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

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

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

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爱情颜色理论 爱情观

爱情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高职阶段是学生的爱情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和转折点,爱情观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人生必须面对的恋爱和婚姻生活。学生爱情观的建构除了社会、家庭的影响,个人经历的感悟之外,在学校还有德育教师、心理教师的教育辅导,但在校园里仅靠德育教师和心理教师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针对高职院校的女生对爱情的敏感与渴求的现状,本文主要从John Alan Lee提出的“爱情颜色理论”出发,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文学作品的爱情力量,帮助女学生建构健康的爱情观。

一、六维度“爱情颜色理论”对爱情观的定义

爱情观在国内外文献中有不同的定义。John Alan Lee认为爱情分为六个维度:激情型(Eros),恋爱是基于双方的身体吸引;游戏型(Ludus),类似于花花公子,游戏于多个恋人之间;朋友型(Storge),认为爱情是基于长时间的朋友的基础,并且一直能以朋友的方式相处;占有型(或称依恋型,Mania),是以占有、嫉妒或者依恋对方为标志的爱情观;奉献型(Agape),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来让对方过得更好的爱情观;理智型(Pragma),关注于恋爱对方的背景好坏,在爱情对象的选择上采取实用主义精神。

二、高职女生爱情观的现状

从整体上看,大部分高职女生的爱情观是基本成熟和正确的。无论她们是处于在恋爱当中还是没谈恋爱,她们都憧憬自己将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的爱情。在笔者针对女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回收的有效问卷为84份,根据所占比例,依次为朋友型,所占比例为32.14%,理智型+朋友型所占比例为26.19%,理智型所占比例为16.67%,朋友型+占有型所占比例为3.6%,激情型+朋友型所占比例为3.6%,激情型+理智型所占比例为2.4%,朋友型+占有型+理智型所占比例为2.4%,激情型+理智型所占比例为2.4%,占有型+理智型所占比例为2.4%,奉献型所占比例为2.4%,占有型所占比例为1.2%,占有型+激情型所占比例为1.2%,朋友型+奉献型所占比例为1.2%,奉献型+占有型所占比例为1.2%,而选择游戏型的比例为0。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职女生都认为爱情不是游玩于多个恋人之间的游戏,她们比较推崇志同道合的朋友型,关注对方的经济、背景等现实问题的理智型的爱情。

但是,还是有一小部分女生的爱情观不太成熟。例如,有学生觉得别人恋爱是在秀恩爱或者觉得自己要独立坚强,不需要爱情,从而产生“单身主义”的思想。在84份有效问卷中,有2位学生还不能确定自己的爱情观。

绝大多数学生对爱情都会存在一定的困惑,在访谈过程中,84位高职女生中,除5位访谈数据无效外,33.8%的女生表示不懂爱,分不清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不知道爱情是什么样的感觉;23.5%的女生主要对未来婚姻充满憧憬与担忧,特别是关注如何对爱情“保鲜”;11.8%的女生觉得很难捉摸对方的心思,在恋爱中会猜疑,患得患失。10.29%的女生对恋爱中相处的问题,诸如吵架、相处时的话题等存在困惑。还有的就是对异地恋、爱情的平等、对爱情的付出等表现出困惑。

以上数据表明,虽然大部分女生的爱情观比较成熟,但也存在不正确的爱情观,无论现阶段拥有爱情还是憧憬爱情的女生,都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和提醒,及时解惑。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魅力可以帮助高职女生建构爱情观。

三、如何促进高职女生正确爱情观的建构

教材里有三篇关于爱情的文学作品:张爱玲的《封锁》、汤显祖的《惊梦》、罗素的《爱在人生中的地位》。在教学中,可以用一个爱情专题将这三篇文章整合起来,共分四个教学环节。

1.体味爱情,亲述爱情

第一个环节以学生初高中接触过的爱情诗歌或其他有关爱情的文学作品导入,从古至今引出爱情的话题。接着让学生描述自己身边的朋友、同学、长辈的爱情故事,引发学生对爱情观的思考。

2.了解爱情,思考爱情

在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教师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阐述什么是爱情,满足爱情的四个条件:一是相异性,二是成熟性,三是排他性,四是亲密性。再分析并举例说明John Alan Lee的爱情颜色理论,引导学生,尤其是女生思考自己未来的爱情模式。

3.欣赏爱情,定位爱情

在教材中,张爱玲的《封锁》讲述的是已婚男人吕宗帧和未婚青年女性吴翠远在短暂的电车封锁中,从普通的聊天到私密的情感交流,继而陷入恋爱的故事。但在现实生活中,冯翠远根本不会爱上吕宗帧这种类型的男人,从女性的角度看,这无疑是内心进行了一场激情型的爱情沐浴。但是封锁解除后,一切回到现实,仿佛就像一场梦。根据John Alan Lee的“爱情颜色理论”,吕宗帧背叛自己的妻女和冯翠远追求灵魂的结合,是短暂的激情型,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思考激情型的爱情能否让爱情长久。另外,吕宗帧和冯翠远的聊天内容是埋藏于内心深处的想法以朋友型的方式倾诉出来,大部分女生都渴望自己以后的爱情是朋友型,可见共同语言对产生爱情的重要性。

《惊梦》讲述的是富家千金杜丽娘在春香的引逗下来到花园游玩,花园的美景唤醒她青春的激情,回到闺房后,梦中在各花神做媒的带引下,和书生柳梦梅在花园约会并有一番云雨之情。这个戏剧也是一个女生追求爱情的激情型和占有型的例子。虽然时过境迁,但是在现实中,很多女生面对爱情,都是全身心地投入,但是往往由于心理不成熟,面对爱情缺乏理智的判断,甚至把自己“奉献”出去也在所不惜。激情下的爱情,过程虽然美好,但有时候自酿的苦果要自己去承受,女生在激情型的爱情中尤其要保护好自己,爱自己、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对方的爱和尊重。

英国作家罗素在《爱在人生中的地位》中认为,爱“这种关系不单是身体上,而且是心理上的”“离开爱情的没有什么价值,最多只能视作为爱情而做的一种实验而已”,阐述“爱情在人生中需要有一个被承认的地位” 。爱情最终会步入婚姻和家庭,引发女生思考爱情的最终目的和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未来的爱情如何定位和践行。

4.反省爱情,总结爱情

最后一个环节是播放香港爱情电影《早熟》,该电影主要讲述富家小姐若男爱上了穷小子家富,两人偷尝禁果后,若男怀孕,家富为了“负责任”跟若男来到一个所谓的世外桃源,准备把孩子生下来。在此期间,家富辍学后去赚钱,因为没有文凭和技能,只能做搬运等散工,美好的爱情经不起现实的打击。看完电影后,教师可让女生分析家富和若男的爱情,反省爱情。特别是电影中若男准备去堕胎时人工流产工具的镜头,女生看后感同身受。还有若男追求爱情却没有经济支撑,与家富过上“无话可说”的家庭生活,激情型和朋友型的爱情最终要回归到理智型。

最后,以舒婷《致橡树》来总结爱情。爱情不是用来炫耀的游戏型,不是“痴情鸟儿”的激情型,也不是衬托下的占有型,更不是单方面付出的奉献型,而是平等,自尊自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既尊重对方,又珍惜自身价值的独立女性的爱情。

参考文献:

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军事理论

开设《军事理论》课是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国防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国防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的辩证关系

1、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就是增强教育对象的国防意识。国防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国防这一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本质表现为对国家利益的高度重视。【1】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开放的国际关系格局中生存与发展需求的总和。没有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关注,也就不可能有国防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国防意识是爱国主义在国防领域里的集中体现,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积极的国家认同感、自尊心、自豪感,自觉的爱国义务感,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其本质就在于对国家利益的高度关注。因此,国防意识所反映的对国家利益的关注,是构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组成部分。

2、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本质任务所在。国防教育实质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为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形势需要而进行的生动实际的国民思想教育。国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强化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培养公民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而献身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其中,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性。【3】国防教育是增进人民对于祖国的认同,激发人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有效手段。

3、国防形势、国防教育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变化。首先,爱国主义情感随着国防形势的紧张而高涨。纵观古今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高涨的爱国激情,都是在国际形势紧张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族人民不甘做亡国奴的抗战热忱,及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是最好的注释与例证。其次,爱国主义情感随着国防意识的增强而增强,随着国防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国防意识、国防观念,实质上是国家意识、国家观念。没有国防意识,就没有国家意识,因而就不可能产生爱国情感;没有国防观念的提高,就没有国家观念的强化,因而就不会有爱国主义的升华。【4】历史证明,和平时期爱国主义情感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军事理论》教学,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的重要载体与途径。

二、《军事理论》教学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规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有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五大部分。这些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

1、通过《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当代大学生出生于和平时期,成长于强盛的祖国怀抱之中,物质充裕,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战争和炮火的洗礼,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国防意识欠缺,国防观念淡薄。实践证明,大学生通过学习《军事理论》,其国防意识和爱国、卫国、强国的责任感、使命感得到显著增强。一方面,对国防事业认知更为积极,情感更为热诚深厚。大学生爱国、卫国、强国的激情更为高涨,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对国防实践,无论认知上还是情感上都呈现出十分积极地变化。中国武装力量建设,尤其是几次大阅兵,使大学生对国防实践情感的认同与体验更为深刻、强烈,而且更具后续影响力。

2、通过《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民族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的外在表现,它们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5】通过系统讲授军事理论课,从世界范围的军事科技、政治经济、国际局势、意识形态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等方面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强化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心理准备。据调查,西方国家早已把刺激人的成就动机作为调动国民进取心的杠杆,强化和提高民众企求成功的社会心理抗衡能力。通过《军事理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导作用,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引导大学生把这一动机内化为“实干兴邦”的具体行为,从而迸发出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巨大动力。

三、利用《军事理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1、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加强国防历史文化传统的教学,夯实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基础。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中国国防历史上的爱国人物、爱国思想、爱国事迹,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将爱国之情变成报国之志。这正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最具体、最生动、最丰富、最感人的素材和宝贵资源。只有通过中国国防历史文化的教育,才能使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饶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历史,尤其是国防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和屈辱,以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这些正是新时期大学生国防精神和国防意识的共同底蕴。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蕴藏在国防历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运用这些资源去教育感化当代大学生,让他们全面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文化传统,形成文化认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观念。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实践证明,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建立起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就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在教学中,通过详细讲授,播放国庆大阅兵、军事演习等纪录片,深刻阐释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展现强大的武装力量,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从而振奋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从世界军事形势和现代国防、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例中,尤其是新军事变革对我们提出的新挑战,可以看到只有加强国防建设才能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我国军事高科技的发展成就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可以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紧迫感。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强化国难史、民族屈辱史的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居安思危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报国之志。教学中,通过中国国防史和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学习,列举丰富的事例、战例,尤其要对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那段屈辱史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分专题进行讲解,并辅以经典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让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古代的辉煌和近代的屈辱,这些都将促使他们增强居安思危的意识。通过《军事理论》中的战争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更直接更集中地了解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无数次灾难,也曾战胜过无数次灾难,使大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铸就的伟大民族精神。【6】

2、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时展的新要求,紧贴大学生的新思维,结合军事理论教学的任务,采用启发式、体验式、合作式、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首先,要结合战例进行教学。军事理论教学要在阐述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尽量把一些战例及相关事例作为论据,节选其精彩情节进行生动讲解,寓理于事例之中,寓理于情趣之中,融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从而使军事理论教学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次,要抓住侧重点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如中国国防部分应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为重点,使学生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军事思想部分应以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军事思想发展史和主要人物军事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古代与近现代军事思想的精髓;世界军事部分应以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热点问题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危机感,提高国防意识。第三,要联系世界军事发展动向进行教学。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力求把学生最关心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最新学术动态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前卫、鲜活,让军事理论课充满生机活力,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增强军事理论的教育价值。

实践证明,军事理论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首先,从军事教育的性质上看,就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军事学研究的是战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本身就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更何况,我国是一个在历史上饱经战事,沧桑满目的国家,任何一次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都足以激起大学生强烈的爱国、卫国、强国之心。其次,中国国防史和军事思想的教学内容,能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和外国军事思想的精华,树立辩证的、唯物的世界观、战争观和方法论,形成全面、正确的国防意识,增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捍卫祖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责任感。再次,对现代军事科学技术、信息化战争、世界军事形势及周边国家安全战略等内容的学习,既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建设已取得的伟大成就,增进民族自豪感,也使学生了解到我军现有武器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民族忧患意识,进而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伟大理想。

3、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军事理论课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军事理论教学的辐射力、感染力,使军事理论教学进入大学生的视野,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帮助大学生开阔军事眼界,理清学习思路,消化学习内容,增强国防观念。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讲授我军武器装备,可以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部队或军队院校,参观现代化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加强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对军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坚持理论教学与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相结合,如讲授近代国防历史时,可播放《甲午海战》等经典影片;讲授高技术战争时,可播放《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影片,通过形象生动感人的影片,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吸引力;提倡教学中就热点问题加强师生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如讲授打击“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意义时,可就台海局势的现状,利用翔实资料对比分析前苏联解体给人民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危害,介绍在防止“台独”上所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斗争,让学生互相探讨发言,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台独”分裂祖国的危害性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从而达到统一思想认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国防教育网站,设立军事爱好者QQ群,构建军事理论教学网络平台,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空间,了解掌握更多、更新的军史知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增强教育实效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项文荣.国防意识与国防教育.【J】.国防,1996年第9期。

【2】列宁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年10月第2版,163。

【3】【4】王联斌、汪安恕.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J】.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

【5】刘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J】.世纪桥,2007年第11期。

【6】张成斌.国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微软用户1]

[微软用户2]

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谈恋爱越来越普遍,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手牵手的情侣,谈恋爱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注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也成为是高校工作的重点。本文将从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及及形成原因入手,探讨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心理 动因 对策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以独特的魅力牵动人们的心。爱情让我们人性中最温暖,最热烈,最细腻,最温柔的部分得以充分的展现,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古代文人墨客对爱情做了大量的描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牵着手在校园中散步的情侣随处可见,大学谈恋爱成为了很普遍的事。

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

1. 不切实际,追求浪漫,不顾后果。

爱的权利增强而爱的责任降低。只在意恋爱过程本身对恋爱的结果不太在意注重 。大学生不在以结婚为前提恋爱,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做感情体验,及时行乐,记忆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还有一些大学生为了充实课余生活,解除寂寞空虚,把恋爱当做一种消遣活动。

2. 自主性强,盲目性大,不负责任。

一方面大学生在年龄上虽然已经度过了心理反抗期,但由于形成与父母,长辈,老师的成年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依然存在这种心理隔膜,使他们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异常敏感,经管感情迫切需要抚慰,渴望理解期待有人能分担自己的烦恼,但为避免自尊受到伤害,而不愿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里内心世界,形成了相互之间的闭锁心理。在着不少人考入大学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远大的理想追求缺乏学习动机,感觉学习和生活枯燥无味,精神空虚,加之他们受爱情观念的影响,易产生攀比,从众心理,于是选择在恋爱中消磨时光,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3. 恋爱方式公开化,表面化。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日益开放,而传统道德逐渐淡化。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常常处在理智与感情矛盾的漩涡中,在理性认识觉得自己应该保持纯真,应该遵守传统伦理道德观。但在爱的刺激下又不愿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恋爱方式公开化,在公共场合公开恋爱。

大学生恋爱心理动机:

1. 自身生理因素: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生殖系统成熟,性激素分泌影响生理平衡,对异性特别敏感。同时,大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成熟期,性意识增强,心理极度浮躁波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恋爱意识强烈。

2.自身心理需求:

缺乏安全感,自我意识不完善,渴望他人肯定,易产生从众,攀比心理。大学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奋力。拼搏进入大学校园,中学阶段由于升学负担而暂被压抑的情感因此得到爆发,自我形象逐渐清晰,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情感需求渴望满足,而恋爱则是其情感满足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当今舆论自由思想开放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就开始恋爱,生活在集体的大学生经常会把自己和同学作比较,由于群体和他人产生的压力产生了从众心理,导致了不正确的恋爱动机,使得大学生盲目追求恋爱,这种不认真不负责的恋爱动机是很多恋爱缺乏真正的感情基础。同时,大学生对自我缺乏充足的信心,产生攀比心理,通过自我比较,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身边的人都恋爱了,自己却没有恋爱,会产生无能力的错觉,导致降低自尊,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会加入恋爱队伍,甚至有不少学生以恋爱次数的多少来衡量自身的价值,恋爱关系是他们得以满足青春期所期待的来自他人的肯定。他们关注自我价值,来自异性的,特别是自己爱的人的肯定和欣赏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在恋爱关系中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满足。

2. 学校教育因素影响: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可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学校更注重学习成绩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人格培育较为忽略,教师没有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恋爱的动机,致使有的大学生因人际相处困难,学习考试,就业等产生很大的压力,有的大学生因对信念价值和自我把控不定,而产生茫然沮丧和没有归属感的情绪,故而通过恋爱,找人分担从而起到缓解压力和摆脱孤独的作用。

3. 家庭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或因为工作等因素导致孩子很少或无法与父母进行正常的交流,由于家庭缺乏情感来源,导致有的孩子会通过恋爱来寻求感情支持。同时,多数父母忽视对性的教育,从未给予之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树立错误的恋爱观。

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在校人数的增加,大学生恋爱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已成人数增多年纪偏轻的势头。大学生恋爱的出现便for偶然,既有其内在心理因素,也有外在环境的影响,随着高校大学生恋爱所影射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大学生恋爱以后会特别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的普遍关注。

大学恋爱引发的心理失调:

1.单相思与爱情错觉

单相思与爱情错觉都是恋爱心理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失误,单相思使得某些大学生陷入痛苦的境界,处于空虚烦躁甚至绝望之中,处理不好,会影响学习,生活,甚至对以后的恋爱婚姻都有消极影响。

2. 多角恋。

多角恋是爱情纠葛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质上是比单相思更为复杂更为严重的异常现象。在恋爱时,一些大学生因心理不够成熟,有时被别的异性动人之处吸引而动心,同时与几个人相恋,因此多角恋有极大的危险性,一旦理智失控就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恶果。

3.失恋。

失恋是指一方否认或终结爱情关系后,给另一方带来的一种心理挫折。失恋是大学生最严重的挫折之一,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难堪,羞涩,失落,悲伤,孤独,虚无,绝望和报复,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转移,容易导致失恋者忧郁,自卑的情怀,严重者甚至会采取报复或自杀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抑郁。

调适措施:

1. 单相思的自我调试。

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智对待爱情问题,学会用理智战胜感情,及时的移情移景。

2. 恋爱纠葛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应正确积极的调试,认清爱情的选择性与排他性之间的区别,重新评价自己与恋爱对象之间的关系,学会明智理性的退避。

3. 失恋的自我调节。

克服爱情至上的观点,爱情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全部。进行环境的转移,失恋后换个环境暂时与痛苦的回忆隔绝。多为对方着想,既然对方觉得幸福,那就让他离开吧。

正确的大学生恋爱观:

1. 自身:

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改善,树立正确人生观,恋爱观。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应追求志同道合的高尚爱情,使其建立在共同兴趣爱好和人生理想之上,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双方只有在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负责的情况下,才能创造和谐的恋爱关系,才能共同进步。因此稳定的人生观和恋爱观密不可分。

正确理解爱情本质。爱情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念,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最强烈稳定和专一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大学生若不清楚爱情的本质,那么恋爱便会产生各种困惑和问题,也不能很好把握真正的爱情。爱情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爱情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

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在谈情说爱上而放松了学习。恰如其分的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培养恋爱中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尊重平等人格。恋人之间彼此尊重的人格的表现,主要是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视双方的平等,恋爱双方在人格上是独立的。自觉承担责任,自觉的对对方承担责任当爱情。本质的体现,无论对方处于逆境还是顺境,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双瞳,爱一个人或接受一个人的爱,就意味着始终不离不弃,自觉的为对方承担责任。责任的担当不仅是单纯的,我心中有你,而是需要付诸行动的自觉。同时,我们要文明相亲相爱,文明的恋爱是指双方采取含蓄谦恭且羞涩的态度,而我们要讲文明,不然会有损大学生的美好形象,通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操守,使得双方在指高层的人格和外面行为下发展感情,这种感情才经得起时间的挫折和体验。

2. 社会:

社会要优化舆论环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是个大环境,大学生每天都生活在社会里受社会影响,所以社会方面应该建立正确合理的主流思想,各种新闻媒体的舆论媒介,应当确保宣传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在善恶美丑前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发挥其营造社会健康文化氛围的功能,我们需要形成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得大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为他们的恋爱行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防止不健康的恋爱观污染大学生心理。

3. 学校教育:

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恋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有机会在各种有利身心的活动中学会正确与异性交流,通过讲座,心理辅导等方式为大学生讲解恋爱问题。对于因恋爱产生的心理障碍或问题的同学应当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与之交流排解心理。

4. 家庭环境:

父母要以身作则,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和心理学理论,避免盲目教育,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父母的感情是子女以后爱情标准。有所以父母间有良好的感情,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性启蒙性教育和恋爱教育。

结语:

我觉得大学可以谈恋爱。爱情与学习如书离黄花彼此托扶,爱,充实着学习,学习美化着爱情。这是一促具有双向作用的良好循环,恋爱中的大学生生活充满阳光,甜甜蜜蜜,心情愉悦。相伴去学习,取长补短。不懂的问题在相互讨论中得到解决,共同进步,更上一层楼。恋爱中的大学生不由于男女性格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此时此刻得到互补互谦,互让宽容大度的优良品质在恋爱中自由成长。

爱情是美好甜蜜的,当代大学生应讲究恋爱心理健康,最大程度促进心理发展和人格完善,获得爱情的甜美和家庭的幸福,促进社会文明。大学生准确认识爱情,正确对待爱情,培育健康的恋爱观,养成良好的恋爱行为,努力创造良好完美的爱情。

参考文献:

[1]. 对高职生恋爱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

《职教论坛》.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8期.吉梅.

[2].大学生恋爱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0年10期.张建英.侯大寅.

[3].大学生恋爱观现状与对策.

作者:梁晓珍.基础心理学河北师范大学

[4].大学生恋爱心理成熟度的测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作者:李壮.应用心理学上海师范大学

[5].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苏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西南大学

[6].大学生情侣间赠送礼物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作者:周惠.应用心理学曲阜师范大学

[7]大学生社交效能感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的研究.

宋江宁.沈建建,2010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8]大学生恋爱宽恕问卷的编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张田,2011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9]自恋与浪漫关系:恋爱风格与伴侣选择.

梁钰苓.周晖.封春亮,2010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R 161.5 R 395.6 B 823.3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3-0270-02

【关键词】 情感;个性;对比研究;学生

上世纪70年代,Rubin认为爱情是可以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multifaceted attitude),并编制了爱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欢量表(Liking Scale)。1986年,美国心理学家Hendrick等依据加拿大社会学家John Alan Lee(1973)的爱情态度类型理论编制了“Love Attitudes Scale”[1],施测于807个大学生,研究结果发现的确有6个维度,因此验证了Lee的爱情态度类型理论。中国的爱情心理学实证研究较美国迟缓。台湾心理学界王庆福(1994)[2]采用Sternberg的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作了实证性研究。大陆心理学界,肖海雁[3]应用故事情景投射法研究对626名大学生爱情观进行了差异性实证。

大学阶段是爱情萌芽发展最快速也是最关键的阶段。该研究通过了解大学生的爱情倾向,以便对大学生爱情特点有更深的认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浙江某高校826名一~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386名,女生440名;大一年级学生196名,大二年级学生268名,大三年级学生214名,大四年级学生158名。样本的选取按随机抽样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工具 美国心理学家Hendrick等依据Lee的爱情态度类型理论编制的“Love Attitudes Scale”,包括爱、游戏爱、友伴爱、现实爱狂热爱和奉献爱6个分量表,采用李克特5分的作答方式。该量表的KMO值(KMO是Kaiser-Meyer-Olkin的取样适当性量数,其值愈大时,愈适合作因素分析)为0.849(>0.8)。

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1 491(df为435)、P

说明其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因素分析结果共获得6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共解释总方差的68.56%。作斜交旋转,结果发现因素结构较为稳定,因素涵盖题目没有变化,与6个维度内容吻合。

120人2周后的重测信度系数介于0.685~0.868之间,平均值为0.767;内部一致性6个分量表在0.612~0.815之间。

为了验证量表6个维度结构的合理性,应用LISREL 8.53作验证性因素分析,通过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验证量表的维度结构。本研究中各项指标均在 0.80以上,RMSEA为0.051,说明总体上6个维度的结构可以接受。

1.3 方法 由研究者为主试,对826名被试在1周内分4批集体施测。所获数据应用SPSS 11.5作探索性因素分析和t检验,以LISREL 8.53作验证性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级学生爱情倾向比较 以单因子方差分析比较各年级学生在爱情倾向上的差异,发现大三、大四年级学生较大一年级学生更倾向于现实之爱,多站在现实的角度选择符合自己想法的异性朋友。见表1。

2.2 男女大学生爱情倾向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见,经t检验,男女大学生在爱情倾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大学生在爱、游戏爱及奉献爱3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

3 讨论

3.1 爱情态度量表应用的分析 Hendrick等编制的爱情态度量表是研究爱情的重要工具。从国内外应用来看,Davies(1996)[4]采用此量表测量大学生及研究所学生的爱情态度与其人格特征的相关性;Levesque(1993)[5]使用自行修订后的该量表,测查了青少年的爱情态度。台湾学者吴昭仪(2003)等[6]也使用自行修订后的该量表做相关研究。本研究将原量表的李克特5分的作答方式改为百分比6点符合程度,信度与效度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的30题在中国大陆应用具有心理计量学要求的信度与效度,某些具体指标甚至好于台湾。

3.2 不同年级学生爱情倾向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大三、大四年级学生较大一年级学生倾向于现实爱,更多地站在现实的角度选择符合自己想法的异性朋友。选择对象时,可能会考虑对方家庭环境、父母亲观念、生活与社会适应能力及未来成就,而且在双方交往过程中,不仅仅限于谈情说爱,还会督促对方努力上进,以增加对方的价值认识。从得分上看,大一年级学生在游戏爱、友伴爱2个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大四年级学生,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在爱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大一年级学生,但都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张伯苓 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简介]曾绍军(1980- ),男,湖南武冈人,南京理工大学,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009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65-02

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贯彻十报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张伯苓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在创办南开大学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中,他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思想和理论体系。深入剖析张伯苓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无疑对深化和创新当前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张伯苓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爱国是培养人才第一要义。像所有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涌现的仁人志士一样,张伯苓饱受西方列强侵略之辱和国家贫弱之苦,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他不仅以其个人的言行实践崇高的爱国志向,更以其爱国思想贯彻于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之中。张伯苓说:“广义言之,学校则教之为人。何以为人?则第一当知爱国。”因此,他把训练爱国精神、培育爱国情操、提高爱国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原则,并将“爱国为公”作为“公能”校训中“公”的不争内容。在办学实践中,他始终将唤起忧患意识、强化救国责任感和培养救国本领作为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爱国心”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张伯苓认为,“余深信今日中国最要者为联合,欲联合则必须有一公共绳索以束缚之。……窃意较合宜之束缚物,即为爱国心。”以爱国心来维系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这一主张在近现代中国有着深远影响。对于如何爱国,张伯苓主要有两点主张:一是要积极主动的爱国,他认为真正的爱国者应该像熊熊燃烧的火把,不仅能自燃,还能助他人燃,即使遇到不易燃者,也应该尽最大耐心去说服和帮助他,尽可能扩大团结范围;二是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他十分痛恨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利用国民的爱国心对邻国肆意侵略,也反对美国宣扬的“对于本国爱重特甚,无论事之善恶、理之屈直,凡属己国即爱之”的爱国观,他告诫学生既要深爱自己的国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家的不足,并努力推动国家的发展,此外,还要成为“世界之健全分子”,“吾等应思教育青年,当以万国大同为志也”。

3.强调爱国精神与爱国能力相结合。张伯苓强调将“爱国之心”与“爱国之力”结合起来,他认为:“爱国可以出乎热情,救国必须依靠力量。学生在求学时代,必须充分准备救国能力;在服务时期,必须切实实行救国志愿。有爱国之心,兼有爱国之力,然后始可实现救国之宏愿。”为此,张伯苓在南开大学的教育实践中,既努力调动青年学生爱国热情、救国责任,也将培养学生的“现代能力”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所谓“现代能力”,主要指科学知识与民治精神,重点培养学生团结力、自治力和调查了解社会实际的能力等。

二、张伯苓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做法

1.深化国情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张伯苓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现实国情、历史国情、自然国情、比较国情等方面的教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例如,他利用每周开设的修身课和全体学生集会的机会进行爱国演讲,演讲的内容涉及南开大学艰难创办史、中国近代屈辱史以及对国家危亡的担忧等,言辞慷慨激昂、情真意切;他也极力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民族自卑感,他非常注意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认为爱国教育“使学生闻之不致徒生悲观、过受刺激方可”;他还经常将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比较,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存在的现实差距,进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除讲演外,张伯苓还利用社会调查、编印教材等途径进行国情教育。早在1927年,张伯苓就敏锐地洞察到日本的侵略野心,决定成立满蒙研究会(后改为东北经济研究会),他亲自带领教授、专家深入东北调查研究并编写《东北经济地理》一书,该书作为南开学生的必读教材,详细系统地介绍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起到了很好的爱国教育作用。

2.搭建教育平台,培育学生爱国能力。张伯苓指出:“吾人细察吾国现时情状,知中国所最感缺乏者,厥为有‘现代能力’之青年。”“现代能力”这一“爱国力”包含很多内容,张伯苓谈及最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力、自治力和调查研究能力等几个方面。

在团结力培养方面,张伯苓认为:“将来在社会作事非有团结力不可,否则必不能成功。”他经常用“折筷子”和“拉绳子”等形象的教学方法说明“分则易折,合则难摧”的道理。他还认为体育是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大公无私的好方法,“因为体育方面有两个很好的训练:一是合作,一个是公平。”

在自治力培养方面,张伯苓认为中国人普遍缺乏一种进取心,只知自己及家族而不关心国家与社会,他希望学生们“须作自动,不作被动,乃中国真正之砥柱也”。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治力,南开的学生可以参与筹划学校全局性工作,如每年级的各学科委员互推2人,参加教务会议、庶务会议、体育会议等。

在调查研究能力培养方面,张伯苓认为学生不能只掌握书本知识,而应主动走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实践活动。到20年代后期,“社会观察”正式成为南开大学教学工作的一项制度,并成立由张伯苓亲自主持的“社会视察委员会”。从该委员会成立到30年代初,南开学生共调查了天津各种机关单位100多个。

3.强调自我教育,率先垂范成标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则必须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张伯苓提出了两种自我教育的方法:一是善其自身,坚持每天三问,即“我真爱国么?我自己对公家有好处么?我自己对公家有害处么”;二是要求学生有“耻”“惧”之心,客观分析自身不足,遇到挫折不气馁,奋发努力。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张伯苓积极推行“五七国耻”纪念节日活动、编演爱国内容的话剧、开展时事辩论、出版校刊日本专号、以爱国题材为作文命题等隐性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坚定爱国信念并内化为爱国行为。

此外,张伯苓认为:“任教育者,当注重人格感化。人格感化之功效,较课堂讲授之力,相去不可以道理计。”在他看来,教师应成为爱国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因此,他提出了“学行并重”的育人理念,要求全校教职员工“正人者,必先正己。要教育学生,必先教育自己”。而张伯苓本人的爱国热情和爱国行动更是令人敬仰,其传奇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

三、张伯苓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有益启示

1.加强国情教育,为爱国情怀培养提供正能量。面对今日大学生存在的忧患意识不强、缺乏民族自信、价值取向多元化等问题,高校有必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国情教育,主要途径有:一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创新教育方法和形式,既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树立民族自信,也要客观地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比较,让同学们了解国家的成就和不足,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还要告诉学生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世界眼光”;二是结合国家重大事件、重大纪念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学生业余党校、团校、学生集会等机会,开展历史知识、传统文化、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要抓住敏感的热点问题,如问题、南海问题、党内反腐败、恐怖事件、地震等,进行重点讨论、讲解和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做到理国、成才报国。

2.加强自我教育,培养学生建业报国的自动力。张伯苓在《南开学校的教育宗旨和方法》的讲演中说:“本校管理,唯在引导学生之自动力而已。”他认为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首先要从自动力入手。因此,高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应重点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其自觉升华爱国情感,严格要求自己并养成科学理性的行为习惯。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首先应该坚持“在做中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高校可以参考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设“社会观察”课的做法,将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纳入学分体系,由专业教师、思政干部担任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走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让学生在感知社会中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积极培育、学习爱国典型,既要认真学习诸如钱学森、雷锋、任长霞、沈浩、杨利伟、郭明义等时代英模和爱国典型的先进事迹,也要深度挖掘、重点培育学生身边的爱国典型,并加大对他们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最后,积极开展隐性教育活动,寓教于乐,通过组建政治理论、文体社团,开展时事辩论赛,举办爱国主题讲座、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把隐性的教育资源变为显性的教育内容,真正形成学生自己建功立业、成才报国的内在驱动力。

3.强化师德建设,建设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队伍。“学行并重”的育人理念是张伯苓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尤其强调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人格来正确引导、感染学生的爱国热情。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成熟的关键时期,高校教师,特别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生教育管理的教师,他们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思想情感对学生能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爱国主义教育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的师德现状却不容乐观。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应该将师德建设提到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建章立制,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改进教育方法,用真情实感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先进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4.创新教育载体,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张伯苓非常注重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建设,南开大学每周三下午开设的“修身课”,张伯苓会亲自登台讲爱国、讲求学、讲做人等,还会邀请梁启超、胡适、张学良、陶行知等社会精英、专家学者来校演讲,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除了借鉴做好这种讲座形式的教育载体外,我们还应坚持与时俱进,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科学技术,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特别是要主动占领爱国主义教育网络阵地,建立红色爱国主义教育网页,开辟专栏、园地,举办网络专家讲座,制作红色网络视频、动画等,用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手段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此外,我们还要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软环境建设,利用校园报刊、宣传栏、广播、网络、电视等媒介,大力宣传爱国主义先进事例、先进人物等,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程斯辉.张伯苓爱国主义教育思想评述[J].学校思想教育,1992(1).

[2]梁吉生.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林松,林艳.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新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