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规划管理论文

规划管理论文

规划管理论文

规划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针对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新趋向,从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如何迎接这一挑战,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环境的重大影响方面阐述了城市规划管理应有的基本思路。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形势很好,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面对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等诸多变化,传统城市规划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提出了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把握好规划原则,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真正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来说是问题与成绩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寻求解决对策,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正确认识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被认为是“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和延伸”。因此,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主要采取的是一种机械的目标管理和计划控制的方式。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城市建设也逐步由以前的政府投资行为,转变为市场调节为主的多元投资行为。城市的开发建设表现为多种经济法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或者是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体制无论在自身机构、管理机制、还是规划方法等方面都难以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关系。

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城市建设资金短缺;二是传统的规划管理强调的是计划性和强制性,若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管理,则投资商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容易影响投资商的积极性,若规划执法不严又容易产生各种腐败现象;三是城市规划代表的是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目前我们低规格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有的城市还没有独立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难以承担起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协调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关系的职能;四是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以土地利用控制为核心的一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规划缺乏实施可行性论证和评估,造成了规划的目标过于僵化,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干变万化的市场,从而造成大面积的违法建设;五是传统城市规划关注的是既定规划蓝图的实现,而忽视了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开发过程的调控功能,容易引起土地的投机活动;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商对经济效益过度追求往往会侵害公众的利益,造成土地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作为城市整体利益的代表,城市规划部门难以对这类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控,使得公众利益受到损害,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得不到有效保障;等等。

归结起来就是,我们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机制还难以协调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多种经济法人之间以及多种经济法人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2.如何迎接这一挑战

首先,要树立规划的资源意识。城市规划不仅是一种重要资源,而且是一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源。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使用权的取得主要通过有偿出让、转让。土地出让转让的关键是土地价值问题。尽管影响土地价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就具体某一块用地来说,它的价值往往由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情况和城市规划确定的开发条件来决定。《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服从城市规划”的规定,明确了城市开发用地的性质、功能和容积率等开发要求由城市规划来确定,这些开发要求直接左右着开发效益。因此,通过城市规划的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开发商与城市政府收益分配比例,可以为政府筹集大量的建设资金。具体地说,城市建设中容积率的提高、原有建筑的加层、“破墙开店”等用地性质功能的改变都可以产生很高的级差收益,但这不是项目开发本身产生的,而是政府长期基础设施投入的结果。这些收益不能全部纳入开发商的口袋,而要通过规划的手段,使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产生的收益回流到政府的口袋中,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规划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

其次、要把市场机制引入城市规划,规划管理要靠“两手”。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方式按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方式,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力要素流动和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对形成城市土地市场和带动城市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的作用。在这种运行机制下,如果城市规划不利用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就无法对城市建设实施有效的调控。当然,城市规划工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政府行为,无论在什么体制下都是以政府的管理或干预的形式维护公众利益的一种社会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商追求的是最高最大的利润,这种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往往会造成对公众利益的侵害。市场土地供给的有限性与价格的上涨趋势也往往会导致土地投机活动。市场调节的结果也往往只使直接经济效益高的项目吸引了很多投资者,而维护城市正常功能的绿地、道路交通设施等公益事业仍然难以吸引投资,只能依靠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城市规划的调控来加以解决。如不加以控制和引导,市场机制很容易导致城市建设的盲目性和城市功能失调。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管理工作既不能单靠行政手段进行控制,也不能仅靠市场调节进行规范,而要靠“两手”,一是行政法规“有形的手”,二是市场调节“无形的手”。

第三、城市规划要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当前城市建设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设资金问题。有资金才能改造城市,没有资金城市就难以发展。所以.城市建设资金问题,是我国乃至世界所有的城市市长所关注的问题。没有建设资金,规划得再好也没有用。在国际上,城市建设资金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税收,西方国家都是用税收来搞城市建设的。像日本大版市1996年的建设资金是1500多个亿,还说不够。二是级差地租,以土地来挣钱,比较典型的是香港。三是各种收费,增加城市积累。就我国来说,税收不是我们的办法,规划费用也不是办法,国务院早已三令五申,不许乱摊派。

地方政府唯一能掌握的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用不好,城市就不能发展;级差地租用得好,城市就会发展。温州市紧紧抓住这一点,五年内城市改造面达50%,创造了一个新的温州城。杭州、宁波等城市也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手段,对旧城区进行成街、成片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同时,有的市县尽管也利用级差地租的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旧城改造,但由于没有充分发挥规划部门的作用,缺乏科学的测算,在土地开发过程中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使一个本来可以给城市政府带来收益的成片开发项目入不敷出,成为政府的包袱。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规划的手段、级差地租的杠杆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二、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环境的影响

城市规划管理因其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周期性、对投资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引导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引导通常通过公共政策制定、规划的编制和规划信息的管理来实现。通过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对城市的自然资源进行配置,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提出要求,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作出安排、对城市功能进行布局、对城市土地的开发方式(序列、时间、开发强度等)作出规定。

调控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对经济实行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一方面,城市规划管理可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如政府与投资者、投资者与投资者、投资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城市规划管理可以控制投资开发火向、结构、空间、速度、节奏,它对投资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规划编制、规划政策和规划项目的审批来实现。例如、以商住楼为主体的房地产投资过猛时,可以通过严格限制其它用地性质改为商住楼用地性质、严格控制商住楼用地的开发强度、严格要求商住楼规划设计质量、严格履行审批程序等措施对其抑制。

规范投资行为是一个市场行为,而没有规范的市场行为只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和投资的失败。规范的市场才能使投资者(尤其是中长期投资者、境外投资考)有安全感。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行为的规范作用是通过规划编制管理、规划审批管理和规划考察管理来实现的,它告诉投资考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如果投资者犯规,则将受到纠正。

保障投资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来自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风险来识于他人对投资者利益的侵犯和损害。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者合法利益的保障作用通过规划审批管理和规划监察管理来实现。例如,当投资者已获得菜一块土地开发的合法权力时,他人在该块土地上违法进行建设,导致投资者在资金、机会、土地等方面的损失,这时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就是对投资考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对违法者的惩罚。

服务投资需要服务,这种服务来自各方面。规划管理也是一种服务,它对投资者的服务主要通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服务宋体现。规划局机构设置和运转效率、规划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优劣、规划局形象好坏等等,都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心理行为和投资效果。例如,规划管理人员的腐败会直接增大投资者的成本,增加投资风险;反之,良好的服务会增加投资考成功的机会,减少投资失败的可能。

结束语

规划管理应具有前瞻性,应能预测城市经济发展动向,并及时调整策略与手段,对投资环境的改善应该更多起引导作用,而少使用制约手段。规划管理与投资环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开放系统。目前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已经开始吸引一些人才、资金、技术进入西部地区,但相应的配套软硬件环境却不尽如人意,这主要表现在政府观念开放程度不够、市场经济意识不够、招商引资的基础性工作不够、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办事效率低、官僚作风严重等等.从而影响招商引资的进程。如何把握好城市规划与投资环境的关系,充分了解和努力发挥城市规划对投资环境的作用,以营造最佳投资环境,是城市规划管理者应该认真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心得体会作者:吴迪《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第24期

规划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地系统;生态城市;城市建设;城市原有环境

近些年来,普兰店市在建设大连工业卫星城的过程中,提出了创建“生态城市”和“绿色普兰店”的城市建设思路,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

1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关系

1.1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本意是指生态城市化,就是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从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好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

1.2城市绿地和绿地系统

所谓“绿地”《,辞海》释义为“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毕业论文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或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均可称为绿地”。由此可见“,绿地”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由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二是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三是农业生产用地。而城市绿地则可理解为位于城市范围(包括城区和郊区)的绿地。

所谓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多指园林绿地系统,一般由城市公园、花园、道路交通附属绿地、各类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环境绿地、园林苗圃地、经济林、防护林等各种林地以及城市郊区风景名胜区游览绿地等各种城市园林绿地所组成。作为一个系统,城市绿地的组成应该是全面和完整的,包括城市范围内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活具有直接影响的所有绿地。

1.3城市绿地系统对创建生态城市的作用

创建生态城市必须具备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但城市生态系统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医学论文是一个不完善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物质交换、能量循环和信息传递还要借助外界干扰才能得以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能部分地充当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色生产者和分解者,并为外界因子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补充提供方便快捷的通道和舒适清洁的环境。此外,城市绿地系统还可以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降低城市噪音、杀菌防病、美化城市景观以及提高城市吸引力。因此,城市绿地系统对创建生态城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重视其规划和实施,以期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普兰店市围绕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城市绿地系统的实践

2.1普兰店市生态城市创建标准

普兰店市创建生态城市的标准是围绕社会、经济、自然三方面来确定的。具体有以下十个方面的标准。

一是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所在区域对其有持久支持能力,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二是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三是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实施文明消费,物质、能量利用率及循环利用率高。四是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五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环境质量高,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六是生态建筑得到广泛应用,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七是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习性。八是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高,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环境。九是居民有自觉的生态保护意识(包括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积极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十是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和决策系统,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强。

2.2普兰店市生态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措施

2

2.2.1多管齐下,增加城市绿量

近两年来,普兰店市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规划扩绿、见缝插绿、租地造绿等途径,保持城市各项园林绿化指标的逐年增长。截止目前,全市人均公共绿地9m2,绿地率达到42%,绿化覆盖率达到39%以上。城市街道绿化按道路长度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和80%以上,市区干道绿地率不低于25%,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绿地率在30%以上,旧城改建项目绿地率不低于25%。

2.2.2讲求特色,提升绿化品位

充分利用普兰店市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特有条件,坚持“求精、求美、求特、求雅”的原则,打造城市绿化的个性品牌。认真执行《公园设计规范》,突出以植物造景为主、以绿为主、乔灌草结合的绿化理念,使绿化植物群错落有致,公园的绿化面积占陆地面积的70%以上。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将建筑小品、城市雕塑作为重要内容,与本地的历史文化相融合,赋予绿地建设人性化的内容,丰富、提高城市绿化的韵味和品味。

2.2.3全民参与,拓展绿色空间

以每年3·12的“植树节”为依托,广泛发动、全民参与,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方位拓展城市绿色空间。义务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于85%,建成一批“共青林”、“新婚林”、“巾帼林”、“红领巾林”。广泛开展群众性绿化活动,进一步搞好庭院绿化工作,积极开展绿地认养活动,大力推广城市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和室内摆花养草,构建立体型、复合型的绿色空间。继续开展园林式居住区、花园式单位、园林示范村、绿色小城镇的创建活动。截止目前,园林式居住区达到60%以上,园林式单位达到70%以上。积极参与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绿化苗圃和绿化基地,提高生产绿地面积和绿化苗木自给率。全市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11%以上,城市各项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花木自给率80%以上。

2.2.4依托优势,改善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山、水、海及绿心等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优先、分片拓展、绿脉相连、结构整合”的原则,搞好城市大环境绿化,营造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四季有花、风光优美的生态城市。以城区总面积6km2的绿心保护性开发为核心,实施城市绿楔工程,建设城市生态绿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城市山体植被保护,开展林相改造,提高阔叶林比例。加大对大沙河、鞍子河、久寿河、和尚河以及西大坝防洪沟的综合整治,运用疏浚清淤、污水截留等手段,使河水开始变清、河岸开始变绿、环境开始变美。在抓好环境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城市大气污染的指数巩固在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二类以上。

3普兰店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普兰店市城市绿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社会、经济、人为诸因素,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还没有编制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创建生态城市有着战略决策性作用,应尽快组织专家编制规划。二是没有理清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经济建设为环境绿化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环境绿化搞好了又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舒适怡人的环境,增加城市凝聚力,吸引外资的投入。对此,我们还认识不够,随意侵占甚至破坏公共绿地用来搞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不合理。结构决定功能,绿地系统布局的不合理,必然限制其功能的发挥。城市绿地系统要点、线、面相结合,构成网络,只有这样系统内部才能构成有机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四是城市绿地系统三大指标不高。与全国先进县区相比,普兰店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及人均公共绿地的水平还不高,发展空间还很大。五是城市绿地系统中草坪过多。目前普兰店市城市绿化系统中,草皮铺植现象较为普遍。大片草地看上去比较空旷,有异国情调,但过多的草坪必然导致城市生物多样性锐减,城市绿量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因此,应提倡以植物造景为主,注重乔、灌、草的主体搭配。

4绿地系统规划的几点建议

第一,城市绿地系统要“点、线、面”相结合,采用环网式的布局结构。留学生论文对于城市绿地系统来讲,环网式的布局结构可以说是最合理的系统模式。之所以称其合理,原因有四:一是环网结构能够使城市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的稳定,使系统之间的能流、物流、信息流更安全快捷地流动;二是环网结构能够使景观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可达性,使人们随时都能感受到绿色的存在;三是环网结构可以在城市出现灾害的情况下形成避灾与救灾的通道;四是环网结构具有很强的延展性,这恰恰适应了城市发展的动态性,使新建绿地与原有绿地能很好地衔接起来。第二,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注重植物造景。多样性产生稳定性,园林设计要以植物造景为主,合理进行植物搭配。设计者应注重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位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不但要从功能和艺术效果上考虑色相、季相、形体、姿态、声觉等多方面的要求,还要从生态学出发,选择合理的树种,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与搭配。按照多种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注重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草本与地被)及其轮廓线变化等等。第三,继承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城市原有生境。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应继承和发挥城市历史文脉,创造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氛围,用以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在地形改造、植物配置、园林小品布置时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尽量不要破坏原来较好的生境。要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给居民创造一个优美怡人的休闲娱乐空间;另一方面,用开发带动保护,为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准备。第四,增强生态意识,完善法规制度。普兰店市当前的城市绿地建设和保护还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城市园林绿化和经济建设发生冲突时,往往以牺牲绿地为结局,侵占、破坏城市绿地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与公众缺乏生态意识和法制还不够健全密切相关。今后,应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意识,使公众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根源上抑制侵占绿地现象的发生。另外,要尽快完善、保护、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有关地方性法规,坚决贯彻绿线规定。

5结语: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之路

生态城市是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不断加强而逐渐提出来的。它强调的是社会、经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让我们高举这面旗帜,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之路,为我们及子孙后代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空间。

【参考文献】

[1]刘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7月.

[2]徐波.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J].城市规划,2002年第11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规划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职能的发展历程。城市规划是随着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善、城市的出现而不断发展的。在世界上,城市规划这一概念和理论都出现的非常早而且成熟,在实践上也取得惊人的成绩。城市规划在中国,主要是与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古代中国典籍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对城市规划的记载,如《考工记》中的都、王城、诸侯城的不同城市的建设制度,还有道路系统和用地功能分区。在《商君书》中更是提到了农田土地分配比例,并要发展人口、粮食、建城等相应条件。在《墨子》中更是记载了城市建设与城防的重要性,以及城市规模与农田、粮食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主要着眼于军事思想和整体观念,讲求城市与自然的关系,重视等级观念。这在我国后来的城市发展也有所体现,都是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强调城市的结构形态,即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域,完成城市规划的不同功能。城市规划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建筑十书》,系统阐述了城市环境卫生、城市选址、城市公共建筑布局等原则,并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到了中世纪,逐渐形成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到了近代,则基于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在现代,东西方的城市规划都着重于城市规划理论的建设、城市规划的实践以及城市建设立法,逐渐的融合各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是城市规划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符合人民生活的意愿。

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目前,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城市功能分区不清晰,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第一,由于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过于快速,导致城市在进行功能分区时会出现不同功能区相互参杂的情况,这在一定长度上来说,也不应该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是,这方面主要体现的问题就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功能的定位于规划没有做到位,导致现代城市不同更能分区相互影响,这不仅制约了城市规划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也导致城市规划职能不能进行有力的展开,从而造成城市规划功能的下降。第二,由于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不具体,或者说是城市发展速度超过了当初城市规划的目标,导致在发挥城市规划职能时,始终伴随着新老城区问题、新旧功能分区问题以及功能分区不合理等问题,这必然会导致城市规划职能在进行湘桂规划时,不容易解决,也成为了城市规划的老大难问题。第三,由于我国城市在规划中所注重的问题,在不同历史发展的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功能规划时,伴随着的问题就是城市规划不统一、政策法令贯彻不到底等问题,这就使得城市在发挥规划职能时,会产生相互矛盾的局面。可见,我国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在城市实际发展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

2.优化城市规划职能的对策。优化城市规划职能的对策,注重点应该立足于完善和优化城市规划职能,也就是说立足于现在城市发展的水平,通过现有的城市分区,对城市规划职能进行完善,加强城市规划只能发挥作用的能力。具体包括下面两个方面,第一,统筹城市功能分区的发展,立足于现有城市功能分区的作用,加强该功能分区的影响力。城市规划职能,究其本质来说,是服务职能,而就目前不少城市的发展水平而言,由于不同发展阶段所规划的目标不同,因此,在接受历史发展现状的同时,综合加强城市功能分析的发展,加强功能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园区等,甚至应该建立直接管辖的部门,通过专门专管来实现功能分析的更好发展,第二,加强城市规划职能发挥作用的能力。这一方面是出于城市居民的考虑,目前,城市规划职能发挥的主要方向是以城市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而以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城市规划职能建设少之又少,因此,必须加强城市规划职能发挥作用的其他能力。另一方面主要是以城市整体发展为首要目标,这是因为,城市规划职能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把城市建设的更好来满足城市居民、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应该只以一种目标为城市规划功能发展的目标,必须立足于整体,从整体上来保证城市规划职能的实现。

三、结语

规划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土地储备需与城市规划紧密配合城市土地储备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得到规划、计划、建设、财政、土地管理等城市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部门之间配合互动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土地储备的运作成本。例如,政府将城市土地纳入储备库后,如果规划条件不能及时明确,城市土地就无法及时推向市场,而城市土地的储备时间越长,资金的压力就越大,势必影响城市土地的再投放和资金回笼。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土地储备机构往往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分属不同系统,只进行一些简单的业务往来。比如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土地储备中心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业务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储备中心拟定土地储备计划后,交由规划部门核查会签,主要是确定规划用地范围和用地性质;二是在办理储备土地的前期许可和后期出让时,由规划部门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核定规划条件。可以看出,这种业务关系更多地流于程式,比较机械。事实上,土地储备应当与城市规划建立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

从法律法规看,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用地单位和个人应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城市规划法》也明确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因此,土地储备必须要遵循规划先行、服从规划的原则,其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对宏观,主要对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做出限定,而城市规划则是从操作层面为土地储备工作提供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成为土地储备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

从经济效益看,土地储备一个重要的效益来源是土地增值带来的回报,从而形成土地经营的健康资金链。储备土地的增值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通过储备期内城市建设的完善、城市品位的提高而带来的普遍增值;二是用地性质的转变,如工业用地转为商业用地带来的性质增值;三是建筑容量的提高带来的数量增值。城市规划则是实现以上三种增值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从操作层面看,我国过去的土地政策造成了现在一些土地的权属关系比较分散和复杂,如果全部回购,将给处于启动阶段的土地储备机构造成巨大的资金压力。通过城市规划指导下的“规划储备”方式,可以将一些已列入改造计划但近期收购难度较大的土地,先纳入规划储备库,再根据市场条件变化,择机进行储备。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土地储备机构的资金流转压力。

土地储备实施过程中城市规划的全程参与通常来说,土地储备工作分为收购、储备和出让三个阶段,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土地储备的作用、实现土地储备的价值,就必须使城市规划工作贯穿于这三个阶段之中。1,收购阶段.规划部门需配合土地储备机构重点解决的问题是:

(1)确定储备土地的选址和范围。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合或应当纳入土地储备的范围。从用地类别看,经营性用地,比如居住、商贸、娱乐以及部分工业用地,可以纳入土地储备的范围;从用地选址看,土地储备应集中资金重点储备政府规划的增值潜力大的土地,例如规划大型公园周边土地、规划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等。因此,规划部门应当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基础上,从用地性质、区位、周边规划发展等多方面,帮助土地储备机构有重点地确定储备对象,特别是选择当前市场形势下易被投资者接受的地块作为土地储备对象。

(2)为土地的储备方式、时限等提供参考意见。如果土地储备机构对所有可储备的土地都通过征购、)置换等直接储备方式进行储备,将可能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和投资风险。规划部门可以配合土地储备机构,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将一些近期增值空间有限、储备难度大或者位于城郊边缘的地块纳入规划储备库,运用规划手段对地块进行控制,待时机成熟再进行储备。此外。对于已明确进行储备的土地,规划部门也应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对储备时限提出建议,与土地储备机构共同确定短期、中期土地出让计划,使土地出让计划同城市规划结合起来,以利于土地利用的连续性和城市规划配套设施的建设。

2.储备阶段,规划部门需配合土地储备机构重点解决的问题是:

(1)土地的临时使用。土地储备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规划条件成熟度、政府财力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一般国外城市土地的储备期为2年~3年,较长的达7年~10年,储备期内往往赋予土地临时用途。目前我国对于已储备土地的临时使用缺乏相关管理措施,致使储备土地在未开发前长时间处于荒废状态。规划部门可以根据储备土地所处的位置、规模以及周边建设情况,对部分储备地块实行年租和短租政策,研究提出储备土地临时使用的有关意见和规划条件。这样既充分发挥城市土地资源的价值,增加国有土地资

产收益,也有利于满足一些城市土地的短期需求者,实现规划资源的合理调配。

(2)地块详细规划的编制。对于尚未编制规划的土地,在储备期应由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编制详细规划,报规划部门审批。其中,依据各部门综合讨论确定的出让土地计划,对近期出让土地的详细规划应当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从开发强度、城市景观、市政配套、公建配套等各个方面细致地做出要求。对于中远期出让土地,特别是规划储备土地,应更多地从容量限定、路网结构等进行总体控制,便于将来与周边地块开发相衔接。在用地性质、容积率等具体规划参数方面则应留有一定的空间,便于政府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合理调节。

3.出让阶段,规划部门需配合土地储备机构重点解决的问题是:

规划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本规划工作于2001年3月开始,在水利部的领导下及有关部委的指导下,做了认真细致的分析计算工作,广泛听取和征求专家意见,并与其他规划成果进行了协调。提出了《农业节水研究》《工业节水研究》和《城镇生活节水研究》3个专题研究报告,本报告是在3个专题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进行汇总编写的。

本规划由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主持,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负责,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主要承担,并与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黄淮海流域机构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协作共同完成。

一、节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黄淮海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以首都北京和特大城市天津形成了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占全国1/7的国土面积和2/5的耕地面积上,生产了2/5的粮食、1/3的国民生产总值,抚育着全国1/3的人口,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但是,水资源量却严重不足,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7.2%。

随着人口的增长,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会继续下降,预计2010年仅为450m3,2030年下降到400m3以下,未来该区域水资源的供需失衡状况将更加严峻。国际上一般认为,当人均水资源量小于500m3时,将面临严重缺水,500~1000m3时,出现持续缺水。黄淮海流域为严重资源性缺水地区,必须强化节水,在节水中求发展,以节水促发展。

根据有关报告预测,黄淮海流域2010年总人口将达到4.7亿~4.9亿人,2030年将超过5.3亿;2010年和2030年城镇化水平分别为34%和46%,新增城镇人口0.55亿和1.4亿。人口的增长和人口大量向城镇迁移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将较大幅度提高城市工业及生活用水量,从而使黄淮海地区未来水资源面临重大挑战。

黄淮海流域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尤其是京津现代化城市建设对全国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据测算,黄淮海流域2010年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将超过7%,2011~2030年可望达到5%~6%。2010年全区人均GDP将超过1400美元(现状1997年约为700美元),2030年则达到3400~4500美元。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必对水资源的有效供给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将加剧日益紧张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也对该区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水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黄淮海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过去20年间,我国粮食产量从3500亿kg增加到5000亿kg,基本上维持了供需的平衡。其中,约85%~90%新增粮食产量源自于北方地区,而约30%~35%来自黄淮海平原。为了满足我国未来16亿人口的粮食需求,黄淮海流域将需要新增粮食400亿kg以上。这要求在抓好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和优质玉米基地建设、优化粮食品质结构的基础上,适度增加灌溉面积,提高灌溉用水的保证率。鉴于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农业必须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粮食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节水灌溉的发展。

根据中国工程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利用战略》报告及有关报告分析,预计黄淮海流域2010年需水量将达到1700亿m3左右,比现状新增220亿m3以上,2030年需水量将超过1850亿m3。如果不考虑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在充分挖潜当地水资源、扩大再生性水资源(处理后的废污水、海水等)利用、控制超采地下水等条件下,预计2010年和2030年黄淮海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供需水缺口将达到170亿~220亿m3和265亿~400亿m3,缺水形势十分严峻。在“节水治污优先、多渠道开源”的水资源利用战略方针下,应尽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与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造成了城市、农业灌溉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用水矛盾,水资源处于不可持续利用状态。据初步估算,黄淮海流域地下水累计超采量超过900亿m3,近年来每年超采量约为70亿m3,其中海河流域超过50亿m3,形成了天津、宁柏隆、冀枣衡武、沧州等10余处大面积地下水漏斗。超采区主要分布在海河南系平原区、河南濮清南地区、山西忻州和大同盆地、山东莘县夏津等地,淮河流域的山东半岛、黄河流域的汾渭河流域等局部地区也存在地下水超采现象。地下水的超采引发了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采取节水措施可以有效抑制用水量的增长,减少对地下水的掠夺性开采。

由于海河与淮河水资源的相对不足,引黄灌区存在着超量引用黄河水的现象,而黄河流域内的引黄灌区,用水需求增长很快,且用水指标偏大。因而,通过强化节水,特别是农业节水,可以有效减少引黄水量,缓解黄河断流现象的加剧。局部地区,特别是海河流域,存在着直接引用城市和工业废污水进行灌溉现象。通过节水,压低需求,可以减少劣质水的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

综上所述,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不利于黄淮海流域的粮食生产和工业化进程,不利于该区域城市化建设,造成黄淮海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因此,发展经济与提高用水效率、减少用水浪费必须同步进行,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是黄淮海流域特别是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必须实施的战略性措施,是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加紧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的重大决策。2001年3月总书记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对北方地区的缺水矛盾,要采取多种方式加以缓解,其中南水北调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这一点经过多年的调研论证,大家的认识已基本统一。要在搞好节水和水污染防治的同时,加紧南水北调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2000年9月朱镕基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南水北调工程座谈会上指示要“先节水后调水”。因此,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节水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其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减少用水浪费。黄淮海流域为资源性缺水地区,其节水规划工作应突出资源性节水,以减少水资源量的消耗为重点,同时应强调节水对减少污水排放量的作用,从而有效保护水环境。节水规划要密切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水供需计划的安排,贯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战略方针;以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为核心,协调开源与节流、经济用水与生态环境用水等关系,实现水资源供需总体平衡。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供水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经济的稳步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节水规划应以如下基本原则为指导:

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治污优先、科学开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统筹规划,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节水规划应具有全局性、阶段性、科学性、可行性与指导性,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明确目标、统一协调,分步实施、注重实效。

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机制相结合的原则节水规划应提高各级政府对水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能力,协调开源与节流,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水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实行行业用水定额管理,综合运用经济杠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坚持各项措施有机结合的原则节水规划提出的节水措施应是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的综合配套措施,充分挖掘各项措施的节水潜力和节水综合效益。

三、规划分区与水平年

规划范围包括黄河、淮河、海河3个流域片(以下简称黄淮海流域),其中以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受水区范围(以下简称受水区)为规划重点。黄淮海流域分区基本上采用《中国水资源利用》分区,即海河及滦河流域为海河片,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为淮河片,黄河流域及鄂尔多斯内流区为黄河片。黄淮海流域规划分区共3个一级流域片、18个二级流域。

受水区内的分区,农业节水规划以流域分区划分,包括海河片、淮河片二级区或三级区中的部分范围。工业及城镇生活节水规划则以行政分区划分,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河南、山东和江苏4省的38个地级市。

规划水平年划分为:现状水平年(采用1997~2000年的基础数据),近期2010年,远期2030年。以近期规划水平年为重点,对远期规划水平年提出展望。

四、规划依据与目标

规划依据:国家已经颁布实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政策,以及有关的发展规划、工作要点等文件。

规划总体目标:建立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节水型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体系,通过节水、治污和跨流域调水基本实现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2010年初步建立节水型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体系,2030年建立节水型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体系。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有效利用处理达标后的城市废污水,在力争实现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供水保证率。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逐步实现地下水的采补平衡。未来工业用水增长要以节水为前提,生活用水增长控制在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相适应的用水标准内。通过强化管理,建设和推广节水设施,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意识,使工业及生活总用水增长率逐步降低。在节水的同时,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做到清污分流,对城市污水处理后进行有效利用。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应逐步协调好城市用水与农业灌溉及生态环境用水的关系。

受水区内节水目标应高于同期的黄淮海流域平均水平,2010年部分地区率先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社会发展体系。到2020年左右,全面实现具有严格的用水标准、先进的节水设施、健全的节水法律法规和强烈的民众节水意识的全社会节水用水体系,2030年实现节水型社会。

在上述总体目标下,以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简称节灌面积比例,下同)、灌溉水利用系数、水分生产效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用水定额及生活用水定额等指标作为2010年节水发展目标,并对2030年节水发展进行展望。

(一)近期(2001~2010年)

1.黄淮海流域

在现状887万hm2节水灌溉面积的基础上,实施高标准综合节水措施配套面积达到1467万hm2,节灌面积比例由现状39%提高到63%,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0.7,主要粮食作物农田水分生产效率提高到1.5kg/m3以上。工业用水重复率由现状的69%提高到76%,城市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由现状的61m3/万元下降到28m3/万元。生活人均日用水量控制在193L以内。

2.受水区

在现状447万hm2节水灌溉面积的基础上,实施高标准综合节水措施配套面积达到733万hm2,节灌面积比例由现状的38%提高到63%,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0.72,主要粮食作物农田水分生产率要高于黄淮海流域平均值。工业用水重复率由现状的78%提高到82%,城市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由现状的52m3/万元下降到23m3/万元。计划用水和自备水管理率达到95%,城市供水一级管网漏失率下降3个百分点,二、三级管网漏失率下降2个百分点。生活人均日用水量控制在240L以内,卫生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70%。在此期间内,对浪费水严重的用水器具(包括民用住宅)基本改造完毕,城市公共设施全部采用节水器具,空调冷却用水的循环率达到96%。

(二)远期(2011~2030年)

1.黄淮海流域

继续发展节水灌溉,实施高标准综合节水措施配套面积达到2167万hm2,节灌面积比例达到91%,灌溉水利用系数在2010年基础上再提高2~4个百分点,主要粮食作物农田水分生产效率提高到2.0kg/m3左右。工业用水重复率提高到77%,城市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下降到9m3/万元。生活用水定额控制在人均200L/d。

2.受水区

在2010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节水灌溉,实施高标准综合节水措施配套面积达到1113万hm2,节灌面积比例达到91%,灌溉水利用系数在2010年基础上再提高3~5个百分点,主要粮食作物农田水分生产效率略高于黄淮海流域平均值。工业用水重复率提高到83%,城市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下降到8m3/万元,计划用水和自备水管理率达到100%,卫生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85%。生活用水定额控制在人均285L/d以内。

五、规划主要结论

(一)缺水形势严峻,节水势在必行

黄淮海流域呈整体性区域缺水状态。《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成果表明,目前黄淮海流域缺水量为124亿m3(平水年)~183亿m3(中等干旱年)。其中海河缺水量为84亿~99亿m3,淮河为28亿~55亿m3,黄河为12亿~29亿m3。据测算,在黄淮海流域土地总面积中,约有62.7万km2面积缺水率超过10%,其中19.4万km2面积缺水率超过20%,分别占总面积的43.4%和13.4%。人均年缺水量超过50m3的人口超过1.3亿,占总人口的30.7%,其中人均缺水量超过100m3的人口超过3200万,占总人口的7.6%。海河缺水最为严重,缺水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流域近70%和73%。重点城市在特殊干旱年份或连续干旱年份,缺水率均超过30%,有的高达50%,已大大超过供水安全的警戒线。

对受水区,近20年来,城市用水主要靠占用农业用水、超采地下水和牺牲生态环境用水得到发展。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供水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供水分配上也不得不采取“限农、压工、保生活”的方针,以应付严重枯水期城市供水不足的危机,难以顾及环境生态需水要求,同时也造成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供水矛盾。据分析,受水区城市现状年超采地下水量30亿m3以上。尽管大部分城市供水系统较为完善,供水能力一般大于城市用水量,但由于水资源短缺,实际城市供水保证程度并不高,一遇干旱年或连续干旱年,城市供水不足表现明显,缺乏有效的供水安全保障。

由于水资源短缺和城市用水的占用,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率较低,在超采地下水量约36亿m3和利用未处理污水量约13亿m3的条件下,现状正常年份(50%保证率)仍缺水90亿m3左右。

黄淮海流域特别是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是首都北京及天津市所在地,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其缺水严峻形势使得该区域供水保证程度低下、经济社会发展潜力下降,以及由于缺水造成河流枯竭、地下水超采、海水入侵,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缺水态势,已经成为节水工作的动力。大力开展节水是规划区内水资源不利条件的必然选择,是黄淮海流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通过节水可以提供一定量的资源保证和部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利于缓解生产与生态用水、城市与农村用水的矛盾,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二)节水成绩显著,尚有一定潜力

黄淮海流域1997年万美元GDP用水量为5012m3,虽然低于全国平均的5644m3水平,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高出12倍,处于较为落后的节水水平。我国农业用水比重较大,而农业用水的产出率较低,从而导致我国及黄淮海流域用水效率总体上偏低。黄淮海流域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304m3,低于全国平均的337m3,但却是发达国家的5.7倍,说明我国及黄淮海流域工业用水水平与用水效率也明显偏低,工业用水尚有一定的节水潜力。

从国内区域比较看,黄淮海流域用水定额和人均用水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工业定额为全国平均值的62%,灌溉定额为71%,人均用水量为78%。而单方用水GDP产出率高于全国平均值2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及黄淮海流域工业和灌溉定额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表明用水结构调整及节水措施的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1980~1997年间,黄淮海流域工业万元产值综合取用水量年均递减10%,1997年工业定额仅为1980年的16.7%;实际灌溉定额亩均下降87m3,下降幅度达19.5%。人均年用水量1997年比1980年下降了30m3,而全国基本维持在450m3左右的水平。

黄淮海流域用水结构调整以及节水措施成效显著,节水水平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正是通过加强节水、发展节水型产业结构,使水资源明显不足的黄淮海流域,支撑了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尽管黄淮海流域仍存在水资源浪费现象,水的利用效率和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但黄淮海流域节水所取得的成效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缺水的驱动下,节水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使黄淮海流域特别是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的用水节水状况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但用水效率仍然偏低,局部地区还存在用水浪费现象,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节水政策法规不完善;水价偏低,不利于促进节水;节水资金投入不足,节水设施建设标准低,节水设备性能和质量合格率低;节水区域发展不平衡,缺乏节水标准和有效的调控手段;产业布局不合理,高耗水比重大,节水难度大等。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必须要大力实施各项节水措施,进一步挖掘节水潜力。根据规划研究分析,黄淮海流域2010年可节水约120亿m3,其中农业、工业及城镇生活节水量分别约为59亿m3、51亿m3和10亿m3,到2030年可再节水约68亿m3,其中农业、工业及城镇生活节水量分别约为45亿m3、16亿m3和7亿m3。

2010年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可节水约39亿m3,其中农业、工业及城镇生活节水量分别约为19亿m3、14亿m3和6亿m3,可缓解20%左右的缺水量。在此基础上,到2030年可再节水约37亿m3,其中农业、工业及城镇生活节水量分别约为25亿m3、7亿m3和5亿m3,可缓解30%左右的缺水量。

(三)节水需要投资与政策保障

为实现规划节水量,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且随着节水的深入开展,节水难度和节水的边际投资也日益增大。据测算,受水区2001~2010年需投资418亿元,2011~2030年为472亿元,累计投资约890亿元,其中农业、工业及生活节水累计投资分别为604亿元、239亿元和47亿元。黄淮海流域2001~2010年需投资1037亿元,2011~2030年需投资907亿元,累计投资约1944亿元,其中农业、工业及生活节水累计投资分别为1141亿元、746亿元和57亿元。

国家应在充分调动全社会节水积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节水投资力度,推进实施节水规划提出的各项政策保障措施,使节水规划的各项指标得以顺利实现。建议的各项保障措施为如下十个方面:

①做好节水规划,保障节水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②强化节水机构,加强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

③制定节水政策,提高用水节水管理水平。

④增加投入,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⑤改革水价,建立有利于节水的水价体系。

⑥加强节水法制建设,改革水务管理体制。

⑦制定合理用水标准,加强节水监督管理。

⑧建立节水示范基地,实施节水重点建设。

⑨依靠节水科技创新,推进节水事业发展。

⑩加强节水宣传教育,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