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职学生毕业总结

中职学生毕业总结

中职学生毕业总结

中职学生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压力用英文表示是stress,也可以解释成应激。Lazaras&Folkman认为压力是当一定的事件和需承担的责任超过个人应付能力时由焦虑引发的一种状态。就业压力是指个体在就业背景下,许多内外在变量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舒晓丽,2006)。有学者对于大学生所面对的压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共有五种压力,其中就业压力的得分要高于其他四个压力(刘芳芳等,2008),即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造成的压力最大。

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有的特点使得高职学生有着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社会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带来就业的多样化以及就业压力剧增。面对这样的形势,高职生的状况如何呢?本研究拟通过问卷的方式对部分高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面临的就业压力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研究方法

1 问卷。《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由张丽锦等人编制,该问卷包括26个项目。采用Likert 5点评分,按照与项目内容的符合程度依次为很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介于符合和不符合之间、基本符合、很符合,分别计为1-5分。问卷包括4个因子,分别为:主观心理体验(因子I),含12个项目;就业情绪困扰(因子Ⅱ),含8个项目;生理反应(因子Ⅲ),含3个项目;行为表现(因子Ⅳ),含3个项目。问卷总体及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在0.64-0.73之间,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5-0.93之间,分半信度为0.8683。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2被试。随机选取北京某高校高职应届毕业生185人进行问卷测试,回收问卷179份,回收率:96.7%;最终有效问卷162份,有效率87.6%;其中男生:122人,占75.3%;女生40人,占24.7%;来自城市:133人;占82.1%;农村:28人;占17.9%。所有被试均是北京生源学生。测试时间为第五学期末,即在毕业前5个月左右。

3 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

三、结果

1 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状况。通过表1,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分为:71.52±17.62;在四个因素中,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得分较低,分别是7.98±2.79;8.01±2.45。经检验,不同性别高职学生在就业压力上呈现显著差异(p

而对于是否找到工作的高职生的就业压力进行统计发现,工作状况的不同组别在就业压力总分上有显著差异(F=3.13,p

四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总分:男、女生得分均高于张丽锦等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结果,表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于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同性别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分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略高于男生,这与以往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高职毕业生生源地的城乡差异并未在就业压力上有显著差异,其原因大概是与被试的样本有关(来自农村的高职毕业生只有28人,占17.9%),另外因为该校的高职生均来自北京本地,北京地区的城乡差异较小,这种客观因素也有可能影响调查结果。不同工作状况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压力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找到工作的同学压力小于没有找到工作的。本次调查实施的时间是在毕业前5个月左右,此时学生已经投入到找工作中了,此时他们已经感受到非常明显的就业压力,因此是否找到工作的状况会直接对其心理带来影响。面对这种状况,如何才能帮助高职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更好面对“就业”这堂人生大课呢?由此,建议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引导:

1 从高职生入校开始,做好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将就业指导从毕业时的阶段性工作变成贯穿高职生三年学习的过程指导。就业指导的内容其实很丰富,但目前更多的工作只是就业工作程序性的介绍,并且介入时间只是在学生毕业时,其实际效果有限。大学的学习过程是连续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应该是可持续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可以依据年级的不同而不同,其目标就是帮助同学们从入校的那一刻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大学生活及毕业后的发展,唤醒同学们的职业意识,明确个人职业目标。

2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压力总是存在的。学会面对压力,善用压力应对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压力。高职毕业生应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学习心理素质的相关内容,通过参加讲座、课程、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学会冷静面对挫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求,缓解就业压力。

中职学生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对策

当前,就业越来越成为政府与的焦点,尤其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投入了更大的关注力度,因此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然成为各大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近几年,河北省在高职教育的招生规模与办学水平上获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仍然存在理想差距,因此需要河北省各大高职院校采取有效对策来促进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一、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情况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总数持续增加

我国于2000年大力推行高等职业教育,降低办学与招生标准,扩大招生规模已然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特征。于是,河北省的高职院校不断增多,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相应的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总数也持续增加,在2002年至2012年这10年期间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总数从2.63万人增加到18.52万人,超越了60%的平均增长速度。

(二)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设置没有与社会需求相对应

综合办校、重文科类专业、轻工科类专业是近些年河北省高职院校的办校特征,这是由于河北省办学环境出现偏差、急功近利的产物,其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设置没有与社会需求相对应,缺乏与社会市场相接轨。河北省各大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设置上一味追求门类齐全,追求那些投入小、效益高的专业开办,这种与市场脱轨的专业结构设置影响着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

(三)高职毕业生的实际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

河北省各地区的高职院校在教学上忽视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对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点培养,因而导致高职毕业生的实际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岗位的具体需求。高职毕业生没有掌握相应岗位的职业技能,所以河北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薪资水平等并没有达到相应指标。

二、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

(一)高职院校主导型就业模式

高职院校主导型就业模式是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的一种,在就业工作的开展中各大高职院校充当主要角色,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构建系统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就业组织结构,确定明确的就业工作目标来指导毕业生的就业。其中,毕业生就业组织结构是各个环节中的核心,具有责、权、利特点,河北省各大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为毕业生拓宽就业市场,搭建各种就业选择平台便于满足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各大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就业经验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及服务机构,引导高职毕业生进行职业规划,为高职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二)学生自主型就业模式

在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中,还划分出学生自主型就业模式。这种就业模式中,高职毕业生是主体,高职院校只发挥引导作用,主要还是依靠学生自身来实现就业。首先,在高职学生在读期间,高职院校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以引导高职学生自主进行职业规划,自主设定职业目标,树立高职学生的就业意识,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各种实践锻炼机会以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在毕业之时,高职学生自主寻找就业资源,发挥自身的就业优势以实现就业目标,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

三、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一)构建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全面性的信息平台

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需要高职院校与高职毕业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其中高职院校需要发挥主要作用。为此,河北省各大高职院校需要建立招生就业网,为高职毕业生提供全面性的信息平台,构建集生源、学校、就业源于一体的就业信息服务系统,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与就业服务机构、社会人才交流中心、各大中小企业的相互连接,便于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更加详细的就业信息,便于高职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以帮助高职毕业生尽早就业。同时,高职院校还可利用就业信息平台为高职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就业分析的各种讲坛等,进而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理性认识。

(二)立足“三结合”就业模式,加强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了解

为了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提出了“三结合”的就业模式,即就业市场不再是以政府诱导型为主,而转变为以市场主导型的方向,高职院校、高职学生、用人单位三方都在遵循市场的基础上提供就业与进行择业。为此,河北省高职院校就需要立足“三结合”的就业模式,为用人单位与高职毕业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与客观评价的平台,从而加强高职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了解。高职毕业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展现自我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而用人单位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对高职毕业生进行客观、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以确保高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提高就业保障。

(三)优化就业供应链结构,及时整合反馈信息

高职院校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桥梁,所以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发挥桥梁作用以满足高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为此,高职院校需要优化就业供应链结构,建立一支专业性、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的就业指导队伍,充当高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载体。一方面向高职毕业生传递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需求,另一方面为用人单位提供了解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倾向、职业理想。而后,由就业指导队伍及时与毕业生、企业进行联系,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岗位适应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之后,整合双方的反馈信息,为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积累经验。(作者单位:1.河北广播电视大学;2.石家庄经济学院)

课题:2013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名称: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与对策研究;编号:JRS-2013-1040。

参考文献:

中职学生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高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环节[1]-[2]。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实践能力,体现出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内在需求与特色,我院正依托校企合作方式,积极探索高职院学生在顶岗实习背景下的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

一、校企合作式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可行性分析

1.选题依托顶岗实习岗位与项目,提高毕业设计实用性。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设计选题能紧密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或企业实际项目,选题能最大限度契合企业实际需求,彰显实践应用价值[3]。同时,这种对学生和企业都具有较高实用性与针对性的论文题目,将克服传统论文题目虚拟化且与实际脱节的缺点,有利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做到“真题实做”,极大地提升毕业设计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乐于也便于在实践中增长真才实学与实际工作经验,从而切实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2.发挥企业资源优势,提高毕业设计实战性。在顶岗实习背景下,可以说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将毕业设计与就业岗位相结合,既有利于企业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充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激发企业为提高准员工的职业素养而不遗余力地提供毕业设计的优势资源,较大程度上弥补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企业能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实训实践场地,使学生接触实际生产工艺和流程;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先进设备和丰富资料,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毕业设计实践;为学生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解决毕业设计中的困惑和难点。校企合作式的毕业设计能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提升毕业设计的实战性。

3.校企合作式毕业设计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多方共赢。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岗位紧密结合,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丰富了实践知识,增强了工作能力,使学生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两不误,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准确定位自己职业发展方向,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企业来说,除了校企合作式的毕业设计能解决企业一定实际问题,更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了解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等全面职业素养,为企业引进与培养人才提供依据。对学校来说,与企业合作进行毕业设计,既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学生毕业设计的场地、资料、经费和指导师资等,又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总之,校企合作式毕业设计有利于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多方共赢。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毕业设计总体模式的规划

秉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我院校企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校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近年来已将校企合作模式引入毕业设计工作之中,并逐渐探索形成一种易操作、实效强且契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校企合作式高职毕业设计模式,其总体模式如下图所示。在此模式之下,构建校企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各有分工与侧重,但协同合作、共同指导顶岗实习中的高职生完成毕业设计全过程。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有机结合其顶岗实习实践岗位,并在岗位实习实践过程中调查研究,用“真题实做”的方式不断锤炼自身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实现毕业设计与就业需求之间的有机无缝融合。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毕业设计的实施机制研究及实践

1.基于岗位实践的选题机制。良好的毕业设计选题是保证毕业设计完成质量的首要条件。为了用“真题实做”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热情,并使毕业设计真正起到岗前锻炼的目的,学院通过顶岗实习暨毕业设计动员大会、座谈会及校企导师的针对性指导等形式,要求并引导进入顶岗实习的学生紧密围绕岗位实践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最大限度地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相结合,发现、分析和解决企业工程实际问题,使毕业设计选题突出高职毕业设计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特色。基于岗位实践的选题机制下,选题紧连岗位,如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工艺规划、装配组装、工程管理或技术革新等选题内容都可以,实现了学生自主化、主动化选题。在岗位实践的选题机制下,学生边顶岗实习边进行毕业设计,实现了两者的有机融合,解决了毕业设计一人一题的要求,达到了选题“真题实做”,从而从源头上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2.建立校企协同的双导师指导机制。建立与实行毕业设计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机制是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的内在要求。双导师制充分发挥了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在实践操作与理论研究方面的各自优势,企业导师侧重实践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技术性实务问题,而校内导师作为该生毕业设计的主要导师,除了提供理论指导外,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过程的进度检查、论文写作规范性指导等监督管理工作。在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之时,学院就与企业签订“毕业设计校企协同指导协议”作为顶岗实习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双导师制的有效执行。校企导师通力合作,使顶岗实习背景下的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基于校企协同的双导师指导机制,对企业导师来说,便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其指导的准员工,为企业发掘、遴选和培养有用之才;对校内导师来说,通过双导师制下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相当于间接参与了工程实践,提升了能力,反过来对学校相关课程项目教学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对学生来说,双导师制使学生作为一名准员工早接触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通过交流沟通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结合起来,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提升职业能力。

3.毕业设计过程跟踪管理机制。为了在校企合作下有条不紊地开展高职毕业设计工作,形成校企齐抓共管的局面,着力增强毕业设计效果,必须对毕业设计过程形成全方位的跟踪管理机制,严格把关毕业设计过程的每一环节。为此,学院修订了《进一步加强毕业设计工作指导意见》等相关制度文件,对毕业设计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评审和答辩等全过程制订了规范化的流程,明确了毕业设计校企共管的责权关系,理顺了院、系、教研室、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展中的关系。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设计了“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网络管理系统”,校企导师能通过此网络管理系统动态跟踪管理学生毕业设计全过程,毕业设计每一环节连同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态度等都能在此管理系统中一目了然地真实反映出来。4.毕业设计综合考核评价机制。为更合理科学地评判学生的毕业设计,克服传统考核评价方法“重成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评价方法,我院采用校企协同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并通过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具体实现。一是过程评价,由校企导师双方评分,各占总评的20%,企业导师侧重评价学生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工作态度、论文与岗位紧密度及现场调查研究开展情况,校内导师侧重评价学生文献检索、开题报告提交、毕业论文撰写与修改等过程中的工作态度与效率。二是成果评价,包括毕业论文内容的实用性与理论性、提交图纸的设计与绘制质量、甚至毕业设计实现的实物成果情况等,成果评价由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共同评分,占总评的30%。三是答辩评价,评价根据答辩过程中学生的PPT制作、表达情况和回答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分,占总评的30%,由答辩组评分,答辩组至少有一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更好地体现出校企合作式高职毕业设计的考核评价特色。

四、结语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现“校企生”共赢的重要举措[4]。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表明,这种模式在推进顶岗实习背景下高职毕业设计过程中展现了极强的活力,极大地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了高职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有力推动了校企合作的纵深发展,开辟了学生与企业之间无缝连接的就业通道。当然,我们仍需不断地探索、研究与总结,以期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在研究实践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朱艳妍.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毕业设计改革探析[J].科教文汇,2015(4):107-108.

[2]单以才.高职毕业设计(论文)与顶岗实习并行机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5):142-144.

[3]金萍.校企合作式毕业设计实践创新与改革———以产品造型设计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5(28):16-17.

中职学生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岗前储备;职业指导;就业创业

中国分类号:G718.5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目前,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通过对我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就业的比例每年均超过97%,但就业的质量不高,表现为专业不对口、就业面分散不便于跟踪管理、工作的稳定性较差、工资待遇较低等。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①在外省就业的学生的较多。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滞后,我校有93%的毕业生到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地就业,这对他们的生活、管理、生理和心理适应带来较大的不便。因此工作的稳定性较差。②有51%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符,这就降低了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阻碍他们以后的个人发展。③工资待遇低。由于推荐安置的工作多为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工资报酬偏低,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④“跳槽”现象严重。这既反映了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水平不高,劳动观念、劳动纪律、劳动意识不强,对岗位工作的不适应,同时也严重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几经易岗,最后还是无所事事。

正如教育部领导在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总的看,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都将比较严重,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相当艰巨,劳动力总量供需矛盾突出,就业压力持续加大,今后一个时期,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会有明显改变。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工作,甚至制约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因此,探索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的途径和方法已成为职业学校工作的重点内容。

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就是我们办好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根本标志。要想真正提高中职生的就业质量,就必须做好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使他们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正确的认识自我和社会,尤其是市场经济状况下的就业形势。因此抓好、抓实、抓活职业指导工作,对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的作用。近两年,我校经过对以往做法的潜心研究与大胆实践,形成了一套科学而完备的岗前就业指导培训体系,绩效比较明显:

一、加强对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宏观管理,以“职业指导工作”为抓手,为毕业生构建有效的岗前指导培训储备平台

1、重视职业指导研究工作队伍的建设。学校成立了以一位业务副校长为组长,由就业处和教导处具体负责,有班主任、政治课老师等一批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同志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

将就业指导工作渗入学校的各层面,提高全体教职工职业指导意识和工作艺术。学校坚持组织包括课题研究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职工参加各级职业指导课教材培训、科研讲座、论文交流和职业指导优质课比赛等研究活动。同时,还邀请职业指导专家和优秀企业管理者来校办讲座,以帮助职业指导老师吸纳新的科研思想,增强职业指导能力。

2、重视职业指导课教材的科学选取,优化设计职业指导课教学计划。

3、重视在就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拓宽他们的就业面。学校高度重视为学生提供实训环境和条件,我校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校内实训条件的改善。

二、加大职业指导教学改革和理论研究力度,用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

1、积极进行符合职业指导特点的教学模式探索。根据职业指导课的目的、任务,学校自始自终支持并鼓励相关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科学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师多次参加职业指导优质课比赛,调动了教师们认真思考如何教好职业指导课的积极性,展示了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组织教学的能力,交流了“模拟式”、“启发式”、“讨论式”等种种生动教法,提高了职业指导课的质量。

2、认真开展职业指导的理论探索。职业指导是一门新兴的、既有实践总结又有一定理论体系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为了使相关老师通过研究与实验能够在理论建树和实践经验中取得理论成果,学校不仅积极组织研究人员参加课题组举办的职业指导学术研讨会,认真撰写职业指导研究文章,而且学校还定期举办“职业指导论文评选”活动,以此促使教师们重视及时收集、总结和提炼好的经验与做法,注重成果的物化和推广。

同时鼓励相关人员对我校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积累第一手材料,找出典型案例,学会分析总结。例如我校毕业生锁必天、卢参谋、翁厚江、马紫薇等优秀创业事迹,已编入职业指导课的校本教材中,要求在职业指导课上,必须结合我校毕业生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这些研究成果,在学校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完善毕业生就业安置机构,以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效性

为了帮助毕业生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学校建立了人才就业信息网络。学校的“就业处”通过因特网、信函、电话、传真和“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相继和浙江、福建、江苏、北京等多家企业事业单位和20多家大型人才交流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提供了充分的招工信息保证。

定期举办毕业生实习就业指导暨供需见面会,学生毕业前,学校的“就业处”通过已建立的人才就业信息网络广泛搜集用工信息,然后反复考察招工单位,从中筛选出各方面条件最优的招工信息,通过宣传栏、会议等形式向学生公布,供其选择。

通过毕业生实习就业指导和供需见面会,学校针对毕业生求职成败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指导,从对策方面给学生以指导,让学生吸取别人求职成败的经验和教训,过好择业关。其次,安排用工单位在供需见面会上介绍单位基本情况和招工情况,让学生对招聘单位有一个更全面、具体的了解。为学生的“双向”选择做好准备。最后,招工单位和求职学生进行双选。

中职学生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特点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文章以笔者所在学院商务英语专业2010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教学指导为例,探讨了毕业论文多元模式创新实践,旨在为高职文科和商科类专业的毕业论文改革提供参考。

高职教育具有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性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对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理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已经取代原来的毕业论文成为学生毕业的重要指标,但是商务英语、文秘、电子商务等文科以及商科类专业还一直采用着传统的专业论文写作的形式。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弊端使得毕业论文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毕业论文写作模式的弊端

对高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表明,传统的写作模式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很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以及归纳等创新思维能力,难以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社交能力等预期效果。

首先,学生重工作而轻论文写作。论文写作一般都安排在顶岗实习的学期,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期间找工作比写论文更重要。为了能顺利毕业,在关键时候,一些学生从网上截取几篇与自己专业相契合的论文,然后七拼八凑,略作加工,形成自己的论文,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其次,学生在论文的选题方面缺乏自主创新,选题范围狭窄,思路不宽泛。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也容易引导学生依照教师个人的专业方向选题撰写论文,而忽略了高职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即使做到了论文内容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仍没能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

再次,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科研论文撰写知识了解甚少,同时自身的语言基础、逻辑思维、布局构篇的能力欠佳,因此论文质量较差。这也给指导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英语论文的写作指导花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

鉴于以上诸多问题,为了让毕业论文写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且能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以及相关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对笔者所在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指导进行了多元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多元化的毕业写作和设计模式创新

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原因之一是认为论文写作仅仅是学校的毕业要求,与找工作和提高职业技能没有关系。如何使毕业论文写作与学生的专业和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成为创新与实践的“瓶颈”。经过研究和讨论,从2010届开始,我院将过去单一的专业论文写作的模式改为了专业论文写作、专业或职业研究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商务项目设计和商务翻译及评述多种形式,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总结本届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情况,发现选择市场调查报告和商务项目设计的学生较少,主要是因为在校期间对这两种形式的写作接触少,缺乏训练。特别是商务项目设计,虽然与工作实践联系密切,但是要求综合能力强,难度大,不是特别适合高职高专学生。而专业或职业研究报告和商务翻译及评述的写作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专业或职业工作研究报告

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实习经历和工作经验广泛选择紧密结合岗位并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主题展开设计写作。比如,在某涉外公司从事秘书工作实习的学生可以就秘书的特点、要求、所需职业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现阶段仍欠缺的知识或技能等方面撰写个人论文。再如,从事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的学生可以就校内所学与岗位实际需求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距撰写个人的理解和看法。为了防止学生将研究报告写成工作总结,我们要求学生在初稿前提交一个写作实施方案(表格形式),要求务必指出相关的职业岗位或工作职能名称、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着重于某一个方面)以及为解决问题拟定的思路和方案。写作实施方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研究思路,按步骤完成写作任务。同时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提供方案样本、论文格式样本等,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该项写作的目的、形式、特点及要求。

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方案查找资料和相关理论、总结或借鉴经验,通过对相关要点的扩展、例证及归纳,就能写出一份不少于4000 字的研究报告。由于研究内容是针对自己的实习岗位,不会空洞和脱离实际。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实践,找到自己原先方案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研究报告,继续为今后的业务工作提供借鉴,一举两得,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届毕业生写出了诸如《艺术陶瓷的发展及其对外贸易前景》、《纺织业外贸跟单员的作用》、《长沙市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及就业方向》、《关于如何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和处理投诉》、《国际商务谈判中英语语言的运用》等与自身实习工作密切相关的优秀论文,虽然可能在研究的系统性、结构的严谨性等方面有不足,但我们认为,这些选题和写作真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商务资料翻译及方法评述

商务翻译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之一。商务资料翻译及方法评述应该属于一种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训练,而这种毕业设计完全符合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要求。具体做法是:指导教师将8000单词左右的商务英语资料在学生离校实习前发给学生,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翻译完毕,翻译之后还需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困难和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完成1000字以上的方法评述。

翻译的英文资料要具有时效性和应用性,主要选自商务英语杂志和国际商务网站。为了保证每位学生所翻译的资料不会雷同,同时,保证学生的翻译有一定的质量,我们原则上要求选择该毕业设计的学生要达到大学英语6级水平,又特别安排两名具有翻译资格证的教师专门负责其资料的选用和翻译指导。112名毕业生中有近30名选择了该形式的毕业设计。绝大多数学生能按要求认真阅读、理解原文,做到了翻译文本基本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同时中文表达通顺、达意。在学生的评述中,也能就常见的翻译问题和技巧做分析和总结。通过答辩,还了解到学生为了完成设计任务,采取了各种切实有效的方法,他们对商务翻译过程的艰辛以及成功带来的快乐都有了亲身体验,达到了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目的。

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形式促进了学生将相关专业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综合实践技能,促使学生在真正踏入社会前认真完成了在校期间的最后一次能力实训。我们就此进行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已经显示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但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形式对指导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也对毕业论文指导的组织和管理特别是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和论文质量控制和管理方面还需相应地加大力度。

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力争构建一个适合高职院校语言教育类及商科类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的最佳模式,使得毕业论文写作真正成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OL].(2004-04-08).

[2]姜荷梅,杜姗姗.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现状调查及改进建议[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3):36-40.

[3]曹兰.设计教学模式探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个案研究[J].科技信息,2007,(32): 274-275.

[4]韦润芳.项目设计:英语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的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08,(11):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