性的特征,有利于教师按教学需要将不同形式的知识组织起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以不同的信息形式刺激学生学习,提高教学内容在其头脑中的重现率,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3.多媒体的有效组合,使课堂教学策略灵活化

作文教学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或感受,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特征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悟,达到作文教学的要求。例如,对于学生的情绪,教师可以通过事物重现、语言描述或音乐渲染的方式创设生动形象的场景去激发。要让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感受和体验事物,潜移默化地学习,教师可以开展游戏、活动和表演。

三、信息技术对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的支持

传统的作文教学多以学生结合教师的指导、作文书的参考、自己的想象和观察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写作水平深受课外书籍的阅读量的影响。学生想象力丰富,但思维不连贯,经常词不达意。所以,教师要加强学生思维的连贯性,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其字词的作用能力。充分运用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独立、自主地思考,回答问题。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踊跃地参与学习、教学内容。通过组织讨论,学生协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中协作学习中对头脑风暴的合理应用,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字词运用能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事物或图片转化为动画,在观看的过程中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味,观看后也能让学生续写故事,通过这种发现式学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四、信息技术对小学作文教学交互的支持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实时的、面对面的交互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互辅助表达可以通过表情、肢体语言的方式进行,这种交互明确具体,可被感知。信息技术的应用,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丰富了教学交互方式。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的方式多样,方便和灵活了学生的学习。在家写作时,学生可通过计算机向教师索要学习资源,提出疑问,教师可通过提供自主学习资源、计算机答疑解惑,给小学生在线指导。

五、总结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在促进小学语文教师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发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更新、形成师生关系的新转化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使语文教学真正能成为学生增长知识的场所,并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对于知识的学习欲望,是他们内心探求知识的强烈心理愿望。教师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就会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的奥妙,甚至会达到乐此不疲的境界。试想,连教师所教授的内容都不感兴趣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语文课程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在语文课上有用,而且贯穿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它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而且充满了不同的色彩。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这一教学工具,将语文课程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感受语文课程的魅力所在。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教师在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小学生没有亲眼见过水滴石穿景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的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水滴石穿的图片。当学生看着神奇的画面时,仿佛自己已经身临其境了,学习的情绪自然比较高昂,这样,图片将陌生的景观和小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

二、利用信息技术动画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的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对于大部分小学课文来说,教师可将其剪辑影视片段并配以的解说作为课前的导入。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动画再现课文当时的情景。如在教学《生命的壮歌〈蚁国英雄〉》一课时,教师可以借用FLASH动画的形式再现火烧蚂蚁的情景。当学生看到大屏幕上出现了蚁团被火包围的千钧一发时,孩子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了,有的眼里含着泪花,有的喃喃自语:“可怜的蚂蚁要葬身火海了”,还有的表情凝重,似乎自己就是那只被火烧的蚂蚁。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去体会蚂蚁的处境,以及它身处逆境不放弃的那份勇敢、机智、团结的精神时,就显得容易得多,这个效果是单纯的文字教学所达不到的。借助信息技术,使教学中的难点得到突破,学生学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三、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情境,使学生赏其“景”,悟其“情”

古诗以它的对仗、节奏感深受学生的喜爱,读着朗朗上口,理解意思也较容易。由于它字少,没有许多的描述景色,表达情感的语句,所以让学生想象其情景,感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就常由教师的语言表达所代劳。所以,在学习古诗时,常常是学生被动地听,教师主动地灌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呢?我建议语文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有利手段,营造恰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赏、自悟。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时,诗中有山、有水、有春风、有绿地、有明月、有诗人,这一系列的事物构成了一幅画面。教师可以在教学“悟情”这一环节时,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将学生带上停靠岸边的小船上。再配以舒缓、低调的音乐,让学生在思乡之音中,看一看远山,瞧一瞧春风吹绿的江南岸,望一望头顶的明月,再思一思心中的家乡。在这样的美景中,自己却远离家乡,月儿高挂天空,可月下我孤单一人。明月啊!你什么时候能带着我回到自已的家乡呢?这样,学生入境入情,自然会领悟到诗人想要表达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师或者学生朗诵诗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诗歌配上音乐及相应的图片,因为音乐与图片都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在音乐与赏析图片中朗诵,不需要教师再讲“要有感情!读出感情”等类似的教学语言了。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被感染出是诗歌所需要感情来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商。 这种方法在学习《长相思》、《秋思》、《十里长街送总理》等文章时都能得到较好的运用。

四、运用信息技术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教育是振兴中华的根本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在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挑战的时刻,提升人的信息素养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研究的热点课题。我国政府也作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架构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和目标,形成合理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一、素质教育——中国21世纪教育使命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决策。1999年6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并且强调:“国运系于教育、振兴教育人人有责”。也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且明确地提出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正在积极地探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途径和模式。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素质教育强调全体性,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强调主体性,即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的发展为中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素质教育是我国迈向21世纪的教育的新理念。

二、信息素养——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1、信息素养是人的必备素质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和转型的时代,传统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正在丧失其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正在显现蓬勃生机。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迈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大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的素质与之相适应,要求人必须具备获取、存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成为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将信息素养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有机联系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以形成人对信息的有效把握,培养人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扩展对信息本质的认识”。

2、信息素养的定义、内涵与外延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1989年美国图书协会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研究的总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了学生学习的9大标准,这一标准包含了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MikeEisenber博士和BobBerkowits博士认为,信息素养绝不仅仅是以往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而是综合运用以上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他们共同创造了包括六大技能的信息问题解决方案,简称“Big6技能”,并设计了专门的技能训练课程,开展了长期的实践研究,该项研究已从大学扩展到美国的中小学,受到普遍欢迎。

信息素养已经从其传统的信息检索、存储的基本含义上升华,其涉及各种基本的技能和理念,下图就可以简要地说明信息素养涉及的基本技能与理念。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素质教育观

面对信息化的浪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全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国政府正在加快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2000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作出了“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新兴的学科,必然需要探索其发展轨迹开创面向素质教育的模式。本人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素质教育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按照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考虑当前的各个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考虑各个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差距与不平衡性,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考虑当前的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学生的已有信息技术技能的差距。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大多数学生现有水平的课程标准,制定灵活多样的课程实施模式,加快不发达地区和农村的信息技术教育条件的配备,以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最终目标。

2、面向全面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提升人的各种潜能。面向全面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以提升信息素养为核心内容,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同时也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而是面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生存的全面能力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将不是一门纯工具性的课程,将是一门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3、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按照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要面向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更加侧重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的培养。笔者觉得,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一是要学会学习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未来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学生将面临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所以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二是要学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去辅助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有力地促进其学会学习的能力的提高。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强调能力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

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面向学生发展之外,还应该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性发展等方面。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确立学生主体的地位,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革新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四、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构想

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课程内容到课程目标、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都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1、课程目标的架构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其他课程目标具备同样的课程目标取向,其可以分为面向学科体系、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个人发展三个方向,我国以前的计算机教育主要侧重于面向社会需求,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兼顾三个面向,重点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核心。根据我对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理解,特提出我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架构的设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分领域和分层次的动态的目标体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基本知识(对信息的科学理解)和信息能力,这三个方面是并列的和相互制约的,核心是信息能力的培养,但是信息能力是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知识与操作、基本的信息能力、发展的信息能力(交流协作、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能力),这个能力在发展层面上是递进的关系,体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递进性和层次性,但是相互之间并非有绝对的界限,相互之间是可以交叉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设定,除了体现基本的信息素养之外,在高中阶段,应该体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学生的升学做试探性准备工作。

2、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将练结合,忽视学生自我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教育不但是课程内容的革新,也是学习方法的革新,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模式不能应用于信息技术教育,而应该是探索新型的模式,有关学者提出了新型的信息技术学习模式,强调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统整。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革新必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二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3、课程评价内容和方法的革新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评价,比较强调结果评价,不强调或者不能实现过程评价,从而也就不能真正地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学习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成果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时提交的作业或作品,如小论文、小制作、研究报告、演示文稿等等。要注意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注意观察、指导学习结果形成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评价的内容一般说来涉及学习目标的各个方面,包括:认知、技能、情感等。不同的学习单元,评价的重点也应不同。学习成果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突出特点。其意义在于重视学习主体,重视学习者反思,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该充分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评价中心和主体,以促进学习者学习兴趣为评价目的。

4、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建设

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要求构筑良好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本人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从基本构成上来说包括教师培训、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信息资源,他们共同构成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资源支持。

信息基础设施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物质基础,构成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最基本的物质平台。教育信息资源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基础,信息技术强调基于资源的学习,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需要强大的资源支持。教师作为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主导性因素,其成为信息技术课程人力资源最主要部分,教师培训包括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和一般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有效构筑,将关系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在良好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环境中实施。

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必然发生深刻的变革和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型的课程,必须面向素质教育,全面革新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革新传统的教学、学习和评价观,构筑新型的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高文,“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上海教育》2001年第4期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3]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导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4]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人类文化与教育发展的新规律.人民教育,2001,(1).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一、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技术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在不同领域都发挥着价值,对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在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不长的时间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

首先,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通过多媒体课件加以引导,在教案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教学难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这样在整合课件内容时就能“有的放矢”,体现出课件为教学服务的思想理论,让课件作为一种辅助作用发挥出其应用价值。

其次,要借助多媒体的便利性,在课堂中根据教学情况播放视频、图片甚至电子书,如教师在讲解《詹天佑》这一课程时,首先提出问题:火车是怎样通过“人字形”进行爬坡运动的?为什么这一运动方式减少了火车的功率损耗且降低了风险?詹天佑设计这种模式是基于怎样的原理进行的?带着学生的疑惑,为学生播放这一过程的视频,并结合自然学科中《斜面》的相关知识加以认识和理解,最终得出“利用斜面可以省力”的结论,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这一过程充满乐趣,即使不加以引导学生也能通过形象化理解和小组讨论而解决相关问题,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模式,这一方式是根据一个班级内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小组划分,小组内人员不要太多,四到六人即可,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带动组员进行课堂的讨论学习。小组之间应明确分工,不同组员解决不同的问题,然后在一起讨论研究,如果小组成员都无法解决可以与其他小组进行借鉴。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计划也更容易制定,课堂中学生完全作为一个主体,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带动了语文学科的形象化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及价值,多媒体课件中的声、光、色、形都能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学校教育不久的小学生,他们对未知世界往往充满好奇,对未来的发展也处于一种懵懂期,因此,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展开思维,用主观意识进行抽象、分析以及对知识的概括,可以从基础阶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小学生而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显然呆板枯燥,且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自制的CAI光盘中选取适合教学内容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也可以将这些内容拷贝到学生电脑上,让幻灯片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合理的情景,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讲课,如在讲解《七擒孟获》文章时,可以结合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中的相关视频,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维更加生动形象地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价值,提前制定出相应的提纲和课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不同。

三、优化教学设计

利用现有的软件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平台,也是发挥信息技术主体作用的一种方式,如《金山画王》就是本着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而设计的,目前在很多小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是一款专门为小学生定制的电脑多媒体绘画软件,学生可以根据语文课文中的合理情境,让学生构思并绘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童趣、色彩斑斓的环境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课本中的语文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语文学习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设计,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方法顺应软件的教育方向,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信息技术的使用必然会引起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教师在课件中应当设置学生能够理解且有兴趣学习的内容,且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性格,亲切生动,避免拗口的理论。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人类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形象,让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同时,教学内容以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学生充满兴趣地进行学习,也让小学语文教学更添生机,希望相关部门加以重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张焕婷,《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