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突发事件分析

突发事件分析

突发事件分析

突发事件分析范文第1篇

为了有效的防范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给公众的危害,确保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使社会秩序得以稳定,为了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更明了清晰的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报告的类别、分布和发生特点及相关信息的监测情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系统,专门针对的就是传染病。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所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的资料是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所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1.2 分级分类标准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类标准参考《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来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级别。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2 结 果

3 事件特点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很多,下面对已发生的一些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进行阐述:

3.1 不可预知性 人们很难找到最适合的方法进行预测准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尚且现有的科学手段还部能保证很快查明所有有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从而可能使有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能及时处理。如美国在911之后出现炭疽生物恐怖事件。

3.2 公共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大的危害就是对发生区域内的所有人都有影响或受到损害如果没有有效的措施,很多情况下还会引起强烈的跨地区影响,当于大范围的采取公共卫生措施时,又往往容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的恐慌。如:2003年在全球肆虐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以及禽流感疫情等。

3.3 紧急迫切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发生的突然、情况的急迫、危害范围广程度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危害将进一步加重,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要最短时间做做快最正确的决策,力争将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对那些不明原因或者特别严重的突发事件发生,要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争分夺秒全面开展工作,以求在最短时间最小范围内控制事件。

3.4 复杂多样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但种类很多而且复杂。例如:可引起传染病暴发的微生物就有8大类,而引起中毒事件的物质只是理化类现已查明的全世界登记的化学物就超4000万种,同样哦毒物因为各种因素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危害性,有的直接为人体而有表现,儿有的则是潜在的威胁。

3.5 严重危害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非大,即使轻者也会导致短时间内人群的发病或死亡,使公共医疗体系面临物资短缺等的压等,重者会冲击医疗卫生体系破坏医疗基础设施威胁医务人员生命安全;更甚者可引起一个区域国家一定程度经济后退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安全。

突发事件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公共卫生;生活变动事件;流行病学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9-1048-02

自2004年国家实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以来,江都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3起,其中20起发生在中小学校和幼托机构,占86.96%。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1]。为了解江都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以便进一步做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现对江都市2004-2008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2004-2008年江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置档案资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判定与分级参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流行性腮腺炎和水痘病例均为临床诊断,流行性感冒(流感)疫情均经采样由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确诊。

1.2 方法 利用Excel统计软件,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概况 2004-2008年江都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起,其中2004年1起,2005年1起,2006年8起,2007年3起,2008年7起。20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均为一般事件(Ⅳ级),分类均为传染病疫情,无食物中毒突发事件报告;共波及人口27 461人,学校和幼托机构24所,累计病例3 232例;罹患率最高为24.8%,最低为0.5%;无死亡病例。

2.2 疾病种类 20起事件均为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无肠道传染病疫情,其中流感8起,流行性腮腺炎3起,水痘9起,发病人数分别占89.2%(2 883/3 232),2.0%(66/3 232)和8.8%(283/3 232),以流感发病人数为最多。

2.3 时间分布 5 a中除6,7,8月(7,8月学校放假)无事件报告外,其余月份均有事件发生,其中12月最多(6起),2月次之(4起),以12月至次年3月为高峰(计15起),占75.0%。

2.4 地区和学校分布 20起事件中有4起发生在城区学校,16起发生在农村学校,发病人数分别占36.9%(1 194/3 232)和63.1%(2 038/3 232);以学校类别分,中学4起,小学14起,幼儿园2起,发病人数分别占8.5%(273/3 232),90.4%(2 923/3 232)和1.1%(36/3 232)。

2.5 事件报告及时性与事件持续时间 见表1,图1。

20起事件从首例病人发病时间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镇卫生防保所接到信息报告时间中位数为15 d,最长为29 d;事件持续时间中位数为21 d,最长为45 d。首例发病到信息报告时间与事件持续时间关系如图1所示,相关系数为0.555(P

3 讨论

2004-2008年江都市20起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水痘、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疫情为主,高发时间在冬春季节,小学占较大比例(70.0%)。分析还显示,从首例发病到接到信息报告时间与整个事件持续时间呈现明显相关,即首例病人出现后报告时间越晚,整个事件持续时间越长,这与国内有关报道一致[2],提示及早报告有利于事件的及时处置和控制。

江都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学校人员相对密集,空气流通差(尤其在寒冷的冬、春季,教室和宿舍很少开窗通风),学生卫生习惯不良,且课业负担重,户外活动少,身体抵抗力弱,容易感染传染病等疾病。(2)学生家长防病意识薄弱,且流感、水痘和麻风腮等疫苗收费价格也较高,导致学生此类疫苗接种率较低(尤其是流感疫苗[3]),或未及时加强接种,而既往接种产生的免疫力已下降,不能形成有效免疫屏障,一旦有传染源传入,易扩散蔓延形成疫情。(3)多数学校未配备专职校医,没有落实每日晨检制度,早期传染源病人不能被及时发现和有效隔离,使得疫情不断扩散蔓延,最终演变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在疫情处置过程中,因担心子女学习受到影响,隔离传染源的措施(如发病学生居家隔离休息治疗和班级停课等)往往得不到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不能完全落实,影响了控制疫情的进程,使部分疫情持续时间较长。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论对患病学生本人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还是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都有很大的影响,应引起教育和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后该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1)教育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规,督促学校建立健全各项卫生管理制度,与卫生部门联合定期对专职校医或专(兼)职保健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防病、报病的意识和能力。(2)学校要配备专职校医或专(兼)职保健教师,开设必要的健康教育课,提高师生对常见传染病的认识,增强防病意识和能力。(3)加强监测,及时预警,及时处置。(4)2004-2008年江都市虽没有食物中毒突发事件报告,但学校食物中毒每年都有发生,只是未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因此需继续做好学校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严防食源性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突发事件的发生。(5)建议教育和卫生部门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合作机制,加大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联合督查力度,实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4 参考文献

[1] 温怀加,周祖木,廖晓伟,等.瑞安市2004-200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中国热带医学,2008,8(5):855-857.

[2] 李铁钢,王鸣,杨智聪,等.广州市2006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3):281-282.

突发事件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污染事件;突发性;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212-05

引言

从松花江污染事件到现在,我国大概发生过270起左右的突发性污染事件,其中半数以上都涉及到饮用水水源[1]。日益频发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已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不仅对发生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而目前关于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研究还没有涉及到社会影响方面。目前,国际上的水污染研究和治理重点已由项目评价逐步向战略评价环节转移;国内研究起步较晚,绝大部分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都还集中于项目评价,还缺乏对危机事件产生的社会影响研究。因此,研究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社会影响,不仅具有研究的可行性,同时也填补了其研究的空白。

频发的突发事件和危机引起了学术界对此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从目前突发事件的研究趋势来看,在突发事件的社会影响评估方面,国内外的研究多侧重于定性角度、个案研究或应用研究,至今尚无定量方法或者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2]。因此,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突发性水污染社会影响评估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将社会影响界定为危机事件对社会公众造成的心理、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以及对影响地区社会政治方面的冲击,主要包括公共服务、就业、居民生活质量、居民健康、居民心理、居民环境意识六个方面的影响。

一、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社会影响分析

(一)对公共服务影响的分析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公共服务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公共事业

(1)供水服务业

安全供水是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最为敏感和紧迫的问题。目前,我国在安全供水应急处置方面还很薄弱,一旦事件发生,往往只能断水。如沱江的污染事件就造成四川内江、资阳等地上百万民众长达20多天无水饮用。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严重性,会促使政府加强供水安全建设,逐步建立安全供水应急机制,具体内容包括:

一是水源地建设。做好多水源供水系统和区域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制定地下水水源井的应急供水方案。同时,加强水质监测,依法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二是供水管网建设。对部分老化、漏损严重的供水管网进行改造,以提高供水管网的覆盖率。

三是加快自来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改造,以去除有机污染物为重点,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加快改造自来水厂设备和处理工艺,保证供水水质。

四是建设饮用水安全监测系统和预警体系。在现有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城市供水水质监测预警体系。

(2)环保服务业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爆发,会促使政府提速整治“小化工”企业的步伐;加强对流域污染源进行普查;严格控制氮磷污染物的排放;加快地方性环境立法的工作进程,如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无锡市颁布实施了《无锡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和《无锡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等。

(3)生活服务业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爆发,引起饮用水危机,势必造成纯净水哄抢,为了稳定产品供求,政府会启动应急预案,平衡纯净水供给,并会出台一系列政策稳定物价。

(4)社会保障业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还促使政府加大投入,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在事件中的正常生活。确保各个阶层都能安全、稳定的渡过饮用水危机期。如在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哈尔滨市政府就拨款100万元用于救助社会弱势群体。

2.公共产品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并通过各方面影响着公众的环境意识,同时也会促使政府加快提供有关公共产品的供给。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公共产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扩大了供给规模。当发生污染物泄露的突发性事件时,在紧急阻污措施不足的情况,大量的污染物会直接流入水体中,这就对社会的污水处理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事件的发生会促使政府采取各种方式加大财力投入,改扩建污水处理项目。同时,随着整个社会环境意识的增强,公众会增加对与环境治理相关的公共产品的需求,进而推进有关产品的供给,如垃圾处理厂的建设。

(2)提高了处理水平。处理水平的提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处理能力提高。随着供给规模的扩大,势必会提高处理能力。二是有关标准提高。如为了减少尾水携带进入水体的富营养化物质,降低二次污染,污水处理厂执行新的出厂水水质标准。

(3)提高了资源化利用率。如加快建设有关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项目,从而将直接污染环境的废物变为生产原料,做到变废为宝,真正做到无害化处理垃圾,从而减少污染环境并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加大水质监测站的投入。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会使当地政府加大在监测仪器装备上的投入和水质监测站的投入。如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无锡市于2010年扩项45个,具备了8类产品200项指标(包括106项国家新标准在内)的检测能力,其中包括饮用水、矿泉水、纯净水、地面水、污水、底泥等,并能向社会提供第三方公正性数据,水质预警预测水平再上新台阶。

3.公共信息

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经验使政府明白,只有将其所拥有的相关信息及时向公众公布,实事求是地向社会公众作出解释,及时澄清事件的真相,掌控舆论主导,才能有效应对事件。基于此,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公共信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报道的有效信息量逐渐增大。随着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影响加大,使得政府和媒体愈发重视有关事件的报道,因此,其报道的有效信息量逐渐加大。

(2)由狭隘的事件本身走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导致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有违反水资源保护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总的来讲可以归咎于环境问题。

(二)对就业影响的分析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就业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就业数量

(1)产业结构调整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将会使当地政府出台各种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相应的环境标准,势必导致一批粗加工、乱排放、生产工艺技术落后、规模小的企业面临关闭或迁或转产。因此,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影响就业数量。主要表现在:

第一,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出台并实施各种环境保护政策,使得一般经济产品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以及部分企业退出,因而,会导致此类企业就业吸纳能力减弱,社会暂时出现失业现象。

第二,政府出台的严格的环境标准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削弱其竞争力,迫使企业关闭或者停业整顿或者转移到外地,这样限制了资源的使用,不仅降低了生产,同时也减少就业。

(2)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企业必须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大新产品研发,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在政府引导下进行流域污染治理,通过科技的引导,带动各地污水处理和水环境治理技术水平和治理效率的整体提升,以保障饮用水安全,改善水环境质量。而在这过程中,一些资金不够雄厚,生产技术不够先进的中小企业,就有可能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被淘汰,而另寻生存的空间。同时,企业技术进步对员工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如果原有的员工无法满足新技术的要求,就要面临淘汰。技术进步必然会促使环保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而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会改善环境质量而且会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即绿色就业。这同时也增加了绿色就业率。因此,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其技术进步也将影响就业数量。

2.就业结构

(1)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对农村而言,需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并在种植业、养殖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对企业而言,要对高消耗、高污染、结构水平低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对全社会而言,要调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例。

(2)空间结构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因政府出台各种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相应的环境标准,使得一些企业在受到技术、资金限制的情况下,又要加大环保设施建设投入,因而不得不缩减新产品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投入,使生产成本上涨,利润空间缩小。同时,加上同类实力雄厚企业、同类产品挤压,这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稳住市场占有率,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就成为必然,重新选择企业的办公地点成为一个选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业结构也会发生调整。

3.就业质量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对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势必影响就业质量。突发性水污染对就业质量的影响表现在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两个方面。

(1)短期影响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人们短期内会在一个相对恶劣的劳动保护环境下工作。这里的劳动保护环境指温度、湿度、异味、粉尘、污染、污秽、照明度、噪音、震动、高空、野外等环境状况,以及环境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和劳动保护状况等等。劳动保护环境是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人们将在汗臭和水臭等恶劣环境下度过一段时间,这严重影响了就业质量,这种影响的特征是速度快、周期短。

就业质量理论的核心是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内容丰富而复杂,关于它的界定,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出发点和方法论入手,进行了概括。本研究在基于不同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认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影响下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工资薪酬、社会保障、就业稳定性、行业发展前景四个方面。即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爆发将会对污染企业职工的工资薪酬、社会保障、就业稳定性、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产生影响。

(2)长期影响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当地政府会采取一系列强制措施,使受污染水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甚至可能会好于原来的状态;同时,居民在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环境意识也提高。这些行为都使得人们的劳动保护环境趋于修复,人们的就业质量逐步回升。

(三)对居民生活质量影响的分析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分析。

1.相关产品价格

价格水平是一个反映价格的平均数,是价格变动的绝对值。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会引发当地饮用水危机,对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短时间内纯净水的价格会上涨,以及与之相关的净水设备的价格也会有所上涨。但相对来说影响范围较小,由于突发性水污染爆发后,政府会及时采取措施,因此,饮用水价格及相关过滤设备及其材料价格在较短时间内即恢复至正常波动水平。

2.居民生活水平

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评价西方国家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政策的有效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恩格尔系数作为评价国家或地区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更是推动了其广泛运用[3]。

(1)从短期来看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将会引发当地饮用水危机,使自来水无法使用。因而,居民洗漱、做饭、洗衣等生活用水只好基本上依靠纯净水,或者购买净水设备,必然使生活用水费用增加。同时,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人们更加关心食品安全问题,表现为购买绿色食品的人群比重上升。由此可见,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爆发,使得居民日常消费中用于基本生活消费增长,恩格尔系数上升,生活水平下降;同时由于饮食结构单调,食品安全也可能存在问题,长期必定有损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影响居民的精神状态,降低居民的生活水平。

(2)从长期来看

随着政府治理水污染措施的有效实施,居民的生活水平会因水环境的改善而超过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前的水平。

3.居民收入水平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入锐减;二是支出增加。

首先,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造成居民收入损失。突发性水污染爆发后,政府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势必产生一定数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因而,对居民的工作及薪酬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其次,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居民日常消费支出增加。突发性水污染爆发后,纯净水价格飞涨,其他便易食品也日渐走俏,居民日常生活支出大幅提高。但这种影响会随着供水的全面恢复,而逐渐平复。

4.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因自然环境不属于社会影响的范畴,因此,从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角度分析环境因素,仅考虑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以及居民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等。

(1)直接影响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会给当地的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居民的生活环境。水污染后引起的水的颜色变混浊,气味难闻。对居民的生活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随着政府采取措施,水质逐渐改善,生活环境也逐渐恢复。

(2)间接影响

环境因素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日益重视居住环境的今天,环境质量的好坏已成为居民选择居住地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研究表明,影响房地产价值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环境因素包括噪音污染、空气污染、视觉印象和清洁度的差别。前两项分别有科学数据的界定。后两项则完全是人的主观感觉,因此,它们与居住地人们的文化水平及素质有关。人口素质高的住宅区通常社会秩序安定,环境优美,从而在心理上给人们造成良好的印象,间接地导致对该类住宅区的需求增加,促使房地产价值上涨。因此,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环境因素产生的直接影响又间接的影响房地产的价格。

5.居民休闲生活质量

休闲生活质量是反映居民精神文明状态的重要指标,也是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重要表现。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休闲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休闲生活质量已经成为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会使当地的一些相关景点、休闲娱乐场所因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受影响。而失去这些休闲娱乐场所,居民缺乏必要的锻炼身体、放松精神、增进家庭成员感情、实现社会交往的场所,对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如居民的幸福感将产生影响。

6.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保持一定接触,或存在某种形式的社会联系,受到敬重、爱护、照顾或帮助,并得到恰当评价及成为该社会网络中的一员[4]。由此可见,社会支持包括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是指个体对于社会其他成员或组织给予的尊重、爱护、帮助或理解的满意程度;客观方面是指社会个体获得的直接援助或者利用社会组织的主动性、便利性以及与其的和谐程度等。

突发性水污染的爆发会对当地的社会支持产生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给予帮助。水污染事件爆发后,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会给受影响的居民信息、物质及精神上的支持。第二,寻求帮助。水污染事件爆发后,居民因受影响会向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寻求信息、物质及精神上的支持。

(四)对居民健康影响的分析

由于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存在一个形成、发展、爆发、消退的过程,而且其影响将长期存在,因此,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两个阶段分析。

1.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前

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先前“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下,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相当严重,使水体严重富营养化,造成潜在的水污染,尤其是饮用水污染。但在水污染事件爆发前,政府和居民尚未感知或尚未直接感受到水污染带来的危害,自来水、食品都正常供应。但在此阶段污染物,如病原体污染物、金属污染物、有机污染物会通过直接饮用受污染水、食用受污染的水产品、食用由受污染水加工的食品、皮肤接触受污染水、吸入受污染水、血液渗透受污染水、使用自来水等渠道对居民健康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并不是独立的,往往会综合产生作用。

2.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

(1)自来水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时,自来水受到严重污染,虽经自来水厂处理,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浓度,加上居民日常食用的水产品中也携带一定数量的污染物,居民长期饮用和食用被污染的水和水产品,会使污染物质在体内沉积,致使居民在或短或长的时间内产生某种相关的疾病,降低体内某些矿物元素,损害居民健康。

(2)长期饮用纯净水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事件的影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延续,故在此期间除了潜伏期的不利影响继续存在外,还将产生以下两方面的影响:第一,长期饮用纯净水对健康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起初是因为生活用水停止供应或无法使用,当地居民将市场上的纯净水抢购一空。事件平息后,出于饮水安全的考虑,许多居民开始安装家用自来水净化设施,或购买桶装纯净水饮用。但长期饮用纯净水很可能降低体内某些矿物元素水平,也有可能通过升高血脂而诱发心血管系统损害。尤其是生长期儿童、孕妇、高强度体力活动人群(如战士、运动员等)、肥胖者、心血管疾患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不宜长期饮用纯净水[5]。同时,由于纯净水不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其进入人体后,不但不会补充营养,反而会带走体内的微量元素,对健康不利[6]。第二,水质改善对居民健康的有利影响。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地方政府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去除自来水异味的同时,加强对水源地的建设,关闭水源地周边化工厂以防控污染。如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据监测,2009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总体稳定,主要水质指标持续改善,其中氨氮平均值已由2008年的V类水平转为IV类水平。这意味着,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太湖治理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水质的改善,无疑将对居民的健康产生有利的影响。以上这两种影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并将长期存在。

(五)对居民心理影响的分析

根据对居民心理的概念界定,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居民心理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分析。

1.从居民个体层面分析

(1)安全感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爆发让居民对食品和环境安全产生担忧,这种担忧使居民缺乏安全感,而没有安全感会给人们带来多种负面情绪,如压抑、焦虑、紧张、恐惧等。这种负面情绪在居民心理影响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是不一样的,其表现特征与情绪稳定性相似。居民对安全感的担忧在危机后期还将延续一段时间。将来即使危机真正过去了,它在人们心理的阴影也不会立即消失,,遗留的各种心理问题是必然的。

(2)情绪稳定性

根据心理学家对危机心理反应四个阶段的划分,当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时,人们会出现恐慌、焦虑、紧张、压抑等心理情绪反应,而人们在不同的阶段所表现出的情绪是不一样的。具体表现为:

首先,冲击期。出现在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居民会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于是产生恐慌心理,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对情绪的稳定性影响很大。

其次,防御期。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在突发事件心理影响的防御期阶段,人们会积极行动,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内心的情绪紊乱,努力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但不知如何做。这时的心理反映与冲击期相似,情绪上依然不稳定增长,对情绪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在此阶段,人们采取的行动主要有:抢购、流言传播、逃离事发区等。

再次,解决期。这个阶段居民会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减轻焦虑,增加自信,恢复社会功能。居民的情绪趋于稳定。

最后,成长期。经历了水污染事件后的居民心理会变得更加成熟,并能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情绪上相对稳定。

(3)睡眠质量

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精神及心理压力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因居民对食品及环境安全的担忧而出现的情绪不稳定,必然直接影响居民的睡眠质量。如果对人们在生活、健康上的忧虑、心理上的恐慌不及时疏导、扶持,将严重地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居民由于水污染事件而产生的精神压力、恐慌所导致的失眠现象,也会影响到居民的身体健康。

首先,冲击期。因自来水受污染无法使用,给当地居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引起大多数居民心理恐慌、焦虑和紧张,最终导致失眠,影响了居民的睡眠质量。

其次,防御期。通过政府采取措施严打哄抬饮用水价格,以及居民自身积极主动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自我情绪,因此,在此阶段,居民的睡眠质量有所改善,但由于居民心理影响依旧存在,所以,睡眠质量只是得到暂时缓解。

再次,解决期。在此阶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解决措施,自来水正常供应,使居民的心理情绪得到进一步缓解,从而居民的睡眠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改善。

最后,成长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是短期的,随着政府对治污处理力度的加大,环保措施的加强,以及居民环境意识的逐渐增强,在成长期居民睡眠质量逐渐提高并恢复。

(4)事件影响的接受程度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虽然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立即采取措施,有效控制事态的发展,并采取积极手段,以消除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但居民还是对水污染事件的影响都会表现出不能接受。希望政府能处理得力并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而居民对事件影响的接受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情绪的稳定性、睡眠质量以及安全感。

(5)对政府处理事件能力的信任程度

处于危机事件中的个体,如果相信政府或某组织会主动帮助自己,并且保护自己,恐惧感会减少,战胜恐惧的信心会提升;相反,如果人们普遍对政府不信任,就会怀疑政府的能力,增加自身的无助感,加大恐惧。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居民对政府处理事件的能力极其关注。如果政府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响应,查明事件发生原因,并及时提供健康食品、饮用水及应急医疗服务,加强与市民的沟通、增加污染事件的信息公开透明度,对污染事件的信息及时更新,同时采取有效的治安保障措施,那么居民对政府处理事件的能力就会充满信心,就会减轻水污染事件对居民心理的不良影响,让居民恐慌、焦虑、紧张和压抑的心理逐渐得到缓解。

2.从居民群体层面分析

当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时,人们通过交谈、媒体宣传、通讯联络等方式,将事件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而在传播相关信息时所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夸张和修饰,可能将事实放大若干倍,从而加大公众恐惧心理;同时,当面临这些突发事件时,人们的恐惧、紧张、忧虑等情绪溢于言表,从而形成一种恐惧表情。其他人看到某些人的恐惧表情,不自觉地在内心产生更重的恐惧感,同时也将这种恐惧感溢于表情。这种表情传递,以表情渲染的方式将事件的严重性夸张地表现于群体的表情,从而加剧了公众的心理负担。

(六)对居民环境意识影响的分析

根据对环境意识的概念界定,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居民环境意识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环境知晓度

环境知晓度是指人们对基本环境问题和环境知识的了解程度,它是人对环境这一客观世界的基本情况的理论认识。因此,对环境的知晓程度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环境意识理论水平。居民环境意识很大程度受个人环境知晓度的影响,环境知晓度越高,居民主动关心环境的概率就越高,环境意识也就越强。环境知晓程度包括人们对基本环境问题的了解、环境法律法规的概念及环境问题的基本常识等。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人们会通过多种渠道比以前更加关注并学习了解环境保护知识,尤其是水污染知识,如收看/收听电视、广播,阅读报纸、杂志、图书,浏览互联网,并通过与亲友、同事之间的交谈,以及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学校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浏览互联网,民间环保组织的宣传活动,单位的普及教育活动等渠道来了解。

2.环境感性认识

环境感性认识是人们对环境这一外部客观世界表象的初步认识,是其环境意识的初级阶段,是保护行为意愿和环境价值取向等理性认识的前一阶段,因此,个人对环境的感性认识越高,其环境意识也越高,因而更加倾向于环境保护的价值取向。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习惯与行为都会发生改变。居民会减少含磷清洁用品的使用、对环境污染行为会积极主动投诉。对城镇居民来说,会更加注意生活垃圾的分类、循环用水的意识增强;对农村居民来说,在种植业上,会减少农药、农膜及化肥的使用量、严格按国家规定不焚烧秸秆,也尽量不堆放在河道路边;在畜禽养殖业上,增加了对其污染物的处理量;在水产养殖业上,饮料投放量会有所减少;在生活方式上,会注意生活污水的排放、生活垃圾的处理。

3.环境理性认识

根据对环境意识的广义定义,我们可以把广义的环境意识理解为人们对环境的理性认识。它反映人们对自身行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思考,及其形成的一种趋于固定的关于环境的理性思维模式,这种理性思维通常是测量环境意识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引起人们环境行为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人们对环境问题的理性认识越深入,保护环境的行为意愿就越强。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人们不仅在环境知晓度、环境感性认识上有了提高,而且也注重了对环境的理性认识,主要体现在对绿色消费品接受意识的转变上。

二、结论及展望

我国频繁发生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对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健康、心理、环境意识、就业、公共服务等方面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目前都很少有人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研究。在此背景下,研究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社会影响,为政府再次面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研究社会系统和谐及构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社会系统和谐影响的指标体系奠定基础。本文仅是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但其对社会系统和谐影响的程度有多大,以及用何种方法测算,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晓健.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的反思[J].绿叶,2008,(3).

[2] 魏玖长,赵定涛.危机事件社会影响的评估与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6):31-38.

[3] 易丹辉,尹德光.居民消费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69-71.

[4] 颜江瑛,刘筱娴.30~50岁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3):92-94.

[5] 舒为群,赵清,曾惠,邱志群.长期饮用纯净水对机体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7,19(3):171-173.

[6] 朱文英.常饮纯净水有益健康吗[J].家庭医学,2001,(8).

Analysis of 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sudden water pollution event

JI Jian

(Commerce school,Yancheng normal college,Yancheng 224002,China)

Abstract:Of sudden water pollution event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frequent in China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one of the major obstacles. Of sudden water pollution event not only caused huge economic losses to occur, and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social impact. From residents in public services, employment, quality of life, physical, health, six residents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ocial imp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impact of sudden water pollution events, for the study of social systems of sudden water pollution events on social harmon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x system of harmonious effect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system.

Key words:water pollution event; sudden ;social impact; factor analysis[责任编辑 王 佳]

收稿日期:2012-04-25

突发事件分析范文第4篇

    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的特征

    突发性事件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突然爆发。事件爆发的原因、规模和影响范围都是无法估计的。①最难预测的就是自然灾害带来的突然性。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是很难预测的,即使能够预测也很难对其进行防范。自然灾害破坏性极强,事后的救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集结,人类可以通过网络集聚各地力量,形成舆论焦点。②人为造成的突发性事件的破坏力和后果各有不同。例如,2009年新疆的“7?5”事件发生后,网民在最短时间内将事件的发展聚焦起来。此次事件较为敏感,当地消息已经封闭起来,除了新华社以外,其他机构都无法得到最新动态。此时网民通过网站、论坛、博客等进行讨论并分析出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加上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整个过程中网民向理想方向发展,为社会稳定的维护起了很大的作用。

    群众对公共问题的意见就是民意。社会事务管理的最终权利来源就是人们的授权,因此,社会事务管理也应将人们的意志充分体现出来。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为民意的表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民意得以体现的同时,危机也由于网络的存在而变得日常化。任何局部的危机都有可能转化为整体的危机,突发性事件与社会公共资源的联系越紧密,爆发力就越强,网民就越想了解其真相,网络舆论的规模就越来越大。

    近些年,网络舆论热点的发源地在不断拓展。诛连效应主要体现在横、纵两个方面。从横向来说,某一人、某一地区、某一性质、某一行业所发生的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论很可能牵连同一类人、相关与不相关的地区、行业等,横向扩大,从一个人扩展到某类人,从一个地区扩展到整个社会,从某个企业扩展到整个行业,例如,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从一个三鹿企业扩展到整个奶制品行业,短短几个月,几乎所有的奶制品企业都受到了牵连。

    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

    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分为3个阶段,即舆论爆发期、舆论高涨期和舆论消退期。①舆论爆发期。此阶段就是信息已经爆发,但是没有得到确切的依据,因此,网络都各抒己见,网络舆论呈现多样化的表达。在这个时期,消息较多且比较散。由于缺乏必要的证据,官方对其也没有做出明确的回复,没有有效的舆论导向,舆论表达呈现零散化。在网络上,网民利用各种渠道来表达自己的言论,这些舆论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②舆论高涨期。此阶段的网络舆论更加汹涌,网民倾向于某一方,舆论进入高潮期。从“我爸是李刚”到“郭美美”,不少社会热点事件或在网络上发端,或在网络上形成激烈讨论。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存在。2010年10月16日晚9时许,河北大学新校区生活区内发生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造成两名学生受伤。在第二天的11点,就有人在“连吃论坛”上发帖,该帖迅速引起网友注意。当日16时,“天涯论坛”网民发帖“惊!!!河北大学富二代校内醉驾撞飞两名河大新区女生,‘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刚’”,掀起网上点击高潮。此时网民对李刚进行的人肉搜索,公布了他的身份,网民很自然地将其与“官二代”联系起来。“有本事你们告我去,我爸是李刚!”迅速走“红”,这已经被各大媒体放在了首要位置。从此,“我爸是李刚”成为了2010年的网络最热语言。③舆论消退期。这个阶段就是指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网民对事件的处理结果由反对转向接受。此时网民的注意力已经慢慢开始转向其他热点事件。

    突发性事件爆发初期的信息不确定和沟通不顺畅是造成其网络舆论比一般状况更加复杂的原因。一方面突发性事件过程中的每点变化都使得信息的真伪更加模糊。同时往往沟通渠道堵塞,事件主体和公众之间无法取得通顺的交流,彼此容易产生误解。另一方面网络的特性使得公众的意见表达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开放,这也加大了控制信息、分辨信息的难度,为网络舆论中不协调声音的传播提供了客观环境。网络匿名性为网民出于各种心理而散播的虚假、错误、不良和极端信息提供了保护。越是小道消息越是会在事件爆发初期得到高速传递和广泛分享,传播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信息流,从而引发社会的危机。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噪声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虚假信息———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中的各种凭空捏造、没有依据的谣言、流言。错误信息———对突发性事件中的一些信息有主观删减、修改,导致信息与真实信息产生偏差和错误。不良信息———在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传播中附加的宣扬色情、暴力、迷信或挑拨宗教、民族关系等会影响社会稳定的消息。偏激信息———主观色彩过于明显,对于事件判断的倾向非理性,会起到煽动性负面影响的信息。

    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的引导与管理

    整合舆情监察资源。(1)传统媒体的舆情检测渠道。传统媒体可承担舆情监报任务,并且专业记者的工作方式较灵活,他们已经赢得群众的高度信任,因此,他们能够获得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传统媒体根据事件的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可将其分为头条新闻,一般新闻和内参等多种形式,并且针对专题的舆情调查,专业的记者和通讯员也都比较擅长。(2)民间机构的信息采纳。由于突发性事件发生的较突然,当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在短时间内信息比较匮乏,那么此时离事件发生地较近的机构会比较容易了解到情况,如果掌握到这一事件的第一手资料,那么该机构就掌握了最主动的资讯。(3)建立好网络本身的舆情资料库。舆情资料库主要包括热点新闻出处、发言事件密集程度、评论数量等参数的收集以及热点话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等,并根据舆情分析处理后的结果生产报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是国内最早从事舆情监测、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在舆情监测、研究及危机应对、舆论引导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2011年每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都能够引起政府、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关注。很多地方都将其作为教程应用于地方的学习和培训中,这表明地方政府的网络舆论的主动意识逐渐提高。

    将舆情监察分析报告重视起来当一定的舆情资源有效地掌握之后,还要对其进行分析,将反映同一性质矛盾的案例归为一类,再归纳同一案例中相同观点的发言。目前,对于上述功能,网络舆情智能监测平台可以实现,并且能通过计算机来辅助人工做更深入的分析、检测和管理可能演变为突发事件的热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舆论引导方案制订的科学依据就是经过分析和统计的舆情报告。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传统的议程设置已经不能给予网民满足。网络给受众带来了选择的余地,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信任的信息来源,群众也敢于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针对突发性事件而言,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掀起巨大的舆论反应,如果网站不能设置议程,那么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危机,事件将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网络以其自身优势占领重要位置,先为公众和传统媒体设置议程。例如,依托网站的实时更新做出连续的、深入的网络新闻,这样能够体现出内容的新以及深,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网络议程设置的优势是形式上多媒体化,这样的新闻关注度肯定很高。由于议程设置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它很有可能表现为双向设置的特点。网编设置议题的走向也会受到受众参与积极性高以及表达意见活跃所影响。目前针对突发事件而言,传统媒体的新闻源头往往来源于民间、博客等,他们相互取长补短,议程的设置也互相进行,从而造成舆论的扩散。我国网民趋于年轻化,他们的阅历有限,也比较感性,在短时间内仅凭主观感性来作判断,而将事件背后复杂的社会问题忽视了。在不理性舆论环境下,网民和媒体都有可能做出错误判断,传播错误舆论,最终给当事人造成较大的伤害。网民之间的相互感染、互联网的匿名模式以及观点相近的快速互动,都容易引起群体化行为的发生,甚至对线下的社会正常秩序产生威胁。因此,必须对各网站、BBS进行合理的管控。例如,现在大多数的门户网站要想新闻跟帖必须先进行注册登录才可。针对天涯社区而言,他们对于敏感话题,他们控制跟帖数量,一般控制在5页内,从而避免信息不理性集中。

突发事件分析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周蕊(1964.02-),女,大学本科,急诊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摘要】目的: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方法:对慢性疾病患者因未按医嘱坚持服药发生突发事件的原因及急性农药中毒的农药保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使慢性病患者正确认识所患疾病的危害;增加遵医行为、服药依从性;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加强农药管理的重要性;改变他们以往对农药随地乱放的做法。结论:临床工作中护士不断观察、发现、总结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在护理上针对性制定适合的健康教育计划,才能取得完好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突发事件;原因分析;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方式的活动过程[1]。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改变,大多数患者已不仅仅满足于一般的生活护理,需要的是健康知识,更想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健康行为,以及疾病愈合及愈合后的问题。在临床工作中,通过询问急诊抢救病人的病史,发现一些慢性疾病患者突发意外情况的发生是未按医嘱坚持服药;对停药原因进行分析,农药杀虫剂和除草剂在农村农民家庭缺乏管理。根据这些情况,在护理上针对性实施健康教育内容,有效的进行健康宣教,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 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

(1)2005年-2010年我科急救的患者中,19例高血压病患者发生脑卒中是未按医嘱坚持服药,其中5例患者未坚持服药的原因是出院带药服完后未再到医院或药店买药,2例年轻患者未坚持服药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很年轻就患高血压病感到害羞;拒绝检查和治疗,3例患者未坚持服药的原因是对高血压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认为自己不能从此就需终身服药而停药,9例患者血压降至正常了就不再用药了。2例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未坚持服药的原因也是出院带药服完后未再到医院或药店买药。

(2)2004-2010年我科收治口服农药中毒145例,其中11例因醉酒后误服百草枯8例;DDV 3例,1例5岁的孩子因觉得百草枯的颜色好看而尝了大约10m百草枯溶液,询问口服农药中毒患者的病史过程中发现,几乎所有农村农民家庭的农药都没有放入专用柜子内加锁保存,而是随地乱放,使误服农药成为可能,自服农药变得容易。

2 健康教育对策

(1)上述5例高血压病患者及2例糖尿病患者均来自农村,对他们所患的疾病缺乏认识,他们不知道出院以后需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出院带药服完后未继续买药服用而造成突发事件的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对来自农村并对其所患疾病缺乏认识慢性病患者,在进行疾病常规知识、心理疏导、药物及饮食控制等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特别强调需定期到医院检查,终身坚持服药,不能随意中断服药,药物服完前必须到医院或药店购买,以免出现因未及时购买到药物而中断服药。

(2)针对高血压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的患者,在药物及饮食控制等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人都会患病,既然患病就要必须正确面对,高血压病是终身疾病,要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必须终身遵医嘱坚持服药,以保持血压稳定,以免造成突发事件的发生。

(3)针对血压降至正常了就不再用药的患者,向患者讲解高血压是导致人体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受损的杀手,必须早发现、早治疗,做到以预防为主。积极预防、治疗可制止和逆转高血压病对靶器官的损害。正确的做法是定时检测血压,一般在控制食盐量、劳逸结合的基础上,维持量用药,突然停药易酿成突发事件。

(4)针对口服农药中毒患者,住院健康教育包括做好心理疏导,使患者懂得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心的事情,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最好的排解方法就是找朋友或亲人倾诉。出院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回到农村后广泛宣传加强农药管理的重要性,建议他们把农药放入专用柜子内加锁保存,可以有效避免误服农药,对于寻找农药自杀的人群,可能因找不到钥匙而打消自杀的念头或者向保管钥匙的人要钥匙的过程中而发现其有自杀倾向并加以制止,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

3 小结

急诊突发事件的健康教育,是通过对引起突发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针对其他慢性病病人采取的相关健康宣教指导,使患者正确认识所患疾病的危害,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健康知识水平,树立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增加遵医行为、服药依从性,达到了最理想的护理效果,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农药杀虫剂和除草剂毒性很大,口服急性中毒事件时常发生,加强农村农药管理的宣传是一项涉及广大农村农民的一件大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加强农药管理的重要性,使他们改变以往对农药随地乱放的做法,可以有效地杜绝农药误服,减少自服农药自杀事件的发生。要做好健康宣传,作为医务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知识和护理素质,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了解患者的心理及生理需求,科学地运用健康宣教,才能得到完好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