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消毒设备

消毒设备

消毒设备

消毒设备范文第1篇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

2005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以来,在上级部分的大力支持下,全县规划内完成投资10453万元,解决了205个村庄、39所农村学校,19.08万人、3.49万名师生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这些工程的建成有效的缓解了全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全县除发展单村供水工程外,还积极探索联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使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迈向了新的台阶,开创了农村饮水工作的新局面,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建成南纪城、北洼、南寨、安定等4处联村集中供水工程,涉及三圣院乡、北洼乡、南寨乡、灵寿镇等4个乡镇的27个村,供水人口6.4万人。联村水厂的管理模式为以水厂职工为主,当地参与的原则,目前水费收取率95%以上,群众满意度高。随着县城周边联村供水工程的不断扩大,近年我们开始谋划将农村联村水厂与县城自来水实现联网(南寨、安定两座联村水厂已实现与县城自来水联网),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使饮水工程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更好的服务于全县群众。

“十二五”期间,全县规划内完成投资7804万元,其中中央资金4682万元,省配套资金1561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561万元,解决了138个村庄、36所农村学校,13.63万人、3.29万名师生的饮水问题。

二、农村供水消毒技术应用现状

2010年,灵寿县开始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配备消毒设备,经过6年的努力,共安装消毒设备99台,包括紫外线消毒设备81台,臭氧消毒设备13台,二氧化氯消毒设备5台。尽管通过大规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对新建的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配备了消毒设备,但由于农村饮用水消毒技术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导致部分消毒设备消毒效率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效益的长期发挥和群众生活质量。具体有,一是运行管理水平较低,存在着消毒设备运行管理及消毒检测工作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二是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的消毒管理水平有限,运行效果不理想。三是消毒设备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消毒设备不能稳定运行,长期发挥效益。四是管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对消毒设备运行维护不及时。

三、消毒设备选取

为提高灵寿县农村饮水消毒水平和管理人员、检测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以及消毒设备的使用效率为今后农村饮水消毒技术推广应用奠定基础,在深入分析各饮水工程所处地形、水源类型以及供水模式的基础上,确定了3处联村供水工程(均在平原区)、8处单村集中供水工程(平原区1处、丘陵区6处、山区1处)和11处分散供水工程(平原区2处、丘陵区5处、山区4处)。经认真研究讨论,明确各示范点的消毒设备类型,其中,高纯型二氧化氯消毒3处、次氯酸钠消毒1处、臭氧消毒8处、紫外线消毒10处。

四、农村供水工程消毒技术模式

1、高纯二氧化氯消毒设备。高纯二氧化氯消毒设备以工业合成盐酸和亚氯酸钠为原料,通过发生器反应生成消毒剂进行消毒,为使消毒药液与水混合均匀,实现最大消毒效果,消毒液适合投加入蓄水池,并根据上水泵上水量调节消毒设备加药量。该设备消毒剂持续消毒时间长,且需要与水有30min的接触时间,运行管理及消毒水检测技术要求较高,适合在供水范围较大,管理人员配备齐全的联村水厂安装。该模式中的消毒设备应满足《二氧化氯消毒剂发生器安全与卫生标准》(GB 28931-2012)的要求。通过运行检测消毒剂余量按照末梢水合格来控制,根据采集数据分析,消毒剂余量、微生物学指标、消毒剂副产物全部合格,设备运行稳定,成本低,消毒效果较好。

2、次氯酸钠消毒设备。次氯酸钠消毒设备以无碘食用精制盐为原料,通过电解食盐水生成次氯酸钠溶液进行消毒。为使消毒药液与水混合均匀,实现最大消毒效果,药液适合投加入蓄水池,并根据上水泵上水量调节消毒设备加药量。在消毒原料方面考虑,无碘食用精制盐购买、运输及保管方便,消毒剂持续消毒时间较长,且需要与水有30min的接触时间,但消毒设备运行管理及消毒水检测技术要求较高,适用于供水范围较大,供水管网较远的供水工程。该模式中的消毒设备应满足《电解法次氯酸钠发生器》(HJ/T 258-2006)、《次氯酸钠发生器安全卫生标准》(GB28233-2011)的要求。通过运行检测消毒剂余量按照末梢水合格来控制,根据采集数据分析,消毒剂余量、微生物学指标、消毒剂副产物全部合格,设备运行稳定,成本低,消毒效果较好。

消毒设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口腔诊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

近年来,口腔诊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的严重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口腔医务人员的手、器械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等,极易导致医患之间、患者之间的医源性交叉感染,并造成空气污染[1-2]。为准确掌握中卫市沙坡头区口腔诊疗机构医源性感染和消毒灭菌管理现状,加强口腔诊疗机构监督管理,于2015年4-9月对21家口腔诊疗机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及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沙坡头区21家口腔诊疗机构,其中市级以上综合医院5家,设有口腔科的乡镇卫生院7家,个体口腔诊所9家;设有5张以上口腔治疗椅的5家,5张以上的16家。

1.2方法

依据医院感染及消毒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调查表,由专门从事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的卫生监督员按调查方案要求,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对口腔诊疗机构现场检查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消毒隔离制度及落实情况、消毒间设置及消毒设施、清洗设备、水枪、酶洗液、灭菌物品存放、灭菌器材配置及使用情况。随机抽取三级口腔诊疗机构中从业人员各20人,共60人,调查其消毒与感染控制知识学习培训情况等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消毒管理情况

21家口腔诊疗机构中,14家建立卫生管理制度,设置了专职消毒人员负责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其中4家机构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均为市级医院。10家机构制度不健全,其中市级医院1家,占10%;乡镇卫生院6家,占60%;个体诊所3家,占30%;7家机构未建立制度,其中乡镇卫生院1家,占14.29%;个体诊所6家,占85.71%。

2.2清洗消毒设施及使用情况

2.2.1清洗设施配备情况:21家口腔医疗机构中,市级医院各清洗消毒设备配备齐全,乡镇卫生院次之,个体诊所设备欠缺。所有机构中,快速卡式灭菌器配备率高,其中市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均为100%,个体诊所为88.87%。水枪及酶洗剂配备率低,乡镇卫生院及个体诊所配备率分别为28.57%和22.22%,超声清洗设备配备率分别为57.14%和22.22%,2.2.2口腔高危器械的灭菌情况:21家口腔诊疗机构中,14家机构的医疗高危器械全部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6家机构部分器械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部分器械使用2%戊二醛消毒液浸泡灭菌,1家机构仅使用2%戊二醛消毒液浸泡灭菌,市级医院高危器械全部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而乡镇卫生院相对于个体诊所,其灭菌方式以压力蒸汽灭菌为多,占71.43%,见表2。2.3消毒与感染控制知识学习培训情况:随机抽取三级口腔诊疗机构中从业人员各20人,共60人,了解其是否接受职业防护教育,学习过《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61.67%的从业人员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并学习过《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所有调查者均认为自己需要更多消毒知识,其中市级医院从业者受职业防护教育及口腔消毒规范培训合格率最高,达90%;乡镇卫生院次之,占70%;个体诊所的受教育及培训合格率最低,仅为20%,

3讨论

3.1消毒管理情况

本调查发现,14家机构建立了卫生管理制度,设置了专职消毒人员负责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其中4家机构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均为市级医院;7家机构未建立制度,以个体诊所为主,占85.71%。故今后工作中,应该加强卫生管理制度的推行和实施,强化监督医院感染标准化操作。通过将工作流程形式分解为一个个具体步骤,使工作流程简单化和具体化,从而规范管理。编制全区个体诊所医院感染标准操作流程文件,应包括诊室环境、医院感染管理操作流程、洗消间医院感染管理操作流程、包装间、口腔清洗、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3.2清洗消毒设施及使用情况

21家口腔诊疗机构中,市级医院各清洗消毒设备配备齐全,乡镇卫生院次之,个体诊所设备欠缺。清洗消毒设施配置率低,以个体诊所为甚,而这种低配置引起诸多安全隐患,最终会导致口腔诊疗院内感染的发生[3-4]。无相关机械清洗设备、水枪及酶洗液,不能有效去除精密、复杂、管腔类器械内部的血液、体液等有机污染物[5]。器械灭菌方面,市级医院均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乡镇卫生院以压力蒸汽灭菌为主,而个体诊所多使用混合灭菌(部分器械使用压力蒸汽灭菌,部分器械使用2%戊二醛消毒液浸泡灭菌)。部分机构在配备物理消毒设施的前提下,依然采用消毒剂浸泡器械灭菌的方法。采用消毒剂灭菌机构,可能会出现器械未达到消毒灭菌时间即使用的现象,有少数机构存在在化学灭菌过程中加入待消毒器械现象,都直接影响到消毒效果[6]。消毒后物品没有专门存放场所,易发生交叉污染。

3.3消毒与感染控制知识学习培训情况

消毒设备范文第3篇

如所监理的工程项目中,设计采用了不成熟的新技术,或是这种新技术的适用范围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确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监理工作应该如何开展,工程质量应该如何把握呢?下面就谈谈在我分公司在这方面的监理工作体会和经验:

在生产生活设施改造工程的给水项目中,现普遍采用了管道式紫外线消毒器装置进行水质的消毒,紫外线消毒器杀菌速度快、效果好,不改变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增加水的嗅味,不产生致癌的三氯甲烷,一经安装,操作简便,管理方便,特别适用于铁路沿线边远小站。该类设备传统的安装场所是在反渗透处理纯净水,或是在工业化洁净场所使用,总之是用在水的精细化处理的场合;而用于居住区的生活饮用水紫外线消毒还在试验研究阶段。在生产生活设施改造工程的给水项目中,设计采用在管网中分片区地、多处安装在用户使用之前的管道上,在实际的监理过程中,发现并处理了如下问题:

一、设备的安装及处理问题给水设计中,紫外线消毒器直接安装在室外管道上,没有具体的安装图,查阅相关资料,国家对此类设备的安装还未制订出相关标准,没有相关的安装标准图;而现场的施工作业按设计平面图进行施工,最后造成紫外线消毒器直接安装在低于地面的阀坑内或在低于地面的安装后砌一阀坑保护起来,从设计上来讲,由于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可以执行,或设计精度没有达到;按此施工似乎没有违反设计,但是仔细一分析;此类安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是设备本身的安全问题,因该类设备属于室内设备,不具防水功能,特别是电器部分,在室外恶劣环境下,势必造成设备本身的损害;二是用普通的阀坑盖板,未进行严密封闭,不能保证没有闲杂人员接触而发生触电危险,而完全密封又不能保证平时的设备管理;同时,由于贵州铁路地处高寒山区,特别是六盘水地区冬天室外管道按设计都必须采取保温措施,对于脆弱的管道式紫外线消毒器,更容易受损。因此,不能按此方法安装紫外线消毒设备。在实际的监理工作中,我们均建议此类设备在高寒的六盘水地区必须安装在室内,而在其它地区,如必须安装在室外的,按监理建议并经设计同意,参照国家相关管道附属设施标准,修建了既利于设备及人身安全,又方便操作检查的专用消毒器保护箱。

二、紫外线消毒的效果及验收问题虽然传统的化学消毒方法在给水和污水处理中被普遍采用,但是由于向水中投加化学消毒剂或多或少会产生有害的消毒副产物,广大水处理界的人士把目光集中到紫外线消毒法上。目前国外对紫外线消毒的研究和应用较多,并且有很多污水厂将原有的氯化消毒改造成紫外线消毒。国内研究﹑生产和应用紫外线消毒器者为数尚少。紫外线消毒法由自身的工艺原理决定其与化学消毒法相比具有如下缺点:紫外线的灭菌作用只在其辐照期间有效,所以被处理的水一旦离开消毒器就不具有残余的消毒能力,容易遭受二次污染,并且既使一个细菌未被灭活而进入后续系统,就无法阻止其粘附在下游管道表面并繁衍后代;只有吸收紫外线的微生物才会被灭活,因此对于铁路沿线小站的大部分水源来说,水质中的悬浮固体很多水质较差,其浊度通常都大于5度,由于悬浮固体可以庇护微生物使其免遭伤害,消毒效果很难保证;在工程竣工验收时,由铁路防疫部门对消毒前后的水质进行监测结果发现,管道式紫外线消毒器对杀灭细菌有一定的效果,但极不稳定,其监测数据结果呈现出跳跃性,如新平坝给水工程的五个消毒点末端的细菌总数均超标,大肠杆菌数只有三个点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小于2个/升)。其它项目也是如此,因此,管道式紫外线消毒器在目前各个小站的给水工程运用中并不成功。在工程交付运行后,对饮用水的水质消毒,还应加强其它辅助的措施,而考虑到小站给水的水源匮乏,投入较少,维护不易的特点,不能据此而下工程不合格的验收结论,最后的水质消毒监测工作结论由专业防疫门负责。

结论:

1. 如所监理的工程项目中,设计采用了不成熟的新技术,或是这种新技术的适用范围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确定;作为监理,首先要为业主智力服务,对尚未有具体标准的相关技术的项目,要查找临近国家相关法规及标准,认真对比参照,提出相应建议供业主和设计采纳,使新技术的应用从安全性和实用性上得到一定的保障。

2.对于新技术在项目实际中的运用不成熟的情况,考虑到业主的要求,监理不能偏面地照搬国家标准对工程的功能性验收下结论,而是应该检验是否按设计进行施工。对于专业性的项目验收结论,应由专业监督部门作结论。

消毒设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功能消毒机;家用;电机;健康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人均可利用资源在逐渐减少,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如果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然要解决重复利用的卫生问题。目前家居常用的消毒方式也有很多,例如消毒柜,消毒液等。但这些消毒方式大多都仅限于单一产品消毒,家庭需要消毒的区域,往往并不止于餐具、蔬果或者地面等,人们越来越追求更高质量和更全面的清洁方式,现在市面上存在的这些消毒设备与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需要寻求更便捷更多功能的消毒设备和方式来逐步提高人们生活中更多的健康卫生标准,从而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1 多功能消毒机的设计与应用

1.1 家用多功能消毒机组成与原理简介

家用多功能消毒机如图1所示,该产品主要组成部分为壳体,加热装置,紫外线与臭氧发生器,物品承托、悬挂架,滚轮等。

壳体上装有夹具,可将书本加持在上面,其下设有滚轮,当滚轮转动时,可带动书本翻页逐页消毒。最重要的是滚轮上设有光触媒喷口,光触媒在光照下可利用空气中的水蒸气和氧,去除污染物,具有杀菌、去味、防霉、净化空气的作用,能有效降解去除空气中的苯系物、醛、酮、酸等,分解空气中的浮游细菌,杀灭大肠杆菌、绿脓菌等细菌,抑制如肠病毒、流行性感冒、滤过性病毒等病原的传播。

内部设有托网结构,由于托网为镂空结构,臭氧发生器、紫外线灯管、加热装置都能为其上物品提供360度全方位的消毒。

壳体下部装有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器的一侧设有滤网,产生的臭氧同时可通过通道和封口与壳体上部与壳体外部连通,把一些有益负离子释放入空气中,令空气清新。

此外,在壳体侧板上有一单向阀,与一排气管连通,它可起到将消毒机内部消毒产生的废气排出的作用,时刻保持消毒机内部的环境质量,为物品的消毒效果提供保障。

该款多功能自助消毒机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安全方便,适合在家庭中消毒多种物品,消毒方式多样,消毒效果更彻底。并且通过滚轮的设计将书本的消毒具体到每一页,简单快捷。在家居环境中,不免被甲醛等问题困扰,而该款消毒机能将消毒落实到空气中,改善家庭的空气质量,一举多得。但该款消毒机只能针对一些家庭的小型物品进行消毒,且搬运不便,对于人为的操作过程也没有详细的描述与介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2 便携式多功能消毒机

便携式多功能消毒机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机壳、电机、气泵、气体收集器等部分。

机壳是整个消毒机的保护设备,电机、气泵、气体收集器等均位于机壳内部。机壳上有提手,可任意改变机身位置。

电机通过曲柄连杆机构与气泵相连,气体收集器上有进口和出口,气泵的出气口与气体收集器的进口通过管道相连,气体收集器内装有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器为高压放电管,机壳内装有升压变压器,高压放电管与升压变压器电相连。

气体收集器的末端有臭氧排出管,通过与末尾分散器结合,使气液混合均匀,利于液体的充分氧化消毒。气体分散器的作用是增加气体与液体的接触面,这样在给水消毒的时候,就能高效的去除其中的异味、色素以及一些重金属离子等。

该款消毒机的所有部件都装于机壳内,携带方便,使用时不需要打开消毒设备,而是利用臭氧排出管和分散器的组合,通过人工改变其位置和角度,达到各个细节角落的消毒。利用臭氧为消毒介质,扩散性好,可用于生活用水、房间空气、服装的消毒,也可对餐具、瓜果蔬菜进行消毒,甚至是一些电器,诸如冰箱冰柜也可进行消毒,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大小适中,携带方便,没有被消毒物大小和区域的限制。但是此类便携式消毒机虽体积小,却也缺少底部滚轮装置,移动时也较为费力,且消毒时也需要大量的人为手动操作,耗费时间长,劳动力没有得到充分解放,费时费力。

2 结束语

消毒设备范文第5篇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6-0052-01

【摘 要】在介绍医院污水消毒处理标准的基础上,比较了三种消毒剂二氧化氯、液氯、次氯酸钠的差别,指出了二氧化氯在医院污水消毒中应用的优点,同时介绍了二氧化氯发生器设备选型方式。

【关键词】二氧化氯 医院污水 消毒

1 概述

医院污水(包括生物制品、医疗废水等)中不同程度地含有多种病毒、病菌、寄生虫卵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如不经过消毒,这些病毒、病菌和寄生虫卵在环境中将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和蔓延,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医院污水的消毒是医院污水处理中关键的一步。《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医院污水消毒处理后,应达到下列标准:

国内医院使用的消毒剂以二氧化氯、液氯、次氯酸钠为主。液氯虽然价格较低,但易泄露、安全性较差,在人群密集的医院不易使用。次氯酸钠发生器虽然无安全隐患,但其设备造价高,关键部件易损坏,体积大,电耗,盐耗都高,实际运行费用远远超过其理论估算值。二氧化氯发生器以化学法制取结构简单,运行可靠,费用低,基本无故障。除对普通菌类有极强的杀灭效果外,还能对耐氯性极强的病毒,芽孢及水路系统中的异养菌都有很好的消毒效果。

2 工艺流程(医院污水处理工艺图)

3 设计参数

在医院污水的设备选型中要依据以下三个参数:日排水量、提升泵流量、每吨污水消毒剂投加量来确定设备型号。

日排水量按以下参考数计算:大于500张病床以上的医院,平均污水量按1200L/床/d左右。经计算可得出日排水量。消毒剂投加量25克-30克/吨,传染病医院应适当加大。由于设计工艺不同和每家医院所选择处理污水的工作时间长短不一(一般4-8小时/天)。所以提升泵的最大排水量也不同,同样污水量所选工作时间越短,提升泵流量越大加药量也越大。设备选型也相应增大。在某些地区对外排污水余氯有最高限定值(<0.5毫升/L),污水在消毒后排放前要进行脱氯处理。

4 设备选型

设备选型有两个方面的选择:一方面是设备型号的确定,另一方面是设备类型的选择。

设备型号(克/小时)=提升泵的排水量(吨/小时)×每吨污水的有效氯投加量(克/小时)。

设备类型的选择可以考虑:规模较小的医院(200张病床以下)可选用普通二氧化氯发生器(HP)系列,200张病

床以上的医院可选用高效复合二氧化氯发生器(HG),可实现自动化控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