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本土化经营论文

本土化经营论文

本土化经营论文

本土化经营论文范文第1篇

1.跨国企业本土化的概念跨国企业的经营路径一是在多个国家进行基本相同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多区位生产形成规模优势,二是将生产经营的不同阶段分散于不同国家或地区,通过企业内贸易,发挥地区间的比较优势,降低成本。无论选择哪条路径,跨国企业的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经营,都需要适应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适应消费者,进而在人员、研发、资金、管理等方面实施不同程度的“本土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本土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是跨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2.跨国公司本土化的主要内容跨国公司本土化的涵盖了技术研发、产品、品牌、市场、人力资源、采购、销售、文化等各个方面和层面。(1)人才本土化。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人才本土化是最根本的本土化。推动人才本土化,可以节约劳动力成本,也可以发挥当地人熟悉当地文化、风俗、市场,了解当地人的习惯的优势。(2)产品、品牌和研发本土化。在产品方面,根据当地的消费需求、偏好来设计开发,凸显当地特色。在品牌方面,一是将在本国累积的品牌影响力推进新的市场,把本国品牌变成国际品牌;二是照顾新的市场偏好,创设新的品牌。在研发方面,一些跨国企业在东道国通过单设或合作等方式设立研发机构。(3)采购、生产、销售的本土化。在采购方面,本土化可以实现就近、低价采购,促进原材料提供商发展,并在情感上迎合当地消费者。在生产方面,本土化将帮助企业降低生产、运输成本,确立在东道国长期发展的合法地位。在销售方面,本土化能适应市场需求,建立更有效的营销渠道。(4)管理、制度和文化的本土化。为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跨国企业一方面将管理权限下放给子公司,同时在管理上、制度上、文化上也不同程度地进行本土化改造,以减少文化冲突、节约管理成本。

3.从国际贸易的需求看跨国企业本土化的动因第一,降低成本,包括:利用当地人力资源,降低人力成本;采购当地原材料,降低原料成本;降低仓储、运输成本;满足分销渠道的差异性,降低销售成本等。第二,消费者需求在很多产品领域具有较强的国别或地区特性,通过本土化有利于满足消费偏好。第三,适应东道国,包括适应市场环境(法律制度、自然条件、原料供应、市场替代者等),树立好的企业形象,适应当地文化等。

二、跨国企业本土化经营的相关理论分析

1.垄断优势理论这一理论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StephanHymer)于1960年提出的,并由麻省理工学院C.P.金德贝格在70年代进行补充发展。按照这一理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与东道国同类企业相比的垄断优势。垄断优势有两类:一是知识资产优势,包括生产技术、组织管理、销售技能等;二是规模经济优势,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更加明显。跨国企业具有的垄断优势至少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价格控制能力和规模经济的优势,二是专利、商标、品牌等市场的优势,三是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四是面向发展中国家投资,获得相对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跨国企业的本土化,至少在四个方面促进跨国企业保持垄断优势:一是将品牌、专利等优势理论上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二是直接获得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三是推动将技术、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在当地发挥作用;四是有助于绕过东道国的关税、知识产权壁垒。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跨国公司通过本土化,可以更好地分析东道国市场,判断产品处于生命周期中的什么阶段,并更准确地预测产品的发展趋势,正确把握产品的市场寿命,根据产品所处的阶段特点,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增强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3.公司内贸易理论这一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Peter.J.Buckley)、卡森(MarkCasson)系统阐述,由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进行了发展完善。内部贸易改变了各国贸易顺差、逆差的含义和影响,掩盖了国家贸易中各企业、各国的真实贸易关系。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公司内贸易主要的利润来源。跨国公司通过推进本土化,可以更好地发挥各国家各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将生产经营的某一环节、零件、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集中于某国或某地生产,产生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并更充分地利用不同国家的税收、贸易政策。

4.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由日本学者小岛清(K.Kojima)于1978年提出并进行系统阐述。这一理论指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开始,以促使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外贸易,并推动东道国产业的发展。跨国企业的本土化可以使得企业更好地了解东道国的技术水平,从而找到最合适的产业进行投资,有利于了解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适当运用当地劳动力资源,为东道国创造就业机会。这一理论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启发。

三、跨国企业实现本土化经营的几个关键要素

1.中高级管理人才的本土化本土化的高级管理人员与一般本土化员工的作用不同,他们更有条件和资源帮助企业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对应举措,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化解文化冲突、促进有效合作。高层管理人员的本土化是人力资源本土化的核心。人力资源本土化既包括利用人力资源,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育,这要求跨国企业把人才的培训和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本土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决定了其能否顺利实施本土化战略。

2.文化融合跨国企业在进入其他国家进行生产经营,通常都会面临来自文化方面的矛盾,能否实现企业文化、本国文化和东道主国文化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前途。相同的政策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执行方式,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管理者在实施管理手段时,必须要考虑到被管理者的反应,这些反应往往是由被管理者背后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文化融合需要跨国企业重视并承认文化差异,努力化解文化矛盾和冲突,融洽与东道国政府、商业合作伙伴的交流沟通,提高适应能力,增强竞争力。

本土化经营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本土化,营销,战略,解读

 

一、引言

本土化战略,是指一些跨国企业、公司为了在所在国或地区获得最大市场利益,充分满足本地市场需求,适应本地区文化,利用本地经营人才和经营组织生产、销售适应特定地域的产品和服务,而实行的一系列生产、经营、决策的总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使得国际间经济依赖性加强,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国际合作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应运而生,但能够发展成为市场“常青树”的却并不多。且这些为数不多成功经验显示,只有实行“思维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战略,国际营销才能成功。

二、国际营销本土化的必要性

1.“本土化”是国际营销战略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长足发展,使得跨国公司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即:他们不仅要与当地的公司争夺市场份额,而且还要和同在一国市场的其他国竞争对手抢占有限的市场资源。因此,对东道国市场和文化习俗的了解和熟稔,势必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从产品细分市场、个性化方面等来看免费论文,为满足不同社会文化对产品的需求,企业很有必要调查研究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2.有利于跨国公司进行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

本土化意味着企业融入当地,对东道国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的调配得心应手,从而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对各类资源进行配置。

3.从哲学的观点看“本土化”问题—营销矛盾的特殊性大于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而本土化营销成败就在于企业是否注意到了东道国市场的特殊性,并能顺势而为,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这正是“本土化”的要义所在。迥异的国家人文因素,像其自身的特点,民风习俗、价值观念、禁忌爱好、消费观念、道德理想、政策制度等都会给目标市场的开拓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差异使得世界各国消费者对商品持有不同的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导致购买行为也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企业只有重视目标市场的本土化调研,做到“入乡随俗”,才能在拓展市场空间上如鱼得水。

三、百思买“水土不服”和家得宝“中国失利”

今年年初,美国最大的电子产品零售商百思买(BestBuy)百思买宣布关闭中国所有的9家门店,实际上,百思买自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就一直未能形成全国性影响,店面多集中在华东一带,其间还多次被传言将退出。知情人士透露,百思买采取自己购买物业,购买商品,自己员工销售的模式,甚至连促销赠品都是自行采购,产品陈列也是以品类和尺寸为标准,而不是以品牌为单位,但国内家电卖场的上述资源均由厂家承担,产品均是以品牌专区形式出现。如此一来,前期投入较大,承担更大经营风险的同时必然需要更高的利润来支撑。然而,在国美、苏宁等规模化扩张竞争下,百思买进入中国近六年,主打中高端品牌,却一直无奈地在“价格战”和“保持高端形象”之间苦苦挣扎。而对中国消费者而言,他们最在乎的是“低价”,只有低价才是实实在在的实惠,“更严格的品类管理,更合理的购物引导”在“低价”面前都变得有些无足轻重。

无独有偶,年初早些时候免费论文,世界最大的家居建材零售商家得宝终于以一纸“致顾客声明”画上了打拼中国市场的句号。至此,家得宝进驻中国的时间仅有4年。2006年底,家得宝高调收购天津家世界12家家居门店,成功登陆了中国市场。当时,家得宝中国的门店版图遍及北京、天津、西安、青岛、郑州等7省市。由于进入市场的时间晚于百安居,家得宝一开始就把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定位为收购现有网络。东方家园、家世界家居等本土企业都曾和家得宝谈判。然而,收购家世界进入中国市场的家得宝,并未打开局面。频繁的人事变动和水土不服的盈利模式加上财务问题,家得宝的中国之路异常艰辛。

四、对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启示

企业走出去,在东道国市场上参与竞争,势必要解决营销手段和策略的适应性,更离不开对当地市场消费文化以及消费者心理的了解和把握。为此,海外生产企业与当地经销商之间要从单纯的利益关系上升为品牌共创、成功共享的战略伙伴关系,及时融入当地文化,尽快实现市场营销本土化战略。国际市场营销实践中流行着一句话:“宁愿要一个第一流的经销商,第二流的市场;也不要第一流的市场,第二流的经销商。”百思买可家得宝这两个鲜活的实例,以及沉痛的教训,给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生动的教材,望本文能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完善自己,做大做强,不断培育中国的民族品牌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甘碧群.曾伏娥.全球本土化营销及其边界界定.经济管理.2003(24)

[2]胡左浩.国际营销的两个流派:标准化对适应性观点.南开管理评论.2002(5)

[3]张颖.对本土化营销的思考.商业研究.2004(19)

本土化经营论文范文第3篇

“三权分置”背景下,农村土地信托以土地经营权为信托财产,以《信托法》为设立准则。《信托法》对信托的

>> 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模式构建 论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登记 建议设立农地发展权和城市土地开发经营权 家庭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制度设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 构建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制度的法律探索―兼议河北省承包土地经营权金融抵押制度的完善 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理论模型与实践经验 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属性的理论定位与法理分析 关于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制度的思考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体系的构建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法律制度构建 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机制研究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与农村土地二级市场的构建 《物权法》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定 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思考 土地承包经营权包含的内容 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经济问题 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思考 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 浅谈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身份限制 浅谈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现状与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可以说,“确权登记”对于稳定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护农民生存保障和经济权益,积极发展农村土地物权性流转,大力推进“三权分置”改革都有着重大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所谓“确权”,并不是指赋予农民以新的法律性权利,而是对业已存在的权利进行登记和统计。就实质意义而言,权利本身就是法律上的概念,它是法律对于主体享有某种利益的确认,任何权利实际上均是以法律赋予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就是对已经存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以表征,以起到权利公示的作用,为今后农地交易的安全和稳定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严格讲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不影响权利本身的效力,仅产生公信力。其一,对于已经存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所做的确权登记仅具有公示财产性权利的作用,因此,不应再将该权利是否生效的法律效力加之于登记之上。此处所说的登记是对已长久存在并被法律承认了的权利所为的标示性登记,是强制性的确权登记,故而无关权利本身的效力,仅仅作为公示手段产生公信力,维护土地交易安全。其二,“三权分置”改革的前提之一即“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参见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第17条:“稳定农村对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该政策指向于对当前既已存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给予最大程度的稳定上的保护,使得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土地权利。加之“三权分置”改革后,农民可以在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自行设定土地经营权以完成农地物权性流转,对内保持了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对外可于土地承包经营权上设定用益物权以完成农地物权化流转,土地承包关系将得到进一步的稳固。因此可以说,当前,我国土地承包关系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有稳定性,中央大力推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作为初始登记和事后登记,具有公示土地承包关系的作用,为今后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奠定重要的法律基础和交易安全基础。

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完成后,一旦有权利转移的情形出现,则应当采用严格的登记生效主义的规定。应当认为,承包经营权、经营权分离的改革思路解决了大批农民土地流转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这将直接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生变革。但法律、法规的修订应当以长远眼光视之,故本文对此也稍做分析。首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应当坚持当前的立法政策,即以本集体内部流转为主,严格限制集体土地擅自流出。修订后的《物权法》将明确农民自由设立和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权利,这不仅解决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经济需求,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稳定了承包经营权的权利状态,使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永久稳固,即使流转也仅限本集体组织内部。此外,承包经营权虽然稳固,但经营权却可自由流转于集体内外,频繁的土地市场交易需要一套公开、真实、可供自由查阅的不动产登记簿,第三人通过了解详尽的地上权利结构来增加交易的安全性。承包经营权登记作为经营权登记的基础,其公开、透明、真实、有效显得尤为重要。如前文所述,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对抗模式的局限性使得其不仅无法为今后土地经营权的设立登记奠定基础,更无法满足频繁细密的土地市场的交易需求。故本文认为,在当前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完成后,立法一方面要维护现有的严格限制权利流转的法律政策,另一方面要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登记采用登记生效主义的模式。即,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应采取“严进”、“严出”的立法模式。

2.土地经营权登记的性质和效力

土地经营权登记属于设立登记。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永久不变的法律制度下,农村土地物权变动实际上就是农民于自己的承包经营权之上、通过限制自己对土地的占有、重新创设经营权的过程。基于此,创设土地经营权应当以设立登记为公示方法,给土地经营权的设定以及此后的转让提供具有国家公信力支持的、统一的、公开的法律基础。故而,土地营权让与登记具有复合性。一方面,它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初始登记为前提;另一方面,它以土地经营权的设立登记为目的,二者共同构成了土地经营权物权变动登记。“三权分置”改革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更接近于类似所有权,被赋予了强大的稳固性和保障性,土地经营权则代替了过去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农地流转中的位置,成为了农地信托、抵押、担保的对象。作为今后农地流转中的核心环节,对土地经营权设立登记的效力和实施加以规定至为重要。前文已述,在当前的农村土地结构下,作为农地流转对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效力被规定为对抗主义已难以适应农村愈加活跃的经济发展需求和市场化的土地流转趋势;再者,因对抗主义模式导致农民登记欲望不高,使得登记范围、登记程序等相关实施性规定难以做到统一、高效和透明,今后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的扩张迫切需要一套明确、完整的土地经营权登记规定的出台。

首先,登记对抗模式本身存在巨大的局限性,使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运作过程过于繁复。登记对抗模式的制度设计在“入口”一侧容易――该模式为权利的设立和转移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和宽松的准入门槛,使得权利当事人仅凭意思表示一致即可引致物权发生变动,极大的方便了农村土地流转交易的完成。但在“出口”一侧复杂――登记对抗模式的诞生早于物、债二分理论的形成,导致它与物权的绝对性和交易的安全性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紧张关系,这无形中增加了土地交易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可以说登记对抗主义无论是在理论体系还是实践操作均尚未成熟,即使是奉行该登记模式的法国和日本对相关的核心理论问题也没有给予明确且符合民法理论的答案。显然,登记对抗模式的制度价值直接指向的就是交易的便捷性。该模式通过扩大和推进意思自治的作用,减少公权力在市场交易中的影响,使交易主体仅凭契约即可快捷高效地完成物权变动,最大程度地激发了潜在的市场从而促进交易的形成。可以说,登记对抗模式在市场开放初期,对于刺激市场主体的交易欲望,开发潜在交易需求,促进市场蓬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回避的是,当市场从积极活跃的状态过渡到平稳有序的发展阶段,交易安全的强化和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抗主义下,登记制度对第三人的保护明显不利,第三人根据权利外观或登记状况所推测的权利人均有可能出现不真实的情形,“这种制度设计本身就人为地创造了真正权利人和名义权利人的分离”[7]

。进一步而言,对抗主义下的登记无法实现公示制度的核心价值――维护交易安全,在登记真实性存在巨大隐患的前提下该登记亦无法被赋予强大的公信力。

其次,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物权法》舍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生效主义的缘由已不复存在。基于保护耕地的需要,《物权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流转做出了严格的限制,使该权利难以脱离原集体成员的掌控为外界所有,农村土地流转范围仅限于本集体成员内部,权利的公示范围非常有限且极为固化。可以说,法律对农地流转范围的限制间接削弱了登记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重要作用。再者,我国传统农村多为熟人社会,村民乡里之间彼此熟识,因此《物权法》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调整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等法定程序经集体成员决定后即可。村民大会从实质上承担了农村土地权利的公示作用,维护了农村土地交易的安全和稳定,也相对削弱了登记的核心价值。此外,《物权法》制定之初,我国农村土地登记制度尚未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流转对象在初始登记尚未有效建立的前提下难以完成有效的设立登记,强制推行登记生效主义不但短时期内难以达到预期,也大大增加了运作成本,我国农村不动产登记现状直接引致登记生效模式难以有效实行。严格讲来,过去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其说是不具备登记生效模式的生长土壤,不如说是不需要以登记这种公示方法来保护农村土地的交易安全。基于以上三点,2006年颁布的《物权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登记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互换和转让仅产生对抗效力。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法律制度的日益完善,过去制约登记生效模式实施的客观因素已渐行渐远,我国农村的社会环境、交易习惯、土地市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恚中央对农村土地物权化流转的政策逐步放开,“三权分置”政策的提出把农村的浪潮推向新高,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亦迫在眉睫。从法律角度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由过去严格的、封闭的、限制的转变为如今宽松的、开放的、多元的流转。法律规定的放开一方面是迎合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另一方便亦会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流转积极性,推动了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承包经营权、经营权分离后,因农地流转所可能引致的风险――包括农民失去土地、耕地面积减少、农地脱离集体、流入城市等――受到有效防范,农民可以土地经营权为客体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选择适宜的流转主体――包括本集体内部和外部成员、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自然人和法人。显然,三权分置改革后,土地经营权将真正地发挥一项财产性权利固有的经济价值,而土地经营权的登记所面对的公示范围也不再仅仅是过去单一的村集体内部,故仅凭简单的村民大会等集体内部程序作为公示土地权利的方法已无法满足今后土地市场对交易安全的需求,严格的登记生效模式显现出了越发明显的制度优势。此外,当前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有序推进也为今后土地经营权的设立、变更、转移登记奠定了法律基础。一言蔽之,当下法律政策的逐步放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快速推进都为土地经营权登记生效模式的实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物权法》有必要作出相关修订以应对变化发展着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需求。

事实上,一直以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对抗主义都以“例外”的形式存在于《物权法》之中。登记生效主义更符合物、债二分的民法理论体系,更有利于稳定交易安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示制度的核心价值。但基于前述第二条所提到的我国农村土地的发展现状,设置暂缓登记生效主义的施行期,以“入口”更为宽松的登记对抗主义代之。随着我国农村集体的人、地联接相对松动,人口流动速度加快,中央相继提出“确权登记”、“三权分置”的政策主张,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现代化发展,此时,将土地经营权登记规定为生效主义的时机已经成熟。一方面该机制可以充分维护农地交易安全以更好地保护农民权益,另一方面也向今后我国不动产物权实现统一的登记生效模式迈了进一大步。

(三)土地经营权信托登记

土地经营权信托登记是平衡土地经营权与第三人的债权债务、保障土地经营权独立性的主要手段。信托登记的目的指向的是土地经营权信托的内部法律关系的外部化,是在农民与受托人之间就经营权信托达成合意及土地经营权转移之后形成的法律关系与外部的联系,其处于整个土地经营权信托设立结构的表层位置。因此,就土地经营权信托登记而言,其意义更多的是指向信托当事人与利害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亦即公示的对抗效力和公信效力。

三、结论

信托合同、土地经营权让与、信托登记三要素构成了土地经营权信托设立的全过程。就信托设立体系而言,信托合同和经营权让与调整着信托的内部法律关系――即信托关系的成立,信托登记则指向了信托的外部法律关系――即信托财产交易的安全,信托的有效运作有赖于内、外系统的相互协作。从内部关系来看,信托行为成立时该法律关系成立,故土地经营权信托于信托合同、土地经营权让与同时成立时成立;从外部关系来看,信托登记于当前信托制度下被赋予了决定信托生效与否的效力,故土地经营权信托于信托登记完成时生效。

参考文献:

[1]能见善久.现代信托法[M].赵廉慧,译.姜雪莲,高庆凯,校.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16、18.

[2]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44.

[3]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365.

[4]程啸.应明确区分初始登记与设立登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07-30(005).

[5]孙宪忠.不动产登记条例草案建议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6]铃木禄弥.物权的变动与对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9~30.

[7]于海涌.法国不动产登记对抗主义中的利益平衡――兼论我国物权立法中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之选择[J].法学,2006(2).

Abstract:

On the background of right division, rural land trust means treating the land management right as trust property and taking the Trust Law as the norms. Since the meaning, nature and property ownership of the Trust Law are not clearly defined, there are many defects in our system of trust establishment. Therefore, the article 2 and 8 of the Trust Law should been revised, that is, reclarifying the meaning of trust is the legal relationship of the combination of real right character and creditor right character. Based on this concept, the establishment of land management right trust should be mainly formed by three parts: the trust agreement, the establishment registration of land management right, the registration of trust. The relationship of trust will be established when the agreement of land management right trust and the establishment registration of land management right are all formed. The trust will be established when the trust registration of land management right is formed.

本土化经营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本土化;中国;策略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的必选之地,众多外资企业在中国进行投资充分说明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外资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最开始的时期,由于不了解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而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之后,外资企业便开始纷纷将“本土化”视为应对中国市场特殊性的法宝或者说是对策。

不同的外企对本土化的理解也不同,因此选择的本土化策略也不同。总的来说,跨国公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本土化策略:

一、生产本土化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生产本土化实质上包括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可分为采购本土化和生产制造本土化。

(1)采购本土化

采购本土化是指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在当地国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活动。该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的采购比例越高,说明其采购方面的当地化比率越高。提高在东道国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当地采购比例,可以大幅降低跨国公司的生产成本,增强经营效率。

(2)生产制造本土化

跨国公司早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开始了生产本土化进程,中国加入WTO以后,引发了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又一轮热潮。这些跨国公司的到来,雇佣中国的员工,使用中国生产的装备,基本上完成了生产本土化的过程。

二、产品本土化

中国的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这个问题是值得每个外企深思的问题。为此外企需要了解他们在中国的目标消费者的特点、偏好、需求等。

跨国公司在充分理解本土文化特征、消费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上,以保持强势国际品牌形象的原有特色为前提,把洋品牌做“土”,采取亲情营销,以克服消费文化的隔阂,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三、人力资源本土化

经济学中把创造社会财富的一切要素统称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而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的第一资源。它具有流动性、时效性、再生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企业的跨国经营,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经营,它体现在企业必须能够引导、协调和组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多元员工,使多元的人在企业内部能够聚合成一种创造价值的力量。这种跨国企业内聚力的实现不仅需要有共同的企业文化平台,而且依赖于企业在共同文化平台基础上全面整合内部员工关系。

人才本土化战略的实施首先有助于减少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经营管理上的矛盾和低效率;其次,利用当地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源,有利于降低人工成本;再次,人才本土化增强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信任感,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化形象,而且有助于保持经营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

四、营销本土化

营销本土化其目的和宗旨是满足本地顾客需求,培养顾客忠诚度。跨国公司跨国经营的过程也是一个满足跨国文化顾客需求的过程,文化始终是跨国公司进入一个新市场时最难以捉摸的问题。尤其是在市场、销售、人力资源等领域,传统文化与习惯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充分调查和研究本地消费者的特点,并根据这种需求推出对应的产品,制定符合当地购买力的价格,同时根据当地文化风格和消费者偏好进行促销和宣传,是对跨国经营销的最基本要求。

五、研发本土化

随着技术密集型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不断升温,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新亮点。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竞争的加剧,引发了研发本土化的竞争,为了巩固其市场领导者的地位,跨国公司把研发活动定位于满足中国市场的特定需求,从而实现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研发中心是企业的核心部分,将企业核心本土化,有针对性地开发技术产品,无疑是在为它们大规模地进军本地市场研制强有力的进攻武器。

六、企业文化本土化

企业文化本土化的过程是公司原有文化与东道国当地文化相互融合,将文化差异最小化的过程。

首先要进行文化差别识别,通过各种workshop活动,使来自不同文化的员工加强沟通,增加认同感,从而增强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其次,就是组织一系列的跨文化培训活动,旨在有效地打破每个人心中的文化障碍和角色束缚,更好地找出不同文化的共同之处。最后,在此基础上,根据环境要求和战略需要,建立起共同的企业文化,最终实现文化的融合。同时,我认为在企业文化本土化实施的过程中,要保留原公司的核心价值体系与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所在地的文化环境,创造新的企业文化。

小结:跨国公司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进入中国,首先实施的是生产本土化和人力资源本土化,然后是营销和研发的本土化,企业文化的本土化是本土化诸多要素中最顶级的活动,它需要整合前面所有的要素。当然,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存在交叉进行、相会推动的情况。其中,人力资源的本土化是本土化战略的核心,所有本土化管理思想的贯彻都离不了人。另外跨国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本土化战略有不同的方法和着重点。成功实施本土化战略的跨国公司总是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行业发展步伐一致,当宏观经济形式、国家政策、行业发展出现重大变革时,它们也会及时的对本土化战略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1]郭毅.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

[2]谭军华.我国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本土化经营论文范文第5篇

一、问题的提出近10年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新兴市场之一,吸引着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纷纷来投资

与此同时,我国许多有特色优势的企业也不甘示弱,将业务范围逐步向海外拓展,如海尔、联想。虽然这些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不可避免地采取了本土化的营销战略。所谓本土化战略,是指一些跨国经营的企业、公司为了在所在国或所在地区获得最大化市场利益,充分满足本地市场需求,适应本地区文化,利用本地区经营人才和经营组织生产、销售适应特定地域的产品和服务,而实行的一系列生产、经营、决策的总和。“本土化”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营销本土化。

二、营销本土化势在必行

(一)“本土化”是一种国际发展趋势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它们不仅要与当地的公司抢占市场份额,而且还要与同在一国市场的其他国竞争对手分羹夺食。因此,谁更了解市场,谁更熟悉东道国的文化习俗,谁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从产品差异细分市场、个性化方面来看,为了迎合不同社会和文化对产品的不同需求,企业必须研究当地社会和文化,开拓当地市场所需的产品。

(二)从哲学的观点看“本土化”问题—营销矛盾的特殊性大于普遍性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既有共性,又有特性,而营销的成功与否在于企业是否注意到了所在市场的特殊性,并能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这正是“本土化”的精髓所在。世界是多彩的,组成世界的每一部分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民风习俗、价值观念、禁忌爱好、消费观念、道德理想、政策制度等人文因素都对产品的目标市场开拓产生极大的影响。例如,美国人在选择服装时注重张扬个性,追求标新立异;中国人则是追求典雅含蓄,合群合体。由于这些人文因素的差异,世界各国消费者对商品的态度和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导致购买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企业只有重视目标市场的“本土化研究”,做到“入乡随俗,适市营销”,才能富有成效的拓展市场空间。

三、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营销的五个方面市场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多营销要素和营销手段,是营销诸要素的整合

因此,本土化营销要从营销组合诸要素等多方面入手,达成营销战略和营销手段的本土化。具体而言,跨国企业的本土化营销可划分为产品本土化、品牌本土化、价格本土化、渠道本土化和促销本土化。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界限明朗的,因为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相渗透、相辅相成。

(一)产品本土化产品本土化是产品设计要适应目标的需求和口味,它还包括产品研发本土化。例如,海尔冰箱能在美国市场取得一系列成就就是因为它在美国实施了“本土化”策略。海尔冰箱自进入美国市场以来,由于节能指标达到了美国2001年DOE标准,再加上总部设在洛杉矶的美国海尔设计中心专为美国消费者度身打造,而成为美国消费者喜爱的品牌。当然在实施产品本土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两家快餐巨头了。在上海,肯德基的营业状况比麦当劳好,但这并不是因为肯德基进入上海的时间比麦当劳早,而是因为麦当劳刚开始没有了解到上海人不喜欢吃牛肉。后来,为了迎合上海人的口味,上海麦当劳不得不用猪肉代替牛肉,并且用麦乐鸡与肯德基的家乡鸡来竞争。肯德基更是不甘落后,该公司一直致力于研发适合中国人口味的新产品,以取悦于消费者。他们相继在北京推出“榨菜肉丝汤”,“寒稻香蘑饭”;并在上海推出“海鲜蛋花粥”,“香菇鸡肉粥”等中式早餐。

(二)品牌本土化品牌是产品战略的一个主要课题,由于其在市场竞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往往将其从产品策略中分离出来。品牌的一半是文化,跨国公司自进入中国以来,十分注重适应中国独有的国情,主动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要、偏好和支付能力等因素,为产品准确定位,不遗余力地在产品生产、包装设计、商标名称、广告宣传等各个环节增加品牌的文化投入,从而创造出本土化的品牌。在商标名称上,跨国企业无不苦心孤诣,力求匠心独运。20世纪80年代,Cocacola公司再次登陆中国,他们在研究了4万个汉字的基础上,最后确定了发音相近,读音悦耳,寓意精妙的“可口可乐”四个中国字,所取得的成功众所周知。“雪碧”是可口可乐公司“sprite”饮料,在美国十分畅销,但“sprite”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魔鬼”、“小妖精”,为了挺进中国,他们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进行论证,经过几个方案的筛选,最终决定将其直接译音为“雪碧”,意为纯洁清凉之意。还有飘柔、潘婷、海飞丝、舒肤佳、玉兰油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名称,也都是美国宝洁公司的产品。

(三)价格本土化由于运往各国的产品运输费、关税、经济状况不同,跨国企业在向各国销售自己的产品时,面临着产品的定价差异问题。同一种商品如果在世界各地采取同一的价位,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因为某种商品的价格可能在一些国家被认为物超所值,而在另一些国家却可能相反。因此,跨国企业在进行定价时,往往要考虑各国目标消费者的经济收入状况、消费观念、价值观念、群体偏好和消费者对价格的心理承受力等因素。当然还要参考一下同类进口产品和当地同类产品的价格区间,尽量使产品价格处在这个价格区间范围内。此外,当地的市场竞争状况也是跨国企业制定价格的考虑因素之一。

(四)分销渠道本土化跨国企业在国外进行销售时,必须考虑各国分销渠道的差异。他们在销售商品时要以适应当地的分销渠道来进行,并且要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跨国企业(除少数外)在异地销售往往没有自己的营销渠道,因为自建渠道会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而且难度大、不易维护。所以,他们经常选择与大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利用知名品牌已建成的渠道。比如说,日本三洋与海尔的日中市场互换策略就已开始利用海尔的网络。

(五)促销本土化在促销上,“本土化”策略被各跨国公司用得极其频繁。他们根据所在国的风俗习惯、民族节日适时地推出了符合当地情况的促销策略,以此来抓住消费者的情感世界。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广告宣传就别出心裁,令人叫绝。他们在我国春节来临之前,向顾客赠送对联,上联为“春节家家包饺子”,下联是“新年户户放鞭炮”,横批则是“可口可乐”。这种采用汉民族特有的对联形式的宣传,使我国消费者与可口可乐产品的心理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伊莱克斯更是将它的亲情化营销演到了实处。为了宣传变频冰箱的节能优势,它打出了“还能再省吗?伊莱克斯推出日耗电不足半度的冰箱”,“省是中国人的美德”的广告语。此外,在媒体选择上,跨国企业也颇费心思。

四、本土企业也需要营销本土化

(一)案例分析20世纪90年代初期,武汉长江啤酒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德啤酒曾在武汉电视台、湖北电视台上大打广告,广告口号是“中德啤酒很德国!很德国!”意思是“中德”啤酒是使用德国酿造技术、聘用德国专家、引进德国生产设备、纯正德国口味的一种中、高档啤酒。这一广告至今在武汉市民中仍有较深印象,其广告投资不能说不大,广告效果也不能说不好。但是,这一广告并没有推动产品的销售,“中德”啤酒及其生产厂家最终还是在1995年被“百威”啤酒收购,中德啤酒这个品牌,从此在市场上消失。中德啤酒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没有很好地了解当地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习惯,也就是没有做好“本土化”研究。在定价上,“中德啤酒”的价格是主要竞争对手“行吟阁”啤酒的近两倍。当“行吟阁”卖一元时,中德卖两元左右。由于啤酒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中、低收入的武汉市民,他们不可能不考虑价格上的对比。因此,定价偏高是中德啤酒卖不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产品口味上,由于武汉天气较热,市民喜欢喝清淡爽口、酒精含量较低的啤酒,而中德啤酒口味较浓、酒精含量较高,这是产品本身存在的一个销售障碍。在销售网点的分布上,中德啤酒主要通过大中型宾馆、饭店、涉外饭店销售,并通过一些中档以上,装修较好的零售店销售,而不在居民区附近的个体户小店、夫妻店铺,以维持其中、高档的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但是,武汉市民购买啤酒一个最大的行为特征就是哪近就在哪儿买,没有人会骑个单车花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去找哪儿有中德啤酒。这是中德啤酒在销售网点上一个重要障碍。超级秘书网

(二)我国企业在本国的营销也应采取本土化策略任何一个国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和产品都要进行国际化的扩张,总有不少企业和产品立足内销市场。因此,跨国企业的本土化营销对我国本土企业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环境不尽相同,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异,城乡差别,各地政治、经济环境差异等等,这一切都导致了各个地区人们的消费口味、偏好、甚至价值观、审美观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在做菜的口味上,有一种说法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再比如说,在穿衣上,南方人身材普遍娇小,而北方人普遍偏高,因此,服装厂在加工时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针对不同地区,在尺寸上加工适合当地人身材的衣服。由于我国的这些“特殊国情”,我国企业在本国进行跨区域销售时,尤其应该采取本土化营销策略。在产品上,要深入了解当地人的消费习惯、偏好,来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在价格制定上,要考虑到城乡收入差别、地区收入差别来及时调整产品在各地区的价位。对于连锁零售企业来说,应根据连销店所在地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当地市场竞争环境来适当地调整商品的价格。在当地的促销上,应深入研究当地人接收信息的来源。比如城市里的上班族、学生、老年人等,他们接收信息的媒体各不相同。老年人倾向于广播、报纸;上班族多通过报纸和电视来了解信息。此外,采用名人促销时,应尽量选择当地人喜欢并信得过的人士,最好这位名人是在当地出生。在分销渠道上,当然应采取当地的渠道,采用当地的分销商、商,通过他们在当地已建立好的一系列营销网络来分销商品,这样可以节约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

五、结束语

总之,营销本土化的核心是关系本土化。不论是跨国企业,还是我国的一般性企业,只要进行跨区域销售,就应该处理好与所在国或地区的各种关系问题,即与消费者、分销商以及各级政府等之间的关系。因为关系处理好了,本土化营销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张青山,赵忠华.企业人才培养的当地化和内部化〔J〕.管理现代化,2000,(1).

〔2〕何军红.本土化———跨国公司的制胜策略〔J〕.改革与理论,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