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突发卫生公共应急演练

突发卫生公共应急演练

突发卫生公共应急演练

突发卫生公共应急演练范文第1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大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3人以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2]。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也是体现政府职能水平的重要方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主要是指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具体表现为预测预警、监测控制、监督管理、事件预防、信息收集分析、科学决策与快速反应、应急保障、紧急救援与医疗救治和事件综合处置能力等方面[3]。而其中各级医院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防治机构和最先感知部门,医院应对能力将直接影响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成效。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现状

1997年以来,上海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并已进入了体制创新的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承担常住居民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 “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外,同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在2003年SARS的防控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迅速掌握社区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发挥街道、机关团体、医务人员和家庭的群体优势,在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方面构筑起了三道防线,为SARS防控工作的胜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4]。作者所在的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先后2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升,在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切实保障和维护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又如2009年4月份,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出现了快速上升的趋势,上海也出现了大量输入性病例,严重威胁着广大市民的健康和安全。中心从完善组织管理、加强预检分诊、病例筛查和登记、快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控制、加强重点场所督导检查、广泛深入开展健康宣教、开展重点人员流感疫苗免费接种等多个环节入手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了甲型H1N1流感的发生和传播,顺利完成了27名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其中电话随访4名,居家医学观察17名,集中医学观察6名,未发现续发病例,完成8名轻症病例的居家医学观察和随访,切实保障和维护了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秩序。

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以及医院应急能力建设的相关研究时有报道。但是研究者的关注点多集中在二、三级综合性医院,对于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网络网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角色职能以及相关的能力建设往往被忽略。这也导致了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虽有显著的提升,但是在工作实际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急能力建设相对落后,组织、人员、财政保障相对不足。

2)医务人员识别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缺乏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预案系统。

4)人员培训、实战演练不充分,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等。因此立足社区医院应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进一步提高社区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夯实区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对策

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来结合世博会安全保障、甲型流感、手足口病防控等工作实际,从以下4个方面探索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的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3.1 建立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指标

中心通过人员访谈、现况调查等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和评估。在此基础上按照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的要求,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层次性、灵活性和动态性原则,借鉴其他省市和地区医院应急能力建设的经验,从应急组织协调机制、应急预案系统、信息监测预警报告、应急人员、应急物质储备、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等6个一级指标和19个下设二级指标入手 [5],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指标。相应指标建立后,中心结合应急处置工作实际,不断完善和修订,逐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急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2 建立一套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预案系统,定期评估修订

中心立足社区应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自2010年起对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进行了梳理和补充,形成了1项总体预案、2项工作制度和13项工作预案,预案的重点内容是急性传染病疫情的现场处置,这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遇到最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是保证预案能够取得理想处置效果的关键[6] ,因此中心成立了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应急预案评估小组,定期对预案内容的全面性和预案的可操作性进行评估,并对预案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全面性的评估内容指预案内容包括工作原则、疫情发现与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应急接种、现场控制措施、健康宣教、事件进程观察、事件解除报告等要素。预案的可操作性是评估预案在日常工作中的实践指导作用以及需进一步完善改进的地方。

3.3 提高医务人员识别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医务人员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体,他们识别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直接影响到能否快速、准确地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心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对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现场处置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况等情况进行了了解和调查,参考国内外相关评价指标选择和确立的方法,筛选出本中心医务人员识别和报告突发事件能力的影响因素指标,包括基本情况(下设年龄、工作时间、学历、职称、健康状况、学术任职等二级指标)、知识结构(下设基本认知、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等二级指标)、实践与技能(下设专业技术、培训演练、参与经历、沟通协调等二级指标)3个一级指标和14个下设二级指标。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了中心应急处置队伍人员的结构和组成,进一步提高了应急队伍的现场处置能力,逐步建立起了一支稳定并具有战斗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

3.4 加强实战演练,建立对演练过程的考核评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的局限性,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情况并不是很多,这就很容易造成医务人员对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要求的淡忘,因此尤其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这也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增加应急演练的真实性,随机性和突发性,使应急处置队伍熟悉和掌握类似事件的处置要求,同时加深对相关预案的了解[7],并及时发现预案的不足,为应急预案的改进和完善提出建议,使之更有效地指导突发事件的处置。

中心结合日常工作中遇到较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先后组织开展了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世博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紧急救助演练、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应急处置桌面推演和病媒生物应急控制现场演练等。同时组织考评小组和参与演练的医务人员对每一次的演练效果进行评估,考评小组侧重对从疫情发现与报告,直至现场处置结束,撰写调查报告的每个处理环节完成质量进行评估(表1)。演练人员则侧重于从自身参与的角度来评价通过演练得到的帮助和提高,并发现其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具体评估内容包括演练目标的实现、演练内容与质量、演练内容与个人工作的相关性、演练过程的时间节点把握、应急处置人员的组织协调、演练过程的总体评价等,评估等级分为“差、不足、尚可、好、很好”五个等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中心通过这几年来的努力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逐步建立健全了应急保障机制,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也不断提高。但是随着近年来上海举办各类国际赛事不断增加、输入性传染病和一些不明原因疾病等的不断出现,使社区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面临着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因此今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要坚持将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纳入中心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针对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改进完善,确保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持续的提高和发展,切实保障辖区居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宋瑞霖,主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问答[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117-134.

[2] 宋瑞霖,主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问答[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143-157.

[3] 张文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12(2):1-3.

[4] 庞连智,蔡静芳,施永兴.社区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角色智能及对策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5):562-563.

[5] 徐枫,傅人姣,袁家麟,等.社区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9):19-20.

[6] 龚卫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及预警警示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4(6):41-43.

突发卫生公共应急演练范文第2篇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市卫生局坚持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规为主要内容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及应急预案,切实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为保障我市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我市卫生应急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统筹兼顾,健全卫生应急组织体系

    健全的组织体系是做好应急工作的组织保障。我市对卫生应急工作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强化了组织领导。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负责对我市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其他中毒、不明原因疾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进行决策部署,组织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和其他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涉及卫生问题的应急处置;组建了卫生应急处理办公室,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动队,每个机动队明确带队领导,下设信息检测组、传染病控制与消杀组、污染中毒处理组、医疗救治组、健康教育组、后勤保障组;对每个队员配置了应急箱,准备了应急物资。同时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要求相应建立了本单位、本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机动队,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锻造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队。

 二、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最大程度地减少或减轻突发事件对公众健康带来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强化防控措施,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规范指导我市卫生应急工作。认真落实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及零报告制度,并明确了各网络直报单位责任人、工作职责、规章制度,每年均组织了相关业务培训。同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发生疫情后及时进行网络监控,并及时上报;实现了传染病报告的动态性、实时性和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评估、预警、反应机制,提高了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了检测能力。

    三、加强培训,全面提升专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为提高专业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我局狠抓专业人员的强化培训,围绕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不明原因肺炎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制定了相应培训计划;按照关口前移、培训乡村、整体提高的培训思路,对各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乡村医生进行卫生应急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强化了业务人员的卫生应急意识、补充更新了卫生应急知识,提高了专业人员的应急处置综合能力。

    四、保证应急物资储备

    根据《山东省卫生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意见》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本着一专多用、专兼结合、综合利用的原则,在市疾控中心新建、改建应急处置“八室一库”,即应急处置指挥室、疫情室、资料室、办公室、学习室、值班室、消毒室、准备室和物资储备仓库。配备应急处置宣教专用电视、音响、电脑、多媒体播放器等工作设备;为应急队员配备个人专用值班用具、个人防护设备、采样设备、取证设备和应急救治箱、应急采样箱;配备应急处置专用车辆。人员、车辆24小时待命,保证随时可以出发处置突发疫情。按照标准储备一定数量的各类防护用品、消杀药械、检验试剂即耗材、季节性疫苗、应急药械、检测设备等,作为卫生应急处置专用,确保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立即启用。

为确保全市卫生应急工作系统化、制度化,编制《卫生应急工作制度汇编》,涵盖了应急报告、信息公布、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等工作制度29个,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和标准,合理确定物资储备种类、方式和数量,配合经信部门制定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对储备物资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对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救治、群体性伤亡灾害事故等所需药品、器械的储备,实时跟踪国内公共安全的形势和疫情防控形势需要,增加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药物储备。应急物资储备由专人负责,设有专门的物资储备库并标有明显标识,并按照相关制度要求严格管理储备物资,应急物资调用有序并及时补充。此外,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

五、开展演练,增强卫生应急综合处理能力

为有效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加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现场处置能力,做好应对突发事件时的组织、技术、程序、装备物资等方面的准备,我市积极组织开展了应急处置演练。组织开展了模拟“不明原因肺炎应急处置演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等应急处置演练。按照拟订的演练方案,从接报疫情后→迅速启动应急机动队→做好装备工作→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核实诊断、确定疫情→划定疫点→采取措施(传染源管理、易感人群保护、疫点消毒、采样检测)→完成调查处理报告等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了演练操作,应急机动队成员在演练中按规定程序认真操作。通过演练,进一步验证了我市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疫情报告程序、应急指挥能力、现场防护措施、流行病学调查、疫区消毒隔离、医疗救治水平、突发事件应急检测、应急储备物资调动等能力,机动队成员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相关知识及实践能力。

突发卫生公共应急演练范文第3篇

一、活动目标

按照《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2011-2015年)》和各类卫生应急人员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全员参与积极性,以提升基层应急能力为核心,以强化工作能力为目标,以卫生应急相关岗位技能培训和演练为依托,通过扎实开展大练兵、大比武活动,进一步增强预防为主、依法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理念,全面提升我县卫生系统整体卫生应急能力。

二、活动范围

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

三、活动内容

以理论、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为重点,紧紧围绕卫生应急管理、监测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现场紧急医学救援等核心能力开展大练兵、大比武活动。

(一)卫生应急理论、技能培训

1.开展全县卫生系统应急相关人员全员培训,实行分级负责,分层培训。县级通过集中培训和分类培训形式进行,分类培训由县直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等专业机构结合相关业务培训一并组织实施,师资培训分别不少于1次;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不少于1次。

2.专项培训。各类卫生应急队伍不少于1次。

3.各医疗卫生机构在本单位内部要结合所承担的任务特点,加强相应的卫生应急培训。

(二)卫生应急知识测试与竞赛

县卫生局将省卫生厅统一的《卫生应急知识竞赛题库》下发各医疗卫生单位(请登录县卫生局网站“公告、公示”栏目下载),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县卫生局将于7月中旬组织集中培训,根据情况开展卫生应急知识测试(竞赛)。

县卫生局将组建一支4人参赛队,人员构成为卫生应急管理人员1人、疾控人员2人和医疗人员1人,参加全市卫生应急知识竞赛。

(三)卫生应急演练

1.桌面演练。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至少开展1次。

2.实战演练。县级不少于1次。

3.应急队伍拉练。根据具体情况另定。

4.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点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均要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分析点评。

5.医疗机构应急救治能力演练。根据具体情况另定。

我县拟于7月中旬举办一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演练(内容另定),届时将组织有关单位人员现场观摩演练。

四、时间安排

2012年10月底前各单位完成人员培训演练和大比武任务,并于2012年11月10日前报送活动总结。

五、组织领导

突发卫生公共应急演练范文第4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增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对二级综合性医院的应急处置能力要求也相应提高。本文通过收集上海某二级综合性医院2012年上半年应急管理资料,对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和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对策也进行了探讨。

1 一般资料

1.1 门急诊工作量攀升,工作压力增大

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30日我院门急诊总人次296088人次,去年同期250010人次,增加18.43%;其中门诊243011人次,去年同期224703人次,增加8.15%;急诊53077人次,去年同期25307人次,增加109.73%;急诊中又分为急诊内科20880人次,急诊外科7988人次,急诊骨科9893人次,急诊妇科771人次,急诊产科753人次,急诊儿科11923人次等。抢救病人1115人次,较去年同期上升26%,死亡32人,抢救成功率97.1%;补液病人 86108人次 ;较去年同期上升12%。抢救重大交通伤一次,7例。在医护人员人数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医院总体工作量尤其是门急诊工作量的持续攀升,给医护人员带来很大的压力。

1.2 急诊科规模扩大,抗风险能力增强

急诊抢救室设床位4张,ICU设床位6张,留观病房设床位7张,急诊病房设床位4张,实现了急诊抢救―ICU―急诊病房一体化危重病管理模式,可以为急救病人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转科风险及扯皮现象发生,抗风险能力增强。

1.3 制度保障,操作流程规范

严格执行医疗制度,操作流程按规范执行。抢救设施设备正常状态率 100%,急诊抢救会诊5分钟到位率 100%,重危转诊告知规范率 100%,留观病历甲级病案率 100%,门急诊甲级病案率>90%。

1.4 人才梯队建设基本完善,团队凝聚力不断提升

急诊科设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6人,人才梯队基本合理,住院医师均工作三年以上,团队虽偏年轻,但有工作热情,科室凝聚力不断提升,急救能力不断提高。

1.5 急救设备基本到位,急救技术娴熟

急诊科常用抢救设备有:心电监护仪5台,中央监护站一套(6台),吊塔6架,呼吸机5台,除颤仪3台,心电图机2台,冰帽冰毯1套,洗胃机1台,输液泵10台,微量泵10台,转运呼吸机1台,心肺复苏机1台等。每位上岗的医护人员均经过专门培训,熟悉各种急救设备操作流程,急救技术娴熟。

2 应急管理现状

2.1强化领导,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为了更好的加强对应急工作的领导,我院在2009年即下发了《南翔医院应急管理办法》,成立了领导小组,对应急工作进行常态化管理,明确了应急人员职责、任务,始终做到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标准,为紧急救援和预防、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初步形成了“反应迅速、信息通畅、指挥有力、处置有效”的应急处理体系。

2.2 加强学习,全面提高应急意识

加强应急管理,是医疗机构履行自己保障职能的重要体现。为了加强我院应急管理工作,我院组织学习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了医护人员的卫生应急意识,使卫生应急人员建立依法、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观念。

2.3 锤炼队伍,积极开展应急培训

我院积极参加嘉定区卫生局和疾控中心组织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桌面推演”,熟悉了工作流程,增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能力。2012年上半年在全院范围内组织了各种急救培训5次,提高了全院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急救意识和医护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

2.4 模拟实战,认真组织应急演练

为充分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紧急救援任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切实提高应急队伍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2012年上半年我院组织了“迎春应急演练”、“危重孕产妇急救演练”、“批量病人综合性应急演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等实战演练,如批量病人应急演练科目包括院内批量伤员应急救治工作的启动、展开、接收、分流、处置、信息收集和报告等,演练贴近实战,务求实效,演练结束后参加演练的临床医师还进行了书面考试。

2.5 常备不懈,应急值班一丝不苟

为确保应急工作的及时、高效,我院严格落实应急值班、备班制度,始终做到时时有人值班、天天有领导听班。不论正常工作、双休日和节假日,要求各科主任和应急队员24小时随时保持通讯畅通,遇有情况,随时处理。在必要的时候,应急装备一刻不离人,随时准备接受任务。同时认真落实重大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确保无漏报、无迟报的现象。

2.6 做好应急设备、物资管理及储备

搬入新院后,我院急诊科实现了急诊抢救―ICU―留观病房一体化危重病管理模式。急诊科抢救设施设备正常状态率100%,急诊抢救会诊5分钟到位率100%,重危转诊告知规范率100%。其它科室抢救设备齐全,抢救药品齐备,随时可以协助进行紧急救援。药剂科专门疏理了抢救药品目录,随用随补。各相关职能科室定期对应急设备、物资和药品进行检查,做到应急管理常态化。

2.7 求真务实,应急管理取得实效

2.7.1 有效应对重大车祸事件 2012年4月24日南翔附近发生一起重大车祸事件,有7位病人先后被送入我院急诊科,医院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各科急救人员均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经积极救治,所有病人均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充分体现了我院的急救保障能力。

2.7.2 积极应对台风“海葵” 2012年8月,强台风“海葵”来袭,我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入临战状态。2012年8月7日晚,台风“海葵”登陆象山后,带来了大风和降雨,当地政府要求对部分居民进行疏散安置,我院积极响应上级要求,迅速派出8名医护人员,赶往指定社区负责老年居民转运的医疗保障服务,同时派出6名医护人员到安置点进行24小时值班,为安置点的群众提供全天候医疗保障服务,台风过后又安排医护人员配合120将安置人员平安送回原地,圆满地完成了此次保障任务。

2.8 做好应急宣传及应急报告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我院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应急宣传,同时加强对周边群众的宣传,依靠群众对卫生安全的关心、关注,做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处理、早预防。黄典剑等认为[1],在应急管理领域,由于政府在资源掌握、人员结构、组织体系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因此不管是在应急预警、应急准备阶段,还是在危机发生后的灾难救助阶段,都应当积极吸纳和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提高应急处理效率。同时,要认真落实应急报告制度,不能忙于处理应急事件而疏于报告,要求严格根据应急事件严重程度按时间节点进行上报。

3 应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各种突发医疗卫生、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任务艰巨

有专家认为[2],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社会矛盾多发的“非稳定状态”、突发事件高发频发的特殊历史时期,安全形势严峻,对全民的应急意识、应急知识和应急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是嘉定南部地区最大的二级综合性医院,承担本地区及周边20-30万人口的医疗、急救及公共卫生等服务,自2011年9月搬入新院后,由于医院规模扩大、“硬件”设施大幅改善,医院的门急诊量、住院病人数及手术数等均大幅上升,2012年门急诊量已达到60万人次以上,远远超出去年同期的49万人次,各种医疗保障任务也不断增加,突发卫生事件防控任务艰巨。

3.2 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够充足

由于公共卫生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很多情况下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现有财政投入难以满足日趋扩大的人力、设备及物资的投入。作为政府主办的医疗机构虽有力不从心之感但还是尽其所能担负起本地区的医疗保障任务,尤其是“三无”病人,120送入我院后,我院按常规开通绿色通道,对病人进行救治,但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欠费,不仅会给医院的发展带来经济负担,而且由于很难联系到家属也增添了病人后续处理的难度。

3.3 人才资源相对不足,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面对着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工作要求,我院也存在着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高级人才短缺等困难,这些已成为卫生应急工作新的“瓶颈”。由于上海市实行住院医师三年规范化培养,新的应届生招不进来,外地的应届生因没有参加上海市三年规范化培养也不能招,所以卫生技术人员短缺现象短时间内难以改善。另外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人员结构问题也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问题;此外,高级人才因属于稀缺资源追求者众,同样面临着双向选择的问题,也很难一下子把合适的人才纳入囊中;而总体队伍素质的提升也是一个长远的目标,需要持续不懈的努力。

4 应急管理对策探讨

4.1 加强卫生应急组织体系建设,完善和落实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医院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我院由应急管理办公室牵头,制定了各种应急预案,积极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技术和物资等各项准备工作。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时,要求信息快捷畅通、指挥高效有力、处置积极有效、监测及时灵敏、动员收放自如。此外,还对应急预案实行动态管理,及时修订应急预案,解决新问题,提高医院整体应急管理和救治水平。

4.2加强卫生应急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促进卫生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要建立有利于发掘、吸纳、培训和使用应急医学人才的有效机制,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发展环境,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应急管理、医疗急救技术人才队伍。汪洁认为[3],应急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与应急管理的绩效休戚相关。所以应急人才队伍建设也不能忽视应急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除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外,我院积极通过内部挖潜,制定了南翔医院后备人才管理办法,经过全面考核选拔了21位首批优秀医学后备人才,希望经过三年的培养,使医学人才在临床医学知识、技能和管理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发挥人才的潜能和作用等迈出了有益的一步。

4.3争取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做好卫生应急储备

应急管理是医疗机构行使其社会职能,也应是社会公益的一部分,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投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把支持应急管理当成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对卫生应急工作积极提供财政支持,把卫生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同时医院内部也应狠抓内涵建设,深挖潜、少花钱、多办事,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效率。为了提高医院的急救水平,2012年上半年我院急诊抢救室新增了心肺复苏机一台、转运呼吸机一台、注射泵一台、心电监护仪一台,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了仪器使用培训,要求每位医护人员熟悉各抢救仪器的性能、注意事项,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操作流程,以有效发挥各种抢救设备的作用。

4.4加强卫生应急培训及演练

为充分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紧急救援任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切实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意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规范化、制度化的应急培训和演练必不可少。我院除做好院内应急培训外,积极鼓励医护人员参加全国、省(市)、区各种培训和应急演练,以期通过各种培训和演练,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磨练队伍。有学者认为“抢救原则:要用有限的资源,最小化的损害拯救最大数量的伤员,最大限度的降低死亡率。[4]”而普及全民急救知识,提高最初目击者的反应能力和初级CPR、缩短现场急救黄金时间是非常重要的[5]。贴近实战的培训和演练在提高应急管理效率、减少损失和树立医院救死扶伤的正面形象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典剑,李传贵. 国外应急管理法制若干问题初探[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8,26(1):3~6.

[2] 卢文刚. 广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对策建议[J]. 科技管理研究,2010,12:32~36.

[3] 汪洁. 海南省突发公共事件的现状及政府应对措施[J]. 决策咨询通讯,2010,4:52~54、63.

突发卫生公共应急演练范文第5篇

此次培训集结演练是以古蔺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依据,本着“贴近实战、周密组织、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理论培训、机具操作、装备展示、队伍集结、整合演练的方式进行,演练活动成效显著。一是更加注重整体协调联动。本次培训演练涉及公安消防、矿山救护、森林防火、地灾救援、卫生应急、电力抢险、通信保障、防汛抗旱、畜牧防疫等15个部门和单位,演练队伍达239人,有效提高了队伍的协调配合和联动水平;二是更加注重实战模拟。演练坚持从古蔺抗灾应急的实战出发,强化了仿真模拟实战,训、练、演结合,以“练”为主,实战性、针对性较强,真正起到了练兵的作用;三是队伍素质显著提高。通过演练,锻炼了应急队员的技战水平,提高了管理人员组织协调能力,并进一步积累了举办大型综合应急演练的相关经验。应急办和相关部门要认真总结、分析评估,更好推进应急管理工作。

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诱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因素不断增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交错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严重危害和影响。科学预防,有效处置这些突发公共事件,已经成为政府全面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大任务。为此,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打造一支训练有素、作风优良、反应迅捷、能征善战的应急救援队伍对古蔺来说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

一是要强化措施,确保应急抢险工作快速及时。近年来,我县成功应对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应急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应急管理工作较快发展。但是在保障能力、技术装备、队伍建设、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等方面还较为薄弱,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我们要正视问题,采取措施,切实解决。要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软硬实力”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分类科学、训练有素、战斗有力的应急队伍,根据总体应急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及通讯保障工作,有计划更新和储备应急生活、防护设备,救援技术装备,不断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硬实力。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监测预警制度,健全气象、水文、地质、环境等监测网络;完善县、乡镇、村三级信息报告网络系统,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客观、科学的决策依据。要加强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认真总结经验,改进方法,逐步实现由单项应急管理向综合应急管理转变,由注重事后处置向注重事前预测预防和全过程管理转变,由政府主导应对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共同应对转变,紧跟应急管理发展趋势,确保应急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要重视基础,提高应急队伍战斗能力。基层应急队伍是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县已建成1支县级综合应急救援队;11支医疗救护、防汛抗旱、森林扑火、矿山救援、交通保障、电力抢修、通信维护等专业应急救援队,26支乡镇综合应急队伍,正在组建全县应急救援专家库,全县逐渐形成了专兼并存、优势互补的应急队伍体系。各乡镇、各部门要有规划地提升队伍装备,有计划地组织培训演练,切实打造一支反应迅速、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应急队伍。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应急处突指挥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紧急应变指挥能力和复杂情况的处置指挥能力,真正做到临急不惧,应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