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英语课堂论文

大学英语课堂论文

大学英语课堂论文

大学英语课堂论文范文第1篇

走进任何一间大学英语教室,都能看到教师、学生和教学材料,这是大学英语课堂的可见要素。不可见的是支持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隐形要素。在可见要素和隐形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得以正常进行。教育部于2007年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是指导现行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文件。根据《要求》,大学英语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要本着阅读优先的原则,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基于计算机网络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教学评估模式多元化发展,逐步形成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在实施《要求》的过程中,各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现出一些共性。首先,研究表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总体是以教师主导,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是比较常见的,教师用大量的时间来讲解知识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效果差。其次,教师和学生都遵循阅读优先的原则,同时保持着阅读与听、说、写、译之间的平衡,这与《要求》的规定是一致的。再次,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加大了大学英语教学设备的投入,教师和学生能够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但是教学设备的改善并不一定能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效率存在问题,比如教师不能保持适当的教学进度、师生交流减少等。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传播模式分析

教育是“教”和“学”的结合。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要成功接受知识,教育才是成功的,知识的传播才是成功的。由此可见,课堂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注重了“教”,而忽略了“学”,所以课堂传播是不成功的。这种直线性的单向传播被称为“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这是由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克劳德•香农和他的同事沃•韦弗于1949年提出的。这一模式最早用来解释电报通信过程中的传播模式,适用范围逐渐扩大,包括用于教育教学研究。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它包含“噪音”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指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干扰因素,比如生词的出现、社会文化背景过于陌生、多媒体的不恰当使用等。根据《要求》的精神,理想的大学英语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接受教师的信息之后,将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反馈给教师。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都发出信息,也都接受信息。这种双向传播符合美国传播学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学理论。他认为,受传者都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接受和传播该信息时会受到其他群体成员的影响,信息传播是双向循环的过程,每个成员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

三、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传播有效性的策略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有传播学者针对教育教学展开研究。90年代初期,已有一些教育传播学的教材与论著问世。教育传播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近年来,课堂教育传播模式与效果成为教育传播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那么,基于对大学英语课堂传播模式的分析,如何利用传播学理论,来增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传播的有效性呢?从传播因素的角度来看,传播活动是从传播者开始的,要想增强传播有效性,就要先提高传播者的素质。首先,教师是大学英语课堂的行为主体,教师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保证其传播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权威性。其次,教师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对教师不反感、不排斥,才有兴趣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再次,教师在备课的同时,也要“备学生”。传播心理学表明,信息接受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范围,包括知识、经验、立场、历史文化知识来接受信息。所以教师要把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融入到教学中,扩大师生的共同经验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传播效果理论分析,首先,认知一致理论认为人在认识过程中主动寻求平衡和一致,如果某人的观点与其他人不一致时,他有压力形成新的观点,达成一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部分学生能够成功接受教师的信息,而另一部分学习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在相同时间接受信息。后一部分学生通常会感到紧张,有的会加快步伐,追赶上其他学生;有的则出现放弃或者逃避的念头,表面看起来接受了教师的信息,其实则不然。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点对面”地教学,而应该采取“点对点”的教学方式,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让所有学生不仅接受信息,还要理解好信息。在大众传播学中,议程设置指大众媒介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能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承担着设定议程的责任,比如,哪些内容该讲,哪些内容不该讲,哪些内容要重点讲,哪些内容要简要讲。大学生的思想已经比较成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议程”时,要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演讲等自主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和可控性。传播媒介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合理使用传播媒介是达成有效传播的基础。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传递的信息是英文,这对母语是汉语的学生来说是具有难度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科学利用传播媒介来辅助教学。在教材的选择上,既要有基本功的训练,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在电子课件的设计上,要做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生动活泼,充满感染力和现场感;在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上,教师要多操作、勤练习,熟能生巧。

四、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堂论文范文第2篇

生态外语教学审视和构建微观层次的课堂教学系统,是把它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来看待的,既要求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材、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又要注重课堂教学系统的协同进化,进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整体涌现。也就是说,生态外语教学要求生态课堂必须是有机整体的、动态演化的课堂情境。正是生态外语教学这些特点和要求,使得在现实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课堂,需要关注的系统层次、要素关联、环境影响等方面较为复杂,进而使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面临从认知到机制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

1.理论认知的缺失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英语课堂还较多地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还处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关系中,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而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往往去指责学生在学习动机、态度、策略、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而忽视从一个更大的环境影响中、相关关联中去寻求原因。大学英语教学中,生态课堂的构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课堂是其实一个生态系统,从而无法克服教学中出现的效果不理想的“怪圈”。也正是对于生态课堂理论认识上的不清楚,给生态外语教学的深入推进带来了较大的思想障碍。

2.教学方法定位不准

回顾英语教学的历程,教学实践中创造和运用了诸如听说法、任务法、情景法、交际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在教学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有关教学方法的探讨更多的是脱离了教与学的具体环境与条件,并且在教学现实中,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大量出现使得教师往往陷入方法选择和运用的难题,这主要是与我们对每一种方法的定位把握不准,对方法进化理念的理解不深直接相关。还有就是在采用教学方法的思维上,总是运用简单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强调以一种方法取代另一种方法,寻找一劳永逸的确定方法。这些都给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方法体系带来了制约。

3.进化机制的缺乏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遵循的还是一般的单向的过程机制。也就是把英语课堂教学只是作为根据教学大纲落实课程内容的过程,而课程内容的落实又仅仅是作为权威的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客观上抑制了课堂中诸因素的互动与课堂教学本身的发展,甚至破坏了课堂的自然生态,使原本活生生的课堂失去了活力。而这正是缺乏使课堂达到协同进化的有效机制保障的结果。高效进化机制的缺乏,使得我们无法很好解决课堂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带来的不可预见性的内容,进而导致课堂生态失衡,产生意想不到的消极后果。

二、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的对策

根据生态外语教学对英语生态课堂构建的内在要求,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中面临的生态课堂构建难题,要做到把英语教学课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对待,真正构建起英语教学的生态课堂,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

构建大学英语的生态课堂,首要的就是树立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在审视外语课堂教学的本质时,展现了广阔的视野和深刻地剖析,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全新的观念。树立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强调师生与外在环境的互动;关注课堂教学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种因素,并把正确处理因素之间关系作为构建生态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始终坚持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英语课堂教学,等等。这些观念的树立,有助于我们克服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弊端,为构建生态课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注重生态课堂环境创设

外语学习是学习者的知识和经验与自然、物质、社会与人文等环境互动的过程。生态课堂特别注重环境的影响,犹如生态环境对于整个人类生存的意义,这也是生态外语教学情境性特征的现实表现。所以,在构建生态课堂时,要特别注重课堂环境创设。当前,在英语教学实际中,就是要营造师生、生生等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与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合的虚拟应用环境,以及真正为了语言理解、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

3.整合多样化教学方法体系

生态课堂构建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表现出典型的“后方法时代”的方法论特征,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提倡多元化,强调方法的动态演化、方法之间的非线性作用。这也就意味着,生态课堂的方法构建上,要把握生态原则,要以课堂教学中的关系、效果为关键,统摄教学中其它因素,从总体上整合包含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方法体系。在方法体系的整合中,注意把握每种方法的“生态位”,确立每一种教学方法的自身价值,并在不断丰富整合中实现方法体系的创新。

4.建立生态课堂协同进化机制

大学英语课堂论文范文第3篇

多元化评价主要以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八种基本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的智能都存在其各自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大多数人都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和发现学生智能发展中的个别差异,激发潜能,使其“多元智能”全面发展,充分促发“个体优势”,这符合教育目的所在,也符合教育的本质。

二、多元化评价下的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课堂活动设计的原则和形式

课堂活动主要遵循目标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原则和多样性原则进行设计。目标性原则即活动设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层次性原则即活动设计要根据年级、专业等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活动;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原则即分组要兼顾个体差异,成员之间要在能力、成绩、性格及性别等方面存在差异,并形成互补,各小组间总体水平尽量一致;多样性原则即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多样,符合学生的多样兴趣和需求,旨在激发学生热情、思考和潜能。根据活动互动方式,课堂活动形式分为四类:全班集体活动、结对子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各种活动形式具有各自优、缺点:全班集体活动,接受面广、效率高,但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师生和生生互动少;结对子活动,学生结合自由度大,易互帮、互助、互学,但自我结对往往出于个人喜好,缺乏相互学习的针对性;小组活动则自由度大,参与度强,信息交流多,但因个体差异易缺乏控制而偏离任务;个人活动则是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能全神贯注,但难以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缺乏有效监督和控制。

(二)课堂活动的内容

课堂活动内容主要涉及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两方面。语言知识最关键的三要素是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语音是教学的起点,直接影响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发展。语音方面,除了教授音标和发音知识外,还涉及听、说、辨相结合的活动,如涉及分辨元音/ei/与/e/时,播放音频句子:Pleaserememberyourdebts/dates等。重音练习可采用上述方法分辨重音、重音位置与语义关系活动、句子重音及语调练习等。词汇方面,应注重词汇的语音、拼写、同义词、反义词和语体等,设计结构填空、听力比赛、音乐或电音欣赏、阅读、交谈等,使学生自然习得词汇。语法方面,既要掌握、理解语法规则,更要运用语法规则,这样才能实现相应的交际目的。可以采用填充、改错、仿造句、句型转换、竞赛或任务游戏、语篇剖析等方式。外语课堂常见的语言交际技能活动:日常会话任务、角色扮演或课堂展演、信息差活动、信息转化活动、课堂讨论活动等。日常会话任务指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思想交流活动。语言课堂活动中,可以设计贴近真实生活的场景、情节,实现运用语言的目的,如结对子交流话题favoritemovie等。角色扮演或课堂展演是一种将有意义的场景、情节与语言交际相结合展开语言交际的活动,如戏剧表演、即兴表演、角色扮演(Role-play)等。信息差活动即交流双方或多方拥有不对称的信息量进行相互交流的活动,可采用结对子或小组活动,利用实物、视频等进行访谈、问卷。信息转化活动是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处理、转化和传递的活动。课堂口语、听力、阅读等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接收信息过程中,按要求将其转化为另外的一种形式的任务。课堂讨论活动是设定贴近生活的有代表性、趣味性的话题或场景进行信息、思想及感情的互动交流,如采用上述四种形式交流话题success,fashion等,指定代表或随机抽取发言汇报结果。实践证明,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为各类教学模式的取长补短,发挥整体优势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教师角色

课堂活动正是实现言语功能和言语活动的有效载体。大学英语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自身角色:课堂活动设计上,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督促者;课堂活动过程中,由主导教师变为活动的协助者。而在课堂活动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格,如积极的情绪、平等的态度、赞许的微笑、欣赏的语气,以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任何时候,教师都应该是学生的欣赏者、支持者和帮助者。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个体,无论呈现的学习结果是否理想,都应得到教师尊重。具体做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从人格上尊重学生,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纠错方面,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转换语言形式,切忌使用直接批评方式,至于是否纠错,何时纠错和如何纠错,要基于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把握,有选择地适时、适当、适情地恰当纠错。即使出现意外冲突,教师也要做到宽容、理智冷处理,切忌矛盾公开或激化。总之,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应关注当今时代学生的学习规律、身心发展规律,探索符合学生需求和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活动模式。

(四)课堂活动评价

大学英语改革中对学生的评价倾向于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估深入学生发展过程,注重个性,旨在了解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进步和问题,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针对多样的课堂活动,采用形成性评估的方式一般分两种:测试性评价与非测试性评价。测试性评价包括随堂测验、阶段测验、摸底测验等,非测试性评价则有课堂观察、学生成绩档案、问卷、访谈、讨论、学习札记等。实际操作中,根据评估目的,如学生背景、需求、动机、目标、情绪、兴趣等,来设计表格收集所需信息。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是学生,并要注意开发诊断性测试和个人学习进度报告,以便发现和记录学生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建设性意见。对基础阶段的学生,至少考虑情感指标、语言指标和文化指标三个方面。评估方法则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指标重在考察学生平时的学习和成长状态;定量指标重在考察学生阶段性成绩,可以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A:100-86,B-C:85-76,D-E:75-60,F:<60),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总之,教师需从不同角度(学校层次、专业等)设计出不同活动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

三、结语

大学英语课堂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班课型;任务型教学;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一、大学英语阅读大班课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逐渐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转变。高校的扩招给作为必修基础课的大学英语教学和承担大学英语教学的老师提出了难题:(1)同一年级的学生数量、自然班的数量增加。(2)按传统的英语课堂将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是不可能的。(3)同一班级学生之间的英语知识和语言能力的个体差异更加明显。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师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既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要保证教学质量,这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的重大难题。采用大班课型教学这一做法在适应了小班教学的高校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人们普遍担心,班型的扩大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大学英语阅读大班课型的教学改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班级学生人数增多,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实践机会减少。(2)老师对学生的个体关注降低,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学习问题增加。(3)课堂气氛难以调节,传统小班课上所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方法不能满足大班课型的需要。(4)传统的小班教学条件不能适应变化。能否保证大班课型的教学效果就成了能否战胜挑战的关键。

二、任务型教学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任务型教学的定义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Approach)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和实践提出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途径。对它的定义众说纷纭,Long提出:“Ataskisapieceofworkundertakenforoneselforforothers,freelyorforsomereward.Thus,examplesoftaskincludepaintingafence…Inotherwords,by‘task’ismeantthehundredandonethingspeopledoineverydaylife,atwork,atplayandinbetween.”从Long给“任务”所下的定义可以看出,任务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一切事情或从事的一切活动。Numan把Long的任务称之为“目标性任务”。这类任务是学生学习语言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他认为,除此之外,还有“教育性任务”,是课堂内的活动,这些活动来自于真实世界但又不同于真实世界的任务。但这些任务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发展语言能力,最终达到运用语言完成真实世界的任务的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的特征

任务型教学既强调在运用中学习,也强调为了运用而学习。它具有以下特征:(1)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communicativeapproach)的一种新形态,而不是交际法的替代物。(2)任务型教学强调教学过程,力图让学生完成真实生活任务而参与学习过程,进而让学生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它克服了以功能为基础的交际法不重视过程的不足的缺点。(3)任务型教学仍然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从更广泛的层面强调培养学生语言的综合能力。(4)任务型教学强调以真实生活任务为教学活动中心活动,修正了以功能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真实性不足的问题。(5)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也就是说,任务型教学并不反对语言知识教学,而是倡导以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的语言知识教学。

三、任务型教学在大学英语阅读大班课中的运用

我们晓庄学院在实现大班化教学后,每间大教室都配备了完善的多媒体设备,可以创造出最真实,最直接,最主动,最优越的英语互动学习环境,有利于教师组织阅读教学。笔者结合实际课堂任务,将任务型教学运用在阅读大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包括三个环节:前任务,任务环和后任务。

(一)前任务(pre-task)

就是在新课未学之前,教师给学生设计一些任务让学生完成。通过完成前任务,不仅要使学生通过自学掌握课文内容,而且要使学生通过探究,与同学协商掌握与课文相关的其它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Unit6I’mgoingtoBuytheBrooklynBridge为例,这篇文章比较难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并能发现文章题目和内容之间的必然联系,本人设计了以下任务:(1)Question:Ifyouhaveasecondlife,whichonewouldyouprefertobe,amanorawoman?该问题会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而这也是作者要谈的话题。(2)事先布置学生查阅关于的图片和信息,请学生展示。(3)引导学生共同探究文章为什么用作标题(该大桥当时建成时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这和文中不断出现的“folktale”,“fantasy”和“dream”呼应。)通过在预习中设计恰当的任务,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增强了,对课文的把握也更准确了。(二)任务环(task-cycle)

就是要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话题和素材设计一些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辩论,表演来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Unit6LastLeaf为例,本人根据课文小说的特点,结合课件设计了以下任务让学生去合作完成:(1)Howmanycharactersarethereinthestory?Andwhoarethey?

(2)Astoryiscomposedofscenes.Normally,achangeofcharactersindicateachangeinscenes.Accordingtothis,doyouknowhowmanyscenesarethereinthestory?(FinishTextOrganization)(3)Aftersummarizingthemainideaofeachscene,studentswillfindthestoryisdevelopedaroundlastleaf,sowecometoknowitistheclueofthestory.(4)Askthestudentstofindothercluesinthestory.(Thedoctor’s3visits,soup,time,etc.)(5)Whatdoyoulearnfromthetext?(Discussionaboutthemainidea)(6)Role-play:presentationofthestory.(Studentsareallowedtoadapttheplaywiththeirownunderstandingandcreativity)(7)Debate:Isitworthwhiletohelpthosestrangersevenatthecostofourlives?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任务的同时,逐渐了解了文章的人物,结构和线索,并能根据自己的经历去理解“仁爱始于家庭,但不应止于家庭”这一主题思想。

(三)后任务(post-task)

在课文上完后,教师设计一些任务让学生对本课的语言知识要点进一步巩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Unit3JobInterview为例,为了加深学生对如何写简历的直接感受,本人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到我院应聘人员的求职信简历的中英文样本,并要求他们每人制作一份简历,本人负责帮他们修改完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态度十分认真,纷纷表示“学以致用”很有成就感。

综上所述,任务型课堂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合作完成各种任务的方式进行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而阅读大班课的独特优点在于班大人多,可以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不同的经历和知识结构,多种多样的意见,广泛的兴趣,开阔的思路,大量的信息以及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设计各种有效的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全面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LongM.Aroleforinstructio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

InKHyltenstamandMPienemann(edsModelingandAssess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C]ClevedonAvon:MultilingualMatters,1985.

[2]NumanD.Task-basedsyllabusdesign:Selecting,grading,andsequencingtasks[A]InGCrookesandSMGass(edsTasksinapedagogicalContext:IntegratingTheoryandPractice[C]ClevedonAvon:MultilingualMatters,1993.

[3]王正良.任务型教学的理论极其重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

大学英语课堂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大学英语课堂情景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将校园文化引入英语课堂,开展课堂情景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大学英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气氛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心灵的塑造。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是衡量大学实现教育目标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创新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作为素质教育主要途径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作为大学基础学科,英语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优质的英语教学活动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必要条件。英语课堂情景剧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平台,营造一个个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的精神文化氛围。另外,良好的校园文化又可以促进英语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

一、大学英语课堂情景剧扩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英语教学不能简单的看作是英语知识的传授,而要更注重其实际运用的内涵。随着我国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逐步加深,大学生毕业后对于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日趋上升。因此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由原来的知识传授型过渡到能力培养型。大学英语教学要把学校,社会作为教育的内容,形成一种多样性、持久性和丰富性的大学英语教育。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是大学生毕业后马上要进行的实践活动,在学校中让大学生开始了解社会对他们来讲是很重要的。因此,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把校园生活作为社会实践的对象,从而能使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英语情景剧的创作及表演这一教学活动是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交流,提升学生英语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师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模仿社会实践的问题让学生来创作情景剧,激发学生提高英语实践能力的热情,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由此,通过英语情景剧营造一个多元化的校园环境和富有核心,创新意识的校园文化。用情景剧带动学生及全体教师升华自己的价值观,道德意识,理想信念,及心理素质等,形成一个热爱生活,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强的大学生群体。

二、大学英语课堂情景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教书育人是学校之本,在大学英语改革下,大学英语课程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教学理念的改变,应该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统一,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奠定基础。

(一)陶冶情操,育人为本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引入情景剧这一方法,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从情景剧的创作准备阶段开始教师就应该充分发动学生去搜索筛选资料,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中我们体现学生的思想活动。教育就是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学生通过情景剧能认识到英语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认识到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学做人,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正确的加以引导,通过情景剧使校园文化充满英语课堂,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陶冶情操,升华思想,真正做到育人为本。

(二)发展主体,培养合作

无论是欣赏情景剧还是创作情景剧,个体都要有主体意识,因此我们要通过大学英语课堂情景剧发展学生的主体。校园文化通过主体展现。情景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展示自己丰富的独特感受。这·活动不追求统一和确定,而是体现主体的人生观,价值观。运用情景剧使学生主体得到发展和提高。合作精神是校园文化的体现之一。在课堂情景剧中,学生根据兴趣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分工合作。从最初的剧本的选择,改编,排练,演出,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点之一。

(三)改变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