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范文第1篇

一、什么是体育能力

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时所表现的身心统一,协调配合的才能。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是掌握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而且是影响一个人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

按能力的性质,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人在日常活动中必须具备、广泛使用的一般智力。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等等。特殊能力是相对于一般能力来讲的,它是指入在进行某项专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音乐、绘画、色彩的鉴别及体育的运动能力等。

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它是由知识、技术、技能和智力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这一综合体,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就是能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一系列体育活动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从事的体育活动愈多样,掌握的知识愈丰富,体育能力发展就愈全面;体育技能的训练愈复杂,体育能力就越能提高。

立足现实,着眼终生,依据体育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这一本质特征;制定出构成体育运动能力的六种基本成份,即:1、身体锻炼能力;2、运动能力;3、开拓创新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保健能力;6、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

二、身体锻练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政治和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经常地进行身体锻炼,这就给高校体育提出培养大学生具备能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能力的问题,使他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身体锻炼,并充当家庭和社会的指导者。为此,就必须在大学体育中加强对他们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对大学生本人的事,也是关系到增强中华民族体质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大事。大学生身体锻炼能力,是指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加以创新,培养成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抓。

1、自学:培养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学习有关体育知识和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案,坚持经常持久地锻炼。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自炼:即能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综合运用到体育锻炼实践中去,使自炼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自调:即学生在身体锻炼的活动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健康水平,掌握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及运动的时间、并能进行自我调节。

4、自控:指执行锻炼计划的自我控制能力,即在身体锻炼效果自我评价基础上不断修正并实施锻炼计划的能力。

其中,培养自学能力是主要的,但是,不可忽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补充的关系,教学中必须有意识的全面培养。

三、运动能力的培养

运动能力,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前提下,所获得从事各种运动的本领。运动能力是反映体育运动总体特征的一种能力,是锻炼身体和参加劳动,军事活动及各种文化活动的基础,培养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应贯穿体育课程的始末,教学中应考虑:

1、不断改进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切忌“满堂灌”,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同时也要避免运动教学走过场或只重学生技术,而不顾学生实际锻炼的情况,这几种教学方法都不利于提高运动能力。

2、要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提供足够的体育设施,使每个学生有条件、有兴趣、有可能参加运动的机会,以发展他们的运动能力。

3、学生要主动、积极地参加运动,这对提高运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学生在做练习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多给予鼓励,尽量避免学生站在运动场上。

四、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展学生个性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思想和能力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体育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独立的行为活动,体育课教学有着较广阔的大地。学生在较广阔的领域中学习技术、技能,进行各种身体活动、游戏竞赛,并通过人与人的频繁交往,人的兴趣、性格和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容易表现出来,这对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是有利的。在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同时,学校的体育活动与竞赛应广泛开展,提倡广大学生的参与、拼搏、进取精神,使他们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人才。

五、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在组织群体活动时,能向一个共同目标奋斗,按照明确的计划,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协调地进行工作,并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

有许多的运动项目是集体进行的,集体活动都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在体育教学中,既要训练学生在运动中与同伴协调合作,加强纪律观念,又要训练学生学会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要使学生有组织管理的知识和意识,还必须具备组织管理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一些组织管理事务,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去做,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时,尽可能让学生承担校办运动会的各项工作事务。对于系或年级所承办的运动会,应让学生去组织和承担,教师可在一旁指导,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组织与管理的能力,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六、保健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项任务,而且,也是增强体质的需要,同时,也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教养的程度和社会的良好风尚。在我们的国家里,每个人都应该有讲究卫生自我保健的行为和习惯,为此,教学中必须做到:

1、教师必须做学生的表率,同时要认真地传授给学生卫生保健的知识,还要训练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

2、要使学生自己能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掌握和控制运动量,运动负荷,防止在教学中产生伤害事故,同时,还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做练习时的自我保护的能力。

3、要注意运动场地的环境卫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利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七、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的培养

大学教育范文第2篇

大学物理的学习是理工科专业学习的必修课。由于大学的性质与我国普通基础教育的性质不同,大学物理与初中和高中物理也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大学物理的教育理论、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要采取特殊的方法。STS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概念,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本文将根据STS教育的概念、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等多个方面,分析并讨论大学物理教学中,STS教育理念的应用。

关键词:

大学物理;STS教育;物理教学

一、引言

STS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理念,目前正逐渐成为教育界所关注的焦点。由于它有着传统教育方式所没有的独特性,受到教育方面各个领域的青睐,应用于许多学科的教学中去。它自提出后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与实践,逐渐走向成熟。大学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应将教育内容与科技创新和社会相结合,大学物理作为技术性很强的高级学科,其教学更应该如此。因此大学物理的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便成为了趋势所向。

二、STS教育的定义和内涵

STS教育重点在于“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把握。它旨在使现代社会公民不仅掌握一定的社会知识、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更应该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能够准确的把握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技术与社会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1]。以此来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从而对一些问题进行全面的、准确的判断与抉择。STS教育是一种新兴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不仅对科学教育有着严格的要求,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着不同的定义。但STS教育也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其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将科学知识进行传播,运用其多元性、开放性、人文性、综合性、互动性及前瞻性等特征,使人们能够对科学、技术、社会有着一个统一的,综合的,系统的认识。这就是STS教育基本的内涵所在。

三、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1.强调科学知识,忽视人文培养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进行了很大的改革,特别是我国大学等高等教育方面进行了很大的变革。但是在国内大学物理的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诟病。我国教育普遍以文化知识的灌输为主,过分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目前我国大学物理的教学也是如此,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技术、社会的培养,不能将科学知识与社会、技术有机的统一起来,使得学生只局限于学科本身,只重视自己学历的培养和对于物理知识的专业性的培养[2]。这样的培养方式和教学无法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培养,难以做到人格的养成。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是为学生的学历服务的,无法做到学生的终身学习。

2.教学内容偏学科性太严重

在我国理工类课程的教学中,偏理科性、偏学科性的现象十分严重。大学物理的教学无法与今后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无法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仅仅是进行主观的科学知识的培养。教师在教科时,仅仅将课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会结合当今的社会热点进行讲解。比如将物理学科的部分内容与环境、能源等问题相结合。系统的理论性的学习对学生的科学知识固然起着很大的教育作用,但是在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还是十分欠缺的。

3.大学物理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解理论知识为主,十分枯燥乏味,不具备一定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对于大学物理的学习没有兴趣。缺少与技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使得大学物理的教学进行困难,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重心在于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不在学生兴趣、人格、个性的培养。

四、STS教育对于大学物理教学的意义

1.STS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大学物理中采用STS的教育理念,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相结合,采用综合性的教育方法,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时展的需要。社会需要理论知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知识都较为丰富的综合性的人才。懂得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应渗透STS教育理念,发展全面性的人才。

2.STS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STS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素养。这是学生锻炼能力的基础。素质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关注的重点,在教育中渗入STS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还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做了良好的铺垫和帮助。发展素质教育,是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与STS教育有着相似之处。

3.实行STS教育,是实现科学与社会融合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教育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相隔,但是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STS教育的实施便成为了实现科学与社会相融合的必须[3]。STS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物理贴近生活的一面,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所接收的物理方面的知识和教育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将科学和社会实现有机的融合。

五、结语

大学物理的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有许多不足,应该及时的认识到目前教育方式所存在的缺陷,改善教育策略和教育理念。STS教育的对于大学物理方面教学的渗透,是实现大学物理科学知识、技术与社会之间的有机的融合,实现教学目标,发展全面性的人才,从而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必须,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成春英.初中物理中融入STS教育的教学设计--以《噪声》一节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8):277-278.

[2]程金阁.研究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亚太教育,2016(3):58-58.

大学教育范文第3篇

一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有学者认为,素质教育包含以下五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

由于职业的特点,医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承担着比一般专业更重的学习任务,踏上工作岗位后,肩负着比一般职业更重的责任,面临着比一般工作更重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医护人员不但要有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还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体育教育中蕴含着健康教育、娱乐教育、安全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团队合作教育,自然界“适应性”教育等,这些教育内容无不可以让学生在即将进入社会环境付诸实践,而这些素质教育在学校所接受的其他教育中,是很难实现的。

体育教育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以往的体育教育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多地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的提高,忽视了全面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因此,探讨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进而认识素质教育的真实意义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是体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深入研究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中的意义、作用和方法,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中的作用,运用体育手段促进医学专业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具有良好身心素质的高级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以注重受教育者的潜能,通过合理的教育影响,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中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断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素质,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基础性等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以人的发展和人的素质提高为目标,重视学生学习主体的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2]。

1德育教育

医护人员是人民群众的健康守护者,是卫生事业的推进者。现代社会进一步走向开放,说教形式的德育方法正在逐步被淘汰,德育工作需要通过有形的载体来完成。体育因其特有的优势,不容替代的成为德育工作的一种有效载体。有能无德、有德无能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所以,重视体育在德育中的作用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2团队意识教育

由于职业的复杂性和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各个部门如门诊、检查、开药、手术等密切配合,团结协作显得尤为重要,这与体育运动本身所具备的精诚团结、密切配合、团队协作的特性想一致。根据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团队性及对团队配合、协作的要求,对于培养参与者的团队合作精神,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参与体育运动能促进人与人之间不间断地交往、合作,有利于医学大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

3意志品质培养

现代教学倡导“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精神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吃苦耐劳是一个青年人最基本的优良品质,体育教育中培养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锻炼的过程,为了挑战自我、获得成功的体验、集体荣誉等,需要克服身体、精神、心理、环境等各种困难。医务人员在进行长时间救护或者在恶劣环境下开展野外救援,同样需要克服身体、精神、心理、恶劣环境等困难,因此医学大学生具备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更能够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

4纪律教育

体育教学过程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徒手或者持器械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课堂或者教学比赛中应严格按照这一规则进行,如技术教学中应遵守运动技术的一般规律,比赛教学中应遵守比赛规则,违反者会造成伤痛、伤害、犯规、违例等后果。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也必须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工作守则来进行。以行为主,重在行为习惯的培养,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正确引导,严格要求,坚持不懈,努力使医学大学生形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三素质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1结合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实施

学校体育应充分利用体育本身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和丰富生动的教育材料,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把爱国教育、理想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

利用体育理论进行因势利导的教育。讲述体育的发展史,我国新旧社会体育的对比,介绍历史伟人,名人的体育思想和实践,讲述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事业成功的作用,介绍我国优秀运动队、运动员为祖国的荣誉,刻苦训练,奋力拼搏的事迹等。

还可根据不同时期,结合国内、国际重大体育比赛活动进行教育。如在奥运会或亚运会期间,介绍我国参加奥运会、亚运会的历史,我国代表团团结一致,为国争光的事迹和取得的成就等。在武术等传统项目教学过程中,大力宣传武术这一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等。这些生动的事迹和适宜的引导,能对青年学生起到良好的激励和教育作用,激发他们的热爱祖国的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和奋斗目标,树立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

2组织纪律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组织纪律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内容,而体育是完成这一教育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是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学校体育中,可通过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早操、课外活动等各种形式来实施这一教育。如在体育课中设立课堂常规,严格考勤制度,严格组织教法,列队练习,教学比赛和课间评比、课后小结等多种方法手段。要求学生做到准时集合、整队迅速整齐、不迟到、不早退、在课中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按教学布置的内容、方法、要求、进行认真练习。教师严格要求和正确引导相结合,利用讲解,讲评,小结等机会,对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及时给予说服教育。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或集体,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并把学生在组织纪律方面的表现作为评定成绩一个依据。体育活动中的纪律教育,以行为主,重在行动、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只要在教学、训练、竞赛、课外锻炼等一系列活动中,正确引导,严格要求,坚持不懈,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

体育是培养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团队性及对团队配合、协作的要求,对于培养参与者的团队合作精神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参与体育运动是人与人之间不断的交往、合作,有利于大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特性,通过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如在体育教学中,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相互辅导、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组织游戏,战术配合,教学比赛等,让学生工体努力完成任务,加强学生互相间的联系,培养学生互助合作,默契配合,协调一致的能力和习惯。在代表队训练中,通过技术上的互帮互学,战术上的默契配合,思想上、生活上的互相关心帮助,把全队建设成一个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集体,是全体队员感觉集体的作用和温暖,培养他们热爱团队,为团队的荣誉尽自己的力量。对表现突出和成绩优良者,给予表扬和鼓励,来激发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精神。

4意志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今后事业的成功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体育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在体育活动中,经常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有来自内心的,如紧张、害怕、缺乏信心、失意等;有的来自外界的如环境气候。物质条件、别人的干扰等。为了实现体育的目的,就必须发挥意志的作用,克服困难,消除障碍。这个过程就是意志品质培养的过程。

体育运动的对抗性、竞争性、复杂多变性、长期性和艰苦性,以及个项运动的不同特点和要求,锻炼人的意志,培养勇敢、顽强、坚毅、忘我奋斗的品质。体育运动的这些特点,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学校体育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因人因项制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利用各项目的不同特点,如球类比赛的复杂多变和紧张激烈,着重培养学生观察敏锐、判断正确、决策及时、行动果敢、勇敢顽强的品质。用耐力项目和素质练习,着重培养坚韧、顽强、自信、吃苦耐劳等品质。

总之,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和主要目标。体育不仅仅是运动技术的传习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而是一种教育的载体,由于其具有其他教育手段所不具备的特性,在促进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方面产生的作用也是其他教育方法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深入研究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中的作用和方法,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中的作用,运用体育手段促进医学专业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大学教育范文第4篇

一、对教学情境概念的初步探索

教学情境是与教学内容相对的一个概念,它特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时空中,通过主客观的综合筹措所营造的、与教学内容直接关连的、外在客观境况与内在心理境况相融合的、教学生活的当下在场状态。

教学情境区别于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指可能影响教学的外在的、客观的周围境况,它并不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关系,不同内容的教学可以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情境中包含教学环境因素,但是它所包含的环境因素是指直接参与教学情境并影响教学效果的那部分。比如说,教室里窗明几净、空气清新,窗外绿树成荫、一片宁静,这些物质性的境况属于教学环境。高校相关的鼓励性政策、教师教学工作的愉快心情、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非物质性的教学境况也都属于教学环境,但是,它们并不一定直接参与教学情境,只有当大学生在接受并反思相关教学内容过程中,感受到这些环境,并由此引起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心理反应时,这些教学环境才能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成为教学情境的一部分。

教学情境也不同于教学条件。教学条件不仅指教学环境的优劣,更多地是指教学设施和教学工具的完善程度。它并不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的关系,用相同的教学条件来讲解不同的教学内容,并非一定引起教学效果的差异。教学情境依赖某些教学条件,但相同的教学条件并不决定相同的教学情境。教学条件是营造教学情境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比如,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应用,既可以用其声音和图像来分析法学案例,也可以用其声音和图像来使社会学分析感性化。因此,教学条件只是营造某种教学情境的客观前提。

教学情境亦区别于教学气氛。教学气氛是指教学过程中在环境的烘托下师生主体所呈现的情绪状态,它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的关系,是对教学内容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的外在表现,这种情绪状态又会反过来影响和激发师生主体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习。但是,教学气氛只是教学情境中的心理因素的外显,它不能置换和取代教学情境对于教学效果的综合影响。比如,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给大学生分析法学案例时,该案例的疑点颇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疑惑,于是举坐哗然,形成了此争彼议的教学气氛。如果该教师能够准确地掌握这种气氛下的学生心理,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条件,营造一种外在的教学情境,利用声音和图像显现案例的关键性陈词,用夸张性的符号——“问号”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一关键性的问题上来,同时,教师主体以合适的语气、声调、体态、动作、表情和语言,衔接了学生内在的心理情境和外在的客观情境,从而便会形成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综合性教学情境。

二、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必要性

1.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是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

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相关的因素有很多,以往的教学理论研究较多地注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侧面、某一角度。我们承认,这些不同方面或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教学理论研究,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我们对于教学问题的理解。但是,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相关的因素并不是单方面地起作用的,而是综合性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单就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气氛、教学语言、教学体态、教学情感等方面的单向度研究,其实质是把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片面地抽取出来,以相对脱离现实教学生活的抽象的单方面教学关系进行考查。这种研究教学问题的方式,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真实的现实教学活动的全貌。

作为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是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教学生活。

教学生活的知性化,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在可感知的范围内,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以可“证实”或“证伪”为依据,借助实证、分析和逻辑推理,对教学内容作出有效与否的价值判断。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生活仅仅理解为是知性的教学生活,因为,这种知性的教学生活观缺乏人文旨趣,导致僵硬的形式逻辑的不可僭越和纯粹经验的当下性,其实质是以非生命本性的理性教学遮蔽了非理性教学,它只认可可验证、无矛盾、确定性的教学生活的真实性,把现实的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格式化为工具性、外在性、抽象性和形式性的教学生活,师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的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意义性的存在被了。它割断了超验的纽带,套上了经验的绳索,驯化大学生固守陈规,抑制了师生主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生活的意义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的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影响和作用于教学生活,凭借直觉、顿悟、玄想、体验、审美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和超越。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生活仅仅理解为是意义的教学生活,因为这种意义的教学生活观,失去了标准和规则的束缚,以其无逻辑的体验性僭越了形式逻辑,导致超经验的无向度的神秘玄想。其实质是以生命本性的非理性遮蔽了理性的教学生活,抽离了教学生活中应有的科学尺度和知性规则,它挣脱了工具性、外在性、抽象性和形式性的知性框架,却撞进了漫无边际的意义森林,使师生主体在丰富的想象中迷茫,找不到与现实确定性教学生活的切合点。

现实的真实的教学生活,既不是纯粹知性的教学生活,也不是纯粹意义的教学生活,而是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教学生活。师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总是以知性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同时,又以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意义性的生命活动去参与知性思维的过程。例如,当我们谈到一个教师或学生在教学生活中感受到逻辑之美,并由此而领悟或升华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之时,我们是在讲这位教师或学生是在以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方式来把握教学内容。应该强调的是,知性和意义只是相对的抽象和分类,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教学生活中的知性因素与意义因素也不是一对一地发生作用,而是以立体网状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发生作用,这种作用是生理、心理、环境、思想、语言等方方面面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要想揭示这其中的奥妙,需要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艺术、美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当然,这种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的许多问题都是教学研究的处女地。但是,这些生理、心理、环境、思想、语言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的连锁反应的效果和质量,则需要教学情境作为背景和依托。还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生活这一概念的使用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批评人们对属于人的生命本性的意义性教学活动的遗忘,还力图克服思想意识上的偏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度信息流动过程。所谓“填鸭式”注人性质的教学传统,就是这一思想意识偏见的结果。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在师生主体间的双向流动过程,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教学生为主,但是,教师教学生的过程也是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在教学中不断超越和升华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质量之所以能够提高,根源就在这里。而教学情景理论的重要性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受益而言的,它包括了教师这一特定的教学主体受益,而教师主体受益的反作用,则又会使学生受益,因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会使教学中的师生主体相得益彰。只有当师生主体共同进入教学情境时,才能真正地体验到自己在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中的角色。

2.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以信息技术和电脑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的兴起,正像品牌产品赢得更多的消费者一样,知名教师将赢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受众群体的增多和膨胀势必造成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的时空分离,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正是这种时空分离的产物。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当代高等教育方式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使得更多的学生群体实现了自主选择受教育方式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对大学课堂教学情境起到了摧毁和解体的作用。因此,在高等教育的当展背景下,强调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重要性,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和暴露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弊端,能克服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盲目性,为在特定时空中师生共享教学情境的大学课堂教学方式争得合理性地盘,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远程教育和师生直接照面的教育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同时,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还能够不断地引导和校正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使其不断提升和突显教学情境的功能。反过来,现代教学手段也为营造良好的大学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现代化的基础,尤其是使不同时空的切割和重组成为可能。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也决定了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重要性。从个体发展的历程来看,人一生中的创造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倒U型,大约20岁~50岁之间是人的创造能力发展的最佳年龄阶段。大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发育业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旺盛的精力和对事物的新鲜感,使其大脑的左右半球能够较准确地接受来自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的信息,并相互配合,作出逻辑的、语言的、分析的、形象的、认识的、韵律的、色调的、方位的等等一系列链式反应。如果大学课堂上能够营造出适合特定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那么,这些链式反应就能够引起最多的脑细胞活动并参与找到接收信息的联结点。“爱因斯坦躺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的时候,透过徽闭的跟睑,凝视着太阳,玩味着通过睫毛而来的光线。当时他开始想知道沿着光束行进会是什么样子。他就像进入梦境一样,躺在那里。让他的思想随意邀游,幻想着他自己正沿着光束行进。突然他意识到(应当说—闪念之间)这正是刚才所求的问题的答案。”爱因斯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就是找到了信息的联结点。可以说,大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支持大学生动用全部感觉器官进行七宫并茂的创造性的学习“战争”,这正是当代社会发展对新时期大学生学习提出的要求。

三、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对当代大学教师提出的挑战

良好的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和运用,要求当代大学教师必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大学教育范文第5篇

体育一词的英文为physicaleducation即身体教育,亦为通过身体活动达到对人的教化过程,将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满足社会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人”的重要过程。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盲目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忽视“人文”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片面追求眼前的实际利益,醉心于‘征服’自然和盲从科学主义的思潮,从而导致了体育教学的畸形发展,人类被当作劳动工具来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劳动者的体力和技术的培养,而人的合理需求却被严重地忽视了,过分强调体育中的个别功能,而忽略了对它的整体认识,完全用一种‘生物体育’或‘技术训练’的观点将体育简单化、片面化,长此以往以至于很多人将体育作为一种简单的身体训练、体力培养,而完全忽略了对人类精神的教化作用。

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在劳动中付出的体力越来越少,更多的是智力的投入和开发,于是“体育无用论”的思潮似乎又找到了新的论据,我们说这一结果的产生根源就是将体育片面生物化,忽略了整体性的结果。曾经提出:“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

卢元镇先生在“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一书中有一段对体育文化的精辟描述,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重新审视体育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无限生机的重要学科:“在人类色彩斑斓的文化世界里,有一种奇异的文化,就是体育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充满了各种神奇的矛盾:运动与静止、抗衡与友谊、竞争与协作、严肃与幽默,高雅与粗俗、爱与恨、善与恶,乃至生与死。它给人间社会带来欢乐、健康与笑声、也带来激情、热望与振奋。当然,也会给人类带来痛苦,烦恼和灾祸。体育如同一股洪流,把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裹挟进去,让他们尽情的宣泄、享受、排遣,并从中得到教育和发展。同时它与把社会调遣和鼓动起来,给社会涂上一层光彩夺目的色彩,使我们所生活的星球,更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也更充满人情味,充满使命感。”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体育不仅是人类活动能力的传授和素质的提高,更是传播人类先进文化的载体和媒介,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记述了人类灿烂文化的精髓,又以一种活跃的形式将它发扬光大,它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它可以将敌对民族变成亲密朋友;也可以将昔日的“东亚病夫”变成今天的东方巨人,它的内容虽然简单,形势并不复杂,虽然你我都能做到,但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确是大家都在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加大人文手段的研究、开发与利用,尽快完成由“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化进程。强调“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基本原则,我们“不仅要野蛮其身体、更要文明其精神”,只有将体育作为恢复人的本性与价值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体育才能就真正为促进整个社会的科学、自由、和谐、持久、全面地发展服务。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人文学必须成为大学教育的灵魂”。据此我们说:体育的人文性也必将成为体育教学的灵魂。只有将体育真正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去对待和认识,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为民所想

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是整个体育教育的对象,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需求对竞技体育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对它产生兴趣,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过去的体育教学大多是“填鸭式”的,老师开设什么项目学生就要上什么内容;现在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体育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此教学内容的选则不仅要考虑对于身体的影响,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选择应用竞技运动内容时切不可把它变成奥运会或运动队训练的翻版,一定要加入一些新的内容,或者与其它项目、当地文化、以及专业学习相结合,从而提高它的娱乐性、降低竞技性。竞争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征之一,竞争既能激励人们追求胜利,也能锻炼人们不怕失败、承受挫折,而后者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更具有积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过去所说的“一刀切、整齐划一”等做法确实有利于教学管理,但却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违背了学生追新求异的思维方式。“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将来”不仅是一句口号,更要体现在行动中,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三、为民所用

古人云:“学以致用”,所选的教学内一定要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尽量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或当地的民族特色,让学生能够看到明显的目的性,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和实际价值,不仅让他们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更好的唤起学生长久的求知欲望,例如:用羽毛球、乒乓球来发展手眼的协调配合能力(对日后的技术操作人员十分有益);用双手抛铅球(实心球)掷准(掷远)来发展腰背肌力量;用“战地救护”代替原来的循环练习法;用降低“篮筐”高度来提高学生投篮的成功率,减小场地的大小加强比赛对抗的激烈程度;降低排球的网高,让矮个的女生也能体会到扣球和拦网的成功体验;到校外或河边、丘陵开展接力赛跑的方式来代替校园内的长跑等等,充分利用竞技体育对人体的锻炼作用,结合其它项目的趣味和新颖性,将身体锻炼与全面教育充分结合,结果不仅是为了眼前,更是为了将来的工作和就业,从长远的角度、从更广的范围去重新审视竞技体育的价值。

四、为民所乐

要为民所乐首先就要让学生喜欢,要让学生产生一种需要尝试的强烈求知欲,然后在体验中才能够真正产生体验的,让学生乐于学、乐于练,说来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却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通过观察学生喜欢上网聊天、打游戏的现象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在游戏中可以体验成功、冒险、独立、协作、变幻无穷等因素的刺激,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为他们制订不同的标准,为他们制定一个人为的困难(经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达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并适时进行肯定以增强他们继续努力的信心和决心,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体验到苦中有乐的感觉。

五、为民所爱

体育教学不仅是为了增进健康、提高社会适应性、提高社交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从而养成终身以它为伴的习惯,使他们未来的生活更加充实、科学、幸福,通过体育活动让学生喜欢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只有做到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才有可能让他们在将来继续喜欢体育活动,因此我们一定要克服以往体育教学中片面强调竞技,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年龄特征,教师要将对竞技运动的“爱”通过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产生共鸣,这才达到了教学效果。才能达到“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的”。

竞技运动是体育的灵魂,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同时,切不可减少体育教学中的竞赛成分或竞争内容,体育中的激烈竞争,恰恰是当今社会无所不在的竞争的一个缩影,是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淡化竞技性、增强竞赛性,也是推进体育大众化、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季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p121.

[2]体育原理.杨文轩,陈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体育人类学.席焕久.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

[4]体育社会学.卢元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摘要:竞技体育历来都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社会休闲时代的到来,竞技体育仿佛失去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有地位,为此如何对竞技体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使之适应当前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是广大体育教师积极探索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竞技体育大众化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