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消毒施工总结

消毒施工总结

消毒施工总结

消毒施工总结范文第1篇

托幼机构是幼儿学习、活动和生活的聚集场所,幼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一旦有疾病传入,如果消毒、隔离等防治措施跟不上,极易引起疾病的扩散蔓延甚至爆发流行。做好托幼机构预防性消毒工作是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为了解和掌握福永街道托幼机构消毒能力和消毒措施效果,我们于2007~2009年对福永街道托幼机构的消毒工作进行常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  福永街道13家托幼机构,幼儿人数均在百人以上。

1.2  内容和方法

1.2.1  空气  在儿童午睡室用普通营养琼脂和血琼脂平板,时间5min,高度80~150cm。室内面积≤30m2,在一条对角线上设3点,大于30m2,取东、西、南、北、中5点,采样后及时送检。检测细菌菌落总数和致病菌。

1.2.2  物体表面  在5×5cm2的规格板中,用浸有灭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面积为100cm2。检测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微生物。

1.2.3  幼师手物表  被检人五指并拢,用一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各两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分。检测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

1.2.4  使用中的消毒液   取使用中的消毒液1ml消毒液加入9ml含相应中和剂的肉汤中。检测细菌菌落总数。

1.2.5  餐(饮)具采样用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纸片法。

1.2.6  紫外线灯管强度  开灯5min 后测辐射强度,采用波长253.7nm,经国家计量部门检定并在有效期内的紫外线强度计置于灯管中心垂直距离1m处测定。

1.3  判定标准[1]  室内空气细菌总数≤2 500cfu/m3为合格;物体表面和手消毒后,菌落总数≤10cfu/cm2,且不得检出大肠菌群和致病微生物为合格;餐(饮)具不得检出大肠菌群;使用中消毒液菌落总数≤100cfu/ml;紫外线强度≥70μw/cm2为合格。

2  结果

2.1  2005~2007年度不同学期的监测结果  3年共监测采样878份,其中合格785份,总合格率为89.41%。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1.67%、77.20%和98.83%,3年监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χ2=81.7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7年监测合格率最高,见表1。

表1  2005~2007年托幼机构消毒监测检验结果(略)

2.2  不同项目监测结果

分析对比连续3年的监测结果, 使用中消毒液监测合格率最高,为94.82%; 其次分别是餐厨具、玩具表面、环境物体表面、紫外灯、幼师手合格率,合格率最低的是室内空气,合格率仅为78.89%。2007年托幼机构监测的各个项目合格率均较高,而2006年则普遍较低,具体见表2。

3  讨论

连续3年的监测结果表明福永街道托幼机构卫生消毒质量整体情况有所改观,总体合格率为89.41%,且各年度消毒质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007年各幼儿园消毒措施逐步得到落实,均按要求配备专职保健老师,她们的消毒专业知识和预防幼儿常见传染病的能力均普遍有所提高,且均配备了消毒柜,定期幼儿的餐具、口杯进行消毒(餐厨具总体合格率为94.63%),托幼机构的消毒工作已趋于正常化。但日常监督监测工作中也发现诸多问题,如作为幼儿活动主要场所的教室的空气消毒效果较差, 消毒总合格率仅为78.79, 2006年最低,为45.45% ,2007年较好,达到100%,而用于空气消毒的紫外灯总合格率为83.80% ,2006年最低,为71.43%。现场调查发现:(1)个别幼儿园对空气消毒不够重视,用于空气消毒的紫外线灯数量不足或者未能及时更换损坏老化的灯管;(2)多家幼儿园存在紫外灯消毒时间不足或者未定期用酒精擦拭灯管,导致达不到要求的消毒效果;幼师手的监测合格率为81.82%,部分幼儿老师对手的清洁重视不够,未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容易造成疾病在幼儿当中的传播;物体表面和玩具总合格率为84.85%和92.42%,2006年从多家幼儿园的物体表面和玩具检测出大肠菌群,2007年的监测结果则全部为合格,说明托幼机构进一步重视了平时的消毒工作;使用中消毒液的监测结果相对较理想,主要是各幼儿园从正规的消毒剂生产厂家进货且规范了平时的消毒液使用管理工作。

幼儿是手足口病、麻疹、水痘、等常见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托幼机构的消毒质量关系到每个入托幼儿的健康[2]。我们建议:今后应加强对托幼机构卫生消毒工作的指导,对相关人员进行有关知识与技术培训,了解和掌握消毒技术常规,掌握正确的手和物体表面消毒方法、消毒药液配制, 同时进一步完善幼儿园的消毒设施,改善卫生条件,认真落实消毒制度,加强消毒工作管理。建议国家应尽快制定统一的幼儿园消毒技术规范,以便进一步规范托幼机构的消毒工作。

【参考文献】

 

消毒施工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感染隐患;针对性措施;质量合格率;科室满意度

消毒供应中心承担着医院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的器具、诊疗器械,同时还管理着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以及灭菌物品供应部门等,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以及传播的重要部门,因此,消毒供应中心管理直接影响着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而消毒供应中心存在很多感染隐患,且管理中有部分难点,笔者通过对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总结,分析了实施隐患管理的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在2011年1月~2012年1月共计人员11名,男4名,女7名,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为(32±2.5)岁。其中主管护师1名,护士5名,助理护士4名,技术工人2名。文化水平:高中1例,中专2例,大专4例,大专以上学历4例。1个月清洗器械件数为14000~24000件;于2012年5月~2013年5月实施隐患管理,其中从业人员无变化,1个月清洗器械件数为17000~33000件。

1.2方法 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出现的的安全问题进行汇总,主要有从业人员职业素质、设备仪器管理、工作质量以及消毒灭菌物品质量等方面。针对相关的因素实施针对性解决方案,于2012年5月~2013年5月实施。

采用消毒供应中心18项质量评价标准对实施前后两个时间段内的的质量合格率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制定满意率调查表,对全院各临床科室进行发放、调查。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数据与资料进行处理,以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以χ2对实施前后的质量合格率以及满意率进行检验,P

2 结果

实施前科室满意度调查表共发放132份,回收124份,回收率为93.9%;实施后科室满意度调查表共发放132份,回收128份,回收率为96.9%;实施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前消毒供应中心质量合格率为77.8%(14/18),实施后为100%(18/18),实施后的质量合格率明显高于实施前,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消毒供应中心一般建在相对独立、四周环境清洁、无污染源、接近临床科室、方便供应、相对独立的区域,是医院内各种无菌物品的供应单位,它担负着医疗器材的清洗、包装、消毒和供应工作。现代医院供应品种繁多,涉及科室广,使用周转快,每项工作均关系到医疗、教学、科研的质量。如果消毒不彻底会引起全院性的感染,供应物品不完善可影响诊断与治疗,因此做好供应室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医院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分析消毒供应中心感染隐患的管理难点,探讨对策,对于加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感染隐患管理、减少院内感染和提升医疗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1消毒供应中心感染隐患的管理难点分析

3.1.1人员职业素质 ①从业人员对消毒供应中心的专业要求不够重视,在执行和操作过程中没有依照具体程序按步实施,而是简化流程,工作中不愿意使用围裙、手套、鞋以及护目镜等,导致肢体暴露以及衣袖污染,这就降低了安全系数;②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偏低,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操作水平较低,对院内感染的概念差;③部分从业人员的责任心不强,缺乏进取精神,导致工作中安全隐患的发生。

3.1.2设备仪器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最主要的设备是高压蒸汽灭菌设备,工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因为操作不规范,设备保养不到位以及没有定期检测和排除故障等,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导致隐患发生。

3.1.3消毒物品质量[1] 物品的清洁未达标,工作人员随意更改操作流程或者简化,导致微生物、锈渍、污渍清洁不彻底;而消毒后也未达到标准的包装;包装后又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标记;物品的存放等不达标;存放时间超出有效期;灭菌物品检测不合格等均可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风险。

3.1.4工作质量 科室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安全教育环节薄弱,技术培训松懈,预防交叉感染的措施不够全面等均可导致隐患发生。

3.2措施

3.2.1科学合理的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只有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才能保证管理的有效性。改善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增加进修的机会,提高其自身素养以及工作能力[2];提高薪资待遇,安定工作人员的心理,使其能够安心工作;宣讲感染隐患的重要性以及危险性,使其提高警觉性;将隐患管理结果与绩效工资相结合,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重视度。

3.2.2健全管理制度 实现管理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及标准化,对工作内容以及岗位职责制定条例与标准,对其均进行培训,提高专业技能。采取定期检查和抽查的方式确保制度的落实。

3.2.3加强质量监控 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组间小组,对个岗位的工作进行不定期抽查,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指正以及处罚,定期进行质量分析研讨会,就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3]。

总结发现,感染隐患的管理难点主要是制度执行不严格,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对工作认识不够以及自身素养不足等。究其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可有效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情况,提高质量合格率,提高科室满意率。

参考文献:

[1]丁惠莹.消毒供应中心的安全隐患分析及管理[J].医院管理,2012,19(22):155-156.

消毒施工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PDCA;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质量;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1(a)-0145-04

Application value of PDCA quality improvement process in central sterile supply quality management

YANG Yanting DUAN Xiaolan HUANG Qionghui LUO Aihong ZHOU Yan

Sterilization and Supply Center,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e-south University,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PDCA quality improvement process in central sterile supply quality management. Methods Score results of device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leaning quality surgical instruments, disinfection quality and packaging quality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PDCA circle training. So wer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department members, pass rate of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and the cost of spending situation. Results Score results of central sterile supply quality management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PDCA circle training comparing with score results before PDCA circle training, work efficiency and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of staff in 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were higher after PDCA circle training than before,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leaning and steriliz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of 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after PDCA circle training (P < 0.05). Conclusion Management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in 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became more planned and more systemic after PDCA circle training. PDCA circle is a fast and efficient wa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entral sterile supply quality management and it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s for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Key words] PDCA; 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Management quality; Application value

消毒供应中心承担着全院各科室所有可复用诊疗器械、无菌器具、敷料及物品的集中供应,对控制医院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加大该科室的管理质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关系到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与护理效果[2]。但该科室的日常工作复杂且繁琐,其工作质量的管理存在着一定困难。如何应用科学的管理模式来保证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关键,也是该科室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随着临床探索与研究的不断深入,PDCA模式的应用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肯定。PDCA模式是一种标准化和程序化的科学管理模式,它重点强调整体过程的调节与中间环节的控制管理,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与总结(Action)4个阶段的循环来逐一提高各项工作质量[3-4]。本研究将PDCA模式应用于消毒供应中心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2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开始将PDCA模式应用于消毒供应中心管理,研究对象为PDCA模式应用前后的手术器械、器具、辅料及其他无菌物品、科室护理人员、医院各相关科室。其中护理人员32名,全部为女性,年龄20~49岁,平均(27.34±3.29)岁;本科学历25名,大专7名。共发放临床科室满意度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6份。

1.2 PDCA模式的应用

1.2.1 计划阶段(Plan)

本阶段重点在于收集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并依据具体情况制订质量控制改善计划。

1.2.1.1 问题收集 依照院内感染控制方面的相关法规与本科室的标准操作流程,评估科室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器械拆装方法与规范化清洗消毒技术的知晓情况。参照本科室审核验收标准,收集科室各区域的人员配备、相关设备与仪器的管理应用及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等方面问题。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环境进行评估,内容包含建筑布局及各区域工作规程等。护士长应在平时工作中主动查找并发现问题,获取临床各科室对本科室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并搜集意见薄中反馈的问题、值班护士的查房记录与质控办的月度查房检查结果等。对于收集到的各区域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科室应开展整理汇总工作,并对其进行分析。

1.2.1.2 问题分析 ①科室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执行力不够;操作规程欠合理,清洗流程不规范;消毒环节出现些许漏洞;②护理人员预见性低,对隐患的认识欠充分,对潜在危险的重视不够;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现象多见,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极易发生医源性感染。

1.2.1.3 改善计划 ①成立质量管理控制小组,以本科室的具体情况为基础,制订质量管理的实际方案与预期目标。②加强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学习,分阶段总结工作经验。③科学合理地配备人力资源,确定各区域的岗位职责与工作质量管理标准。④结合临床实际与各科室需求,针对不同病区、不同时间段供应各自科室所需的无菌物品。⑤尽可能地掌控各种清洗消毒灭菌的影响因素,实现将医院感染的发生控制在源头。

1.2.2 执行阶段(Do)

本阶段的重点在于逐步实施已制订的计划:第一步,加强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方面的培训,实施阶梯管理制度。具体实施方法为:①应用专家讲座、参观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增强科室工作人员对各环节质量控制标准的掌握程度,保证严格依照相关标准要求圆满完成各岗位的工作任务;适当增加外出进修机会,强化其在消毒供应管理方面的综合素质。②以消毒供应流程的各环节为分组依据,设置岗位小组长,加强区域各环节终末的质量控制。由护士长、质控办负责人与各责任组小组长构成质量控制组,将质量管理责任明确到人。③护士长对总体管理质量负责,重点处理供应中心工作流程的优化;制订质检标准,对各环节进行过程跟进和质量监督;深入医院各相关科室。加强沟通与协调,提高临床科室的满意度。质控办负责人主抓工作质量的指导工作,监督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落实情况。④各责任组小组长负责组内工作人员专业技术的指导、培训与考核,制订设备清洗、保养和维护工作质量控制标准,并定时考察执行效果。每周召开质量控制会议,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制订持续性改进措施。⑤建立各项质量控制记录,反馈异常情况、补救办法及处理结果。建立可复用手术器械循环周转过程的质量控制记录、设备应用与保养记录及区域各环节的清洗消毒效果检测记录,记录清洗消毒质量不合格等异常情况,及时反馈处理结果。⑥建立系统化的网络信息管理,利用网络信息实时传输的优点提高预见性管理。严格落实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措施,保证依照职业安全手册实现职业安全。必要时在职业危害高发的区域环节设立明显的提示标志,配置全套的个人防护用具,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

1.2.3 检查阶段(Check)

检查阶段是经计划阶段、执行阶段后,对其应用效果实施评定的一个关键阶段。只有不断开展质量监督检查,并针对检查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才能维持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的规范化,保障整体工作质量指标稳定在合理的目标范围之内。消毒供应中心在该阶段应遵守勤检查、多指导、常整改,实施层层质控、事前严格把关、事后严肃处理的工作原则。开展各责任组岗位自检与成员互查,护士长要针对科室的整体工作质量,每周不定时抽查;质控办负责人每月开展管理质量的专项检查与考核,并与护士长联合做好每月的指导工作;护理部每季度全面围绕清洗消毒质量、包装质量、设备环境管理等环节进行检查,记录并汇总检查结果,与个人奖惩、绩效挂钩。

1.2.4 处理阶段(Action)

处理阶段的工作主要为每月参照相关质量标准,开展质量控制检查工作总结,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针对每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合的改进措施。具体操作如下:每月组织质量管理控制会议,分析汇总后的检查结果,评价规章制度与操作流程的实施效果。针对PDCA模式的各环节内反复存在的问题开展深入讨论,制订整改计划、实施措施及预期目标,并纳入到下一个循环管理环节中。对关系到管理质量的细节性问题,可借助张贴标准操作流程图、器械说明图册或操作提示等方法对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对在关键环节发生的个性问题,要重视对相关人员与操作环节的重点监督与审查,将质量监督控制工作落实到个人,保证科室供应物品的清洗消毒质量,实现全面质量控制的目标;对常发生的共性问题,要对操作流程实施整改,并在新流程实施过程中开展持续性追踪与科学化评价,不断优化更新流程;针对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应做好相应的强化措施;针对出现质量管理缺陷的状况,应取消相关责任组成员的绩效工资与奖励,并及时分析残留问题,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状况再次发生。定时整理汇总PDCA模式各环节改进措施方面的书面记录,达到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程序化。

1.3 评价指标

PDCA模式开始应用后,护理部对科室工作人员进行每月1次的评分调查,满分100分。考察内容主要包括:设备管理(科室相关设备设施维护技能的知晓情况)、环境管理、手术器械的清洗与包装质量等,12个月后统计各项管理的综合评分,比较PDCA模式应用前与应用12个月后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结果。

计算本科室对医疗器械清洗包装的合格率,其中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的计算以套为单位,若整套器械内存在任何1件清洗不合格则判定为清洗不合格。抽查相关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满意度,对比分析PDCA模式应用前后工作人员每日处理成套医疗器械的数量。统计PDCA模式应用前后科室护理人员1年内的数量,评价护士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3 讨论

质量管理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重心[5],而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PDCA模式是一个循环的、持续的开放性管理系统,它主要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及处理4个阶段来提高管理质量[6]。该方法以持续性改进的方式循环往复地开展管理工作,控制预定管理目标有条不紊地实现,促进了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7]。它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的应用,既存在实际情况上的科学调查,又有围绕科室质量管理的整体目标与整改措施,充分发挥了创新的管理信念,做到了管理方面的有的放矢和有始有终,促进了管理目标的高效率完成。

本研究应用PDCA模式对消毒供应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知识培训、布局整改、流程改进等质量管理措施,成功改善了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质量。通过PDCA循环模式的应用,既保证了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的质量,提升了人员的整体素质,又提高了临床满意度,能保证为临床科室提供更优质、更贴心的供应服务。研究结果指出PDCA的循环监督管理模式,适时反馈了设备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了医院领导的重视程度,从而实现了科室器械配置的更新与完善,加大了现代化器械的临床利用率[8]。同时,PDCA模式通过具体分析计划阶段中的提出共性缺陷,制订了改进标准操作流程与规章制度的措施,持续更新与完善了各区域清洗消毒环节的操作流程,落实了各项规章制度[9]。另外,PDCA模式的持续性监督管理将岗位工作质量检查结果与个人绩效、奖励挂钩,使得工作人员的岗位分明、职责清楚,形成了制约科室成员工作质量的有效标准[10]。本研究在应用PDCA模式后,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样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以护士的专业技能水平为依据,制订合理的定期培训计划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1]。本研究结果指出PDCA模式应用后清洗消毒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是因为PDCA模式的应用发挥了持续性地监督作用,促进了工作人员不断改进各项流程中的薄弱环节[12]。PDCA模式采用了工作责任到个人的追溯措施,指定专人负责某一或某种器械的清洗消毒工作,加强了岗位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充分保证了清洗消毒质量[13]。PDCA还利用了网络信息系统使得供应中心管理人员能及时了解各项灭菌物品的需求、流通与库存状况,有效缓冲了物品流通的调节惯性,实现了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14-15]。PDCA模式的应用提高了成本管理质量与整体管理水平,保证了整体医疗质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PDCA模式强化了消毒供应中心的改进措施,跟踪并评价了整改效果与制度落实情况,有效保证了科室各环节的管理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积极性。PDCA模式是一种创新性高、科学化强的管理方案,其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的应用增强了管理质量监控体系的计划性与系统性,对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冬梅.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765-1767.

[2] 李方惠.加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4):5185.

[3] 朱海芹,曹敏,陈彩芬.PDCA循环在手术室眼科显微器械清洗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2,29(16):66-68.

[4] 阮勇华,郑冬梅.PDCA循环在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1):1140-1141.

[5] 刘杜娟,葛常英.我院消毒供应科护理质量管理体会[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2):75-76.

[6] 李玉玲,刘晓红,陈亮,等.PDCA法在复用手术器械清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2):120-121.

[7] 张艳芳.探讨PDCA循环法在医院消毒供应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3,32(18):141-142.

[8] 陈洁,李淑君,李燕妮,等.PDCA循环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 23(16):4030-4031.

[9] 陈义连,胡著芹.PDCA循环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12):126-127.

[10] 黄蕾,黄蒙.PDCA循环法在医院消毒供应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3):90-91.

[11] 何勤忠.加强护理安全规范化管理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杂志,2010,27(2):151-152.

[12] 王秀娟.PDCA循环法在传染科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1):88-89.

[13] 蔡.运用PDCA模式管理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5):1003-1005.

[14] 郑朝敏,甘晓琴,聂智容,等.PDCA在手术室腔镜器械送消毒供应中心清洗灭菌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4,43(8):1010-1012.

消毒施工总结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我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管理,统计比较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前(2010年)后(2011年)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合格数、无菌包湿包数、器械清洁达标数。结果:2011年无菌物品合格数、无菌干包数、器械清洁达标数均优于2010年,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毒供应中心实施PDCA循环管理,可提高其工作质量。

关键词 :消毒供应中心;PDCA循环;护理管理;医院感染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57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科室,担负着医院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清洗、检查、包装、灭菌及无菌物品供应等工作,其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病人和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更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1]。PDCA循环管理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根据客观规律总结提出的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体系,其包含4个阶段(P-计划、D-执行、C-检查、A-处理)及8个步骤(分析现状、建立目标、分析原因、制定计划、实施对策、检查效果、固化成果、今后打算)的基本管理方法[2]。为加强我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2011年1~12月我院消毒供应中心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康复为一体的二级综合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承担院内所有科室物品的消毒供应工作。科室现有护理人员21人,均为女性,年龄24~47岁,平均(33.5±5.5)岁。主管护师9人,护师5人,护士7人。本科6人大专10人,中专5人。2010年全年灭菌物品总计98 362包,清洁物品总计1 310 350件。2011年全年灭菌物品总计100 820包,清洁物品总计1 387 000件。

1.2方法2011年1月成立PDCA管理小组,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将科内护士按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流程分为回收与分类,清洗,检查与包装、灭菌,储存与发放4个小组,每组设组长1名,由资深、工作责任心强的主管护师担任。实施PDAC管理前由护士长召集科室护理人员开会,总结、分析当前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的关键问题,如:器械清洗达标状况及未达标环节、原因,灭菌物品合格情况等;探讨消毒供应中心所致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应对和改进措施;制定并完善消毒供应中心的规章制度、各岗位工作职责;建立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各科室之间的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等。

1.2.1计划阶段根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建设思路、感染管理规范,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确定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目标。同时,收集2010年1~12月护理部值班护士长周查房记录、护士长工作日志、每月临床意见收集登记本、每月临床满意度调查信息反馈、每月院感监控检查记录、科室持续质量改进记录,分析消毒供应中心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PDCA循环管理计划,拟定循环管理措施。

1.2.2实施阶段(1)培训学习。护士长组织全科护士学习PDCA循环管理理念、实施步骤和方法,针对各流程、各环节、各仪器和设备进行专题知识讲座,定期对各项操作进行培训、考核,定期外派护士进修、学习消毒供应中心新知识、新技能、新管理方法,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参与性和工作积极性。(2)流程改造。参照国内、省内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和服务流程,护士长与各小组长共同探讨,对原有消毒供应中心各环节进行流程再造,完善核心制度、质量控制标准,对回收与分类,清洗,检查与包装、灭菌,储存与发放制定效果监测方法。

1.2.3检查阶段此阶段是PDCA循环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上一阶段工作的延续和深入,本阶段工作依据严格事前控制、严肃事后处理原则等实行层层质控[3]。(1)科内自查。组织各小组长进行现场监督,了解循环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有效性。采取组内各成员对本人当日当班工作内容自查,各组员间互查,各岗位和各流程之间互相监督、检查、制约方式进行每日全方位检查,始终围绕清洗、包装、终末质量的环节勤检查、勤指导、勤整改。科内小组长每日抽查,各小组每周交叉互查,护士长每2周抽查1次。(2)部门质控检查。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卫生部消毒供应中心检查标准,拟定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考核标准,定期或不定期运用设备控制(B-D试验)、暴露控制(包外指示胶带)、包裹控制(包内指示卡)、载荷控制(生物指示管)等手段对消毒供应中心无菌包、压力蒸汽灭菌器等各灭菌环节进行监控。各科室护士长和院感质控组每月不定期对各科无菌包、自备包进行检查,护理部组织各科护士长每月不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确认、解决并及时向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反馈,指导整改。

1.2.4处理阶段(1)院级。感染管理科对每次检查及检测结果及时进行评议和考核,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及个人,要求护士长立即提出书面整改计划和措施。在每月及每季度护理部召开的护士长例会上,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通过口头信息及书面形式得到各科护士长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考核检查结果,并将结果返回科室内进行改进。(2)科内。护士长每月召开护士会,对每一个循环中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讨论、分析、总结,对成绩进行强化巩固,对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并纳入下一个管理循环。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2010年、2011年灭菌物品合格、无菌包湿包、器械清洁达标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亦日益升高,促使医院医疗质量向着更高要求及水平发展。消毒供应中心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核心部门之一,其管理亦走向规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因此,确保消毒灭菌质量的集中管理模式“呼之欲出”[4]。PDCA循环管理法具有“大环带小环,阶梯式上升,科学管理方法综合应用”的特点,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是一种普遍实用的管理哲学[5]。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通过成立PDCA循环管理小组,首先总结出本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问题原因,明确PDCA循环管理目标,提出循环管理计划,拟定循环管理措施,完善消毒供应中心的各项制度,进行流程再造,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及强化监控措施,严格持续质量改进制度,使中心管理工作实现了程序化和科学化,各项消毒工作较实施PDCA管理前取得较大进步。表1显示,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2011年灭菌物品合格、无菌包干包、器械清洁达标情况均优于未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2010年,2011年与2010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应用PDCA循环法对消毒供应中心进行管理,可以使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和监测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组建PDCA循环管理小组,科室工作人员人人参与管理,使管理不再是护士长个人职责,增强了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达到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桂珍,余永洁.消毒供应中心的全程质量管理与措施[J].全科护理,2013,11(2C):548-549.

[2]王丽华,缪滔,朱玲凤,等.运用PDCA模式管理病区环境[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893-895.

[3]张翠.PDCA管理模式在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236-236.

[4]刘正杰.消毒供应室在预防医院感染管理中的策略[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1):106-108.

[5]袁志敏.应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护理质量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75-77.

消毒施工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托幼机构;消毒;监测

幼儿免疫力较低,容易发生传染病,因此一个良好,安全、卫生的入托环境质量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为了解张家港市托幼机构消毒现状,于2012年10-11月对市内46家托幼机构进行常规消毒效果监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全市46家托幼机构。

1.2 采样方法 按照《消毒管理办法》、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和江苏省《托幼机构消毒卫生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空气采样用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min后细菌培养;工作人员手采样,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涂抹采样;物体表面用5cm×5cm标准规格板,连续涂抹采4个规格板面积;餐(饮)具采样用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纸片法;紫外线灯测定,用波长为253.7nm的紫外线辐照计现场检测。

1.3 结果判定[2-4] 空气细菌总数≤2000CFU/m3(动态)或≤500CFU/m3(静态);工作人员手表面细菌总数≤10CFU/cm2,物体表面细菌总数≤15CFU/cm2,且不得检出大肠菌群和沙门菌;餐(饮)具不得检出大肠菌群;紫外线强度≥70μw/cm2为合格。

2 结 果共计监测926项次,合格912项次,总合格率为98.49%。室内(教室和寝室)空气细菌菌落总数,共采样119份,合格118份,合格率99.16%;餐(饮)具大肠菌群,共采样316份,合格316份,合格率100.0%;物体(桌面、玩具和擦嘴毛巾)表面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常见致病菌,共采样211份,合格211份,合格率100.0%;工作人员(老师和保育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常见致病菌,共采样119份,合格111份,合格率93.28%;紫外线灯共监测161盏,合格156盏,合格率96.89%,见表1。

3 讨 论

通过对全市托幼机构的监测,发现全市托幼机构消毒效果总体情况基本良好,这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是分不开的,随着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全市幼儿园的园容园貌、卫生设施和消毒设备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各园不断健全卫生管理组织网络,由分管园长亲自抓卫生工作,建立了严格的晨检、消毒隔离、餐饮具清洗消毒等各类卫生管理制度和保育员工作职责,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确保了各项卫生和消毒工作措施的有效落实。

从结果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本次监测结果显示,工作人员手的合格率(93.28%)为最低。在现场采样过程中发现多数幼儿园均采用硫磺皂、舒服佳等固体皂;多数幼儿园均进行过规范洗手法的培训,且将洗手各步骤示意图张贴在洗手池上方,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待进一步落实。实践证明,必须通过认真有效的洗手,且必要时采用手消毒剂的方法才能确保达到规定标准。由于酒精类快速手消毒剂具有快速、广谱、出色的杀菌活性,且添加了润肤成分,大大提高了人员使用的依从性,建议可将酒精类快速手消毒剂作为保健老师晨检等需要手消毒时的选择。此外,由于洗手液使用时,仅接触瓶上的泵头,瓶中存留的洗手液未与手接触,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能有效防止因使用肥皂而引起的交叉感染。但洗手液开封后两个月内最好用完,否则细菌容易滋生,尤其是致病菌存活后污染双手;不要反复往空瓶内添加洗手液而不更换包装瓶,或向洗水液内加水进行稀释,这些方法都极易导致整瓶洗手液被污染。同时,除在洗手处张贴正确洗手方法贴图外,还需加强正确洗手的宣传与指导,确保师生都能做到规范洗手。

监测发现,个别幼儿园的紫外线灯管强度未达标,有的灯管强度甚至为“0”。查看消毒使用记录,发现均未记录灯管使用的累积时间。建议从正规渠道购买,防止不合格灯管流入;同时完善紫外线使用维护记录,每个灯管应独立标号,记录累积使用时间,并使用紫外线强度测试纸做好日常监测。

托幼机构是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要场所,幼儿防御疾病的能力较差。托幼机构消毒效果的好坏直接与幼儿的健康状况有关。因此建议,应当加强对托幼机构工作人员消毒知识和技术的培训,使其充分认识消毒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常规的消毒技术,正确掌握手和物体表面的消毒方法等。并应要求托幼机构落实消毒管理制度,健全消毒设施.提高消毒质量.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我市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2-05-01.

[2] 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