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文学论文

体育文学论文

体育文学论文

体育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

人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权利,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性格,实现学生由内而外的发展理念,人文教育的主要还有要依靠文化对学生的感召,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层次:首先,人本教育注重的是以人为本起点,考虑体育教学各个环节都要进一步以学生需求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要以学生的全面能力提到为落脚点,即思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落在学生身上;其次,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主要表现就是一种文化的延伸,具体的表现可以是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体育游戏,这些文化、游戏中包含着很多东西,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取向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对建立学生与人合作和团队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二、在大学体育中开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现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之现代的大学生基本为90后,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抗压能力不是很强,也是现在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部分学生在大学里遇到一些挫折就受不了,有的还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有些学生在大学里一次考试没有考好,感到十分沮丧,与原来自己在高中是班里的尖子生,有着明显的落差,这种问题的出现将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还有的学生在大学里谈恋爱,受到感情的挫折时更加容易造成他们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这些问题最终都是学生心理存在一些不良的因素造成的,很多的教学过程不注重对学生心智的培养,对其抗压能力的锻炼。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压力会更大,节假日加班,收入和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工作强度大,超时超量的工作成为普遍现象等等,这些将给本身抗压能力不强的学生重重的一击。很多人到时候就扛不住压力,造成了前几年发生在深圳富士康公司的员工跳楼的惨剧。

三、大学体育融入人文教育所具备的特征

大学体育融入的人文教育具有一定的特征,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一)具有专业性特征

大学生与初中生、高中生在心智发育、身体成长方面都存在很多优势。大学的体育教育更加注重各种运动的技能培养,人文教育融入之后,大学体育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心智的健康,希望通过一些体育锻炼,宣泄学生心中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很多人走上工作岗位后依然保持这样的一种方式,在工作中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约上几个球友去篮球场上找找感觉,一场大汗之后,工作中的不愉快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是大学体育的专业性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运用自己的体育特长去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二)具有丰富性特征

大学体育融入人文教育之后,可以对与体育相关的各种文化进行教学,例如体育与政治的关系,建国之后,总理的“乒乓外交”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新篇章;体育与经济的关系,2008年一场奥运会给我们北京带来了多少商机,一场足球世界杯给巴西带来了多少的旅游人数。这些都是体育在融入人文教育之后,可以进行教学开展的内容。由此可见,人文教育融入之后,大学体育的外延进一步拓展,更加具有丰富性。

(三)具有长期性特征

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的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才能见到效果,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在场馆的管理上,不断听取师生意见,改进管理方式方法,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另一面需要长期融合的原因:用文化底蕴熏陶学生,学生受到人文教育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不是短时间内就有达到效果的。需要长期的影响,学生的心理才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对待人生、社会的态度和观点才能进一步优化。

(四)具有人本性特征

大学体育融入人文教育肯定具有人本特性,尊重学生,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对学生身体健康的维护。体育锻炼的重点从开始到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不断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其适应社会压力的能力,一个好的大学更加注重对体育场馆管理制度的人性化,而不是一种刻板的制度管理模式,例如到周末可以免费向社会、师生开放,给他们更多开展体育锻炼的机会。这就是一种人本性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体现。

(五)具有文化性特征

大学体育融入人文教育之后对文化依附更加明显,文化教育就是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文化宣讲,可以将体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表现出来。文化教育是其重要的载体。失去了文化宣讲,大学体育的人文教育将没有抓手点,只能是纸上谈兵、天方夜谭。发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铸造大学的文化精神。以人为本管理的思想是大学发扬和谐社会管理理念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就是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切实需求。文化在维系学生与学校感情中的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一个学校没有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朝气、灵魂,变成了一潭死水,导致学生之间缺少相应的情感,同学情的冷漠将造成学校向心力的缺失,学校开展以人文教育为主题的体育文化宣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不断提高学生之间的团结力量;不断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四、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中的具体实践

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中的主要表现就是体育文化的宣讲,下面就这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一下其实践环节:

(一)体育文化教学的课前准备

要想上好一节有意义的文化体育教学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首先是针对教学目的,选择有针对性地文化体育选题,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细节;其次就是与其他理论课教学不同,准备游戏环节的音像资料;完成最终的器材的准备;同时可能还有进一步摄像运动场地的使用等问题。

(二)组织有序的体育文化课程,突出教学主题

体育文化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体现人文精神。大学体育的教学是有着自己的教学目的和大纲,完成教学任务才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因此,在教学过程,运用体育文化教学时候需要进一步突出教学的主体和目标,文化教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三)教学结束前要进一步总结,最终使学生明白体育文化教学的目的,对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相应的梳理

首先,教师要讲解本次教学活动中训练项目的注意事项,对其运动技巧有效地归纳总结,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动作要及时纠正,对可能出现的运动风险加以说明,其次,在总结中,可以让学生评价一下相关体育文化兴趣,同时也可以说一说在体育文化教学中学会了什么,例如团队精神之类等。

五、大学教育融合人文教育的发展

大学教育融入人文教育之后的发展将突破现在的瓶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学生的学习主体更加明显,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将成为一种习惯

现在的素质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对某个学科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人文教育就是以培养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程度,不断激发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将从事体育锻炼上升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习惯。对于体育锻炼认识的进一步升级需要教师积极地开展体育文化的普及,这种文化普及恰恰就是一种人文教育的具体表现,只有不断地体现出教学的针对性,学生才能有意识的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规律,还有一些学校的体育场馆的人性化管理将促使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热情,运动会等形式更加营造了这种从事体育锻炼人文氛围。这些主要的人文教育将使得学生从被动逐步走向主动。

(二)学生品质、团队精神更加突出,大学生将更加具有协调意识

体育锻炼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团队协作,这种协作将组成大学生更加注重同学之间的感情,使得学生们认识到这种协作将有助于他们完成相应的任务;在工作岗位上有助于养成团结同事的性格;有助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成为自己以后生活学习中最大的一笔财富。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的融合将促使这种精神的养成,因为人文教育要教会学生理解体育的精神,体育的精髓,而这种精神和精髓就是团队协作。例如,我们在练习篮球中会发现,篮球不是个人的游戏,需要五个人的相互配合,假投篮,真传球,最终配合完成得分。这就是一种团队精神的体现,文人教育就是在教会学生不断理解这种体育精神的实质,在这种认识的升华之中,他们的额协作精神将进一步提升。

(三)体育锻炼态度进一步提升,大学生重新认识体育的本质

体育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

1.1强化论文过程管理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位论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综合性、全面性的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以及水平高低进行反应,而学位论文也是对研究生自身学术水准高低进行衡量的重要载体与指标。而要想使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保障,就要从源头环节进行强化,保证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监督严格性,并详细的进行评审与答辩。并且还要针对论文的开题、初检、答辩等多个不同环节建立起管理制度。促使论文的形成过程得到更加完善的管理,极大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哈工体育大学就是利用校外教授进行答辩外审的方式,来确认本专业的论文是否能够报送,在通过之后,还需要得到三分之二的委员会评审通过,最后再由学校的学术委员进行审批。论文的开题和答辩,则是由校内外的教授来担任评委,利用预开题与预答辩的形式做好准备后,再执行正式答辩。除此之外,哈工体育大学对论文的检测标准,也严格要求在10%以内。只有真正的严格标准,才能够防止不端学术行为的出现,为学术研究树立好风气。

1.2强化教育培养过程实践环节

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首先,对教学进行实践训练,哈工体育大学针对体育学教育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便是体育师资,那么教学的能力便成为了培养的核心所在,教师要想使得自身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就必须要保证实践能力持续成长。那么这就需要让研究生充分掌握知识与技能,并且让其明白教师这一角色的责任。经过学习后的第二阶段,就可以在引导下为本科学生进行5-7周左右的教学实践,但要保证以教学进度为前提来备课,通过教案为大纲来上课,研究生的教师则要对全过程加以指导,这一环节的成绩最终要记录学习档案之中;第二,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深入的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一般为4-6周的时间,通常在第三、第四学期展开。社会时间活动必须要写实践报告,并交予学院备案,记录学分;第三,实践竞赛。组织完成1-2项校内外的相关工作,学院教师担任裁判,对整个过程进行考核;第四,每个研究生必须每学期参加讲座与学术报告,至少2次,在学生毕业之前,参加校内外体育部报告会的次数不低于2次,并提交相应的学术学习手册,由导师审查签字,记录学分。

2体育教育改革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1体育教育改革实践问题

2.1.1师资力量薄弱影响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哈工体育大学中的体育学教导教师多数是本科教师,多数担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教师都是学校培养,只有小部分教师具备资格与能力参加研究生课程的授课,导致教师自身教学压力大,无法全心投入到教学中。而具备能力的教师则压力更大,不仅要负责课程,还要负责实践、论文等工作。

2.1.2招生持续性问题

哈工体育大学近几年呈现出的研究生招生分数较高,始终没有降低,并且与其他专业分数相同,导致一些学生望而却步,形成的结果便是报告人数越来越少。

2.1.3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参考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太多,过度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综合性体现不够,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需要。

2.2针对体育教育改革所需采取的解决措施

2.2.1强化师资团

队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一方面,不断加强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认真地完成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支持教师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并开设新的选修课和专题课。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内其他学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学科研究,开设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给研究生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和研究空间,聘请其他学科的教授担任教师开设课程,

2.2.2提高招生持续性

必须要针对师资力量团队进行扩充,并且采取评职考核的政策来鼓励教师,每年引进优秀的教师以及师资团队,制定相应的师资培养计划,持续为体育学研究教育团队提供支持。

2.2.3科学设置

课程科目学科想要发展,首先学生源就必须要充足,所以,针对体育学研究生的教育发展问题,需要利用招生政策加以支持,从专业发展角度出发,即便是区别对待也要以不影响其他专业的情况下,来降低分数,保证招生计划完成。同时,积极鼓励其他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跨学科报考,实现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发展。

3结语

体育文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一本、三化、五性”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1.“一本”: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教学改革之根本。

着眼于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必须以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教学改革的向前发展。调整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综合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

2.“三化”:教学模式科学化、教学管理规范化、课外活动多样化。

教育模式科学化:教学过程中,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个性、特长、创造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教学管理规范化: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调控教学过程,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方法,要用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

课外活动多样化: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既能面向全体同学,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五性”:方向性、主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全体性。

“五性”:评价“一本、三化”的理论依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遵循的原则。第一,把握方向性,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育人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第二,突出主体性,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三,坚持全面性,不仅要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第四,注重基础性,必须做到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的基础。第五,体现全体性,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二)实施“一本、三化、五性”素质教育的策略。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能够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把握教育规律,着眼于使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要由身体发展教育转向身心素质教育,由重技能传授向培养体育能力转变,由共性教育向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加强健身、健心等理论的传授,突出体育的愉悦身心功能,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和激励。

2.转变教育目标、更新教材内容,建立多层次的教学体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应转变为: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现代体育意识,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发展个性,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为了适应教学目标的改变,选择以健身体育、终身体育为中心的教材,更新教材内容。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为中心”转移,将“技能论”、“体质论”、“娱乐论”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实效性。

3.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全面意识、重视个性发展。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每一堂课的时间表及教学内容、环节,力求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在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与健身方法的过程中把握时机,抓住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育体与育心共同发展;重视教学中美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挖掘美的素材,让学生体验体育美,在体育美的熏陶下,产生体育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美学素质。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强调学生主动地、生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学中必须做到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学习中的独立人格。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有赖于学生积极去吸取前人积累的文化知识经验,有赖于他们主动地在教育活动中加以发展与提高。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体育课的设计与评价,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群体合作学习,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一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结语。

近年来,围绕“一本、三化、五性”进行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方向、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变革,必须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弘扬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才能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摘要]学校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摆脱旧的教学思想束缚,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一本、三化、五性”的素质教育模式,促进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淑云.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98,(9):45~47.

[2]钱春旭.论素质教育课堂模式的构建.[J].教育探索,1999,(2):30~31.

体育文学论文范文第4篇

体育文化是指由体育物质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以及体育精神文化综合而成的概念,大学高校的体育文化是由物质、精神、制度等构成的文化。其表现形式有:课外群体活动、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等。体育文化是以人为参与为主题,体育锻炼为手段,多种多样的运动项目为其项目,而进行的一种群体活动文化。群体文化的开展有利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丰富业余生活,增强体质,提升品味。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深入体会”、“直接感受”等,从而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感受那种积极向上,永不放弃、超越自我的积极进取精神,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以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结实的基础。

2体育文化的特点

2.1体育文化的精神

体育文化主要是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的,而体育锻炼不只是概念上的身体锻炼,其中还包括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在实际生活训练中,对于人们的需求来说,体育锻炼也不只是肉体上的锻炼,增强体质而已,更是在享受一种突破自我,永不言弃的“直接感受”,只有“深入体会”这种内在文化精神,才能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精神的意义。

2.2体育文化的实用性

体育锻炼的最直接效果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健康,这也说明了体育锻炼的实用性,在进行科学有效的锻炼以后可以直接转化成身体的能量,强化身体机能素质,这个过程是不断成长,汲吸取的过程。

2.3体育文化有助于提升综合能力

体育锻炼的内容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表现形式有:课外群体活动、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等。其内容表现出的一种拼搏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任何事物比拟的,同时它也能培养人们团队协作能力等,为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3体育文化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之间的链接关系

我国大学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是盲目而又不符合实际的。在课程设置上,每周会有一到两节体育课程,体育老师只给学生提供一些体育器材,然后在学期末时再进行一次考核,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去上体育课,体育课常常是“必逃课”之一,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态度就是敷衍了事,浑水摸鱼。完全忽略了对体育文化精神的培养,脱离了体育锻炼的实用性。体育教学要进行改革方面的发展,必须要以体育文化为导向,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培育,通过参与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磨练学生意志,体现体育文化的内在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体育文化的传承也需要以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为主要途径,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传承文化的主力军,只有抓住这条主线,体育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4传承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4.1提高教师自身体育文化修养

首先,在传道授业的教师方面,需要从根本观念上改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要把体育锻炼认为成单纯的身体锻炼,而敷衍塞责,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任学生们“自由发展”。现代体育教学应该是理论知识和实际锻炼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体育锻炼的技巧,更需要把体育精神体育文化渗透入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的认识体育的魅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也是时代的需要,老师的能力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绩、学校的体育成果,加大对老师的教育文化改革要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上来,要不断弃掉原有的旧教学模式、古板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新型的教育观念来改变老师的文化修养,使教师在教学授课的过程中能够全新的教学。

4.2加强学习体育文化建设

当今的大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在体育教学中,需要打破以往单纯的体育技术教育为主线的教学体质,在“传道”的基础上更需要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的认识与培养,不断的改变体育文化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中的作用,体育文化建设是体育的基础和核心,只要找准体育文化的切合点就能更好的完善和发展,使体育文化建设步入更好的轨道上来。大力创新和变革,必须传承和结合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从文化的视角去研究体育教学改革,使我们能够有一个新的、更深层的认识。

4.3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育事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习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是这个时代刻不容缓的期盼,体育教育文化素质的培养是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条件下,我们要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推进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改革,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自主学习和创新,只有学校改变了教学文化的特点,学生体育文化的素质将得到全面的发展效率、质量将得到提高。通过参与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磨练学生意志,体现体育文化的内在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推进高校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就要合理的安排体育课程的结构设置和选择,恰当的使用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体会出体育的核心作用,建立授课教学的新模式提高教学团队的素养和学生的人文素质。

体育文学论文范文第5篇

1.1研究对象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在校学生、教师和主管教学的教务部门。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从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集全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目录索引》和《书报资料目录索引》,检索获得关于与体育学科课程评价模式相关的文献资料,全面了解目前该类研究的现状,为选题、设计问卷和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问卷调查法,对西南地区师范类院校体育学科课程评价模式进行调查,由该地区调查员负责发放问卷,为保证资料来源可靠,不计姓名、不互相讨论,当场收卷。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学校问卷和课程问卷。

1.2.3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相关学校专家的访问,了解目前体育学科课程评价的情况,同时确定问卷设计的评价指标。

1.2.4数理统计法

对所收集的文献及数据运用办公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同时利用SPSS11.0中的逐步回归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等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相应的处理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关于体育学课程的概念

界定从文献调研查阅结果来看,目前关于体育学科课程评价的概念基本没有统一的表达和标准。笔者在体育课程评价的基础上将体育学科课程评价定义为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体育专业学科课程的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效果、课程建设等做出评价和判断的过程。而评价模式主要是指在定义的基础上采用怎样的评价指标来对课程进行评价。笔者主要从评价标准与方式、评价方法、评价对象、课程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

2.2西南地区师范类院校体育学课程评价模式的对比分析

2.2.1评价标准与方式

评价标准是判断体育课程价值的关键所在。课程评价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换句话来说也就是课程评价模式或是体系。通过对几个高校的调查,发现和其他学科一样,体育学科课程评价的标准主要也是依据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从一级指标专业与课程建设着手,以二级指标课程与教学为切入点,以主要观测点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为主要实施和落实方向开展建设和评价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各高校体育学课程主要表现为理论型和实践型,评价方式主要分为考查型和考试型。其中考查型课程主要是以开卷考试、期末作业或是小论文和平时成绩按照权重比例来进行评价;考试课程主要是以期末试卷考试和平时考勤表现按照权重比例来进行评价。相对于理论型课程来说,实践型课程更加注重的是技术评价和达标考试。

2.2.2评价方法

目前关于课程评价方法的研究较多,也没有针对学科和专业得出统一的方法。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各高校课程评价主要采用的是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整个课程的进行情况作为最终考核的内容之一,这主要体现为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主要通过期初、期中和期末三个阶段来自不同评价人员的综合,而期末评价也占整个评价的主要部分,也就是说主要注重的是终结性评价。对于课程本身并没有提出任何评价方法和要求。个别高校在科研工作中有关于课程建设的奖励性政策和加分,但并无具体建设目标和要求。

2.2.3评价对象明确

评价对象是正确进行课程评价的重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西南地区师范类高校体育学科课程主要分为专业理论、术科两类大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中还包含有个别实验课程。按照教育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将该次评价对象控制在有共性的课程当中,具体为九门基础课。其中包括理论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专业基础术科课程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按照课程性质,将九门课程分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术科课程。本次调研主要将重点集中在课程本身,主要研究九门主干课程的建设情况。精品课是具有较强特色和较高教学水平的师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反映课程的建设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研的高校中,九门课程的建设主要体现在精品课程建设上。其中申报校级精品课程的有4个高校的7门课程:田径、排球、篮球、足球、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省级精品课程为1门:田径;而部级精品课程的数量为0。虽然体育专业是特殊专业,但相对于其他学科课程建设进行比较,目前的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2.2.4课程质量评价

体育学科虽然是教育学科的分支,但它是一个特殊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基础理论课程,却还是以技术实践教学(术科教学)为主。对于这门特殊学科下的特殊课程的评价,依据其课程结构,主要是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来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这三个过程当中,其中教学准备主要观测的是教案、场地器材、课程设计等的准备情况;教学过程主要观测的是教学语言、教法学法、教学规范、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教学效果主要观测的是课后反思、师生互动、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

3西南地区师范类院校体育学课程评价模式与指标的构建

3.1构建符合体育学科特点的课程评价模式

西南地区地处偏远,经济较落后,但师范类高校并没有丧失师范教育的本质,因此,建立适合地区特色的评价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以体育学课程评价模式为中心,主要从课程定位和评价两方面来考虑。课程定位方面:确定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定位;明确课程类型,主要观察与同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是主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还是公共课;课程的作用,主要观察教学方式、顺序和课时量等。课程评价方面:主要从专家评价,即教学督导、教师同行、领导评价等,包含了教学团队、课程等对象的评价;学生评价,主要从在校生评价和毕业生评价来观察;社会评价主要观察家长、社会声誉等方面。

3.2制定多元化、专业化的课程质量评价指标

在体育学课程评价模式下,制定适合体育学科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结合评价学校本身软硬件条件,不能盲目地按照最高标准来进行评价。从课程建设来看,课程质量评价指标应该从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实施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来进行分析。首先课程设计评价主要是确定课程地位,了解课程设计思路以及框架。通过对办学条件、课程资源及师资队伍三方面的评价,来确定指标的等级范围。其次必须从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等。再次是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兴趣、师生互动、教师的科研、学生获奖等。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及课程建设的要求对课程进行综合考量,可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原则,由学生、专家和社会组成的评价主体对课程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突出专业特点,设计评价指标框架。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