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部述职报告

信息部述职报告

信息部述职报告

信息部述职报告范文第1篇

大家下午好,我叫,现任网络信息部部长一职.从现在开始我们的工作逐步进入正轨。下面我将上任以来一年的的的工作情况做以汇报。

一、总述

直到此时,通过大半年的艰苦奋斗,革命尚未成功,但已收获不少成效.在部长带领下我们部门合作完成职能范围内外的各种大大小小的任务,鼎力相助其他部门开展的各式活动,以学院的荣誉为最高标准;而且积极团结部门自身,借助各种工作机会和文娱活动与干事密切交谈,大大增强部门凝聚力.今后也将会以网络部一贯的作风,发扬为学生服务的精神。

二、部门职能介绍

1.学院网站维护

2.团委学生会网站的制作与完善

3.学院活动相关宣传工作的技术支持

4管理学校多功能厅

三、工作述职

(一)日常工作

网络部在过去的的时光里,在所有干事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完成了学院所布置的工作任务,辅助学院的各大小活动顺利进行,很好的配合了其他部门工作的开展。

1.实行值班制,每周例会制。

2.组织部员学习,不定期为部员提供学习网络技术的机会,使本部部员得到新的知识。现阶段要求我们部的所有成员抓紧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软件,并不定期的抽查;提倡互动,每次开会都要求各个部员发言,谈自己的观点、想法以及建议另我部亦与宣传部合作,对于学院部分活动相关宣传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每月协助学院维护学院网站。

3.多功能厅,音响,灯光的调控。与借用人员友好交流。

4.对外借音响做合理调控。

(二)加强部门内部建设,抓管理建章立制

为了更好地做好工作,我们制定了如下的管理制度:

1.时间制度;

a.值班人员必须按时到达;

b.开会时部长提前十五至三十分钟,部员提前十分钟到达;

b.对于网络信息部内部会议,各成员必须按时参加,不得无故缺席;如因事不能来,必须在会前递交假条。

2.成员制度;

a.各成员在工作中要有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

b.各成员必须积极肯干,对工作认真负责;

c.各成员必须言行一致,发扬团体精神,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言行规范。

d.在多功能厅值班制定管理条例。

3.工作纪律;

a.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做到品学兼优、全面发展;

b.各成员必须按时按量地完成任务。

四、收获及成果

1、物质文化建设

今年更特意开辟网络部部门视频空间,供大家一同学习交流,部门博客也随时记录着部门的成长脚印。

2、制度文化建设

首先,要确立明确的部门口号,要求每一位干事都熟悉部门目标和职能。

其次,每次部门会议和部门活动要求全勤,缺席或请假者应在会后及时了解相关内容。同时,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工作及时总结并交流技术问题。

第三、部门内鼓励主动学习,在部门内部形成良好的探讨技术氛围。

3.精神文化建设

提高部门凝聚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适时举行部门集体活动,如开展部门聚餐、唱歌等集体活动,增强彼此的交流。

信息部述职报告范文第2篇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20*年秋季学期开始,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实行了以国家助学金为主要内容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为进一步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实现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教育部设计研发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根据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关于利用信息系统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信息填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年春季学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信息纸质填报工作的通知》要求,为做好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信息填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市、县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信息填报工作

学生资助信息是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各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指标。中职学生资助工作线长面广,情况复杂,建立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各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加强对国家助学金发放工作的监管;有利于各级有关部门及时、准确地统计、分析、查询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信息。各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学校要将学生资助信息填报、统计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各单位要选派责任心强、熟悉数据统计的人员负责资助信息填报等具体工作。

中职学校资助信息管理工作实行“*负责制”和“逐级审核责任制”。学校和各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信息管理人员在提交本校和本级学生资助信息前,要分别将拟上报信息的打印件报送*和本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负责人审核签字(存档备查),再通过信息系统正式提交。若出现弄虚作假、或因审核不严导致上传数据不实等情况,要追究*和相关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二、中职学生资助信息的主要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信息主要包括《国家助学金受助学生名单》、《国家助学金财政资金到位信息》、《学生资助信息统计基表》和《学生资助信息统计报表》等四方面内容。其中,《基表》由学校填报,《报表》由各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通过系统软件自动生成。

三、中职学生资助信息实行“实时报告”、“月报告”和“学期报告”等制度

1、实时报告。实时报告信息主要包括《国家助学金财政资金到位信息》。各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学校在收到上级或同级财政下达预算信息后,要通过信息系统即时填报《国家助学金财政资金到位信息》。

2、当月报告。当月报告信息主要包括《国家助学金受助学生名单》。各学校在新学期开学后20天内,通过信息系统向同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申报本学期国家助学金拟资助学生名单。各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应对所辖学校上报的受助学生名单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核,并将审核通过的受助学生名单提交至全国中职学生资助数据库。此后每月,学校若有新增或减少的受助学生名单,应在当月发放国家助学金以前按规定的程序通过信息系统向同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申报。

3、次月报告。次月报告信息主要包括《学校基本信息》、《在校生基本信息》和《国家助学金发放信息》。为便于统计,所有中职学校和各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应于当年4-8月、10月至次年2月,按规定时限填报春季学期3-7月和秋季学期*月至次年*月的上述三方面信息。即便某月上述信息没有变化,也要按规定要求填报。若某月份因特殊原因未及时发放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金实际资助人数和金额即填“0”。

“次月报告”的具体时限要求:学校于当月*日前通过信息系统填报上月的《基表》;*日前,县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审核本级所辖学校《基表》,并提交县级《报表》;20日前,市级学生资助机构审核本级所辖学校《基表》和县级《报表》,并提交地市级《报表》。

4、学期报告。学期报告信息主要包括《分类资助信息及资金来源》、《助学金资助信息及资金来源》、《奖学金资助信息及资金来源》、《顶岗实习资助信息及资金来源》、《学杂费减免资助信息及资金来源》、《助学贷款资助信息及资金来源》、《其他形式资助信息及资金来源》。各学校应于当年*月份和次年*月份按照“次月报告”的时限要求,填报当年春季和秋季的“学期报告”信息。各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应在规定时限内完成资助信息逐级审核及上报工作。

四、认真做好20*年秋季和20*年春季资助信息补报工作

根据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有关要求,各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学校要在8月份按照信息系统规定的程序补报20*年秋季学期20*年春季学期学生资助信息。从20*年秋季开始,中职学生资助信息严格执行“月报告”和“学期报告”制度。为便于统计,*年秋季学校基本信息、在校生基本信息及国家助学金发放信息统一填入*年*月份月报表;*年春季上述信息统一填入*年*月份月报表。具体要求是:

1、学生资助信息统计基表

基表1—4:填报时间为20*年12月和20*年*月;基表5填报20*年秋季和20*年春季学期。

2、国家助学金财政资金到位信息

填报20*年秋季和20*年春季两个学期的资金到位情况,款项到位日期按实际款项到位时间填报。

3、国家助学金受助学生名单

填报20*年秋季和20*年春季两个学期的学期初受助名单,此项工作需要系统中学籍审核完成后方能进行,如目前学籍审核没有完成,可以暂时不填该表,填报时间及要求另行通知。

4、各单位将资助信息统计报表审核、汇总后于8月20日前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填报完成并上报,纸质报表经主管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后报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各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学校要对上报的资助信息统计表进行认真审核,特别注意审核有关表间钩稽关系及数量单位,确保汇总数据准确无误。同时,认真审核纸质报表与系统填报数据的一致性,严防虚报、瞒报、漏报现象发生。今后,凡不按规定按时报送的,将不再安排资助资金,由此引发的一切问题,由填报单位负责。

5、各扩权县(市)数据由所在设区市负责统计、审核、上报。

五、其他要求

数据正式填报网址为:。各市教育局机构代码为:行政区划代码(6位,如*市机构代码130100),用户名为:机构代码+’admin’,密码为:12345678;各省属中职学校机构代码为:130000+学校代码(4位),用户名为:机构代码+’admin’,密码为:12345678。各单位进入系统后要尽快修改密码,以保证数据安全。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在建立机构及学校时,机构代码、用户名也要按上述规则统一设置,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机构代码为该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学校机构代码为学校上级主管部门行政区划代码(6位)+学校代码(4位)组成,用户名为机构代码+’admin’。学籍在省备案的市、县属师范类、卫生类学校信息由所属上级部门统一建立。

各单位在信息填报过程,若遇到问题,请及时与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系。

联系人:*电话:0311-87042063

通讯地址:*市中华北大街122号邮编:050061

信息部述职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公司治理

一、会计信息系统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有着天然的联系,有效的会计和审计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中至关重要的手段。根据当代企业理论和证券市场理论,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公司治理领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助于抑制"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中的核心问题,是出资人如何激励或约束经理人员,使其尽可能地努力经营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控制成本、抑制"内部人控制"的目的。

第二,有助于遏制管理腐败。尽管有效的会计和审计制度对遏制管理腐败的作用程度与公司治理的模式有关,但这种作用是其他治理手段无法替代的。

第三,有助于完善CEO和执行董事的激励机制。CEO和执行董事的报酬如何与公司的绩效相匹配才能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是公司制度中倍受瞩目的课题。一般认为,高级管理人员的短期激励应以会计盈余为基础,长期激励则以市场价值为基础。所以,会计盈余的计量也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基础之一。

第四,有助于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监控。尽管国际上自80年代之后,人们对资本市场监控公司的有效性存有怀疑,但充分有效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增进这个有效性则仍是共识。尤其是如年代以来,通过资本市场重构公司的浪潮一直未见消退,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以降低资本重组的代价,广受关注。

第五,从根本上说,有助于投资者信心的提高。因为充分有效的管理和信息披露机制有助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有效地保护作为"委托人"的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从而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笔者认为,除上述这些方面外,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还与公司治理的下述层面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第一,董事会有效性的提高和对股东责任的履行。在公司治理实务中,董事会的角色日益受到关注。为了真正对股东负责、确保公司目标的实现,董事会成员必须在推动公司的全面成功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重大决策的制定者,而这种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有效的会计信息。

第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履行。公司的目标不能只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还要考虑与其有长期利益关系的其他人员的利益。80年代以来,美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州对公司法进行了修改,要求公司经理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为股东服务。保障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应有权利、维持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同样需要建立在可靠、丰富的会计信息基础上。

第三,CEO业绩目标的确定。尽管CEO的业绩目标取决于公司对CEO职位角色的认定,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目标价值取向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CEO的业绩目标总会包括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业绩要素,这些业绩要素往往需要用一定的会计指标予以反映,业绩实现情况也需要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加以披露。

第四,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业绩评估。与CEO业绩评估不同的是,对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业绩评估主要在于对它们自身活动有效性的评估,而不是判断公司日常业务决策的有效性,因而这种评估往往不是以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作为出发点。尽管如此,这类业绩评估仍会注意到公司财务的成败,而且评估程序和披露途径也仍要涉及到会计信息系统。

第五,人力资本定价。人力资本定价是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报酬的确定基础。只有在对人力资本恰当定价的基础上,对管理人员的各种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地运作。而人力资本定价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化行为,它也必须依赖充分有效的会计信息。

综上所述,要达到公司治理目标,必须进一步认识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切实维护会计和审计活动的权威性,提高会计和审计信息质量。

二、管理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为什么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完全满足公司治理的要求

要全面发挥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应有作用,单靠财务会计系统显然是不够的。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一项公开性很强的行为,受到下述一系列因素的限制:

第一,信息披露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必须遵循一定的会计标准。财务会计信息更多地承担对公众的责任,因而必须严格遵从"透明性"的要求,强调信息的规范性,在性质上完全是强制性的。

第二,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以财务信息为主。尽管现在财务报告也强调要提供某些非财务信息,但毕竟这些非财务信息只具有补充性质。

第三,成本效益原则的遵循。尽管信息披露的成本与效益往往难以准确计量,但这并不妨碍信息提供者在披露信息时对与之相关的成本与效益做出自己的判断。在规定的基本信息之外,只有那些被认为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信息种类,企业才有可能"额外地"予以披露。

第四,商业秘密的限制。任何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尤其是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企业在披露问题上一定会持谨慎态度。

第五,市场和文化背景。市场和文化背景,如对信息不足与信息过剩的不同理解、对"自愿披露"的不同接受程度等,对信息披露的数量也有直接的关系。

正因为上述这些原因,财务报告所承载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从现行财务报告中得到充分的信息满足。实证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判断。如据吴联生博士调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认为未来机会与风险、财务预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信息是有用的,都占60%以上。这些信息传统上均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显然在现行财务报告中缺乏有效地披露。这样,提供满足公司治理目标的信息,很大程度上依靠管理会计系统,管理会计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维持治理结构的高效运转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传统理论的局限性,现有的管理会计系统还很难承担起这个责任。因此,拓展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必要性,己显得十分重要。

三、围绕公司治理的需要,拓展管理会计体系--目标构造与方法构造

(一)目标构造

1.管理会计目标所包含的两大问题。会计目标实际上包含了会计信息向谁提供(服务对象)和提供什么(服务范围)两个问题。管理会计现行理论在这两点上的定位都有缺陷。

就服务对象而言,长期的误区是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区分为对外服务和对内服务,一般的描述是"财务会计主要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管理会计主要满足企业内部需要"。这个提法在理论上非常含糊,导致了许多歧义。最受非议的是,难道企业内部管理者不关心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报告?人们还注意到,现在公司外部对过去认为属于管理会计范畴的许多信息也十分关注。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外区分法已越来越与现实相悖。实际上从满足企业系统的最终目的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并没有本质区别,都可以并且应该为公司的内外部服务,一切形式上的不同均源于信息披露强制性程度的差异。况且,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范围和质量要求,与政府政策需要也有直接联系,而并非一成不变。因此笔者认为,对外财务报告和对内管理报告的称呼,不如用"强制性信息报告"与"非强制性信息报告"的名称更为恰当。也就是说,凡按法定要求必须公开披露的信息,均属于"强制性信息报告"的范畴;没有强制性披露的要求但也与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有关的其他信息,则属于"非强制性信息报告"的范畴,由企业自行决定向谁提供、提供多少和如何提供。

就管理会计的服务范围而言,西方的主流观点是:第一,为制定决策和计划提供信息,并作为管理队伍的成员参与制定决策和计划过程;第二,协助经理们指导和控制经营活动;第三,激励经理和其他雇员完成组织目标;第四,计量和评价组织机构中业务活动、部门和其他雇员的绩效;第五,评价组织机构的竞争位置,并与其他经理一同保证组织在产业中的长期竞争力。这样的表述尽管己涉及到公司治理领域,比如激励经理完成组织目标,但从整体上看,它还没有全面反映公司治理的客观需要。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目标必须明确指出服务于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双重要求。服务于公司治理是管理会计创新的根本需要。借用"相关性消失了"这一名言,当代管理会计所失去的最大相关性恰恰是没有充分关注公司治理的需要,以服务于公司管理层面为主的传统管理会计理念在解决现实信息需求上已显得极不适应。

2.管理会计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根据上述分析,会计两个子系统的总目标可否作这样的表述:财务会计是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充分有效的强制性信息,管理会计是为实现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多重目的提供非强制性的相关信息。围绕其总目标,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

第一,向公司利益相关者提供非强制性相关信息。在这个领域内,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一是未来预测信息。相对于财务会计报告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状况,未来预测信息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的相关性更大。至于预测信息披露的范围、程度和方式,在信息的供求双方自会达到"均衡点"。二是非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有助于对企业深层次的了解和评价,同时也有助于预测企业的未来。对信息使用者而言,非财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比财务信息具有更大的价值。三是社会责任信息。包括对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区和公众等方方面面责任的履行情况,都需要适当披露。

第二,辅助和审核管理决策。尽管这是管理会计的传统职能,但要从体现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和在长期经营中最佳使用经济资源的要求重新认识。

第三,服务于内部控制、快捷准确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这里所言的内部控制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适应公司治理的需要,对执行董事和CEO的控制;二是作为公司管理的重要形式,CEO对公司日常运作的控制。

第四,建立激励与补偿系统,为业绩考评和确定报酬方案提供依据。包括对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各责任中心及其各类员工不同层次的评价和激励。

第五,为企业经营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提供信息支持。

上述具体目标没有区分哪些是服务于公司治理,哪些又是服务于公司管理,因为在实务中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但管理会计必须为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两个层次服务的目标指向是明确的。

(二)方法构造

目标构造决定了方法构造的基本方向,而方法构造的质量又将制约目标构造。

当前管理会计方法体系存在的两个主要缺陷是:①直接针对"公司治理"层面的手段薄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高层对管理会计的重视;②方法之间多半是简单堆积,缺乏系统整合,与企业管理其他领域的界限也不清晰。

从实现公司治理职能的角度,管理会计应创造新的方法或对传统方法实施改造,以适应下列要求:①公司价值(或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②前景财务资料的编制;③内部会计和审计控制;④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信息披露;⑤CEO业绩责任的制定;⑥各个管理层次的业绩评价和激励补偿系统的设计(包括针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奖励与补偿合同的制定);⑦人力资本定价,等等。

至于实现公司管理职能的各种管理会计方法(如预测决策、预算编制、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等),主要是满足内部决策与控制、实现最佳资源配置的需要。这类方法(包括理念)也同样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尤其是要在管理会计活动中贯彻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

(三)对管理会计定义的再认识

根据对管理会计目标和方法体系的讨论,有必要量新认识管理会计的定义。

美国会计学会(AAA)下属的管理会计委员会(CMA)所下的管理会计定义是:管理会计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来处理某个主体的历史的和预期的经济数据,帮助管理当局制定具有适当经济目标的计划,并以实现这些目标做出合理的决策为目的。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常设分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所下的定义是:管理会计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财务的和经营的)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编报、解释和传输的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管责任。这些定义的出发点都是为公司管理当局服务,显然已不完全符合管理会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为了能够同时反映公司治理方面的特征,管理会计的定义可以表述为: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提供各种强制性财务报告之外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目的是满足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中的特殊信息需求。

从管理会计定义的讨论,还可以引出以下一些思考:

第一,对"财务报告"名称的质疑。如上所述,当今会计系统所处理的信息实际上已不再局限于财务范畴。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发表的《论改进企业报告》,概括了用户所需信息的五种类型,即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管理部门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预测信息、关于股东和管理部门的信息、公司的背景。同显然已经无法用"企业财务报告"的名称来囊括所有这些内容。因此,本人认为将来可以用较有容纳力的"企业经济报告"来代替财务报告的称谓。企业经济报告包含由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和全面收益表四组成的"核心报表"(属"强制性信息报告"范畴,主要提供基本财务信息),以及由企业基本概况、分部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人力资源报告、财务预测报告和特殊管理会计报告等构成的"报告"(大体上属"非强制性信息报告"范畴,提供扩充的企业经济信息)。这样既可满足企业报告的多种目标,报告的提供也比较便利。尽管遵从习惯,可能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沿用"企业财务报告"的称呼,但其内涵实际上已在发生变化,今后势必会发生更多变化。版权所有

第二,对财务报告提供机构的认识。单靠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财务部显然己无法完成当今信息披露的所有需要,目前财务部的职能实际上已接近于一个综合信息部。比较彻底的解决办法是设立一个职能较门的机构,比如称之为"信息部"(包容现行财会部门的职责)。也可考虑按不同的功能分设财务部和综合信息部,将一部分提供信息的工作交由综合信息部来执行,但这总不如单由一个部门来运作更有效率。若企业内仍沿用财务部的设置和名称,则应明确其职能已不再局限于提供"纯"财务信息,同时其他职能部门也必须有清晰的责职和程序来配合财务部的信息披露工作。否则,"财务部"这样一个职能复杂、任务繁重的机构,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协调信息披露方面的任务,将会越来越困难。

第三,对管理会计原则的认识。管理会计系统中引进公司治理这个理念后,对传统的些管理会计原则需要有新的认识。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管理会计活动不能按过去理解那样通常可以不考虑会计标准,否则管理会计信息无法满足公司治理层面的需要;二是不同层次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有时是有矛盾的,比如同样是运用在管理决策上的信息,董事会与CEO对稳健原则的要求就可能不一致。

第四,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论"的认识。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一直存在"融合论"与"分立论"两种观点。作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原本就甚为密切,从理论上说,在一个企业里完全没有必要同时存在两个不同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也许多年以后,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使企业只要采集和提供源数据,至于信息的筛选、加工和分析完全可由信息使用者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自行操作完成,到那时就不再需要学者煞费苦心地去区分哪些是财务会计信息、哪些是管理会计信息了。但是,至少目前还无从实现这样的理想,信息的提供还只能以成品形式而不是原料形式。同时,正如前面所说,由于财务报告的局限性,目前财务会计不仅不可能包容管理会计,而且还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管理会计在信息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会计信息系统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分支既不是完全分立的(如在原始数据的采集方面),也还无法完全独合(如在信息报告方面)。"管理会计报告"或称"非强制性信息报告"在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内仍会处于独立存在的状态。

四、推进管理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途径

要完成管理会计体系的拓展和改革,任务艰巨,有关理论也远末成熟。关于推进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途径,本文不再重复诸如管理会计职业化、创办管理会计专业刊物、在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中普及管理会计知识等在会计界已形成共识的意见,仅阐述以下三点想法:

第一,应重视管理会计系统的环境因素。环境和组织的改变意味着应用于决策制定的信息类型和信息用途的改变。公司治理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对象、任务和特征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思路,另一方面,也正因为管理会计系统必须直接为公司治理服务,因此,公司治理自身的特征和状况也会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系统的质量和效率。一旦决策层与管理层真正分离,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构成和功能更加完善(比如外部董事、非执行董事的监督权得到强化,董事会内的提名委员会、工薪委员会、投资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等机构比较俱全并且发挥作用),势必会更有效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此外,还要深入研究在现行社会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定位问题,既要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以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又要使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更加适应企业环境的要求。

信息部述职报告范文第4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

为提高本公司招聘效率,优化人力配置,降低用工风险,促进公司依法经营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关联企业对应聘人员个人信息及简历内容的调查审核。

第三条 职责权限

(一)公司各部门结合本部门部门设置,经公司总经理批准扩备各部门人员。

(二)人资部经依照公司总经理指示,招聘信息,对应聘人员进行筛选。办理入职手续前依本制度完成拟入职人员背景调查工作。

(三)应聘人员的使用部门及法务部负责监督、协助本制度切实施行,对入职人员背景调查结果进行抽查并提出意见。

第二章 内容、形式及流程

第四条 调查内容

人资部需对通过初试的应聘者所提供的个人信息及简历所涉内容进行调查。包括但不限于工作单位、就职部门及时间、职位、离职原因。

第五条 调查形式

(一)将应聘者填写的《入职申请表》与其投递或提供的个人简历进行对比,以核实应聘者在学历、工作经历、担任职务方面是否存在虚假信息,对出入内容进行更详实的提问。

(二)通过应聘者提供的历任单位电话对应聘者经历进行核实。

(三)根据应聘者提供的各类证明材料及原件进行核实。

第六条 调查流程

(一)应聘人员填写本公司《入职申请表》时,人资部应要求其同时签署《授权书》(详见附件一),以保证本公司背景调查的合法性及有效性。

(二)对通过初试的应聘人员,依照本制度第五条所列:

1.需对相关应聘人员上门家访的,人资部应记录人员家庭住址,同应聘人员的使用部门进行上门家访工作。

2.需对工作简历真实性调查的,人资部应要求应聘人员提供简历所涉人员的有效联系方式及经社保局盖章的社保缴纳记录。

3.需对财产及负债真实性调查的,人资部应要求应聘人员提供相关银行出具的个人征信报告。

4.需对学历、资格及职称等信息真实性调查的,人资部应要求应聘人员提供学籍学历信息表,出示相关证书原件并留存复印件及扫描件。

5.人资部就已完成的背景调查工作填写《背景调查表》(详见附件二)。

(三)经背景调查的拟进入复试的人员,法务部及人员使用部门应对其背景调查报告进行抽查或核实后依照公司流程报公司领导,进行下一步工作。

(四)进行背景调查报告的各部对其所调查内容实行个人负责制。

第三章 调查要求

第八条 人资部针对不同部门的应聘人员,根据附件三内容对其进行背景调查。人资部根据公司人员设置要求,对可省略上门家访中应聘中高层岗位的人员,经公司领导批示应实行上门家访,以实现背景调查内容真实详实。

第四章 处理结果与考核

第九条 本公司决定录用的人员,人资部应将上述资料共同归档至员工个人档案。

第十条 本公司决定不予录用的人员资料及背景调查报告应予以销毁,防止个人信息外泄。

第十一条 经背景调查报告经录用的人员在职期间发现其实际情况与报告所示内容不符的,公司有权对部门调查人员进行考核。

第五章 其它

第十二条 本制度由公司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制度经公司审批下发之日起执行。

附件一

授 权 书

本人于 年 月 日应聘 公司

一职。

为证明本人所示个人信息及简历内容真实性,现授权该公司就本人提供的个人信息及填写的《入职申请表》所涉内容进行调查核实。

信息部述职报告范文第5篇

一、财务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结果,对会计目标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提出四项目标:(1)对有限资源的利用所做出的决策,包括辨认决定性的决策领域,并确定目标与方向;(2)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3)记录与报告资源的经营责任;(4)促进会计主体的社会职能并控制这种职能。1970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的第4号公告中表述了总目标为提供有关经济资源和义务以及他们变动方面的可靠信息,以有助于对企业的获利能力进行评价;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论财务会计概念第1辑》中表述的会计目标为:(1)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便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的决策,以便帮助他们估量净现金流入的来源、数额、时间和或然性;股利或利息、到期证券或借款的清偿;(2)应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财,这些资财的权利以及引起资财及资财权利变动的各种交易、事项和情况的影响;(3)财务报告应该提供关于企业如何获得并在花费现金的信息;举债和偿还债款的信息;资本交易的信息;可能影响企业的变现能力或偿债能力的信息;(4)财务报告应提供关于企业管理当局在使用业主委托给它的企业资源时怎样履行它对业主的“管家”责任的信息。

以上分析得知,美国早期的会计目标多是以描述会计是什么的目标或说明会计应当是什么目标为主的“描述性目标”或“规范性目标”,形成了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而发展到了20世纪七十年代,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既是描述性的,又是规范性的,形成了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性观。我国由于受会计环境的影响,许多会计论著和会计法规一般都没有单独提到会计目标,经常以会计任务取而代之,而会计任务虽然类似会计目标,但更多地表现为主动性和相对不稳定性,在较大程度上受“当时”、“当地”条件所制约,是人所“提出”或“规定”的,这种情况既是承袭前苏联会计教科书的习惯,又是计划经济会计模式的必然结果,使得目标和任务都是空架子。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会计理论研究逐渐转向以会计准则为主,《企业会计准则》认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目标在会计准则制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研究目标,所制定的准则自身必将存在着不一致性,难以被实践所接受,或对会计实践产生负面影响,美国会计职业界数十年积累的经验,对我国会计准则、会计目标的制定起到了借鉴作用。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既然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做出经济决策,因此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其焦点就在会计信息对决策的用处。美国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提出了相关性、可检验性、超然性、可定量性等四条评估会计信息的标准;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报告中提出了7个财务会计质的目标:相关性、可理解性、可验证性、超然性、及时性、可比性、完整性,更加明确研究了信息的质量特性。随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特鲁布罗德委员会就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如下要求:相关性与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可靠性;避免偏向性;可比性;一贯性;可理解性。《论财务会计概念第2辑》中提出,效益大于成本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普遍性约束条件;可理解性是针对用户的质量;相关性和可靠性是针对决策的首要质量;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所有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都要以重要性作为承认质量的起端,其贡献在于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财务报告目标加以区分,这两个概念既相互关联但又有所不同,目标决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而质量特征又能促进目标的实现。

我国会计规范并没有明确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但对其阐述集中在《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之中,即:(1)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2)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3)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4)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5)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6)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7)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8)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

上述规定基本上可以被理解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真实性、有用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完整性和重要性等9个方面。但是,它们离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所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还有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上述规定虽然可以被理解为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但它们也仅仅是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必然不能引起会计主体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重视,未能体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性,从而不能致力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2)它们只是一种松散型关系。上述规定只是说明了会计信息质量的9个方面,但未能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不利于会计主体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不同方面进行权衡,而且也不利于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总体把握。

三、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人们对会计报表所考察和反映的内容进行适当分类所赋予的称谓,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因

此,要素的划分和设立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第3号、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提出资产、负债、业益、业主投资、业主派得、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十个财务报表要素;我国目前还没有诸如美国那种同时适用于企业和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概述公告,尽管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未明确提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要素,但却分别规范了他们的定义和有关核算问题。中美的差别在于:首先,美国对权益设立了三个要素,而我国会计只设了一个。其次,美国没有利润要素,但把利得、损失与收入、费用都作为独立的要素存在;而我国将利得、损失包括在独立的利润要素之中,利润要素不仅是我国经济、会计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还可以为利润的分配打下坚实的基础,会计报表体系中不仅有利润表更有利润分配表;而美国业主投资、业主派得和全面收益迄今尚未形成正式的财务报表,是三个“没有报表”的报表要素。第三,对收入和费用要素的具体解释上,《企业会计准则》中收入(费用)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发生的各项耗费);而美国第6号概念公告中定义的收入(费用)是某一主体在一个期间内因交付或生产商品,提供了劳务,或其他构成该主体持续且主要的或核心的经营活动而产生的资产流入或其他增加,或负债的减少(资产的流出、耗用或负债的产生)。

定义或概念应该全面、概括地描述事物的本质特征,我国采用收入――费用法来定义收入和费用,强调“实现”,而美国采用资产――负债法,无从强调“实现”,但资产和负债都是实在的,仅从定义看,净资产也是实在的,这本身就含有“已实现”的意义,中美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我们的定义过于粗糙,未能全面地揭示收入和费用的本质,但我国会计要素从其设置上是合理的,中美差异也是可以理解的。首先,在美国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权益项目数量多、变化复杂,由于通过证券市场筹资而形成了众多的投资者,他们又都具有详细了解权益情况的要求,许多企业在常规报表之外还编制权益变动表。其次,美国企业的利得、损失内容相对较多,而且有些利得、损失可以不进入全面收益而径直调整权益;而我国会计中一向把所有利得、损失都作为利润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看待。

四、会计规范体系

会计规范体系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系列指导或约束性规范。一般而言,它由会计的法律规范、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会计准则规范。

(一)会计的法律规范。在美国对会计实务产生重大影响的法律是《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最具权威的机构是证券交易委员会,该委员会在执行有关法令的过程中,对公司会计有权威性的影响,它既可以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财务报表的格式,乃至项目做出规定,也可以对所涉及的会计术语做出规定或解释;我国目前建立的是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会计法律体系,主要包括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和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府机构制定的有关会计法规,如《总会计师条例》。

(二)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人们,在会计工作中应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产生的正确处理会计事务和调整会计人员职权和职责之间的行为准则。美国由会计人员的自律性组织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准则、审计指南、惯例等均未有述及的情况下,会计教科书、研究报告、已中的科学结论也可以作为会计工作的依据;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全国统一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上述作法在我国会计中是不允许的,如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业务,我国企业通常要层层请示,最后由财政部门以补充法的形式做出规定,应该再据此办理。

(三)会计准则规范。会计准则规范是从技术角度对会计实务的处理提出的要求。它要求会计人员按照所制定的规则对某一特定项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是一种最基本的规范,它对各企业间会计信息的可比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我国的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以法规的形式颁布的,具有相当大的强制性,依靠政府的力量来保证其实施;美国的会计准则是由民间性质的团体组织如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制定并颁布的,具有公认性,不具有强制性,但依靠该组织的权威性和注册会计师的力量来保证其得以实施。

中美会计规范体系上存在的差异是由于两国间政治体制、法律体制和经济体制,乃至经济发展水平、会计人员素质、民族习惯传统等的差异在会计上的体现,因而基本上是合理的和正常的。我国等制订严格和统一的会计规范特别是会计制度,其优点在于方便宏观经济调控,便于全国范围内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是目前我国现实情况的最佳选择;缺陷在于妨碍了各企业会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变幻多端的经济活动显得有些僵化;而美国等采取的较为宽松自由的模式的优缺点与我国等的做法正好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