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医生工作总结

社区医生工作总结

社区医生工作总结

社区医生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一、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

(一)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是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年初,区政府召开了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年活动动员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了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为目标,以“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为重点的工作任务,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和《泰山区“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特别是区委、区政府将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列入今年的实事项目后,区卫生局高度重视,研究制定了《关于落实区委区政府为民所办实事项目,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实施方案》,实行局班子成员包保责任制,每周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两次召开全区社区卫生工作现场观摩调度会议,推动和促进了实事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二是强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水平有新提高。今年以来,先后投资1830万元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配套改貌建设。目前,全区已建成达到省级示范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4个,已有13处社区卫生服务站经考核被授予“五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并达到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服务规范的“全省一流”标准。②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受益率和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开展了社区居民健康查体,健康调查和随访服务全面开展。③社区卫生助理员制度得到全面落实。目前,全区所有社区卫生助理员已经全部经培训后上岗,制定了社区卫生助理员职责,完善了考核评价标准,对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④加强了人员培训。举办全区全科医学培训班5期,举办社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1期,由大医院专家对全区社区卫生人员进行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⑤ “健康教育进社区”和“大医院进社区”落到实处。组织由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健康教育宣讲团,深入31个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组织41位大医院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坐诊、健康咨询活动3300余人次,深受社区居民欢迎。⑥全面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建成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络中心,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终端的微机网络管理系统,并召开了全区“卫生信息化管理”现场会议。

今年以来,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副局长吴刚、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社区卫生处副处长刘利群、副省长王随莲、卫生厅长包文辉、副厅长仇冰玉、省财政厅副厅长阮凤英、省中医管理局局长于淑芳、市长李洪峰、副市长徐恩虎等领导先后到我区视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

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仍保持100%,参合农民为14.34万人,参合率达到了98.5%,共计报销医药费953.51万元 。

1 2 3

区卫生局卫生工作总结相关文章列表:

镇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总结

疾控中心鼠疫监测工作总结

2012年关于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总结

妇幼卫生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

2012年创建卫生村工作总结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卫生工作总结

上墩小学卫生工作总结

红鹰小学卫生工作总结

【返回 卫生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卫生事业发展步伐滞后。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环境,医院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加大。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医疗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的问题比较突出;区直和处镇公立医疗机构规模受限、房屋陈旧、设备技术落后,个别村、社区没有集体举办的卫生站所,难以担负起公共卫生职责,部分偏远落后农村卫生所房屋破旧、设施落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技术、人才、服务和环境条件方面加快改善,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

二是社区卫生经费仍显不足。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短缺问题十分普遍,资金缺乏困扰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如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都是公益性无经济效益的工作,盈利的空间相对较小。虽然区财政、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础设施方面的给予扶持,但比起实际需要的社区卫生经费投入还有一些差距。

三是卫生人才匮乏。引进人才的机制不活、政策不优惠,真正的人才难以入编和兑现工资,导致卫生人才、尤其是高层卫生技术人才引进难,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乡镇卫生院近几年来,基本没有安排分配本科毕业生。 区卫生局卫生工作总结相关文章列表:

镇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总结

疾控中心鼠疫监测工作总结

2012年关于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总结

妇幼卫生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

2012年创建卫生村工作总结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卫生工作总结

上墩小学卫生工作总结

红鹰小学卫生工作总结

【返回 卫生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四是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综合服务、中医药综合开发与应用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是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日愈繁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日益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广大人民群众对疾病预防控制日愈关注,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日愈繁重,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六是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食品卫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多数中小餐饮单位卫生条件差,消毒设施不全,消毒措施不落实。无证经营现象仍然存在。食源性疾患和食物中毒仍是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职业卫生隐患仍然存在,防控工作难度很大。

三、2012年工作思路、重点和措施

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民生工程为突破,大力加强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突出重大疾病防治,推进中医事业发展和科技兴医战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推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抓好卫生民生工程。把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卫生民生工程作为卫生部门的头等大事,摆上十分突出的位置来抓。实行卫生民生工程目标管理,加强督导,明确责任,分级负责,落实任务,确保完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重大疾病医疗救治三大卫生民生工程任务。

(二)不断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省级重点联系城市各项工作,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创新提升活动”,在社区卫生规划、筹资与补偿机制、运行机制、绩效考核、人才吸引、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和创新。进一步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年内新建财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生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开展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创建活动,年内五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30个。实行“中心管站”一体化管理模式和健康教育进社区、慢病防治进社区、妇幼保健进社区、残疾人康复进社区、计划生育指导进社区、信息技术进社区的“六进社区”服务模式。开展社区居民免费健康查体,60岁以上老年人查体率达到95%。建立健全内部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开展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大力开展“专家进社区”、“卫生职能进社区”及“中医药进社区”活动。年内创建为部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

(三)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提高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服务制度和管理规范,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全面推行新农合信息微机网络管理,推行统一药品价格制度和单病种限价收费规定,不断提高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业人口覆盖率99.8%。

(四)加强疾病防控工作。完善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慢性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和监测;进一步落实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措施,实施“第五轮全球基金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二期项目”。抓好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建设和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提高预警预测能力,有效控制疫病的流行和传播。

(五)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卫生执法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农村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在全省、全市率先实行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到处镇、到农村,完善农村卫生监管网络,强化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加强监督监测实验室装备,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和卫生全行业监管,建立食品卫生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大力促进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活动。

(六)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加快建立健全以区级医院为龙头,处镇卫生机构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处镇卫生机构管理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处镇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大村卫生所改貌建设力度,年内进行省庄镇卫生院改扩建,规划新建村卫生所28处。大力开展星级卫生所创建活动,年内五星级卫生所达到15个。继续开展基层药品统一采购供应,集中采购供应达100%。完善镇(处)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整体水平。

(七)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全面实施婚前保健、孕前及孕期保健和婴幼儿系统保健“三期保健”,提高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和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提高妇女儿童保健水平。

(八)加强中医和科技兴医工作。认真做好“部级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工作,大力加强治未病中心内涵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进社区活动”。积极筹建泰山区中医预防保健医院,年内开展“全省首批社区中医预防保健建设项目”。继续推进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和中医“进农村、进社区”战略,大力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中医机构内涵建设和专科专病建设。加快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加快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应用,强力推进全区科技兴医工作,年内创建成“全市护理服务示范病房”。

(九)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创新、争先”型行业活动;树立行业典型,积极开展“人民的好医生”、“十佳医务工作者”等评选表彰活动,以先进典型带动全行业作风的转变;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保持“市级文明机关”称号,行评位居前列。区卫生局卫生工作总结相关文章列表:

镇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总结

疾控中心鼠疫监测工作总结

2012年关于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总结

妇幼卫生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

2012年创建卫生村工作总结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卫生工作总结

上墩小学卫生工作总结

社区医生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家庭医生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支付方式

中图分类号:C 文献标识码:R19-0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6-0025-03

新农合按人头总额预付方式,通过经济杠杆作用,调控医疗行为,减少医疗费用浪费,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从而提高了新农合整体运行的绩效。家庭医生承担着农村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在新农合按人头总额预付和“钱随患者走”的机制作用下,为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竟争和患者的选择创造了一定条件。为探索深化家庭医生制改革,2009年我们选择上海市浦东、宝山、金山、青浦等4个区开展了“家庭医生制按新农合人头支付方式”的改革试点,报告如下。

1 家庭医生制按新农合人头支付的实施情况

2010年,上海共有9个郊区(县),147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1 642个村卫生室。农业人口150万,参加新农合的占98.9%,有乡村医生3 520名,其中执业医师占5.4%、执业助理医师占71.6%。

2010年我们依托社区卫生服务原有的卫生信息化、中医药服务等优势,在10个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区中,选择了浦东、宝山、金山、青浦4个区作为开展“家庭医生制按新农合人头总额预付”试点区。改革的目的是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导引,以政策为导航,以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为切入点,逐步建立家庭医生与农村居民长期、稳定的健康伙伴关系。并立足全人群健康服务管理目标,积极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更好地实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家庭医生制按新农合人头支付改革试点是以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和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为主体,以家庭为单位,从单纯的医疗服务,向整体服务、全过程服务、全方位服务转变,为家庭成员提供安全、有效、连续、可及的基本卫生服务。

从20世纪50年代未开始,上海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可分为:形成期--发展期--完善期--进入新世纪4个发展阶段。期间虽然经历了的风波和曲折,全国许多地方废除了村卫生室,乡村医生转为私人开业,但上海郊区的乡村医生仍然坚持了下来,勤勤恳恳地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卫生服务并不断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乡村医生经过乡镇卫生院的短期培训,逐步成为“不脱产、半农半医”的生产队卫生保健员,做到小病就地诊治不出村。20世纪60年代未和70年代,党和政府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方针,上海城市卫生医疗队伍纷纷下乡举办提高班,扶持和发展了这支乡村医生队伍,成为亦农亦医、活跃在乡村土地上的“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经过区县卫生学校1年制全脱产的培训,使他们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有了较大提高。20世纪80年代“赤脚医生”改称为“乡村医生”。到20世纪90年代,乡村医生队伍基本能满足农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同时乡村医生业务素质的培养走上了正规化、系统化的中等医学教育的轨道。按卫生服务需求,郊区农村推进镇村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通过规范化培养管理,使其向执业医师过渡和并轨。上海郊区凡取得“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的乡村医生均能担任居民家庭医生,起到居民“守门人”的作用。

新农合按人头支付方式改革,以门诊诊疗为主,其目的是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提供优质服务,减少不必要的卫生资源浪费,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家庭医生制按新农合人头支付试点是将家庭医生制服务与按人头费用总额预付有机结合,使家庭医生成为新农合健康和卫生经费的双重“守门人”。通过契约形式,家庭医生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医患关系,以基本医疗服务为切入口,更多的融入了健康管理内容。新农合基金是由农民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按人头总额预付额度测算,按所在镇当年度新农合参加人数、筹资额度、服务签约等情况测定并预付医疗费用总额。计算对象是所在镇家庭医生制服务签约的新农合人员数。总额预付费用基准数为年人均筹资标准的85%,另5%为新农合大病减贫统筹基金,10%为新农合统筹风险基金,作为区住院统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并实行区级统筹和分级管理。

在试点过程中,4个区的试点方案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但总体上都实现了改革的预期目标。浦东新区的特点是:新农合医疗费用按人头总额预付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与家庭医生制紧密结合。家庭医生为签约对象提供热线电话、上门随访、电话回访、便捷双向转诊等服务;家庭医生直接管理新农合经费,报销比例全区统一;基金结余100.0%留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50.0%用于家庭医生的考核奖励。金山区新农合对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门诊总额预付和区域内所有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总额预付;确定总额、按月支付、定期考核、年终清算。并为签约对象提供随访、咨询等;家庭医生不直接管理新农合经费,报销比例上无差异;基金结余100%留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取30%用于家庭医生考核奖励,奖励额不超过预付总额的10%。青浦区选择金泽镇为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新农合参合人员中与家庭医生签约的高血压、糖尿病为主的慢性病患者实行门诊按人头总额预付;定额包干,总额预付、按月结付、年度清算、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按家庭医生制试点要求提供咨询、预约门诊、转诊、健康教育等相关服务;报销比例无论在村卫生室门诊,还是在一、二级医院住院都有相应提高。基金结余是在完善双方谈判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的基础上,实行超支自负、结余奖励。

新农合支付方式在考虑具体改革方案时,需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协调沟通,尤其要与家庭医生制试点紧密结合,同时整合医疗联合体、社区首诊与双向转诊、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等相关政策,统筹考虑,协调推进,减少阻力、形成政策合力。

2 家庭医生制按新农合人头支付面临的困难

家庭医生制按新农合人头支付的改革试点,将一部分新农合经费交由家庭医生团队进行管理,这种支付方式可以鼓励家庭医生主动降低服务成本,防止过度提供服务,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并促使家庭医生注重预防保健。加上总额预付结算简便,乐于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所接受。但是从目前的试点情况看,改革试点进程较慢,还缺乏实质性的举措,原因为相关配套政策滞后、改革的基础条件不成熟,部分医护人员存在畏难情绪,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有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了节约费用推诿重病患者,减少必要的检查和药物,更愿意接受相对健康的患者,患者合理的卫生需求得不到保障,导致服务数量和质量的下降。

2)新农合人头支付改革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责任主体,由于实行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也成为中心一部分,对中心主任来说管理难度加大,有些中心主任对此积极性不高,甚至消极怠工。

3)新农合人头支付改革涉及新农合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重新调整,改革后的主体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新农合管理部门的职能也应相应调整,若分工处理不当,将影响组织投保、资金筹集等新农合基础工作。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既是健康管理守门人,又是费用控制守门人。管理上,势必采取以最少费用达到诊治患者疾病的方法,以最小转诊率来控制相关费用的支出,这些变化都是改革的预期目标。但容易与患者的转诊、配药的需求产生矛盾,导致医患关系的不和谐。

3 对策和建议

家庭医生制服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市新医改的重点内容之一,做好家庭医生制按新农合人头支付试点工作,对推动全市家庭医生制服务开展具有很重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3.1 政策支持平台

区政府要加强对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成立区家庭医生制服务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开展,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市政府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本市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和“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等相关政策及配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布局规划、发展措施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责任主体,基本形成支撑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开展的政策平台。

3.2 建立家庭医生内部激励机制

家庭医生承担的工作,以基本医疗服务为切入口,更多的融入健康管理内容。家庭医生为家庭每位成员进行健康评估后,制定每个人的健康维护计划,提供从生命孕育到生命终结的全过程服务。新农合支付方式的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全科医生积极性的调动,全科医生积极性的调动关键在于分配激励机制的建立,而分配激励机制的建立关系到新农合基金结余使用政策的突破。在这一点上,浦东新区的做法值得鉴借。经年终清算有结余的,由区财政按结余1:0.5的比例安排专项奖励经费,奖励经费匹配的基准数最高不超过预付额度的10%。结余费用留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滚存使用,作为增加额度。年终清算超支金额在镇筹资总量10.0%以内的,全部由风险基金列支,超出筹资总量10.0%部分原则上不予补助,由该中心承担。

3.3 继续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3.3.1 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医生业务水平是做好“家庭医生制服务按新农合人头支付”的基础。

3.3.2 继续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定向招生培养乡村医生

继续面向高中生开展乡村医生定向培养的宣传,为本市乡村医生队伍持续注入优质的新生力量。目前,由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定向招生培养的乡村医生共计600多名,已经毕业返回原籍的乡村医生(新春苗)170名,在读430名,预测到2015年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定向招生培养乡村医生将达到1 000~1 200名,基本为每个村卫生室有1名大专学历的新型全科社区医生。

3.3.3 加强对乡村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

社区医生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资料与方法

对象和内容:监测对象为全区11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内容为治疗室室内空气、治疗台物体表面、紫外线灯和医务人员手表面。

方法:治疗室室内空气样本采用平板暴露法,检测细菌菌落总数。治疗台物体表面样本采用无菌棉拭子涂抹法,检测细菌菌落总数。医务人员手表面样本采用无菌棉拭子涂抹法,检测细菌菌落总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紫外线灯辐照度值采用UV-B紫外线辐照计测定。

判定标准:治疗室空气细菌菌落总数≤500cfu/cm2(Ⅲ类)为合格。治疗台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Ⅲ类)为合格。医务人员手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Ⅲ类),未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为合格。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70μW/cm2为合格。

结 果

2008~2010年检测各类样本1988份,合格1910份,总合格率96.08%,3年总合格率依次为92.94%、96.60%、98.52%,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X2=27.84,P<0.01)。其中紫外线灯合格率依次为74.51%、99.12%和100%(X2=59.18,P<0.01);室内空气合格率依次为84.11%、92.17%和94.78%(X2=7.91,P<0.05);医务人员手表面合格率依次为99.07%、94.01%和98.14%(X2=10.97,P<0.01)。

不同监测项目中,物体表面总合格率最高(100%),室内空气总合格率最低(90.50%),紫外线灯总合格率91.84%,医务人员手表面总合格率97.06%。

讨 论

监测结果显示,2008~2010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消毒质量整体较好,治疗室室内空气合格率和医务人员手表面合格率较低,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重要隐患。经调查,治疗室紫外线灯管辐射强度不合格、照射时间不足和空气流通差[1],是导致空气消毒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医务人员嫌麻烦,未认真执行六步洗手法是导致手消毒不合格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消毒技术培训,规范日常消毒工作,更换不合格紫外线灯管,室内空气合格率明显提高,手表面合格率回升趋稳。

综上所述,建议:①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加大经费投入,抓住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创建合格财政补贴10万元的有利时机,添置更新必备的医疗、消毒设备,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②社区卫生服务站要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和《邗江区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所、门诊部、厂校医务室医院感染管理基本标准(试行)》,认真落实各项消毒管理制度,严格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和记录。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认真履行职能,每个月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1次监督检查,要把消毒管理作为重点督查内容,把每个月督查内容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督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不断提高消毒质量水平。④疾控中心应在对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年度消毒监测的基础上,增加不定期的抽样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时通报卫生监督部门。⑤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除对监测不合格单位进行处罚外,还要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消毒工作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处罚,促使社区卫生服务站对消毒工作进行规范化、长效化管理。

社区医生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为进一步加快上海市闸北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中医药特色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建设步伐,努力推动以社区为基础,以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社区综合防治工作的实施,2005年10月闸北区卫生局组织开展了“闸北区社区诊断报告”工作,这项工作被区卫生局列为重点社区卫生项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及内容

调查对象为上海市闸北区8个街道及1个镇的社区居民。调查内容主要围绕人口学资料、健康状况、健康保健与卫生服务、生活方式疾病相关因素等4类10项。

1.2调查方法

采用上海市闸北区卫生局提供的《上海市闸北区社区诊断工作手册》的要求和方式,使用统一格式的调查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街道、居委会、学校、居民进行定量调查,并结合社区居民定性访谈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和数据。由培训合格的医务人员对辖区居民面访、逐户调查和体格检查。调查的质量控制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一级质控和区疾病预防中心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其中5.00%进行复核的二级质量控制。

1.3数据处理

对访谈、讨论等资料进行定性分析与整理。调查问卷统一

收回,经数据整理、逻辑核查后,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自然环境状况

闸北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北部,共辖8个街道、1个镇、208个居委会、1个村委会。区域总面积29.18 km2,其中陆地面积为28.76 km2,人口密度24 240人/km2,绿化覆盖率17.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38 m2,环境空气质量为中等污染,四季平均温度18.1℃。

2.2人文环境状况

2005年,区增加值562 468万元,比上年增长13.43%,财政收入362 650万元,比上年增长26.91%;居民户均住房面积54.37 m2;区内共有普通中学52所,小学35所,幼儿园57所,职业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工读学校1所;休闲娱乐环境包括体育场1个,体育馆1个,室内游泳馆1个,各种训练房5个,文化馆11座,图书馆11座,电影院4座,茶艺馆1座,革命史料馆1座,评弹团1家。

2.3社区健康状况

2.3.1人口学资料社区常住人口81.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07 323人,流动人口约110 645人,总户数257 638户,沪籍户均人口2.75人。社区中男性占50.52%,女性占49.48%,男女之比为1.02∶1;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9.76%,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3.41%,老少比为2.84∶1;平均期望寿命80.72 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5‰,老龄化程度明显。2005年共出生3 204人,粗出生率为4.53‰;0~6岁儿童20 669人,占2.92%,育龄妇女占25.06%,残疾患病率为1.67%。各社区人口学特征见表1。表1显示,平均每个社区所辖服务人口为8.84万。

2.3.2流行病学诊断2005年全区共死亡5 716人,粗死亡率为8.08‰。死因顺位前5位分别是循环系统(39.10%)、肿瘤(29.31%)、呼吸系统(9.93%)、损伤和中毒(5.19%)、内分泌、营养代谢系统(4.16%)。婴儿死亡率为2.81‰,新生儿、孕产妇死亡率为0;全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1 706人,发病率为241.04/10万,死亡12人,死亡率为1.70/10万。从死因来看,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40%)已不再是闸北区居民的主要死因。社区8种常见慢性病患病率为高血压19.68%、糖尿病4.11%、脑卒中1.38%、骨质疏松、骨关节病6.36%、高血脂5.24%、肿瘤1.17%、冠心病2.62%、慢性支气管炎1.90%。病房住院病人疾病前5位为脑血管意外、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压、糖尿病。

2.3.3需求与利用社区居民主要就医需求一部分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专科或三级医院确诊后,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药、治疗、定期复查及接受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康复等;另一部分为社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平均门诊每医疗费用为128.88元,平均每张处方84.46元,平均每住院病人费用6 044.01元。社区高危人群及其危险因素:心理因素30.06%,吸烟19.37%,高脂饮食18.67%,饮酒11.60%,肥胖10.37%,其他9.93%。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及居民满意度: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94.66%,平均步行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时间10~15min。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率为95.5%;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为95.08%。居民医疗费用构成:医疗保险88.98%,自费7.02%,劳保1.76%,其他2.24%。

2.4卫生状况

2.4.1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区内共有公立医院28所,其中三级综合性医院1家,三级专科医院1家,二级综合性医院3家,二级中医医院1家,精神病医院2家,口腔医院、妇幼保健所、专科防治医院各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全区总床位数4 679张,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数475张,占10.1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见表2。

2.4.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共有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职工总数79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46人(执业医师302人,注册护士219人,共有全科医师109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0.43人、护士0.31人。卫生技术人员本科以上11.91%,大专30.02%,中专51.27%,中专以下6.80%。卫生技术人员≤35岁占37.27%,35~45岁占14.37%,45~50岁占20.22%,≥50岁占28.14%;卫生技术人员副高以上职称占1.02%,中级职称占16.87%,初级及以下职称占82.11%。

2.4.3社区卫生服务量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门诊总人次占全区门诊总人次27.02%,占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总人次5.84%,年住院人次占全区住院总人次4.66%,占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总人次4.79%。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济运行状态见表3、表4。

3讨论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上海市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整体上呈发展势头。区域内近90%居民都享有医疗保险,区域内医疗资源分布尚合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及方便性较好,慢性病居民多数选择到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及满意率也较高。

区域内>60岁的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19.76%,>80岁高龄老人占3.41%。根据联合国标准,当一个地区或国家≥60岁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0%或≥65岁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时,这个地区或国家就成为老年型社会或老年型国家[1]。闸北区8个社区≥60岁老年人口比例均高于10.0%,且最新统计显示,目前上海市户籍人口中≥60岁老年人口已达254.67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8.98%[1]。而闸北区老年人口系数指标已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其中临汾社区≥60岁老人所占比例数(21.28%)位居全区之首,最低的社区也达到17.98%,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社区面临的主要卫生问题。上海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老年人口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均要高于其他年龄组[3]。因此,有必要结合本社区老年人口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特点,提出适合老年人口的卫生方案和卫生政策,政府应对老年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治进行规范、支持和政策倾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几种常见慢性病提出几套可行的治疗规范和治疗目录,同时增加站点建设及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面,扩大家庭病床的服务数量及领域。

疾病谱显示,位于前5位的依次是高血压、骨关节病、高血脂症、白内障和糖尿病。可见高血压是每个社区位居首位的疾病,它是引起其它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开展以高血压为主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是社区当务之急。必须积极开展控制高血压病的干预活动,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健全以医院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平台,居委会为基础的多层次的慢性病防治网络,以点带面,全面开展工作。在对慢性病人良好管理的同时,影响周围人群,让慢性病防治工作家喻户晓[4]。

从社区高危人群及其危险因素统计结果来看,心理因素占首位,为30.06%,是影响该区居民健康的潜在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在目前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下,心理健康问题要引起重视。处于第2位的是吸烟和高脂饮食。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发生除了与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外,与目前的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力度不够也有一定关系[2]。必须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和家庭“三站式”服务,全面深入地搞好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减少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生,提高居民的知、信、行水平[5],尤其是针对性地多开展一些相关专家咨询和讲座活动,以使居民多了解一下心理方面的知识,从而降低由于长期心理压力对身体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损害。

目前闸北区南北卫生资源之间无论在固定资产、业务用房、年业务收入和收支节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入还是以药品占主导地位,预防保健经费总数占总收入的7.12%,远远低于医疗及药品(61.35%)等所占的比例,导致达到全区慢性病全人口规范管理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全区平均每位病人出院费用为6 044.01元,平均每一病人门诊均次费为128.88元,平均每张处方值为84.46元。这些数据均要高于2004年上海卫生统计年鉴统计的分别为4 709.95元、125.66元、75.60元的数值。说明,目前闸北区居民的医疗成本仍偏高。我们要立足于利用社区内现有的卫生资源,盘活社区内卫生资源的存量,有针对性地调配,注意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卫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适当降低医院运行成本和降低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充分利用该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中医药特色示范区的优势,扎实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从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学历及职称结构来看,两者的构成不合理,医护人员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尚没有形成良好的梯队,全科医生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上海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水平的要求。调查的数据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的学历仍以大专及以下为主,占80%左右;职称结构也以中初级职称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社区卫生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个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高级职称医护人员,这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中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副高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的目标还有差距。同时根据每万人3名全科医师的要求,全区共需243名全科医师,而2005年全区全科医师仅为109人。除宝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外,其余的都紧缺全科医生。上述这些都影响了社区医疗队伍本身的水平。建议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力度,加速培养一支培训到位,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务人员队伍;吸引本地或外地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改变社区医生以中专、大专为主的情况,增加本科学历、高级职称的比例,加强与上级医疗机构的交流学习,不断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外部输血和自我造血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居民对社区医疗机构的可信度和社区医疗机构的知名度、美誉度。

4参考文献

[1]龚幼龙,严非.社会医学[M].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10.

[2]周海城.社区慢性病防治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全科医学,2002,5(6):421-422.

[3]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206.

[4]濮欣,朱丽娟,刘晓明.中山市岐江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社区诊断报告[J].中国全科医学,2005, 8(17):1428-1429.

社区医生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医药;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对策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医学科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中华民族繁衍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是我国古代先哲们在充分总结与疾病斗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丰富经验基础上,通过成熟的哲学与文化而建构起来的中医药科学体系。近年来,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稳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中药产业快速发展,中医药文化氛围日趋浓厚,中医药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群众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启动实施后,也为中医药事业的再次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1.中医药在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与优势

中医药具有灵活多样、疗效确切的诊疗手段和治疗方案,中医诊疗技术简便易行。“简、便、廉、验”的中医药切合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无需大型医疗设备,中药资源蕴藏丰富,且服用方便,安全可靠、毒副作用小,容易在社区和农村推广应用。其治疗手段多样化,如中药、针灸、推拿、拔火罐、敷贴、膏药、刮痧、熏洗等用于治疗农村和社区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中医独特的养生康复保健医疗,对于老年人、残疾人和慢性病的康复期患者都有较为理想的疗效,尤其适宜家庭病床和上门服务,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诊疗能力和水平,而且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对于目前农村和社区出现得越来越多的不良生活方式病也有很好的预防指导作用。同时,中医药卫生服务投入少、成本低、疗效好,对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国家和群众负担,促进医疗卫生改革的顺利实施均有积极的作用。

2.中医药参与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中医药的不可替代性,近几年,我国传统中医药发展较快并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中医药在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

(1)中医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亟待加强,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还很不到位。

(2)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经费投入仍显不足。

(3)在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中对中医药的作用和地位的认知上,基层单位的认识程度仍显不够。

(4)中医药人才仍显缺乏。

(5)支持中医药参与社区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政策仍显薄弱等。以上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向纵深方向的推进。

3.扶助中医药发展,力促中医药走进农村和社区

为促进中医药在走进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需要采取如下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推进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中的责任,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强化在社区居民中对中医药的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认识中医药、相信中医药。继续组织各类中医药专家组成的队伍进行社区义诊活动,进行多渠道的宣传,包括媒体、板报、网络,真正形成社会各界支持、关心和推动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良好氛围。

(2)积极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加快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推广示范。要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服务管理工作,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解决示范单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为示范区的建设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政策环境。在此基础上,加快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示范建设的经验总结,全面提升中医药卫生服务工作。

(3)加强人才培养,促进继承创新。要加强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全科医学知识和中医药知识,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机构要在保证机构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输送更多的医务人员到上级医疗机构进行进修和培养,鼓励医务人员参加专升本、在职研究生等学历教育;积极引进中医专业毕业生,充实中医药队伍;要重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中医药继承创新工作,切实做好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老中医的学术继承和经验整理工作,在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传统中医药的学术特色和社会影响力;尽快对《执业医师法》中不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条款进行修订,制定符合中医规律的准入考核标准和技术传承制度,加大职业培训力度,解放民间中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保障农民健康发挥骨干作用。

(4)以满足社区和农村卫生医疗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加大对中医药研究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国家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地方病的中医药研究,对适合农村的中医药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和示范推广给予政策倾斜,优先支持,严防伪劣和过期药物流向农村。具体包括: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长效运行机制和服务管理模式的研究;加强社区适宜技术筛选和推广研究,开展社区常见病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的临床研究,优化并推广综合方案。建设中医药社区服务研究示范单位,研究加快诊疗技术熟化过程,缩短中医社区适宜技术推广周期,提供技术支持。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和防治方案推广网络,连接适宜技术研究单位,推广示范单位和应用社区,为社区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成果提供顺畅的途径和网络支持。

(5)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在农村和社区,每个乡镇卫生院都应设置中药房,提供中医药服务,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都有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中医医院协作机制;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拓展服务功能;大力推广经临床使用证明安全、有效、规范、经济、实用、便捷、易学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从注重医疗逐步转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并重,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和作用;加强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总结梳理验证中医药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并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中,中医药手段是其他诊疗手段的重要补充,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积极鼓励中医药参与并有机融入社区卫生服务过程,有利于优化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促进医患和谐。

【参考文献】

[1]张自宽.我国农村合作医疗50年之变迁.

[2]程津培.发挥中医药优势 加快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2006.04.04.

[3]王淑军.西部农村中医药:面对困境.人民日报.2004.12.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