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 人际交往 对策研究

高等院校作为信息化程度高的重要场所,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创新知识、集聚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往环境、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 网络对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根据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界定,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是人类需要结构中较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殊的一群,人际交往对他们而言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这一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得到充分发育,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确立,知识结构基本形成,社会化过程初步实现的关键阶段。人际交往构成了大学生活的基本内容,大学生接受各种教育的过程,也就是直接或间接的交往过程。网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二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

1.共享丰富的信息,提高人际认知能力

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中介媒体,具有无限开放性和信息海量化等特点,而通过网络把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共享所有的信息资源,更可以扩大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扩大他们认识的范围和信息量。通过网络人际交往,不仅能够方便迅捷地了解全球各地的资讯,还能够与网络中多种多样的角色进行紧密的交流和互动。这些可能是完全虚拟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现实生活反映,可以有力地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认知能力,促进人际交往实践。

2.网络交往能够使大学生消除直面交往的障碍

网络交往以忽视社会地位、外貌特征为特点,只能依靠文字、表情符号、声音等来传播自己,依靠想象来还原对方的思想感情,表现为人际内心的精神交往。社会经验较少的大学生在直面交往中有着天然的不足,这使他们往往无法与不同于他们的群体自如交往,而他们的网络交往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非直接的表达和理解允许人们有思考的空间,而且一旦出现文化冲突可以利用文字、表情符号等多媒体形式来适时解释化解,从而避免直面交往产生的交流障碍。

3.拓宽沟通网络,促进社会化多元发展

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体中介,它的间接、自由和平等,让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可以掩盖自身的缺陷,可以轻松面对交往中出现的尴尬,实现意识与形式上的自由与平等。现实与网络中人际交往的交接,让大学生充分地实现并体会更多样的人际关系,获取更多社会适应的有力资源,从而及早完成社会化。与此同时,作为一种伴随着新媒体出现的沟通形式,网络还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空间。为发扬自己的优势,尽情地展示自我,并接收来自各方面的关注,提供了有效的交流平台,为大学生社会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如今网络已成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之出现的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也正日益凸显。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1.网络交往淡化现实中多方位的人际关系

沉迷于网络或与网络相关的活动中,必定会减少在校大学生参加其他活动的频率和时间,减少与身边亲人、朋友之间面对面相处的机会,其结果必然将是对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疏远和心理距离的扩大。网上交际的双方所直接面对的是冷硬的键盘屏幕,彼此间处于相互隐匿平等而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相对位置上,不存在社会、经济地位等现实性因素的界限,这也使得网络交往中缺乏明确的纵向人际互动,这也进一步淡化了现实中已有的多方位的人际关系。

2.网络交往弱化了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网络交往的自由随意性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大学生对网络交往青睐有加,但频繁的网络交往容易使大学生漠视、疏远现实生活中融洽的人际交往,引发心理孤独与压抑,有的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能力降低。由于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人们无法判断交往对象信息的真实性,这使人们以怀疑心态看待网络中的事物,进而影响到现实的人际交往态度,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对象的真诚性产生怀疑,从而导致信任危机,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最终降低大学生的现实人际沟通能力。

3.削弱现实交往中信任感、责任感和道德感

网络的弱监控性使人们在网络交往中免除了承担责任的重负,人的本我得到肆意张扬。利用网络损害他人名誉和人格、传播虚假信息、在网上进行情感欺骗、在网上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行为屡有发生,阴暗心理在网络中得到随意释放。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与被传播使处于心智成长期;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很难主动识别和抵制,他们容易把它当作现实加以接收,从而导致现实人际道德的失范。种种行为转嫁于现实生活就会造成大学生对于“诚信”“责任”等价值标准的认同感降低。同时,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则是强烈的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这也是对“崇德化,尊理性,主中庸,重自治”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

四 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对策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指导,使大学生学会建立良好的网络人际关系,提高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此要尽可能地发挥其正面影响,规避其负面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大学生自身方面

(1)建立合理网络人际交往规范。大学生人际交往必须重视网络人际交往规范的建立。在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规则具有相对强大的约束力。使人际交往行为受到道德规范、社会舆论以及法律法规等的控制和约束。由于网络人际关系以互联网为中介,交往者的身份往往虚拟化、多样化,因此,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这些道德规范、社会舆论和法律法规似乎都“失效”了。目前还没有健全的适用于网络的社会规范,建立网络人际交往规则和交往秩序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指导的当务之急。

(2)加强上网自律能力,对网络树立正确认识。网络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用来进行人际交往,大学生不能因为人际交往而终日沉迷于网络。上网自律并不是要抵制网络,而是应该清楚认识到我们应用网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什么事应该积极做,什么事不去做。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严格约束自己:一是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观;二是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三是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以现实人际交往为主,网络人际交往为辅,拓展人际交往范围。

2.政府方面

(1)健全网络立法。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人们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片面维护了网络的无条件地自由连接、自由传播和自由利用,过于容纳了滥用网络的行为,政府在这一领域的法律制订也缺乏力度。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虚拟王国导致的问题日益成为现实社会的隐患。要有效地进行控制,必须有法可依,健全网络立法势在必行。

(2)建立成熟的网络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管制办法,建立成熟的网络管理体系是消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负面影响的有效办法。当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网络交往中的不文明现象必然大量消减。

3.学校方面

(1)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课应增设网络人际交往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交往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明白网络交往虽然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补充,但不能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因为真正对学生能起到现实作用的主要还是现实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把人际交往的主要精力放在现实交往上,不断提高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

(2)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教育学生进行文明网络交往。为了进一步增强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并克服其不良影响,学校还应对自身的网络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在过滤不良信息的同时,利用校园网资源加强大学生上网自律教育,将网络道德教育融入学校的课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同时,还应在大学生上网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这对网络成瘾的大学生逐步戒除网瘾、降低其攻击性有积极作用。此外,针对一部分因沉迷网络而淡漠亲情的大学生,可以运用网络对其进行情感教育,并加强伦理和自我教育。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了促进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指导工作者还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指导,一方面要加强、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与社会充分接触,这样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丰富人际交往的经验,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还可以防止他们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之中;另一方面,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指导还必须注意充分发挥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展作用,使大学生能够运用在网络人际交往中学到人际交往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提高现实人际交往能力。

只有政府、学校、大学生个人三方面齐抓共管,才能发挥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从各方面规避不利因素,保证高校学生健康成熟发展。

参考文献

[1]兰春丽.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5)

[2]杨雪琴.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路径引导探析[j].江南论坛,2007(2)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交往;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

一、引言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互联网开始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当中随着移动互联技术与无线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网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在社会的传播也更加的广泛,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以及在线通讯工具等不断出现,从而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较大的改变,并促进了人们网络交往的发展,网络交往为人们的交往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另一方面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当前阶段大部分大学生的接受能力都较快,因此在大学生群体当中互联网具有较为广泛的使用基础,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多大学生在校期间都随时随地的使用手机上网。大学生在充分享受网络给人们的沟通带来一定的便捷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高校学生由于过度沉迷于网络当中从而对真实生活当中的社会交往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这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具有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进行必要的研究,从而指导大学生合理的利用网络,从而使得大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当中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

二、高校学生网络人际交往过程当中的特征研究

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利用各种网络工具与网络技术在互联网当中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的一种过程,网络人际交往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发展而来的一种交往方式。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当中,网络人际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网络人际交往的形式上来看,高校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呈现出丰富程度不断提升的状态,现阶段大学生常用的网络交往方式有微博、微信、QQ、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等多种方式。从本质上来说,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不仅具有传统的人际交往的一些特征,同时还具有一些新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在网络人际交往当中倾向于采用文字进行交往

在网络社会当中,信息的传输具有多种形式,如文字、声音、视频等内容,当前阶段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在网络交往的过程当中倾向于采用文字的方式进行交往活动的展开。在网络当中只有部分软件与社区支持视频以及声音通讯,大多数的互联网都仅仅只能采用文字以及图片等作为沟通的主要方式,此外,声音与视频交往还需要对应的设备,如视频通话必须要使用摄像头,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的学生在网络交往的过程当中往往采用的是文字交往的方式,至少大部分的学生在与网络当中的陌生人进行初次交往的过程当中是不会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交往的[2]。由于这种文字性的交往方式往往使得交往过程不会受到彼此之间的手势、身体动作、面部表情以及谈话语气的影响,同时也不会受到地点、天气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虽然在网络的人际交往过程当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表达情绪的符号与数字等进行自我情绪的表达,例如在QQ与微信当中设计了多种表达情感的面部表情,许多人用520来表示“我爱你”等。但是一般情况下这种情绪与情感的表达存在着较高的虚拟性,在这种交流方式当中只能包含一些不法考证的表面信息,对交往对象的肢体动作、说话口吻等内容都无法进行判断,而在真是的交往过程当中,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经对谈话对象所传递的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必要的判断,但是在网络当中这种文字性的交际却并不具有这样的功能,因此网络交往过程当中的文字性使得网络人际交往充满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网络交往具有较强的匿名性

匿名性是网络较为鲜明的特征,任何人在网络当中都不需要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大部分的人都只会采用虚假的网名作为自己在网络交际当中的身份与姓名,这种匿名性往往导致人们在进行网络交际的过程当中往往不会受到道德的约束,这也是导致学多人认为网络交际是不真实可靠的最主要原因,在网络交际的过程当中,一般人对于陌生人都抱有一种高度的不信任感,许多人甚至对陌生人往往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怀疑心理,认为其极有可能是出于某种不良目的而接近自己,从而在心理上很难接受陌生人,并有可能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欺骗、怀疑、攻击以及逃避等[3]。另一方面网络交际的匿名性也导致了“完全网络化人际关系”的形成,所谓“完全网络化人际关系”是指交际的双方仅仅只会在网络上进行沟通与交往,而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当中并没有交集。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接触网络,许多学生在逐渐与现实生活脱离开来,根据最新的调查研究表明,相对于非上网爱好者,上网爱好者的人际交往信任水平相对较低。还有部分整天沉迷在网络当中的大学生,虽然在网络上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但是往往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交际能力相对较差,并对实际交际具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三)网络交往具有一定的表达性

在实际的人际交往当中,第一印象影响对于交往的双方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第一影响往往是来自于对方的外貌,但是在网络交往当中,交往的双方往往会将注意力放在彼此的语言表达当中,因为,在网络当中,人们在进行第一次接触的过程当中彼此双方是并没有见过面的,也就无法从对方的外貌当中获取对方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交际注重语言的表达,当交往的一方所受到的质疑相对较少时,往往会将理想的自我表现出来,因此,相对于传统的交际活动,在网络交际当中人的理想形象往往很容易就表现出来,这种交往方式相比于传统的交际活动,人们往往更容易彼此之间相互吸引,并引起各自的好感[4]。

三、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分析

网络人际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即会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一定的积极的影响,又会为大学生的人机交往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在下文当中笔者将逐一展开论述。

(一)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网络交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通过网络媒介,大学生可以了解到各种校园以外的相关信息,此外由于网络世界当中并不存在着地域限制,从而使得大学生所了解到的信息范围也不手地域的限制,例如在一些社交媒体当中,如MSN、QQ等软件当中的网友往往都遍布世界各地,@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的思维,并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的交际能力的提高[5]。

网络交际的另外一大优势在于培养了学生平等的观念与意识,在现实的社会交往当中,由于人的不同社会地位以及角色的影响,在实际的交往过程当中交往双方往往会在心里产生有一一定的不平等的心态。但是在网络交际当中,人在现实生活当中所拥有的财富与社会地位往往都被掩盖住,在现实社会当中无论你是哪个阶层的人你都只能是信息的接受与发送者,交际双方只能从对方所反馈的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猜测,猜测对方有可能来自于哪个社会阶层[6]。因此,在网络交际当中体现出了一种与实际交往完全不同的虚拟性的“平等”。这种平等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对于一些具有一定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来说,网络交际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自我表达的平台。而对于一些具有心理优越感的学生,网络交际往往会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具有的优越感完全去除,培养其平等心态的养成。

(二)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负面影响首先在于网络交际往往会使得部分大学生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是指由于经常使用网络从而导致对网络存在着一定的痴迷心理,并往往很难抗拒再次使用网络的强烈欲望,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网络成瘾不仅具有一定的心理依赖,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生理依赖,因此,对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而言,网络交往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成瘾有三种不同的类型:游戏成瘾、信息成瘾已经交际成瘾。根据最新的有关网络成瘾的研究表明,往往在现实生活当中受到过较大的挫折或者受到过一定刺激的人往往更容易网络成瘾[7]。

网络的开放性,是使得学生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由于网络是一种较为开放的环境,在这环境当中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监管机制,但是却无法实现网络的全面管理,从而导致许多地方都存在着管理的空白,这就必然导致许多不良信息可以在网络当中自由的传播,从而使得一部分学生的价值观与传统的价值观逐渐产生一定的背离。例如,根据上海市2014年所做的一项针对网络黑客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的大学生其中26.3%的学生认为黑客具有较强的技术是其钦佩的对象,16.7%的学生认为黑客对促进网络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只有24%的学生认为网络黑客对网络安全具有一定的危害,应该严厉打击[8]。

四、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策略总结

(一)建立健全网络人际交往基本规范

在现实社会当中的人际交往往往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际规则,同时还会受到道德与法律的约束,但是在网络交际当中,虚拟化的特征使得得到与社会舆论基本失效。但是当前阶段适用于网络世界的社交准则还没有建立起来,一些大学生在这种不受任何约束的网络世界当中随心所欲,放纵自己,完全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对于自己行为的后果也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由此可见建立健全网络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对于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9]。具体来说,首先,由于在网络交际的虚拟社会当中学生的道德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基于此种情况,在加大大学生法治教育与文明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与素质,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为了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具体行为,高校也应该从实际出发制定出适合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规范,同时社会也应该制定出适合的网络交往规范,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出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为大学生的网络交际提供适当的条件,并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二)强化人际交往的技能培训

对于部分存在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训过程当中,要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并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给予其必要的表扬,从而使得这部分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成功体验,通过这种方式这部分的学生可以有效地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此外高校也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关于人际交往技能的培训,虽然并没有实践可以证明人际交往技巧可以促进人们交际关系的形成,但是人际交往的技能确实可以改善人们之间的关系。高校在进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训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即从实际交际与网络交际两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对应的人际交往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培训也不能仅仅从理论的角度出发,还应该积极的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例如,可以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追踪,找到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改进这些问题,从而使得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客服自己的心理障碍[10]。

(三)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由于人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因此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如果脱离了社会实践而单独存在是完全不切实际的,交际关系只有在交往的过程当中才可以形成,虽然在校园当中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人际交往,并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获取一定的知识,同时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校园内的人际交往关系往往都是较为简单的,学生与教师以及同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利益关系,真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大部分的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复杂性缺乏一定的认识,很容易受到他人的欺骗与蒙蔽,而在网络当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不安全因素。同时交往的对象、方式以及层次对大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指导的过程当中应该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有效融合,并在融合的过程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际能力,同时还可以防止学生沉迷在网络当中。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还需要重视人际交往的扩展能力,同时采用实践中学习到的人际交往技能,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五、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受到网络的影响会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当中,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难免需要进行各种网络交际活动。由于网络交际的独有特性,对学生的交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本文当中笔者首先对网络交际当中的一些特征进行了必要的研究,随后总结了网络交际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最后总结了相关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对现阶段大学生的网络交际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苟天来,左停. 从熟人社会到弱熟人社会 来自皖西山区村落人际交往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J]. 社会,2009,01:142-161+227.

[2]贾淑芳. 大学生网络交往对现实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人际信任、人格的影响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69-75.

[3]孙晓军,牛更枫,周宗奎,魏华,刘勤学. 大学生的人际归因倾向、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关系研究[J]. 心理科学,2014,06:1397-1403.

[4]肖斌. 微信朋友圈Υ笱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基于强弱关系理论的视角[J]. 教育学术月刊,2015,10:93-98.

[5]王依玲. 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社区归属感――对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实证研究[J]. 新闻大学,2011,01:82-92.

[6]沈晓梅,谢莹. 试论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以盐城工学院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7:134-136.

[7]刘静,杨伯溆. 校内网使用与大学生的互联网社会资本――以北京大学在校生的抽样调查为例[J]. 青年研究,2010,04:57-69+95.

[8]陈海英,崔文波. 大学生虚拟交往对现实交往中的人际信任、情感平衡的影响研究[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3:87-90.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第3篇

    当代的工商管理大学生多为“90后”,是伴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一代。工商管理专业具有范围跨度大、内容涵盖广等多维度的特点[1],所以需要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接触网络,从而使得网络交往对工商管理本科生的人际技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1网络交往对工商管理本科生人际技能的积极影响

    作为一种发展迅速而又新颖独特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有着其他交往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对于工商管理本科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影响也是无法取代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网络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甚至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集合体。而网络的快捷性更是其快速发展的一大推力,对于一个问题的搜索往往只需要几秒钟便可以获得答案。工商管理本科生通过网络交往可以快速便捷浏览各种健康有益的网站,以获取相关的管理知识。网络交往亦可以捕捉到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贮备更多的解决方案。自身的内在素质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那么工商管理本科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便能够游刃有余,快速增强人际交往的技能[2]。

    1.1.2加强联系,增加交流渠道。进行网络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电话、信息、邮件、视频等,这些方式相比于以前的书信不仅经济方便,而且快捷更具实用性。为工商管理本科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多新颖的交流渠道。对于大学生来说,家人、朋友和自己生活的环境相距甚远,通过网络交往,便可进行“近在咫尺”的交流,从而不会使家人朋友由于久未联系而变得生疏。这对于工商管理本科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经常保持联系才能为自身人际技能的提升提供先决条件。

    1.1.3增加交流,消除当面交往弊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日常交往都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来实现的,因此受交往对象的语调、神态、肢体动作等非语言文字的影响比较大。难免会由于双方传递方式或接收方式的不当而导致交往陷入困局,不利于人际技能的提升。而网络交往的出现正好有效地弥补了正面交往的不足之处。因为网络交往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所以能够很好的避免交往过程中受个人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而保证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1.1.4表达情感,满足交往需求。处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需求达到了一个顶峰。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对沟通技能的特殊要求,使得该专业的本科生渴望发展更加广泛的人际关系,并且被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网络交往正是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这样的交往平台。在网络交往中,大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隐私会被别人看到,一些难以当着同学的面表达的情绪也可以尽情的在网络中得到释放,从而能够减轻心理的压力,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心中的消极情绪排泄出来了,大学生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形成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氛围。

    1.2网络交往对工商管理本科生人际技能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网络交往也不例外。网络交往对工商管理本科生人际技能存在积极的影响,那么必然也会有消极的一面的存在,其主要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产生不正确的交往观念。网络交往更多的是依靠文字的传递来进行信息的交流,对于真正的交往对象的了解可能甚少,这样便难以辨别其真实情况。于是工商管理本科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趋向于完全相信别人讲述的内容,降低自身的分辨能力,甚至是对于网络上的一些信息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久而久之便会形成盲目崇拜、虚荣心陡增等不正确的交往观念,在这种交往观念的影响下,严重的阻碍了工商管理本科生人际交往的进程。

    1.2.2导致过度的网络依赖。正是由于网络的便捷快速性以及其发达的搜索引擎,使得每时每刻用户的在线率呈阶梯上升的趋势。对于工商管理的本科生来说,由于自身的管理经验不足,大多的知识都是来于课本,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会依赖于网络的发达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完全是合理且积极的,但是一旦超过了某个度便会导致过度的依赖网络,从此与网络为伴。平时的交往都是通过网络进行,便会忽视了家人和朋友,缺乏交流的对象,这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是非常不利的。

    1.2.3受到虚假信息的干扰。网络在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知识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些商家进行广告宣传的重要阵地,这其中便充斥着各种虚假信息。如果自制力不够强则很容易受这些信息的影响,其后果可能不仅是使自身的财务等受到损失,严重的甚至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工商管理本科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人际交往时往往会将在网络上形成的不信任心理或者是惧怕心理带入进来,不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与人进行正常的交流,更加不会主动和对方交谈。这样不仅会失去更多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也会使人际交往成为其日后发展进步的一大阻力。

    1.2.4加剧孤僻性格的形成。每个人的性格类型不尽相同,有的人天性活泼,在与人交往时能更加主动积极;而有的人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交际。然而,对于一些有自卑心理或是平时不善与人交流的大学生来说,在网络世界中却能找到一个倾诉的地方。因为只是通过网络这个媒介进行交流,并不是实际生活中的面对面,这部分人能够放心的发泄自己的情绪,倾吐自己的心事。因为网络是一个存在着某些弊端的虚拟世界,一部分的大学生在进行网络交往时,即使是产生了不正确的交往观念或是受到一些虚假信息的影响,也不能从网络中得到及时的反馈,更加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改正。于是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这一部分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从而使原本内向的性格更加趋于孤僻,在现实生活更是表现为封闭自己,这无疑是提升人际技能的大忌。

    2网络交往中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人际交往技能的提升对策

    即使网络带给了我们众多的便利性和快捷性,然而,我们不得不辩证地看待伴随网络而来的一系列冲击与挑战。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导致人们之间的信任程度逐渐降低,产生众多的问题,这也严重影响人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讲,人际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因此,让工商管理专业正确的进行人际交往势在必行。以下几点可以正确地引导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人际交往。

    2.1建立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体系

    网络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网络万万不能。作为21世纪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许多人都把互联网作为了交流的唯一工具,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互联网的“身影”,在生活的各个环节都不能缺少网络,这种现象下,导致互联网成为了主导我们交流的工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任何道德都起源于人的需要,是人类的内在需要创造了道德,而非道德外在地强加于人,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工具[3]。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来规范学生的道德体系建设。大学生作为准社会人,在运用网络时,更加要提醒自己注意一下几点:一是遵守法律规定,不要触碰道德的底线。二是有平等的观念,平等交流。三是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传。大学生只有从加强自身的行为规范,才能为网络交流的道德体系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2.2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80%的学生认为之所以会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交给网络,是由于现实校园生活的无趣,没有网络的多姿多彩。校园是大学生现实交往的重要场所,和谐的校园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渗透作用[4]。高校应该在课堂和课余时间加强对校园环境的管理,在课堂时间中,应该加强学校的学科建设,提高学术氛围,重视特色教育,加强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在课余时间,要开展丰富的课后生活来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多姿多彩,减低学生的上网时间,通过开展现实的交际活动来减少网络交际的频率。

    2.3健全网络监督管理系统

    一方面,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关乎社会的健康发展,社会应该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承担一定的责任。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完善网络环境,严厉惩处损害网络秩序的不良行为,从源头杜绝网络污染。例如,加强网络法律的建立和完善,利用法律的手段,强制性的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也可以加强舆论的引导,当今社会媒体众多,可以发挥媒体的舆论传播作用,净化网络交流环境。政府还可以加强网络实名制的建立,加强对网络的管理[5]。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督管理,通过合理的使用网络,健全网络监督管理制度,让学生接触可能多的好的交流平台。老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可以通过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正常的交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加强信息的过滤,强化防火墙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交流环境,提升学生的人际技能。

    2.4加强心理教育的网络化

    众多性格内向的学生,在现实的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敢与人交流,情感得不到充分的表达,只能寻找其它途径,而网络的产生恰好为此提供了一个平台,但由于此平台的虚拟性和广泛性,缺少法律的管理和监督,各种虚假表现也随之产生,这就要求学校可以把现实的心理教育搬上互联网的平台上,建立网络心理教育课程,通过网络加强对学生心理的疏通,引导其正确的人际交往。

    2.5协调网络与现实社交的关系

    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是彼此独立但又相互交叉影响的区域。大学生以虚假的名称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却往往又演变为现实交往。当前许多大学生都认为互联网更加的方便,而疏于现实社交,这样的态度往往会导致自身的社交平台单一受限。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认清网络交流工具的特征,以及与现实社交的差别,不能沉迷于网络而疏远现实交流,网络是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不能把网络与现实混为一谈,把网络中的情感带到现实的交流中来。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之间的交流,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演变,这一功能逐渐淡化,所以我们要通过加强现实社交来提高信任感,加强自身的交际能力。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8)03-0239-01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迈向社会以后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人际心理学和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心理。恶性的人际交往关系、不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和弱化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阻碍当

代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大学生交往的范围产生了制约因素,包括三方的心理因素:感情因素、学习因素和人际关系因素。

一、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成因

(一)网络扩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认知偏差空间

首先,由于网络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基于网络的“人—机”交往方式的一种间接交往,这种交往方式丧失了大学生在“人—人”交往方式下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中所普遍运用的手势、表情、眼神等体态语言的交往形式。诚然,视频、音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某种程度上的体态语言,但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其次,通过网线在实现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的同时也会由于这种交往形式的隐匿性而导致对人们社会人际关系真正理解的缺失而造成对人际认知的不全面性。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导致“网络交往主体的自我认同困难”这一后果。

(二)网络加速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人格分裂倾向

首先,网络在大学生生存的自我同一性方面存在问题,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下不利于大学生独立性格的形成,也仅仅只能是网络世界里的“普通人”,因此,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性格分裂体征。其次,网络使大学生的性格更加复杂,变化相对缺乏稳定性,一个在网络世界里可以高谈阔论畅谈人生的大学生极有可能在现实世界里却是无比空虚与孤独,这种由心理鸿沟形成的强烈反差,必然对大学生的性格产生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网上交流都是打字交流,而不是面对面的谈话,导致大学生的思维能力骤降。学生在网络世界里满足于声音、图像等感官的直接刺激而缺少深度的理性思考,从而弱化了其信息接受、处理、反馈的能力而表现出个体交往能力的下降趋势的一个指标系数,不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制约了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正常交往能力,降低了和正常人交往的能力。

(三)网络强化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障碍固化趋势

网络人际交往由于其交谈的内容和形式大多是通过屏幕上的字母和语句来完成,由此产生的虚假信息、篡改数据文化、网上盗窃、病毒的传播等犯罪和不道德行为使学生产生怀疑、恐惧、防范等心理。虽然在与各种人打交道时采用浪漫和幽默的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沟通不畅。网络为大学生创造温暖的虚拟空间时,阻止了真正的情感精神活动,导致他们心理交流存在障碍。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举措

(一)充分肯定、全面把握网络的积极作用

就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心理障碍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传播网络的积极作用,并且把网络的好处充分地宣扬给大学生群体,使大学生在网络的环境下也可以克服心理障碍,充分把握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优势,使网络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于大学生群体的自由时间比较充足,且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选择的权利较多,也可以集成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优势,当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与人沟通的时候不但可以抛弃物理世界的一维性,还可以弥补不可逆性的不足,进而使大学生有更多的人际交往的时间。

(二)积极探索、客觀认识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要想克服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就必须积极地探索网络世界环境,并公正客观地了解网络环境。客观认识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地利用网络技术来正确处理和努力化解当代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是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是全方位的,其身心健康有其固有的规律;此外,网络世界不但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此同时还能给网络健康提供有效的途径,基于此,对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

(三)有机结合、辩证理解虚实世界的高度统一

为了有效克服网络给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所导致的心理障碍,我们就必须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有机结合起来,把物质和虚幻的精神空间联系起来,并为构建当代大学生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

网络是在现代最发达的技术,大学生是社会上的特殊群体,必须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他们,并给大学生这一群体构筑健康的有高度统一思想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在网络的环境下也可以和他人和平相处、与社会协调一致。就安身立命这个角度而言,应该积极地处理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各种心理问题,给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营造舒适的、易于沟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余晖.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其教育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0(10):142. 

[2]张翠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改善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198.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 网络交际是现实人际关系在网络中的延伸,其基本特征为主体参与匿名化,关系建立简易化,交往手段数字化,发展方向“熟人”化。实现对网络交际的有效规制,应主要运用舆论、道德和技术三种手段。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推广应用,互联网已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人们的交往方式也因此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现如今,结交网上朋友对于网络用户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网络交际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必要关注,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一般认为,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p5)这是在最广泛也最本质的意义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如果仅立足于这一理解,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平台,无论它在技术上与传统信息媒介有多么大的不同,它对人际关系的改变都不具有拿来研究的价值。但是,如果对人际关系作另一种更为具体的解释——“是指社会现实生活过程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接近、接触或手势、语言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过程”[2](p89)——即社会互动。那么,网络交际①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交往,又确实具有某些独特性。笔者不揣浅陋,通过本文初步揭示这些特征并对网络交际的规制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网络交际的基本特征

1.主体参与匿名化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缔结某种关系,相互交往,都需要具有特定的身份,扮演特定的角色。虽然,人的角色会因场合不同发生变化,但构成其特定身份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确定的。其中,诸如性别、年龄、体貌等自然特征是不允许隐匿不宣或者伪装的,有些被公共规范(法律)所确认的社会特征,如职业、婚姻状况、住所等更是如此,否则他就不能正常地与他人发生某种交互关系。我们不能想象已婚者谎称未婚而不受道德的谴责,也不怀疑一个流浪者硬说自己是警察会十分的荒唐可笑。但是,在网络环境下,两个人已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却还可能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性别和年龄。这是因为,网络交际完全允许参与者随意填写并随时修改“个人信息”,即使有关身份的信息缺失、虚假,也不妨碍其顺利地与他人建立某种联系。实际上,有选择地隐匿或伪造个人信息往往有助于增加自身的人际吸引力。不仅如此,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绝大多数网络用户在登录时倾向于采用匿名方式。总之,匿名参与对网络交际本身来说是完全可能的,对主体而言又十分必要,因而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2.关系建立简易化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由陌生到熟悉直至关系比较密切,需要具备特定的时空条件和经过必要的接触,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如果时空不一致,交往目的不明确,彼此之间没有某种现实的依赖性,这种关系是很难建立的。网络交际则不然,陌生人彼此认可甚至成为朋友,首先几乎不受空间条件的限制;其次,交往目的大体上模糊,而且一些必要程序大大简化。假设一个小伙子走在马路上,发现一位漂亮的姑娘便上前求爱,他是很难成功的。但在网络中,这种情况就并非不可思议。网络在为人们提供沟通便利的同时,还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一些观念,与谁交往,交往的必要性何在,这些在现实人际关系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变得不再重要,因而使其中的每一个人都默认了交际程序简化的合理性,“网上交友”之所以有巨大的魅力,人与人之间的时空壁垒被打破,交往目的性弱化,交往程序简化是重要原因。

3.交往手段数字化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交往一般说来是通过两种交往手段进行的,即言语手段和非语言手段。”[3](p261)其中非言语手段主要是指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等。网络交际,实际上也在运用着上述两种手段,但无论是言语手段还是非言语手段,都不是“当面”使用的,而是利用网络技术的数字化形式传达给对方。已有文献指出:“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日益被高级机器(计算机)所取代,人们更多面对的已不再是有着丰富情感的高度热情的人,而是冷冰冰的机器、键盘、传感器之类的钢和塑料。”[4]但也正是这些看上去“冷冰冰”的工具帮助网友们彼此之间传递着鼓励性、消息性和评价性的信息。非但如此,文字传输、音频、视频等信息技术的采用,完全可以做到网上交际的“仿真化”,“天涯若比邻”的理想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已成为现实。

4.发展方向“熟人”化

周运清先生曾指出:“如果说现实社会是‘熟人’(相互交往的人彼此了解对方的名字、性别、身体特征、身份、地位、社会关系和工作单位等信息)社会的话,那么网络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的间接化和符号化的特点,则使网络社会成为一个‘非熟人’社会”。[5](p99-101)如果仅据相互对基本信息的了解程度来判断网络社会是否为“熟人”社会,那么,网络交际本身就是一个逐步“熟人”化的过程。如前文所述,网络交际的主体匿名参与十分普遍,这决定了其与现实人际关系相反的交往模式,即在现实生活中,陌生人之间是先认识、了解,再建立某种关系。而在网络交际中,匿名参与的陌生人之间先成为“网友”,再以此为条件披露各自真实信息,随着彼此关系的密切,相互披露的真实信息会不断增多,进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熟人”。网友见面,从网络走到现实,是网络交际“熟人”化的典型模式。

二、网络交际的规制的必要性

网络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等优点,也会产生某些信息污染、网络欺诈等违法犯罪问题。网络人际关系也极易因此而异化。对其进行有效的规制十分必要,根据前文所述的网络交际的基本特征,这种必要性表现为:

1.主体的匿名参与使网络交际行为者与责任者分离,传统人际关系中的交往规则约束力下降,产生大量信息污染。一个人在网上与他人打交道,无论散布怎样庸俗的非法的甚至反动的言论,都似乎与己无关。这使得一些道德素质低下、人格扭曲、别有用心的人可以戴着假面具在网上胡作非为,而这些有毒、有害的信息无疑是对网络人际交往健康和谐有序的最大破坏。杜绝网络交际中信息污染迫在眉睫。

2.网络人际关系建立的简易化弱化了一些参与者的戒备防范意识,为网络违法犯罪制造了可乘之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使人们很难分辨真假善恶、黑白美丑,一些不法之徒正是利用在网络中交际简便,容易骗取他人信任这一机会,从事诈骗、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大量网络犯罪案件的发生,告诉我们,网络交际虽然很有魅力,但也不乏可怕的陷阱;既可以丰富人际关系,也容易使人择友不善、上当受骗甚至成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受害者。因此,采取有效手段,预防遏制网络欺诈及其他违法犯罪行为亦是当务之急。

三、网络交际的规制方法

对网络交际的负面影响及对其如何规制,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大多数建议都注重、强调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同时也流露出“什么办法都能用,又都未必管用”的无奈。因此,有人不得不把网络规制问题“国际化”,认为实现对网络的有效规制只靠一国的努力总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得出非全球“共治”不可的结论。[6]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但也不必过于急躁,甚至灰心失望。多种规制措施(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技术的、道德的等等)不分轻重一起用上,虽无不可,但因其可操作性不强,效果未必理想。至于全球“共治”,虽然这可能是网络规制的最佳方案,但至少目前还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并不现实。其实,网络本身永远不能超然于人类社会之外,任何网上行为,说到底还是人类自己的行为。正因为如此,所有看似不可捉摸的网络问题,都完全可以凭借现有的手段来规制和避免。还是立足于前文所述的网络交际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减少、避免网络交际的负面影响,目前最为现实和有效的手段莫过于舆论、道德和技术三种手段:

1.舆论规制

一些庸俗、、反动的信息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交际中尚有生存空间,并不在于它本身受欢迎,而是缺乏足够的抵制力量。而主体参与的匿名化使网上行为者与责任者分离,正是因此某些人才肆无忌惮、胡作非为,制造大量的垃圾信息,污染视听。如果能够动员绝大多数网民积极排斥、谴责垃圾信息的者,发挥网络舆论的道德监督作用,信息污染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理,这就需要大力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提倡文明上网,使正气新风在网络交际中得到弘扬。公共媒体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交际方式的同时,通过对庸俗、低级的行为采取谴责、曝光等手段,充分发挥舆论的强大力量,使主体自觉遵守正确的网络交际规则。

2.道德规制

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其外在强制性远远比不上法律,但其作用范围广泛,被认可程度高。道德的外在强制性主要体现为舆论谴责。除依靠外在的舆论谴责外,道德规范还可通过主体的内在自觉和良心谴责来实现。在网络交际中的任何人都不会决心要扮演一个无赖、恶棍或骗子,他们都希望能够以良好的形象吸引他人,博得好感,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而且,在网络交际“熟人”化趋势下,网络身份真实化可以使主体的自律意识增强。除此之外,还应当相信,绝大多数参与网络交往的人都会对网络自身的虚拟性有足够的清醒认识,并对网络陷阱保持足够的警惕。这一切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网络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主体自律以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与自我良知为前提,若主体缺乏自律,那么主观自律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这就必须要有一股促使主体自律的客观力量,那就是需要大力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以法治来规范网络规则,以法治来约束主体,使主体内在意识到道德自律是一种必须,以至必然。

3.技术规制

网络交际的出现源于网络技术的推广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可以快捷地传递信息,当然也可以智能化处理信息。充分利用“防火墙”等信息过滤技术,会在不同程度上减轻网络交际中信息污染。同时,可以加强网络终端用户管理建立网络交际主体的技术跟踪系统,实现网络交际行为主体与责任主体统一,杜绝某些不法分子无所顾忌地在网上为非作歹。

注:①本文所论及的网络交际不是泛指所有通过网络建立和发展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不包括网络论坛(因为论坛更像人人可以兼为作者和读者的杂志),而主要是以网络即时互动(俗称“网上聊天”)为基本标本。

[参考文献]

[1]郑永廷.人际关系学[m].北京:中国青年报出版社,1988.

[2]董驹翔.社会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版社,1990.

[3]林秉贤.社会心理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

[4]赵其庄.网络文化与网络教育中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精神文明导刊,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