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际关系调查

人际关系调查范文精选

人际关系调查

人际关系调查范文第1篇

一、“仁爱”思想──海关人际和谐的文化指引

在海关人际和谐的形成中,文化建设具有其独特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先进文化的指引,可以为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坚实的道德基础。因此,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对人际关系形成的引导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那么,从影响我们的“和谐人际关系理念”的角度来看,什么文化思想才是先进的呢?这必须从作历史的分析。所谓文化的先进与否,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是一个价值评判问题,而不是一个功利效用问题。两千多年来,尽管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文化的歧出与偏离,但最终都必然回归主流价值,回归文化的正统。按照中国文化的评判标准,先进文化必须是把追求“仁义道德”放在第一位的文化,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把善与公正放在第一位的文化。

“仁爱”是儒家人际关系理论的核心。“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际关系学说中的首要内容。“仁”强调在相互交往中要体现出仁爱之心,并将其视为做人最基本的准则。孔子认为“仁”即“爱人”,孟子讲“仁者爱人”。由此可以看出“仁”的核心是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同情心,要和谐、友爱相处。儒家以“仁”调节人际关系,并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交往几乎都遵循着这一定律。儒家认为仁爱是人固有的道德情感,爱人的根本途径就是推己之仁爱于他人;而要推己首先必须正己,儒家学者所追求的“君子”之方,就成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仁不是偏爱、滥爱,一团和气,姑息养奸,必须爱人以德,这样“礼”与“义”的内涵就成为规范人们言行的准则。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之上,经几千年的积淀便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稳定而又和谐的人际关系。应当说,儒家文化正是海关人际和谐形成过程中具有指引作用的先进文化之一。

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爱人则是这种情感的外显。通过什么方式、怎样去爱人,就成为仁德的具体行为规范。儒家提出的行为模式就是孔子倡导出的“忠恕”之道。南宋解释说:“尽已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就是说,对人应尽心尽力,奉献自己的全部爱心;同时又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不苛求于人。“忠”是积极一方,即自己所追求的、希望得到的东西,应当使别人也同样得到;“恕”是消极一面,即当你的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影响时,必须考虑它的后果是否能为他人接受。在海关的人际关系中,我们看到,是海关事业这一崇高的理想将我们这些原本不相识的个体组合成为有机的整体,善良友爱是我们共同的道德追求,发展提高又是我们向往的共同目标。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既恪守道德理念,又实现自身价值呢?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我为人人”的付出会营造出一个“人人为我”和谐氛围,而集体与个人价值追求都会在其中实现最大化。同时,每个人都不希望在集体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即使扪心无愧,也惧“三人成虎”。在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背后非议是最大的诟病,正如常言所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那么又该如何解决呢?孔子有句话是一剂良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当然,儒家思想中也存在诸多消极的东西,但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批判地继承,那么,这一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就能在当代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中发挥其应有导作用。

二、诚信友爱──海关人际和谐的道德基础

诚信友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和普遍价值。诚信友爱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一个社会、一个集体要实现和谐发展,仅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诚信友爱就是社会系统和人际关系运行中的纽带和润滑剂,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的运作成本大大降低,从而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使社会、集体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海关人际和谐的构建中,如果说海关是一个组织严密、功能齐全的系统,那么,诚信友爱就是这个系统内部各个构件之间的纽带或润滑剂。没有诚信,人际关系紧张,就不会有友爱;没有友爱,就不会有和谐;没有诚信友爱,和谐海关就无从谈起。

海关的人际和谐首先是一种诚信的人际关系,如果没有诚信就没有相互的合作,就没有相互的团结,就不能形成海关人的普遍认同,自然也就没有海关的人际和谐。和谐海关必须有海关人之间的认同与接纳,其深层基础就是相互的信任,人与人之间的不睦说到底就是信任的缺失。在海关的日常工作中,无论是关员之间、各部门之间、海关与管理相对人之间彼此相互联系的纽带就是诚信,无信则不立,失去诚信,个人将被孤立,集体将变瘫痪,整个海关也只能成为死水一潭。只有以诚感人,以信当先,我们的事业才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

海关的人际和谐还应该是一种友爱的人际关系,是全体成员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以温情取代冷漠,对他人存在的顾及,对人友善都是和谐人际的基本表现。我们提倡为人民服务,倡导宽容、谦让、奉献的公共道德,主动对他人奉献爱心,关心他人的疾苦,在自己行为中表现出爱人、利他、自尊而又尊人的品德,努力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和睦友好和信任的关系。相反,如果我们的人际关系没有平等、诚信、友爱等观念作支撑,我们就会整日纠缠在控制与反控制的争执中,情感上细小的裂痕就会化作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心灵鸿沟。

三、和谐的海关人──海关人际和谐的前提要素

海关的和谐总体上应包括三方面的和谐:一是人与制度的和谐;二是人与人的和谐;三是人与自身的和谐。其中人与自身的和谐又是上述两种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因为人与制度的和谐主动性在人这边,所以人自身的和谐是人与制度实现和谐的关键;同样,有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也就成了必然。所以人自身的和谐,即和谐海关人的培养应成为建设和谐海关的重要环节。

海关人自身的和谐应主要由思想、品质和人格的和谐构成。一是思想和谐。思想和谐的主要表现在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信仰不冲突,信念不动摇,能够认识到客观世界的物质第一性,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对待客观事物产生、存在与发展;能够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能够理解贯彻新时期海关的工作方针,把握好“把关”与“服务”的平衡点。在思维方式上,看问题全面,不偏激,能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能理性地处理遇到的问题,做事中允,和为贵,以双赢为目的,而不是采取各种极端的办法,害人又害已。二是品质和谐。品质和谐的核心是能否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的原则应当是均衡,既要维护集体利益,又要顾及他人利益,还要照顾个人利益。因为大家对利益的追求都是平等的,所以,每一个人都应与别人一样平等的看待自己的利益追求。个人利益固然重要,但必须首先考虑集体利益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应使自己的利益融入其中,并努力推动集体总体利益水平的提高,同时,还要注意照顾到他人的利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别人得到的并非是自己失去的,应是平等均衡的基本原则。三是人格和谐。所谓人格和谐,就是人自身的灵与肉的和谐,也就是人的肉体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平衡与协调。一方面,肉体是有限的,但对肉体的欲望却常常呈现出无限的特征;另一方面,精神是无限的,但对精神的追求境界并非总是表现为无限。这种有限与无限的不对称,其结果往往造成一个人人格的分裂和精神的失常。合理的选择应当是:用有限性去追求有限性,用无限性去追求无限性。应当看到,无论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是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其基本要求都应体现对称原则,即有限的供给必须对应有限的需求,无限的供给应对应无限的追求。对称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更多的人享受到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产品;另一方面,有许多人的精神却显的越来越空虚与贫乏。即物质的“实”与精神的“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关键是要坚持对称原则。一是应当合理节制人的肉体欲望,应当将肉体欲望限制在有限的界境内;二是应大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应当用无限的精力去追求无限的精神享受。

四、“和而不同”──海关人际和谐的显著特征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和”指和睦相处、齐心协力做事。“不同”是说不盲从苟同,有自己的见解。合而不同就是既能齐心合力做事,又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世上万事万物,生生息息,都源自于“不同”。不同才能创造新物,不同事物共存才有新的发展。构成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一切和谐,都是“不同”的统一体,都是“不同”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没有“不同”的存在,离开“不同”的统一,自然界就不可能发展,人类也不可能进步。同样,单位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个人也丧失了生存的空间。较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深刻,违背“和而不同”规律的情况时常发生。常常表现为强求一致、一律。讨论问题、研究事项,总希望“意见一致”、“一致通过”,不喜欢有不同意见,不允许有不同声音。事实表明,这种“求同”是唯心的形而上学的,一些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就是这样出现的。

人际关系调查范文第2篇

心理卫生协会把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四个方面: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学习适应性、自我认知与现实感、个性发展的良好性。可见,人际交往的和谐程度是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内容。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在不同的群体中,在不同的职业、年龄、性别的人们之间,交往的特点不尽相同。初中生之间的交往既有普通人际交往的共同之处,又具有其本身的特点。

然而据调查显示,在人际关系方面有22.45%的初中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同学、老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处不融洽,不善与人交往,与别人合作有困难,其中,有3.8%的初中生人际关系很差,很难与他人融洽、愉快地相处。但是家庭、学校对这方面能力重视不够,学校现行教材中又缺少这方面知识的系统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确保学生健康发展。为此,我们选择了《初中生和谐人际关系问题研究》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构建初中生人际关系进行实践与研究,以期帮助教育者更好地认识初中生的人际关系,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现状

人际关系学说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的霍桑试验,此后,有关人际关系学说的研究一直都在进行。但是,有关于初中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研究却很少,*市更缺乏相关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1.构建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近20年我国中小学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工作经历了由心理卫生模式向心理教育模式的转变。上世纪80年代的心理卫生模式以维护心理健康为目标,以心理卫生论为指导,以心理咨询门诊为基本形式,强调思想教育、德育与心理卫生工作的区别,以被动等待咨询为主要特点,以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为主要对象,致力于人格障碍、神经症以及行为障碍的咨询治疗。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卫生学的症状标准和统计标准。而90年代的心理教育模式以在维护心理健康的基础上促进心理发展为目标,以心理教育学理论为指导,以集体心理辅导为主要形式,辅之以个别心理咨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形式,并将心理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和各种教学以及课外活动之中,强调心理教育与德育工作的联系,以主动开展心理测评建档、预防心理问题发生为主要特点,既重视学生心理障碍的咨询矫正,更重视学生智力、情感、意志、个性等品质的训练和培养。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转变为心理品质是否发展,心理潜能是否得到有效开发。

“预防胜于治疗”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目前更由预防发展到增进心理健康,这也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所以在学校中,针对正在发展中的学生进行辅导教育课程,是预防推广、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也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一种新的模式。

2.促进青少年的发展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从未成熟迈向成熟的过渡期。他们有发展的潜力,但经验不足,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在自我追寻的过程中,常面临许多冲突、矛盾、挫折和打击,容易产生心理危机。若处理不当,则会影响心理健康,进而导致心理疾病。解除这些危机除提供矫治性的辅导咨询外,更有赖于预防性辅导措施的推广。

初中阶段学生的情绪表现直接、强烈而不稳定,故容易产生苦闷与困扰,其消极的情绪表现多于积极的情绪表现,而且仍以感性反应为主,理性反应则较少。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引起初中生烦恼的事物,大多集中在学校生活方面,学校生活已成为影响青少年情绪最重要的因素,这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而根据调查表明:在这个时期,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家长的不理解、存在代沟,被人歧视冷遇,遭人误会,缺乏人际关系的技巧,与熟悉的人或好朋友长期分离,长相不好,正常的异性交往被误会,友情破裂,与同学关系紧张遭排斥等等都会给初中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在初中阶段使初中生接受相应的心理辅导,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宗旨是帮助初中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目标为:

探讨形成初中生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探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对初中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三、理论依据

(一)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1、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初中时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人格、情感和意志的辅导,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2、人际关系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中,协调、处理人际关系是初中生经常遇到,不可回避的事情,因此,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3、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笑对生活前进上的“拦路虎”。

4、青春期教育。加强青春期教育,包括青春期性知识,性心理教育以及性道德,性法律教育,让学生形成自我调节的控制能力,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的间的交往,做到自尊与互尊。

(二)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

1、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教育内容。

这部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处理学生的教育,问题行为的早期发现及矫正。不良习惯对学生身心的危害及指导,不良个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纠正等,这部分内容强调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补救,避免问题的加重,逐步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

2、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教育内容。

主要是对初中生中常见心理疾病的咨询和诊断、治疗和护理等。从而让学生消除某些心理疾病,得以健康地成长。

人际关系的意义与重要作用

1、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包括认识、情感、和行为。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表现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具有文件规定性,非正式组织具有自发性。进行人际关系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协调好人际关系,认识到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总是在不断的交往中从事工作、学习和其他社会活动的。人际关系状况如何,对人们完成活动的任务,对于集体的形成和巩固,对于人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人际交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了一定的交往能力,我们才能接受教育,而交际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生活的成败。而且,交际能力也是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今日的社会,再也不会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田园生活了。社会化的大生产使得我们绝大多数的工作都必须由许多人协作、共同完成。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也表明,由个人完成重大发明的时代,已同爱迪生一起一去不复返了。据美国学者统计,在诺贝尔奖设立的第一个25年中,合作研究获奖者为总数的41%,;在第二个25年中,这个比例65%,在第三个25年中,这个比例上升到79%。众多的事例表明,交往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现代生活的重要条件。

2、重要作用

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初中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和谐、舒心的环境。

没有什么人能在矛盾重重、干扰众多的环境中安心地学习。人际关系的不良会使学生的心情处于压抑、愤怒、烦躁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证自己心情的愉快,是你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

同学之间互相互学,能促进初中生学习更快地进步。

一个人学习难免失之偏颇,常常顾及不到许多知识点,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几个同学在一起学习,互相讨论,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但和同学共同学习需要有前提条件,那就是你必须有良好的“人缘”,如果个别学生的人缘很差,没有人愿意和他在一起学习,那就谈不上共同学习了。

与老师和谐相处会赢得同学们真诚地指导与帮助

老师也是人,是有喜怒哀乐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老师的情绪决定着他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但我们有很多同学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有些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对老师批改的作业不闻不问,有的甚至对老师出口不逊,这些都是漠视老师辛勤劳动的表现。这样的学生,老师自然不会给他耐心的指导与帮助了。和老师处好关系,不仅会使学生学习上受益,而且对于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是有益处的。

对所学知识的交流与表达反映出学习效果的好坏

一个人学习时,自己和别人都很难判断自己掌握了多少,掌握了什么程度,只有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沟通,才能真正体现水平的高低。老师评价学生的优劣时,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根据学生平时在交流过程中的表现来进行的。尤其是在中学阶段,能否成功地交流和表达所学的知识,更是老师评判学生口头、笔头作业的重要标准,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印象分”。

总而言之,人际关系极为重要:(1)人际关系是人的基本的社会需求;(2)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自我了解;(3)人际关系可以达到自我的实践与肯定;(4)人际关系可以用于自我检测社会心理是否健康。

四、主要途径

1、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学校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配备懂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又具有丰富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员,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跟踪学生心理变化,及时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开设心理保健课,教给学生必要的交往技能。

3、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通过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

4、疏通学校、家庭的渠道,发挥家教的作用,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课、座谈,增加家庭教育意识,提高家长心理素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建立校内外一体化网络,形成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5、开展丰富多彩的班团队活动,寓教育于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健康成长。

6、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磨砺学生的意识,让学生经风雨见世面,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主要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施教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差异性原则

施教者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主体性原则

施教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4、整体性原则

施教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5、保密性原则

是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障。

六、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手段,研究方法有准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

七、教师工作

学习是学生日常最主要的活动,教师是学生平常接触最多的人之一。而在目前的中学,我们不可能花很多时间专门进行心理辅导。因此,如果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主要的情绪困扰、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把握教学中的每个机会教导学生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时碰到的问题,对于正处于性格和品质形成期的初中生是很有益处的。而且教师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对于学生也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八、家长工作

通过开家长会、家访、个别谈话等方式,向家长灌输人际交往的技巧,主要是跟自己的孩子在相处时,所要注意的方式、方法。要求家长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能主动运用所掌握的与自己的初中生孩子交流和沟通的内容,教育自己的孩子,并以自己良好的行为方式来影响自己的孩子。

九、结果分析

初中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实践经过近一学年的研究,为了对实验的效果进行全面客观合理的评价,我们采用多种途径,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进行了测验和评估。

1、人际关系调查问卷

前测:

(一)关于学生同学关系行为困扰程度的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对97个学生做了同学关系行为困扰程度的测试,测试方法为要求学生对28个问题进行判断,并打分,通过最后的得分来判断学生与朋友相处行为的困扰程度。同时对28个问题进行分类,根据每组的总分,分别对学生在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与异性同学朋友交往四个方面的困扰程度进行判断。测试结果如下:

1、从总分情况看,得分在0-8分即与朋友相处的困扰较少的共3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3.0%;得分在9-14分即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的共4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8.5%;得分在15-19分即与朋友相处的行为困扰较严重的共1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5.5%;得分在20-28分即与朋友相处存在严重的行为困扰的共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1%。如图示

2、关于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得分在6分以上即不善于交谈的共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0%;得分在3-5分即交谈能力一般的共5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2.6%;得分在0-2分即有较高的交谈能力和技巧的共4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6.4%。如图示

3、关于交际与交友方面的困扰程度,得分在6分以上即行为困扰较大的共1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4.4%;得分在3-5分即交际与交友较被动的共6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6.0%;得分在3分以下即行为困扰少,为人真诚、热情的共1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9.6%。

4、关于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程度,得分在6分以上即缺乏待人接物的机智与技巧的共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0%;得分在3-5分即可能是个多侧面的人的共3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4.0%;得分在0-2分即待人接物能力强的共6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5.0%。

5、关于与异性朋友交往方面的困扰程度,得分在5分以上即存在较严重的困扰的共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1%;得分在3-4分即行为困扰程度一般的共3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6.1%;得分在0-2分即较懂得正确处理与异性同学朋友的关系的共5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8.8%。

(二)关于学生与教师相处行为困扰程度的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对97个学生做了与教师相处行为困扰程度的测试,测试方法为要求学生对18个问题进行判断,并打分,通过最后的得分来判断学生与教师相处行为困扰程度。同时对18个问题进行分类,根据每组的总分,分别对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距离上、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三个方面的困扰程度进行判断。测试结果如下:

1、从总分情况看,得分在8—18分即与老师相处困扰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得分在-8—7分即与老师相处困扰程度中等的共5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9%;得分在-18—-9分即与老师相处困扰程度较轻或很轻微的共3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6%。如图示

2、关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困扰程度,得分在4—6分即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得分在-3—3分即程度中等的共3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5%;得分在-6—-4分即程度较轻的共6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3%。如图示

3、关于师生在情感距离上的困扰程度,得分在3—6分即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1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4%;得分在-3—2分即程度中等的共5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4%;得分在-6—-4分即程度较轻的共3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2%。如图示

4、关于在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的困扰程度,得分在3—6分即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得分在-3—2分即程度中等的共3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7%;得分在-6—-4分即程度较轻的共5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1%。如图示

后测:结束了一个学年的课程之后,我们于5月10号进行了后测,结果如下:

(一)关于学生同学关系行为困扰程度的调查报告

1、从总分情况看,得分在0-8分即与朋友相处的困扰较少的共3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9.2%;得分在9-14分即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的共5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3.5%;得分在15-19分即与朋友相处的行为困扰较严重的共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2%;得分在20-28分即与朋友相处存在严重的行为困扰的共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1%。

分析:与前测相比,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辅导后,与朋友相处的困扰比以前明显偏小了,但存在行为困扰较严重的学生仍然占7.3%。这也是我们仍需要努力的。

2、关于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得分在6分以上即不善于交谈的共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0%;得分在3-5分即交谈能力一般的共5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3.6%;得分在0-2分即有较高的交谈能力和技巧的共4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7.4%。

分析:与前测相比,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辅导后,与交谈方面的困扰程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较高的交谈能力和技巧可能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方式。

3、关于交际与交友方面的困扰程度,得分在6分以上即行为困扰较大的共1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0.3%;得分在3-5分即交际与交友较被动的共4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6.4%;得分在3分以下即行为困扰少,为人真诚、热情的共4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3.3%。

分析:在交际与交友方面的困扰程度的变化是最明显的,但是也不排除有个别的学生知道了测试的目的后,为取悦老师,而没有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作答。但总体上看,一个学年的心理课教学对于学生的交际和交友的作用是明显的。

4、关于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程度,得分在6分以上即缺乏待人接物的机智与技巧的共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0%;得分在3-5分即可能是个多侧面的人的共3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0.1%;得分在0-2分即待人接物能力强的共6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8.0%。

分析:从待人接物的方面看,前测的数值就较高,与后测没有太大的区别。

5、关于与异性朋友交往方面的困扰程度,得分在5分以上即存在较严重的困扰的共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1%;得分在3-4分即行为困扰程度一般的共2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5.8%;得分在0-2分即较懂得正确处理与异性同学朋友的关系的共6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9.1%。

分析:与异性朋友的交往是初中生处理起来比较难的一个问题,而且老师和家长对于这个问题也特别的重视,经过一年的辅导,学生与异性朋友的困扰程度略有降低,但笔者认为与异性朋友的交往技巧仍需在以后的时间里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解决这个敏感的问题。

关于学生与教师相处行为困扰程度的调查报告

1、从总分情况看,得分在8—18分即与老师相处困扰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1%;得分在-8—7分即与老师相处困扰程度中等的共3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3.0%;得分在-18—-9分即与老师相处困扰程度较轻或很轻微的共6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1.9%。

分析:这个数据是使得参与研究的每个成员都感到比较欣喜,因为我们每个教师都希望和学生能够和谐、融洽的相处,经过一年的努力,较好地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为今后的教学工作都有一些帮助作用。

2、关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困扰程度,得分在4—6分即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1%;得分在-3—3分即程度中等的共3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4.0%;得分在-6—-4分即程度较轻的共6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4.9%。

分析:在师生都掌握了一定的交际方法和技巧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在不断改善,但仍存在个别的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学生,这个别学生应引起教师的密切关注,教师应努力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并积极想办法进行改善。

3、关于师生在情感距离上的困扰程度,得分在3—6分即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9.3%;得分在-3—2分即程度中等的共3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9.2%;得分在-6—-4分即程度较轻的共5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1.5%。分析:师生在情感距离上的困扰程度,与前测相比,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人有所减少,但仍占全部人数的9.3%。

4、关于在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的困扰程度,得分在3—6分即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得分在-3—2分即程度中等的共3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0%;得分在-6—-4分即程度较轻的共6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7.0%。

分析: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应该说现在的教育方式和模式,使得很多老师已经转变了观念,改变了过去那种老师就是正确的,学生就应该无条件服从的观念。

2、SCL-90量表

关于SCL-90量表的介绍

SymptomChecklist90简称SCL-90,自七十年代由DerogGatis等编制以来,国外已广泛应用于精神科的临床和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心理卫生工作的深入研究,又较多的用于正常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价。

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中译本(由上海铁道医学院吴文源氏引进修订),该量表共分90个项目,含有较广泛的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均有涉及。此表容量大,反应症状丰富,能准确测试出被试者的自觉症状。

SCL-90量表分六十个因子

F1: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F4:抑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F10:其它。

1分:无症状;2分:稍有感觉;3分:轻度到中度;4分:中度到严重;

5分:程度与强度都十分严重

用因子分进行比较

采用团体测试的方法,在统一指导下独立完成。测试时间不超过20分钟,统一发卷,测试老师规范、严谨,受试学生态度认真,因而测试的信度、效度较高,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分析:(1)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均分后测均比前测低,总分、总均分、阳性症状均分、抑郁、焦虑、敌对、人际关系、因子10等8个项目存在显著性差异,强迫因子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但在阳性项目数、阴性项目数、躯体化、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6个项目上未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初中学生经过心理辅导课后,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改善。

十、思考

经过一个学年的心理辅导课,从各个量表的结果看,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比以前有明显的进步,但本研究涉及的范围较大,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做补充和完善,在具体实施时也还需要注意很多的问题。

1、本研究没有进行分类,可以将学生分类,针对不同时期学生出现的不同的人际关系问题进行指导;甚至可以进行男女生的分类,因为在相同的成长时期,学生也会因为性别的原因而产生不同的问题,所以对男女生进行分类教学也是可行的方法。

人际关系调查范文第3篇

在对学前教育系的5个年级,特别是针对09年级初招学生进行了多分问卷调查后,对本系学生人际关系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一共25份调查问卷,有男生6人,以及女生19人填写了问卷。在收上来的问卷中,48.5%的同学认为自身的交往范围较小;18.6认为交往层次密切;89.9%的同学交往动机为情感;而在交往内容方面比较广泛,普遍都为情感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占的比例是情感沟通、思想交流、娱乐中最小的;认为交往的相似性在兴趣、爱好方面的同学很多,占53.9%,认为学历的相似性只占6.98%;认为在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很重要的占90.5%,其他的同学认为重要性为一般;平时经常在人际交往时注意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同学占了60.3%,其他的25%认为偶尔想过,14.7%的同学从来没有想过;认为处理人际关系包括说话,表情,动作,眼神以及其他细节动作的同学为100%;认为自己是一个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同学占了45.7%,26.8%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太对处理人际关系;认为人际关系会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产生影响的同学占86.9%,2.62%的同学认为没有影响;认为在毕业以后找工作的时候,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对自己有帮助的占75.6%,其他14.3%的同学未曾想过;认为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处理的好的占49.1%,26.5%的同学认为和父母关系一般,而其他的同学则和父母关系不怎么样;65.9%的同学认为处理人际关系应该从家庭做起;认为自己性格是外向的占40.9%,认为自己性格内向的占20.4%,其他的同学认为自己属于中性;认为性格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同学占59.8%,认为有一点点关系的同学占20.6%;会因为同学一个扫自己面子的玩笑而生气的同学占12.4%,视情况而当的同学占80.1%;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即使理在自己,也会好言相对,不会一时冲动,气势汹汹的同学占23.9%,视情况而定的同学占70.6%;若朋友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自己非常心爱的物品,会一点不发怒的同学占10.5%;愿意与陌生人主动交往的同学占40.9%;与陌生人主动交往时,会真诚相待的占69.5%,会小心谨慎的占20.1%,会不理不睬的占10.4%;有勇气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看法的同学占80.6%;也寝室室友相处的都好的占18.96%,与一部分室友相处的好的占80.6%,其他同学认为都不好;能适应来自不用地区同学的生活方式的占69.8%,基本上能适应的占20.9%;经常碰面而不知不觉就成了朋友的同学占80.6,都是老乡,聚会是交上的同学占30.9%,一个协会,共事时交上朋友的占60.9%,通过朋友认识的占80.9%;认为自己有1—3个知心朋友的占80.6%;有4——6个知心朋友的占2.6%,认为没有知心朋友的占10.1%;认为自己有1个知心的异性朋友的占30.4%,有2个以上的占9.7%,认为自己,没有异性的知心朋友的占50.9%;当异性做错事时,会因为其性别的不同而作出不同反映的占70.6%;相比同行,认为异性更有吸引力的同学占30.5%,认为反感的占2.5%;女生对待异性会更加温暖的占9.3%,会不敢做声的占2.9%,会比较凶的占20.8%;男生对待异性会更加温暖的占60.2%,会不敢做声的没有,会相对较凶的占2.1%;与异性交往会感到拘束的同学占20.6%;认为在交友中最注重的因素是性格的占80.9%,是兴趣爱好的占86.2%,是道德品质的占100%,是出事作风的占98.1%,是个人能力的占49.25,是学习成绩的占40.89%,是长相的占13.1%,认为是家庭状况的占20.8%。通过此次的人际交往问卷调查表,可以反映出本系同学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是比较好,与同学相处得较为融洽;而针对本系女多男少的情况,也进行了有针对的问卷,发现在与异性交往时大部分同学并没有太过于拘束的感觉,也并没有因为缺少与异性的沟通而对异性产生异样情绪,如反感或是更加的吸引。

人际交往能促进深化自我意识,促进社会进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可助人自我了解,达到自我实践与肯定,自我鉴定社会心理是否健康……所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次调查问卷,即对现实情况有了个大概的了解,也在侧面提醒同学们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此次调研活动开展的相对较为成功,在此后,学前教育系心力部也将继续关注同学们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也会针对本系情况展开不同形式的活动。

人际关系调查范文第4篇

1.1工作满意度的界定

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它强调个人对于他的工作以及所从事的职业、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主观感受和看法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即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以及工作的相关环境的主观感受和看法

1.2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陈云英等l2研究认为.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工资待遇、职业投入度、领导的管理、人际关系、进修培训、工作的趣味性与成就感等冯伯麟6_则提出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构成包括5个维度,即自我实现、工作强度、工资收人、领导关系和同事关系。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将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上级管理、发展机会、生活条件、工作压力以及人际关系5个方面。考虑到农业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上级管理、发展机会、生活条件、工作压力等因素作为客观因素可能显著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但很难在短期内改善.而人际关系作为教师个人的主观因素.能够通过学校的引导较快得以改善.因此本研究将上级管理、发展机会、生活条件、工作压力定义为自变量.探讨这些自变量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关系能否通过人际关系这一主观因素来调节。

1.3问卷设计及样本信息

借鉴国内外关于工作满意度的研究成果.结合农业高校教师这一特殊的研究对象.设计本研究的调查问卷。问卷初稿完成以后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在小范围内进行了试调查,根据试调查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正.得出正式的调查问卷问卷中关于工作满意度共设置了l8个具体题项.均采用里克特五点式量表的方式来调查研究以××农业大学为调查对象.共随机发放300份问卷.问卷回收后,剔除填写不完整、不认真、答案完全一样等无效问卷.获得263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7.7%问卷编码后,用统计软件SPSS17.0录入分析。

1.4信度与效度检验

运用SPSS17.0中尺度分析的信度分析来计算问卷的信度.问卷的Combach’S0【系数为0.786.说明问卷整体信度良好采用Banlett的球形检验和Kaiser—Meyer—Olkin(KMO)取样适当性度量值衡量问卷的信度,结果显示Baalett的球形检验的显著性值为0.000.KMO值为0.891.说明问卷设计效度良好.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1.5工作满意度的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公共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Varimax)的正交旋转方法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4个公共因子。它们共同解释了整体64.357%的变异。根据理论构思以及因素分析项目的实际归类情况.本研究将这4个影响满意度的因子分别命名为:上级管理(M)、发展机会(M)、生活条件(M,)、工作压力(M)。

2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2.1工作满意度现状分析

统计结果(表1)表明.农业高校教师对工作的整体满意度介于“满意”与“一般”之间。与此同时,他们对上级管理、发展机会、人际关系的评价均介于“满意”与“一般”之间.对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的评价则较低.介于“一般”和“不满意”之间:对于工作的压力,评价则在“非常大”与“比较大”之间。这一结果反映出当前农业高校教师的基本处境:对工作的整体满意度不高.发展机会偏少、生活条件不佳、工作压力较大。

2.2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将上级管理(M)、发展机会(M)、生活条件(M)、工作压力(M)4个因子作为自变量,将整体满意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这4个因子都显著影响农业高等院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表2)并且上级管理、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均是正向影响,即这些条件越好,教师的满意度越高;工作压力则负向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即工作压力越大.教师的满意度越低在对整体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中.上级管理因子的影响最大.发展机会因子的影响次之.工作压力的影响最小4个影响因素可解释整体工作满意度变异的52.1%。

2.3调节作用分析

采用多元层次回归法对人际关系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检验从统计学上来讲.当调节变量和自变量的交互项(调节变量×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显著时.即认为调节变量的调节作用存在_7_首先将人际关系(R)、上级管理(M_)、发展机会(M)、生活条件(M,)、工作压力(M)作为自变量对工作满意度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模型(1)(表3)。再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人际关系(R)与上级管理(M)、发展机会(M)、生活条件(M)、工作压力(M4)的交互项RxMl、RxM2、RxM3、RxM4,再进行一次回归分析得到模型(2)(表3)。如果交互项本身对满意度具有显著解释能力.且模型(2)的拟合优度提高.则说明人际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存在由表3可见.两个模型的z的P值都达到极显著水平(显著水平均小于0.001),这说明模型(1)和模型(2)的总体回归效果是理想的。模型(2)在加入了调节变量R与自变量的交互项后发现.交互项也能够显著地解释因变量(整体工作满意度).并且模型(2)与模型(1)相比较,整体z上有了显著的提高(AR2=0.078,△F2:91.922,P<0.001),这说明调节变量人际关系与自变量的交互项具有显著的独立解释能力.即调节变量人际关系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解释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由此可见,在上级管理、发展机会、生活条件、工作压力均无法做出显著改善的情况下.如果能设法改善高等农业院校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也能够提升他们的工作满意度。

3结论与对策

3.1主要结论

1)农业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整体不高.他们对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的评价也不高.且他们的工作压力较大

2)上级管理、发展机会、生活条件等正向影响农业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即对这些方面越满意的教师,其工作满意度越高:工作压力负向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即工作压力越小的教师.其工作满意度越高

3)人际关系对上级管理、发展机会、生活条件、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之问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即使农业高校的教师对上级管理、发展机会、生活条件不太满意.工作压力偏大.如果能改善其人际关系.同样能够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3.2对策

依据以上结论.提出提高教师_丁作满意度的对策如下。

1)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作为高校决策的重要依据工作满意度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衡量教师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而且与教师的职业承诺、工作主动性、职业倦怠、教学效能感等联系十分密切。农业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整体不高.这不仅影响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而且影响他们工作的质量.且由此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管理层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问题.及时调查了解他们的工作满意度状况.以此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应积极解决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将提升教师工作满意度作为评价学校管理的重要措施.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此吸引人才、稳定教师队伍

人际关系调查范文第5篇

本次调查在新生入学4个月后进行,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护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共收回有效问卷558份,其中男生14人,女生544人。

2方法

自编新生入学适应情况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系统对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对问卷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和交叉统计分析,了解学生入学适应情况、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法。

3结果

3.1对“你是否遇到不能适应的问题”的调查

没有遇到问题的学生有359人,占64.3%;遇到问题的有199人,占35.7%。在遇到问题的学生中,遇到“学习问题”的有153人,占76.9%;遇到“生活问题”的有119人,占59.8%;遇到“人际关系问题”的有60人,占30.2%;遇到“经济问题”的有36人,占18.1%;遇到“恋爱问题”的有12人,占6.0%。这表明有超过1/3的学生遇到问题,且集中在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3方面。

3.2对“你所遇到的学习问题”的调查

选择“缺乏合理的学习方法”的有113人,占73.9%;选择“学习氛围不浓”的有71人,占46.4%;选择“跟不上课程进度”的有58人,占37.9%;选择“缺乏学习兴趣”的有41人,占26.8%。3.3对“你所遇到的生活问题”的调查选择“学校食堂饮食不习惯”的有91人,占76.5%;选择“学校生活条件不方便”的有67人,占56.3%;选择“想家,不适应集体生活”的有55人,占46.2%。3.4对“你所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的调查选择“与同班同学及室友不融洽”的有31人,占51.7%;选择“与异性同学相处有困难”的有13人,占21.7%;选择“与父母沟通有困难”的有12人,占20.0%。3.5对“遇到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的调查回答该问题的有59人,其中将原因归结为“个人性格及适应能力”的有32人,主要包括性格内向、不善于沟通、自卑、没有调整好心态等;原因归结为“生活环境不适应”的有10人,主要包括饮食不习惯、宿舍环境不适应等;原因归结为“学习上存在问题”的有17人,主要包括没有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差、对课程缺乏兴趣等。

4原因分析及建议

4.1原因分析

调查显示,新生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学习、生活、人际沟通方面。而心理问题则是导致新生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

4.1.1学习问题

首先,高职新生进入新校园后,对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不适应。高职学习和高中学习存在很大差别,高中阶段许多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而高职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需要课外学习、了解大量专业知识,这使得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难以适应,跟不上课程进度。其次,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目标,对课程不感兴趣,学习跟不上。因此,很多新生存在学习难以适应问题,以致学习效率、兴趣不高。

4.1.2生活问题

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其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护理专业女生占多数,部分学生第一次独自离家到异地上学,在陌生的环境中因想家而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其次,饮食方面各地差异大,学校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的口味,因此有些学生会遇到饮食不习惯问题。最后,进入大学后学生有大量空闲时间用于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但许多学生无法合理有效地利用,虚度宝贵的大学时光。还有部分学生由于过分依赖父母,进入大学独立生活需要自行解决许多生活上的问题,如洗衣服、打扫宿舍等,因此感觉不适应集体生活。

4.1.3人际关系问题

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是个人性格原因所致。如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内向,对新环境存有冷漠、自我封闭心理,或者没有合适的沟通交流方法,从而缺乏主动性交流;还有部分学生出身农村,家庭条件不好或过分低估自己的能力,因而自卑,不愿与人交流;有些学生则自我认识过高,容易在交往中无视他人、好出风头,造成人际关系不良。

4.1.4心理问题

西南师范大学黄希庭教授在2004年出版的专著《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教育》中指出,无法适应环境、自我发展不适应、人际关系障碍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从调查中我们发现,自卑、内向、情绪化、害羞、多疑、孤独等不良心理会使新生认知能力下降,引发适应性问题。现在独生子女较多,长期接受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忽视,使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在新环境中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因此难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行为上的适应。

4.2建议

4.2.1高度重视

新生入学教育,加强引导入学教育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能帮助新生以最短的时间、最佳的方式、最好的效果适应大学生活。首先,把握高职教育特点,教会学生学习,指导新生掌握学习方法。其次,选择年轻的辅导员,他们的年龄、知识背景及生活经历与高职生相似,更容易接近学生。此外,要选择优秀班干部发挥榜样的积极作用,利用从众心理引导新生,培养高职新生良好的学风。调查中对“最希望了解的信息”这一问题,有90.1%的学生选择了“就业状况及专业相关信息”。因此,学校有必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新生确立职业目标、培养职业素养、制订行动计划,使其对自己未来职业有具体认识和规划。最后,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教育学生在与不同性格、特点的人交往时,要多倾听、少抱怨,多沟通、少猜疑。尤其护理专业女生较多,女生心思细腻、敏感,应教育学生要宽容、相互信任,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4.2.2重视心理教育

新生刚入学时很容易对新环境产生抵触情绪,心理问题是学生管理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首先,对于部分由于考上高职院校而失意低落的学生,引导其接受现实,树立正确的前途观,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其次,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和心理拓展活动,传授健康、科学的心理知识,教会学生自我调节,引导其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进行自我暗示和鼓励,提高自我评价,消除不良心理,尽快融入到新环境中。

4.2.3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