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视新闻真实性

电视新闻真实性

电视新闻真实性

电视新闻真实性范文第1篇

一、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内涵

(一)内容真实。包括:报道新闻要素真实准确,新闻背景真实,思想变化、心理活动、人物语言、情节描写真实,局部与整体真实统一,新闻解释合乎逻辑。如果由于电视新闻生产程序中的非真实性细节因素导致信息失真,就丧失其存在的意义。

(二)图像真实。电视新闻机制应努力提供最优信息量,最具说明力、最鲜活、最真实的图像。先进技术是为了创作更好的新闻节目,必须尊重真实性原则,严禁利用先进技术来制假造假,破坏图像的真实性。

(三)叙事真实。这指的是报道片段选取的权重及报道构建的逻辑同客观事实的真实性相符。新闻重构中应从事实出发,把握事物联系,而并非在重构中歪曲事实。

二、电视新闻非真实性细节因素

在电视新闻的生产程序中,记者编辑的思想深度、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及道德修养、洞察力、世界观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都难以避免地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影响。同一新闻事件,往往由于记者编辑在业务能力、立场、观点等方面的差异性,造成所摄制的新闻在真实度上有较大差距,甚至在客观事实的选择性报道上有着截然相反的意义。“以偏概全”、“移花接木”、“断章取义”是电视欺骗观众、歪曲事实、制造假象的编辑手段,并且这些手段技术下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存在的、具体的,因而往往不易被观众察觉,亦同观众“眼见为实”的心理相符。在电视新闻的采访过程中,导演、记者暗示、摄像机存在及摆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受访者心理压力,从而导致新闻信息的失真。此外,一些揭示事实真相和事物本质的深度报道,会因记者认识能力或思想深度存在局限性,往往难以看清丑恶现象的本质,因而不能从体制上、管理上、人文素质上、道德建设上进行深层次的揭示和分析。这种总体失真、深度不够的报道在电视新闻中并不少见,亦是电视新闻生产程序中重要的非真实性细节因素。

(二)新闻结构因素。

电视新闻的生产程序中,新闻结构因素是否具备逻辑性,思路是否清晰,亦会对新闻的真实感产生影响。对于短消息来讲,通常不存在这一问题,因其篇幅较短,只是传达事实,新闻结构对其真实性几乎无影响。但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篇幅较大的深度新闻,就需对这个问题进行考虑。深度报道的条理和结构,一定程度上是编导对事件的思路和了解程度的反映。如果看完节目后,自己都觉得不清晰、混乱,对于观众也就缺乏说服力,难以让其信服。为确保结构因素对新闻真实性产生的影响,可在新闻中加入片花来加以隔断,使新闻更加条理清晰。

(三)新闻画面因素。

电视新闻生产中,画面因素亦会对其真实性造成影响。相较于报纸和其他媒体,电视新闻的最大特点就是用画面说话,用画面传达信息。这就要求画面是大众感兴趣的,富有强大的吸引力。“以偏概全”的电视新闻画面是新闻失真的一种情况,且在部分新闻中也十分明显。此外,在电视新闻生产程序中的非真实性细节因素还包括季节反差大、时效性强或弱、追逃破案重现、场景叙事半真半假等,这些因素对于电视新闻真实性的影响不容忽视。

总之,电视新闻生产程序中的非真实性细节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合理地把握非真实性细节因素,尽可能地保证电视新闻信息传达的准确性,从而使电视新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培成:《主观性因素对电视新闻真实性的影响》[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陈堂发:《对新闻必须真实命题的思考》[J].《新闻知识》2009年第11期

[3]卢俊吉:《论电视新闻真实性的社会读解》[J].《文教资料》2009年第6期

电视新闻真实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044-02

现场报道在目前电视新闻类节目中越来越多。无论在央视还是在各省台乃至市县台的新闻节目中,每天都可以看到记者出镜所作的各类现场报道。甚至可以说现场报道是目前电视新闻传播的一种最佳形式,它正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主流[1]。毫无疑问,新闻真实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生命力所在,本文拟就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真实性作粗浅的分析。

一、电视现场报道的界定和特征

电视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向摄像机(观众),以事件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作的口头报道。现场报道的基本特征:记者出图像、(记者身临现场进入画面);现在进行时(新闻事件正处于发生、发展之中);完整同期声(有现场声音)[2]。报道形式有现场录像报道、现场直播。现场报道有时效性强、可信性强、现场感强和信息量大,等等特点。

现场报道要求电视记者必须具有相当深厚的功力。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以及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能迅速抓住事件的本质与核心,即席形成一套现场报道的构思;要有巧舌如簧的口头表达力,能生动形象、简明扼要地向观众介绍新闻事件的背景和发生、发展情况;要善于应对,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能使采访者吐露真言;要有渊博的知识积累,反应敏捷,很强的应变能力和把握现场的能力;还必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特别要与摄像师配合默契,善于用镜头语言把现场的环境、氛围、细节,以及现场各方面的反映和有特色的音响效果等等,都直接展现到观众面前[3]。以泸西电视台曾报道过的一则新闻《铺筑山区致富路》为例――

现场主持人:

“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高寒山区三塘乡俱久公路的施工现场,在我身后,大家可以看到这里的村民正在修建他们的进村道路,这条公路建成后,俱久村‘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

主体部分:

三塘乡俱久村委会有着600来户人家、2539口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乡村道路多年来一直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修通水泥路成了村民们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同期声:村民李绍本:“路都进不来,来的车(都是)进都不敢进来,泥泞不堪、坑坑洼洼的,农副产品也出不去,生产资料也进不来,就是落后了。”乡党委、政府“想群众之所想”,多方筹措资金170万元,村民自筹10万元,于2008年5月,开工建设三塘至俱久村年久失修的进村道路。据悉,这段公路全长4.2公里、宽6.5米,预计今年11月完工。在公路施工现场,记者随处可见筑路村民们挥汗如雨,一派忙碌景象,热情高涨的村民正为发展山区经济创造有利条件。位于三塘乡东部的大孔照普村,海拔2160千米,流传着“遍山都是宝,无路就是草”的是顺口溜,多年来,晴通雨阻的道路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多渠道筹措资金,投资80多万元,投工投劳6万个,修通了长2.3公里,宽6.5米,厚18厘米的进村水泥路,改善了道路交通环境,让老百姓真正走上了致富路。同期声:村民李绍本:“(路)修好后,好走了,现在基本上天天都有车进来。大车、小车、养的猪都能‘坐’小轿车了,小车直接就可以开到猪圈门前,养的猪都好卖得多了。”

据了解,从2005年至今短短3年时间,三塘乡党委、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发动群众走自力更生与多方支持的路子,总投资400多万元,共修建村间道路31.8公里,全乡8个村委会道路硬化效率达62.5%,通路率达100%,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创造了山区修路史上的奇迹。同期声:村民李红英:“我们山区,(目前)到处是水泥路,村村寨寨(都是),我们三塘乡基本上到处都通水泥路了,方便得多了。”现场主持人:“如今的三塘乡,一条条康庄大道正向远方延伸!村村通水泥路领跑全乡经济快速发展!”

这则新闻中,记者能把现场最真实、最精彩、最有说服力、最鲜活生动的形象呈现给群众,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二、新闻真实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生命力所在

电视新闻具有新闻性、知识性、艺术性,是有声音的报纸、有文字图像的广播,列宁曾将苏联电影定义为“政治性强的形象化政论”。

现场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报道对象的客观反映,现场真实性就是要把所发生的新闻事实,不加修饰、原原本本地展示在受众面前,充分发挥现场真实性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把报道做得生动、鲜活、真实、可信。近一个时期,一些电视媒体的电视新闻,尤其是纪实性很强的现场报道节目频频使用“再现”镜头。例如:抓获受贿者后,电视记者通过犯人或见证人的口述,人为地再现案件中行贿受贿的细节;人为地再现犯人密谋犯罪的过程……[4]众所周知,新闻与电视剧有不同表现方式,新闻之道在于求真,离开了真实,新闻便无价值可言,对电视新闻而言,其真实性包括: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等都必须真实。

由此可见,现场报道新闻的真实,是严格的事实的真实,无疑要完全忠于生活的真实,它不允许像艺术作品那样塑造典型、合理想象、推理,不能随心所欲地把记者的语言和道听途说的事情用虚假的画面显现出来,当然新闻也不是原始生活真实的翻版,而是在绝对忠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取舍,提炼主题,加强新闻表现力,便于新闻受众了解真实的生活,但新闻加工的幅度应严格遵循新闻原有的真实、客观、公正的要求。

三、现场感与参与感带来真实感

电视新闻现场感是电视新闻真实性的体现,也是电视新闻的魅力所在。除了现场感之外,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还能带给观众另一种鲜明的心理状态――参与感。在人际传播中,参与感是人与人直接交流中的心理状态。当电视把画面与声音一齐诉诸观众的感官时,参与已成为普遍的收视心理需要和衡量传播效果的公共标准。而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参与感已成为决定现场报道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云南电视台有一档民生新闻栏目《都市条形码》,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记者总是能拍摄到新闻现场的镜头,这说明记者在第一时间已经到达了现场。《都市条形码》主持人总是能够深入案件本身给观众带来一种知识的解读性,一种能够深入其中又能够置身事外的独特关注和客观评析。采用在现场完成报道,这一点对栏目的风格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云南电视台《都市条形码》开播以来,创下了昆明地区栏目收视率的最高点。记者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给一双双关注的眼睛带来过最及时的新闻现场,共同亲历新闻、感觉发生、关注细节,创造了收视率最高的奇迹[5]。

四、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有助于其现场真实性的表现

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声音为传播版符号,只有声画的真实,传播的信息才是准确的。在这一前提下,新闻现场报道才能在受众中产生真实感。从而使电视新闻真实性与真实感统一,事实真实和表现手法真实统一。那种靠扮演、重拍等事后通过导演的“再现”镜头,制造出来的“真实”一旦被观众敏锐的目光察觉其中破绽,便会疑惑顿生,假作真时真亦假。图像的真实性既然受到怀疑,那么新闻的真实当然也无从谈起,这种没有新闻真实性的手法,也就没有了真实感,更谈为上新闻的报道力度了。

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有助于其现场报道真实性表现,对于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由于电视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出现了记者拿着话筒到处伸的现象,新闻中各类人物也不管有无必要,都请其出画面大讲一通,使电视新闻屏幕充斥着大量水分,降低了一档新闻的整体质量,倒了观众的胃口,所以现场报道时选好采访对象是决定同期声应用成败的关键。

五、第一现场升腾新闻现场报道主题

现场报道是在新闻事件正在发生、进行时同步采录播出的,新闻未经加工,更加原汁原味,因此,在客观、真实方面更胜一筹。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因为记者出画面,就好似把观众带到了新闻现场;记者在现场的报道,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很小,因此观众对自己目睹的和听记者在现场报道的信息,都比较相信,没有隔阂。再有,记者以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报道的新闻,没有经过转述,因而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大大增强了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用事实说话,节目凸显的是事件的情节和人物,紧紧“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

所谓第一现场就是指通过记者的镜头、现场目击者的表述以及对新闻事件恰当的描述,让观众体验到仿佛就在现场的感觉,感受到目击者在现场所感觉到的氛围[6]。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应当成为一种有灵有肉的东西,成为一种有情有义的东西,成为一种有人有物的东西。新闻应当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讲述人间故事,去传播人类文明,去引导社会进步。它应当是一种有生气、有灵气的活生生的信息提供者、舆论引导者和文明传播者,真实便是其魅力所在。现场报道是新闻生命力所在,精彩所在。它拥有更强大的冲击力,使传播效果最大化,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最小化。电视台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它是由记者“采摄合一”向“采摄分离”发展,记者直接“出镜头”――在镜头前采访,电视新闻工作者通过对电视画面、同期声和报道方式的合理选择和巧妙结合,使新闻更具真实性和接近性,更易被广大受众所理解和接受,但是县级电视节目中,这种报道方式还不是很成熟,怎样发挥现场报道的传播优势和潜力,还需要许多基层电视工作者努力去开拓。

参考文献:

[1] 李磊.浅谈电视新闻的真实性[DB/OL].辽宁电视台-老王论坛,2005-10-10.

[2] 森茂芳.电视编导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3] 郑祖武.电视新闻报道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4] 陈力丹.让叙述话语视觉化――评新闻频道《法制在线》的“第一现场”[J].广播电视事业,2004(10).

电视新闻真实性范文第3篇

一、电视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一)电视新闻的真实性能够增加新闻价值

电视新闻是对最近事件真相的说明。真实性就是新闻的灵魂,也是新闻需要要素中最核心的,这个是绝对的、不能改变的。失去了真实的新闻,就是没有意义,也丢失了存在的必要。在真实的实践当中,有一些部门的记者只关注一时轰动,想象新闻、杜撰新闻,就利用自身大脑的想象去完成新闻的写作,一般很容易将自身的思想内容生搬硬套的加给新闻当事人[1]。虽然这类新闻作品遣词造句华丽,但是依然不具有一丁点的新闻价值。

(二)电视新闻应以事实为根据去体现立场

新闻的另一原则便是抒情有度:新闻不能与事件真相相离,因为事件而产生感情和想法需要表达,但是这个表达需要在以真相事实为限度,因此这就对写作者写作有所要求。在完成新闻写作的时候,不可以违反新闻的原则,还要将自身的立场体现出来:支持和反对,批判和颂扬都要有所体现。另外,真实性对于新闻存在和影响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新闻写作的真实性要求都放在一个很关键性的地位,因而它成为了新闻媒体取信于广大受众的关键以及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工作做中追求的重要目标。这更显示出新闻应该以事实为根据去体现立场,多层次的去体现新闻写作的真实性。1948年通过的《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报业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准确,不能任意扭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全国记协1997年第二次修订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第四条就是“维护新闻真实性”。由此可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2]。新闻工作者必须通过对事实的报道揭示该事实发展的原因以及本质。作者在进行新闻写作的时候,需要注意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这样才可以让新闻作品在不失去核心、不违反新闻基本规律的同时,:还让观众喜爱新闻,传播一些社会消息,具备一定社会意义。电视的新闻作品是稍纵即逝的,优秀的作品可以让观众有所思考,有所回忆,从这样的作品里面思考出哲理。

二、电视新闻写作的文学性

(一)电视新闻写作的文学性应与艺术性相结合

新闻作品的写作者也要具有一些文学素养。

新闻写作者写出具有文学性的新闻,这是一个挑战。既需要写作者具有文字功底还要有一些文学素养,最重要的还是有能把所学转换成所用的能力。

电视新闻写作的文学艺术性,也在新闻真相的表达上有所创新。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写别人所写不到的,对于一个新闻,一个事件,有不同的看法、认知。这个是新闻写作中很有难度的部分。就像歌德说的那样:“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3]”也在对各种各样社会现象或者事件的体会和思考中,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这样才可以创作出足够优秀的新闻作品。

优秀的新闻作品,在告诉受众真相的同时,还能让他们在了解新闻、接受新闻的过程中,全面体会新闻中的文学魅力。从1960年开始,中国的著名新闻记者穆青先生提出了“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要在新闻的写作实践当中,把散文特有的自由、灵动、精炼等手法在新闻作品中得以运用。

(二)电视新闻写作应强化文学性的渗透力

电视新闻的创作可以利用强化文学性来对渗透力进一步的加强,来完成更加抓人眼球与形成共鸣的目的。

案例分析:

央视的《新闻调查》,利用解说词和镜头的语言,通用叙事文学的手法,强化感情效果,一样在坚持新闻事实真相的基础之中,有目的地添加了部分感情的内容,让很多本来是很枯燥无味的新闻材料,变得更加生动、全面,使观众有了情感上的共鸣。“各个报纸的新闻记者们用尽各类方式,希望将‘实话实说’的素材变成一种含有文学内容的‘实话巧说’,让新闻更加精炼并富有内涵,用文学性,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记者在进行新闻创作的时候,不仅仅要注重新闻语言的简单、大众、清晰,还需要看重关于语言方面的锻炼,在语言方面有所创新,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新闻语言的创新,就需要利用当前时代中,最接地气的群众语言。这样的群众语言,就从平常的社会生活中而来,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广泛流传,受到观众的喜爱。

三、新闻写作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

(一)让受众感受到新闻写作的文学性

新闻的创作,如果仅仅的说明真相和事实,必然会使受众有种枯燥乏味的感觉,人们在体会和品味这样新闻的时候,会没有丝毫的味道,不会有情感方面的共鸣,仅仅是当做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发生,不能深入受众的心灵深处,因此,新闻写作的过程当中,需要一定文学性,这样的需要不仅仅是对于新闻文学色彩的添加,更重要的是,让受众在观看新闻作品时,了解和感受到事件自身所体现的东西。当前的新闻作品当中,常常能够发现一部分文学作品在新闻中的引用,给观看者带来了全新的观看体验,这样不仅能够把我们带进所写的新闻事件当中,还能够使我们更加真实地体会到事件给我们心中带来的冲击,激励,这就让新闻更有生命感。显而易见,新闻当中文学性的加入,完全就是对新闻作品有更好的表达方式[4]。

(二)掌控好真实性与文学性协调的尺度

在新闻创作的过程里面,希望作品可以同时具有文学性和真实性,想要得到这个效果,不是随便地添加和应用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有机的统一和灵活的调整,这样才可以使新闻创作水平有更好的发展。笔者建议:在新闻创作的过程中,文学性的使用要把握适度的原则,有选择的使用,允许有一些夸张的成分,因此,很多时候,文学写作能给大家带来广阔的想象,但是新闻的创作完全不同,因为真实性是基础,要优先保证真实性,所以,在新闻创作的过程当中,文学性要在事件原因、经过、结果完全呈现之外有所添加,要全面的思考,不能对真实性有所影响,因为部分的文学词语含有深刻的语言色彩,假设使用失误,就有可能把读者带到一个误区当中,让新闻作品丢失了本来的色彩,还有在新闻创作的过程中措辞方面,要仔细推敲,力求严谨,最大限度的不使用模棱两可的词语,不能对新闻创作的严肃性有严重影响,即使可以在新闻创作里面添加一些文学词语,但是一定不可以超越严肃性,因为严肃性是新闻作品创作的灵魂,一定不可缺少。

掌控尺度,把文学性和真实性全面有效的在新闻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也能够添加一些作者对于事件的感情色彩,这样是新闻创作里面,关于文学性的应用,但是尺度很重要,不能让整个作品都变得偏激,要注意语言色彩的掌握,能让大部分读者能够接受,能产生共鸣是最理想的。

案例分析:

电视新闻真实性范文第4篇

真实是新闻的基础,是新闻的灵魂。这就要求记者对所报道的事实,在认识、判断和推理方面是真实的,真实是广大受众对新闻的最起码的要求。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坚持舆论宣传的正确导向,完成新闻工作的神圣使命,就必须坚持新闻现象的本质与真实。讲真话,报实情,是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要求. 电视新闻应该如何表现真实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肩负的重要职责,下面从电视内容的真实、电视新闻图像的真实和电视新闻音响的真实等三个方面对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表现进行探讨。

一、电视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要体现电视新闻真实原则,首要的就是内容的真实。新闻的真实性具体要求做到:报道中的新闻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过程)必须真实准确;新闻背景的介绍,包括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必须真实;情节描写、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思想变化的介绍必须真实,不能渲染夸张,不能以想象代替事实;不能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不仅要做到所报道的单个事情的真实、准确,尤其要注意和善于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实性,做到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的统一,杜绝片面化和绝对化的报道;新闻解释要合乎客观事实本身的逻辑。

那么如何防止假新闻的出现呢?搞好新闻及防止假新闻的主要保证还是品格端正、具有良知、新闻素质高的新闻工作队伍。新闻从业者的道德素质及其新闻专业主义的教育乃是杜绝假新闻的关键。在全球媒体的道德准则中一般都会有这样的规定:真诚、真实、准确、客观;并认为对读者、观众笃诚守信是一切新闻工作的基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和新闻从业者追求的最终目标;新闻工作者必须公平待人;新闻工作者必须对公众利益负责,必须尊重礼仪,具有高雅情趣等。这些原则有些是从新闻理论派生出来的,有些是随着新闻工具的不断发展变化而进化的,而有些则来自整个社会的一般道德观念。但这只是条文,要印到从业者的脑海中还需要对其进行新闻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这同时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之一。在我们社会已有的新闻规则和新闻道德准则中,对假新闻及有悖于新闻准则的行为都已有明确的规定,可以说我们对付假新闻的规定不是不多,而是不够深入人心。新闻从业者中除了一部分人是对新闻准则缺少了解之外,大部份人是因为缺少职业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可使新闻工作者不致被社会压力和个人私利弄得东倒西歪,站不稳脚跟,也可使他们免受功利主义的影响,而且只有这样才会使自由不致变成放肆,才会使事情做得合情合理。所以说我们要对新闻从业人士进行新闻专业主义教育的时候,就意味着不仅是对其进行业务素质的教育、业务技能的培养,还要对其进行新闻职业道德的教育,并最终在专业主义的潜移默化中使其自觉的把新闻道德准则付诸实践。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新闻立法的问题可能还要等各方面的条件更加成熟的时候才可以考虑了。事实上,如果新闻工作一旦丧失道德价值,新闻一旦变成不真实的信息,它即刻便变成一种对社会无用的东西,就会失去任何存在的理由。但新闻评论体系的建立、各种新闻批评自由的出现、读者意见调查制度的建立,以及新闻道德核心原则的魅力加上更具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教育,都使得我们有信心看到一切都会好起来,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新闻工作今后会继续得到改进,人们依然可以依靠新闻报道来获得关于不断变化的周围世界的真实情况。

二、电视新闻图像的真实性

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相比,电视新闻的手段最丰富,语言最多样,其中最大的也是独特的优势就是图像。电视新闻运用图像、解说、音响、文字等声画符号,融形声于一体,图文并茂。传播学研究的成果指出:阅读文字能记住10%,收听语言能记住20%,观看图画能记住30%,边听边看能记住50%。由此可见,“图像”是电视新闻最大的竞争优势。一是“图像”的独特性,使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更强。通俗地说,电视是用画面讲话,很难造假,也就是说,电视新闻图像真实,为电视新闻真实性的体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电视新闻记者,自然应该努力提供最真实、最鲜活、最有说明力、最有信息量的图像。这也是优秀的与平庸的电视新闻记者的区别所在。 二是技术的发展,使电视画面的可信度减弱。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是每个记者当然包括电视记者必须遵循的原则。但在一些利益的驱使下,如金钱的承诺、评奖的诱惑……一些电视记者也借助日益发达的电视技术,炮制假图像、假新闻。电视技术的发达,电视表现手法的日益丰富,只能用于创作更好的电视节目,而不能违反真实性原则,用于造假制假,模糊真实与想象的界限,破坏电视新闻画面的真实性。电视新闻之“真”不容利用高科技技术所作的任何造假的玷污。

三、电视新闻音响的真实性

电视新闻中的音响包括同期声、采访声、音乐等,它们也是电视新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响的成功运用,可以营造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于新闻传播的参与性。

比如,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过程在电视上播出,世界各地的电视观众无不为之震动。宇宙飞船耸立、待发、发射、观者欢呼,突如其来一声爆炸过后碎片坠落。观看者(包括宇航员的亲友和学生)刹那间不知所措,目瞪口呆,失声痛哭。短短的4分4秒的电视新闻中,欢呼声、爆炸声、哭泣声,连续出现,使每个电视机前的观众的情感和心理无不为之牵引,这样的真实的完整的音响,是任何细致的文字都无法代替的,它能传递给受众更多真实的新闻信息。

电视新闻真实性范文第5篇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视新闻由此有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竞争也同样日益激烈。那么如何做到电视新闻画面语言真实、自然,提高对观众的吸引力,如何利用电视新闻的摄像技术来提升电视新闻画面语言质量,就直接决定了电视新闻在观众心中的地位以及未来的发展。

1 确保电视新闻画面的真实性

电视新闻的特点就是直观、形象,能给人们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人们选择电视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眼见为实”,因此真实是电视新闻存在的根本,也是电视新闻未来必须把握住的一个发展特性,因此电视新闻也是用真实的语言、画面来反映一些社会新闻的,电视新闻严格打击虚假报道。

所谓的“真实新闻”是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的:时间、地点、时间、原因、人物。这五要素是确保新闻真实的必要条件。有了这5个条件可以确保人们了解事实真相、原委。这五要素的真实性决定了这个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其次,对于电视新闻引用的各种材料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检查,确保有据可依才能使用。最后要保持新闻的客观性,不能加入任何个人看法或者感情色彩。比如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就是很好的让人们了解事情始末、真相的形式之一。主要原因如下:第一,电视新闻是有画面的,这种画面依靠于摄像技术,可以让观众做到对新闻的“看”,看清事件发生的地点、过程以及结果;第二,电视新闻有声音,观众可以通过现场记者的播报了解新闻的发生背景和动态。最终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想要保证电视新闻给人们真实的形象感,就要确保从源头出发,选取典型的画面、利用严谨的思维,加上科学的态度,最终将真实的形象、细节和动作连贯的呈现给观众,这种真实来自于真实的发现、真实的处理过程和真实的呈现,不能太做作,要做到朴素、真实、自然、因此,确保一件事件的自然、客观性才是保持新闻真实的关键,不可否认,真实的画面才能真的融入人心,最终赢得观众的希望,奠定未来的发展。

2 抓住电视新闻画面的典型性

俗语说,典型是可以直接融入人心,实现案例推广的效果,电视新闻中的画面也要突出典型,这样才能让观众过目不忘,冲击内心深处,这样的画面才能达到震撼、真实的效果,典型的新闻画面可以有效地吸引观众的眼球。试想一下,一个电视新闻节目中的画面平淡无奇、泛泛而谈,那么怎么能获得观众的认可,怎么能有好的收视率,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光明。

因此,新闻记者时刻要记得新闻是要吸引观众的,在采访时就时刻保持典型的意念,以这种心态去挖掘观众喜爱、迫切想知道、感兴趣的新闻点,同时,利用摄像技巧,选择能对大限度还原事件发生现场的地点、动作、人物表情进行拍摄,这样出来的新闻才具有震撼力。

但是我国电视新闻在这方面做的就比较欠缺,比如,电视新闻每天定时播送,观众只能及时了解到今天发生的座谈、会晤、生态环境变化等多种新闻信息,但是由于摄像人员选择人物画面时缺乏典型性,很多新闻都似流水在观众眼前、耳边异国,真正能让人们记住、感兴趣的画面十分少见,这样的新闻价值存在一定的缺乏性。因此只有典型的新闻画面才能直接引起观众的兴趣,让电视新闻所要表达的主体也比较明确、直接,这样才能给观众呈现一个冲击力强、关注度高、存在感强的电视新闻效果。

3 注重电视新闻画面语言的抒情性

电视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人们可以看到画面,感受到新闻的真实存在,可以说画面语言是可以给观众最直接、最真实、最现场的感觉的,这些特性是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

众所周知,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源于生活,是要客观反映生活现状的,因此在很多画面拍摄的过程中比较在意事件的原委,这样拍摄出来的画面也只能达到叙事的效果,因此最终的画面语言也就失去了抒情的特性。

但是电视新闻画面语言是需要抒情的,抓住事物的外表形式、人们的神情变化才能很好的将这种感情传达给观众,这样的画面语言才能让观众刻骨铭心,最终让观众和新闻事件的主人公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拍摄人员注重捕捉新闻画面语言的“情感点”,注意事件中人物神情的变化、情感的起伏,这样出来的画面语言才能具有感染力,以情动情的电视新闻最终才能获得观众的喜爱。

4 认识电视摄像的地位,充分发挥其流动性

电视新闻之所以备受关注喜爱,只因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新闻事件的真相,以连续画面来让人们清晰地看清事件发生始末和各种细节,这些都要依赖于电视的摄像镜头,这是电视新闻与传统以静止形态来反映新闻最大的不同之处。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的采编人员要充分利用电视摄像技巧,通过多角度的镜头转换,结合人物心理和动作的衔接点,让最终的电视新闻画面真实、直观。

总之就是要发挥电视摄像的流动性质,流动性的呈现是需要拍摄人员不停地摇动镜头、移动镜头、更换镜头来实现的,只要这些能够把控得好,最终呈现的画面就会比较自然、顺畅,让观众也会感觉到舒服、真实和平稳。电视新闻摄像的流动性可以使电视新闻具有运动绘画的效果增加电视新闻面语言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