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毕业生,就业难无疑就成为了他们面临的头等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万余人,社会就业压力大,很多毕业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知识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人才;三是心理素质,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问题等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xx》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学生就业信息不足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那么用人单位信息的时效性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而且人才交流市场开发的时间和地点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筛选。

2.用人单位方面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3.高校方面原因

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学生方面原因

I.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II.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同时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 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很多毕业生自身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却不能正确认识,盲目一味要求工作待遇,期望过高。

III.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1.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3 .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大三的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指导内容就是要逐渐分析整个社会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作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

大学生就业准备调研报告范文(二)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生在就业找工作太泛滥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放了发大概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7份,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30.4%,女学生占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的分布,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

1. 引言

国务院总理xx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生在就业找工作太泛滥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放了发大概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7份,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30.4%,女学生占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的分布,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

2.调查形式与结果

2.1调查的对象和范围

本次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主要是利用大学生外出打工机会,调查打工所在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具体涉及到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对就业前景的看法、就业方向期望、今后参与工作时所期望的资薪待遇等各个的方面。

2.2问卷调查的方法

主要是在大学生所在各大工厂发问卷。调查为一对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还有一小部分托熟人在其打工宿舍发放。最后统一整理,分析。

2.3调查的目的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势的调查,更好的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就业趋势;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尽快找好自己的地位,让大学生提高就业危机形势,为自己的发展做一个新的规划,尽量避免产生就业盲目性。

难点一:基层就业“非主流”

在近日举办的一些就业双选会、招聘会上,城市就业岗位竞争激烈,但是一旦涉及“基层锻炼”“基层服务”等字眼的岗位都少人问津,尽管各方面待遇和优惠条件与城市基本无异,但急需人才的基层医疗单位、基层事业单位等常常出现招不到人的情况。

尽管我国近年来逐步加强基层就业引导,但鼓励政策、待遇保障等对于求职者来说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并且还存在着发展机会受限、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导致基层就业“看上去很美”,实际并非求职者的主流选择,基层就业未能起到缓解一线、二线城市就业压力的作用。

难点二:“专业”冰火两重天

近日,“最赚钱的十大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十大专业”“薪资最低的十大专业”等榜单引发了一场关于就读专业与就业之间的讨论,一些就业率低、竞争力不强、缺乏特色的专业让毕业生直呼“坑爹”。某研究机构的“20xx年度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本科专业”中,动画、生物工程等曾经令人趋之若鹜的“好专业”赫然在列。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就业率等指标统计对一些专业亮出了“黄牌”甚至“红牌”,然而高校受到利益制约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思想影响,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做出富有预见性的调整,导致部分专业人才供过于求,陷入“滞涨”。就今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高校专业建设跟不上市场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缓解。忽视市场需求闭门造车,只能加剧专业发展的危险性,“热门”变“冷门”,导致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

过去大学生国家统一分配,跟公务员似的,好坏给你安排个工作,不管对口不对口,喜欢不喜欢,对于单位也一样,不管新分配来的大学生是不是有能力有素质都要接收。其中有些还是不错的,像医生、老师等,工作不错,基本能对上口。

过去大学不好考,含金量很高,当时的中专都比现在的大专难考。能考上的水平都不太低,尤其是机械电等理工类的大学生,水平还是相当高的,很多都成了企业的中坚力量。

过去人们知识水平低,企业对人才需求门槛较低,所以大学生就业优势十分明显。例如,过去企业基本是人工操作,技术含量低,要求也相对低,大学生就业机会也大大增加。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如今就业前途却不容乐观。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形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

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

3.大学生方面 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素质

对于就业市场供求的双方,只有了解了需方企业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才能有方向去提升自己,才能更具有竞争力,因而我们必须知道毕业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技能才能为企业所青睐。为了让这部分更具有说服力,特别邀请到了麦肯嘉顿王先生为我们解答关于这方面企业的态度。

问:你认为“人才”的概念应该如何介定?答: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第一宝贵的,人才的概念太大, 其实所谓的人才应该是不同的人在不同岗位上所发挥的作用及所展现的潜力、动力。我个人认为人才即把应该做的做好同时发挥自己的所长,向其它方向延伸。一般人才应具有的能力为专业知识、发展眼光、动作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它各方面的相对具有的理解能力。

问:贵公司中,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多吗?在招聘中最看重他们那方面的呢?答:不多,如果要招聘应届毕业生我首先会考虑他的专业是否对口再次是 看他们的沟通、演讲水平。因为专业只是代表他们以前的学习好坏,沟通、演讲基本一个人的可塑性。还会注意一些人接物的细节问题,细节能代表一定的素养及个人的观察性、能动性。

问: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那些素质?其中您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点?答:当代大学生普遍较浮躁。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① 所学专业性知识;② 与人沟通、交流、协调的能力;③ 吃苦耐劳的精神;④ 知识面要广,专业性要强;⑤ 良好的个人养成习惯;⑥ 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学以致用;⑦ 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心态的调整能力;我认为较全面发展比较好,当然不是十全十美,只是全面的人协调力较强。

大学生应采取的对策与态度

在解决问题的所有方面而言,我们主观的意志与行为是我们唯一能去改变和做到的,先修炼好内功才能在应对竞争时占据主动地位置,面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需要在态度上和行为上做出一定的改变。

(一)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从文章的第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中高等级的职位需求是较少的,而较低等级的职位需求是巨大的,但是,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只是停留在自己对“美好前途的幻想”之中,这就导致了就业市场上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仍然有大量的职位空缺的现状。我们说,与其不停地成天怨天尤人,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自己心情,还不如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彻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脚踏实地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就要求我们调整就业的期望值。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当下,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所考虑的因素不外乎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其实不然,我们选择时也要考虑到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是否有发展的潜力,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大,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

(三)修炼内功,直面竞争

除了面对就业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外,能力是面对竞争脱颖而出的更为关键的决定因素。修炼好内功,才拥有谈判的筹码。在大学期间,我们大学生就应该树立一个明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应细致到具体的行业与职位,之后再去了解这些职位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与素质,并通过大学的学习不断往这个方向靠拢、深化,让自己具备这些方面的技能,当我们在毕业应聘的时候,哪怕面对着激烈的竞争,修炼过内功的我们会赢在起跑线上。

(四)鼓起勇气 适度自主创业

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基层就业;就业意愿;心理障碍

一、前言

据统计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而2014年的高校毕业生达到了727万。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工作逐渐成为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对目前的就业形势, 被调查对象中认为形式严峻,就业难的占72.22%,认为就业形势正常的占16.67%,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占5.19%,而不了解就业形势的仅占4.81%。从调查中可知现如今大学生普遍对就业形势是有所了解的。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心理调查

(一) 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以湖南省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涉及全校文史类、工科类、经济管理类、理科类、医学类、艺术体育类等专业。通过全校各院系书记与辅导员的配合,本次调查以2010级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110个班级中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12个班级进行进班发放调查问卷,在规定的时间以及独立完成的前提下对问卷进行了逐一回收,确保了问卷的有效性,并提高了问卷的有效率。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15份,共回收问卷292份,回收率为92.7%.。在第一时间将调查问卷数据录入Excell中后,通过对信息以及数据完整性的检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为92.5%。

(二) 调查的内容

此次调查以高校大学生所在家庭月收入为出发点,通过对他们在基层工作的就业意向以及基层就业的态度上的不同进行分析,找出当今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心理障碍与他们所在家庭的经济情况的关系,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进而能够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最后缓解如今愈演愈烈的大学生就业的紧张局势。(注:家庭月收入的划分为4000以下为低收入家庭,4000至8000为中等收入家庭,8000及以上为高收入家庭)

(三) 调查数据及结果分析

1、大学生基层就业所注重的方向即就业意愿

基层就业是指在下列区域、单位就业或以下列方式就业:1、县及县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2、农村建制村;3、城镇社区;4、中小企业;5、国家和地方服务基层项目;6、自主创业;7、部队;8、艰苦行业企业、事业单位。

本次调查问卷我们提供给受调查者的选项包括乡镇企业,农村基础服务事业,基层支教,乡镇公务员。调查结果显示属于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中,其就业意愿的选择(见图表1),26.0%的大学生基层就业会选择乡镇企业,12.3%的大学生会选则农村基础服务事业,34.4%的大学生基层就业会选择基层支教,而选择乡镇公务员的大学生占了27.3%。在属于中等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中,其就业意愿的选择(见图表2),25.0%的大学生选择了乡镇企业,15.9%的大学生选择了农村基础服务事业,对于基层支教以及乡镇公务员两项的选择率分别为28.4%和30.7%。对于属于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其就业意愿的选择(见图表3),25.0%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乡镇企业,14.3%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农村基础服务事业,而对于基层支教和乡镇公务员的选择率分别为21.4%和39.3%。

图表1

图表2

图表3

从以上得出的数据以及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在基层就业意愿方面,出生于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比较看重去基层支教,而出生于中高收入的家庭更为看重乡镇公务员。并且随着家庭月收入的提高,其所占比重从28%到31%,最后到了40%,即大学生的家庭月收入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大学生在基层就业意向上更青睐于乡镇公务员。而在农村基础服务事业方面,其所占比重没有多少变化,也就是说对其选择不受影响。

2、 对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的态度

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具体包括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

关于对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的态度,属于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中,其就业态度(见图表4),54.0%的大学生赞成,也愿意去基层就业;38.5%的大学生赞成,但不愿意去基层就业;7.5%的大学生不赞成,也不愿意去基层就业。在属于中等收入的大学生中,其就业态度(见图表5),赞成,也愿意去基层就业的占了44.3%;赞成,但不愿意去基层就业的占50.6%;不赞成,也不愿意去基层就业仅占了5.1%。对于属于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其对待基层就业态度(见图表6),60.0%的大学生赞成,也愿意去基层就业;33.3%的大学生赞成但不愿意去基层就业;同样的仅有6.7%的大学生不赞成,也不愿意去基层就业。

图表4

图表5

图表6

从以上得出的数据以及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在对待基层就业项目的态度上,无论家庭条件怎样,持不赞成,不愿意态度的同学所占百分比都维持在个位数。说明,高校大学生普遍上是支持基层就业项目的开展。但出乎意料的是,出生在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有60%愿意去基层工作,而中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要略低一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收入的家庭能够给予大学生足够大的支持,不需要过多的考虑家庭因素,少了很多束缚,因此才会有过半的人选择愿意去基层就业。

3、 对基层就业意向方面最理想的工作单位

本题所给出的选项具体包括:政府机关、科研设计单位、大型事业单位、小型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中小型私营企业、其他企业、农村建制村、部队、自主创业(注:农村建制村是指通过国家行政程序才能得到确定,是建制村的根本特征。需要说明的是,约定俗成用“建制”的是“镇”,为“建制镇”,而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建制村”的含义应该与“行政村”意思是一样的。)

对基层就业意向方面最理想的工作单位的选择,属于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他们最想去的工作单位是政府机关和大型事业单位,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7.2和18.3;属于中等收入的大学生,,他们最想去的工作单位是国有企业和大型事业单位,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2.4和20.9,而政府机关占百分比为19.4,;属于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他们最想去的工作单位是大型事业单位和自主创业,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0.4和26.2,而政府机关所占百分比为21.7。值得一提的是参与调查的270名大学生没有一个人选农村建制村。

图表7

从以上得出的数据以及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出生于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理想的工作更倾向于政府机关;出生于中等收入家庭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国有企业,其次是大型事业单位;而出生于高等收入家庭的大学生比较看重大型事业单位和自主创业。出生于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因为其家庭背景,本来就是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出来的,毕业后会迫切希望找到体面的工作来证明自己,而不是又回到基层去;而出生于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会受到父辈的影响以及足够的经济上的支持,不愿被基层工作这种体制所束缚,会比较倾向于走自主创业这条道路,

三、如何消除基层就业心理障碍,促进基层就业快速发展

根据上面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基层就业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对于出生于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基层就业最大的障碍是经济问题。他们刚踏入社会便面临着房价高、车价高、医疗费用高的“三高”时期,对于部分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还背负着还贷款、还债务的责任。如果进入基层就业,按基层的收入水准,无疑他们的经济压力更大。另外这类大学生认为自己来自农村,在社会资源和金钱人脉上均不如有着高收入家庭背景的城市大学生。因此对他们来说到基层就业可能意味着长期甚至一辈子留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因此不太愿意投身于基层。而对于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生,往往自视过高,就算去基层就业也非公务员不干,认为基层就业不是高端就业和最佳择业,对基层就业存在偏见和误解。

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对基层就业的重视度虽然逐年递增,并给予了大量的财力和政策支持,但是目前基层就业仍然无法面向全体大学生提供合理的就业岗位。基层岗位虽然较多,但大多集中在基础服务方面,相对高精尖方面却很少,这样会使得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才能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并且很多基层工作服务项目更多着眼于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服务年限大多集中在五年以内,而五年之后的大学生就业前景无法得到相应的保障。这也加剧了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焦虑情绪。

基金项目:共青团湖南省委2014年度青少年状况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陈莉(1984――),女,湖南郴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一、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道路进行规划的一个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更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在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一个时常困扰大学生的问题是:我要进入怎样的用人单位?但却很少有人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用人单位为什么要聘用我?我怎样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大学生要找到工作,必须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需求何在?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它不是教育机构,旨在让你进去进修然后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它也不是慈善机构,因为悲怜你找不到工作而履行神圣的社会职责。它是什么?是劳动机构,是雇佣你进去干活的,因为你付出了它所需要的劳动从而以工资作为交换的合作方式。遗憾的是,不少大学生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厢情愿地把用人单位当做配合自己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工具,喜欢就进去带着,不喜欢就一走了之。根据XX求职网上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大学生就业后一年内的流失率竟高达50%,两年内更是达到了75%! 那么,大学生在做职业规划时应如何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呢?

二,大学生要清楚用人单位的员工招聘需求。

在作出应聘选择前,大学生要认真分析一下:用人单位为什么要招聘员工,希望通过招聘这些员工达到什么目的,有哪些具体的招聘条件,用人单位的这些信息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战略是否吻合。千万不要抱着随便做一做、大不了再换的心态,那样受伤的是用人单位,浪费宝贵光阴的是你自己。

三,大学生要了解用人单位的阶段发展需求。

用人单位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重点需求,大学生要做的是思考并找出满足这些重点需求的方法,并努力身体力行。如果你能为满足这些重点需求而作出相应成果的话,你就有机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和重用。同时,在不同发展阶段,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期望也是不同的,在创始期更多的是需要员工多干少说,在迅速发展期需要员工边干边思考,在成熟期需要员工思考了再干。

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 当代工科研究生诚信意识及行为现状调查报告 山东省高校历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调查报告 兰州高校研究生博客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财经类硕士研究生职业需求特点调查报告 研究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医学研究生服务县级医院意向调查报告 研究生就业追踪调查报告 基于酒店员工职业能力提升的培训效果研究调查报告 中职生消费及理财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近五年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所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自费读研政策后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成本收益分析调查报告 《研究后进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调查报告 关于免费师范生科研态度的调查报告 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金融危机下IT类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IT类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教育科研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城市初中托管生现状调查与管理对策研究》课题调查报告 关于中职生社会实践期间抗挫折能力的调查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张岸平,李冀,刘晓光,等.谈医学在职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6):936-937.

[5]李婉,谭金明,朱琨.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0,(03):51-52.

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由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担任主编,多位从事电影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个研究项目。该报告充分发挥影协广泛联络和深入调查的优势,把“一手数据分析”与产业视角的独特研究结合起来,既尊重数据的客观准确,又发挥撰写报告专家的理论分析智慧,对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科学而客观的阐述,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综合性等特点,对业界、学界了解2007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作为国内第一部年度电影艺术创作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组织撰写,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尹鸿、秘书长刘浩东担任主编,作者由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电影理论评论专家组成。该报告以年度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包括十二个章节和一个专题研究,分别为中国电影创作年度综述、年度热点、年度创新、年度症候、年度走向、导演艺术、剧作艺术、表演艺术、摄影艺术、声音艺术、新技术、港产合拍片的年度分析,以及专题研究中国进口分账影片态势分析。此外,报告还收录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2007年度十部优秀国产影片推介活动”的片目名单。WwW.133229.Com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推出这部艺术创作报告的目的,旨在让更多的人在聚焦产业喧嚣的同时,冷静细致地思考电影艺术层面的诸多元素,从电影创作本体上把脉国产影片,把理论家、评论家的判断与声音传递给社会大众,以期在电影理论评论中坚持主流文化的声音。该书凸显出三个特点:一是改变了只关注精英和艺术电影的传统角度;二是对实现市场转型做了全面的关注;三是对新形势下的主流电影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因为《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是第一次对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推出的研究报告,因此备受关注。参加座谈会的电影界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创作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强调眼睛要向下看。他认为,中国电影研究的立场要有一个调整,要从精英立场转移到大众立场,不能把电影研究变成空中楼阁。要从重电影票房转移到增加对观众人次的研究,尤其要关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观众人次。电影票房收入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的依据,人次虽不能计入经济效益,但对中国电影创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当前中国电影的研究重点还应该放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上,进一步建构主流商业电影体系,推动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希望敢于面对创作现实。他说,中国电影产量虽然多了,但创作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对创作上的艺术研究还远远不够,创作问题远比产业问题大。《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的出版对电影创作研究会产生很大影响,希望能坚持做下去,更希望这些研究能让创作者看到。因为目前拍摄者、投资者并不太知道中国电影的创作状况,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创作者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评价。电影批评家要继续解放思想,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出来,努力加强和扩大电影评论的声音。艺术报告不要追求大而全或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分析,可以有多种写法,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发言时先站起来向作者鞠躬,由衷地表示对这两部报告出版的祝贺和对作者的敬意。目前,高校有影视专业两千余个,研究生有三千余人。他认为两部报告为高校大学生、研究生提供了数据和依据。该报告开创了电影研究的新阶段。郑洞天希望报告每年能有针对性地提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类型片的问题,去年中国共生产了526部影片(包括120部电视电影),其中有多少部是类型片?我们的类型片不够成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再比如中国大片的问题,是否制作越大越挣钱?大片越拍越没有思想?应通过每年的报告把中国电影的现实真实地报告给创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提出增加未成年观众电影调查。她说,影视文化对未成年观众有哪些影响,应该是报告的内容之一。今年,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就未成年观众价值观的形成、对明星的认知度、对某些电影的暴力倾向的反应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今年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是都江堰的中学生。5月11日,包括聚源中学在内的孩子们最后交上了答卷,没想到第二天就发生了大地震,很多参与调查的孩子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学院已决定把调查问卷捐给相关的博物馆,作为永久的纪念。黄会林建议,应该重点对未成年孩子们对当下影视文化的看法进行调查,他们才是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主力军。

针对当前名目繁多的各类报告,中国影协在去年《200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推出的基础上,以其时效性和指导性俱佳的优势,今年又推出了《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两部。中国影协日前在京举行了两部报告的座谈会。

《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由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担任主编,多位从事电影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个研究项目。该报告充分发挥影协广泛联络和深入调查的优势,把“一手数据分析”与产业视角的独特研究结合起来,既尊重数据的客观准确,又发挥撰写报告专家的理论分析智慧,对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科学而客观的阐述,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综合性等特点,对业界、学界了解2007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作为国内第一部年度电影艺术创作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组织撰写,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尹鸿、秘书长刘浩东担任主编,作者由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电影理论评论专家组成。该报告以年度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包括十二个章节和一个专题研究,分别为中国电影创作年度综述、年度热点、年度创新、年度症候、年度走向、导演艺术、剧作艺术、表演艺术、摄影艺术、声音艺术、新技术、港产合拍片的年度分析,以及专题研究中国进口分账影片态势分析。此外,报告还收录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2007年度十部优秀国产影片推介活动”的片目名单。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推出这部艺术创作报告的目的,旨在让更多的人在聚焦产业喧嚣的同时,冷静细致地思考电影艺术层面的诸多元素,从电影创作本体上把脉国产影片,把理论家、评论家的判断与声音传递给社会大众,以期在电影理论评论中坚持主流文化的声音。该书凸显出三个特点:一是改变了只关注精英和艺术电影的传统角度;二是对实现市场转型做了全面的关注;三是对新形势下的主流电影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因为《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是第一次对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推出的研究报告,因此备受关注。参加座谈会的电影界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创作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强调眼睛要向下看。他认为,中国电影研究的立场要有一个调整,要从精英立场转移到大众立场,不能把电影研究变成空中楼阁。要从重电影票房转移到增加对观众人次的研究,尤其要关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观众人次。电影票房收入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的依据,人次虽不能计入经济效益,但对中国电影创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当前中国电影的研究重点还应该放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上,进一步建构主流商业电影体系,推动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希望敢于面对创作现实。他说,中国电影产量虽然多了,但创作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对创作上的艺术研究还远远不够,创作问题远比产业问题大。《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的出版对电影创作研究会产生很大影响,希望能坚持做下去,更希望这些研究能让创作者看到。因为目前拍摄者、投资者并不太知道中国电影的创作状况,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创作者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评价。电影批评家要继续解放思想,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出来,努力加强和扩大电影评论的声音。艺术报告不要追求大而全或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分析,可以有多种写法,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发言时先站起来向作者鞠躬,由衷地表示对这两部报告出版的祝贺和对作者的敬意。目前,高校有影视专业两千余个,研究生有三千余人。他认为两部报告为高校大学生、研究生提供了数据和依据。该报告开创了电影研究的新阶段。郑洞天希望报告每年能有针对性地提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类型片的问题,去年中国共生产了526部影片(包括120部电视电影),其中有多少部是类型片?我们的类型片不够成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再比如中国大片的问题,是否制作越大越挣钱?大片越拍越没有思想?应通过每年的报告把中国电影的现实真实地报告给创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提出增加未成年观众电影调查。她说,影视文化对未成年观众有哪些影响,应该是报告的内容之一。今年,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就未成年观众价值观的形成、对明星的认知度、对某些电影的暴力倾向的反应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今年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是都江堰的中学生。5月11日,包括聚源中学在内的孩子们最后交上了答卷,没想到第二天就发生了大地震,很多参与调查的孩子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学院已决定把调查问卷捐给相关的博物馆,作为永久的纪念。黄会林建议,应该重点对未成年孩子们对当下影视文化的看法进行调查,他们才是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主力军。

本报讯 (记者 高小立)6月28日,随着电视剧《茶馆》中最后一个镜头——王利发娶媳妇拍摄的结束,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独家制作、根据老舍同名话剧改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茶馆》在涿州影视基地宣布前期拍摄完毕正式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