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从业人员职业农民培训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和保证,也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重大课题。为进一步做好全省今后一段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2011年10~11月份对全省农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重点在苏南、苏中、苏北选择部分县(市、区)进行了详细解剖分析,认真总结了近年来农民教育培训开展情况和基本经验做法,研究提出了新时期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特别是培养职业农民的战略任务和对策建议。

一、农业从业人员基本现状

1.农业从业人员分类及结构特征

生产型、经营管理型、服务型。根据调研结果统计,目前江苏省农村农业劳动力总数为917.15万人,以兼业农民为主,总人数为530.39万人,占农村农业劳动力总数的57.8%;职业(专业)农民388.14万人,占农村农业劳动力总数的42.3%。职业农民中,生产型281.76万人,占职业农民总数的72.6%;经营管理型43.30万人,占职业农民总数的11.2%;服务型63.08万人,占职业农民总数的16.3%。

2.主要问题

就职业(专业)农民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总量相对不足。职业农民队伍总量较小,规模不够庞大是全省乃至全国都整体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二是整体素质偏低。文化水平大部分在初中以下,技术职称层次不高,拥有农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更是很少,2011年全省持有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农业职业技能证书和农业中等学历教育毕业证书的农民仅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8.3%。三是结构不尽合理。从事传统产业(种植、养殖业)的较多,从事产品加工、流通以及农业服务业的职业农民较少。四是流失较为严重。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特征显现。

二、农民教育培训开展情况

1.已开展工作

2006年省委、省政府将农民培训工程列入“十一五”农村新一轮五件实事工程,每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10万人。5年来,全省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123.44万人,使广大农业从业人员基本轮训一遍,使广大农民掌握了1~2项实用新技术,务农本领和应用科技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农民创业培训53.8万人,提高了农民的创业技能和本领,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较大生产规模和较强创业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和职业农民。为全省连续七年保持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存在不足

尽管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一是培训广度不足。目前每年开展职业农民培训10万人,与全省农业人员总量需求相比,培训规模相对不足。二是培训资金匮乏。目前省级财政农民培训补助标准不高,绝大部分市、县财政没有安排资金配套,随着培训层次提升、培训力度加大和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现有补助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培训需求,严重制约培训的质量。三是培训深度不够。囿于成本的限制,现有培训内容仅限于农业相关知识和技术的讲授,培训时间最长为4~5天。而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培训后的后续跟踪指导是培训的重要环节,培训机构由于成本的原因,培训后往往忽视对农民训后生产的指导服务。四是培训手段落后。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还不够健全,目前承担培训的机构大部分是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由于长期缺乏投入,硬件建设不足,培训手段相对落后。

三、现代农业化对职业农民提出新的需求

现代农业发展对职业农民的数量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根据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粮食亩产430公斤,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要达到60%以上,设施农业比重达到1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要达到65%。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生产经营,要求其生产主体——职业农民,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

201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强化现代农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组织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工程,全省2020年前培育100万持有涉农专业职业教育证书、农业职业技能证书、农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现代职业农民,到2020年持证农民比例要达到35%。2011年全省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仅为8.3%,必须进一步加大职业农民培育力度。目前全省农业(农林牧渔)从业人员总数850万左右,按每年转移25万人推算,到2020年全省农业从业人员总数大概600万左右,持证职业农民总数要达到210万人以上。2010年全省持证职业农民为35万人左右,2011~2020年期间要培养175万人以上。省委、省政府提出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要在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在“十二五”期间持证职业农民的培养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四、加强职业农民培训的有关建议

1.加大培训力度

扩大培训规模,特别是层次较高的职业农民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建议将职业农民培训年培训规模扩大到18万人,农民创业培训年培训规模扩大到10万人。

2.增加财政投入

建议增加省级财政资金补助,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补助标准提高到30元/人,职业农民培训补助标准提高到800元/人,农民创业培训补助标准提高到1500元/人。并要求地方各市、县财政安排一定经费配套。

3.创新培训方式

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高端人才境外培训、骨干人才院校培训、职业农民市县培训的分级培训模式;按照苏南、苏中、苏北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在苏北大力开展农业产业技术工人培育的同时,在苏南大力开展专业大户、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业企业家培育的分层培训模式;按照农民类型分为兼业农民、职业农民,其中职业农民分为生产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类职业农民和服务型职业农民的类型,开展分类培训模式。

4.加强体系建设

各级政府要从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高度,认识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性。把农民培训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将提升农民素质纳入国家的农业政策体系。加强政府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构建以农广校、农干校为培训主阵地,农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等为补充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5.完善政策措施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做大做强农业经营主体为导向,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为核心,整合资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生态化、休闲化、艺术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培训任务

1、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150名。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人才(以下简称“电商人才”)培训150人。

三、工作安排

(一)确定培训对象

1、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结合我市实际,原则上以家庭农场主为主要培育对象。培训对象遴选条件:长期稳定从事农业、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不超过60周岁,家庭人均纯收入为本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倍以上且产业达到一定规模(生产经营型生产规模见附件2)。培训对象遴选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市农委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办事处初审、市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择优确定。2014、2015年已培训的职业农民今年不再培训。

2.电商人才培训。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中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等。培训对象遴选条件:已开展或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愿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有电脑和智能手机应用基础。电商人才与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当年不得重复。

(二)遴选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条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农民培训资质(办学许可或培训、推广职能),必要的培训场所、专业教师、现代教学设备和实践实训基地,具备跟踪服务培育对象三年的能力,以及三年以上农民培训工作经历等。按照省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对培训机构的条件要求实行属地认定和管理,遵循整合优质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择优确定,并与市农委签订培训合同。

(三)规范培训内容

1、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按照“因人制宜、按需培训、分类指导”的思路,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为目标,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关键环节,科学设置教学培训内容,重点围绕农民创业能力、优良新品种、高效种养新技术、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能源与环境、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进行知识培训,理论课和实践课时间按1:2安排,累计不少于15天。

2、电商人才培训。重点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网络店铺建设、产品包装、客户服务、网络店铺营销等内容。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其中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5天、参观学习2天。

(四)创新培训模式。根据专业特点,聘请具有农业中高级职称的技术骨干和外聘专家,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根据培训内容和对象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分片、分班、分类、分期开展培训,通过理论讲座、实践操作、观摩交流等形式进行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开展考试考核。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按照有关要求,运用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员进行考试考核,考试考核结果报市农委审定。对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培训机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依据。

(六)创新培育机制。突出需求导向,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后续跟踪服务,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现有政策,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力度。建立农技人员跟踪联系服务制度,积极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四、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6年3-4月)。一是制定印发培训方案;二是确定培训机构;三是遴选培训对象。

(二)实施培训阶段(2016年5月-10月)。一是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机构制定培训工作方案和每期培训计划,做到“一班一案”、学员人手一份课程表。二是开展培训。严格按照培训计划开展培训,严把培训时间和质量关。选择通俗易懂的教材,做到学员人手一套。三是抓好培训管理。每期培训班确定一名班主任,建立第一堂课制度、学员培训考勤制度,健全培训台账及培训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培训档案。建立学员满意度调查制度和月报制度。

(三)验收总结阶段(2016年11月)。一是项目验收。市农委成立验收组对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出具验收报告。二是工作总结。培训任务完成后,认真做好总结上报工作。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农委和市财政联合成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负责做好工作协调和组织推动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2、规范资金使用。补助资金严格按照省方案规定的比例要求用于培训、认定管理、信息化手段和后续跟踪服务等全过程,建立职业农民培训资金专账和经费使用管理制度,项目结束后进行项目审计,确保专款专用、规范使用。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有效路径

一、做好农民职业培训的顶层设计

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领头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力量。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就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体,就是培育农业现代化的现实和未来,就是抓住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因此,在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领域,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当前,最重要的就是从国内外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总结好经验和好做法,结合徐州市职业农民教育的现状和实际,制定顶层设计,努力实现徐州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新突破。

二、建立科学的教育培训机制

首先,把职业农民培训班办到每个村镇,每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合作社、龙头企业,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参加培训。此外,建设专门的培训基地,实现农民长期培训。利用农闲时间和种植关键时期,对农民进行理论学习、示范基地参观、田间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理论学习可采用开放式、互动式的授课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气氛,使学员学习有积极性,愿意学习,有所长进。选择教材要深入浅出,贴近农民的生产实际。其次,对于种植大户,应进行系统的高层次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和市场应对能力。再次,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骨干人员,应以普及合作社知识为主,培养他们的合作理念,提升他们对合作社的管理能力,增强他们采集和利用市场信息的能力。最后,对于农村经纪人,应开展市场知识、物流管理、农业法律法规、农产品营销及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使他们成为业务熟练的农村各行业中介。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一、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跟着结构调整走,围着农民需求做"为原则,以积极培育新农人、推广新技术、提升农业农村新动能为主线,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冬春科技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农业系统的干部、农业技术人员的管理服务能力和农民科技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二、活动时间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2020-2021年度市冬春农业科技培训活动的通知,由于当前防控形势严峻,按照市疫情防控小组相关要求,结合我乡实际,适时安排50人以上培训班3次,各村培训15次以上,微信、网络、APP平台等形式进行不定期培训,本次培训活动时间设定在2021年1月15日至2021年4月20日。

(一)准备阶段

2021年1月15日前,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培训教师,组织讲师团、聘请专家、准备培训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印培训技术资料;具体培训时间计划表附后。

(二)实施阶段

2021年1月16日至2021年4月20日,全面组织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培训活动。

(三)总结阶段

2021年420日-2021年4月30日,对冬春农业科技服务活动进行总结,形成总结材料,上报市农业农村局科教科。

三、实施方法

按照"一级抓一级"的原则,层层落实,乡政府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相关站所负责人具体抓,分产业培训的方式进行。乡综合服务中心负责方案的制定,科技培训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动工作及农民的组织、场地的安排等相关协调组织工作。根据农业干部、农技人员、农民等实际需求,重点做好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和农民尤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科技培训和指导服务工作。计划全乡农民培训18场次,人数不少于700人。

四、培训对象及内容

围绕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农民培训尤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为重点,以提升能力和科学素质为目的,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全乡农民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

加强农民尤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确保我乡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发展有人才支撑。我乡重点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

培训活动由乡综合服务中心具体实施,培训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至少50人、新型职业农民至少30人、一般农民620人、培训人数达到700人。在课程安排上,要根据不同产业类型和种植结构调整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技术培训的同时,安排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品牌创建、农村电子商务、农业信贷、土地确权等知识培训。印制并下发农业技术明白纸4000份。

内容主要包括:党的五中全会精神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相关内容、农作物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耕地轮作技术、绿色植保技术、高效植保器械精准施药技术、种植业调整信息、畜牧养殖及防疫、农机技术及安全监理、特产业发展及各种新惠农扶持政策等。预计在2021年4月20日完成。要通过培训增强农民绿色生产、节能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五、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支持力度,高度重视冬春科技培训工作。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各类培训及服务指导工作落到实处。此次冬春科技培训工作乡长为组长,主管农业副乡长、宣传委员为副组长,相关涉农站所长为成员,通过上下共同努力,确保圆满完成培训任务。

(二)精心组织,注重实效

按照市政府的相关方案要求,采取灵活多样、农民易于接受的培训指导方式,注重实际效果制定本单位的培训方案,落实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内容、培训对象、组织单位和责任人等。统筹各类培训资源,组织优秀师资,利用各种培训手段,采取参与式、互动式、菜单式等培训方式和送教下乡、送技术上门、办小班、讲精品等培训形式,组织实施好各类培训工作。充分利用省里开发的"吉农科教云平台",各村微信群,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群,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技人员开展互联网手机培训学习,确保使用率分别达到劳动力的50%以上。

(三)创新手段,提高效果

充分利用省里开发的"吉农科教云平台"(设新型职业农民手机APP应用端和农技人员手机APP服务端),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技人员学习和应用,确保使用率分别达到50%以上。组织好2021年现代青年农场主网上学习和知识更新培训工作。

(四)及时调度,按时上报

做好培训情况的定期报送工作。培训信息实行月报制度,每月20日前将培训进度表报到市农业农村局科教科,于2021年4月30日前将工作总结报送市农业农村局科教科。

(五)做好培训材料归档工作

注重总结培训模式,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注重培育、发现、树立和打造受训对象典型,尤其要发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培训材料包括培训计划表、培训进度表、培训签到簿、培训照片。

六、培育典型、加大宣传

注重总结培训模式,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注重培育,发现和树立打造培训典型,挖掘高素质农民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积极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引导和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具体分工如下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关中地区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1-0055-05

一、引言

(一)政策背景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作为庞大主体阶层,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快速分化。职业转变是农民分化的逻辑起点和关键因素;地域迁移是职业转移成功后的必然要求和改变身份的必经环节;身份变更是职业转移、地域迁移的最终结果和完成分化的最终标志。因此,农民职业化是这一分化过程的社会保证。

农民职业化就是职业农民专业化的过程。所谓职业农民就是以市场运作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以农业为稳定职业、具有较高素质和社会责任的农民。职业农民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是一种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生产者。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民职业化问题,早在2005年,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从此,职业农民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并且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2014年7月4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京正式启动,大力培育新兴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深化农村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大举措。

陕西是较早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省份,2011年以来,陕西省经过调研和试点,先后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工作方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考评试行办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完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系统的政策设计后,各级按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大纲》要求,全面实施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拉开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工作的大幕。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总体路径和模式已经形成,并具有广泛影响。但经过实地调查走访发现,部分农民对培训缺乏信任和热情,为此研究何种因素影响农民参与培育工程的意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相关研究简述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关注度日益升温,许多学者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并取得不少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吴祖新[1]等利用宁波市的问卷调查数据,总结了发达地区农民科技培训的特点,发现了农民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时间、地点、季节等存在偏好,较为喜欢短、平、快的短期培训方式,并提出了强化农民培训的需求瞄准机制、着重抓好核心农户的培训等建议。石火培、成新华[2]等以苏中地区为例,分析了学历、平均收入以及费用分担模式对农民参加培训的重要影响。马寅生[3]和何建斌[4]等就农村实用性人才的培训层次和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要针对不同年龄、学历、技能的农村实用型人才进行有的放矢的职业培训。田兴国[5]等则针对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意愿,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愿意接受的培训时间、是否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愿意接受的培训费用、农村远程教育设施数量、文化程度与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呈正相关,操作电脑和网络的水平、授课时间等与农民参与培训意愿成负相关。

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该问题的研究多停留在其内涵定义和制度层面上。而与传统的教育培训相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特殊之处,对农户参与培育工程意愿的实证研究并不多。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一)样本选择

本研究的样本是在2015年8月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和渭南市随机抽取了4个县(区),包括杨凌区、西安市高陵县、渭南市临渭区、宝鸡市凤翔县。另外,宝鸡市陈仓区作为补充样本获取地。每县随机抽取2个乡镇进行调研,发放问卷420份,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357份,有效率为85%。最终样本主要由具有农村户口,长期居住在农村,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低,有一定文化素质、具有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能力的农民组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样本特征

样本的基本特征见表1。从样本性别分布看,男性249例,占69.7%,女性108例,占30.3%;从年龄结构看,调查对象占比最大的部分为41~50岁,约占33.61%,与农村社会情况大体吻合;从文化程度构成看,中学学历者居多,约占53.78%;从年纯收入状况看,样本多分布在1~10万元之间,调查对象中包含有4位高级职业农民,长期经营农业企业,收入较高,而各地区调查对象收入有差异,杨凌区调查者收入普遍较高,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调查者收入较低,相比总体,样本收入平均水平较高,符合职业农民特质。

三、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一)模型设定

本研究考察的是农民参与培训意愿,含义为农民是否愿意参加,结果只有2种,即愿意和不愿意。传统的回归模型由于因变量的取值范围在正无穷大与负无穷大之间,在此处不适用,故采用二元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将因变量的取值限制在[0,1]范围内,并通过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其回归参数进行估计。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一般为:

Pi=F(α+nβjXij) (1)

式中:P表示一个选择概率;Xij为影响因素;F服从一个标准的Logistic分布,本文采用Logistic累积分布函数,建立模型如下:

p=exp(β0+Σβi+Xi+u)/[1+exp(β0+Σβi+Xi+u) (2)

式中:Pi表示农民愿意参加培育的概率,Xij是自变量表示影响农民接受培训的各种因素,n表示自变量的个数,即影响这一概率的因素个数,u表示随机误差项。

(二)变量选择

1.因变量

以农户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为因变量,用“您是否愿意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回答来衡量,构造虚拟变量,愿意接受培育用1表示,不愿意接受培育用0表示。

2.自变量

现有研究成果主要考虑与新型职业农民认证管理考核指标相结合,将影响因素归于个人因素、经营规模因素、技术因素、政府环境因素及自然环境因素,经过实地调查,农户对自然环境的看法具有趋同性,不考虑在内,故只考虑前4类因素,同时引入了提高收入的信心变量。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总人口数4个变量,经营规模因素包括土地面积、过去三年年均收入、对提高收入的信心,技术因素包括是否知道如何选种及施用农药化肥,政府环境因素则包括是否关注国家相关政策、是否参加了专业协会或农业合作社,见表2。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认为男性比女性,年轻人相比中老年人,高学历高收入者相比低学历低收入者更加乐于参与培训,对于其他变量,研究通过调查过程中的总体感受,对其影响符号进行预测,见表3。

四、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统计结果

这里运用二元因变量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选择进入法,以便选择回归结果如下见表4:

(二)模型检验

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的似然比卡方的统计量为13.951,自由度为10,对应的P值为0.004,该模型是整体显著的。对模型回归结果进行分析表明,文化程度、土地经营规模、对提高收入信心、对政策的关注程度、家庭总人口数是主要的作用因素,其P值分别是0.000、0.008、0.000、0.045、0.002,尤其是文化程度和对提高收入信心2个变量,达到100%的显著水平。虽然其他变量并不显著,最终没有进入模型,但是其对参与意愿的影响作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基本上符合预期的判断。而从变量影响符号来看,基本符合预期,只有土地经营规模这一变量,符号为负,与预期不同。

(三)结果分析

1.文化程度

在调查样本中,小学及以下学历占15.97%,初中占53.78%,高中占27.73%,本科(大专、高职)占2.52%,学历对农户参与培训意愿影响显著,回归系数为正,表明学历越高,其参与培育积极性越高。结合实地调查分析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农村社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农民群体由于学历的差异呈现分化,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农民呈现随波逐流的状态,安于现状,对未来生活并无打算,而另一部分农民则对新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积极寻找提高收入的办法。这种分化的存在导致了两种农户对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不同的倾向,而这种分化出现的原因与受教育程度具有一定的关系;第二,在农村社会中,存在大量这样的农民群体,他们本身学历不高,通过多年的自我摸索,掌握了专业的种植养殖技术,农业收益也不错,但对各类教育培训并不在意。这种村民实质是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其对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不高,应当引起关注。

2.土地经营规模

土地经营规模(土地面积)这一变量,回归系数符号为负,出现与预期不一致的情况。经过分析认为,土地经营规模这一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可能涉及另一未涉及变量,即农户空闲时间。土地面积与空闲时间呈现负相关,而空闲时间与参与培训意愿呈现正相关,从而导致土地经营规模这一变量的影响为负。调查样本中,涉及20余位农业企业负责人、家庭农场主和种养大户,该类农民拥有土地面积较大,且素质较高,但部分聘有专业技术人员,且平时忙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对参与培育兴趣不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应当关注培训时间安排。

3.提高收入的信心

这个变量数据的获取,是通过“您对今后几年提高家庭收入有信心吗”这个问题得出的,统计结果表明,其对因变量影响显著,回归系数符号为正。有趣的是,过去3年的年均收入这个影响因素并没有进入回归模型中,研究认为,期望和信心主观性较强,是农户的自我暗示与自我激励,这与参与培训意愿的主观性具有相似性和联系。这种差异可以被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遴选过程中。

4.对政策的关注程度

数据获取来自农户对“您经常去关注和了解国家的惠农政策吗”的回答,这个变量在1%的水平下对因变量影响显著。农户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异,进一步体现了之前提到的农民群体分化的观点,对政策关注度越高。针对其对因变量的影响,分析认为原因有两点:第一,农户对政策关注度反映了其对政府的信心,调查过程中,有些农户表示,“国家的惠农政策很好,但是落实不到我们头上”,这体现了农户关于政府认识里的两种力量,哪种力量占据上风,这种微小的差距,恰恰会使得农户在参与培训意愿的问题上,做出迥然不同的选择;第二,这个问题的回答上,体现的是农户的生活态度,因为在是否关注政策上,往往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家人共同的问题,而这种差异体现着家庭日常的生活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其是否愿意接受培育。

5.家庭总人口数

回归系数为负。这表明,家庭人口数越大,农户参与培训意愿越小。调查发现,农村总人口数较多的家庭,基本处于两种状态:第一种是特别贫困,由于日常开支较大,加之来自子女上学的压力,使得家庭经济条件处于中等偏下的状态;另一种是较为富裕,这部分家庭,大多子女已经成家,有稳定的收入,经济条件处于上等状态,户主年龄较大,生活有充分保障。而这两种家庭都不会对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较大兴趣。

本调查涉及变量40余个,被选作参与模型的变量为10个,其中进入模型回归结果且影响显著的变量只有5个。排除样本本身的问题,个别变量可能确实不对因变量产生影响。比如,性别这一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并不显著,侧面反映了培育对象选取过程中,不应当存在性别的歧视。实际上,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已经持有证书的职业农民中,女性所占比例不少。而是否参与农业合作社这一设定变量,并没有对因变量产生显著影响,根据调查发现,农村专业合作社中大多属于服务性机构,许多农户表示“钱交了,但是没见起什么作用”,调查过程中,有这种表述的农户不在少数,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陕西省农民抽样调查数据的Logistic 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整体上来看,有效样本参与培训意愿为73.1%,农民参与意愿较强。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文化程度、土地经营规模、家庭总人口数、农户提高收入的信心以及对政策的关注程度等对农民参加培训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文化程度、农户提高收入的信心以及对政策的关注程度对农户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正向影响;土地经营规模、家庭总人口数对农户参与培育有负向影响。年龄、性别、是否参加合作社、是否掌握选种施肥技术等因素对农户参与意愿影响不大。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文化程度对培训意愿具有重要影响,应增加农民接受基础学历教育的机会。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可适当提高对农民或其子女的录取率;或者可以把学历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结合,采用高校附属学校或定向培养的形式开展培训;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增加他们受教育的机会。考虑让更多的人群进入培育的行列,尤其是农业高等院校、农业职业学校、城镇渴望经营农业的人才,应该建立更广泛的培育主体吸收机制,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改善农民的社会地位[6]。

第二,土地经营规模、家庭总人口对参与培训意愿有重要影响,应当充分考虑培训过程的时间安排和费用分摊。可针对农业企业家、家庭农场主或种养大户等单独开设课程,安排夜校等。在费用分摊问题上,初期主要以政府负担费用模式为主,社会力量和自己负担部分的模式为辅。因为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不但是对农民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还具有相当大的社会效应。而且对于农民的培育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公共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应该由政府主要负责提供培育费用。在职业农民的形成中,土地的依法、高效流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地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具有商品的特性。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如能真正建立这样的市场,就能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让土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巨大潜力和活力[7]。

第三,农户提高收入信心和政策关注度对农民参与培训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在完善培育对象遴选制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农户的未来预期和对政府的信任度,存在于农户意识中的这种感性认识,对培育效果有重要影响。加强和落实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和激励,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建立完善创业兴业、风险支持、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内容的综合扶持政策体系。鼓励职业农民承担农业项目,并在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新增农业补贴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参 考 文 献

[1]姜明伦,于敏,吴祖新.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农业科技培训需求及意愿分析――基于宁波市的调查和分析[J].乡镇经济,2008(8):14-18.

[2]石火培,成新华.基于logit模型下农民接受“新型农民培训”的意愿分析――以苏中地区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08(5):55-58.

[3]马寅生.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9(33):16688-16690.

[4]何建斌,张会敏,王彩文.关于河北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题研究[J].理论见地,2010(11):6-9.

[5]田兴国,陈敏慧,崔建勋,何淑群,吕建秋.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意愿研究――以珠三角地区农村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2012(6):886-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