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农业营销方案

互联网农业营销方案

互联网农业营销方案

互联网农业营销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手机;移动营销;农产品;对策

网络速度更快、存储信息容量更大的3G手机,不仅能够处理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更能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因此手机移动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将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农产品的交易活动中。如2009年12月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基于TD-SCDMA的农村信息化应用方案开发及示范验证”获准实施,成为工信部和科技部首先在农村应用的3G项目。

一、农产品移动营销的含义及其特点

农产品的移动营销是指通过以手机为传播平台,直接向各目标群体精准传播个性化的农产品信息,通过与消费者的互动达到产品销售或品牌传播的目的。手机移动营销是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相比于传统营销和互联网营销,手机移动营销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终端设备普及率高

作为移动营销终端设备的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交流工具,用户一般会随时随地将手机携带在身边,虽然其体积小巧但功能强大,同时手机使用者并不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几乎人人都会发送或接收声音、图像和文字等多媒体信息。而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营销,不仅离不开计算机、Modem(调制解调器)等终端设备的支持,还对计算机使用者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要求,因此即便是使用便携性的笔记本电脑进行网络营销其方便性也无法与手机移动营销相比。

(二)及时的信息传播

手机信息相对于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来说更为快捷,一是制作快捷,二是快捷,使得手机移动营销中的信息传播具有极高的“时效性”。一方面使买方能随时随地掌握市场动态、了解顾客需求、为顾客提供支持与帮助;另一方面顾客能随时随地获得市场新闻和资讯、了解新产品的动态、获得买方信息等。

(三)灵活的互动性

手机信息平台在“交互性”方面有着极大的灵活性,买方不仅可以通过手机给顾客发送他所需要的信息,更能实现意见反馈等多方面的功能。以手机短信为例,短信的收发是双向的、互动的。发送双方既是传播者也是接收者,其身份是双重的、互变的、不固定的。相对于在互联网上的意见簿、BBS(电子公告板)和论坛等网络交流工具来说,手机短信的互动性在效率、速度及灵活性上更上了一个新层面。

(四)信息传播准确率高

每个用户的手机号码的唯一性,因此决定了手机信息的传播可以轻易地实现“一对一”的交流,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具有“针对性”。而传统营销中的信息平台都是“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同时,信息接收也受到电脑等设备、网络信号等因素制约,因此往往达不到预期的营销目的。而移动营销信息在移动网络和手机正常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到达顾客,因此传播的准确率高。

(五)使用方式简单,可操作性强

在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中离不开电脑、Modem等通讯设备,而且电脑操作系统复杂,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进行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由于农民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农民的电脑知识几乎是盲区,并且对农民进行电脑培训并非一日之功,这也是网络营销在农业中推广慢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反,几乎每个有手机的农民都会利用手机收发信息、下载移动网络的资源(如手机铃声、彩信等),因此利用手机收发农产品信息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二、农产品移动营销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据农业部报道:截至2009年初,中国移动农村用户约为1.6795亿,中国联通GSM农村用户0.4885亿,农村手机用户达2.168亿。虽然农产品的移动营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还处于启步阶段,其发展受到移动终端、信息、消费者传统消费观念及产业链等因素的限制,其发展完善尚待时间。

(一)农产品经营者的营销创新意识不强

农产品的移动营销在经济发达的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应用率非常高,但在中国的推行时间很短,目前多限于用手机短信的营销应用,而手机WAP网站、3G网络等方面的移动信息化应用却很少。同时,大部分的农产品的生产者或经营者都位于信息封闭的农村,根本未认识到网络交易是永不落幕的博览会,甚至觉得手机短信真真假假、鱼目混珠,可信度太低,因而习惯于面对面地洽谈交易。

(二)移动营销各主体间缺乏合作

在我国,移动营销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受关注的产业。移动营销的产业链中包括移动营运商、经营者、消费者、物流公司、中介服务商等各类主体,且它们之间的关系及作用如图1所示。

现阶段移动营销中的服务公司、移动运营商等主体之间的合作欠佳。比如,不同的移动营运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之间的移动移营平台是独立的,没有实现农产品销售的数据库共享,易造成资源浪费,制约了移动营销的发展步伐。

(三)移动设备及技术的限制

普通手机短信息长度不超过160个字符,很难清晰完整的表达移动营销的全部内容,但多条信息发送的方式会大大降低信息表达的效果,尽管GPRS和3G等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由于全球移动设备生产厂商的标准不一,导致生产的移动设备存在不兼容的问题,当信息发送到某些手机上时,不能正常接收或不能正常显示,这对移动营销效果的影响很大。

三、推广农产品移动营销应用的对策

(一)政府推动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标准的制定,提高农产品经营者对移动信息化的认知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政府要配合工信部、移动营运商等推动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标准的制定,利用公共媒体对农产品移动营销的成功案例进行宣传,展示移动信息在推进农产品销售中信息化的独特优势。3G时代,手机可传送的信息量和信息形式越来越丰富。据悉,现在发行的手机报,60%以上的使用者是农民,利用最新3G技术不断提升手机报的业务质量,增加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来达到宣传农产品移动营销的目的。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设立资源共享的涉农信息共享数据库,加大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

在移动信息服务中,信息的准确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重要。这就要求各移动服务商之间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有高度的掌握和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如中国移动山东公司如今已在3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1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信息采集点,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等12个大型农业数据库;而山东联通的“农业新时空”则注重根据农时、农情、农需变化特点,按当地农业发展的具体需求及时、准确地有针对性的信息。如果各个移动营运商之间的信息数据库能实现共享,会极大增加农产品的信息源和接受人群,更有利地促进农产品移动营销的发展。

(三)加快培育新型经济业态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一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因此,积极跟踪农产品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强农产品物联网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建立跨地区的物联网商用环境,可为农产品的移动营销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实施灵活多变的移动营销策略

互联网营销具有灵活、个性化、互动的特点,移动营销可以借鉴互联网营销的宝贵经验,创新移动营销的内容模式。此外,移动互联网是一种高速、宽带、可支持多媒体业务并适合于移动运行环境的网络。农产品经营商可利用移动互联网可建立门户网站,手机用户可接入移动网、浏览网页、甚至进行手机视频通信,在方便手机用户的同时,也为移动营销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促进移动营销的健康发展。农产品移动营销策略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农产品经营者不能对消费者进行的“推销式”或“打扰式”的广告宣传,保证消费者总是可以自行选择接收营销信息,减少了手机“骚扰感”。第二,农产品的信息也必须根据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来定制,以确保信息的个性化和关联性,并且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必须具有真正的价值和益处。第三,对移动信息发送进行有效管理,防止农产品信息的无序发送,并对消费者的信息进行保密。针对农产品消费者的特点,注重手机广告的创意,采用简单明了、吸引眼球的界面,如Flas、3D音乐或者3D图案等形式,甚至进行客户DIY设计,实现手机广告与农产品消费者良好互动,刺激成交率的提升。

四、农产品移动营销的发展趋势

(一)个体的识别

在营销活动中识别不同的农产品需求对象并与其建立“一对一”的关系。做到消费群体识别,用户锁定,定向农产品供求信息,并及时处理消费者的问题,做好追踪回访服务。

(二)即时的信息

即时性体现出了移动营销的随时性。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以及保存的易腐乱性等特点,使得农产品的原产品销售必须体现快捷、方便交易的特点。移动营销的便利性使得农产品销售者可以及时与目标消费者进行沟通,并快速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三)互动沟通

互动就是消费者积极参与农产品的销售活动中。随着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反季节农产品、高科技的杂交农产品等等是层出不穷;同时伴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口味也与时俱进,可能随时会转向新品种。在农产品的移动营销活动中,“一对一”互动可以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一切变化,调整营销的策略,及时为消费者提供所需产品,尽可能地维持顾客对本产品的忠诚度。

(四)农产品消费的个性化时代到来

个性化是一个民族自信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3G时代,使得利用手机进行的移动营销活动具有了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让我做主!”农产品的消费群体的新意识已经表达出市场的个性化特征时代到来,这种消费诉求要求市场的营销活动也要具有个性化,所传递的信息也要具有个性化,所消费的农产品就更要满足个人的口味。随着媒体信息传播私人化时代到来,使得手机营销越来越个性化,这也正是移动营销飞速发展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凌,张亚男.浅析我国移动营销市场发展策略[J].电信技术,2008(5).

互联网农业营销方案范文第2篇

8月12日,呼伦贝尔田田圈农场联盟大会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召开,呼伦贝尔丰益经贸有限责任公司携手田田圈扎根呼伦贝尔,开启了“互联网+农业”的新篇章。会上,有超过100位马铃薯种植大户到田田圈马铃薯全程植保示范田观摩,田田圈马铃薯区域负责人魏景龙在向种植大户讲解示范田用药、用肥综合管理方案时说:“田田圈农场联盟大会的目标是在当地构建农业技术、金融、信息、农产品销售等完整的农业服务链条,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在互联网逐步提升传统行业竞争力的大趋势下,诺普信一方面拥抱互联网平台,另一方面探索O2O、B2B营销模式和P2P融资模式,建立田田圈、农集网、农金圈,并以“两圈一网”为基点,发展农资物流配送体系,逐渐开发新的农业服务领域,打造完整的互联网农业服务生态链。田田圈将过去的“从厂商到经销商、再到零售店、最后到农民”的4级体系变为现在的“从厂商、经销商、零售店联盟直接到农民”的扁平化销售结构,这样的转变吸引了大量经销商和农户。

丰益公司董事长吕文彬说:“田田圈是整合‘互联网+农业’上游资源的服务品牌,将国内外最优秀的种子、机械、化肥、农药、农业金融等资源,一站式高效、可靠地配送给种植户,促进当地农业快速发展。”呼伦贝尔田田圈将以呼伦贝尔区域最优秀的农场主为合作基石,这里汇聚了具有多年种植经验、较高种植水平的当地农场主为核心,面对面服务所有农场,为农场主提供最本地化的技术服务。

据了解,截至8月底田田圈农集网注册零售店已达7800多家,交易额突破了4.3亿元;线下拟深度合作经销商达400多家,已签约232家,并在20多个省(直辖市)的400多个农业县,开设了1100多家田田圈农业服务中心店。

互联网农业营销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 形势 对策

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广泛延伸,互联网几乎渗透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所有行业,各个领域都在与互联网的碰撞和融合当中不断地颠覆传统和创新变革,当今社会已毫无争议地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作为传统行业之一的金融业也不例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互联网金融”一词被正式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标志着这一新生事物取得了名正言顺的市场地位和决策层的认同,农村信用社等老牌金融机构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和严峻形势。

一、金融网络化

余额宝、活期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以“野蛮生长”的速度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即对传统银行业的个人储蓄业务造成较大冲击,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积极应对,纷纷研发相应的理财业务与创新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基于网络平台突破传统银行业务网点和柜面的限制,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又能通过网络以极低的成本将众多散户资金予以集中,消除了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的门槛限制,对活期储蓄存款有较强的替代效应。随着互联网络向农村的快速延伸、农民理财观念的逐步转变和农村财富向年轻一代转移,互联网金融对科技水平落后而存款又以单户余额较低的农村储蓄存款为主的农村信用社的冲击将会日益凸显。

二、利率市场化

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成本长期居高不下,一是由于点多面广、人员众多,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费用相对较高;二是由于业务匮乏、中间业务缺失,农村信用社的活期储蓄存款和贷款派生存款占比极低,利息支出较大的定期储蓄存款占有极高比重。随着存款利率的全面市场化,农村信用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从贷款资金的垄断分配者变为存款资金的竞争参与者,而其竞争的本质就是资金成本的竞争,以存贷利差几乎为全部收入的农村信用社的盈利空间将受到压缩,股金分红和员工增收的压力增大。

三、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持续发展,二元经济将逐步解体,城乡界限趋于模糊,将会有更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广大农村设立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在县域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随着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的加快,农户阶层不断分化,农村信用社传统的农户贷款需求将大幅减少;农业龙头企业、大型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将向金融机构提出更加高端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以农村信用社当前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难以满足,更多的优质涉农法人客户将会流向其他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可能趋于恶化。

四、地方开放化

互联网的出现使各地方区域信息交换和传播的速度大幅提升,与之相辅相成,公路、铁路等物流网络的兴建更进一步加大了地方的开放化程度。但是,以县级法人为经营主体的农村信用社,单一县级机构在短期内都无法达到监管部门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的指标,在存款领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任凭其他金融机构入驻地方抢占市场份额;在贷款领域,农村信用社在县域往往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比,信贷资产质量过度依赖于一县之地的经济结构,而无法到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营销优质的信贷项目,个别行业贷款集中度偏高,信贷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难以得到有效防范和分散。

五、银行民营化

当前,我国的民营银行已进入试点阶段。与农村信用社等国有金融机构相比,民营银行没有传统观念的束缚,管理经营完全不受政府的干预和掣肘,机制活、效率高、逐利性强,在特定的客户群体内将成为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的有力竞争对手。

穷则思变,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农村信用社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历史结点,必须以放手一搏、孤注一掷的勇气和决心,在各个领域改变自我、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内外部形势的快速变化,以有效的应对策略在逆境中求得一条生存发展之路。

(一)从“因您而变”向“因我而变”转变,创新产品推广思路

“因您而变”是最早由招商银行提出的产品研发、推广理念,即根据客户需求情况的变化来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对农村信用社而言,有针对性地设计研发推广新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巩固和扩大优质客户群体,特别是高端公司类客户,逐步改变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相对较低、风险偏高的现状。一是强化产品包装,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具有信贷审批高效灵活的优势,但信贷产品缺少能够体现企业文化特色且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外部包装,甚至产品名称仍简单地以“抵押”、“保证”等担保方式或“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等贷款用途来命名;二是细分客户市场,结合当前农户阶层分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的市场形势,推出针对性较强的信贷产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担保方式贷户的融资特点和风险状况,设计不同期限、不同利率和绑定不同配套金融服务的信贷产品,提高产品对客户的适应性;三是开办中间业务,扩大与客户的关联度,增加派生存款,提高资产业务对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的拉动力。

与其他商业银行和营利性组织相比,农村信用社在产品推广做到“因您而变”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因我而变”。尽管农村信用社也开办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但此类金融产品的销售情况远低于预期。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农村信用社的客户群体从总体上看观念陈旧,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强。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机构、人员优势,从被动营销向主动营销转变,积极改造广大个人客户的理财意识和消费观念,从满足客户需求向创造客户需求转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其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实惠,顺利接受农村信用社对各类产品的推广和营销,充分满足其金融和非金融的全面需求。

(二)从“各自为战”向“协同推进”转变,创新客户营销理念

长期以来,在农村信用社三大银行传统业务板块中,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中间业务沦为负债业务的附庸,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占据主导地位,营销行为过分着眼于某一笔业务、某一项产品或某一时期的收益。在当前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必须从高管的工作思路、员工的营销行为、绩效考核办法的制订和机关职能部门的设置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在不断扩大客户群体的基础上,努力与客户建立多重业务关联,要通过广泛开展组合营销与交叉营销,充分满足各类客户全方位、多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建立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三大业务板块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营销机制,使拥有最大业务规模和客户群体的农村信用社实现最大的客户回报率。

(三)从“实施管理”向“提供服务”转变,创新机关工作职能

在当前网络化和开放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下,银行的任何一项业务都涉及信息科技等多个机关部门,因此部门设置要在合理分工、明确责任的基础上,促进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协同发展,体现业务集中和本部经营的模式,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配合和协作,充分满足一线员工的各种服务需求,高效解决各级营业机构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同时,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层级较多、规模较大的金融企业,各级机关务必要在充分调查研究、顺应形势发展结合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审慎科学决策,避免对基层的服务和指导出现脱离客观实际和违背客观规律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倾向,更不能以行政指令代替服务指导,造成资源大量浪费、员工积极性严重挫伤,甚至企业发展倒退的严重后果。

(四)从“资产保全”向“全面覆盖”转变,创新风险防范意识

科技风险具有瞬间停摆、全面瘫痪的特点,当前金融企业的各项业务都依赖于网络系统和电子设备,电子银行业务对传统银行业务的替代作用日益增强,科技工作这个支撑不牢,农信大厦就有轰然倒塌的危险。以清收不良贷款、保全信贷资产作为风险专业的主要业务是由农村信用社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的,随着近年来的稳健合规发展,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已有很大改善。农村信用社在继续加大力度化解处置存量不良信贷资产的同时,必须创新风险防范意识,以防范信息科技风险为引领和抓手,从事后防范向事前防范转变,从片面防范向全面防范转变,树立覆盖各专业和各业务流程的全面的风险管理观。

互联网农业营销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 农产品 销售模式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极大的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金融业等各个领域的融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的转型与升级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为其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驱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进军。

一、 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

1、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的概述

我国传统农产品的销售模式主要有:

(1) 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销售模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通过自由组织、小商贩、集体组织等方式运往批发市场,批发市场则将收集到的各地农产品经过再包装到大型超市、个体户等零售终端。

(2) 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销售方式。整个供应链由农产品原料供应体系、农产品加工体系、农产品分销体系构成,这种销售方式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3)以农产品大型零售企业为核心的销售模式。农产品从零散农户和合同农户手中生产出来后,再由批发市场和各级加工企业通过终端销售超市到达消费者手中。

2、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的缺点

(1)中间商层层加价,推高了农产品的终端售价。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同类农产品的销售时间比较集中,所以销售模式在农民实现增收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农产品N售渠道单一,农民必须通过批发市场与中间商来与消费者对接,因而缺少议价权,在整个交易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农产品收购价格低,损害了农户的切实利益,打击了农户生产积极性。

(3)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闭塞,不能实现同步化。近年来“三聚氰胺”、“瘦肉精”等大型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而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很难使消费者直观的了解到农产品的来源、生长环境、种植和收获过程等,消费者分散、孤立、消极被动的参与购买环节,缺乏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和信赖。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销售模式

1、“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销售模式概述

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销售模式是对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的一个升级。在互联网的带动作用下,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形式的新型销售模式快速崛起,在销售主体、销售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积极的创新和改变,使传统农业向信息化、规模化、智能化转型,最终实现农产品销售模式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

2、互联网+背景下销售模式的优点

(1)互联网化销售,有助于农民及时了解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增加了农民对于风险的防范能力;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途径,使农户在销售农产品时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更好的解决了农产品的滞销问题,促进了农产品的去库存化;减少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中间环节,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为农民和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利益;有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农户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生产与销售的直接对接。

(2)互联网化经营,有利于将当地农产品的品牌推广开来,将农产品更加快捷、高效的销售出去,带来更多的销量;有利于农户资金回流,使农户可以更好的利用资金,同时可以吸引了更多企业和客户投资,促进农产品销售方式的转变,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3)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在互联网背景下的销售模式中,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国外市场及国内市场的需求、风险、信息、政策、标准等进行了解和综合的评估,从而选择出最佳出口国,降低风险,增加收益。

3、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销售模式目前遇到的障碍

(1)物流成本高,缺乏冷链物流

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呈现出一家独大的现象,市场上虽然有圆通、申通、韵达、汇通等多家物流运输公司,但这些物流公司之间存在密切的家族联系,物流市场缺乏竞争力。其次,农产品以kg为单位的售卖方式,以及生鲜类农产品不易保存的特点使得严重依赖电子物流运输的农产品电商行业发展缓慢。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冷链基础设施十分短缺,约有7万辆冷藏车,平均两万人一辆冷藏车,生鲜类产品的损耗高达30%。

(2)政府对于大数据的开放程度较低

虽然各级政府也在一定范围内开放大数据,但是由于政府有自己的顾虑,担心大数据的进一步开放可能会限制本部门履职的自由,部门行为可能会引发民众的舆论批评甚至诉讼,因而开放大数据的主动性低。其次,公共信息中有许多属于监管信息,各级政府对这些信息的披露比较慎重。并且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开发成本较高,因此一些部门不愿意免费向企业或社会主体提供大数据。

(3)农村新型人才缺失

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缺乏真正懂得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农业供应链管理方法、农业大数据的收集、提取、整理、运用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岗位及就业机会少,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老龄化现象严重,农村地区现有的人才及劳动力大量流失,又很难吸引到外地的人才,新型人才严重缺失。

(4)缺乏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少。2015年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在1500亿元以上,比2013年增长2倍以上。2016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总额达到2200亿元,比2015年增长46%。尽管我国最近几年已经加大了对农业电子商务的资金投入,但还是难以满足农业电商迅猛发展的需求。

融资难。首先,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价格浮动较大,回报率低,很难吸引企业及客户的大量投资;其次,我国农业粗放、分散的发展特点,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发展,农民群体的收入在国内普遍偏低,缺乏一定的资金来源,而其自身经济能力薄弱,缺乏可抵押物品,因此农民向银行借贷非常困难;最后,农村的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民间借贷行为不规范,新兴的互联网融资模式正处在摸索阶段,农业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局面。

(5)缺乏统一的质量监督标准

通过电商平台可以直接购买到农户所种植的农产品,大大减少了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交易环节的减少,使得农产品从农户手中送达消费者处这一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环节。由于农产品分散化经营的特点,若要对每个处于物流运输环节的农产品进行检疫必然会极大地耗费人力物力,加之许多生鲜类农产品不宜保存和运输,当这些农产品运送到顾客手中时,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同,对农产品新鲜度或质量的认定也会因人而异,容易造成农户与消费者之间意思表示不一致,不利于农产品市场交易的发展。

三、构建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销售模式的若干建议

1、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培育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型销售人才

(1)第一,由政府牵头制定农产品销售的战略计划,促使企业与一些电商巨头达成合作,扩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大农产品的销售量,与电商巨头一起推进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第二,积极利用自身现有的品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扩大现有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第三,对于现在刚刚起步的一些小网店或还未形成自己品牌的农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不断积累的信誉度和人气,结合自己的消费群体和当下社会的流行元素,打造适合自己农产品特色的品牌,并利用互联网将自己的品牌进行推广。

(2)各级政府应积极制定互联网+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加快实施互联网+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性农民,加大对当地农产品销售行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外来人员在本地进行创业和发展。

(3)拥有互联网销售思维,要做到以人为核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倾听用户的心声,进行精准化、合理化的分析,从而制定出可以满足顾客需求的销售方案。第二,要有顾客参与意识,可以邀请用户一起参与设计创新,更好的实现产品的升级与创造。第三,要有将产品做到极致的理念追求,最好的产品是永远会受到消费者的追捧的。

2、转变销售模式,促进农产品行业产业结构升级

(1)平台化道路。在地方建立农产品特色馆,借助政府的支持和自身体系的聚合力,集合当地众多的小卖家共谋发展,对这些小卖家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并制定统一的上游供货标准,由该平台的专业团队进行统一操作,线下则按照统一包装、统一配送、统一售后等标准化操作执行。

(2) 资源整合道路。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结合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依托网点进行销售。对于有开网店想法的人进行电商培训,使他们掌握必要的营销技巧,并通过微博、微信等免费的社交工具进行农产品的推广。

(3)品牌化道路。结合地方特色,对当地的农产品进行统一采购、统一包装、统一配送等诸多标准化尝试,通过大型的电商平台进行运作,呈现商品的品牌化。在2015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周至猕猴桃品牌价值以36.23亿元列为中国猕猴桃区域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一位。其猕猴桃一产收入超26亿元,年收入高出10万元果农达到1.2万户,产品远销26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周至县大力推广“互联网+”模式,通过与正大、右下方等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形成产地与销售企业间的良性联络。

3、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标准化建设

(1) 对农产品进行细分,根据不同农产品所需要的环境不同,选择不同的储藏、运输方式,尤其是对于设施要求极高的冷链物流要加大科技及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产品行业的物流服务水平和物流配送效率,节约物流成本。

(2)加强农产品在物流运输环节的监督与管理,构建农产品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广大公众对于物流行业的监督,建立健全的问责机制。

(3)政府应制定适应物流行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及法规,规范物流行业的运营情况,并引导年轻人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加大农产品物流要求的经营和管理方面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加大对物流行业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的物流信息开发系统,实现农产品物流信息的对称,从而增强物流行业的竞争力,扩大农产品物流市场的规模。

4、构建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1)加大大数据开放程度: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合理的范围内积极开放农业大数据,使农业信息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2)不断完善农业咨询平台的建设:农业咨询类网站的运营模式是将线下渠道的咨询信息到线上平台。随着企业对农业咨询需求的增多,过去仅仅售卖数据的模式已不足以支撑这类网站的运营,网站应该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根据企业面临的问题为企业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咨询方案。

(3)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类网站建设:我国信息服务类网站起步较早,大大小小的网站已经有3万多个,但真正具有影响力的网站并不多,各级农业部门应这类网站的的资金投入,挖掘具有长远目光的行业领导者,整合资源,提高网站资源的利用率。

5、开拓融资渠道,加强诚信建设

(1)各地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当地农业的投资力度,为农户农产品的销售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2)创新融资方式,通过众筹这一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型融资方式,农户可以借助互联网向公众展示他们的农产品所独有的市场优势,获取网友的关注和支持,筹得自己所需的资金,从而解决农户融资成本高、门槛高,融资无门等难题。

(3)加快农村诚实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农户向银行借贷以及民间借贷的发展。政府可以鼓钜行机构或者其它支付机构向农户宣传分期付款按时还款这一支付方式,增加农户的信用记录,从而促进农村城市信用体系的建立,帮助解决农户借贷资金拒之门外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互联网农业营销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个人客户;营销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5.44.084

1 互联网金融的客户营销模式

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于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谢平,2012)。通俗来讲,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的资金融通活动,是依托互联网向公众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为。谢平、邹传伟(2012)将互联网金融模式定位为不同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模式,这种模式具备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低、交易成本低、中介功能弱化、证券发行与交易网络化等特征,并形成了不同于传统金融的客户营销模式。

(1)基于“平台”的集聚效应。互联网金融建立在平台经济(Platform Economics)基础之上,构建平台的边际成本基本为零,而边际收益却很高。作为虚拟(或现实)交易的空间(或场所),平台通过促成买卖双方客户之间的交易、收取一定的费用以获得收益。徐晋、张祥建(2006)指出,平台参与双方(或多方)的互动,受到特定的网络外部性的影响,表现为:平台上汇集足够多的买方(或卖方),能够吸引卖方(或买方)的加入,形成聚集效应,降低交易成本。以Google、百度公司为例,他们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搜索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而用户在使用搜索服务的同时,已经成为网站广告的接收者。

(2)关注“长尾”的规模优势。“长尾”(Long Tail)是对幂律(Power Laws)和帕累托分布(Pareto Distributions)的形象化表述,指小众市场“聚沙成塔”,创造出匹敌主流市场的巨大规模(Chris Anderson,2004)。长尾价值重构的目的是满足“长尾”用户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依靠“互联网基因+金融洼地”发展起来的人人贷、余额宝等产品,抓住小微客户的市场需求,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支持下,依靠网络平台的规模优势,挖掘出新的、稳定的利润增长点。

(3)建立“普惠”的平民体系。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降低服务成本、改进服务效率、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使偏远地区、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人人享有平等融资权(周治瀚,2014),具有与生俱来的“普惠”属性。互联网金融推出支付结算、代购车票等便民服务,为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其业务具有更高的参与度和透明度,对推进金融体系的扩大化、平民化和人性化意义重大。

互联网金融的平台(P)、长尾(L)、普惠(I)特性使其具有交易对象集聚化、产品市场规模化和受众群体平民化的特征,低成本、大批量、广覆盖的优势使其迅速占领金融领域的焦点位置。具体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客户营销模式是以快捷便利的支付手段和广阔的交易平台(P)吸引客户,全面获取客户的基本信息、交易明细和社交网络数据(L),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技术,以低廉的成本分析客户行为和偏好,消除信息不对称,最终以适当的价格为客户提供所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I)。换言之,互联网金融采取的是“以渠道获取数据,用数据描述客户,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客户营销模式,与商业银行的精细管理(Meticulous Management)、精准营销(Precision Marketing)、精英客户(Elite Customer)的营销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2 商业银行的客户营销模式――以中国农业银行山东分行为例

2010年以来,中国零售银行业务发展迅速,个人存款和贷款规模分别比10年前增长了4.5倍和17倍,客户人均持有产品数从略高于1个增加到4个。麦肯锡(2012)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零售银行市场;到2020年,零售银行总收入将达到每年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高净值个人客户和富裕客户收入贡献度约为50%。近年来,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发展战略从“跑马圈地”广布网点转变为提升网点综合竞争力,营销模式从全力争夺客户转变为深度挖掘优质客户价值,更加关注客户地位的提升、客户服务的提升和客户价值的提升。

例如,2010―2014年,中国农业银行山东分行通过运用精细管理、精准营销、精英客户的MPE营销模式,以拓展高价值客户为目标,以优化客户结构为重点,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为手段,夯实客户基础,扩大客户规模,提升价值回报。2014年年末,山东农行的电子银行客户和信用卡跨行活动商户分别比2009年年末增长8.4倍和1.8倍,个人贵宾客户占比提高3.2个百分点、日均资产增幅超过5成。

(1)精细管理,夯实营销基础。精细化管理可以克服商业银行粗放经营现象,通过数据技术控制成本、整合平台,实现效益最大化。近年来,山东农行通过客户关系管理(CRM),延伸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一是整合服务平台,实现私人银行部独立运作,财富管理中心与理财中心“营管合一”。二是完善服务体系,建立以财富管理中心和理财中心为旗舰、精品网点为骨干、基础网点为补充的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改造)网点1100余家;构建“四位一体”的营销服务模式,加强中高端客户的统筹管理。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实施“客户名单制”、“首席客户经理制”、“客户流失责任追究制”、“公私联动制”四项管理制度,确保了“1+1+N”的客户关系营销服务机制落实到位;建立立体化、多维度的服务监控制度体系,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2)精准营销,提供个性化产品。精准营销是在对目标市场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建立个性化的客户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业务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参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多是出于政策监管的要求、企业的社会责任或纯粹的商业动机(张海峰,2010)。但是,在产品研发、设计、宣传、营销时,多采用市场定位明确、客户定位清晰的“精准”营销策略。

山东农行精准定位目标客户,让消费者认识产品、了解产品、信任产品、依赖产品。一是通过专项营销提升单一产品竞争力。针对个人信贷、对私理财、网上银行、信用卡等零售产品,开展“走进”系列专场营销,“理财进县域”专题营销,组织电子银行体验营销,信用卡“赢在大堂”营销。二是通过联动营销提升关联产品认可度。通过上下联动、公私联动,签约“总对总”汽车经销商分期合作项目,营销社保卡、医保POS以及集团企业等大型商户。三是通过方案营销凸显专业化。以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为依托,创新限售股股东综合服务模式,累计营销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20家。四是通过口碑营销拓展客户群。实施“私人银行伙伴计划”,老客户人均推荐1~2位新客户加入,新增金融资产规模超过10亿元。五是通过服务营销体现便利性。推广使用个人业务集中作业平台、SIMS-PAD(营销协作器)等新工具,增加西联汇款、跨境电汇、自动理财等网上银行新功能,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

(3)精英客户,实施分层营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改变,找准关键客户群体、开展个性化营销已成为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途径。《2014中国家庭财富的分布及高净值家庭财富报告》指出,中国家庭资产分布不均,最高资产10%的家庭拥有63.9%的资产。可见,对商业银行而言,“二八”定律真实有效,中高端客户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山东农行结合金融市场和自身业务发展实际,从客户生命周期、职业特性、客户价值及社会变迁等多个维度出发,筛选出了当前消费市场和经济生活中的80/90后群体、中小企业主、互联网商户、高净值客户四类重点客户群体,制订分层营销方案,并着重针对企事业中层管理人员和企业高管客户群体制订高净值客户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商业银行的MPE(精细、精准、精英)营销模式日趋成熟,但发展中受到三个方面的制约:一是部分基层行的经营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对目标客户未实行分层管理,客户价值不能完全挖掘;二是产品创新进度缓慢,服务渠道较为单一,现有产品和服务难以满足客户多元化投融资需求;三是自助设备利用不足,电子渠道分流有限,低效业务挤占有限的柜面资源。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的PLI(平台、长尾、普惠)模式为商业银行改进现有的客户营销模式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3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个人客户营销模式相互融合

互联网金融,注重搭建平台汇集客户,强调开放共享公平透明,打造普惠金融恩泽大众,以其在成本、效率、信息和体验上的巨大优势,对商业银行的客户营销模式带来挑战。首先,利用准入门槛低、资金交易处理便捷高效、信息整合能力强等特点,抢夺银行存量客户、拓展网络增量客户;其次,凭借海量数据挖掘技术,挑战传统的客户关系营销管理体系,不利于银行客户结构的优化调整。

不过,互联网金融所覆盖的客户群体,与商业银行的目标定位是有层次分割的,相当于进行错位竞争,会存在压力,但不伤及本元。另外,银行在客户拓展、客户维护、客户服务等领域打造的线下核心竞争力并不完全适合互联网环境。所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个人客户营销模式会有所“改造”,但不会“颠覆”。换言之,商业银行的MPE营销模式要与互联网金融的PLI模式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搭建平台、挖掘数据、服务“长尾”,降低成本、创新产品、整合资源,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的个人客户营销能力、服务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1)推动精细化管理,加强渠道功能整合提升。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客户金融偏好的变化,传统的柜台面对面交易处理方式正在朝着虚拟化、智能化的方向演变;同时,物理渠道在从事复杂业务和客户体验方面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所以,商业银行应该整合渠道,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平台。

一是坚持物理网点“硬转型”。在综合分析低效网点周边资源、客户结构和未来发展的基础上,有效实施网点的迁址、撤并或改建,将低效网点改建为小微网点或金融便利店;积极探索网点建设新模式,加快新概念体验银行试点建设,提高网点的智能化水平;以中高端社区和大型专业市场等资源富集区域为重点,加快建设功能全、覆盖广、布局优、效率高的自助银行服务体系。

二是实现网络金融“新跨越”。加快移动金融创新,丰富掌上银行功能,加快掌上钱包、近场支付产品的创新应用;在网点配置无线互联网环境,增设智能手机等设备,提高客户体验;加快社交金融创新,推进线上关系圈、互动体验中心建设,开辟微信、微博服务渠道;加强与社交媒体合作,建设银客关系紧密、服务手段丰富的社交金融生态圈。

三是持续推进渠道协同营销。建立统一协调的价格体系,在客户注册、营销推广、销售交易等环节,加强渠道功能整合和创新,实现渠道间功能互补和新产品在柜台、互联网渠道同步上线;有效整合电子渠道客户信息,增强网点、网银、掌上银行、自助银行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兴渠道的协同和互助能力,实现“一点注册、全渠道开通”、“一点接触、多渠道协同”的客户体验。

(2)树立“全尾”营销理念,提供整体金融解决方案。麦肯锡(2012)调查显示,影响客户服务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来自客户体验。客户的金融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商业银行对于服务的关注点不应局限于单一客户、单一产品、单一要素,而要构建“横向纵向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提升客户体验。

一是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客户服务效率和专业化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和应用技术,全面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快速响应、私密贴身的服务流程;依托横向和纵向优势,完善客户服务模式;融合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移动支付、远程交易等电子服务渠道的优势,提升客户服务的便利性和快捷性;提升IT技术支持能力,加强客户服务系统的深度应用推广,全方位、及时、动态地掌握客户需求并准确迅速传导,延伸客户服务链条。

二是加强创新整合,提升客户服务层次和水平。加强与保险、信托、证券、租赁、法律、税务等境内外机构战略合作,整合和调动内外部资源,丰富服务方式和手段,有针对性地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深入挖掘客户长期财富管理需求,因势利导引领客户的财富传承与投行化、家族信托等高层次综合需求,在有效提高客户服务品质与价值创造能力的前提下,综合解决客户金融需求,提升中高端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与贡献度。

(3)完善体系建设,发挥稳健审慎的经营优势。审慎经营是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特质,也是商业银行与奉行“开放”精神的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区别之一。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理念、改进营销模式的同时,必须坚持“内部外部一体化”的风控机制。

一是完善服务体系,严格制度执行。以完善分层服务策略、客户名单制管理、首席客户经理制、联动营销服务机制为核心,深入开展客户价值提升活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落实好重点联系制度、定期巡讲制度和电话例会制度,加强业务指导和督导管理,强化智力支持。

二是发挥稳健审慎优势,注重风险管理。继续发挥金融风险甄别和风险定价的核心技能、核心竞争力,指导客户关注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匹配;依托银行自身稳健审慎的经营文化,依托风险治理架构、风险管理技术方面的优势,为客户提供与其风险偏好相匹配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孙国亮.浅析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发展[J]. 现代经济信息,2008(4).

[2]谢平.互联网金融新模式[J]. 新世纪周刊,2012(24).

[3]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 金融研究,2012(12).

[4]徐晋,张祥建.平台经济学初探[J]. 中国工业经济,2006(5).

[5]姚万里,博乐阳,徐军.中国零售银行业的新纪元[R]. 北京:麦肯锡咨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