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调查法;大学生;诚信度

1.问题的提出

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思想道德品质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与命运,更关系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的伦理的重要内容。诚信,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

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测试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它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等多种形式。其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同时调查很多对象,获取大量资料,并能对资料进行量化处理,经济省时。作为应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调查法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项目将调查法应用于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了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和诚信心理,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的诚信素质,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奠定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亦可以锻炼我们(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调查法应用能力,提高我们的心理学研究与应用能力。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1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大学生诚信调查问卷

本问卷用来调查大学生诚信状况,共有17道题目,其中第14~16题为多选题,第17题为五点式量表,其余为单项选择。主要调查包括基本信息、自身诚信态度、对大学生诚信看法、诚信影响因素、提高诚信的方法等几个方面。

其中,自身诚信的态度包括对考场作弊、论文抄袭等不正当的行为,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以及求职简历中的“美化”、“虚化”等现象的看法。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部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共回收问卷102份,实得有效问卷102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样本的构成情况是:男生32人,女生70人,一年级47人,二、三、四年级55人年龄范围在19岁至22岁之间。

3.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的诚信观

对大学生整体诚信度的总体评价,大多数的人对别人的诚信度并没有太大信心,认为总体水平一般。当前大学生中诚信信念迷茫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还未建立,在当代大学生中,对诚信缺乏信念,对诚信倍感迷茫的状况也比较普遍。

3.2 影响诚信的因素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有60%的同学认为大学生个人应该为出现的诚信问题负责;22%的人认为社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大学生的诚信问题;16%的人认为是家庭因素;4%的人认为是学校教育不当导致诚信问题。在以前关于诚信度的研究中,学校教育的不足和社会环境是影响诚信问题的主要的因素。

3.3 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的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对考场作弊的态度上,大约39%的人认为“没什么,见怪不怪了!哪有功夫管这些事啊!”;21%的人认为,这些是小事,“知情不报”当然不好,可也不想因为这些小事“撕破脸”;17%的人心里异常愤怒,可表面上还得当什么也没发生过;13%的人希望有人站出来“揭发”,来改变这些不良现象;12%的人会指出这种错误行为,这有关一个人的素质问题。

在写论文的问题上,学生在写论文时大量引用资料中的语段的占46%;只引用少量资料中的语段占33%;用别人的文章拼凑的占12%;全部个人完成,大部分自己写的占10%;直接抄一遍的占1%。

3.4 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中的诚信问题

表1 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

如实说 大肆渲染 基本上照实说,稍微有点渲染 合计 X2 P

年级 大一 38 1 8 47

大二 32 6 17 55 6.740 0.034

合计 70 7 25 102

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表2 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

如实说 大肆渲染 基本上照实说,稍微有点渲染 合计 X2 P

性别 男 20 6 6 32

女 50 1 19 70 10.487 0.005

合计 70 7 25 102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3.5 求职简历中的诚信问题

本研究在大学生看待当前毕业生求职简历中的“美化”、“虚化”现象的调查中,67%的人认为可以理解,好的将来还是最主要的,但毕竟不好;19%的人认为很不应当,这是欺骗行为,是不诚信的体现;9%的人认为既然大家都如此,不这样做就会吃亏;6%的人认为无论什么手段,能保证就业就行。

3.6 在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相关因素分析

4.讨论

4.1 大学生的诚信观

根据邹春发《诚信度评价: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新途径》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当前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诚信信念迷茫的情况因学生年级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在低年级阶段,主要是对诚信教育不以为然,不理解学校为什么要开展诚信教育。他们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从小到大一直在搞诚信教育,没有一点新意,对诚信教育缺乏兴趣;另一种认为讲诚信就会吃亏。在高年级的大学生群体中,情况却正好相反。他们知道诚信教育有必要,也有现实意义,但对诚信教育的态度仍是疑惑重重,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由于他们在社会实践、实习和毕业择业的过程中已初步接触了社会,对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了解更多,对诚信教育的效果和作用有些持怀疑态度。

表3 影响在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相关因素分析

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讲诚信 随着年龄的增长诚信度会降低 性格内向的人会更讲诚信 家庭教育对诚信观念的确立很重要 大学诚信教育对大学生很重要 目前社会的整体诚信状况影响了我对他人的诚信度

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讲诚信 1 .087 .255** .115 .065 .217*

随着年龄的增长诚信度会降低 .087 1 .243* -.088 -.136 .301**

性格内向的人会更讲诚信 .255** .243* 1 .057 .014 .173

家庭教育对诚信观念的确立很重要 .115 -.088 .057 1 .259** -.003

大学诚信教育对大学生很重要 .065 -.136 .014 .259** 1 .283**

目前社会的整体诚信状况影响了我对他人的诚信度 .217* .301** .173 -.003 .283** 1

注:P

4.2 影响诚信的因素

在本研究中,大学生普遍认为是大学生个人的因素导致了诚信问题。这说明人们对诚信问题的影响因素从外归因转为内归因。人们对于诚信问题的内归因有助于人们从自身的方面寻找原因而不是一味的责怪社会和学校教育的不当。这样有助于学生自己改变本身不诚信的行为。

4.3 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的态度

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诚信考试,自觉抵制考试作弊的不良行为。但仍有一少部分大学生在虚荣心和从众意识的诱导下,出现考试作弊行为。他们本身在思想上很清楚考试作弊属于不诚信事件,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屡屡出现失信现象,产生了认知与行为的严重脱节。现在大部分人对考场作弊、论文抄袭等不正当的行为反应冷漠,大家都知道作弊和抄袭是不诚信的行为,但是因为现在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大家也觉得见怪不怪了。也有一些小部分人心里觉得这是很不对的,但也不会指出这种问题,这是由社会从众心理造成的。

学习上我们历来推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思想。它要求人们实事求是,勤学好问。只有这样才能学习真正到本领。在实际学习中,大部分同学为了图方便,都选择了引用别人的文章或者进行仿写。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同学选择自己完成。

当前学术界论文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在论文写作中出现部分抄袭、全文剽窃,甚至找“”等现象,严重干扰了学术界的正常运行。

4.4 助学贷款中的诚信问题

目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达到预期的国富力强的程度,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在学生读大学阶段采取的是有偿教育。国家为了解决部分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不能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这一问题,从1999年起实施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它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的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要求他们在毕业后再分期偿还。国家之所以出台这一政策,完全是为了能让更多的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使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自身的道德素质得到完善,从而使得国民素质整体得到提升。但是,据调查发现,在2003年下半年,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率出现了下滑现象,面临停顿的危险。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受助大学生未能按时归还贷款,严重影响了银行对助学贷款的发放。在《国家助学贷款中诚信问题博弈分析》一文中指出:据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和教育部的调查显示,国家助学贷款的金额违约率为19.71%,人数违约率为20.5%,远远高于一般居民贷款3%的违约率。

在调查人群中,除了没有贷过款的人,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做到有借有还。因为大部分同学对助学金的认识不够,所以学校应该加强相关教育,提高大学生在的诚信意识。

4.5 求职简历中的诚信问题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全社会呼唤诚信的今天,作为祖国“主力军”的大学生有责任将诚信带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用自身的诚信品德影响周边的人群。因此,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在求职过程中本着诚信原则尤为重要,他们应放眼长远,切不可因一件失信于人的事情而毁掉自己的美好前程。就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诚信就业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毕业生均能做到诚信就业,但仍有少数大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在就业中出现失信现象。

现在大学生就业变得越来越难,因此导致了求职简历中的美化现象等不良行为。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这种现象是不对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5.结论

5.1 不同年级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5.2 不同性别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5.3 大多数的人对别人的诚信度并没有太大信心,认为总体水平一般。

5.4 大学生普遍都认识到了社会上出现的诚信问题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

5.5 大学生普遍认为考场作弊、论文抄袭,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中造假以及求职简历中的“美化”、“虚化”等现象是不符合诚信标准的。

参考文献:

[1]秦冰.“90后”大学生诚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王丽芳.国家助学贷款中诚信问题博弈分析[J].商业时代,2010(16).

[3]成航宇,成玮骐.在校大学生诚信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诚信; 思想来源; 价值追求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社会已进入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诚信危机、秩序混乱、道德滑坡等矛盾突发期,政府、企业、个人都已深深感受到了诚信缺失的巨大腐蚀性和破坏性,急切盼望诚信的回归。为此,党的十明确提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深刻总结与梳理我国诚信问题的研究脉络,对推进社会诚信理论的发展、制度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西方对诚信内涵的基本解读

对概念的确定和研究是任何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纵观专家学者的研究,学者对诚信概念的定义主要有两个思想基础,即我国古代对诚信的定义及西方对诚信的定义。学者们对诚信含义的理解已经兼具伦理、法制和经济内涵。

(一)我国古代社会对诚信的论述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诚信的伦理内涵有系统的阐述,主要表现在儒家文化中。认为它由“诚”和“信”两个基本概念组成。“诚”即诚实、诚恳,是指真实不欺的品德。他要求人要讲真话,吐真言,真诚的待人处事。诚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唯物主义的意境,如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其认为,“诚”是沟通天人的重要范畴,是天经地义的事,天道以其诚能化生万物,人思诚能有真正的道德行为。“信”指信用、信任,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德。信是我国儒家经典的重要内容,孔子主张“人无信不立”,在他看来“人无信不知其可也。”他强调“言必信,行必果”。荀子也把信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认为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为政的要求。虽然诚和信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但二者可以互训,正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言:“诚者,信也。信者,诚也。”无论是分开来看,还是合在一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诚信具有浓厚的伦理意蕴。

(二)西方对社会诚信的理解

在西方社会,诚信问题也得到了学者的青睐。但是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诚信在西方社会有着不同的内涵。西方社会不仅将其作为一种美德,更将其作为一种资本,认为诚信是一种财富。比较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富兰克林曾举例说一个诚实守信的人,6英镑可以为他带来100英镑的利益。德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 也揭示了诚实守信对于市场交易行为的重要意义。他无数次强调的一个信条就是:“信用就是金钱”。社会契约论者基本上把诚信视为人的一种然诺、履约的道德规范。其先行者格劳修斯就指出: “守约是人的本性, 人们订立契约就产生民法, 有约必践, 有害必偿, 有罪必罚”, [1] 在这里诚实守信更有了法律效力。由此可见,诚信在西方天然地与财富和法制相联系。

(三)诚信内涵从一维向三维的转变

近现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学术界对社会诚信含义的理解已从传统一维的伦理道德准则发展为一个集经济准则与法制准则和道德准则三位一体的概念。诚信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私法(民事法)为保障,以市民社会中的自然人和法人的自由选择为前提的,所体现的是公民法人之间的一种契约精神,是对契约、法、规则,以及自身人格的忠诚和信誉的保证。” [2]具体说,诚信就是公民和法人在交易过程中对自身责任的履行。同时,诚信作为法律制度,即依法可以实现的利益期待,当当事人违反自己的义务和职责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合同债权、担保、保险、票据等对此均有明文规定。这既是对我国传统诚信概念的发展,也是对西方诚信概念的借鉴,更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关于社会失信的原因:道德论-制度论-转型论

自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伊始,诚信缺失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中国社会。目前,就社会总体而言,中国社会主流是讲诚信的,但有一部分人存在着失信行为。随着“彭宇案”、“唐骏学历造假”、“华南虎照”、“躲猫猫”等一系列危害社会诚信事件的出现,社会失信现象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深思。对于其背后的深刻原因,目前主要有道德论、制度论和转型论三种论述。

第一,道德滑坡论。道德滑坡论认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市场经济巨大利益的趋势下,诚信被人们遗忘。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巨大的物质利益诱惑下,原有的义利观以及传统文化中的诚实守信理念被挤出了交易舞台,交易行为在观念上和精神上都出现了自我约束的真空地带,真正的社会信用关系淡薄”。[3]也有学者认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影响”[4],“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有关的特质是‘人之初性本善’,不为人性设置底线,更多肯定人性向善的本质,强调道德的约束是有缺陷的。” [4]在巨大利益的趋势下,“人性便会滑向深渊”。诚然,诚信作为一种道德标准本身具有人文性、内在性、多样性和易变性, 相应它对人的约束也是软性的, 因此,人们容易在利益的驱使下改变自己原来诚信的初衷。这就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自律,做官要有官德, 经商要有商德, 从医要有医德, 老百姓要遵守社会公德等等。坚持道德论的学者都充分肯定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坚信道德规范应该成为促使人们诚信的重要准则,号召重振德性雄威。

第二,制度论。赞成制度论的学者认为,造成诚信缺失的原因是 “制度供给不足”“对当前我国政府来说,在处理某些经济问题时,政府会发现并无现存的制度或规则可参考,行动时的主观任意性增大,甚至对同一经济问题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决策,从而产生政府被动失信行为。” [5]姜正冬认为,“一个社会运转的基本条件是法制, 由于市场经济的较快到来, 我们既来不及建立比较完备的新法制体系, 也不具备操作这种体系的主体队伍, 这就使与新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缺乏必须的基础和条件, 诚信缺失也就成为必然。”[6]包兴荣从社会潜规则这一现象入手,引出制度缺失导致诚信缺失,首先他认为,“社会潜规则盛行是造成当今中国社会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5]因为潜规则的滋生必然引发诸如不讲真话、不守信用、没有信誉、弄虚作假、做局等非诚信现象或行为的大面积出现。从法治的角度来看,“潜规则”是依附并潜在于法律制度之内的规则,本质是私欲的扩张和法外权利的追求。而正是法治不健全给私欲膨胀的一部分人提供了可钻的空子。

第三,转型论。有学者认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 信用不足是当前转轨时期的伴生现象。” [7]宋玉明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经济基础领域的内容,伦理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日趋成熟,但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规范还未形成,在这期间会出现空挡期,面对纷繁复杂的诱惑和各种道德观,人们容易误入歧途。[8]冯仕政认为,“中国社会的信任面临结构性转变——从传统的‘人格型信任’向现代的‘系统型信任’转变。”[9]这个转型过程巨大而深刻,涉及文化、价值、心理、行为、制度、规范等多个方面,因此是十分艰难的。当前的“诚信危机”正是这种艰难性的表现之一。从根本上说,诚信危机是由社会结构转型造成的,即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对信用的需求空前增加,与此同时,从传统人格型信任向现代系统型信任的转型却很艰难,以旧的人际关系网络为立信和授信基础的人格型信任体系已经瓦解,而新的以某种抽象的制度规则为立信和授信基础的系统型信任仍未建立起来,于是整个社会的立信和授信过程发生较为严重的混乱。

三、重建诚信社会的理论依据

就目前而言,学者们认为重建诚信社会主要依据三种理论

一是“博弈论”。“博弈论”倡导者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对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行探究,认为应该完善奖惩机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并没有与牟利相联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就是诚信经济,因此诸多学者从经济视角探讨诚信。赵振增、王浩 利用博弈论“囚徒困境”对诚信行为的博弈分析表明,在一个对不诚信惩罚不足的社会,相互不诚信的选择是一个纳什均衡,而在一个对不诚信进行有力惩罚的社会,相互诚信的选择是一个纳什均衡。”[10] 郝晓敏认为 “法制不健全、政府监管能力不足,舆论监督不力等因素,会使得失信者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或者即使受到惩罚也很轻微”。[11]因此,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法律惩罚和舆论指责等成为构建诚信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李更生也认为利益博弈类型的差别是诚信缺失的内在机理,同时又提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诚信缺失的主体动因,信息获得不对称是诚信缺失的外在原因。针对由于制度不健全而导致诚信缺失问题,学者认为构建诚信社会要以制度为先导,“要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12]完善诚信信息披露制度和建立诚信激励与惩罚制度和运行机制。

二是“人本论”。“人本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出现失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社会没有切实保障个人的合法权利,应该从“经济人”的地位出发,通过外在的机制约束和教育使诚信变成内心的道德律。王忠福、郭萍倩认为,“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人”地位。因为市场经济和利益追求有着天然的联系, 所以市场经济和“经济人”的本性相吻合, “经济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最大的解放。”[1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屈永华也认为“当前社会诚信缺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国家对个人权利保障无力, 不能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远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 使得信誉机制难以形成。”[14]而 “‘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15]自利是“经济人”生命个体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天性, 本身无谓善恶,“只有利己主义的个人才是现实的人”,[16] 这也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诚信建设必须以“经济人”地位为出发点, 通过信用监督、激励、惩罚、教育机制来改变信用选择的成本- 收益因素, 将诚信转化为内在的利益需要, 由他律走向自律, 否则任何脱离实际的“道德人”假设都会因诚信的动力不足而失败。

三是文化依托论。文化依托论认为,“解决社会诚信缺失问题既是一个制度的完善问题,又是一个思想文化的创新发展问题,培育诚信主体要以文化作依托,而建立一整套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配的新型文化制度,是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期诚信缺失问题的根本出路。”[17]也有学者指出 “诚信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道德教化力的重要体现”。 [18] “建立诚信社会, 更有赖于国民良好的道德水准和信用意识, 一句话, 离不开全社会的力量。” [7]需要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这种良好的氛围既需要新闻媒体的力量也需要政府领导人以身作则和全民诚信意识的提升。“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既需要法的外在约束, 也需要诚信这一道德资源的内在调整。” [19]

四、社会诚信研究的若干其它问题

一是社会诚信与构建和谐社会。有学者认为“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的缺乏不仅使经济活动成本增加,而且会严重地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20]有学者认为:“只有自觉地把诚信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保驾护航”工程来对待,诚信建设才有可能更加有效、更有质量,我们提出的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才能实现。”[18]

二是社会诚信与政府诚信建设。学者们普遍认识到政府诚信建设对社会建设的导向作用,强调“要重视政府诚信制度建设”。有学者指出:“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核心。”[21] “在现代社会诚信体系中,政府诚信是关键,政府在社会诚信建设中起着导向和示范作用。”“ 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政府诚信建设是突破口。”[20]还有学者对其原因做了阐述,以为“政府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体,把持着社会上的公权力,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随着现代社会法制进程的加快,民主政治的建立,政府的诚信显得尤为重要。” [18]

三是社会诚信与社会资本构建。有学者认为社会资本的构建更有赖于市场机制而不是“关系”。因为“市场机制要求行为者必须依靠自我的提高而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而关系网络对资源的配置不是促使人们去创造更多的资源,而只是使资源在不同人之间进行重新的分配。” [22]因此,社会资本的构建必须更多的依赖于社会普遍意义的诚信和合作观念。同时应挖掘社会资本中的信任因素,促进市场主体的合作和诚信的发展。

四是社会诚信与信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把诚信、信任交互使用,并使诚信的含义有所延伸,其实这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山东师范大学刘启营在其硕士论文中对此作了区分。“信任是个复合词,信,即相信。任,即,任用委托。指对他人或社会团体的一种信任并敢于委托的态度。表明主体对他人的可靠、忠实、诚意具有坚定的信念,毫不怀疑,它强调客观状态。而诚实是对个人的要求,是一种主观状态。从诚实与信任的逻辑关系可以看出,诚实是建立社会普遍信任的基础,而信任是每个人诚信的行为结果。”[23]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我国社会诚信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为进一步推进我国诚信建设提供了重大智力支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关于诚信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社会诚信问题的专题研究不深入、不全面;缺乏对诚信文化理论的挖掘,学科交叉研究不充分;对新媒体环境下,舆情对社会诚信建设影响研究不足等。关于社会诚信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学术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其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对典型案例和重大社会事件的重点研究和探析,增强研究的现实性,推进理论向实践积极转化。其二,重视舆情对社会诚信环境的构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文化中的引领力。其三,注重多种学科,多重视角的综合研究,借鉴经济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的不同研究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袁华音.西方社会思想史[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170.

[2]王良.社会诚信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50.

[3]张力化.浅谈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长白学刊,2011(2).

[4]吕乃基.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J].艺术百家,2012(5).

[5]雷丹,邵秀娟.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现状、原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4).

[6]姜正冬.论社会诚信[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3).

[7]俞萍. 构建社会诚信大厦的若干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8]宋玉明.转型期社会诚信的价值反思及其建构[J].吉林大学,2007(4).

[9]韩震,王树荫,郭建宁,竹立家,仝林远,冯仕政.诚信:社会管理第一资源,道德建设第一要义——六位特约研究员谈增强社会诚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4).

[10]赵振增,王浩.博弈论视角下的社会诚信问题研究[J].理论视野,2010(12).

[11]郝晓敏.关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12]周慧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诚信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1(9).

[13]王忠福,郭萍倩.从市场经济主体信用选择的影响因素看和谐社会的诚信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7.

[14] 屈永华.社会诚信、交易成本和个人权利——和谐社会的法经济学分析[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1).

[15]王林燕.中国经济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文化因素分析——从中国文化诚信观与西方“经济人”假设的角度[J].河南社会科学,2010(1).

[16] ALAVI M, LEIDNER D E. Re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research issues[J]. MIS Quarterly, 2001( 25):107- 136.

[17]张中文.培育诚信主体是解决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关键[J].理论导刊,2007(8).

[18] 刘增芝,周颖.和谐社会视野下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思考[J].前沿,2010(6).

[19]王宏伟,徐仲伟.论我国社会的诚信问题与诚信法律制度建设[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1).

[20]郭长军,李润红.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诚信状况调查研究[J]. 理论月刊,2010(12).

[21]卢岚.论中国社会的诚信危机与出路[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9).

[22]万涛,姚小涛.社会资本、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诚信[J].理论导刊,2005(5).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诚信;考试

[中图分类号] G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1)12-018-04

什么是诚信?诚即真诚、诚实、诚恳;信即守承诺、讲信用。在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诚信被赋予极其丰富的内涵。其基本含义是诚实为本、言行一致。通俗地讲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古书《中庸》说“诚者,天下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管子》说“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论语》说“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些都明确将诚信的美德看作是天下伦理秩序的基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诚信是立身、立业、立国之根基。诚信的社会是其成员普遍诚实守信的社会。然而我们的社会正处于巨大的诚信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在考试活动中有明显体现。任何一个和考试打交道的人(包括考生、考官、考试命题者、考试管理者等)都遭遇过别人不信任的目光,同时也把这种不信任的目光给予过其他人。社会诚信通过社会个人作用于社会关系,诚实、坦诚等个人内在的品质是使其社会行为能够遵守契约、信守承诺的心理基础。[1]上世纪80年以来,特别是近一段时期,诚信缺失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造成缺乏诚信的原因

目前,社会上的失信行为情况比较普遍,其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从社会学观点的角度来说,这种超出个人特定生活环境的公共问题,是一种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社会而非个人。对于任何一种缺乏诚信的行为,失信者都难推卸其责任,他们大多利欲熏心,不讲道德,败坏整体社会的诚信环境,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对他人及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应该受到谴责和制裁。但是社会失信行为出现得如此广泛,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第一,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缺陷是造成诚信问题出现的社会文化因素;第二,相对应于传统文化的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具体实践中的失误是诚信问题加剧的历史原因。可以看到自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没能使传统的社会诚信道德及时向现代意义上的诚信道德转变,而且还使得传统的诚信根基受到了巨大的破坏,这个转化过程的失败是造成当前广泛存在诚信缺失现象的社会历史原因。只有在理论上清醒,才能在行动上坚定,理论和社会工作者在面对日趋严重的社会诚信问题时,只是发泄感情上的激愤并仅靠舆论上的空洞谴责是远远不够的。

综合以上对于失信现象历史和文化两方面社会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要想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社会环境,使得诚信行为深入人心,一方面来讲,必须加强对社会成员的教育和指导,使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较多地接受现代的诚信观念,这里的社会化包括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另一方面,就需要有关组织加强社会诚信的相关制度建设和执法监督。只有加大对失信的惩罚力度,才能从个人的道德约束和社会的制度约束两方面共同促进社会诚信的建设。显而易见,这个过程会持续一定的时间,但只要能坚持加以实施,我们社会的失信问题要解决就有了希望。

造成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管理方面的漏洞,也有体制不完善不健全等等。但最主要还是因为没有对诚信本身的真诚信仰。在传统道德教化比较系统和完善的中国,大多数人从理论上都知道不应当抛弃诚信,参加考试的绝大多数考生也都能认识到抛弃诚信是错误的。于是,在我们的社会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道德悖论:理论上人们似乎都知道不应当抛弃诚信,但现实中抛弃诚信的依然大有人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道德悖论呢?我们目前所面临的诚信危机表面看起来似乎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但实际并非完全如此。我们不能否认我们周围的大部分人还是讲诚信的,诚信这一道德观念并没有从我们多数人心中消失。但是,自从“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蔓延开后,物质追求无休无止,精神境界一片废墟的大有人在。由于没有任何真正的精神信仰,导致灵魂里没有自我道德约束准则,缺乏自觉追求完美人格和崇高境界的动力,因此凡事自我为中心,一切服从于功利,只要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可以不择手段,至于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损害那不是所关心的问题,没信仰的人对自己做过的不信用、不道德或不诚实的事情没有“问心有愧”。正是如此,才会有这么多人面临诚信危机。

二、诚信考试系统构建

诚信考试的系统构建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社会方面加强诚信社会建设,一是从个人方面加强诚信档案建设。

显而易见,构建诚信考试控制系统是构建诚信社会、公正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扼制考试作弊之风的根本途径。考试是一种社会活动,涉及社会的诸多方面,只有参与考试环节的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考试规范,才能发挥考试在选拔人才和维护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因而,诚信考试和诚信社会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方面,诚信考试作为诚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构建诚信社会同步并行。维护和发展诚信考风,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风尚,有利于促进诚信社会的形成,没有诚信考试,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诚信社会。另一方面,诚信考试必然要依赖于诚信社会,依赖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水平,诚信社会的建立,将为诚信考试、和谐考试提供坚实的社会保障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反之,没有诚信社会,诚信考试就会失去社会基础,成为空中楼阁、一纸空文。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的提出,诚信已经成为全社会大力推崇的社会公德,在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全民族整体道德水准及综合素质将会大幅度提高,建设诚信考试的社会基础及外部条件越来越成熟。我们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借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时机,研究并探索建设诚信考试的新途径、新办法,在建设国家各项诚信考试的实践中有所作为。“构建诚信考试控制系统不仅是构建诚信社会、公正社会的基本要求,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扼制考试作弊之风的根本途径。”[2]

长期以来,对于考试作弊的现象,人们普遍存在着善恶不辨的问题。大部分人在心底里并没有将考试舞弊看作是多么严重的“恶”,再严重也只是认为这种行为不老实,根本没有考虑到考试问题上存在“善恶”问题。这种观念类似“窃书不算偷”这种观念,因为只是违背了教育体系内的规则,而我国传统文化就有将教育与读书神圣化,因此连作弊这种事也被漂白化了。正是存在这种荒谬的观念,大部分人把考试中的不诚信行为看作是无伤大雅、无关原则问题的,以为考试舞弊只是权宜之计,与人的德行无关。殊不知,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体制的严密性,大部分考试直接关系社会资源的分配,考试作弊的行为不仅触犯社会公共道德,而且从出发点来讲是自私邪恶的。只有真正地把考试作弊行为视为邪恶不可原谅,社会才会更自觉地致力于诚信考试控制系统的构建。在现代社会的各种体制下,每个人一生都要经历无数次考试,而其考试行为是否诚信,将是个人是否具有诚信品质以及诚信程度如何的直接体现。试想一个人,经常在考试中作弊,那么他的其他行为很难让人相信会是诚信的。

综上所述,建立个人考试诚信档案,不仅对于用人单位用人、量人和选人的正确、合适与否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诚信考试建设意义深远。具体来讲,个人考试诚信档案不是单独保存的档案,应该是个人诚信档案的一部分。正好可以以建立考试诚信档案为契机,在全社会普遍建立个人的社会诚信档案,当然社会诚信档案还包括金融信用等其他社会信用方面。建立个人诚信考试档案这种体制方法是构建诚信考试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于个人诚信考试档案,作弊的长效惩罚机制就能落到实处。在考试中诚信缺失的行为及现象表现出极大的社会危害,不仅影响公平竞争,而且限制个体之间的互动;不仅抑制了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且加重了教育体制的异化和考试目的的扭曲。正因如此才迫切需要构建诚信考试及诚信考试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其主要思路有以下几点:(1)建构诚信的形上基础,让人们有所信仰。信仰的作用就在于让人们有所敬畏拒绝作恶,把诚信作为一种终极境界的追求,将“诚”视为天道自然,视为人的本体。(2)建构诚信的理性基础,让人们能够以守信自律为荣。教育的目的在于“求真,向上,唯美”,学生在考试中的诚信可间接反映学生“向善”的道德素质。(3)建构诚信的人格基础,让人们找到自我,实现自我。(4)建构外界环境,社会各方协作,支持并互相监督。[3]539

三、人性诚信与考试

道德感化与教育是使诚信考试控制系统实现其效用的重要支撑。考试规章的宣传普及要经由教育感化实现,对作弊行为的惩戒效应要经由教育感化实现,自律机制在道德修养中的构建亦必须通过教育与道德感化实现。显而易见,这种教育不能止步于考前的法规教育,而是诉诸感性的道德教育,它需要尽早地开始于道德与价值开始建立的年龄阶段,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使受教育者从小树立相关的道德观念,在内心修为的自觉层面上发挥作用。

或有论者称,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体制性力量对市场的监督与管理是诚信危机产生的原因,因此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强化体制对市场机制的监管,是提高诚信水平的关键所在。但众所周知,正如清廉不能被廉政承诺书所保证。诸多关于提高考试诚信度的建议认为,加大法规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加强威慑力,提高失信成本,是提高考试诚信度的关键。换言之,作弊可能获得的风险收益必须被其风险成本超过,以能给作弊者带来威慑力。此类观点包含着较大的强制意味,但却对铤而走险选择考试作弊,置诚信于不顾的行为解释失效。所以,诚信道德的形成不能仅仅依靠法律的约束,反是法律有效性的形成要倚重人们道德层面的自觉认同。对于没有从心底里认同法律的人来说,法律是一种异己力量。这样不但不能杜绝考试作弊,实际情况是你有政策我有对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治标不治本,考试作弊反而会越演越烈了。因此,考试诚信的可能性必须由内在修为解释,而不能由外在制度得以解决。直观的事实是,考试的是人,考试是人建立的考试,诚信考试的意义更是在于人的意义。古人讲究“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说白了,佛家的“治心”与基督教的解决灵魂空虚问题,说的都是信仰的问题。共同追求的都是人的生命价值,人生崇高的境界,和心性修养的完美人格。考试首先是对人的道德的检验,惟有经历过这一意义的检验,考试的公平公正才能在此基础和前提上展开。

解决不诚信问题,首先要提高对于诚信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在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学生受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进入社会的成年人更是如此。因此,考试作弊随考生年龄的增长而越演越烈就不足为怪了。那么据此岂不是得出接受教育越多考试作弊可能性越大的结论?一个人接受教育越多,考试作弊的可能性就越大。考试不仅没有把人教育好,还把人引向歧路,那么,教育岂不是起着负面的作用?那还要教育做什么呢?考试诚信或作弊是行为表现,背后是知识、情感、意志的共同作用。从小学生到成年人,谁都知道考试要遵纪守法,作弊是不光彩的行为,每个人都具有这方面的知识是不成问题;但要真正认同这一知识,上升为价值观,且能经受住各种诱惑而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考试诚信正面教育带来的正向功能是鼓励和嘉奖考生在考试中讲诚信。而负面教育带来的问题是怂恿和教唆考生在考试中作弊。总体上说,学校教育是正面教育,一方面教育学生在考试中要讲究诚信,另一方面促进情感、意志的转化并落实到行为上。然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渗透在人的成长中,由于整个社会诚信度不高,对考试带来的直接影响大,具有很大的负面性。相当多的人因为考试作弊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收益多多,其结果就是使越来越多的后来者仿效并愿意铤而走险,故不可简单地把考试作弊归结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负面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着学校教育的正面的功能;考试诚信是社会诚信的一部分,学校不应该承受考试作弊的全部责任。

不能仅仅将诚信看做是结果,它更是一个过程。而作为过程,诚信就必须是动态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态的、停滞的。正因如此,诚信需要人们去尽心地创造和争取。而这个争取、创造诚信的过程也就是超越的过程。在这里超越的意义对于诚信考试这个范畴而言,就是是否能够突破人性的虚假和伪善的过程。以这个角度来理解,真诚的意义并非在于简单地否定“伪”。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真诚的同时又不愿意正视真诚所孕育出的虚伪性,以致于不仅做不到真诚,反而无法逃脱虚伪的终局。真诚并不是伴随人天性的,需要通过自我的修养与道德要求去实现。并不存在与虚伪完全隔离的真诚,完全否认了虚伪存在的真诚本身就是虚伪。因此,真正的真诚是在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真诚本身有可能是在虚伪的欺骗性外衣下才产生。这种情况下,积极承担真诚所附带的虚伪性是一种酷烈如壮士断腕的自我否定。承认自己不真诚需要极大的真诚,这种对虚伪的正视才是真诚的开始。这种对每个健全人格的考试几乎以一种悖论的形式存在。饱含勇气的真正真诚是这样一种选择:当他背后有一个无限可能的谎言世界时,真诚的人总是以他的人格为根本出发点来进行选择。没有人格,诚信何言?什么时候,我们的人格变得健全,也许我们离诚信的考试也就不远了。也许,我们无须把真诚作为固有的本性,而应当在拷问自己的灵魂和人格的过程中,把诚信当成一个永远需要追求的目标和理想。[4]538

[参考文献]

[1]王效仿.诚信缺失的社会性原因分析[J],天府新论,2004,(5).

[2]江畅.诚信考试控制系统的构建[N],光明日报,2005-8-24.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生 学术诚信 调查分析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之根本,立业之基础。学术诚信是学术研究人员的重要品质,是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生命线。研究生作为未来的专门人才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学术研究方面更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有学术诚信,也有学术不诚信行为。近几年,诸如伪造篡改数据、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违反研究生学术诚信的行为时有曝光。东北师范大学2005届和2006届两名同一位导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高度相似;吉林大学应用数学专业2008届硕士毕业生李锐的论文与吉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2007届硕士毕业生周松的论文涉嫌抄袭,这些造成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严重影响了学校和个人的声誉。

一、学术诚信的内涵界定

诚信,最早出现在中国春秋的道德伦理纲常,主要指诚实不欺,讲究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是儒家学说三纲五常中规范做人的一个重要标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诚,信也;信,诚也”,成为对诚信的经典解读。自古便有“人无信而不立,业无信而不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一直贯穿古今,是我国伦理思想史学的重要范畴。所谓“学”:一是指学问,知识。如“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二是指取得学问的过程,可在《论语》中找到相应解释,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是指获得知识的场所。所谓“术”,一是指方法,手段,二是指思想主张。综合来看,学术诚信可以理解成研究学问应该持有的一种态度。

现阶段对学术诚信的定义则更为具体。汤曾在《浅谈学术诚信》中从两方面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在对待科学态度和学术研究上,要讲究求“真”,求“新”,做到真实和创新;在对待其他科学研究者上,要讲究“信”,做到信誉,不欺骗。国外学术诚信研究机构把学术诚信官方表述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即便在逆境中也要对诚实、信任、公平、责任、尊重这五种基本价值标准做出承诺。”

综合前人研究,我们认为:学术诚信是指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遵守共同的学术道德规范,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本文借鉴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针对研究生目前存在的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作出了以下划分:(1)抄袭、剽窃、侵占他人的学术研究成果;(2)买卖或学术论文;(3)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4)论文署名“搭便车”;(5)标注虚假引文及参考文献;(6)一稿多投;(7)交钱发低水平论文。

二、研究生学术诚信问卷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以山东省内高校为主要样本,发放对象针对在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且匿名作答。

(一)问卷构成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共46道题,其中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专业、年级、就读学校;第二部分为目前研究生学术诚信的基本现状;第三部分为研究生学术诚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及对策建议。

(二)问卷对象分析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25份,覆盖19所高校①,其中山东省高校11家,占总调查问卷比重98.29%。

性别分布上来看:男生202人,占比38.48%;女生323人,占比61.52%。

专业分布上来看:工学32.76%;理学14.29%;教育学13.71%;经济学12%;文学8.57%;法学6.29%;管理学4.57%;哲学0.95%;医学0.95%;农学0.57%;历史学0.19%,其他类5.14%。

年级分布上来看:研一196人,占比37.33%;研二245人,占比46.67%;研三84人,占比16%。

(三)研究生学术诚信现状分析

在所选取的525个样本中,91.43%的学生认为学术诚信很重要,7.81%的学生认为学术诚信重要,0.57%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要,0.19%的学生认为不重要。针对目前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素养问题,46.86%的学生认为素养一般,36.76%的学生认为学术道德素养比较高,11.62%的学生认为学术道德素养非常高,4.76%的学生认为当前的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比较低。由此可见,研究生对学术诚信问题较为看重,但在实际生活中,学术诚信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

为了更好地研究学术诚信,我们对上文分的7类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内容如下:

为了方便描述,我们给予不同程度的答案设置权重,回答无为1,很少为2,一般为3,普遍为4,严重为5,统计如下:

从表2看出,论文署名“搭便车”现象最为严重,其次为交钱发表低水平论文,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位居第三。通过调查发现,前两种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被认为普遍存在,主要因为这些行为更难被别人发现和核实,处于相对安全的地带。

本文还调查了学生对不同学术诚信问题的态度,从表3可以看出,研究生对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态度还是比较强烈的,各项行为中,坚决反对的态度均占有较高的比重。其中反对最强烈韵为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学术成果,占92.57%;其次为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占85.14%;第三位为买卖或论文,占85.14%,而容忍度最高的为一稿多投行为,坚决反对人数占比65.9%。其余数据可详见表3。

(四)违反研究生学术诚信的行为分析

在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上,有22.48%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较为普遍。而匿名调查的研究生样本中有12%的学生承认自己有过抄袭、剽窃行为。而对于抄袭现象,学生认为主要的原因有:平时课程压力过大,论文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不得不抄袭;无意识的引用别人的数据和成果而未作出批注;水平较低,还没有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

对于买卖或论文行为,有1.9%的学生找过论文,6.48%的学生为他人过论文。对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来看,24.38%的学生发现身边有其他同学有或代修改论文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论文这种现象的看法中,有15.62%的学生认为或是需求供给层面的市场规律,是自然而然的;8%的学生认为这是靠能力赚的钱,可以接受这种行为;仅有63.43%的学生表示要大力禁止。可见,“论文市场化”的问题目前来看还是比较严峻,且为部分学生所接受。

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问题上,30.47%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在高校中较为普遍,5.9%的学生承认有过篡改实验数据的经历。在学位论文实现过程中,若修改实验数据会按时毕业,不修改数据会延迟毕业的情况下,有59.81%的学生坚决选择不修改数据。在不修改数据会带来延时毕业的损失时,59.24%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可以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受良心的谴责。

论文署名“搭便车”是指没有为论文或科研付出劳动或者没有合作韵情况下,在科研成果中挂名的现象。对于这一行为,47.62%的学生认为过程中相互挂名的现象较为普遍,24%的学生明确有过想要别人在其论文署名或者在别人论文中署名的经历或想法。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顺水推舟送人情,个人求多,发表文章的版面费用过高同时署名可以相互分担,高校硬性要求才能毕业,以及署名导师可以使文章顺利发表等。

标注引文和参考文献行为中,79.05%的学生明确会及时标明引文出处。对于参考文献弄虚作假上,8.38%的学生坦白有过其行为,23.05%的学生发现其它同学在论文写作中存在该行为。有30.67%的同学在写作过程中阅读了其标注的全部参考文献,53.9%阅读了大部分文献,13.14%只阅读了一小部分,2.29%根本没有阅读过。究其原因,不标注文献出处主要由于怕麻烦,而虚构文献主要是因为论文对文献数量的硬性规定或者凑字数。

对于一稿多投行为上,仅有61.33%的学生意识到一稿多投是违背学生道德的行为,17.71%的学生有过或者发现过其他同学有一稿多投的现象。这种现象存在韵原因主要是急于出版免去退稿再发的时间成本,同时出版可以增加个人收益等。

在途径上,43.62%的学生选择通过网站查找出版社,19.24%的学生会选择高质量且无需版面费的期刊,17.9%通过熟人推荐选择出版社,16.19%通过电子邮件发表免费期刊,3.05%选择通过校园张贴的小广告来发表文章,而对于出钱交版面费就可发表文章的行为,46.67%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很普遍。

三、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的原因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目前研究生的现状,我们对于引发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一)研究生个人因素

从图1看出,研究生个人因素所占百分比分别是:学术研究能力不足占64.76%,学术态度不严谨占63.43%,存在侥幸心理占52.19%,功利主义学术价值观占49.52%。我们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术研究能力不足

自2003年起国家开始研究生扩招,随之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研究生整体水平的下降,研究生从导师那获取的个人学术指导相对减少。再者,社会就业压力增大使研究生把关注焦点放在提高就业竞争力上,也忽视了自身学术能力的提升。

2.学术态度不严谨

当前,社会上普遍追求高学历,绝大部分就业岗位都需要学历这块敲门砖。因此,不少研究生认为,只要获得最终学历就行,至于平时的学习、科研应付过去就好,这也容易滋生不良学术行为的产生。

3.存在侥幸心理

52.19%的研究生认为,存在侥幸心理是影响学术诚信的重要因素。即使自己有某些学术不端行为,例如论文署名“搭便车”,也不易被别人发现和察觉,因此有其存在的可能性。

4.功利主义学术价值观

49.52%的研究生认为功利主义学术价值观是重要因素。当前社会,职称评审、职务认定等都同研究成果有关,这就导致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更看重结果。研究生为了满足自身研究需要,会伪造或篡改数据、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研究生不良学术行为的产生。

(二)学校因素

1.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力度不够.从图2可以看出,42.29%的研究生认为学校没有明确的研究生学术规范,17.9%的研究生认为学校缺乏有效的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课程。目前,虽然部分高校也重视研究生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建设,但在制度和规范方面做得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2.研究生学术评价的体系不合理.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会激发研究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会降低研究生的学术热情。从图2看出,37.52%的研究生认为学校对研究生学术能力评价单一,看中发表刊物的数量和级别。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采取这种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忽视了质量,使部分研究生认为只要完成规定数量的论文就可以通^考评,有的甚至采用伪造数据等方式来实现目的。

3.研究生学术监管的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研究生学术监管的机制不健全。从图2可以看出,13.33%的研究生认为高校缺乏独立的学术监管部门。学术监管的重点主要放在教师身上,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研究生的学术监管,而且对研究生的学术监管主要集中在学位论文的检测方面,平时的课程论文和小论文很少涉及。

4.研究生不良学术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从图2可以看出,44.57%的研究生认为学校对不良学术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关于此方面的惩罚是取消研究生的学位,这是在教育部《关于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暂行处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的。但是部分高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根据《办法》进行相应惩罚,而是采取批评教育的方式去解决,这也使研究生存在着侥幸心理。

5.研究生导师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位.有些高校对研究生导师的监督管理工作存在严重不足。有些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采取“放羊”管理,对学生不管不顾,只关注于自己的工作,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生的学术教育与指导上。还有的导师对学生的不良学术行为采取纵容甚至鼓励态度,这些都不利于研究生学术诚信建设。

(三)社会因素

不良的社会风气会对学术诚信造成不良影响。72.95%的研究生认为社会学术风气的不良影响是导致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的主要因素。52.76%的研究生认为学术刊物市场的不规范是主要原因。有些出版商唯“财”是图,只要出版面费,几乎是来者不拒,这就给研究生发表存在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文章提供了可能。

(四)国家因素

目前,我国已施行《著作权法》、《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这些法律在防范研究生不良学术行为上并没有发挥实际有效作用,这也使人们在开展研究生学术不良行为防范工作中缺乏必要法律依据。

四、提高研究生学术诚信的途径和对策

(一)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修养,提高研究生学术能力

研究生作为未来的专门人才和高级知识分子,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善于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科学、严谨、创新的学术精神,要勇于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和正确的法制观,要尊重知识产权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创新的知识与技术,树立严谨的学术价值观,保持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

(二)强调学校的管理地位,充分发挥学校的管理作用

作为研究生学习深造的平台,学校要加强管理能力,这对研究生学术诚信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1.要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既要杜绝“学术独大”现象,又要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既要注重平时课程论文的写作,要加强对毕业论文的考核和管理,考核标准要全面、客观、可操作。

2.要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既要建立专门机构,成立学术诚信委员会,指派专人进行管理,又要制订学术规范制度和条例,制定具体的奖惩办法和实施细则,真正做到公正、公开、公平。

3.要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对于违反学术诚信相关规定的,要一视同仁,严加惩罚;对于认真遵守诚信相关规定的,要树立典型,着重表扬。要真正把研究生学术诚信情况和研究生评奖评优、出国深造、发展党员等联系起来,使其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性。

4.充分l挥研究生导师的作用。

导师不仅要指导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更要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负责。导师的教育方式和榜样作用都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有着深远影响。导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严守学术诚信,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踏踏实实做学问。

(三)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良好的社会风气,对提高研究生学术诚信具有积极意义。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论文质量,避免“论文版面费”等潜规则的影响,应该加强对期刊行业的管理,规范发行业的秩序,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社会风气。再者要重视媒体的舆论导向地位,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加快反应机制,及时公开信息,随时跟进报道,使学术不端行为无处遁形。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第5篇

在初三的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中,有几个问题,由于其内容较抽象,表述较深涩,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课堂教学常陷入枯燥说教之窘境。其中,第二单元第三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难点之一。在课赛抽签时抽到此节,当时笔者深感棘手。

在构建整节课之初,如何找到突破口是关键。笔者在很多想法、很多材料之中反复考量,最终认为要从学生能有感受的问题入手,最好就是发生在他们同龄人身上的例子。

[案例:美丽人生]

一 教学目标

第一,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及内容;了解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第二,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观察、感受、体验参与实际生活的能力。

第三,认识到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难点: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三 教学过程实录

导入: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玩微博吗?玩微博的同学有关注前两天的一个热门话题的吗?

引入:《中学生不慎刮坏汽车 主动留纸条道歉》这则新闻。

有关注的同学能给大家讲讲这是怎么一回事吗?(同学讲述,老师随后补充。11月2日该微博在两小时内转发上千次,成了微博热门话题。)

为什么本是一件普通的事情,成了微博热门话题?(同学回答,看视频。)

江苏扬州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徐砺寒估计没有想到,他在放学途中不慎弄坏了他人轿车后视镜后留下的那张用来道歉及写有赔偿联系的小纸条,会令车主“无比感动”和“极度震惊”,并引来一连串感人的后续:被刮车主感动之余主动不让徐砺寒赔偿;一家修车行表态愿意免费为受损车主修车;网友们纷纷感慨,在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美好……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讨论“关于诚信缺失,你怎么看”?

诚信缺失之一问:如何让人吃得放心?

(同学评论,谈食品安全问题。)

点评:我们常说“病从口入”,当面对一个个为了盲目逐利而不顾基本职业诚信的疯狂面孔时,人们呼唤道德的力量。

诚信缺失之二问:象牙塔内岂能藏污纳垢?

(同学评论,谈文凭造假问题。)

点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学、为教本身就应以诚信为根本,无诚信焉能立大言?

诚信缺失之三问:有钱不还,胆气何来?

(同学评论,谈欠钱不还问题。)

点评: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但现在不少“老赖”似乎多了有钱也不还债的底气。在他们看来,欠钱的是大爷,良心的谴责被利益和好处所掩盖。

诚信缺失之四问:医患互信如何破解?

(同学评论,谈医患关系紧张问题。)

点评:医生素有“白衣天使”之称,本应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然而一些无良医生为了获利,走向了道德的反面。如何让这些治病救人者治好自己追逐不义之财的“心病”,是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诚信缺失之五问:能不能扶摔倒的老人?

(同学评论,谈见危不助问题。)

点评:当一件本应理所当然的事却令人陷入两难的境地时,我们不禁要问,这个社会怎么了?呼唤信任回归。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道德是人性的自我救赎。要通过道德重建的方式召唤道德归来。

引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核心价值体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相关追问:我国精神文明和经济发展程度相一致吗?

(同学讨论,精神和物质“长短腿”问题。)

点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推出:核心价值体系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相关追问:传统文化能救助道德滑坡吗?

(同学讨论,传统文化的力量。)

教师评论:姜昆在2013年“两会”倡议中小学开国学课,他认为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强调“忠孝、仁爱、诚信、道义、廉耻”等道德观与精神修养,这一点正是当今社会道德滑坡与沦丧最有力的救助措施。

点评: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的文化之根,是中国千年发展的命脉基石。

推出:核心价值体系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所以说,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智力支持。因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分为两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再回到这节课的开头,通过前面的学习,请你回答:诚信男孩“震惊”了什么?

回答:徐砺寒的诚信举止,更大的意义是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下一代正在用实际行动表明,“诚信”两字有重塑的可能。

有网友作诗一首,题为:“90后”中学生让长辈们肃然起敬!

托举向善的力量,不能全都往“社会”身上一推了之,这是每一个公民必须面对的考题。通过学习,请你思考:

碰到需要负责的事儿,你能否像中学生小徐一样,恪守诚信,勇于担当?不用马上回答老师,希望你能用行动告诉我们答案。

提问: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结束语:好的,希望大家通过本节课的追问、分享,从一个中学生的赤诚之心开始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真正意识到思想道德建设乃至文化建设在当下对整个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意义。期盼“90后”带给大家更大的惊喜。

[课后反思]

定下导入话题之后,顺理成章的应是围绕诚信讨论之后再深入到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接下来就设计了“五问诚信”。之所以用“五问”,是因为目前社会中我们看到听到讨论、思考到的诚信问题令人感到沉重,甚至有点拷问那些弄虚作假、良知沦丧之人的意思,同时“五问”也有点类似排比的手法,一问接一问,加强课堂效果,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