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5C中文教学;学生;语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75-03

一、写作背景

为了提高美国学生的外语能力以提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美国政府制定出一套部级外语课程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1996年初版,1999年再版。该标准的核心内容将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目标归纳为五个以“C”开头的英文字母:Communication(交流沟通)、Culture(文化沟通)、Connections(相关连结)、Comparisons(比较能力)和Communities(社区活动)。“5C”是一个完整体系,五者相互依赖、结合、影响、支持,不但表现出当代最新语言学习理论,也代表了美国21世纪外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着眼于当下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的势头,将“5C”教学法成功地融入到汉语教学活动中则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二、理论基础

认知发展潜能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0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利维・维谷斯基提出的学习理论。所谓“ZPD”是学习者“目前的能力”与“下一个阶段能到达的程度”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潜在可发展的程度。维谷斯基相信当一个学生在“ZPD”学习阶段时,教师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导将会帮助学生到达更高一级的程度。

“5C标准”从实际交际需要出发,提出了外语运用的三种模式:语言沟通交际模式(The Interpersonal Mode)、理解诠释交际模式(The Interpretive Mode)和表达演示交际模式(The Presentational Mode)。

语言沟通交际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双方可以对所要表达和沟通的“意思”进行积极的协商、讨论,通过察言观色等方式,确定如何在交际中表达自己的“意思”。根据对方的反应,随时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整、解释。因此,语言沟通交际模式比其他两种方式更有可能达到最终的交际目的。理解诠释交际模式的特点是在没有互动沟通的情况下,直接对书面资料进行意思和文化内涵的诠释。和语言沟通交际那种双向交际的模式不同,这是一种单向交际模式。在这种交际模式下,读者或听众对书面资料的理解程度是各不相同的。这和一般意义上讲的阅读、听力理解不同,理解诠释交际模式中所指的“理解、诠释”是指能够读出、听出书面资料字里行间所蕴含的言外之意。由于理解交际模式中读者与作者之间不存在交流互动的讨论,因此这一模式一开始就对读者的语言文化知识有较高要求。一个人对目的语及其文化了解越多,对书面资料的文化意蕴理解也就越恰当。表达演示交际模式也是一种单向交际模式,主要指在交际双方没有沟通的情况下,通过写报告、发表文章、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意思。为了能使目的语文化圈的人明白这些意思,就要求语言学习者有坚实的目的语语言及文化基础知识。

三、怎样将“5C”教学理念融入中文教学

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习者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能力,使学习者达到应付日常生活的需要,并进一步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的能力。文化人类学家吉辛(1975)认为,人类语言就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因为语言语句本身的含意与实用惯例都包含了文化的思想形态。在传统的教学法中,语言学习归语言学习,文化知识归文化知识,二者常以分段式或平行式教学方法来进行,往往易使学生忽略其关联性。因此,要想真正了解和使用一种语言,减少沟通上的误解,就要将文化知识与语言使用互为表里学习,再适当运用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加以比较、分析、研究与再搜索。如此一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经由语言的引领而认识该语言文化的内涵,并借由文化内涵来学习更多的语言表达,在时间与空间上都能延伸彼此的学习成效,以达到相辅相成的功效。这就要求汉语教学者无论是在设立教学目标还是设计课堂活动及教学法的运用,都必须符合“5C”的教学理论,结合五种元素的相互关联来进行教学设计。

“5C”当中的五种元素具体呈现到汉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分解成以下五个方面。

munication――沟通(运用中文沟通)。语言沟通:学生以交谈方式询问或提供信息、交换意见及表达情感。理念诠释:学生表达对不同中文题材书面语及口头语的了解。表达演示: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将不同理念及内容表达给听众或读者。

2.Cultures――文化(体会中华多元文化)。文化习俗:学生能表达对中国社会习俗的了解与认知,并能在一定的实际场合得体应对。文化产物:学生能表达对中华文化、艺术、历史、文学的知识理解。

3.Connection――关联(关联其他学科)。触类旁通:在学习中文的同时要加强或扩展其他学科的认知领域。博闻广见:学生能得到唯有学中文才能领会到的特殊观点与体会。

parisons――比较(比较语言文化特性)。比较语言:学生比较中文及其母语,从而促进对中文本质的了解。比较文化:学生比较中华文化与其本国文化而达成对文化本质的了解。

munities――社区(应用于国内与国际多元社会)。学以致用:学生可以在校内或校外运用中文。学无止境:学生将中国语言文化融于日常生活,充实生活并增添乐趣。汉语教学者需注意,有效的教学活动常能启发学生的潜在语言学习能力,并带来学习的乐趣与动机;所选取的中文教材必须要实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用中文有效沟通、表达自我的机会,能够激活学生对于所设定话题展开讨论的内在动机。比如,以“天气”为主题,笔者的教学对象为美国高中生,以“5C”教学理念为中心。教学目标为:①学生能听懂各种天气名称。②学生能询问并描述天气状况。评估:上课活动和作业作为评估依据。结合“5C”标准:①Communication:学生能听、说、读、写关于天气的简单话题。②Cultures:了解不同天气在中国的不同意义(如瑞雪、及时雨)。③Connections:了解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④Comparisons:对比中美气候的异同。⑤Communities:用中文配图每天在学校进行天气预报。教学内容:词汇:晴天、阴天、多云、雨、雪、风、雾等。句型:①今天天气怎么样?②今天有雨/雪/风/雾。③今天(是)晴天/阴天/多云。第一步:引入天气词汇。利用词卡教授新词(词卡一面图片,一面汉字)。第二i:领读并纠正发音。第三步:利用分组比赛巩固发音。将天气图片投影至白板,教师手指图片并诵读。如果教师读音正确,学生跟读;如果教师读音错误,学生击掌。首个发现教师错误并击掌的组得分,教师没错而击掌的组扣分。比赛完后,单个提问并纠正学生发音。第四步:天气手势表演赛。教师先表演天气手势,学生分组猜。先猜对的组得分。这轮比赛完后,教师说天气词汇,学生表演。先表演者得分。第五步:介绍中国有关天气的成语或词汇:瑞雪、及时雨。第六步:下课前评估:教师用词卡或者天气手势评估学生。第七步:调查完成表格。教师打印出当日各地的天气状况,分成两张各留空格。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询问。先完成表格的组获胜。

jīn tiān běi jīng tiān qì zěn me yàng?

今天北京天气怎么样?

jīn tiān běi jīng(shì)qíng tiān。

今天北京(是)晴天。

第八步:做天气预报。教师将次日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打印出来,学生分组练习,最后分组表演。此活动可以评估学生。

表演对话:大家好。

明天是__月__号,星期__。

北京明天晴天。

哥伦布明天有雨。

课后作业:学生查询天气预报,制作海报并次日讲解。

第九步:评估。

“5C”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贯穿一条重要的理念: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学生要完成任务,需要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需要团队协作和沟通,在教学过程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未来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再生产,更重要的是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它帮助学生发现多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寻找替代方案或寻求最佳方案,挑战假设,提出新的想法;为解决问题,学生会自觉学习,获得新知识;为解决问题,只有提高沟通能力,充分表达思想才能赢得合作。

“5C”教学法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以交际为纲优化组合话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贯连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发现规律,与自己的母语比较加深记忆,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摄入文化知识,最终达到社区交际的目的。但是,由于各地中文教学情r与教学资源不同,尤其是对于海外教师而言,建立一套符合当地风土民情、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程度的教学资源与活动设计,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工作。“5C”教学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了一种真实而开放的学习环境,恰当地协调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之间的关系。中文教师充当引路人,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自主地积极探索知识;学习资料和教材成为学生知识建构和学习活动的帮手;多媒体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工具、手段、方法,更是学生学习活动认识、交往、协作的工具、手段和资源。“5C”教学法真正的把中文课堂还给了学生,把讲台还给了学生,把书本还给了学生。现今网络资源琳琅满目,中文教师若能善加运用,设计符合以“5C”为原则的教学活动,不但可以为中文教学者搜寻中华文化教材与观摩讨论提供机会,更能使中文学习者具有适应未来华语信息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

参考文献:

[1]Keesing,R.M.Linguistic knowledge and cultural knowledge:Some doubts and speculations[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75,(81):14-35.

[2]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Kansas:Allen Press Inc,1999.

[3]苏芳仪.中国文化教材应用于初级汉语课程[C]//第七届世界华语教学研会论文集,2003,(教学应用组):127-139.

[4]隋桂岚.美国外语教育培养目标剖析与启示――以AP汉语与文化课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0,(08).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生;职业交际能力;应用写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1-0047-04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成了高层次的专业化教育。如今,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和职业化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已成为摆在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面前的突出问题,并引发高等教育的深层次变革。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注重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则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各类教育中,建立健全通识教育体系均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不仅涉及专业知识的实践,也同样涉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以及工程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交流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的训练与养成。可见,职业交际能力是大学生步入职场必备的一种能力,也是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职业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大多依托口语交际与写作技能类课程,这类课程是高等学校的文化基础公共课,也属于通识教育类课程,其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据调查,世界一流大学对沟通与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绝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都会开设表达与交际的相关课程并提供咨询与辅导,以培养相应的表达与交际能力。许多学校专门针对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开设阅读与写作、表达与交流、沟通训练等通识教育课程。大多数美国著名大学以不同形式要求本科生掌握一定的沟通技能和写作技能,并将其作为获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可见,加强学生职业交际能力的训练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开设此类课程也有利于完善高等学校通识教育体系。

职业交际能力是在职场上表现出来的人际沟通能力,沟通能力包括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语交际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与职业相关的职业交际能力业已成为职业核心能力之一。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往往过度重视外语沟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汉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职业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以口语交际类课程和应用写作类课程的教学和训练为途径,笔者拟以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为例分析其教学现状,并探析职业交际能力提升的途径,拟从复合型、职业化人才培养的视角,分析汉语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的现状,阐述此类课程的重要性,并就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加以探讨。

二、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交际类与应用写作类课程的融合已露端倪

口语交际和应用写作课程一直以来是中小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在高校中,这类提升职业交际能力的课程还未受到广泛重视。在高等学校争创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的今天,人们往往过度重视外语沟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则强调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都不同程度地忽视汉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职业交际能力相关课程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有些高校开设了“语言交际艺术”“口才与交际”“公文写作”“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但口语交际教学与应用写作教学一般是分离的。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分而治之是完全必要的,但作为通识课程,则应将口语交际教学与应用写作教学进行整合,使之融为一体。近年来,诸如《社会知识职业交际能力》、《口语交际与应用文写作》、《实用沟通与写作》、《有效沟通与实用写作教程》等一批面向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教材应运而生,将口语交际类与应用写作类课程科学融合已渐成趋势。

(二)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和学生均不重视,教学针对性不强

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和高职院校不重视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是一个普遍现象。此类课程虽然是文化基础课,但常以选修课的身份出现,处于边缘地位。文化基础课涉及的学生众多,专业差别较大,众口难调,教学的针对性不强,蜻蜓点水式的教学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从教学内容来看,口语交际涵盖主持艺术、演讲艺术、辩论艺术、领导艺术、推销艺术、教学艺术、采访艺术等,因专业的差异,学生有不同的需求,也就不可能样样精通,致使教学浮于表面。应用写作的文种繁多,学生对写作格式和规范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一看就懂”,但往往“一写就错”。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应用写作有不同需求,如法律类学生注重司法文书的学习、经济管理类学生对财经文书感兴趣、理工类学生偏好科技文书的写作等。教学缺乏针对性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2.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不充分

口语交际训练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课堂训练机会,小班授课方能保证课堂训练的效果。但受到师资和课程性质的限制,很多学校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开设全校性公共课,效果甚微。应用写作旨在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表达能力,仅仅通过教师课堂授课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必不可少,但如果课堂教学过分重视应用写作理论的讲解,必将枯燥乏味,学生也不感兴趣。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了解应用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所以,加强写作训练是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但学生人数众多,作业量大,逐一修改、指导的难度很大。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都重在训练,但因教学学时的限制,课堂训练很不充分;写作训练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3.辅助学习材料不足,有待补充和完善

口语交际课程对教师的授课能力要求极高,虽然可资使用的教材不少,但不同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差异较大。首先,口语交际课程具有观摩性的特点,因此,视频材料具有较强的辅助作用,但目前相关的辅助视频材料明显不足。口才与交际类的视频资料在商业领域较多,但如何将演说大师的相关视频作为辅助学习材料引入课堂,还值得探讨。其次,用于写作课堂讲授的案例分析不够丰富。各类应用写作教材越来越轻理论、重实践,注重精选范例、精心点评,但案例的选取多以国家有关机关单位的应用文书为主,很少选取病文或普通案例进行修改、评析。优秀、典范的党政公文固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模仿,但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常常觉得“范例”离大学生活有点遥远,“高不可及”,写作练习就无从下笔,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参与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4.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机械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过去通常以“格式加例文”式的讲授法为主,训练项目不多,或者因课堂学时的限制,无法实施实践教学,互动性不强,致使教学双方热情都不高。学生对口语交际课程也是被动接受,课堂训练时进行象征性练习,受益面不广。当然,学生的主动性也有待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经历不够丰富,有纸上谈兵之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考试形式相对单一,一两次平时作业或期末试卷考试肯定无法全面测评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交际与写作课程的学习效果也不是短期内能立竿见影的,又因这类课程考核的主观性很强,难以制定可操作性很强的评价指标。

三、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的改革与思考

(一)口语交际课程与应用写作课程的自然融合

语言沟通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其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重在对口才与交际的心理、思维、体态、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训练,锻炼汉语交际基本技能;书面语表达能力注重提高应用写作能力,突出应用写作的实用性和技能性。因学科的划分,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被人为割裂,但在现实生活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演讲艺术与演讲稿的撰写、主持艺术与主持词的撰写、求职面试与求职文书的撰写,它们之间理应自然融合。因此,建议将口语交际课程与应用写作课程科学融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取不同的授课内容,不宜大而全,应有所侧重,适量讲解党政公文,多讲事务文书和日常文书,使日常文书与口语交际更具有天然的联系,这样可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与定位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综合的外在表现。因此,在训练交际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培养和锻炼创新思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他能力,了解和掌握一般的礼仪知识。就这类课程而言,教师要当好导演,学生要做好演员,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训练,训练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达到从“敢说”到“能说”再到“会说”的目的;在应用写作方面达到从“能写”到“会写”的要求。要正确定位师生角色,教师搭台,学生演戏,增强师生互动式教学,采用情境模拟、师生互评、平时课外写作、课堂点评、课下指导等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思考

口语交际课程的授课方式要灵活多样,可在讲解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之前安排学生试练,以便发现问题,再引导学生学习、强化;也可在讲解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后再安排学生练习,以观察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的娴熟程度。口语交际训练要更多地关注不善言辞、不敢交流、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他们提供相对较多的课堂训练机会。针对口语交际课程教学资源不足的现状,教师可精心搜集、整理、编辑相关交际艺术的视频,供学生课后观摩。课堂训练以即兴演讲、面试问答等耗时较少的训练项目为主,将主持类、辩论类耗时较长的训练项目采用课外彩排的形式进行,要求全体参与,然后选择部分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其他学生采用录制视频的形式进行课外分享。这样,既可延伸课堂教学,又可增加课外训练时长。

应用写作的教学要精讲多练,少讲理论,多讲案例。在案例的选择上,注重结合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写作需求,密切联系大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选用教育领域的案例、大学生身边的案例,适量涉及一些将来工作中的常用文书,以求教学和训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应选取正反两方面的实际案例,学习别人的经验可以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而吸取别人和自身的教训,同样可以提高自身的水平。通过范文的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领会优秀的作品好在哪儿;通过对病文的简析,有利于学生直观了解普通案例和病文的缺点与错误所在。

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一个过程。培养写作能力不能只靠在课堂上学习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学以致用,靠严格、科学的训练。课堂上,教师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进行讲评,学生应认真完成每次写作练习并认真听取教师的点评意见,也要认真与同学交流、分享写作经验并听取同学对自己作文的修改意见。除了课堂练习外,还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后练习题,设置一定量的课外作业,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点评和针对性指导,让学生从教师的修改意见中领悟写作技巧和行文规范。应引导学生先练习好大学阶段的文书写作,然后循序渐进,为参加社会工作后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思考

口语交际不宜采用笔试,建议采用口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可采用逐一口试形式,通过完善口试的评分标准,合理分配教师和学生的评分权重,讲求师生共同参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定成绩;也可采用小组面试的形式,这样可以增强考核的可比性。但这两种形式都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还需创新考核方式,如可增加视频作业考核方式。应用写作不宜采用集中笔试,可采用课外写作的多次测评来完成,将教师评改、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综合测评。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也应符合通识教育的要求,我们建议摒弃传统的知识识记能力考核和试卷考试形式,而由反映整个学习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多种检测指标综合评定。就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而言,课程考核内容应从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识记能力,转移到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目的应从单纯指导学生提高综合能力,转移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健全完善人格;课程考核方法应由单一的考试分数,转移到将学生平时作业、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融合在一起的多样化考核标准。

(五)课程教学效果的跟踪与反馈

教学改革是一项持续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措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并不断修正、完善。这类课程讲求学以致用,因此,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是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切入点,跟踪并观察学生在第二课堂对相关理论知识、交际和写作技能的运用情况,对促进教学改革大有裨益。教学改革的效果离不开持续的跟踪与反馈。从跟踪方式来看,可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教学方式、考核形式进行跟踪,也可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获取学生在职场中应用实效的反馈,根据反馈信息调整课程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孙康宁,傅水根,梁延德,等.浅论工程实践教育中的问题、对策及通识教育属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1(9):17-20.

[2]管晓宏,胡成臣,杨嘉琪,等.加强本科生表达与交流能力培养,完善我国理工科通识教育体系[J].西安交通大学发展研究报告,2012(6):16-19.

[3]陈桃源.高等学校应用写作教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68-71.

[4]朱宪玲.高职院校应用写作“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4(29):34-35.

[5]刘琼秀.参与式方法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80-183.

[6]孙莉.“案例型”课型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探索,2006(9):63-64.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A Case Study of Oral Communication and Practical Writing Course

WANG Yong-yuan LIU Yue SU Tong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范文第3篇

课前5分钟演讲,是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先抽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登上讲台,态度大方,表情自然,声音洪亮、完整、清楚地给同学们讲一段话。讲话内容不限,健康即可。

一、进行演讲训练的好处

1锻炼胆量和表达,增强自信心

对于演讲,一开始可能不少学生要么羞羞答答,满脸通红,局促不安地站在讲台上无话可说;要么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声音像蜜峰嗡嗡般咕哝两句。但是,教师千万不能就此恢心丧气,教师对这样不善表达的孩子要多鼓励,并加以启发、诱导,让他们有下次一定演讲得更好的信心和决心。这样反复几次后,绝大数的学生都能大声、流畅地进行演讲。

2提高观察分析能力,扩大知识面

学生为了能收集到有意义的题材,能出色地演讲,就会随时随地地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大量地去阅读,充分地去体验。这样一来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提高了,同时扩大了知识面,丰富了业余生活。

3激发热情,活跃气氛,沟通心灵

课前5分钟能让学生尽快从课外回归到课堂,快速对课堂产生兴趣。它能改变传统教学的呆板、枯燥、沉闷,给课堂注入活力,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它能增添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灵动的演讲内容,能更好地沟通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灵,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理解。

4为学生提供展现才华的平台

学生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和竞争的欲望,他们希望老师能多多地创设让他们展现才华的机会。

二、进行演讲训练的方法

总的训练方法是:教师提前3天给学生布置演讲内容和要求,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和素材,写好演讲稿,并熟悉演讲内容,演讲时尽量脱稿;然后同学、老师给演讲的同学点评、打分。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易到难,分步实践。

1初始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对演讲的要求不要提得太高,这个阶段不要去打分,点评时尽量以表扬、鼓励为主。同时,这一阶段的演讲主题要自由些,宜给出一个范围,题目自拟,内容自定,方式不限。此外,尽量给每一位学生多一些机会,从而真正在踏踏实实中达到充实,把学生从紧张、害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我们可以以以下话题为主。比如:自我介绍类,讲自己是最易讲的,个人喜好、性格等等,可畅所欲言;照片的故事类,要求学生选定一张私人照片,风景照人物照都可以,然后围绕照片的内容,拍照当时的情况,给大家讲述一个关于“照片的故事”。

2发展阶段

这阶段是关键阶段,主要锻炼学生的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筛选、整理的能力和应变能力。本阶段相对限制性较大,从准备讲演稿、讲演内容、讲演形式、语言表达等方面均应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演讲完后,可叫几个学生来点评、打分,最后,老师作总结点评。

对这一阶段的演讲主题可以做出明确的规定。

文学作品精彩片断赏析类。学生在读好课内书的基础上,课外的书也要广泛阅读。鲁迅先生说:“大可以看各样的书,这样正象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密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设计“文学作品精彩片断赏析”的主题,就是要学生把在平常阅读中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交流。学生把最喜欢的精彩片断或文章读出来,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以加深大家对文章的理解。这些精心选择的文章,一般能深深地打动学生们的心灵,使大家从中受到启示,感觉到社会的美好和人类心灵的美好,激起大家做一个高尚的人的愿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提高了阅读量,听的学生也受益匪浅。人人心中有美文,写作能力必定会提高。

新闻联播类。教材中学过了消息、通讯等文体,在家看电视也每天都能接触到新闻播报。根据学而致用的原则,引导学生做一回通讯员,将校园内外、家庭内外的真、假、美、丑等以最快的信息获取速度在这里。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搜集、筛选和整理能力,也悄然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及快速反映的能力,还沟通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何乐而不为!

这样的演讲活动进行一段时间,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演讲技巧有显著提高,表述自己思想的本领比第一阶段着实高出一截。当然,其间也存在优劣之别。其中文字功底深厚的学生被推出,他们能够做到内容新颖,语言生动、幽默,形式也别出心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前两步的经验,找出不足,得出结论:工夫在平时;彼此之间必须取长补短。

3“自由”阶段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这一阶段重在表达方法的训练,也就是如何巧妙安排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方法,以此来感染听众(观众)。“自由”是这一阶段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式上。笔者认为,有两种方式和适合这一阶段的训练。

一周专题讲演。一周内由5位同学作同题讲演,每一位讲演者的内容和材料不作特别要求,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立场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可发表议论,可抒情。我们曾以《我的成长道路》为题举办专题演讲,有的学生歌颂伟大的母爱、父爱,有的诉说一个陌生人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的影响,还有的讲述对自己个人生活、学习方式、态度的新理解等。学生侃侃而谈,教师用心点评,师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交流。

实事评论讲演。针对当前社会热点、思想道德修养等实事给定辩题,由同桌或自选同学课下分正反两方面分别收集材料,进行准备,然后以课前5分钟演讲的形式阐述观点、表达情感。比如,、问题、学科学习、吃穿问题等,要求观点有理有据。这一方式,可引导学生在不自觉之间深入思考社会人生道理,思考与他们息息相关的问题。

这一阶段在看似自由的表面下,实质更提高了要求。比如知识面,比如快速准确地反应。这样的演讲使学生的思维、眼界都进入一个崭新的层面和高度。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范文第4篇

作为高中生,每天忙碌于三点一线之间,校园、课堂是他们交际的主要场所,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在阅读教学的内容中穿插口语交际教学,那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朗诵能力可以这样训练:

1.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吟诵青春板块设计朗诵活动,分别要求学生揣摩诗歌思想感情、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体会不同诗歌的节奏、韵律,设计朗读提示、在反复吟诵品味中寻找准确表达作品情感与自己阅读感受的声音形式,以适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举办班级朗诵会。

2.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千古江山板块,安排朗诵古诗词活动,要求朗诵传达出词的节奏变化和作者的情感起伏。

3.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一花一世界板块,安排配乐朗诵散文活动,要求通过对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传达出作品蕴涵的美感。

4.必修三“祖国土”专题颂歌的变奏板块,要求以朗读为准确理解作品提供帮助,采用加注朗读记号的方法思考具体诗句的朗读处理。

5.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专题积累与应用,朗读现代诗歌、体会诗歌节奏与表达情感之间的关系。要求以朗读为准确理解作品提供帮助,采用加注朗读记号的方法思考具体诗句的朗读处理。

6.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专题因声求气板块,集中安排文言文诵读活动,重点训练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虚词表达的情感,读出句子传达的文势。

演讲――学会演讲必须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演讲的效果。

1.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积累与应用安排读书报告会活动,报告是演讲的形式之一。月是故乡明专题积累与应用安排举办以我的家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2.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专题英名与事业板块,安排演讲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著名的演说词体会其鼓动性与感染力;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演说词在表达方式上的特色;分析不同演说家的风格差异,体会演讲者的个性与风度;在写作实践中安排写演讲稿,要求根据演讲特点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3.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在演讲厅板块,集中安排演讲与倾听实践活动。选择了两篇经典的演说辞,让学生倾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感受演讲精品的魅力,并总结、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说才能。

讨论与辩论――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1.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体悟人生板块设计了2项讨论活动。选择分析两代人矛盾的成因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组织专题讨论会。要求学生采用记录发言要点等方式学会倾听,在交流中捕捉信息。

2.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结合问题探讨安排了4次以上交流讨论实践活动。

3.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感受碰撞板块,召开模拟法庭听证会,控辩双方展开辩论、其余同学倾听记录。

4.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交锋时刻板块,活动形式是辩论。两个活动方案,为学生提供了分析、借鉴辩论基本规范与一般方法的感性材料,为学生创设了展开辩论实践的背景与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倾听与表达两方面素质的机会与条件。交锋时刻是思想与语言的交锋,更是气度与修养的展示。相信梁思成先生的远见卓识、儒雅风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辩风,更可以影响学生的精神。

提问与应答――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目的,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善于倾听,敏捷应对、应答准确,简明,得体。

1.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写作实践,采访身边的对象,设计问题,倾听并整理他们讲述的生命故事。

2.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调查与发现板块,安排访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掌握以口头形式向调查对象搜集信息资料的研究方法,创设便于沟通的谈话情境、提高发问的技术,耐心倾听并记录。

3.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得体简明地回答问题,是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问答之间板块活动方案设计的出发点,记者们精心设计的问题,杨利伟倾听口语信息的素养与应对作答的风格,应该能够给同学们的提问应答以示范。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范文第5篇

讲座法指培训者运用语言表达其想传授给受训者的内容。这种学习的沟通主要是单一的从培训者到听众。讲座法是成本最低、最节省时间又是按一定组织形式可以有效传递大量信息的培训方法之一。讲座的形式之所以有用也是因为它可以像大批的受训者提供培训。除了作为能够传递大量信息的主要沟通方法之外,讲座法还可以作为其他培训方法的辅助手段,如模拟和技术培训。讲座法主要包括标准讲座、团体教学、客座发言、座谈小组、学生发言。团体教学为培训者带来了更多的专业技术和不同观念与看法,但团体教学会占用培训者更多的时间,不仅用于准备特定的培训内容还要用于与他人的协调上,尤其当各题目之间相关度大时就更有协调的必要。座谈小组适合于让受训者在讨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但座谈小组一个潜在的弊端是那些对某一客体不甚了解的受训者会不太容易理解主要内容。为使客座发言这种方法更有效,培训者应为发言人设计一个有关其发言的内容与课程内容相关性的框架。学生发言可提高质量的价值及受训者的注意力,但如果受训者不具备发言的能力将会使学习受阻。讲座法也有其不足之处。它缺少受训者的参与、反馈及与工作实际环境的密切联系――这些会阻碍学习和培训成果的转化。讲座法不大会吸引受训者的注意,因为强调的是信息的聆听,而且在培训中很难迅速有效地把握学习者的理解程度。为克服这些问题,讲座法常常会附加问答、讨论和案例研究。这些方法使培训者能在讲座中为学员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与工作有关的案例和实践练习,从而有利于学习和培训成果的转化。

二、视听法

视听教学包括投影胶片、幻灯片和录像。录像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可以用来提高学员的沟通技能、谈话技能和顾客服务技能,并能详细阐明一道程序的要领。但是,录像方法很少单独使用,它通常与讲座一起向雇员展示实际的生活经验和例子。在培训中使用录像有很多优点:第一,培训者可以重播、慢放或快放课程内容,根据受训者的专业水平来灵活地安排培训课程内容。第二,可以让受训者接触到不易解释说明的设备、难题和事件,如设备故障、顾客抱怨或其他紧急情况。第三,受训者可受到前后连贯一致的指导,使项目内容不会受到培训者的兴趣和目标的影响。第四,通过现场的摄像可让受训者亲眼目睹自己的绩效而无需培训者过多解释。这样,受训者就不能将绩效差归咎于外部评估人员身上。

视听法的大部分问题一般来自于视听材料的解读,诸如,专业术语的解读、基调的把握、停顿、连接、重音及关联词的处理等。因此,视听材料的解读要把握技巧:1.备稿。备稿也就是准备稿件,这在视听教材的解说过程中较之一般的新闻、通讯、评论、文艺类稿本的解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涉及的专业知识极其丰富、广泛并且复杂,专业术语、专用词汇较多,解说者不可能全懂,但应尽量去学,尽量弄懂,做到对稿件的全篇内容、事物间的内在关系等心中有数,这样语言才能有序,才能很好地把视听教材的教学意图完整地、有条理地传达给受众。2.把握基调。视听教材的语言特点决定了视听教材的解说特点,也就是它的表达方法,也为解说确定了一个基调平实舒展。3.解说中停顿、连接、重音等的处理。视听教材往往涉及许多专业术语、专用名词及定义,有的解说词甚至是有很多修饰成分的长句,语言极为精炼、概括,而内容丰富。受众要听得既清楚又完整才能领会。所以,解说时必须运用一些技巧,如:放慢、加重、停顿、连接等来加以强调,引起受众的注意。这些技巧如果使用得准确而又恰到好处,可以鲜明地表示出逻辑关系,使用不当,则可能歪曲原意。4.关联词句口语化。作者在写脚本时往往书体语言较多,如果就按这种书体语言来解说,易让受众费解,这就要求解说者在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和作者一起商榷,怎样使书体语言尽量口语化。

三、自我指导学习

对于自我指导式学习,德国汉堡教科所的戴夫认为:“个人通过不断认识具体学习需要,并运用适当的方法、资源与学习机会,实现这些学习需要以便单独或集体地完成个人多方面的学习计划或学习活动。”自我指导学习,通常是指在一定的组织中,创造出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与资源条件,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需要的资源,自己选择学习方法并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而培训专家的职责在于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管理好、控制好自己的学习活动。

自我指导式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进度、时间和地点,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2.培训项目以现实的工作环境为基础,学习者需要从自己的上级、同事甚至是合作伙伴、顾客那里获得工作中的知识和技能。3.课程结构设置灵活,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定的学习单元,并可以随时利用一些评价标准来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4.弹性的学习计划鼓励学习者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成为主动参与学习的个体而不是培训项目的被动接受者。5.符合成年人的学习规律,强调自主学习、灵活安排,多在工作岗位中边干边学。6.学习成本相对较低,可以有效利用不同地区的学习资源,减少员工的往返,提高培训效益。

开发一个有效的自我指导学习计划有几个必要的步骤:1.进行工作分析以确认工作包括的主要任务。2.列出与任务相关的以受训者为中心的学习目标。因为学习目标取代了指导教师的地位,他们必须指明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受训者应采取哪些行动,以及他们应掌握哪些内容。3.开发学习内容详细计划。包括提供打印稿或教学屏幕。这些内容要按照以受训者为核心的学习目标来制订。开发学习内容考虑的一个因素是用于共同培训内容的媒介。4.将内容分为若干部分。第一部分以学习目标开始,并包括评估的受训者学习行为的方法。每一部分还要有时间练习。5.开发一份评估详细计划。包括对受训者的评估及自我指导学习内容的评估。对受训者的评估要以学习目标为根据。即要根据学习的目标中直接列出的,可从资料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内容来设置问题。对自我指导学习内容的评估包括判断所学内容是否便于使用,材料是否过时,即受训者是否掌握了学习目标。自我指导学习在将来会越来越普通,因为公司希望能灵活机动地培训员工,并且鼓励雇员积极参与学习而不再受雇主强行指使。

四、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是雇员或某种组织如何处理棘手事件的描述。要求受训者分析评价他们所采取的行动,指出正确的行为,并提出其他可能的处理方式。案例研究方法的一个基本假设是,雇员能够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这样他们才可能在必要时能回忆出,并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案例研究有以下优点:

一是有利于理解并掌握某一理论的原理或者基本概念。在案例教学中,首先要做的不是匆匆忙忙地选择若干案例,而是要确定让雇员掌握哪些基本原理或基本概念,然后再选择出能够说明这些原理或概念的案例来。这就有利于雇员通过案例的学习达到理解并掌握某一理论原理的作用。因为通过对先前案例的更深认识会促使雇员对理论学习的运用方式作更深入的思考,解释这个事件为什么会这样处理而不那样处理。一旦案例中隐含的理论问题或原理被雇员所认识,就可以通过它来考察新的案例,这样,先前案例中的理论就转变为现场生产实际中的新挑战,促使雇员分析能力的提高。二是有利于扩大雇员的想象力和视野,掌握正确的思维技能。案例教学把一些真实的问题展现在雇员面前,提供了像专业人员一样的思维实践机会,打破了学科课程的限制。案例教学一般不提供既定好的答案,这使雇员们开始逐渐习惯实际场景的不确定性及不可预期性,而这些案例来源于真实的生产实际情景,它一方面可以让雇员不再持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想象,另一方面也促使雇员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种方式方法,扩大自己的视野,并使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更切合实际。

案例编写的过程包括:第一步要明确问题和情境。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考虑你所选择的案例与培训目标的相关性,且能激发学员的讨论,迫使人们制订决策,能在长短合适的一段时间里进行描述,并且可以推广到受训者可能会遇到的情形中。有关这个问题或这种情况的信息能够容易获得。第二步就是研究文件、访问参观者、收集有关案例细节的资料。第三步要能概括出这个事件的大致轮廓,并将细节和证据与事件中有关的要点联系起来。第四步选择确定展示这个案例所用的媒介。同时,在案例编写的步骤中,培训者要考虑如何进行案例练习,包括确定是让受训者单独实践还是分小组进行,及学生们如何报告自己的分析结果。最后,要准备所需的安排资料,包括汇集证据,编写事件更改,准备指导受训者进行分析的问题,并涉及一个有趣、引人注意的案例的开头以吸引受训者注意,并为案例提供一个快速的定位。有许多途径可获得现成的案例。利用现成案例的一个好处在于,他们是已经设计好的成型案例。

五、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指让受训者扮演分配给他们的角色,并给受训者提供有关的背景信息。角色扮演有很多优点,比如,可以使学生通过表演剧情中的各种角色来接触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关心和了解别人的思想、观点和人生态度,让学生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去体验生活,还可以在角色扮演中去学习操作方法,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可以根据剧情需要和学生的兴趣来调整、改变角色扮演的环境。

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克服角色扮演教学法的缺点和不足。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如果组织不当,课程设计不全面,就会出现流于形式、扮演肤浅的现象,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