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习概况总结

学习概况总结

学习概况总结

学习概况总结范文第1篇

笔者多次在我校城市学院(我校独立学院称为“城市学院”)从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工作,在每次期末考试,我都发现学生数理统计部分的成绩不理想,以2007年秋的试卷为例,试卷在数理统计方面的三个题都不难,其中一个题是求未知参数θ的矩估计量^θ和矩估计值,并判断^θ是否为无偏估计量;另外两个题分别是一个正态总体在方差已知时,求均值的置信区间和在方差未知时,对均值的假设检验.三个题的题型和书中的例题一样,作业也对这方面的题作了训练,但学生对这三个题的解答不理想,不如对概率论题目的解答,特别是后进同学,得分较低,甚至有空白不做的现象.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的主观原因.作为城市学院的学生,其学习基础和能力与统招生会有一定的差距,在同样教材和同样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城市学院的学生接受知识必定相对困难.一些学生在课程的前半截尚能坚持,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和内容的不断增多,就越来越坚持不住,他们不同程度地不理解数理统计的思想方法,感到内容多而且抽象,只能对公式死记硬背,甚至几乎放弃数理统计.

2.教学内容上的原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共48学时,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结论多,公式多,记忆的压力较大.作为后18学时的数理统计更具有内容枯燥,理论抽象的特点,其内容的顺序安排也使得各种不利因素进一步强化.数理统计的教学基本内容和考试点无外乎以下五个部分:(1)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2)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3)参数的点估计;(4)区间估计;(5)假设检验.一般教材安排的内容顺序基本上也是如此,其中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是学生掌握的一个薄弱环节,是学习的一个难点.该部分连续给出一些概念、性质和结论,由于时间的关系,许多性质和结论不可能给予证明,仅仅是生硬的给出,有的结论中的数学公式很长.由于该部分内容处于数理统计的开始阶段,使得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望而生畏,丧失了学好数理统计的信心.实际上,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是为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作理论准备的,而紧跟在该部分内容后面的参数的点估计中根本没有涉及到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的内容,抽样分布定理没有得到及时的应用,这使得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更加困难.参数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各自包含关于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非正态总体参数的三个大方面,而这三个大方面又分别包含若干种情况(就我校使用的教材即文献[1]而言,参数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各自介绍了10种情况,总共20种情况),再加上每种情况又可以再分成单侧和双侧置信区间或单侧和双侧假设检验,使教学内容显得冗长、繁琐和枯燥,一个基础不太好的初学者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这些内容并记住相关的结论确实有一定的困难,更谈不上对这部分内容的融会贯通,因此不少学生在有关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时候尚可坚持,而在有关两个正态总体参数和非正态总体参数时便感到力不从心.

3教学改革的内容

城市学院的学生经过学习必须达到国家的要求,从而成为合格的本科大学生,但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搞好数理统计的教学.

1.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由浅入深.要讲透重点内容,精讲相关的例题,确保对重点内容的融会贯通,而对其它内容,特别是那些用一样的方法处理的内容,则强调掌握方法,根据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区别对待,适当兼顾.如参数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重点应是双侧置信区间和双侧假设检验,而重中之重是有关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在教材中这样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各自包含了3种情况,总共6种情况.通过对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双侧置信区间和双侧假设检验的细致讲解,使学生确实掌握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方法.为达到更好的效果,可把内容调整为如下顺序:(1)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包括总体、样本、统计量等基本概念;(2)参数的点估计.包括矩估计法,最大似然估计法,估计量优良性的评选准则;(3)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Ⅰ).包括标准正态分布(用U表示)的分位数,χ2分布和t分布的定义、性质和分位数,与一个正态总体相关的抽样分布定理;(4)区间估计的概念,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5)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Ⅱ).包括F分布的定义、性质和分位数,与两个正态总体相关的抽样分布定理;(6)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非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7)假设检验的概念,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8)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非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9)单侧置信区间和单侧假设检验以及其它教学内容(前面(4),(6),(7),(8)中指的是双侧置信区间或双侧假设检验).这样的调整要点和注意事项是:(1)将参数估计一章拆开,其中参数的点估计提到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之前,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之后,目的是使抽样分布定理在紧跟其后的区间估计中马上得到应用.(2)将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拆成两部分,这样就分散了难点,避免了定理和结论的过分集中.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Ⅰ)和(Ⅱ)之后分别是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和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拆成的两部分内容分别在紧跟其后的教学中得到了及时的应用,使学生及时看到抽样分布定理的用途,有利于学生掌握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以及区间估计的整个内容.(3)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Ⅰ)是学好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前提,从而是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的重点所在.只有真正学好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才能由浅入深地学好其它情况下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4)参数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从一个正态总体的到两个正态总体的,再到非正态总体的,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学习的困难越来越大,要求掌握的程度应逐渐减弱.两个正态总体和非正态总体的情况所用的一些公式较长,非正态总体的情况在推导时还应用了中心极限定理,它们作为必须的教学内容不能舍去,尤其是两个正态总体的情况,但在教学中,应注重体会和应用在学习一个正态总体的情况时总结出的思想方法,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减轻学生记忆的压力.(5)教材中在介绍假设检验时,对每种情况都将双侧和单侧检验一起给出,笔者以为在最后单独讲解单侧置信区间和单侧假设检验更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可使坡度变缓,防止内容冗长和繁琐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先集中力量学好重点内容,并在重点内容的学习中尽快掌握思想方法,这部分教学仍然要注重体会和掌握方法.(6)调整后的顺序方便了初学者由浅入深的学习,使学生集中时间学好重点内容,但拆分了教材中的一些章节,使知识的系统性不如教材的顺序安排,为此最后应按教材的顺序对内容进行全面总结.

2.注重思想方法简单而直观的解释.教学中的数学理论是严谨的、抽象的,对基础不好的学生而言,更不是容易理解的,而数理统计中的的许多内容都有简单而直观的解释,它的基本思想是用从样本中获得的信息对总体的未知参数和分布进行推断,简单地讲,就是根据抽样结果,对总体的未知情况作合理的猜测.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背景,用通俗的语言和日常的事例,直观而简捷地讲清基本思想和方法.比如,矩估计的思想方法是依据样本矩依概率收敛于总体矩的原理,用样本矩估计相应的总体矩,通过解方程将未知参数用样本的函数表出;最大似然估计的思想是依据“概率最大的事件最可能出现”的原理,在已得到试验结果的情况下,认为使这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最大的未知参数的取值最像真正的参数,从而将其作为参数的估计值;假设检验的推理思想就是数学上反证法的思想,在推断时应用了实际推断原理,即“认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发生”.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小概率事件是一些意外事件,像“火车事故”、“买中大奖”等等,而我们在坐火车时,不会顾虑火车是否会发生事故.买后,对未中大奖会有一个理智的心态,也就是一般不会去考虑这些小概率事件,即认为它们通常不会发生;注意到所有区间估计或假设检验中的方法都是有共性的,简单地说就是取适当的变量,再确定相应的概率表示式(大概率表示式或小概率表示式),区间估计就是解这个大概率表示式中的不等式,解出未知参数所在的由统计量表示出的范围.而假设检验就是根据小概率表示式,看样本值使小概率事件是否发生,若发生,则拒绝原假设.否则,便接受原假设等等.通过简单而直观地解释,避免严谨和抽象给学生造成的神秘感,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理统计的思想方法.

3.注意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面对数理统计中的众多公式和结论,要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是一个由繁到简,去粗取精的过程.比如,在学习数理统计之初,总结有关正态分布的结论;将四个变量U,χ2,T和F的重要性质、各种情况下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总结和归纳成表格;总结常见分布中未知参数的矩估计量和最大似然估计量;总结整个课程的结构和知识点以及基本题型等等.还要及时总结易混内容的区别和联系,比如,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样本方差与总体方差、矩估计量和最大似然估计量、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单侧和双侧置信区间、单侧和双侧假设检验等等.在一般的教学中,有时过于注意细节,不容易把握住知识的整体,而归纳总结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整体,掌握知识的联系,如同站在更远、更高的地方看内容,看到问题的全部,使书本在学生的大脑中“由厚变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化和对重要结论的记忆,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4教学改革的成效

笔者2008年春在我校城市学院从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工作,按照上面的思路进行了改革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首先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感到学生对数理统计部分的重点内容比以前清楚,对点估计、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的方法和思想有一定的体会,特别是对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的掌握有了较好的改善.2008年春与2007年秋期末的试卷在数理统计方面难易程度基本相同,试卷中仍有三个大题属于数理统计方面,其中一个题是给出总体均值的两个估计量,证明这两个估计量均是无偏估计量,并进一步判定哪一个更有效;另外两个题分别是一个正态总体在均值未知时,求方差的置信区间和在方差已知时,对均值的假设检验.在2008年春的阅卷过程中,感到学生对数理统计题目的解答好于2007年秋,所教全部学生的及格率比2007年秋有所提高.两次考试后,统计随机抽取的两个班各题得分显示出在有可比性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两个大题方面,平均得分率也有所提高.

学习概况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问题型教学法 英美概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193-02

一、《英美概况》课程教学目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英美概况》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必修课,包括英美两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内容庞杂,信息量大。该课程对于掌握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质都发挥直接作用。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其庞大的体系和细碎的知识点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英美概况》课程采用主要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其特点和问题都极其明显:首先,传统的课堂活动中,无论教师怎么讲,学生都是被动吸收。甚至,学生在课后的复习在课堂上也体现不出创新性,因为整个教学过程都是老师主导,基本上互动环节没有特定的教学设计。

其次,该课程易于过渡成泛读课。英美国家的背景知识信息量极大,需要学生在课上和课下花费时间来进行阅读,虽然阅读技巧有所提高,但是知识点的掌握容易被忽略。最后,不同学校在不同年级开设该课程,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于阅读基本上全是英文的内容比较吃力,更不用说一些语法和知识点需要学生去自行掌握。这些问题使得《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难度不言而喻,所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除掌握坚实的语言基础外,还须对英语国家的基本状况有深层次的了解,以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型教学法及其优势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问题型教学法,就是以问题来维系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意图,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行为,同时在之后的学习活动中丰富理论知识,确保自主学习的方法的持续完善和更新,达到具备自身良好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凸显学生的能动作用,能较为有效地启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的平台,教学活动以“问题”为主线,在问题之上发现可能的问题,探寻知识点,学会必要技能,掌握思考方法,培养学习的习惯,以便激励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

问题型教学法是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安排教学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其显著特征是突破精读课程教学中惯用的逐段讲解的模式束缚,紧紧围绕与文中内容有较强关联的几个核心问题,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和探讨。鉴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通常比较广泛并且找不到重点的情况时有发生,任课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总结归纳,有目的性地遴选一些与本堂内容关系最为密切的问题给予学生讨论。这样就使学生把学习知识被动的过程,变成了自主探寻的积极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和科学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问题型教学的优势在于:

(1)问题型教学可以创造问题型课堂环境,激发学生能动性。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休眠状态进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知识之门的钥匙。

(2)该方法可以在教学中留有空间,使学生在用思考填补思维空白的过程中,产生启发式思维的效果。一般说来,教学中不经意的“填鸭”,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空洞的理论,生搬硬套。唯有化被动为主动,使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氛围。

(3)“问题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的,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马克思说过: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主观性便是从客观世界的角度揭示人由受动变为主动、能动的特征。新兴的“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亲身实践使其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问题型教学法在英美概况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和课下学习兴趣激发的紧密结合,而英美概况是一个知识范围很广的课程。因此,问题型教学法应用在英美概况教学中,能够进一步解决很多现存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任务。此外,以授课内容为主体并结合学生的水平来构架教学活动。结合问题型教学法和英美概况课程特点,教学活动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一)给出问题,激发思考

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了解学习内容,设置基于问题型教学法的教学情境,教师此时提出若干问题。如:了解各国国情知识时,提问学生圣诞节和复活节的区别。让他们先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常识研究比较;面对复杂的美国地形地貌,可以提问最长的河和最高峰等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没有目的地去阅读。

(二)解决疑难

此阶段是整个课堂活动的关键点。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之后,学生有较强的倾向了解新的知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水平的不同,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为了解决这个障碍,可以进行如下操作:

第一步,划分任务组,根据授课内容进行适当分组,使学生运用头脑风暴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

第二步,设计问题型任务。学生在此环节,结合现有的资源以协同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在此阶段可以提供必要的协助。

第三步,展示成果,教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解,为下一个步骤做准备。

(三)总结和巩固

此阶段完成总结和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的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启发学生时,及时察觉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并立即做出适当调整。同时,对于学生给出的反馈,教师还应做出适当与准确的评估,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在完成任务后,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可以使以后的教学活动任务更加明确,相关课堂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以及团队意识的养成。总结的环节由教师和学生协同完成,同时,教师利用学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和教师的积极评价布置课下的任务,进一步夯实课上学习的相关知识点。

四、结语

《英美概况》课作为一门以相关知识量极大、范围极广的课程给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承担并保质保量上好这门课程,可以运用以上所述的教学步骤并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使学生成为“理解”和“发现”客观世界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努力在教学中“激起”学生参与的“问题意识”,探究他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发面的优势,并结合我国的相关方面取长补短,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思维,架起与各国文化实现积极交流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王淑芳.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美概况教学探索与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6).

[2]陈春梅,刘亚军.对英美概况教学的几点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07).

学习概况总结范文第3篇

随着期末临近,我们学习部本学年各项工作圆满结束。学习部作为学生会重要部门之一,一年来在学校和学生会主席团的带领下,在学习部部长及成员齐心努力下,在其他兄弟部门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顺利进行。部门建设进一步完善,人员素质也有了进一步提高。现将学习部本学年工作总结如下,以期服务与学习部今后更好地发展。

范例2

不知觉间,到这个学校已经快三个月的时间,在这里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同学,自己也从设计转到了软件开发这个专业上了。与其说是专业,倒不如说是一个职业吧,来这里,初衷就是想换个可以找高工资、有节奏的工作。记得刚来咨询的时候,连java是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是可以做软件的东西,手机也有java游戏,然后自己就带着点好奇来学这门语言了。

总结开头的写作方法多种多样,富于变化,不拘一格,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一般的规律还是有的,这就是要根据总结的类型.以及所要表现的主旨来决定如何范笔,以实现开头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这里,仅就目前常见的几种开头方法,介绍于后。

(一)概述式开头 我

概述式开头,这是全面工作总结常用的一种写法。在开头处一般要概述基本情况,把要总结的工作的背景、时间、地点、经过及有关条件交代清楚,有时也要把主要成绩、经验、问题须要提出来,先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 (二)论证式开头 行政

论证式的开头,这是全面工作总结的另一种开头方法。在开头处不写基本情况,而是直裁了当提出上级指示精神,或有关方针政策,然后通过事例来论证这种指示、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三)结论式开头 媒介

结论式的开头,就是先作结论,后叙述概况。这种开头方法最为常见,而且多用于全面性的工作总结。其写法就是在开头处.以高度概括的笔法,说明工作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并对此项工作的结果,做出明确的结论,然后,用一过渡句,自然引出下文。例如.各单位财务工作总结的开头如下: 一年来,我们坚持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坚持为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严格执行国家的规章制度,实行经济核算,加强财务管理,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发挥了财务工作的作用。我们在工作中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这个开头.既写了背景、情由、依据,又点出了做过会么,结果怎么样(即结论)——“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发挥了财务工作的作用。”文字虽然不多,但它直接把总结的内容,显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一看便得到全文的要领,开头总述完了以后,接着用了—个过渡句,自然引出下文的详细叙述,这样的开头,条理清晰,概括性强,过渡自然,便于读者理解总结的内容。

(四)提问式开头 信息

提问式的开头,是在开头处根据主旨的需要,先提出问题,然后引起下文;这种开头方法多用于专题经验性的总结。两年以来,我们得到了一些什么经验教训呢?

这样的开头,就是用简洁精练的文字,以提问的形式,直接点明了总结的重点。这种开篇设疑的写法,比较新颖、生动,很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吸引力,既省笔墨,效果又好。

(五)对比式开头

对比式开头,是在开头处对有关情况:如过去与现在、后退与前进;错误与正确等等做一番概括交代与比较,在比较中表明所是与所非;这种开头方法多用于专题性的经验总结。

学习概况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后进生;教学对策;学习方法

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反应过程,数学学了遵循一般学习的规律外,还有其很强的学科特点。主要表现为:它有着独特的思维内容,思维形式,思维过程,思维方法。还有是抽象形式化,数量精确化,概念公式化的特点。因此,要求学生学习数学必须循序渐进,上下连贯,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和程序进行思维。这就使得数学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和想象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每个班都有部分学习后进生,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待学习成绩不在乎;课前很少预习或根本不预习;爱面子,有问题不提出。针对学习后进生的以上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下列对策。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思维与情感的交流过程,密切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尤其对后进生表现格外明显,情感交流无时不在,要主动积极进行双向情感交流,课上课下要多接近关心后进生,找机会同他们交流情感,以博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后M生,让他们感到热情、尊重、信任的情感信息。如到身边时对后进生微微笑意,打个手势,说声“请回答”都会给他们增添无穷力量。教师要经常耐心帮助后进生克服困难,主动虚心同后进生进行问题交流和探讨,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有积极发言的机会,提高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后进生取得的成绩要充分肯定和及时表扬,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力将会不断增强。

2 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课堂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换起后进生对新知识的渴望,激发积极动脑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在课堂导入方面,如运用以旧引新导入法、设疑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问题情境导入法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课堂有无穷的乐趣,听讲数学课是一种难得的精神满足。

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成功的体验很少,反而经常出现学习的不认真、作业出错误问题、考试的失败等,在学校和家庭承受着较大的精神压力,使他们表现出失去学习信心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发现后进生的点滴闪光点,及时给他们以肯定和鼓励。在课堂中,降低对后进生的要求,提问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让他们有成就感,树立对学习的自信心。对后进生在学习上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情况细心讲解、启发诱导、提醒他们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回答,找到问题解决的原因,主动为后进生的学习“搭桥引路”。对于后进生一个小小的表扬和肯定,都会使他们有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 指导后进生合理的学习方法

后进生往往表现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回顾,听课抓不住重点。教师平时要多给后进生指导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和学会思考,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与自觉性。学习数学要教会后进生“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回头总结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后进生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每位后进生自身的问题,寻找最佳学习的方法。掌握一题带一类题,让学生注意力放在问题的如何解决上,找出解题的规律与技巧,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解题时,要多给后进生提倡通用方法,淡化技巧。对于后进生给方法比给知识更有效,合理的学习方法会使他们终生受益,掌握了合理的学习方法成绩会不断提高。

4 加强概念的学习和理解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搞好概念教学是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对于数学概念的学习,一方面要了解其形成的过程,同时还要了解所学概念的属性,找出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例如:在讲解圆心角时,首先向学生指出它具备角所有的特性,同时,它还具备其自身的特性,“它是与圆有关的角,角的顶点在圆心,其度数等于所对弧的度数”。在讲解圆周角时,强调“它也是和圆有关的角,但与圆心角的区别是圆周角的顶点不在圆心而是在圆周上,且角的两边必须与圆相交”。这样对比着教和对比着学,可以增强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促进了新知识的掌握。只要基本概念理解了,其原理应用就比较容易掌握,例题的讲授就简单了,再通过一些简单的习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让学生加以练习,学习困难的同学也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5 加强解题技能的概括和总结

学习概况总结范文第5篇

一、初高中知识衔接不够

一般情况下高中教师不了解初中的实际教学情况,初中老师也不研究学生到高中学习需要怎样的知识基础,从而导致高中教师认为初中应熟练掌握的知识,初中生并不能应用自如。教师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很大差距,如果老师不及时补充,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习题训练,高一新生就很难听懂新课内容。

例如,初中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主要讲的是公式法求方程的根,而高中则要求初中生能熟练应用十字交乘法对二次方程因式分解,熟练应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根的判别式、配方法解题,而初中生在这部分的学习水平并不能达到高中要求。从而导致高中开学后高一数学教师必须及时补充这部分内容,否则高一新生很难听懂高一课本的某些内容,从而使高一新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惧怕感,进一步影响高中数学的顺利学习。

二、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转变

在初中,大部分学生仅依靠老师在课堂讲、自习课上的强化训练就可以掌握得很好,但在高中依靠这种学习方法就很难学好高中的数学,这是由于初高中的课堂时间决定的。初中课目少、课堂容量小、知识少、自习课多,少量的知识经过反复的强化训练就可以掌握,而高中课目多(九科),课本内容多,自习课安排的很少。若课前不做充分的准备,仅凭老师二三十分种的课堂讲解,课堂知识的消化吸收都成问题,课后再不进行知识回顾总结,课外作业都难以完成。更何况现在大多数学校为了高考,更是把三年教材压在高一、高二全部讲完,那么高中课时安排就更为紧凑,因为时间短,学生的理解就感到吃力,所以高中生应注重对知识的预习和课后及时总结复习。

三、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初中,对概念定理的理解要求不高,主要是概念公式的应用,从而导致很多学生不重视对概念的学习和理解,而高中课本对概念、定理的形成、理解、应用都有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要准确而严密。总之,高中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很多初中生并没有这方面的思维准备。引起这些差异主要是因为初高中的教学任务不同,作为高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大学输送合格的人才,所以,高中教育对于学生自学能力、思维分析能力、钻研能力都有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这些目标必然会直接影响到高中的教学方法,同时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

四、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一是课本知识与课后作业的严重脱节该怎么办?高中生会发现课本的内容大都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入概念、阐述概念,然后讲一两个例题,可课后的习题却较少有只通过阅读和模仿例题就能做下来的。辅助练习册上的题,难度都不小,这是因为高中重视概念的理解,学生看了课本的概念后,没能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故而不会应用。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从而顺利解决课后的练习题,教师在课堂上会补充大量的例题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初学者就应作好听课笔记,以便自己课后分析、理解、记忆,总结概念的特征,从而顺利地完成课后作业。

二是随着教师讲解的知识越来越多,学生心理压力大该怎么办?由于高中教学进度快,很多知识讲解后迅速以各种形式出现,刚入高中的学生,对从没见过的复杂算式一时接受不了,他们无法想象这些算式表示的数学意义,从而对自己掌握的知识产生怀疑,对自己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教师产生怀疑,尤其是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就有放弃学习数学的思想。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应及时与老师沟通,及时消除自己的疑惑点,尽量做到当天的疑问当天解决,不积留问题。对于比较深奥的知识,理解不必一步到位,可按老师指导一定要记住它的形式、名称、概念,它们也将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重复出现,事实上,很多抽象的知识,在刚学的时候总是不易掌握,但是每重复一次就可以把以前的内容串连起来,时间一长,理解就更透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