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范文第1篇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

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概论、新媒体概论、新媒体实务、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营销策划与创意、网站策划创意与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摄影与摄像、数字图像创意与设计、动画创意与设计等。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就业方向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网络公司、广告公司、电视台、报社、音像电子出版社、杂志社、新闻单位、教育推广公司、教学软件开发公司、学校(网校)、远程教育机构、科研单位、各级企事业的信息化管理宣传部门、咨询策划公司、展示展览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各企业的市场部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互联网、新能源、广告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互联网/电子商务;

2 新能源;

3 广告;

4 教育/培训/院校;

5 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新媒体运营、文案策划、新媒体编辑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新媒体运营;

2 新媒体运营专员;

3 文案策划;

4 新媒体编辑;

5 网络推广专员。

本专业培养适应传统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等团体组织急需的宽口径、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既能从事信息传播时代内容方面的深度、综合、跨学科的信息传播工作,同时也能在新闻传播技术方面从事设计、制作、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传播技术类工作的能力。

网络与新媒体必备能力

1.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了解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动态;

3.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传播;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提高生产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市场对高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应革新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符合现代化市场体制要求的专业人才。以解决经济社会问题为导向,契合市场实际发展需求,打破专业界限、学科界限,从社会角度培养人才,实现媒体行业现代化建设。

1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介绍

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是基于信息传播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形态,实现媒体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它是具备数字信息时展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通过对网络的熟练运用,以及信息收集、整理、策划等新媒体运营能力培养,顺应数字化媒体发展趋势而产生的新闻传播类新专业。该专业不仅需要学习者有扎实的传播学学习背景,以及信息网络数字化媒体应用能力,更要懂得媒体传播规律和市场媒体制度;能够在全球化信息交流中,形成对互联网业和新闻传播业运营的整体性、综合性把握,将知识转化为创意、策划和执行能力;能够掌握借助信息化手段完成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文学功底,以及一定的自学能力、社交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

2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就目前情况而言,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主要设置在传播学范畴内,忽略了学生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无法体现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的特点。我国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发展起步较晚,专业师资团队建设不够完善,教育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且实验设施不配套,缺少实践基地和实践条件,仅有的设备也存在硬件缺乏、设备老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

3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分析

3.1革新人才教育观念

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是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衍生出的一种以培养全面型人才为目标,实现突破性与应用性,延伸传播学内涵的专业。各高校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时,应立足于社会发展现状,优化办学宗旨,强化专业人才目标培养体系,发挥本校特色进行现代化专业人才培养。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新型项目教学法,实现具体课题作为课堂目标的教学模式。利用实际网络应用技能,结合文字、PS等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新闻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理论,更要了解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及新媒体知识应用技术。以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站运行管理、新媒体技术应用为重点教学内容,通过文理交叉的教育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现代化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模式,通过情景模拟帮助学生体验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工作中的所有环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所处地区的实际人才需求,完善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个性化培养[2]。

3.2提高师资投入力度

当前形势下,各高校应加大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师资投入力度,鼓励青年教师深入基层进行实践锻炼,提高薪金待遇,促进教师团队水平能力建设。在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教学过程中,发挥各高校学科资源优势,实行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学等专业教师共同承担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任务的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由社会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进行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教育,实现人才的高效化培养。此外,应完善教学评价系统,从专业能力、实践水平、网络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学生能力水平评价,拒绝传统教学过程中将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考核方式。增设学生对网络传播与新媒体教师的教学作用评价环节,说出自己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疑惑,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这对于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自身能力水平塑造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实现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作为一门专业性强、操作难度大的现代化课程,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对实验室的投资力度,将高新信息技术引入实际教学环境中,推动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现代化发展。实验室是进行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教学的基础,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学校建设过程中,应根据社会对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实际岗位需求,不断革新完善校内设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条件较差的高校可以进行跨校、跨院合作,提高设备利用率。如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和新闻学学生共用摄影摄像教室、模拟演播室,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共享网络实验室。重视现代化网络应用,将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相结合,依托科学技术软件,突破场景对于专业学习的局限。在适当增设实验室及实验设备外,还要加强与社会活动合作,结合本专业特点,利用广播电视台、记者团等校内组织,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互联网构建网络传播与新媒体教学实践基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及影像录制,在不影响社会活动正常运营的情况下,为本专业学生提供真实化实践场景,明确实践岗位的具体任务,熟悉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工作操作流程。

3.4完善社会实践教学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社会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大量实习机会,利用社会真实环境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内容进行巩固,提高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全方面素质。以未来行动导向作为教学基础,加强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教学的社会实践,完善相关课程构建,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课堂实践教学、课外模拟实践以及社会活动实践等形式,加强对基础技能与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3]。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作为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教育课程,在其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健全相关理论知识体系,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建设。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材、网络应用相结合,规划好教学制度,制定详细的实践课程数量、时间、方式等内容安排。根据实践进度安排进行理论知识辅导,使二者完美契合,在完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后,通过实践教学巩固内容,加深理解。根据教学情况及学生反馈,对课程进度与实践活动进行调整,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逐渐推进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3.5实现科学教育创新

伴随着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建设,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记者正朝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伴随着新型记者涌入社会,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相互独立,如何整合分配这些专业人才成为现代化媒体行业发展的核心。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人才作为一种实现社会高速发展的战略资源,要完善人才的科学化管理,注重个人素质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革新现代化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教学思路,优化课程设置,建设现代化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人才队伍。创新是人才培养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打造现代化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式。面对信息量与日俱增以及互联网应用技术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在进行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教学时,要转变传统教学思想,革新教学模式,深化课程改革工作。根据社会各界对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实现学生的专业化创新教学,建立以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范文第3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开设有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新闻院系已近20所。这其中的少数学校,还成立了网络传播学院、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系与网络传播研究中心。另一方面,在那些没有开设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院系中,也几乎都在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等专业中开设了网络传播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

还有一些高校,如南京大学,已经不仅在新闻院系开设网络传播概论这样的课程,而且把它作为全校的公选课,供各个专业的学生选修。其实,笔者认为还可以更进一步。比如网页设计与制作,完全可以与科学社会主义和大学外语一样,作为基础课在大学里面普及,成为各个专业的必修课。

这样的认识,是基于个体在互联网上的“数字化生存”,对专业人士都有必要,是其专业交流与专业拓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面向人类数字化的未来,受过高等教育者不能在网上进行富于个性的自我展现(并非博客),与不能熟用外语当视为同样令人遗憾的重要缺失。

可以说,我国高校网络传播专业或方向的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观照互联网应用在全球日新月异的态势,观照网络传播事业在大陆的飞速发展,甚至可以说,在我国高校对网络传播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无论在量与质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专业设置、教材编写与师资力量等方面,均有着较大的提升与变革的空间。

首先,在专业设置方面,还过于笼统,缺乏专业侧重与约分。目前国内大部分开设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院系.其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新闻学或传播学的一些核心课程,二是网络新闻传播方面一些主干课程,如网络传播概论、网络新闻学、网络广告学、网页设计与制作、平面设计、多媒体制作、电子商务等等。再往下,就没有专业侧重了,使专业设置过于单薄,与这一学科丰富的涵盖面不相适应,亦不利于奠定一个良好的学科基础。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由于对网络传播的理解过于狭窄。网络新闻传播学科的交叉性.涉及面大大超过了新闻学和传播学。美国的有些大学的网络传播(Internet Communication)专业或新媒体(New Media)专业,在开设类似于上述的一些网络新闻传播主干课程外,还给出了5-6个专业侧重面,如:网络媒体。互联网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短信与无线传播、建康情报学,等等。选择不同的专业侧重面的学生,除了必修主干课程外,还有更为“专业”的课程需要学习,如选择“网络媒体”的学生,就要学习网站建设、网站营运与管理等课程。

这样的专业设置,也是由网络新闻传播人才是复合型人才的特点决定的。以前,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到报社工作,广播电视专业毕业的则大多到电台、电视台工作。但如果受此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的人才,就只能或主要应到新闻网站工作,就未免狭隘了。现在,有些学校不敢设立网络传播专业或有此专业的亦不敢扩大招生规模,就是怕毕业生找工作难,因为中国的网络媒体数量有限。殊不知,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并非只能到网络媒体工作,在传统媒体亦能大显身手。近年来,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渗透与影响有目共睹。试问,现在还有哪一家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不在大量地使用互联网和调用网络资源呢?还有哪一家传统媒体的工作方式或工作流程还能离得开电脑与网络呢?作为复合型人才的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主,理应比新闻院系的其它专业的毕业生更具有竞争力。

不仅如此,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到电信传播、远程教育、网络游戏等行业或产业工作。甚至可以说,在一切以数字信息处理为特征的行业和岗位上,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都大有用武之地。

其次,网络新闻传播的教材,存在着内容重复和相关课程空白的问题。一方面,有关网络新闻传播总体介绍性的教材,不仅内容重叠的成份较多,而且缺少真知灼见。例如关于《网络传播概论》的同名书籍就有好几种,从例证到章节编排均大同小异。大学教材,通常是编撰者在此学科上科研成果一定程度的体现,然而,“迄今为止描述性的,对策性的,解释性的成果为多,真正能够在传播理论上有所建树的目前还不多见”(闵大洪:《网络传播学科发展报告》)。另一方面,一些重要课程还没有教材,或没有理想的、典型的教材。例如,在网络新闻方面,缺少“在线新闻调查(Online Ivestigative Journalism)”、“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ing)”;在WEB应用方面,缺少“交互式动画(Interactlve Animation)”、“动态网页接口(Dynamic Web Interfaces)”、“数字广播(Digital Audio)”;在网络技术方面,缺少“数据传播(Data Communication)”、“数据库应用与设计(Database Use andDesign)”,等等。

在教材编写方面,当务之急不是“把精力放到网络新闻传播的学科名称和性质上,或者用传统的学科分类法来套‘网络新闻传播学一’”(赵志立:《中国网络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及趋势》),要避免教材选题与范围总是大而宽的现状,而把力量集中在那些“相对窄而深入的研究课题”(彭兰:《视野、焦点与方法: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三个待突破》)。例如,关于黑客、闪客与博客,都是可以写出专门的教材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闻专业教学 新闻网站 双赢

一、新闻网站建设促进新闻专业教学

1 促进教学实习

(1)提供实习机会

相对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对新闻专业的教学实习具有突出优势。传统媒体受限于体制、设备和场地,无法满足更多实习生的实践需求。新闻网站不同,它既有商业网站不具备的新闻采访权,又有较为灵活的体制和自由的空间,如学生不一定要在办公室撰写和实习稿件,只要手边有台电脑,在家中或学校就可以上传图片、视频或文字新闻,通过在线审核即可发表。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通过新闻网站提供的平台表现出来,进行传播,大大提高实习效率。

(2)锻炼综合能力

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实习面比较狭窄,重复性操作的编采占用大量时间,新闻网站却能给学生提供立体多维的实习空间,通过多媒体融合的平台,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实习不仅锻炼采访、写作等传统业务技能,更要掌握博客编辑、论坛管理、网络广告、手机媒体、视频主持、网站维护、活动策划等新技能,以获得在新技术环境下生存发展的资质。在具体实践当中,可根据学生兴趣,划分实习领域,有学生关注新闻网经营方式,有学生研究新闻网站盈利模式,或者从事网络广告策划和营销,还有些学生喜欢研究网络技术,如RSS技术,都可以在新闻网站这类综合性媒体中找到用武之地,进而有效地完善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实习结构。

2 改革教学弊端

由于目前开设网络媒体专业的本科院校不多,网站经营与网络采编人才的缺乏,使得传统新闻专业教学亟需变革。新闻网站从社会需求角度对新闻专业教育提出改革要求。高校新闻专业应该要加强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教育与研究,重新调整和革新落后的课程内容和教育体系,编写适合多媒体时代的教材,引导学生适应具有丰富多维的网络化特征的社会,进而完善专业结构,培养出更富竞争力的学生。

3 引导就业方向

据统计,目前新闻学类专业的在校生人数约在13万人以上,每年平均毕业3.2万人。供大于求是一段时期内新闻专业学生就业的明显特征。新闻网站却可带来新的就业点。随着国家对网络的重视,网络将逐步成为举足轻重的主流媒体。新闻网站作为主流的舆论宣传阵地,与传统媒体一道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阵营。新闻网_站的飞速发展,需要大批实习生和毕业生。目前国内设置网络媒体本科专业和有计划开设网络媒体教育的新闻专业并不多,如能加强网络媒体研究方向的教育,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开展网络媒体实习,将会给学生就业带来大量机会。

二、新闻专业教学促进新闻网站建设

1 实施学理支撑

据笔者对一些新闻网站负责人的采访,很多网站建设都缺乏受众调查的支持。受众调查是修炼网站建设内功的重要步骤。西方新闻网站每一次改版都要依赖专业的公司开展受众调查,一段时期内还要通过问卷和访问了解受众对相关内容的看法和建议。受众调查环节的缺失,说明很多新闻网站建设缺乏理论的支撑。一般来说,新闻网站建设多由资深记者组织、承担,记者工作任务繁重,虽然也会与兄弟网站交流、参加网媒研讨会,但多半浮光掠影,缺乏网媒研究时间和理论,结果由于新闻网站建设缺乏先导性学理研究,往往停留在经验基础之上。新闻网站建设要走上专业化轨道,必须依靠“智库”支持,新闻专业教师就是智库之一。他们有充足时间和学理素养,能给新闻网站建设提供发展思路和方向。还可把网站建设和学术课题相结合,组织师生搜集资料、开展受众调查、撰写研究论文或递交周期性审读报告,为网站建设把好受众关、夯实学理性、走好特色路、提供后备军。

2 发展消息来源

新闻网站“做新闻”,离不开“全民记者”。“全民记者”,又叫平民新闻,是新闻网站发动群众写稿投稿、共享新闻的重要理念,被英国卫报誉为“世界范围内对本国事务影响最大的新闻网站”的韩国OMN网站最大特点就是推行平民新闻制,网站任何一名注册用户均可成为OMN记者,还可收取稿费。3万多名市民记者活动在韩国乃至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向网站提供文字稿件、图片、影像资料,经过编辑修改后在网站发表。相比普通市民记者,新闻专业大学生显然具有优势,他们拥有新闻敏感和专业技能及必要的设备,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完全可以通过论坛、博客随时、随地向新闻网站提供消息,成为新闻网站重要的消息源。

3 拓展高校市场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新闻网站必须要面向市场,逐步斩断原属媒体的资金“供血”脐带,转为主动“造血”。当读者和消费者以“合二为一”的双重角色出现,如何经营网站就成为首要问题。新闻网站既要拓展手机报、网络广告等新媒体业务,又要争取尽可能多的读者(或消费者)。大学生是网站主要受众,也是网站相关业务的主要使用者,他们接受力强、好奇心重、敢于尝试新鲜的业务,富有创新精神。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学生以实习为纽带,进而通过活动策划与社团赞助,提高网站在大学生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进一步扩大网站经营市场。

4 提供人才储备

对新闻网站来说,网站编辑和技术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既有新闻从业经验、又熟练掌握网络知识和技术的融合性人才。新闻网站亟需对网络媒体技术有系统研究的新闻专业人才,协助网站加强编辑思路的创新和网络新媒体的变革。高校新闻专业是培育这类人才的重要基地。新闻网站可以通过实习和共建,帮助新闻专业培养网络新闻人才,进而从新闻专业接收经过专业网络新闻教育的学生,推动新闻网站内部人才整合。

三、新闻网站建设与新闻专业教学结合之不足

1 新闻网站方面

(1)实习定位模糊,未发挥网站特色

有新闻专业学生反映,在一些新闻网站实习与报纸媒体差异不大,都是坐办公室等稿子,有采访就去,最后跟着指导老师署名了事。这种“等(电话)、靠(老师)、要(指令)”的老套实习方法的确反映某些新闻网站的媒体观念尚未跟上网络时代的大势。作为具有创新力和新锐性的新一代媒体,新闻网站应该努力发挥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新闻的随时性与自由度、视频与文字结合的多样表达以及博客、论坛的互动,都可以锻炼新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不能在教学实习中贯彻网站独特优势,势必无法提高实习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缺乏战略眼光,没有长远规划

新闻网站往往把实习学生当成填补人手不足的“补丁”,没有把学生的实习与新闻网站建设实际相结合,学生成为被动听命的实习机器。新闻网站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实

习人才运用观。实习学生是笔需要挖掘和利用的财富。用之得当,就能助网站一臂之力;用之不当,就会人浮于事,事倍功半。造成这种差别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战略眼光与长远规划。对新闻网站而言,不但要引进实习生,还要为他们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给人才以合适的生存土壤,力争把网站建设的长期规划与实习生的具体实习工作结合起来,把实习生的积极性与专业才干和网站的技术创新、内容建设结合起来,才真正有利于网站的发展。

2 新闻专业方面

(1)课程安排时间固定,学生实习与上课的时间常有冲突

(2)课程设置较为陈旧,网络媒体研究课程的设置并不普遍,学生网络新闻职业素养不足,影响他们在新闻网站的实习。有人就指出,学生可能已经很熟悉网络,包括博客和论坛,但是新闻专业教学却绕道而走,很少涉猎,教学与网络实践脱节,成为学生将来走进新闻网站等网络媒体的障碍。学生虽然熟悉网络,而且是网络使用的常客,但往往缺乏专业的指导,盲目使用网络,不能有意识地把网络技术和新闻专业学习联系起来。这样毕业后只能是网虫,不能算是合格的新闻专业网络工作者。

3、任课老师多半缺乏网络媒体从业经验,大多使用传统媒体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网站实习,这显然不能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

4、没有建立有效的实习反馈机制。新闻网站是新媒体,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点,如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但有些新闻专业没能利用好网站特点,建立全新的实习反馈体制,而是依旧保留传统媒体的实习思维,反馈和考核方式都显得陈旧缓慢,如交纳纸质的总结稿、以学期为时段汇报实习工作等等,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现状。

5、与新闻网站记者编辑的交流不够。一些新闻专业往往是把学生派走了事,不再与新闻网站记者、编辑定期定点沟通。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得到对学生实习活动的反馈和评价,也就不能及时调整实习策略、给予灵活指导。而且,新闻专业所在的院系也无法提供相关资金配套和配备相应的分管领导,单靠新闻教师独自去沟通,显得身单力薄。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树立全新观念。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在合作共建过程中,不能简单以为“一方在帮助另一方”,而是双方都有利,是“双赢”。“双赢”观念,是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教学的结合重要理念。

四、新闻网站建设与新闻专业教学结合策略

1 新闻网站方面

(1)树立全民记者观念,引进优秀学生实习

记者可以在大量新闻源基础上,充分运用经验发挥编辑和内容创新的作用,突显新闻网站的品牌和特色。新闻专业的学生是新闻网站建设的财富,他们可以提供丰富的新闻来源,所以新闻网站要注意吸收高等院校的新闻系的学生或者相关专业但是热爱新闻事业的学生,让他们以兼职记者或特约记者的形式为新闻网站工作,为网站的内容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立实习规范,加强实习指导

新闻网站要制定严格的实习准则和任务安排,既有宏观项目的指导,如新闻采编、博客编辑、版块管理、视频制作、组织策划任务等,又对每项任务有具体的规划,如视频制作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premiere pro、after effect、3D MAX等后期制作软件,在视频节目的视觉效果上能有所突破;论坛管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活动组织能力,深刻了解网民爱好,能够推动话题讨论、组织网民活动、招揽人气。同时,新闻网站要设立指导老师,由新闻网总监负责实习生整体的业务指导,每项任务又配备有富有经验的记者带队,双重指导让学生的实习更加有针对性和贴合网站发展实际。

(3)建立有效互动机制

新闻网站要与新闻专业及其所在院校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因为它不仅是一个以新闻为主的新媒体,也是一个走向市场的经营主体,时刻需要保持主动积极的生长姿态。与新闻专业加强交流,可以定期召开实习研讨会,邀请双方领导和实习学生座谈,了解实习动态,或者定期邀请新闻专业教师去新闻网站教学培训,提高记者业务素质,还可以依托网站的技术资源,如在新闻网站上设记者博客、教师博客与学生博客,三方把实习意见及时沟通交流,让更多的人分享。此外,通过各种活动主动抢占大学生市场,以新闻专业学生为切入口,与其所在院校紧密沟通,举办歌咏比赛、主持人大赛等冠名活动,可大大提升新闻网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为其业务拓展赢得市场空间。

2 新闻专业方面

(1)教学实习

①做好实习反馈,加强实习指导。要求学生设立个人博客,每天撰写实结,展示实习成果,作为实习评判的重要依据。组织学生成立“新闻网站采写编”的科研团队,在经验总结基础上,综合实践与理论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与论文,或者为新闻网站提供受众调查报告与活动策划方案。

②课程教学与网站建设结合。新闻网站要有文化品味,提升文化档次,但是往往缺乏对地方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人才,新闻专业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把地方文化课程讲授与新闻网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吴文化的视野,建设新闻网站的文化品牌。如我校就开设了苏州日报舆论监督专题、苏州都市类报刊及晚报类报刊专题、苏州党刊宣传特色专题、苏州文学史专题、苏州经济现状专题、吴文化与传播专题等。学生普遍反映:这些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加深了我们对苏州悠久文明尤其是新闻、文化、经济等状况的了解。经过培训的学生,在新闻网站从事文化类专栏建设就得心应手。

③鼓励学生制作视频,为新闻网站提供特色化内容。在新闻网站建设中,应该突出“视频竞争”。目前,美国已经有92%的报业网站提供网络视频,美国多家报业还在网站上开辟电视频道或电视演播室。这其实是把传统的电视拍摄移植在网络上。新闻专业拥有广播电视专门人才,可以通过开设DV课程,让学生为新闻网站对口拍摄新闻,如春运、求职、应试、兼职等贴近大学生的视频新闻;或者开设主持人课程,专门针对新闻网站,培养学生成为网络主持人,与网络观众聊新闻,内容包括编辑部的报道计划、突发新闻的采访和观众感兴趣的新闻热点话题等。

(2)教学改革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事件 传播特性 新闻编辑

网络媒介事件是指因网络媒体传播而使事件影响力迅速扩大,网民积极参与事件报道、评论并与传统专业媒体进行互动甚至组织网下行动,在引发热烈讨论后,能激发社会反思的事件。

一、网络事件的传播特征

笔者根据2010年底由《羊城晚报》等全国22家权威报纸媒体共同推出“2010中国网络大事件年终盘点”活动以及2011年公布的《社会蓝皮书》对2010年网络媒介事件的评选结果,综合考查事件的类型、时间分布以及受关注程度等因素,选出5个事件进行传播特征分析,即兽兽门事件、唐骏学历门事件、宜黄事件、李刚门事件和虐兔门事件。调查选择在新闻传播方面做得较为全面、及时的新浪网上进行,通过比较新浪新闻和新浪博客中专业媒体与民众对这5个事件的关注和报道过程,发现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周期与议程设置特征大致呈现以下几个特性:

1、传播周期特性

首先,网络媒介事件发展的整体过程一般在1到3个月之间,且事件传播具有阶段性,一次波动大致包括初始爆发期、高峰期和衰退延续期。初始爆发期是指事件发生后,各媒体迅速关注的时期,该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关注该网络媒介事件的报道或评论的篇数增长迅速,一般在一周左右,之后该事件进入高峰期。高峰期是指各媒体对该事件的关注度达到顶峰,表现在报道或评论的篇数达到该事件某一波动期的最高值。高峰期很短,一般只有1至2天时间。之后,事件的传播周期就进入了衰退延续期。该时期主要的特点是各媒体关注的文章数量减少,且出现先急速锐减再缓慢递减两个阶段。在整个衰退延续期中,专业新闻媒体往往会出现对某网络媒介事件整周“零”关注的情况,而网友每周都会些自己的看法或回顾事件过程。

其次,从传播周期线的形态来看,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大致有钟形和S形两种形态。如果事件传播呈现钟形形态,则事件的关键节点多集中在一个时期内,当过了这个时期,事件的关注度随之降低,事件的相关报道和评论数量也逐步减少,兽兽门、唐骏学历门、虐兔门的传播周期都体现出典型的钟形传播特征。如果事件呈现的是S形传播形态,则事件的所有关键节点不是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出现,两个波动期之间有间隙时段,事件会出现两次或多次由高潮到低谷的传播波动。呈钟形形态传播的网络媒介事件一般民众参与门槛低,事件发生后,民众可以在短时间内挖掘出各种与之相关的信息进行互动围观,而呈现S形形态传播的事件民众参与门槛高,民众无法通过自主参与挖掘所有信息,事件的某些关键信息还需依靠专业媒体记者编辑在较长时间内逐步挖掘披露。

第三,在网络媒介事件传播过程中,专业网络新闻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程度相关性高。从事件关注强度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5个事件的皮尔森指数均大于0.9,为显著相关。显然,民众在关注事件的强度上受专业媒体影响明显。

2、议程设置特征

首先,网络媒介事件在专业媒体与网络媒体上的议程设置有一定的相关度,且两者共同关注的议题主要涉及事件关键节点。

其次,网络媒介事件的议程设置呈现专业媒体与民众双向影响的特征,民众独立设置的议程可能成为专业媒体的重要报道议程,对事件影响力扩大作用明显。这一特征在李刚门事件中体现最为突出,在10月20日晚网友发起“我爸是李刚”造句活动之前,新浪新闻中的主要报道集中于对车祸发生过程和警方处理两方面,关注点基本集中在车祸本身,但随着造句活动在各大自媒体中扩散后,专业媒体的关注重心也由事故本身转移到对民众所持态度的反映和对肇事者敢于发出如此叫嚣的深层次剖析,诸如“对肇事者行为原因评论”等议题成为之后一段时间专业媒体的主要关注点。

第三,民众在关注事件的强度上受专业媒体影响明显,但在议题设置上受影响有限,网络媒介事件议题的倾向性强弱直接影响专业媒体与民众所持观点的一致程度。如果网络媒介事件在道德或情感上不存在极端不合理的情况,公众除了了解、体会专业新闻媒体的议程和观点外,还会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表示是否认同专业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唐骏学历门就体现了这点,专业媒体聚焦事件变化的关键节点并了许多否定唐骏的评论,而民众却对专业媒体支持方舟子打假行动,否定唐骏的观点提出异议。显然,当某一事件引起多种意见出现并热烈讨论时,民众就不会完全按照专业媒体设置的议程对事件进行思考。

二、如何提升新闻编辑在网络媒介事件中的报道能力

通过对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特征分析可以发现,专业媒体在网络媒介事件传播中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从事件的传播周期而言,目前,新闻编辑在报道网络媒介事件时存在着重事件初期报道、重事件节点报道、轻延续期对事件社会意义全面总结,提出解决建议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新闻编辑应做到角色的逐步转变,由事件传播初期的倾听者角色逐步转换为传播后期的谏言者角色。

根据对一些典型网络媒介事件不同阶段传播特性的观察,从事件的初始爆发期、高峰期到延续衰退期,专业记者和编辑的参与角色应该是从接收者向传播者逐渐过渡,从真实回溯事件向客观把握事件性质,向社会谏言过渡。在初始爆发期,事件相关信息多来自于不同网络媒体或专业媒体,民众对事件的评论也多种多样,甚至两极对立,有种杂乱无序之感。此时,专业记者和编辑应更多扮演接收者或者倾听者的角色,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来自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媒体的相关信息,把握事件的脉络和各种细节,为客观评论事件产生原因、对社会发展的启示夯实信息基础。在报道文体上,专业记者和编辑应尽量使用“一事一报式”的动态消息,着重体现事件的时效性,满足受众对“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四个新闻要素的获知需求。高峰期是其传受角色转换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事件的关键节点以及民众的主导观点已经逐渐暴露,因此,记者和编辑可以撰写一些“多事一报式”或“多事多报式”的综合消息,针对某些关注度高的节点进行局部总结,指出民众观点的积极方面和片面之处。在衰退延续期,随着事件主要发展过程趋于结束,这时是解释事件产生原因,总结其对社会发展有何意义的最佳阶段,此时,其应以传播者的角色总体把握事件的产生原因,对其中暴露的阻碍社会健康发展、引发民众不满的问题直言不讳。在报道文体上,专业记者和编辑应尽量使用事件通讯或深度报道,着重于“如何”与“为何”两个新闻要素的分析,复原事件发展的整个轨迹,揭示其发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在唐骏学历门事件发展后期,一些记者和编辑看到了当前我国教育在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成功观方面的缺陷,撰文强调学校应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诚信的辩证关系,另有人看到了国人盲目崇外与国外野鸡大学现象普遍之间的关系,撰文指出拿“洋文凭”不等于“是人才”。这些报道使唐骏学历门的社会意义得到延展,为化解一些社会现实矛盾提供不少谏言。

其次,从事件议程设置情况而言,目前,新闻编辑在报道事件时存在与民众互动不充分的问题。

如唐骏学历门事件,虽然其在专业媒体与民众之间都引起了强烈关注,两者的信息量也呈现显性相关。可是,两者着重关注的内容却有明显差异,专业媒体着重关注事件的关键节点,而民众却聚焦于对事件进行深层解读,如对诚信与成功关系的解读、在国外野鸡大学对国人影响及对唐骏褒贬不一的争论上。由此可知,新闻编辑若不能做到向传播者与接收者兼有的角色转换,他就无法听到民声,甚至可能出现“我报我的、你说你的”的情况,这对挖掘事件背后的成因,提出优化解决方案等都是不利的。要避免这种不利情况,新闻编辑应采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方法倾听、收集、传播民众的观点,即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编辑可以通过开通官方博客、官方微博等方式,主动引导民众在相应版块表达自己观点;通过网上问卷等调研方式,列出自己关注的问题,提示民众做出回答;通过被动收集的方式,实时关注一些主流网络论坛、博客、微博中民众的言论,在收集信息的同时可以对民众的观点加以梳理分类,并利用博客、微博等渠道出去,等事件发展趋势明朗后,再以收集的民众观点为基础,对事件过程、成因等加以总结。

第三,由于网络媒介事件的发展往往伴有谣言散布、情绪宣泄等问题,因此,新闻编辑在报道相关事件时应起到核实把关的作用,对事件中的负面影响加以过滤,在挖掘一些偏娱乐性的网络媒介事件的深层意义时,这一点尤为重要,若有缺失,不仅向社会谏言的目的不能实现,还可能不经意间参与到对事件的炒作,得不偿失。在2010年发生的虐兔门事件中,正是凭借新闻编辑认真核实网友提供的线索,与网友合力发掘出虐兔视频背后的黑色利益链条,才为社会摘除了一违法毒瘤,还促使民众由娱乐的心态看待该事件转向理性探讨如何促进我国动物保护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①邱林川,《新媒体事件与网络社会之转型》,《传媒透视》,2009(12):2

②庞丹丹,《从网络事件看网民力量的崛起》,《青年记者》,2010(5):58

③朱颖华,《试论网络事件中的受众心理》,《新闻爱好者》,2010(22):36-37

④贺明华,《网络事件主题特征的调查与思考》,《青年记者》,2008(5):54

⑤施,《死亡日记:一个媒介事件的建构和伦理分析》,《现代传播》,2001(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